八年级物理下册重力教学设计与反思(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八年级物理下册重力教学设计与反思(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第七章 力 第3节 重力 新授课 1课时 ‎ ‎ ‎【教学目标】 ‎ ‎1.能通过分析生活及实验现象得出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了解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会根据G-m图象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式G=mg,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确认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能够应用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能找到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会画重力的示意图。‎ ‎4.了解重力的由来。‎ ‎【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含义的理解。‎ ‎【实验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铅垂线、水平仪、形状不规则物体 学生用:皮球、弹簧测力计、已知质量的钩码一盒、橡皮、细线 ‎【教学过程】‎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图‎7-3-1‎ 我们站在地面上,脚朝下,站得很稳.但地球是球形的,在我们“脚下”的阿根廷人,好像是脚朝上的(图‎7-3-1‎),他们为什么也站得很稳呢? 同学 们是否替他们担心过:如若一不小心,他们是不是极可能会“掉”到太空里呢? 你参加过跳高运动吗?当你用力蹬地会腾空而起,但越过横杆后,你会重重地落在海绵垫上,这是为什么呢? 也许你有过这样的幻想:自己能够飞翔,飞到宇宙中探索那神秘的世界,要想实现飞天梦,需要克服什么力才能实现呢? ‎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课堂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板书课题】第三节 重力 学生兴致勃勃、观察图片。‎ 思考并讨论提出的问题:‎ 阿根廷人为什么也站得很稳呢?他们会不会“掉”到太空?‎ 二、科学探究 学习新课 ‎ ‎(一)重力的概念 ‎1、感知重力的存在 ‎【播放视频】观看奔腾的黄河、长江、倾泻而下的瀑布,空投的救灾物资,投掷出去的铁饼、标枪等与重力有关的画面。‎ ‎【动手实验】观察在高处由静止下落,沿水平、斜向上、斜向下、竖直方向抛出的皮球等物体的运动情况。‎ ‎【引入】日常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靠自身的牵引力上升的物体,还是被人为地抛向空中的物体,无论它运动的过程怎样,最终还是要落到地面上的(图‎7-3-2‎).你知道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吗?‎ 学生观看视频和实验现象,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想想议议:‎ 飞机投放的物质,受到地球对它的重力作用,会落向地面。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证明重力的存在吗?‎ 如果没有重力,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2、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 苹果落地 抛石落地 水往低处流 ‎ 图‎7-3-2‎ ‎【师生总结】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在失去支持的时候都要向地面降落.这是因为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引力,能把它们拉向地面.我们把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通常用字母“G”表示。‎ ‎【板书】1、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设计意图:这是通过通过视频和学生实验等手段唤起学生对重力的认识,既重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来感知重力的存在。)‎ ‎【引导点拨】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因此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地球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都要受到重力作用,因此重力的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 ‎【温馨提醒】① 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为了叙述简便,我们常把物体受到的重力简称为物重.②我们日常生活中讲“重量”,说的是物体的质量,其实这是不对的.严格地说,在物理学中,重量指的是物体受到的重力. ‎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问题,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中感知重力的存在)‎ ‎(二)重力的大小 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 ‎1、提出问题 ‎2、进行猜想 ‎3、明确重力大小的测量方法 ‎4、设计实验 ‎5、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提出问题】不同物体受到的重力是有大有小的.那么物体所受重力跟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引导点拨】由于质量主要由物质的密度和体积决定,所以只要研究跟质量的关系就包含了这两个方面,也就是说质量不同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所以举起他们的感受也不同。至于其它几个猜想,同学们可以在课下继续研究。‎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已有经验,对问题的可能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想,培养学生的发生思维。)‎ ‎【设疑】如何测量重力的大小?‎ ‎【引导点拨】把已知质量的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上,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钩码所受的重力大小。(由于此时没有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因此不必交待这样做的理由)‎ ‎【实验指导】1、强调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观察什么,记录什么?小组内如何分工?‎ ‎3、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4、如何改变实验次数?‎ 质量m/kg ‎ ‎ ‎ ‎ ‎ ‎ ‎ ‎ ‎ ‎ ‎ ‎ 重力 G/N ‎ ‎ ‎ ‎ ‎ ‎ ‎ ‎ ‎ ‎ ‎ ‎ ‎(设计意图:进行实验前,明确目标和协作分工,增加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思考、讨论、大胆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生1:可能跟质量有关 生2:密度 生3:体积、速度、形状……‎ 对于学生的猜想,及时给与激励性的评价。‎ 学生讨论后总结:如下图:‎ 交流、讨论:‎ ‎1、学生口述方法 ‎2、已知钩码质量50g换算成0.05kg,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两人一组,一个测量,一个记录。‎ ‎3、填在课本第10页的表格中 ‎4、逐次增挂钩码个数 ‎6、分析数据,归纳总结 ‎7、评估数据 ‎8、学以致用 ‎5、在课本图7.3-3中,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描点并连接这些点。观察后思考: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运用数学的知识找到两个物理量的关系,提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成果展示】分别选择2—3小组将图像投影在黑板上。‎ ‎6、数据处理及分析论证方案建议 方案一:对照学生记录的实验表格分析,质量成倍增大,重力也成倍增大。这表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方案二:计算表格中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可见都是10N/kg。这表明,重力和质量成正比,比值是10N/kg。‎ 方案三:根据学生描绘的图象,引导学生分析,尝试判断重力与质量的数量关系,并进一步得出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式。G-m图象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这是正比例函数图象。其斜率为一常数,数值是10N/kg。由此表明,物体所受重力大小跟质量成正比,且G/m=g=10N/kg.‎ ‎(设计意图:实际教学中可将三种处理数据的方法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学会处理数据的多种方式,这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小结】&【板书】‎ ‎1.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2、G/m=g或G=mg ‎3、g=10N/kg,意义:它表示质量为1 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10 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 =10 N/kg。精确测量的结果是g= 9.8 N/kg ‎ ‎【典例分析】‎ ‎ 一辆汽车的质量是3 t 描点并连线 各小组积极展示 学生能根据老师的引导,得出准确的结论 ‎,则这辆汽车受到的重力是多少?(g=10 N/kg)‎ ‎(设计意图:对于有关重力的简单计算,应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规范书写步骤。)‎ ‎【自学指导】阅读课本第11页例题,看完题目在练习本上试做,然后对照答案自查。‎ ‎【引导点拨】发现既考查了重力的计算,还有质量的计算,对变形公式有更深的了解。还强调用下角标区分不同物体。‎ ‎(设计意图:计算过程中物理量带单位既可以使计算过程有意义,又可以通过单位之间的关系判断计算是否正确。另外又巩固了新学的公式及变形式。)‎ 学生根据题意,写出计算过程:‎ 已知:m=3 t=3 000 kg g=10 N/kg 求:G 解:由重力计算公式得 G = mg ‎=3 000 kg×10 N/kg ‎=30 000N 答:质量为3 t的汽车重力是30 000 N。‎ 试做例题 对照自查 ‎(三)重力的方向 ‎1、方向:竖直向下 ‎【想想议议】如何描述重力的方向?‎ ‎【实验演示】如图‎7-3-4‎所示,用一根线将重球悬挂起来,吊在支架上。使该装置由水平放置变换到倾斜放置。我们发现,无论放置在什么位置,细线总被物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竖直向下拉直。因此悬线下垂的方向显示的是重力的方向。‎ ‎ ‎ 甲 乙 图‎7-3-4‎ ‎【小结】&【板书】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设计意图:‎ 学生先根据生活现象讨论重力的方向,然后通过动手体验,确定准确的方向到底如何描述?‎ ‎2.重力方向竖直向下的应用 学生通过生活现象可以想到重力的方向是向下的,可是对方向竖直向下的认识还是不到位,所以这个设计能巧妙的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不是垂直向下。)‎ ‎【做一做】‎ 用一根线将物体悬挂起来,物体静止时,在重力的作用下,物体下垂的方向跟重力的方向一致,这样的线叫做重垂线(图‎7-3-6‎)。‎ 图‎7-3-6‎ ‎【试一试】重垂线在生活和生产上有广泛的应用。生活中人们常用重垂线检查墙壁上的画是否挂正;建筑工地上常用重垂线检查墙砌的是否竖直(图甲);工厂中用重垂线检查工作台面是否水平(图乙)。‎ ‎ ‎ ‎ 甲 乙 图‎7-3-7‎ ‎【想想议议】回扣开头和图‎7-3-8‎所示,我们平时说的“下”,到底指的是什么方向?‎ 学生观察现象,在课本上标出重垂线的概念 讨论:‎ 课本第14页第4题 学生讨论后回答:“下”指向地心 然后解释开头问题:‎ 图‎7-3-8‎ ‎(设计意图:通过对重力方向的进一步深入,认识到“下”是指向地心的,这就是离开地球表面的物体都落向地面的原因。)‎ 所有的现象都是因为受到地球向下的吸引力的原因 ‎(四)重心 ‎1、什么叫重心?‎ ‎【想一想】重力的作用点在哪里?‎ PPT动画展示:‎ 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个部分。‎ 图‎7-3-9‎ 作用效果上就好像作用在某一点上的一个力。‎ 如图‎7-3-9‎所示,用一根绳子悬挂一个不规则的物体,现在物体受到一个竖直向上的拉力,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因此,一个物体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作用,但从力的作用效果看,就好像有一个竖直向下的力拉着物体,‎ 学生思考:‎ 如何把分散的很多点受到的重力集中到一个点?‎ 这用到了什么研究问题的方法?‎ ‎2、重心的位置 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物体的重心。O点即为等效作用点重心.‎ ‎【小结】&【板书】对于整个物体,重力作用的表现就好像它作用在物体的一个点上,那么,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就叫重心.‎ ‎(设计意图:利用等效替代的思想把作用在物体上的每一部分集中到一点,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方便学生理解和接受。)‎ ‎【认一认】你知道这些物体的重心在哪里吗?通过课件展示:‎ 图‎7-3-10‎ ‎【师生总结】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例如粗细均匀的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方形薄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球的重心在球心(图‎7-3-10‎).‎ ‎(设计意图:通过对物体重心的识别,为后面画重力示意图打好基础。)‎ ‎【温馨提醒】(①重心是一个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的等效作用点。‎ ‎②物体重心的位置,可以在物体上,也可以在物体外。例如,一个平板的重心在板上,而铁环的重心就不在环上。如图‎7-3-12‎质量均匀、外形规则的唱片的重心在它的圆心上。‎ ‎③在画物体的受力图时,务必将重力的作用点画在重心上。‎ ‎【设疑】什么是重力的三要素?如何画重力的示意图?‎ ‎【引导点拨】‎ 学生识别物体的位置:‎ ‎1)方形薄板的重心 ‎2)球的重心 ‎3)粗细均匀的棒的重心 ‎3、画重力的示意图 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在受力物体上画力的示意图时,常常把重力的作用点画在重心上,如图‎7-3-11‎所示。‎ 图‎7-3-11‎ ‎(设计意图:重力的示意图是以后学习力学的基础,所以对学生应严格要求。)‎ 思考、讨论 交流重力示意图的画法 ‎(五)重力的由来 ‎1、想想做做 ‎【小实验】‎ 用一根细线栓一块橡皮,甩起来,使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这时,你会觉得橡皮要用手先拉住才不会跑掉。‎ ‎【类比猜想】月亮也绕着地球转动,它们之间有没有力呢?‎ ‎(设计意图:‎ 学生动手实验 感受手拉绳子的力 思考左边的问题 ‎2、万有引力是重力产生的原因 通过月亮与橡皮、人手与地球、拉力与引力等的类比帮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定律。)‎ ‎【引导点拨】牛顿研究后提出: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小结】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对它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 温馨提醒: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重力并不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万有引力)。重力与吸引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般情况下这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是不同的,重力只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万有引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而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课外拓展】‎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17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让学生课后阅读“科学世界”栏目中的“飞出地球”。‎ ‎(设计意图:大多数学生对有关航天的知识都非常感兴趣,他们会主动阅读,不必占用课堂时间。)‎ 阅读课本12页最后一部分,思考:‎ 什么是万有引力?‎ 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课下阅读此内容 开阔视野 三、盘点收获 ‎(时间:2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收获,师生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教师课件展示,见附件1)‎ 学生梳理 四、课堂检测(课件展示)‎ 师巡视、讲评 完成检测题 见附件2‎ ‎(时间:5分钟)‎ 五、布置作业 做“动手动脑学物理” 第1、2、3题 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 本节课的“亮点” ‎ 这节课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多重教学手段,多重教学方法并用,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1、引入采用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2、感知重力的存在,选择了三种方案,也可以只用其中的一种,都能说明问题,但我认为这样更丰富,学生感觉更受冲击。‎ ‎3、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又再现了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整体互动较好,尤其在数据处理环节,我还是设计了三种方案:一是当物体的质量变成原来的n倍时,物体所受到的重力也变成原来的n倍,由此可见,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二是比值法,求出各组数据中G/m的比值,发现比值相等,证明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三是图象法,先画图象,根据G-m图象是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这是正比例函数图象,说明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今后对于学生收集的数据,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处理数据的多种方式,这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大有裨益的。‎ ‎4、等效替代法理解重心和类比法了解万有引力,二者都能对知识的理解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不足:‎ ‎ 由于内容较多,难免时间紧张,学生落实显得仓促,达标测试未能当堂检测,这也是教新教材时经常遇到的现象。如果课堂是45分钟,就能解决这个矛盾了。‎ 附件1 : ‎ 重力 附件2 : ‎ 课堂检测 ‎1.在足球比赛中,一前锋队员面对对方的守门员,用脚轻轻地将球一挑,足球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进入球门.若不计空气阻力,使足球在空中飞行时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施力物体是(  )‎ A.前锋队员 B.地球 C.守门员 D.足球 ‎2.月球对它表面附近的物体也有引力,这个力大约是地球对地面附近同一物体引力的1/6.一个连同随身装备共90kg的宇航员,在月球上质量为______kg,重为______N。(g=10N/kg)‎ ‎3.在细线下系一重锤就做成一个重垂线,用它可以检查建筑物的墙、门、窗是否竖直,它利用了 的性质. 若把重垂线的上端系在垂直的木架上的O点,如图‎7-3-15‎所示,就成了一个水平器,当重垂线与水平器上的刻线 时,它所在的平面就是水平的. ‎ ‎ 图‎7-3-15‎ 图7-3-16‎ ‎4.如图‎7-3-16‎所示;重10N的圆球沿着斜面向下滚动。请你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圆球受到的重力。‎ 图‎7-3-17‎ ‎5.如图‎7-3-17‎所示,一架重型运输直升机在执行救灾任务时,通过钢缆将一质量为9×103kg的货物悬吊着往下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直升机所吊货物的重量是9×103N B.直升机所吊货物的重量是9×104N C.货物受到的重力方向是不断变化的 D.货物受到的重力方向是垂直向下的 ‎6.某举重运动员最多能举起125 kg的杠铃,那么这个运动员能否举起1.5×103 N的重物?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