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运动和力
第一节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惯性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推理概括: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经历探究惯性的广泛应用,进一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惯性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在实验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了解惯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2.正确解释惯性现象。
【教学难点】
1.正确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
2.利用惯性知识解释常见的惯性现象。
【教学准备】
几种弹簧测力计、几个棋子、钢球、钢尺、毛巾、粗布条、光滑的木板、钩码、弹簧片、锤头等。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创设】
播放动漫“跳跃旅行。
【故事讲述】
上小学的小强同学听老师说,由于地球自转,当地地面的速度大约是360m/s,便产生了一个想法:地球既然转得这么快,那么当自己跳起来落回地面时,地面一定转动了一段很大的距离,自己就不会落在原地,所以只要不停地跳跃,就能免费周游世界.
听老师讲述有趣的故事。
【设置疑问】
下课后便急忙跑到操场上去试试.使劲向上跳,但总是落回到原处.小强怎么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你能帮他解开这个谜团吗?
【板书课题】
§8.1 牛顿第一定律
(设计意图:利用有趣的故事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交流讨论,试图解释老师的问题。
【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牛顿第一定律
1.物体的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
⑴运动和力的关系
【自主学习】
1.内容:阅读课本16页了解一下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2.要求:通过所学的知识分析出运动的物体停下来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课件展示】
1.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2000年前古希腊)——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一切运动物体终将归于静止。
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
2.伽利略的观点(17世纪意大利)
——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物体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阻力的缘故,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教师点拨】
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对于两种意见展开激烈讨论,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 。
⑵探究阻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
伽利略构想的理想实验(又称假想实验)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把实验与逻辑推理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科学探究的方法有力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提出问题】
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呢?
【播放视频】
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
【提出问题】
通过视频可以看出,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受到了阻力的作用,阻力对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影响呢?
【设计实验】
请同学们结合以下问题分组设计实验阻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
⑴实验中应该采用什么物理方法?
⑵如何改变小车受到的阻力大小?
⑶如何控制小车运动到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
【实验探究】
对于两种意见展开激烈讨论,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
观看视频,进一步体会两种观点的区别。
分组交流讨论并汇报
⑴控制变量法。
⑵木板、棉布、毛巾。⑶让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处自由滑下。
学生分组实验,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表格内。
1.远 慢
2.牛顿第一定律
⑴内容
⑵意义
【归纳总结】
1.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_______,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的越_______.
2.推理:如果运动的小车不受阻力,他将做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点拨】
伽利略构想的理想实验(又称假想实验)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把实验与逻辑推理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科学探究的方法有力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我们称之为——理想实验法。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的作用,进而通过实验推理得出阻力和运动的关系,为下一步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做好铺垫。)
【提出问题】
运动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静止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会处于什么状态呢?
【课件展示】
1.介绍牛顿及其贡献。
2.匀速直线运动
初步领略物理方法在物理学发展史中的重要作用。
交流讨论并回答:静止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将保持静止状态。
了解牛顿在物理学中的巨大贡献。
识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交流讨论】
1.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对象是哪些物体?
2.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前提是什么?
3.“总”和“或”表示什么意义?
4.牛顿第一定律有什么重要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比简单机械的讲解效果要好。)
【学以致用】
用绳子栓住一个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作圆周运动,当绳子突然断裂,小球将 ( )
A. 保持原来的圆周运动状态
B. 保持绳断时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
C. 小球运动速度减小,但保持直线运动状态
D. 以上三种都有可能
(设计意图:采用小循环多反馈的方式展开教学,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一切物体
2.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
3.“总”表示“一直如此”、“或”表示“一个物体只能处于一种状态,即保持原状态不变”。
4.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独立完成练习题。
答案:B
知识点二:惯性
【设置疑问】
1.演示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1.惯性: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为什么钢球没有随卡片飞出?
2.播放急刹车时的卡通动漫。
急刹车时,人为什么会向前倾倒?
【归纳总结】
1. 在物理上,我们把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
2.因为物体有惯性,所以在不受外力时才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
【温馨提示】
“原来运动状态”包括原来静止和原来运动的状态,即原来静止的物体,仍然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惯性是物体固有的一种属性,它不是力,把惯性说成“惯性力”或“受惯性作用”都是错误的.
【学以致用】
人在跑动时,若脚突然被石块绊一下,人必然是向前跌倒请解释其原因。
【归纳总结】
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思路:
交流讨论,回答老师的问题。
1.钢球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
2.人的上半身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
1.体会惯性的概念。
2.初步认识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的联系。
加深对惯性概念的认识。
2.惯性的利用和防止
⑴利用
⑵防止
首先分析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其次分析哪部分受力的作用,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哪部分“由于惯性会怎样”最后再说明“所以…”。
(设计意图:采用“一动一静”两种典型事例帮助学生建立惯性的概念,具体事例分析,帮助学生养成分析惯性现象的良好习惯。)
【提出问题】
1.生活中我们经常利用惯性为我们服务,你了解的现象有哪些呢?
2.凡事有利就有弊,惯性为我们服务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弊端,请同学们阅读科学世界“汽车安全带和安全气囊”。
(设计意图: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利用其利、防止其弊。)
奔跑时碰到石块,脚停止运动,而人身体上部由于具有惯性要保持原来向前的运动状态故向前冲去,因此必然是向前跌倒。
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如何分析惯性现象。
1.学生列举自己了解的实例并加以分析。
2.阅读科学世界,了解惯性的危害与防止。
【学以致用】
下列事例中不是利用惯性的是( )
A.跳远运动员起跳前要助跑一段距离
B.洗衣机的甩干桶高速转动时可以把湿衣服甩干
C.小轿车行驶时驾驶员和前排的乘客要系安全带
D.把锤柄的一端在地上撞击几下就可以套紧锤头
【盘点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收获,师生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
学生交流讨论自己的收获和困惑。(见附件1)
【课堂检测】
教师巡视点评
完成检测题(见附件2)
【家庭作业】
《助学》第21
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一、案例中的“亮点”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小循环多反馈、小组内和小组间交流讨论以及视频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展开。教学设计能够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1.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逐层深入,很多环节中都为后续的探究埋下伏笔,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顺畅的完成概念建立、实验探究等环节,省时高效。
2.
学生的错误认识是在生活中产生的,教学中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让学生充分暴露错误认识,经过思考和讨论,通过设计实验反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澄清错误认识,找到错误认识产生原因的过程,也是学生对自己认识的反思过程。接着,将学生的实验提炼升华,抽象过渡到理想实验,使学生对理想实验理解更加深入,从而建立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正确认识。
3.为了降低难点,突破重点,整堂课中采用了小循环多反馈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学习一点,消化一点,掌握一点。
4.课堂教学中合理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可以轻松的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倍增。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力和运动的关系是动力学的基本问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人类才对这个问题有了正确认识。学生正确认识这个问题,要克服日常经验所带来的错误认识,并不容易。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与日常生活经验有相同之处,学生容易接受,因而不容易转变。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理想实验,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附件1:盘点收获
附件2:达标检测
1.用绳子拉小车在光滑水平面上运动,当绳子突然断裂后,小车的运动速度将( )
A. 变小 B. 不发生变化 C. 变大 D. 立即变为零
2.踢出去的足球能在空中继续飞行,是因为足球( )
A. 受到脚的踢力 B. 受到惯性力
C. 具有惯性 D. 惯性大于受到的阻力
3.我国交通法规规定,坐在小型客车前排的驾驶员和乘客都必须系上安全带,这主要是为了减轻下列哪种情况下可能对人造成的伤害( )
A. 紧急刹车 B. 突然启动
C. 车速太快 D. 车速太慢
4.生活中有许多利用惯性的事例,下列事例与惯性无关的是( )
A.司机开车时必须系安全带
B.熟了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
C.锤头松了,把锤柄的一端在地上撞击几下就套紧了
D.河里嬉水的鸭子上岸后用力抖动翅膀,把身上的水抖掉
5.如图所示,是小明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活动中的实验过程。
(1)实验中要让小车每次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这样做是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___________。
(2)实验中通过观察、比较小车在不同表面上运动的距离,可知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由此可推论: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它将______________;同时也能说明力是改变物体________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