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 践行 慎教 善导
中秋词三首(复备教案)
学科:语 文 班级:七(3) 日期:10月20日
教者:刘丁 课时:2 类型:新授
学习目标
1、 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 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学生活动
1、 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 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手抄报,全班交流。
第 10 页 共 10 页
立德 践行 慎教 善导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和《我的思念是圆的》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 赏析《十五夜望月》
1、 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王建,字仲初,许州人,唐代宗大历十年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穆宗长庆初,由太府寺丞转秘书郎。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凉。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
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放录音,整体感知
A、诗中点明了哪些意像?
B、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自由朗读,感悟全诗
3、驱遣想象,再现情景。
1)学生自由诵读,发挥想象,再现整首诗所描绘的情景。
2)教师讲解《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A:哪些地方特别精彩?
B: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C:你有没有不同的见解?请你说一说。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第 10 页 共 10 页
立德 践行 慎教 善导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赏析《我的思念是圆的》
1、 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
艾青,现代诗人,这首诗写于1983年9月21日,是艾青晚期的作品,由于经历太多的飘零磨难,“文革”结束后,原本在艾青心中比较淡漠的亲情变得浓郁起来,他想到了心灵相通的挚友,骨肉亲人不在身边,有的已离世,而自己仍活着,心头渗入更深重的孤独和凄惨之情,在这样的情形之下,诗人写了这首诗。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自由朗读,驱遣想象。
(1)读过这首诗,你的头脑中捕捉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看着圆圆的明月,你会想起什么?
(3)为什么不能把月饼咽下?
4、品味朗读,体会诗情。
1)根据分析,学习朗读这首诗。
2)指导朗读,注意语调、语速、停顿和重音。
3)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五) 拓展延伸
投影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六)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第 10 页 共 10 页
立德 践行 慎教 善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水调歌头》。
教学重点: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1、导语: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等。同样的,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我们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菬溪渔隐丛话集》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2、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主要是让学生看,教师点拔一下重点即可。
二、预习检查。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宫阙 玉宇
朱阁 绮户
无眠 婵娟
2、范读。
3、学生齐读。
三、朗读训练。
下面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1、播放“配乐朗读”一遍。
2、学生齐读。
四、诗词赏析。
(一) 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请大家看屏幕,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第 10 页 共 10 页
立德 践行 慎教 善导
1、归去:回到天上去。
2、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的仙宫。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两句是对子由说的。婵娟,即嫦娥,这里指月光。
(二) 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1、 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
明确: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开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起得奇逸。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人间,幻想、现实,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广寒清虚的天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怀旷达,一片光明。
板书:上阕----望月(写景)
2、 下阕呢? 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已有六年不见了。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这个人生憾事就从亲人之间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
板书:下阕----怀人(抒情)
3、 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
明确:这首词上片写景,执着人生,下片抒情,善处人生,上下片内容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第 10 页 共 10 页
立德 践行 慎教 善导
板书: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四) 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和想象?
板书: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宫阙 ——> 琼楼玉宇
明确:联想和想象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下面,让我们通过训练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
五、能力训练。
1、在这首词里面,作者大胆地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在讨论之前,先了解何为联想和想象。
(1)讲解“联想”的定义。
(2)放映“明星”和“街灯”图。
提问:我们将学习《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他们两者有何相似点?
明确:明亮 。
(3)讲解“想象”的定义。
(4)放映"天河现水牛”和”牛郎织女”图。
提问:人们由“天河现水牛”图艺术地创造出“牛郎织女”图以及由此联系到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这中间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通过想象来实现。它的特点是:由此及彼。
2、总结:想象力是人类创造发明的源泉,近几年来,高考作文都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写自己之所想。如: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和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无不要求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同样地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六、音乐欣赏 。
联想力和想象力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另一个重点便是背诵这首词,让我们通过“音乐欣赏“来加强记忆。
(1)播放邓丽君的MTV“但愿人长久”。
(2)第二次播放,让学生轻声跟唱。
七、归纳小结 。
第 10 页 共 10 页
立德 践行 慎教 善导
八、作业布置 。
(一) 背诵这首词。
(二) 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
(三)同步导学
板书
《水调歌头》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 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 ——> 宫阙 ——> 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第 10 页 共 10 页
立德 践行 慎教 善导
随堂练习
一、 基础知识集中练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苏轼( )遥问天上宫阙( ),何事长( )向别时圆?在月光低照绮( )户之间无眠,chánjuān( ) ( )有意,必定起舞弄( )人间清影。
2. 解释加点的词。
把酒问青天( ) 高处不胜寒( ) 起舞弄清影( ) 何事长向别时圆( )
3. 苏轼,字 ,号 ,与《水调歌头》一词的小序中提到的“子由”(即弟弟 )及父亲 同为“ ”,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 。
4. 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C.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 主题文意细斟酌
1. 选择下列对《水调歌头》一词判断有误的一项。
A.词的上阕写出了作者寂寞的心情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B.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
C.词的下阕点明题旨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D.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旷达豪迈的情怀。
2. 《水调歌头》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 ;月圆之夜,给远方的朋友发条祝福短信,你可以用《水调歌头》里“ ”的句子。
3. 有人就此词的上阕上了个上联,请你根据下阕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望月怀逸兴壮思,自具雅量高致。
我的下联:
三、 句段拓展善推敲
[甲]水调歌头 苏轼
第 10 页 共 10 页
立德 践行 慎教 善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江城子 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 水风清, 晚霞明。 一朵芙蕖, 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 苦含情, 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1.甲乙两词都极富想象力,甲词以“天上宫阙”喻指 ,乙词以“芙蕖”喻指 。
2.试比较两词中加点的“弄”字的含义和传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3.对两词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是“哀筝”,是从乙词总的旋律来写的;说是“苦含情”,是从乙词的感情来写的。
B.乙词的最后,没有正面描写人物,而是写弹筝人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C.甲词中写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词人的心绪矛盾的。
D.甲词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常理,很值得伤感。
4.对乙词中的“高处不胜寒”一语你是如何理解的?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一个类似的事例吗?
5.甲乙两词皆由景入情,景为情设,情为景生,请你从“梅”“兰”“竹”“菊”或“风”“花”“雪”“月”中任选一个意象,以类似的方法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参考答案
一、1.shì què cháng qǐ 婵娟 nòng
2.执,持;忍受,禁受;戏弄;常常。
3.子瞻,东坡,苏辙,苏洵,唐宋八大家,词牌名
4.C
二、1.C(应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例:怀人写悲欢离合,颇显旷达胸襟
三、1.朝廷;弹筝的美丽女子。
2.“起舞弄清影”的“弄”字意即“戏弄”,既反映了词人内心无法排遣的孤独感,也反映了词人孤芳自赏、矢志不渝的政治抱负,一个“弄”
第 10 页 共 10 页
立德 践行 慎教 善导
字,其实包含了词人惆怅之心、孤独之心和赤诚之心,情真意切,含蓄隽永,唤起了我们无限遐想,让读者获得了丰富的美感和无穷的诗意;“忽闻江上弄哀筝”的“弄”字意为“弹奏”,它传达的是弹琴者漫不经心的情态。
3.D
4.根据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5.抓住事物特征并由特征产生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即可。
第 10 页 共 1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