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
2010
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温州市实验中学 朱彬茹
语文试卷及质量分析
一、试卷特点分析
二、答题情况和典型错误分析
三、几点想法
试卷特点分析
依纲据本,合理规范
【
一
】
“纲”:
《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
2010
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语文)
》
“
本”: 现行教材
合理:
1.
内容合理
2.
结构合理
规范:
1.
内容规范
2.
表述规范
3.
格式规范
稳中求变,特色鲜明
【
二
】
特色:
1.
贴近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
立足语文特性,凸显语文味和文化味。
3.
注重能力考查,对教学起积极导向作用。
4.
作文题目平实大气,倡导“真实作文”。
主题:文化和成长
答题情况和典型错误分析
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
一
】
设
6
道题,考试目标分别为:
1.
借助汉语拼音正确书写汉字;
2.
辨析词义;
3.
句子排序;
4.
默写古诗词名句;
5.
了解教材及附录中重要作家作品;
6.
综合性学习,包括:
(
1
)汉字演变;
(
2
)理解诗歌情感;
(
3
)赏析题目。
题目
题 号
分 值
平均分
难 度
区分度
语文
知识
积累
及
运用
1
4
3.08
0.77
0.67
0.28
2
2
1.86
0.93
0.21
3
2
1.72
0.86
0.20
4
8
4.88
0.61
0.71
5
4
2.10
0.52
0.40
6
⑴、⑵
⑶
4
3
2.88
1.53
0.72
0.51
0.31
0.41
【
真题再现
】
4.
古诗词名句默写。(
8
分)
春夏秋冬是古典诗词长盛不衰的话题。“池上碧苔三四点,
(
1
)
”是淡淡的春意;“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
蛙”是宜人的夏韵;“何当共剪西窗烛,
(
2
)
”是缠绵
的秋思;“夜阑卧听风吹雨,
(
3
)
”是伤怀的 冬寒。
风花雪月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怀的意象。“
(
4
)
,散
入春风满洛城”,一城春风吹不走李白满腹乡思;“
(
5
)
,
落花时节又逢君”,一地落花道不尽杜甫一生飘零;“山回路
转不见君,
(
6
)
”是岑参雪天送别友人的边塞放歌;“
(
7
)
(
8
)
”是白居易在
《
望月有感
》
中由望月而牵动的骨肉相
思之情。
试题满分
8
分,平均分
4.88
,得分率
61%
。
主要失分原因有:
1.
背诵不正确,混淆了类似的诗句或将别的诗句移花接木填入,如将“黄鹂”写成“黄莺”;
2.
对诗句不理解,只死记硬背,混淆同音字与形近字,出现错别字,如将“夜雨” 写成“夜语”;
3.
书写潦草、不规范,笔误、漏字现象也时有发生。
【
试题诊断
】
【
我的启发
】
古诗词:背诵默写、理解赏析
培养对古诗词的兴趣,丰厚古典修养,建立在赏析理解基础上的背诵默写较之单纯的死记硬背显然更有成效。
【
真题再现
】
5.
根据你的阅读体验,在空格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4
分
)
鲁迅是直面人生的斗士,他的作品如匕首,如投刀,直刺社会的黑暗
与人性的丑陋;但他的作品也有温暖人心的一面,比如抒写童年的生活,
讴歌人性的美好。请阅读下表,完成表格。
鲁迅作品
人物
人物描写
人物评点
《
阿长与
<
山海经
>》
阿长
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
……
(
1
)
《
故乡
》
(
2
)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
……
勇敢无畏
《
社戏
》
阿发
“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
3
)
(
4
)
“我”
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道:“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
……
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
……
很爱父亲
【
试题诊断
】
试题满分
4
分,平均分
2.08
,得分率
52%
。
学生失分原因主要集中在:
1.
审题不清,题干明确要求抒写人性的美好,但
部分学生匆匆作答,将阿长这一人物评点为粗鲁、迷
信、愚昧;
2.
阅读粗糙,课内文本解读过浅过快,对人物印
象淡泊或理解偏差, 评点阿长为活泼可爱、调皮爽朗、
机智奔放、冷艳;课外读物涉猎过少或未涉猎,答题
时仅凭零星印象导致错误或根本无法作答,如第(
4
)
空误写为“爸爸的病”、“父亲的药”或不写;
3.
表达欠规范,其一是表达错误,如评点阿长“
痛爱鲁迅”、“笑里藏橘”,其二是词不达意,如评
点阿发“的的确确是个好人”。
【
我的启发
】
考查目的性:真实阅读
课内重要作家作品:扎实教学;
课外文学作品:真实阅读,辅以方法指导(方法
一:梳理;方法二:片段摘抄 )
阅读教学:抛却功利,回归经典
我觉得自己二十年来最大的收获就是不断地去阅读经典作品。经典作品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我想就像父亲的经历对于儿子.母亲的经历对于女儿一样。经典作品对我们并不意味着完美,而是意味着忠诚。这里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种种偏见和缺点,但是这里绝对没有欺骗,无论是它的荣耀还是它的耻辱,它都会和我们坦诚相见。让我们体验到了思维的美好和感受的亲切.我想经典作品应该是我们经历的榜样。
……
经典作品的优点是可以反复阅读。
……
当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就开始阅读经典作品,那么他的少年就会被经典作品中最为真实的思想和情感带走,当他成年以后就会发现人类共有的智慧和灵魂在自己身上得到了延续。
——
余华
《
应该阅读经典作品
》
【
真题再现
】
6.
语文综合性学习。(
7
分)
琴棋书画,是古代文人雅士往来酬和、抒发性灵的独特方
式。琴中有情韵,棋中有天地,书中有乾坤,画中有诗意。让
我们也来畅游一番。
【
观棋
】
中国象棋里有个举足轻重的棋子
——“
象”。按照
汉字演变的先后顺序,下列的“象”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
2
分)
① ② ③ ④
【
听琴
】
诗中有琴,琴中有情。请你从下面两句诗中任选一
句,结合全诗说说你从琴声中听出了怎样的心声。(
2
分)
A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
诗经
·
关雎
》
B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
王维
《
竹里馆
》
我选
▲
句,听出的心声是 ▲
【
赏画
】
赏析丰子恺的漫画(见右图),说说题
目
《“
要!”
》
有哪些妙处。(
3
分)
【
真题再现
】
【
赏画
】
赏析丰子恺的漫画(见右图),说说题目
《“
要!”
》
有哪些妙处。(
3
分)
【
试题诊断
】
满分
3
分,平均分
1.53
,得分率
51%
。
主要原因在于:
1.
学生未认真审题,回答时不是就漫画题目本身
《“
要!”
》
做出赏析,而是在描绘画面内容;
2.
相当一部分学生受曾经习题影响将赏析简单模仿为拆字游戏,把“要”拆为“西”、“女”,答案令人啼笑皆非;
3.
读图能力欠缺,一部分学生误读漫画内涵,将表现孩子的童真童趣误解为大人对孩子非分要求的过度溺爱。儿童读图(漫画)也是一种阅读能力。
【
我的启发
】
“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积累:化整为零
运用:练习选择的典型性
利用教材、新课进行语言运用的练习
现代文阅读
【
二
】
阅读一:
《
为汉语的处境忧心不平
》
(论说类)
7.
信息筛选、
8.
语意理解、
9.
语言探究、
10.
联系理解、
阅读二:
《
从教第一课
》
(小小说)
11.
情节概括、
12.
语意品析
13.
句子理解
14.
赏析评价
题号
分值
得分
难度
区分度
现
代
文
阅
读
(一)
7
3
2.28
0.76
0.66
0.43
8
4
2.80
0.70
0.42
9
3
2.01
0.67
0.49
10
4
2.16
0.54
0.38
(二)
11
4
3.32
0.83
0.72
0.37
12
4
3.20
0.80
0.40
13
4
2.60
0.65
0.51
14
4
2.32
0.58
0.59
【
真题再现
】
9.
比较第
6
段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执子
之手,与子偕老”与“芦苇开得很茂盛,清早的露
水变成了霜”、“我要和你结婚”这两种不同的语
言表达,你认为后者失去了汉语的哪些美感?(
3
分)
【
试题诊断
】
试题满分
3
分,平均分
2.01
,得分率
67%
。
失分原因主要为:
1.
审题不够细致,答题角度选择错误,题干要求回答
“后者失去了汉语的哪些美感”,部分学生从前者
的角度作答,或答成“后者太直白、平庸乏味”等;
2.
答案表述欠严谨,大多数考生出现表述重复,如“后
者丧失了汉语的凝练美、简洁美”,或表达不完整,
应回答两点往往只答出一点;
3.
语言拖沓未进行概括作答。
【
真题再现
】
14.
有人评价这是一篇师生之间彼此唤醒心灵的小说,请
你结合作品谈谈理由。(
4
分)
【
试题诊断
】
试题满分
4
分,平均分
2.32
,得分率
58%
。
失分原因:
1.
无法准确理解题干中的关键词“彼此唤醒心灵”,较多学生在组织答案时仅阐述了“我”对迪龙心灵的唤醒,而未写出迪龙对“我”的影响;
2.
答案未能按照题干要求“结合作品谈谈理由”,过于简略,如“‘我’让迪龙写出心声,而迪龙激发了‘我’的动力”;
【
真题再现
】
14.
有人评价这是一篇师生之间彼此唤醒心灵的小说,请
你结合作品谈谈理由。(
4
分)
【
试题诊断
】
3.
无视题目的限制性要求,另起炉灶评价文本,如“这不仅仅是一篇彼此唤醒心灵的小说,这也是一篇唤醒人们、唤醒大家的小说,现代人们堕落、愚昧,在恶劣的环境中仍不思进取,这种思想一天天吞噬着人们的内心,这篇文章则彻底打破这种思想,如果有迪龙的这种勇气,我们足以改变命运改变世界”;
4.
答非所问,将题目理解成联系实际谈师生如何彼此唤醒心灵,如“对于老师来说,要对学生不放弃,想办法开导学生,使学生明白自己的用心,对于学生来说,不可以自暴自弃,要敢作敢为,改变命运”。
【
我的启发
】
审题意识:
抓题干关键词 问题的意图
答题的角度 表述要求
答题意识:
采分点 分点作答 不重复
语文需要思维
表达意识:
可意会更可言传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
。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13.
第二句空白处应填
,理由是
。
(
2
分)
A
去
B
逃
C
行
14.
诗歌最后两句写将军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时,
用一句“大雪满弓刀”写出天气的严寒有何
作用?(
2
分)
【
试题
】
步骤一:读文、
读题
B
,理由:(
1
)音韵(
2
)联系上下文推敲
典型错误:
选
B
,因为“逃”读起来感觉顺口一些,敌人要逃跑了下面将士们才要去追。
精彩回答:
郑 慧
13.
我认为
B
最恰当,理由是“去”的意思是离开,“行”的意思是走,
这两者都让人感觉到离去时的不慌不忙,从容不迫
,所以我觉得用“逃”最合适。
汤舒茜
13.
我认为选
B
最恰当理由是用“逃”字更能看出单于的
狼狈
,也可以
侧面烘托我军的英勇
。
【
分析
】
步骤二:确定采分点、答题角度
步骤三:典型错
误失分分析
精彩回答:
陈 怡
13
我认为选
B
处最恰当,理由是这里指的是入侵者落荒而逃,“逃”写出了他们的落迫以及
作者嘲笑他们战败而逃的感情色彩
,而“去”和“行”没有这种效果。
金 怡
13.
我认为选
B
最恰当,理由是与第四句的“刀”有个
押韵
。而且与语境更为符合些,同时与第三句
形成呼应:将军率领轻装骑兵追击
,所以用“逃”更恰当。
金方舟
13.
我认为选
B
最恰当,理由是
首先因为古诗要有韵脚,这里只有“逃”的音和“刀”是押韵的
;
其次
“逃”写出了
入侵者被打败后的狼狈,赞美了士兵们的英勇善战
。
【
分析
】
步骤四:精彩答案比对,答题思维和术语运用
14 .
参考答案:这句是对边塞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
战斗的艰苦(
表层
)和
将士们的英勇(深层)
。
精彩回答:
王弋佳
14.
衬托出了将士的勇敢不畏严寒,仍气势
磅礡。
“满”
字体现了他蓄意已久,全然不有惧色,
信心满满。
修改:
写出将士们不畏严寒,衬托出他们的英勇。
“满”
字体现了他们
蓄势
已久,全然不有惧色,信心满满。
【
分析
】
作法:研读参考答案、评分标准和示例、板演答案、
自我评分、修改后演示等
步骤五:回答层
次性
步骤六:新的思
考点
步骤七:修改完
善
【
真题再现
】
10.
文中余光中说“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结合全文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
分)
【
试题诊断
】
试题满分
4
分,平均分
2.16
,得分率
54%
。
得分较低的主要原因:
1.
不会从文中寻找答案,很多学生无视题干中“结合全文”的提示信息,而是完全根据自己的主观理解谈想法,回答空洞无物,如“中国是我们的家,我们的根,那汉语也是我们的一切”;
2.
没有细读文本,对于文本中依次出现的各要点要么回答不全面,找到一处即当全部,要么一个得分点写了一大段,不懂辨析合并同类项。
【
我的启发
】
文本意识
方法:课堂内带着问题阅读;
不动笔墨不读书;
阅读能由点及面,从局部的评点逐渐过渡
为片段的赏析再至针对全文的评价
……
阅读是传统的农耕模式。
【
真题再现
】
13.
阅读第
17
段,结合全文理解“他的作品依然像新生的
婴儿一样真实,像死亡一样凝重”这句话的含义。
(
4
分)
【
试题诊断
】
试题满分
4
分,平均分
2.6
,得分率
65%
。
从阅卷结果来看,绝大部分学生知道应从两个方面阐释语句的含义;其中前半句大部分学生能根据文意并结合原句中“真实”一词的提示性,理解主人公迪龙的作品如实再现生活、本真表达的特点;但对于后半句中“死亡般凝重”许多学生难以理解或理解不够到位,虽然前文出现了提示性语句,但学生仍需真正走进文本并经过自身的内化理解后方可形成答案,因此对部分学生而言存在难度。
【
我的启发
】
“阅读的招式”
——
技巧训练(概括、语言品析
……
)
“阅读的内功”
——
阅读素养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
的
,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
阅读答案:直接抄 摘抄 内化后解读
古诗文阅读
【
三
】
古诗:
《
新凉
》
南宋温州诗人徐玑 课内文言文:
《
童趣
》
课外文言文:节选自
《
三国志
·
先主传
》
古诗分别从意象把握和情感理解来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基本鉴赏能力。
文言文着重考查学生对常见文言词语和浅近文言语句的理解能力,同时适当考查对篇章内容的理解把握。
【
真题再现
】
2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
分)
(
1
)
会
表卒
▲
(
2
)遂
将
其众去
▲
(
3
)诸葛亮
说
先主攻琮
▲
(
4
)
或
谓先主曰
▲
【
试题诊断
】
古诗鉴赏满分
4
分,平均分
2.86
,得分率
71.5%
;课内文言文满分
13
分,平均分
9.41
,得分率
72.38%
;课外文言文满分
11
分,平均分
6.73
,得分率
61.18%
。
课外文言文个别考生在考试中存在畏难情绪,根本不读文章不作回答,或是无法看懂文章无法作答,因此整体出现空白卷数量较多。
古诗文阅读中尤以第
21
题得分率偏低:满分
4
分,平均分
1.88
,得分率
47%
。
【
真题再现
】
2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
分)
(
1
)
会
表卒
▲
(
2
)遂
将
其众去
▲
(
3
)诸葛亮
说
先主攻琮
▲
(
4
)
或
谓先主曰
▲
【
试题诊断
】
失分原因主要为:
1.
积累不到位,如“会表卒”的“会”字应解释为“适逢,正赶上”,而很多学生误解为“正好”、“恰好”、“遇到”、“碰到” ;
2.
胡乱迁移,虽然大部分学生能确立课外文言实词为课内词义的迁移这一答题意识,但落实到具体语段中则出现学生只知死记硬背词义,却不懂联系具体语境进行辨析、甄选,如“诸葛亮说先主攻琮”的“说”字,很多学生乍看之下马上机械地迁移到
《〈
论语
〉
十则
》
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而将其错误解释为通“悦”,高兴,并未结合语境揣摩。
【
我的启发
】
扎实积累,复习时分类归纳、前后贯通
重视诵读,培养语感
练习针对性(选择练习、答题思维)
适当渗透语法知识(“鞭数十”: “用竹
板鞭打”、“用鞭子” )
24.
根据要求作文。(
60
分)
古人云“知行合一”、“知易行难”,“知者”
可贵,“行者”更可贵。“行者”,用行动诠释生活
的意义,用行动抒写生命的美丽。鲁迅以直面人生的
呐喊唤起民众的觉醒,“我”以满腔热情帮助迪龙实
现生命的蜕变,而面临危机的美丽汉语需要我们用行
动去拯救。
当我们抱怨环境脏乱时,为什么不俯下身去?当
我们接受善意的微笑时,为什么不报以同样的微笑?
当我们自怨自艾时,为什么不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
行动,就在举手之间。
做一个“行者”,行动着,感悟着,收获着
……
请以“做一个‘行者’”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
【
四
】
【
试题诊断
】
试题满分
60
分,平均分
45.6
,得分率
76%
。
作文成绩分布柱形图
作文成绩分布统计表
分数段
人数
比例
55
及以上
57
及以上
97
0.10%
55—56.5
915
0.99%
48—54.5
50—54.5
15,466
16.72%
48—49.5
22,650
24.49%
42—47.5
45—47.5
33,589
36.32%
42—44.5
9,439
10.21%
36—41.5
40—41.5
2,208
2.39%
36—39.5
2,610
2.82%
36
以下
(含零分)
30—35.5
1,580
1.71%
20—29.5
1,172
1.27%
11—19.5
545
0.59%
10
及以下
2,210
2.39%
【
试题诊断
】
主要问题表现为:
1.
缺乏“应题而作”的能力。
2.
选材狭窄老套,真情实感缺失。
3.
行文薄弱,
缺少表现力
。
4.
套题现象仍较为突出。
5.
出现较多抄写导语、现代文语段。
优秀的记叙文体现在其扣题紧密,中心明确,语言流畅且有一
定的文采,善于在平常的生活中寻找新鲜素材,捕捉细节,通过细
腻的描写化平淡为神奇,动人心弦。
【
优秀习作
】
做一个“行者”
倘若可以,我愿做一个“行者”。
静静的夜,我愿一人独坐。我喜爱架起二胡,缓缓地拉弓。木的香气缭绕鼻间。有些锈却仍旧紧绷的二弦重合着,任我轻轻揉,重重滑过。松香落在裤上,我不介意,抛开身边的物质,悠扬的乐音中我仿佛来到另一个天堂。我深深迷恋二胡。
可突然有一天,我发现,不是每个人对着二胡都有着崇高的敬意。我站在教室中,眉飞色舞地讲着长大后愿成为二胡演奏家。大家饶有兴趣地看着手舞足蹈的我,可眼中却带着嘲弄。他们为钢琴手的豪情演出呐喊沸腾,看见街头偶尔坐着的拉着二胡的乞丐时会转头对着我,眼神中有说不清的色彩,我内心隐隐作痛。望着街头那个老乞丐,听他那断断续续的、嘶哑的
二胡声,我无言以对。同学们渐渐走远,我却停在角落一直发呆。
我仍旧喜爱深深沉醉在自己的世界中,唯有二胡默默相伴。黑夜中,我是个孤独的歌唱者,唱着别人不爱听的老歌。然后,终于有一个夜晚,我决定让这悠扬响彻天际。
我开始频繁参加艺术节,班级聚会上,我也背着二胡来回穿梭。端起二胡,我便身临其境。我如月夜下的老者哀婉叹息,似敲着拐杖呻吟着,我不求倾听者泪下,但求他们能倾听我内心的声音,听听我对二胡的依恋,唤起他们沉睡的心。
我竭尽全力将
《
赛马
》
中最后一声马鸣扯得撕心裂肺
,我不求每个人都血液沸腾,但求他们能感受我内心的愤怒
——
凭什么对着二胡而戏笑,对着钢琴而呐喊?
曲子终了,我便会安静地站起,向他们鞠躬。我感谢他们的倾听,感谢他们的目瞪口呆,因为我知道他们已明白我想说的:二胡的背后有着中华的智慧与文化,那是两根弦就能奏出的华丽与朴实,雄壮与风情。
我们不能忘,那是我们的声音,来自中国的呐喊。
做一个“行者”,我以自己的行动传递着我的愿望,愿唤醒大家沉睡的内心。行动,虽微不足道,却为文化的传承之路开出一朵绚丽的花。我,骄傲!
倘若可以,我一定做“行者”,带着二胡,走遍世界。
优秀的议论文论点鲜明、论据充分、结构严谨、语言缜密,
且能体现一定的思维深度。
【
优秀习作
】
做一个“行者”
曾看过一个故事,读完后令我百感交集。
一位老农民有一个十分聪颖的儿子,儿子十分自满,总在不断称赞自己的才华。一天晚饭时,儿子又在讲述自己的“英雄传奇”,老农民“刷”地站立起来,叫儿子“你把手举起来!”儿子不懂但照做了,老农民噙着泪说:“儿子,父亲一辈子没有出息,全指望你,但请你记住,手比头高,任何事情不是讲或想,而是靠做。”
这则故事让我想起了一个成语“知易行难。”
在这个日新月异,高科技满天“飞”的世界中,行动仿佛一步一步离我悄然远逝,我们早已习惯一大堆冷冰冰的机器代替我们去完成一切事。我们只用想想怎样让生活更安逸罢了。
这就如同,当我们在一条干净的大街上行走时,看到一张果皮纸屑,没有人会去弯腰捡起,而是冷冷的说:“没关系,环卫工人会扫。”当看到曾经不遗余力地帮助过我们的人有困难时,我们只会在一旁大喊:“加油,你一定可以行!”那双插在兜里的手没有想伸出来的迹象。当我们看到一张试卷时,想想定然很简单,可当考试时却迟迟无法下笔。
行动永远比想的说的做的要少,但却比那一切都要重要。
古语有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可见做一个“行者”是那么重要,这个道理早已流传千百年,可却没有很多人深刻理解它。
唉!或许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吧!可我们不能放任自由。看看那些历史的脚印吧:鲁迅以直面人生的呐喊唤起民众的觉醒;海伦
·
凯勒用坚定的意志实行生命的蜕变;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究完成兴国大业。这些曾经历史丰碑都在孜孜不倦地召唤我们成就一个“行者”。
逝去的昨天让它随风飘远,但未来我们必须努力学做一个“行者”。
我们是热情奔放,阳光开朗的
90
后,不应让自己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人”。让我们做一个“行者”,用行动诠释生活的意义,用行动抒写生命的美丽吧!
【
我的启发
】
第一:培养“应题而作”的审题能力
《
做一个“行者”
》
1
、导语;
2.
抓关键词:“行者”、“做”
内涵展开:“行者”
——“
行动者”、“出行者”、
“旅行者”等;由实到虚
……
4.
体裁
……
【
我的启发
】
第二:呵护写作感觉,挖掘生命体验
表现力缺失
——
写作是个体的生命体验,缺乏表
现自我的意识
体验 感受 感悟
呵护写作中的感觉,即使有缺憾不完美,但真实
挖掘学生的生命体验,写好
2
类文
【
我的启发
】
第三:“心向远方,身系此岸”的生活化写作意识。
我们更不应该遗忘的是做一个生活的“行
者”,讲述自己的故事,用真实的写作态度在
烦琐的日常景象中踏实地行走并撷取其中渺小
的力量、朴素的感动、简单的哲学,让写作拥
有生活之气息,赋予俗世以诗意。
【
我的启发
】
第四:序列化的写作指导和训练。
罗
·
勃朗宁在
《
指环和书
》
中早就做过总结:
“故事永远是旧的,又永远是新的。”
不同的人会遭遇雷同的故事,但不同的思维方
式会决定故事的可写性不同,不同的叙事方式会
决定故事的可读性不同。
几点想法
兴趣是基点
课堂是主阵地
阅读和生活是土壤
写作是自我存在的方式
热爱语文
谢谢!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