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中学七年级(上)·教案·牛宏伟·2011年9月6日星期二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其代表作品的风格
2.理解内容,体味意境
3.感悟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爱国情怀,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怆之情
教学过程:
导语:我们刚刚学过陈子昂,他因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而喊出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旷古的苍凉与寂寞。报国无门,是中国古典诗词一个常见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破阵子》,就是一首这样主题的悲壮诗篇。
一、文学常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别号稼轩,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于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背景:这首词约作于1188年。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布衣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辛、陈两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1188年,辛、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但抗金计划后来全部落空。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
二、读:语速,语调,节奏
三、赏析
1.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作者为什么要“醉”?为何要在梦中回到连营?
——闲居在家,没机会去战场,只能在梦中回到连营。表现出诗人时刻不忘杀敌报国。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几句写了什么内容?
——这几句写的是将士们的军营生活场面,壮观,豪迈。将士们竟然吃“八百里駮”这样的名牛肉——只要是杀敌卫国,这又算得了什么?体现了将士的豪迈之情。
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两句中出现了哪些事物?从哪些角度写了什么内容?描绘一下你从这两句诗中看到的场景。
——对仗。《破阵子》这两句要求对仗。出现了“马”和“弓”,这是战场上使用的东西,这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激烈的战斗场面。马飞快,追杀之速;弓如霹雳,杀敌之猛。让我们仿佛看到敌人狼狈溃逃,瞬间成为残兵败将,辛弃疾身先士卒,奋勇追杀,敌人纷纷落马,宋军大获全胜。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不是说作者杀敌只是为了自己的“名”?
——不是。“君王天下事”,作者看来就是收复中原,与自己的抗金思想是一致的。而通过自己的奋勇拼杀,能“了却”君王收复中原的大事,正是自己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赢得生前身后名”不过是“留取丹心照汗青”而已,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名。南宋抗金英雄岳飞在《小重山》词中也说“白首为功名”,这些都是指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政治理想。
5.“可怜白发生。”诗意在这里发生突然的急转。前九句和这一句是什么关系?
——前九句一气贯注,密不可分,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梦中的往事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7~
解放中学七年级(上)·教案·牛宏伟·2011年9月6日星期二
消失,回到现实,感情一落千丈,从豪情壮志跌落为深沉痛苦的悲叹。前九句实际上是为了最后一句画龙点睛之语衬托铺垫的。这种前后强烈的对比,更突出地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令人不能不为作者的不幸而悲愤,而叹息。
6.“可怜白发生。”诗人何处可怜?是可怜自己经老了吗?
——第1,诗人毕生的杀敌报国的志向终未实现,可怜;
——第2,诗人的杀敌之策不被统治者采纳,致使收复中原大业不成,可怜;
——第3,诗人身已老迈,鬓已如霜,虽仍有杀敌报国之志,但仍赋闲在家,不得其用,壮志难酬,可怜。
——第4,诗人只能以酒为伴,在醉梦中重温杀敌报国的情景,可怜。
诗人可怜的不是自己老了,而是自己已经老了,但杀敌报国之志仍未实现。
7.词人形象:
五、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全诗
2.搜集辛弃疾的其他的诗,读给大家听
板书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