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汇编(2008-2014年)
加入VIP免费下载

zmj-4010-12030.doc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历届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汇编(2008-2014年)》

共有 2 个子文件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历届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汇编(2008-2014年)》 共有 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一、语言文宁运用(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识别/博闻强识 模仿/装模作样 剥削/生吞活剥 B.朝圣/朝令夕改 提防/提心吊胆 绿茵/绿林好汉 C.箴言/缄默无言 蠕动/耳濡目染 粗犷/旷日持久 D.湍急/惴惴不安 讳言/经天纬地 勘察/堪称一绝 1、 B 【解析】本题涉及多音字、同音异形字、形近音异字的读音。B项中每对读音都不相同,分别是cháo / zháo,dī/tí,lǜ/lù。A项每对读音分别是 shí/zhì,mó/mú,bō。C项每对读音分别是jiān,rú,guǎng/kuàng。D项每对读音分别是tuān/zhuì,huì/weǐ,kā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 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B.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人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C.书法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风格各异的书法精品,或古朴,或隽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D.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 2、 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需根据语境和词义来分析,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C项“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指暴露的很彻底。该句说的是书法风格各异,充分详尽地展现了汉字之美,用“淋漓尽致”非常准确。而A项“无所不为”意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什么坏事都干,贬义词。用来形容年轻的父母费尽心思地送孩子学钢琴、围棋、英语,感情色彩不对。B项“安土重迁”意为留恋故土,不肯轻易的迁移。而该句说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乐意告别家乡,词义与句义完全相反。D 项“不耻下问”意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而句中说的是老李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不存在地位高低、知识多少的问题,使用不当。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文明碰撞、融合、交流的过程,完全封闭的环境不可能带来文明的进步,只会导致文明的衰落。 B.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这无疑会对减少白色污染、净化环境产生积极作用。 c.奥运火炬登顶珠峰,必须克服低温、低压、大风等不利的特殊气候条件,充分考虑登山队员登顶时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 D.将于2013年建成的京沪高速铁路,不仅能使东部地区铁路运输结构得到优化,而且有利于铁路运输与其他交通方式形成优势互补。 3、 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病句的能力。病句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病句辨析一般使用主干分析法和枝叶分析法,即从语法角度对句子成分进行分析找寻病因。D 项是正确的句子。A 项语序不当,“碰撞、融合、交流”应改为“碰撞、交流、融合”。B项成分残缺,“培养”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应改为“培养人们尽量减少使用塑料袋”的“习惯”。C 项搭配不当,“克服”的应该是什么“困难”,不应是“特殊气候条件”。 4.下面是英国学者里基-特里维尔关于“战略环境评价”的经典性定义,请提取反映其主要信息的三个重要词语。(不超过15个字)(3分) ‎ 44‎ 战略环境评价是指对政策、计划、规划及其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进行规范的、系统的、综合的评价过程,包括根据评价结果提交的书面报告和把评价结果应用于决策之中。 战略环境评价:     4、环境影响 评价结果(或“书面报告”) 应用于决策(或“应用”、“应用于决策之中”) 【解析】筛选关键词的考题首先应该从语法角度对句子加以分析,提取核心成分,然后再压缩成关键词。 【错因】因语法知识不扎实造成成分分析错误。 5.有些高中生上学、放学仍由家长接送。针对这种现象,请拟写赞成者与质疑者的不同看法。要 求:赞成者需说出两点理由,使用陈述句;质疑者要针对赞成者的话表述.使用反问句。(6分) (不超过30个字) 赞成者说: 质疑者说: 5、赞成者的理由:节省时间,保障安全,增进亲情等; 质疑者应针对赞成者的理由反驳。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首先要读清题目要求,赞成的用陈述句,反对的用反问句。理由的列举关键是自圆其说,言之成理即可。 【错因】题目看不清,虽然列举了理由但不符合题目形式上的要求。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日:“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回;“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日:“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疫,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日:“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日:“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日忠侯。 (选自《后汉书?吴汉传》,有删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听:准许 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   迫:逼近 C.大战一日,兵败,走人壁  壁:营垒 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度:考虑 6、 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高考中考查的文言实词在中学所有课本的文言文中都可以找到出处,所以复习时回归课本非常重要。在具体的语境中也有一些推断的方法,如根据上下文逻辑关系推断,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推断,根据对偶、排比、并列结构等句法特点推断等。D项“度”解释为常态,容度。《史记》选读中的《刺客列传》“群臣皆愕,尽失其度”。 7.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的一组是(3分) ①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 ②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③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④敢轻冒进兵者斩 ‎ 44‎ ‎⑤汉乘利进逼成都 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 A.①③⑥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②④⑤ 7、 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依据所选文段中传主吴汉一生的主要事迹,以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为标准,选择了六个句子编为四组,让考生选出符合要求的一组。要求考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和作者使用这句话的目的。①、②、⑥句都是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而③是从侧面表现,而非“直接”,④是吴汉不允许士兵贸然出兵,不是激励士气,⑤说的是吴汉利用时机进逼成都,和激励士气无关。用排除法,选择B项。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B.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 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队伍。 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 D.吴汉具有朴实淳厚的品质,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他外出打仗时,妻儿曾经在家购买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了他们。 8、 C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考查考生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四个选项都是用现代文的语言形式对原文内容进行的概述,实际上语言形式的变化反映出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与否,本题设置的每一个选项所需要的阅读区间都不是很大,设置的错误点也不是很大,不需要考生分析全文才能得出结论,只要认真阅读相关内容,完全可以找出选项与原文的不同。 C项中说吴汉“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而原文是“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意为吴汉在营内遍插旌旗,使烟火不绝,以迷惑蜀军。夜里率军潜出城围衔枚疾走,过江与刘尚会合,谢丰等人竟然没有发觉。而非选项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2)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3)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9、(1)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2)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   (3) 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 【解析】(1)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及”,到;“得”,获得;“见”表被动。 (2) 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比”,近来。(《祭十二郎文》)“敕”,告诫;“何意”,为什么;“悖乱”,背离、错乱。 (3) 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就”,靠拢;“于江南”,状语后置,翻译时需前置;“并”,合并。 【错因】没能字字落实,文通字顺。 文言文译文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吴汉为人质厚少文,一经召见,使得到了刘秀的赏识信任。建武二年(26年)春光武帝定封他为广平侯。建武三年(27年)春天,在广乐(今河南虞城县西)包围了苏茂,周建招聚十万人马,赴救广乐。吴汉率领骑兵迎战,失利,不慎坠马,摔伤膝,收兵回营。诸将对吴汉说:“大敌在前而公伤卧,觽心惧矣”吴汉听此言,勃然裹创而起,巡视营垒,杀牛酌酒,犒劳士兵,对将士:“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吴汉豪气凌云,将士们也深受感染,士气倍增。第二天,擂鼓呐喊,同时进击。周建军大败。当时鬲县五姓一起驱逐守长,占据了城池造反。诸将皆想攻打,吴汉不听,说:“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 44‎ ‎。然后一面下公文给郡府,命他们收捕肇事官吏,一面派人人城安抚五姓。五姓人大喜,相继归降。建武五年(29年)春,农民军率五万余人夜攻吴汉军营,军中惊乱,吴汉却坚卧不动,一会儿营中便安静下来。吴汉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军。建武十二年(36年)春,吴汉挥师直攻广都(今成都市南),迅速攻克,并派轻骑兵烧毁成都市桥,光武帝下诏告诫吴汉:“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吴汉接连获胜,并未听从光武帝的告戒,竟乘胜自率步骑兵二万余人进逼成都。于江水北岸扎营,派副将刘尚率兵万余人屯驻于江水南岸。光武帝得知吴汉如此部署兵力,大惊,下诏书责备:“比□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勃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然诏书未到,谢丰、袁吉率兵十余万人进攻吴汉。又派将率兵万余人袭劫刘尚营寨,企图使汉军不得相救。 吴汉率军与敌大战一天,兵败而退回营垒。吴汉见形势危急,召集众将激励他们说:“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 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在营内遍插旌旗,使烟火不绝,以迷惑蜀军。第三天夜里,率军潜出城围衔枚疾走,过江与刘尚部会合。谢丰等人竟然没有发觉。 第二天,吴汉亲自指挥全军力战,终于大败敌军。 吴汉随光武帝征战。不少将领一见战阵失利就垂头丧气,惶怵不安,平日的风度威严全失。吴汉却不然,每到这时,他整厉战械,激扬士卒,不但毫不气馁,反而愈加意气风发。他出征时,妻子在后方买了一些田产,待他归来,却都送给了故旧亲友。他说:“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死后,谥忠侯。 三、古诗鉴赏(8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0、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错因】诗歌大意未能读懂,专业术语未能很好的掌握和使用。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定乎内外之分,           ,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2)安得广厦千万间,      ,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4)座中泣下谁最多?          。(自居易《琵琶行》) (5)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 (6)       ,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 11、(1)辩乎荣辱之境 (2)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陟罚臧否 ‎ 44‎ ‎(4)江州司马青衫湿 (5)逝者如斯 盈虚者如彼 (6)合抱之木 千里之行 【解析】三题来自高中要求记忆的十三篇,其他三题为初中背诵篇目。 【错因】默写最令人担心的是字的书写,如“辩乎”、“陟罚臧否”等。‎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侯银匠 汪曾祺 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 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 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侯银匠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侯银匠问菊子的意见。菊子说“爹作主!”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噗嗤一声笑了。“笑什么?”——“这个人我认得!”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 定亲后,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婚。三天一催,五天一催。侯菊有点不耐烦:“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 侯银匠顺着女儿的意思,搜罗了点金子打了一对耳坠、一条金链子、一个戒指。侯菊说:“不是我稀罕金东西。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陪嫁的金首饰戴不完。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做。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 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指花轿,说:“我要这项花轿。” “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 “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 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 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出门。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爹!您多保重。”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 ‘ 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 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侯菊有什么呢?她有这项花轿。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她把钱放在抽屉里,对丈夫说: “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 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陆家人多,众口难调。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烂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侯菊竞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 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她实际上成了陆家的当家媳妇。她才十七岁。 . 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 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忙忙走了,陆家一刻也离不开她。 侯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而且喝的是幔酒。两块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上。候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选自《汪曾祺全集》,有删改) 12.小说第二段(“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4分)‎ 答: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13.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4分) ‎ 44‎ ‎14.小说中的花轿与刻画侯菊的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6分). 15.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 ‎12、① 从父女相依为命着眼,为下文选女婿,打陪嫁首饰,在女儿出嫁后父亲的孤独这些情节提供依据。(顾按,此题答案似不甚通顺,方家宜斟酌之) ② 从突出侯菊的精细能干着眼,为写侯菊改装花轿,出租花轿,成为当家媳妇等情节提供依据。 【解析】题目要求比较具体,要求分析小说第二段文字对全文情节展开的作用。而这无非是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情节做了铺垫。考生要做的,就是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分析铺垫以及推动作用。结合4分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两大点。 【错因】题目阅读不细致,答题方向就发生错误。又不能结合得分点,分点叙述。 13、① 甜: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个好归宿);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苦:女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 ② 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 【解析】(1)4分总共四点,“甜”联系上文自然可以概括出来,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以及有了个好归宿。儿之所以“苦”,首先应该是由打首饰引发的,尔女儿走后自己一个也不禁酸楚。 (2)之所以喊女儿,是思念至深。而发现女儿早已出嫁,自己一人,又安慰自己说“老了,糊涂了。” 【错因】肯定都可以写出一些,但会遗漏要点,不够全面。 14、① 要花轿早有打算 ② 改装花轿心灵手巧 ③ 出租花轿善于经营,贤惠体贴 【解析】题目要求同样具体,要求分析花轿和刻画侯菊的形象的密切关系,所以在文中找寻关系的部分,细细阅读,扼要概括就可以形成答案了。可按出嫁前,出嫁时,出嫁后来组织答案。 【错因】要点不全,答题方向不明。 15、①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②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③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④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⑤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解析】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所以小说的主旨一定是在侯银匠身上,但却写了女儿,则是运用了正侧描写、实写暗写等。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错因】未能理清两位人物的关系。‎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 (18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一19题。 纯朴的嗜血者 我对李逵有一种很复杂的感情。这个莽大汉匍匐在底层,却活得洒脱奔放、无牵无挂,而且那么坦荡率真,敢爱敢恨敢做敢当,简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全无心机的大男孩。在许多方面,他身上凝结了底层人的可贵品质。可是,情感的亲近是一回事,理性的选择又是一回事。甘于平庸生活的人,谁愿与李逵为邻?他就像一枚“不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突然爆炸,将你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幸福一股脑儿埋葬。 李逵为什么会让人害怕?也许是他过于无拘无束了。破坏的能量太大了。鲁迅说过:“‎ 44‎ 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水浒》作者却用欣赏的笔调,浓墨重彩托出了一个“嗜血者”形象:他的板斧向来是“排头砍去”,而且动不动就“杀得手顺”。在这种状态下,是没有是非曲直好说的。《水浒》虽然处处是刀光剑影.但快意恩仇,几乎没有悲悯色彩,连那个年仅四岁“生得端严美貌“的小衙内的死也径直写作“小衙内倒在地上……只见头劈做两半个”。制造这一幕的正是“黑旋风”!也许为了逼使朱仝上山入伙,无论哪个梁山好汉对一个小孩的生命都是不屑一顾的.但这种超过正常人心理承受度、毫无必要的杀戮,似乎只有李逵去做才合适。 李逵崇尚暴力,流血越多,越是兴奋,但他并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浑身充满无赖气息,反而那么纯朴,纯朴和嗜血在他身上奇怪地统一起来了。他嫉恶如仇,最看不惯以强凌弱,哪怕是最崇敬的大哥宋江欺凌弱小,他也会义无反顾地挥斧砍去。嗜血者当然让人恐惧,而一个纯朴的嗜血者除了带来恐惧,还让人困惑。为什么这两种迥异的特质可以统一在李逵身上?其实并不奇怪,因为李逵完全不把生命当回事。他把杀人和流血看得像一场游戏,甚至可以拿自己的脑袋作赌注,“脑袋掉了碗大个疤”,仿佛大家脖子上顶着的不过是割了一茬还可以再长的韭菜。在一个全然不知怜惜生命的人的眼里,旁人难以理解的血腥行为也就变得自然和正常了。 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16,下列对文中“纯朴”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指活得洒脱奔放、坦荡率真、无牵无挂,敢爱敢恨敢做敢当,全无心机。 B.指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充满无赖气息,只是无拘无束,崇尚暴力。 C.指快意恩仇.杀得手顺时对一个“端严美貌”的小衙内也没有悲悯之意。 D.指动辄拿自己的脑袋作赌注,仿佛脖子上顶着的是割了一茬还可以再长的韭菜。‎ ‎16、 A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的能力。考生在完成这类试题时,必须把重点词语放置在具体语境中加以理解,根据上下文语境找寻具体有效信息,加以比较然后作出正确的选择。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纯朴”这一词语的理解。其实在文章第三段中已有具体的解释:“他嫉恶如仇,最看不惯以强凌弱,哪怕是最崇敬的大哥宋江欺凌弱小,他也会义无反顾地挥斧砍去。”结合选项,正是A项所说的意思。而B项的有效信息来自文章第三段,但选项中的“崇尚武力”这一信息属于无中生有。C项解释的不是“纯朴”,而是解释《水浒》的特点,有效信息来自文章第二段。D项解释的同样不是“纯朴”,说的是为什么“纯朴”和“嗜血”这两种迥异的特质可以统一在李逵身上,属于解释对象发生了偏差。‎ ‎1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围绕“纯朴的嗜血者”这一论题,结合李逵的所作所为,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了深人细致的论述。 B.通过探讨嗜血者既让人恐惧又让人困惑的特质,文章由对李逵这一形象的分析递进到 对粱山好汉嗜血行为的反思。 c.李逵既嫉恶如仇,又往往不讲是非曲直;既看不惯以强凌弱。又常常不分对象大肆杀戮。 这是作者所要着力分析的矛盾。 D.在一个不怜惜生命的人眼里,许多正常人难以理解的血腥行为就会变得自然和正常。 这是作者最终提出的观点。‎ ‎17、 C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理解文章的能力。这类题目需要对全文综合把握,把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细细阅读,找寻相关信息加以比较甄别。本题要求选择对文章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这一信息在文中没有体现。B项所说的文章由对李逵这一形象的分析递进到对粱山好汉嗜血行为的反思,而文中并没有提及其他梁山好汉的嗜血行为。D项中提及作者最终提及的观点,这应该是“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18.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本文作者对李逵持什么态度?引用鲁迅的话有 什么作用?(6分) 19.“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这句话如何理 解?(6分)‎ ‎18、(6分) ① 本文作者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的行为持欣赏态度。 ‎ 44‎ ‎② 本文作者在情感上亲近李逵,在理智上则否定李逵。 ③ 鲁迅的话与《水浒》作者态度形成对比,对本文作者观点是一个有力论据。 【解析】本文认为《水浒》作者对李逵所持态度,可从文章第二段第三句概括出来。本文作者对李逵所持的态度可以从文章第一段第四句概括出来。引用鲁迅的话的作用联系第二段,下句作者用了“却”,形成对比。 【错因】没有分三问具体答题,未能从文中找寻到有用信息。 19、(6分) ① 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 ② 反对滥用暴力。 ③ 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 【解析】对句子含义的理解,重点是解释“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最可怕”、“活在书中的好”这三个要点。“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告诫我们应当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反对滥用暴力。“最可怕”意为李逵这类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破坏性太大。“活在书中”意为可以对人们起警醒作用。 【错因】句子含义理解类的题目答题不够规范。‎ 乙、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一19题。 晚清学人杨守敬 杨守敬(1839一1915),湖北宜都人。少年时代聪明好学,刻苦用功。青年时代有两件事 对他影响很大:19岁时,听谭大勋讲授汪中的《述学》,开始接触乾嘉考据之学;20岁那年,偶然得见清人六严缩摹的《舆地图》。便借来临摹,这成为他研究历史地理学的开端。 杨守敬曾经热衷科举,25岁起先后六次赴京参加会试。虽然名落孙山,但因此结识了许 多名流学人,大大拓展了学术视野。42岁时,他作为清政府外交官的随员前往日本,这成为他学术生涯的转折点。在日本四年,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日本人森立之所撰的《清客笔话》,翔实记载了他在日本访书之事,杨守敬自己也写了《日本访书志》。清政府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也搜集了许多稀见珍本和国内久已绝迹的古籍残本,与杨守敬志趣相投。因此:当黎庶昌有了编纂《古逸丛书》的设想时,立即决定请他主持校勘。《古逸丛书》在日本刊印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还擅长书法,对书法理论也很有研究,在日本影响巨大。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从日本回国的第二年,年已48岁的杨守敬第七次参加会试,仍以失败告终,从此绝意科 举,专注学问。杨守敬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在舆地、版本、目录、金石、小学、经学、辑佚等学术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留下的著作就有83种。在杨守敬的学术研究中,舆地学的成就最为突出。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20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充分展示了他的杰出才华。 杨守敬的学术代表作是完成于1904年的《水经注疏》。明清以来,《水经注》研究成果很 多。杨守敬的这部著作具有全面总结的性质。他对《水经注》中所记裁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对征引的故实都一一注明出处;对清代学者全祖望、戴震等人的校释也多有订正。杨守敬既有坚实的考据学基础,又运用了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所以在《水经注》研究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杨守敬还编制了古今对照的《水经注图》,图文互证,相得益彰。 16.下列关于杨守敬日本之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守敬的书法艺术和书法理论研究影响很大,他被尊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B.杨守敬在日本访书之事被日本人森立之记载在《清客笔话》中。 c.杨守敬校勘《古逸丛书》,体现了他在版本、目录等方面的学术造诣。 D.杨守敬搜访阙佚.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16、 D 【解析】这道题目关注的是杨守敬日本之行,文章在第二段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解说,而ABC三项的表述在这段中都可以找到,只有D项属于表述错误,原文说的是“‎ 44‎ 他搜访阙佚,爬罗剔抉.收集到我国大量的古籍珍本,并将它们影印摹刻为《留真谱》。”而不是“收集到我国的古籍珍本《留真谱》,并将它影印摹刻。” 【错因】文章思路未能理清,信息不能有效找寻。‎ ‎17.下列有关杨守敬舆地学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守敬的《水经注疏》.是在全面总结明清两代《水经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 B.运用当时地理学的新知识,是杨守敬《水经注》研究取得成功的基础。 c.在杨守敬留下的83种著作中.有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D.杨守敬对《水经注》记载的1200多条水道进行了详尽考证,还编制了《水经注图》。‎ ‎17、 B 【解析】这道题目关注的是杨守敬舆地学研究,文章主要的有效信息在第三四段,而ABDD项的说法都可以找到,只有B项表述和原文不一样,原文说的是:“他编撰了舆地学著作20多种,这些论著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各个方面。”而选项改为了“在杨守敬留下的83种著作中.有一部分是中国传统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错因】文章思路未能理清,信息不能有效找寻。‎ ‎18从文中看,哪几件事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6分) l 9.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杨守敬取得多方面学术成就的原因。(6分)‎ ‎18、(1)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 (2)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 (3)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 (4)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解析】从文中看,概括对杨守敬的学术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事情,第一段是青年时代接触考据学,临摹《舆地图》。第二段中有两点,分别是赴京参加会试,结识了许多名流学人;在日本搜访典籍,校勘珍本。第三段开头是第七次会试失败后,绝意科举,专注学问。 【错因】过于急躁,不能在原文中细细找寻有效信息。 19、(1)好学精神:聪明好学,刻苦用功,博览群书。 (2)治学方法得当:既有考据学的基础,又能吸收新知识;既能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盲从。 (3)广泛交游,视野开阔:结识名流学人,游学日本,多方涉猎。 【解析】分析成功的原因,主要通读全文,从作者的行文中可以找寻到三方面,分别是良好的精神品质,正确的学习方法,还有交友这一方面。 【错因】过于急躁,不能在原文中细细找寻有效信息。‎ 七、作文(70分) ‎ ‎2009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一、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⒈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同的一组是(B   )(3分) A.调度/宏观调控    降解/降龙伏虎     搪塞/敷衍塞责 B.省视/省吃俭用    拓本/落拓不羁     纤绳/纤尘不染 C.圈养/可圈可点    喷薄/厚古薄今     重申/老成持重 D.臧否/否极泰来    乐府/乐不思蜀     屏蔽/屏气凝神 A.diào/tiáo  jiàng/xiáng  sè  B.xǐng/shěng  tà/tuò  qiàn/xiān C.juàn/quān  bó  chóng/zhòng   D.pǐ  yuè/lè  píng/bǐng ⒉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随着全球气温升高,飓风、洪水、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气候变暖已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 ‎ 44‎ B.对“80后”作家来说,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才是他们的发展之路。 C.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蔓延,但随着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的逐步落实,中国经济出现回暖迹象,人们对经济复苏的信心开始回升。 D.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 【参考答案】C  A项“极端气象事件”后缺少成分“发生”致搭配不当;B项不合逻辑,“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表意费解;D项为滥用介词“由于”致使主语缺少。 ⒊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不超过30个字)。(4分) 区域竞争的焦点更多的集中在综合环境的竞争上。这里的“环境”既包括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等“软环境”,也包括绿化覆盖率、空气质量、居住条件、基础设施水平等“硬环境”。谁的环境好,“洼池效应”就明显,吸引力就强,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聚集就快,发展就快。 “洼地效应”指:‎ ‎【参考答案】环境优势加速生产要素向该区域集聚从而促进发展的现象。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扩展语句主要考查扩充语言成分、丰富语言信息的能力;压缩语段主要考查提炼内容、概括语意的能力。【解析】定向概括是江苏卷的最爱,只是去年以“关键词”拈出,今年则采用下定义形式(全国及兄弟省市卷前几年前多有涉及):要求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不超过30个字)。这种形式既有信息采集的要求,也有语句组织的考查,考生恐不能轻易上手。    洼地效应就是利用比较优势, 创造理想的经济和社会人文环境, 使之对各类生产要素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从而形成独特竞争优势, 吸引外来资源向本地区汇聚、流动, 弥补本地资源结构上的缺陷, 促进本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⒋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了,地震博物馆已经建成。请你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一段话,表达对生命或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要求运用排比手法,不超过30个字。(5分) 【参考答案】示例:生命脆弱短暂,生命坚韧沉毅,生命绵延永续。/ 自然是生命的家园,自然是无情的力量,自然是人类反思的源泉。/  逝去的是同胞的生命,传颂的是民族的精神,留下的是人类的警醒。 【考点】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主要考查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手法使用是否得当,能否辨明优劣。 【解析】本题考查较去年“家长是否应接送孩子上学”那题要好要巧要活。考点采自鲜活的现实生活,考生感同身受,当不会无病呻吟。内容符合要求,运用排比手法。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书沈通明事    汪琬   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是时通明杜门久矣。捕者围其居,通明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若辈亦知沈将军耶!”遂注矢拟捕者,皆逡巡引却。通明疾驰,与爱妾俱得脱。赁居苏州,变姓名,卖卜以自活。未几爱妾死,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已,复弃浮屠服,北访故人于邓州。     通明故魁垒丈夫也,美须髯,以饮酒自豪。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彭公子篯,其州人也,素有声望于江淮间,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侦得通明所在,徒步往与之语,通明默不应。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公捉其手曰:“君状貌稍畀,必将有物色之者,非我其孰为鲁朱家耶?”引与俱归,日夜与通明纵酒甚欢。居久之,遇赦始得出。‎ ‎  通明少以勇力闻,尝与贼战,贼射之洞胸,通明即拔矢裂甲裳裹其创,往逐射者,竟杀其人而还,一军皆壮之。今且年八十余,膂力稍衰矣,饮酒犹不减少时,任侠自喜,亦如故也。 ‎ 44‎ ‎  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率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当此之时,或有其人而不用,或用之而不尽。至于庙堂秉事之臣,非淫邪朋比即怀禄耽宠之流。当其有事,不独掣若人之肘也,必从而加媒孽焉。及一旦偾决溃裂,束手无策,则概诬天下以乏才。呜呼!其真乏才也耶? 【解析】文言文阅读,取材发生重大变化,与兄弟省市卷趋向一致:关注本土文人小品。《书沈通明事》以简洁的叙事为主,用精当的议论收尾。作者汪琬,清初三大散文家之一,其文风,一般论者认为受欧阳修影响,其文章“简洁有气,似柳子厚”,选文是其代表作之一。 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遂属其家通明     属:托付            ‎ ‎ B.皆逡巡引却      引却:后退     C.通明故魁垒丈夫也    魁垒:高大     ‎ ‎ D.率倜傥非常之人    率:率领 【参考答案】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解析】属(托付)、引却(后退)、魁垒(高大)均正确,错误设置在D.“率倜傥非常之人”“率”为“率领”,实同“六国互丧,率赂秦耶?”之“率”(都,全)。 ⒍下列句子中,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的一组是(  )(3分)   ①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②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   ③若辈亦知沈将军耶    ④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   ⑤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  ⑥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③④⑥ 【参考答案】A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考查重点主要包括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判断信息所属的性质,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解析】抓住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即可。 ⒎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通明原为明末军官,为人仗义轻财,年轻时以勇猛闻名,八十多岁时酒量仍不减当年,还像过去一样以行侠自豪。   B.入清以后,沈通明闭门不出,后来移居苏州,改名换姓,靠给人算命维持生活,后出家为僧,不久还俗,北上邓州寻访故人。   C.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   D.作者认为明末像沈通明那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而朝廷中掌权的大臣都是些心术不正、结党营私、追名逐利的小人。 【参考答案】C【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考查对文章的层次、段落或整体的把握能力。 【解析】C 项“彭子篯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篯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中后半部分的分析明显不合文意。 ⒏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⑵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⑶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参考答案】⑴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     ⑵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⑶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 ‎ 44‎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解析】第⑴句“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重点落实在“购”(悬赏缉捕)、“妻子”(妻子儿女)和“踪迹”(追踪行迹)上;第⑵句“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主要点在“家居”(在家居住)、“异之”(认为他是奇特的);第⑶句“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分别落在“然而”(虽然这样,那么)、“卒”(最后)和“与”(通“欤”)上。文言文材料面孔似乎陌生,但实际阅读难度并未增大,与前两年持平。    [翻译]:淮安的沈通明,曾经做过前明朝的总兵官。他行侠仗义,重义轻财,士大夫都称道他。顺治二年,先前有个巡抚叫田仰的人,一向知道沈通明的为人,很是礼待他;等看到明朝大势已去即将灭亡,于是就把家人托付给沈通明,而自己浮海远去。沈藏通明匿田仰的妻子和孩子到其他地方。     恰逢清军渡淮河,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当时沈通明已经不出门很长时间了。围捕的人包围了沈通明的住所,沈通明来到卧室,饮酒几碗,撕裂束帛缚上他的爱妾,背在背上,持上骑手的弓箭出门,大叫道:“你们也知道沈将军吗!”于是上箭对准围捕的人,围捕的人都左右躲闪后腿。沈通明迅速地跑开,和他的爱妾斗得以脱险。租赁房屋定居到苏州,改变姓名,以卖卜糊口。不久爱妾死了,很是无聊,削发为和尚。后来,又脱去僧服,去北方邓州拜访老朋友。        沈通明,是个身材高大的大丈夫,有漂亮的胡须,把饮酒作为豪爽的事情。每次喝醉之后就在邓州的街市上大呼小叫,全街上得人都认为他是个狂人。彭公子篯,邓州人,向来在江淮间有声望,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了解到沈通明的住址,徒步前往和他交谈,沈通明默不作声。等知道是彭巡抚,才非常高兴地如实相告。彭公抓住他的手说:“先生的状貌稍畀,一定有物色的,不是我其谁为鲁朱家呢?”带着沈通明一起回家,日夜与沈通明纵酒,非常高兴。住了很长时间,遇大赦才得以外出。         沈通明少年以勇力著名,曾经和强盗决斗,强盗用箭射中他的胸部,沈通明即拔箭撕开甲裳裹好他的创口,去追逐开弓的强盗,最后杀了那人才回来,一军将士都钦佩他。如今年已八十多岁,膂力稍衰减了,饮酒还不减少时,任侠自喜,还像过去一样。     明朝末年正当战争的时候,四方奇才辈出,像沈通明这样的人,全都是倜傥非常之人,这都是我向来所听到的。其他流落淹没,不被我所听到而不能够以纪记载下来的人,又不知多少人。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当这个时候,或有这样的人而不被重用,或任用他们而不能够用尽他们的才能。至于庙堂执事的大臣,不是淫邪朋比就是怀禄耽宠之流。当天下一旦有事,这些奸臣不独掣那些人的肘,一定还要添油加醋,落井下石。等到一旦大势已去,束手无策,就会笼统地诬称天下没有贤能的人才。哎!难道是真的天下没有贤才吗?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   满  江  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参考答案】⑴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⑵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考点】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 44‎ ‎【解析】这首词创作时代较耳熟能详的“怒民冲冠”词略早,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珠翠”,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珠翠绕”当然也是夸张说法。第二段由“到而今”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的景象强烈对比。“铁蹄满效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重新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纵观全题:题目考点实实在在,考查难度适中适度。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⒑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屈原《离骚》) ⑵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⑶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⑷        ,        。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⑸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⑹            ,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         ,残阳如血。(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参考答案】⑴又重之以修能  ⑵吾尝跂而望矣  ⑶蓝田日暖玉生烟  ⑷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⑸凌万顷之茫然 ⑹雄关漫道真如铁 苍山如海 【解析】今年的名句名篇默写,课外内容考查今人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中“雄关漫道真如铁”和“苍山如海”两句,一反前五年命题常态,应当说出乎绝大部分师生的预料,考生手足无措理所必然。这想必是命题者突出模拟试题重围的“灵机一动”吧,只是此举一出,来年考生的背诵更将陷入茫茫苦海了。好在高中课内4分“又重之以修能”“吾尝跂而望矣”“蓝田日暖玉生烟”“凌万顷之茫然”初中课内2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大致还能收入囊中,差可告慰考生。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3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1~14题           上善若水      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堰、深淘滩”‎ 44‎ ‎,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 ‎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关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⒒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分) ⒓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 ⒔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⒕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 【参考答案】⒒(5分)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⒓(6分)因为都江堰的建造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②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③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⒔(6分)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⒕(6分)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考点】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选择合适的诗歌或戏剧作品。 【解析】《上善若水》,作者是“宠辱不惊的传奇作家张笑天”,新浪网称“张笑天的作品着重反映当前社会生活,探索人们的思想、情操、道德、信仰、法制、人性等问题”。原文刊2008年9月《吉林日报》,长约3700字,命题者将其精简为1000余字。但文章主旨切合江苏卷一直秉持的对现代文明的忧思。从高度发达的媒体文化可以把我们“娱乐死”(2005年《波兹曼的诅咒》)到对关中农民勤劳朴素积极乐观生活的无限憧憬和赞美(2006《麦天》);从对无限美好的农耕文明的礼赞和依恋以及对其即将消失的无限惋惜(2007《一幅烟雨牛鹭图》)到对中国农村洋溢着的朴素的人情美、亲情美的讴歌(2008《侯银匠》)……,江苏高考语文卷命题者一路走向2009年,对“原始”“原生态”的呐喊,对“生命之泉”“绿洲”的企盼,依旧是文本贲张的血脉。    ‎ 44‎ ‎ 可以看出,命题延续了全国卷散文阅读(如《总想为你唱支歌》)的思路,考生还是可以作出基本的思考的。汶川地震,让“都江堰”理所当然成为热门话题,关注生活,着眼现实,无疑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正轨和坦途。阅读面广的考生在考场上会收获左右逢源的喜悦。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15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说“异”   詹克明   你可以侧目异类,白眼异类,但绝不可小视异类。   异类可以成为事物的中心。晶莹美丽的珍珠,其中心不过是颗砂粒,正所谓“病蚌成珠”。   降雨全靠空气中的尘埃作为凝聚中心,倘若天空绝对干净,水汽再多也不会下雨,当然就没有植物和动物,更不可能有人类。同类之物彼此相差无几,谁也难成中心。异类的介入打破了无差异的均衡,“中心”应运而生,有序的体系得以形成。梁山好汉一百多,各怀绝技,谁肯服谁?倒是文武皆不出众的“异类”宋公明,凭着“呼保义”“及时雨”的名声坐了第一把交椅。   当液体加热到沸点之上,有时高出十几度还不沸腾,就成了过热状态。一旦过热液体受到扰动,瞬时大量汽化,极易发生爆炸。工业生产中为了避免出现“过热”,常将几粒多孔质的沸石投入高温液体。沸石不断释放的小气泡容纳了液体的饱和蒸气,鼓成大气泡腾出,借此平稳沸腾。过于纯粹的体系在形态转化时很可能出现滞后或过头,导致险象环生,异类的适时参与则可化险为夷。   事物需要发展,体系必然转变,异类可以成为伟大转折的突破口。20世纪初,正是爱因斯坦在假设光速不变的基础上提出相对论,普朗克又提出量子论,才使物理学获得了大发展。正因为他们的异类观念,才使得物理学大大创新。不过,切勿强求“异类”,最应警惕那种哗众取宠的故作怪异,如父亲逼着体弱女童跑全国、当街裸体自我标榜是行为艺术之类,就是渴求社会认可的假异类、真恶俗。   不能容忍异类的现象,时时可见。打工者来自不同的地区,农村人与城里人衣饰的差异、口音的不同……都可以泾渭分明地用来划分同类与异类,更不要说大的方面了。不要把一切原因都归结为漫长的封建帝制,更深刻的原因在于我们的“国民性”。蜂拥而上的党同伐异和肆无忌惮的语言暴力,正说明我们缺少起码的宽容心态。一个高度发达、受人尊敬的大国,首先要有宽宏大量的国民气度,最起码要能容忍那些并不妨碍别人、又不违犯法律的异类行为。   对于一个健全发展的体系,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 ⒖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以病蚌成珠的事例说明,砂粒在特定条件下成为事物的中心,可以创造美丽的结果。   B.作者以天空中水汽凝成雨滴的事实说明,灰尘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积极因素。   C.作者以过热现象中沸石的作用说明,在工业生产中有时需要异类的参与来化解体系突变的危险。     D.作者列举父亲逼迫体弱女童跑全国、当街裸体自我标榜是行为艺术的事例,意在批评恶俗的假异类现象。 ⒗作者指出人们往往对异类持什么态度?作者认为应该持什么态度?(6分) ⒘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为什么?(6分) 【参考答案】  ⒖B   ⒗(6分)排斥、打压,缺少起码的宽容。肯定具有积极意义和带来创新结果的异类,容忍无害的异类现象。   ⒘(6分)宇宙万物间普遍存在异类现象,所以是正常的;异类的存在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所以是必需的。 【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 【解析】《说“异”》,原刊去年11月上海《文汇报》,长约5000余字,经删改,现约800字。作者詹克明,物理学家,科普散文作家,曾发表作品《敬畏自然》、《瓦尔登湖——大地的眼睛》和《生物链断想》等。全文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论证有力,观点新颖:绝不可小视异类。题目设计基本同2008年。第16题“作者指出人们往往对异类持什么态度?作者认为应该持什么态度”设问清晰,较易回答。第17题“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为什么”,是对文章主体内容的概括,出手比较平和。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5~17题。 ‎ 44‎ ‎    画家黄永厚   黄永厚生于1928年。小时候有一次发高烧,都被父母卷进芭蕉叶里了,但又活了过来,真是命大。命大,父母寄予厚望。有一回文庙祭孔,父亲分到一块从“牺牲”架上割下来的肉,拿回来先让永厚舔一下,再让大家享用。这成为永厚与传统文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哥哥黄永玉在厦门读书,念念不忘自己的弟弟,把钟爱的画册寄给永厚。好一个黄永厚,无师自通,在院子的大照壁上画起画来了,个子太小,索性爬上梯子高空作业。黄永厚十四岁时被抓了壮丁,因画了一幅《诺曼底登陆》就当上中尉,后来考上黄埔军校。风云变幻,还没打仗,部队起义他又成了解放军。在部队里,他还是画画。1954年,考上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在广州画户外广告。命运多舛,l959年他又被迫离开广州,从此颠沛流离,过了二十多年的穷日子。直到1980年回到北京,做了自由画家,动荡的生活方告结束。   多难的人生反而增加了黄永厚对生活的热爱,养成了他独特的生活态度,培育了他卓异的绘画风格。他视读书为第一生命,涉猎广泛。上了年纪后,更加关注社会人生。他说:“人不能在云里雾里活着,大事面前不敢表态,什么玩艺儿,冷血!”但他又十分低调,深居简出,淡泊明志,尽人皆知。   黄永厚几乎不办画展,不肯出书。一次范曾对他说:“我介绍你去日本办画展吧,不过,你画李白就李白,画杜甫就杜甫,别扯远了。”黄永厚不肯削足适履,终于没去。他常把拿重金前来购画的人拒之门外,“不看画的人,给他画有什么用?”但又可以把画随便塞进一个信封,寄给熟悉的或是陌生的朋友。当前,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画家比比皆是,他对此不屑一顾。但他认为人各有志,不必:非议。他的孤傲中,有一种顽固的自信。   黄永厚的人物画独具一格,他笔下的魏晋人物,长发纷飞,衣裾飘扬,袒胸露腹,粗砺怪诞,一副孤高傲世的架势。了解黄永厚的人都说他画的是自己,刘海粟给他的条幅是“大丈夫不从流俗”。   冰炭同炉,这就是黄永厚。 ⒖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永厚幼时大病不死、舌舔文庙祭品,与他日后成为画家没有直接联系,但这些记叙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B.黄永厚认为没必要给不看画的人看画,所以最终没有接受范曾让他前往日本办画展的建议。   C.黄永厚坚信自己创作的价值,但他对现在越来越多的画家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做法,也不作批评。   D.黄永厚画的历史人物,不论是魏晋还是唐代,均独具一格,不从流俗,不求形似,重在表达自己的情怀。 ⒗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6分) ⒘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6分) 【参考答案】  ⒖B ⒗.(6分)①对绘画艺术的毕生追求和热爱,②丰富、传奇、坎坷的人生经历,③涉猎广泛的阅读,④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⑤独特的生活态度。(注意:是问“形成原因”) ⒘(6分)①既关注现实、褒贬是非,又淡泊宁静、低调处世;     ②对懂画的朋友慷慨相赠而把重金购画者拒于门外;     ③将自己对现实人生的态度借历史人物的孤高傲世表达出来。 甲乙两篇选做文本,感觉难度基本相当,比2008年两文的等值性要高,这也较好地体现了国家性考试的公平和公正。 【考点】实用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 【解析】实用类文本《画家黄永厚》当是根据广见于网络的祝勇撰写的近5000字的人物特写《黄永厚:冰炭同炉》改编的,现长近800字。命题者设计的“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和“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两题,立足点都在概括提炼信息上。 七、作文(70分) ⒙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交错杂陈。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些时尚如过眼云烟,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      请以“品味时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44‎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语文Ⅱ(加试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l9—21题。(10分) ⒚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观 足 下 所 为 文 百 余 篇 实 先 意 气 而 后 辞 句 慕 古 而尚 仁 义者 苟 为 之 不已 资 以 学 问 则 古作 者 不 为 难 到 古 者 其 身 不 遇于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自两汉以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相如、贾谊、刘向、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    (选自杜牧《答庄充书》,有删节) ⒛从画线部分找出三个词,说明杜牧认为好文章所必须具备的要素。(3分) 21.文中所举的汉代作家中,哪一位是《说苑》《新序》的作者?(1分) 【参考答案】19.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   ⒛意气,辞句,学问。     21.刘向 【考点】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并回答有关问题。 【解析】这里考的是是文言断句,一般的同学只要能读懂的话,应该没有问题。因为断句的技巧是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后面的问题主要考查的一个是理解的问题,一个是同学课外的阅读面问题,如果阅读面宽的话,这些也都可以做好的。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鲁迅《呐喊•风波》中的九斤老太固守旧制度、旧习惯,她的口头禅是“一代不如一代”, 这表明她与赵七爷一样,是维护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     B.沈从文《边城》叙写了一个情节曲折的爱情故事,描绘了优美的自然景物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歌颂了淳朴善良的人性,洋溢着浓厚的湘西乡土气息。   C.曹禺《雷雨》中有多组戏剧冲突,如周朴园与繁漪之间、周朴园与侍萍之间、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其中以周朴园与繁漪的冲突为中心。   D.《三国演义》中,吕布追赶曹操时,曹操以手遮脸,轻松逃脱;马超紧迫曹操时,曹操“割须弃袍”,狼狈不堪。两处描写显示了吕布与马超的不同个性。‎ ‎ E.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历尽艰辛,捕获了一条特大的马林鱼,归航途中与一群鲨鱼殊死搏斗,终于保住了马林鱼。这是刻画硬汉形象的重要情节。 【参考答案】A E。(A,“与赵七爷一样”有误;E,没有保住) 23.简答题(10分)  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是个什么样的人?(4分) 【参考答案】吝啬鬼,投机商,暴发户。 ⑵概括说说《红楼梦》“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主要内容。(6分) 【参考答案】①介绍贾府的历史与人物,②点出贾府存在的危机,③介绍主要人物贾宝玉的特点。 【考点】要求了解有关名著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要求的名著名篇有: ⒈《三国演义》/罗贯中  ⒉《红楼梦》/曹雪芹    ⒊《呐喊》/鲁迅 ⒋《女神》/郭沫若    ⒌《家》/巴金    ⒍《边城》/沈从文    ⒎《雷雨》/曹禺   ⒏《哈姆雷特》/莎士比亚  ⒐《欧也妮•葛朗台》/巴尔扎克    ⒑《老人与海》/海明威 【解析】这十部名著的确花了高三选修历史的同学很多时间,因为今年加试题40分计入总分,平时在教学中除了同学认真阅读这十部名著外,老师还会安排大家看这跟名著相关的影视资料,这样加大了同学对名著的映像。 ‎ 44‎ ‎ 从实际情况来看,在紧张的高三学习生活当中,老师还会有意强调一些自认为是重点的东西,从而会忽略了部分。从题目来看,第二道简答题就被很多老师忽略了。 三、材料分析鉴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6题。 怀  鲁  迅 郁达夫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  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1936年10月24日在上海 24.文中第三节所写的“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反映了青年男女什么样的心情?(3分) 【参考答案】(3分)“破裂似的心肺”:对鲁迅去世的悲痛。“紧捏的拳头”:决心继承鲁迅的遗志;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愤恨。(对鲁迅的价值没有得到普遍认同的悲愤;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恨。) 25.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6分) 【参考答案】(6分)鲁迅逝世后,千万青年对他的爱戴和崇仰使人们更加认识到他的伟大,这表明了民族振兴的希望。但鲁迅之死与黑暗势力的迫害有关,鲁迅逝世后,还有相当一部分国民无动于衷、麻木不仁,这表明当时中国还处在黑暗、蒙昧之中。 26.结尾一节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这句话的理解。(6分)   【参考答案】(6分)①象征手法。    ②鲁迅虽然逝世了,但是他的精神不死。    或作:鲁迅虽然逝世了,但新的力量必然产生。 或作:表达了对民族和文化振兴的期盼。 【考点】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和鉴赏。要求对提供的文本材料要点作归纳,对所论问题作分析,并就艺术性作鉴赏。‎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语    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44‎ ‎1.下列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弹劾/弹丸之地   哽咽/狼吞虎咽      责难/多难兴邦 B.鲜活/寡廉鲜耻   泊位/淡泊明志      叶韵/一叶知秋 C.大度/审时度势   长进/身无长物      解救/浑身解数 D.参差/扪参历井   披靡/风靡一时      畜牧/六畜兴旺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 B.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声明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C.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集中带到山下,分类处理。‎ D.“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院士的一番话入木三分,让我们深受教育。‎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找出“碳链式反应”过程的三个关键性词语。(4分)‎ 科学家在喀斯特地貌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复杂的碳链式反应。当水流从空气中“大口吮吸”二氧化碳并侵蚀石灰岩时,持续不断的吸碳过程就开始了。接着,在岩石表面自由流淌的酸性水流携带着大量碳酸氢根,随着自然界的水循环转辗奔向江河湖海。此时,浮游植物体内的“食物加工厂”在急切地“找米下锅”,它们惊喜地发现,只要分泌一种叫做“碳酸酐酶”的催化剂,对水中的碳酸氢根“略施魔法”,等待加工的“米”——二氧化碳,就唾手可得。最终,光合作用将大量随波逐流的碳转化成有机碳,封存与水生植物体内。‎ ‎ ▲ ▲ ▲ ‎ ‎4.2010年上海世博会丹麦国家馆,有一尊“小美人鱼”铜像。(5分)‎ ‎(1)“小美人鱼”故事出自哪位作家的哪篇作品?‎ ‎(2)请以“小美人鱼”的口吻,写一段不超过30个字的话,表达对上海世博会的祝愿或赞美。‎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欧阳修 ‎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氏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 ‎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讳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庳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淮,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 44‎ 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 ‎(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二十以归吾                          归:出嫁 B.其平居语言容止                        容止:形貌 C.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                  著:彰显 D.庶几以慰其魂                          庶几:希望 ‎6.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一组是(3分)‎ ‎①出其哭内之诗而悲 ‎②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 ‎③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 ‎④闻其贤者也则悦 ‎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 ‎⑥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梅圣俞在妻子去世以后,请求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又一再提及此事。‎ B.谢氏出身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 C.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 D.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来源:Zxxk.Com]‎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3)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44‎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不见复关,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经·卫风·氓》)[来源:学科网]‎ ‎(2 )故木受绳则直,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3)诗云:“                            ,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战果策·秦策》)‎ ‎(4)奇文共欣赏,                                  。(陶渊明《移居》)‎ ‎(5)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6)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 ‎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溜   索 阿 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44‎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手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抖地长出去。 [来源:学,科,网Z,X,X,K]‎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们都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而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地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忽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郎的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1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 ‎1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6分)‎ ‎13.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6分)‎ ‎14.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谈静 朱光潜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44‎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姑且闭目一思索,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徘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来源:学科网ZXXK]‎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1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答题卡相应题号后的括号内)‎ A.一个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见到“美”与“和”,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 B.感受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也就是领略,它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C.一个人陷入岑寂和烦闷之中,往往是由于他的心境不够空灵而造成的。[来源:学科网]‎ D.不同的感受角度决定了有人认为苍松宜于入画,有人认为苍松可以造船。‎ ‎16.文章题目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6分)‎ ‎17.作者所说的“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6分)‎ 七、作文题(70分)‎ 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 欧阳修尝慨《七略》四部,目存书亡,以谓其人之不幸。盖伤文章之不足恃也……然读《史》《汉》之书,而察徐广、裴骃、服虔、应劭诸家之注释,其间不得迁固之意者,十常四五焉。以专门之攻习犹未达古人之精微况泛览所及爱憎由己耶夫不传者有部目空存之慨其传者,又有推求失旨之病,与爱憎不齐之数。‎ 44‎ ‎(节选自《文史通义》)‎ ‎20.“四部”是我国古代图书的分类名称,通常指哪四类?(2分)‎ ‎21.《文史通义》作者是清代的哪位学者?(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阿Q正传》中,阿Q为了革命用砖砸开了静修庵,砸了庵里“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并顺手拿走了观音娘娘座前的宣德炉。‎ ‎ B.《女神·湘累》中,屈原在洞庭湖上说:“我效法造化底精神,我自由创造,自由地表现我自己。”作者借此表现了五四个性解放精神。‎ ‎ C.在《边城》的结尾部分,傩送出走了,白塔倾圮了,老船夫也死了,老马兵觉得自己却成了翠翠“这孤雏的唯一靠山唯一信托人”。‎ ‎ D.《哈姆雷特》中所写的哈姆雷特、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三人复仇的举动,既是为了各自故去的父亲,也是为了争得骑士荣誉。‎ ‎ E.《红楼梦》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所见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其中暗示了迎春的悲惨命运。‎ ‎23.简答题(10分)‎ ‎(1)《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结合人物形象,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2)《三国演义》“官渡之战”中“许攸投奔曹操”这一情节,表现了曹操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 在健康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不能以剥夺农村为手段来发展自己。因为城市并不必然代表先进,农村更不意味着落后。工业区边界的推进和农田的退缩并非天然正当的。如果单纯依据经济效率,则自然用地必然比不上农用地,而农用地又必然比不上工业和城市用地。但这不是城市无止境地侵蚀农村的理由。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农村的价值会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增加。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的农村,是现代城市居民的精神家园。城市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于是人们渴望舒缓;城市拥挤,空间狭隘,于是人们向往农村的辽阔、宽广;城市繁华而嘈杂,于是农村的朴素、宁静变得格外可贵;城市过于人工化,于是农村自然风貌价值就越来越大。洁净的农村,能够以可持续方式为城市提供净化服务、景观服务和其他宝贵的服务。所以,推进健康的城市化,必须从狂热圈地中清醒过来,善待农村,反哺农村。因此,考察一座城市的发展是否健康,一定要看它与周边农村的关系是否和谐。‎ ‎24.文中认为当前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是什么?(3分)‎ ‎25.农村对城市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5分)‎ ‎26.现代化进程中,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不能“单纯依据经济效率”,那么,你认为应该注意哪些方面?(7分)‎ 44‎ 语文参考答案[来源:学+科+网]‎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的更为深远。‎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泣涕涟涟 (2)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行百里者 (4)疑义相与析 ‎(5)剑阁峥嵘而崔嵬 (6)不知天上宫阙 又恐琼楼玉宇 44‎ ‎(2)领队、精瘦傻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 ‎(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来源:Zxxk.Com]‎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5分)‎ ‎15.C ‎16.(1)先由人生乐趣谈起,提出人生乐趣一半来自于感受;‎ ‎(2)再阐述感受力有强有弱,感受力强,能“处处领略”,就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3)最后阐明领略趣味要“静”中得“趣”。‎ ‎17.(1)“静趣”是指心界空灵(或摆脱物届喧嘈),在悠然遐想中获得无穷妙语。‎ ‎(2)作者心界空灵,由眼前的苍蝇而悠然遐想,悟得万物平等真谛,泯灭了益虫、害虫的功利观念,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苍蝇的自在情态,由此而获得的情趣正是作者所阐述的“静趣”。‎ 44‎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语    文 第Ⅰ卷 一、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 1. 下列各组成语中,没有错误的一组是(3分) ( )‎ A. 归根结底 旁征博引 莫衷一是 舐犊情深 B. 察言观色 胜卷在握 美轮美奂 醍醐灌顶 C. 孺子可教 随遇而安 铩羽而归 相形见拙 D. 运筹帷幄 励精图治 刻不容缓 沧海桑田 答案:A 解析:B、胜券在握,C相形见绌,D励精图治 ‎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 不断改善并切实保障民生,才能真正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进一步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实现长治久安的目标。‎ B. 所谓“生态自觉”,其要义固然包含了对生态的反省,但更重要的是对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以及人的行为合理性的反省。‎ C. 目前,我国是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这一成绩主要靠的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取得的。‎ D. 为纪念建党90周年,“唱支山歌给党听”歌咏比赛将于7月1日举行,届时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也将登台参加比赛。‎ 答案:A解析:B应为“重要的是包含了对人......”;“主要靠的是......”和“靠......取得的”句式杂糅;D“其他学校领导”有歧义。‎ ‎3、下面这段文字的结论是从那些方面推导出来的?请简要概况,不要超过15个字。(4分)‎ ‎ 我国大陆海区处于宽广的大陆架上,海底地形平缓,近海水深大都在200米以内,相对较浅。从地质构造上看,只有营口——郯城——庐江大断裂纵贯渤海,其余沿海地区很少有大断裂层和断裂带,也很少有岛弧和海沟。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发现,两千年来,我国仅发生过10次地震海啸。因此,即使我国大陆海区发生较强的地震,一般也不会引起海底地壳大面积的垂直升降变化,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较小。‎ 答案提示:地形水深、地质构造、相关资料 解析:指向性压缩,分清层次,概括要点。‎ ‎4、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学校拟在校园网主页增设“辛亥英烈”专栏。请写出鲁迅小说中以秋瑾为原型塑造的辛亥革命志士形象姓名及作品名,并为该专栏写一段不超过25个字的按语。(5分)‎ ‎(1)姓名: 夏瑜 作品名:《药》 ‎ ‎(2)按语:回首辛亥,让我们恭敬地拿起坟前的白花,敬献于烈士的墓前。‎ 二.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陈公弼传 苏轼 公讳希亮,字公弼。天圣八年进士第。始为长沙县。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能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去为雩都。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原自新。公戒而舍之。巫现岁数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毁淫祠数百区,勒巫觋为良民七十余家。‎ ‎ 盗起,知房州。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遂盗至竹山,甲不能戟士,所至为暴。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士皆矗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吏士请斩甲以徇。公不可,独治为暴着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黩。‎ 44‎ ‎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诏公乘传往代之。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米翔贵,民益饥。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旁郡皆得除。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公笑曰:“此必醉耳。”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而流军校一人,其余悉遣赴役如初。致仕卒,享年六十四。其人仁慈,故严而不残。‎ ‎(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县大耸 耸:震惊。‎ B.以公少年易之 易:更换。‎ C.甲不能戟士. 戟:约束。‎ D.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 蠲:免除。‎ 答案:B解析:易,轻视,看不起。‎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公弼治市“严而不残”的一组是(3分)‎ ‎①公戒而舍之 ‎②公禁之,民不敢犯 ‎③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 ‎④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⑤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⑥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 A.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④⑥‎ 答案:②说明禁止巫祭,没有“不残”;③说明治理得好。‎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陈公弼到任后,严令禁止。‎ B.陈公弼到房州后,而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声威赫赫。终于保得一方安宁。‎ C.淮南放生饥荒,安抚、转运使职责寿春太守王正民救灾不力,王被免职。继任者陈公弼认为王正民无罪,安排他到鄂州做官。‎ D.陈公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曾逮捕法办为非作歹的海印国师,严惩危害百姓的雷甲部下,后来又平息了周元的叛乱 答案:C解析:安排王正民到鄂州做官的是皇帝。‎ 8.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译文:陈希亮毁掉的不合礼制的祠堂上百个,勒令巫师成为农民的有七十多家。‎ ‎ (2)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译文:陈公身处于最前列,号令士兵将弓箭拉满但不射出。‎ ‎ (3)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译文:陈公宽恕了他,将他流放,把其余士兵全部交给公府左右使令,并且让他们把守仓库。‎ 参考译文:‎ 公名为希亮,字公弼,姓陈。起初为长沙县令。有个叫海印国师的僧人,他出入章献皇后家,与几个显贵的人(公卿大夫之类)来往,倚仗着他们的势力占据百姓的土地,人们没有谁敢正眼看他,陈希亮收捕惩治他,在法律上定他的罪,全县的人都很惊惧。后去职担任雩都县令。资深的官吏曾腆轻视法律,买卖官司。因为陈公年轻就轻视他。陈公就任的那天,首先查处他的重大罪责,曾腆叩头以至于出血,愿意改过自新。陈公警诫他,宽免了他。适逢陈公修建县学,曾腆把家财用来资助官府,让子弟都进入县学学习,最终他成为良吏,并且子弟中有考取了进士的。当地的巫师每年搜刮百姓的钱财祭鬼,把这叫作“春斋”‎ 44‎ ‎,他们说,不这样做就会发生火灾。陈希亮禁止了这项活动,百姓不敢犯禁,火灾也没有发生。陈希亮毁掉的不合礼制的祠堂上百个,勒令巫师成为农民的有七十多家。‎ ‎ 盗贼起事,陈公担任房州知州。房州平素没有军队守备,百姓很是恐惧想要逃亡离开这里。陈公率领几百名牢城的士卒和民众,昼夜训练检阅,名声震荡山南。百姓依靠他们而得以安定,盗贼不敢进入房州境内。然而殿侍雷甲带领百余名兵士,追捕盗贼到竹山,雷甲不能辖制(管制)士兵,士兵所到之处做下残暴之事。有人上报有大盗入境将要到达城门,陈公亲自统帅士兵在水边阻止抵御盗贼。陈公身处于最前列,号令士兵将弓箭拉满但不射出。士兵都如同木头人人一样笔挺站立,雷甲向他们射箭:他们毫不动摇,雷甲于是下马拜服,请求处以死罪,说:“起初不知道是您的军队啊。”吏士请求斩杀雷甲来示众。陈公不答应,只处置了做下凶暴行为的十几人,劝告其余的人并使他们离开,让雷甲用捕捉盗贼的方式赎本身的罪。‎ 屯驻在寿春的虎翼军士兵因为谋反被诛杀,迁移其余没有谋反的士兵数百人到庐州.士兵正惶惑不安.一天,有暗中进入公府房屋将要做不利之事的人.衬公笑着说:"这必定是喝醉酒而已."陈公宽恕了他,将他流放,把其余士兵全部交给公府左右使令,并且让他们把守仓库。‎ 陈公作京西转运使。石塘河的役兵反叛,他们的首领周元,在汝州、洛州之间引起震动。陈公听说了这件事,当天率领轻骑出去巡视杀死了周元来示众,并流放了一个军校,其余都像当初一样派遣他们赶去做劳役。退休后逝世,享年六十四。他为人仁慈,所以严厉但不残酷。‎ 三、 古诗词鉴赏(10分)‎ ‎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1) 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2)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3)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赏析:‎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充满着对李白诗文深深的怀念。‎ ‎ 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是746年(天宝五年)或747年(天宝六年)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主要就是从这方面来落笔的。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鲍照那样俊逸。庾信、鲍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首联的“也”、“然”两个语助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清代杨伦评此诗说:“首句自是阅尽甘苦上下古今,甘心让一头地语。窃谓古今诗人,举不能出杜之范围;惟太白天才超逸绝尘,杜所不能压倒,故尤心服,往往形之篇什也。”(《杜诗镜铨》)这话说得很对。这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明说此意,而是通过第三联写离情,自然地加以补明。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 ‎ 表面看来,第三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春天树”和“日暮云”‎ 44‎ 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望南天,惟见天边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树”、“暮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故而清代黄生说:“五句寓言己忆彼,六句悬度彼忆己。”(《杜诗说》)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唐诗别裁》称它“写景而离情自见”,《杜臆》引王慎中语誉为“淡中之工”,都极为赞赏。‎ ‎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末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头呼应。说“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不尽,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清代浦起龙说:“此篇纯于诗学结契上立意。”(《读杜心解》)道出了这首诗在内容和结构上的特点。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过接,极其自然,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对人和对诗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以景寓情的手法,更是出神入化,把作者的思念之情,写得深厚无比,情韵绵绵。‎ 四、 名句名篇默写(8分) ‎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 ‎(1)夫列子御风而行,_泠然善也_,旬有五日而后反。(庄子《逍遥游》)‎ ‎(2)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屈原《离骚》)‎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4)土地平旷,_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陶渊明《桃花源记》)‎ ‎(5)以古为镜,_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吴兢《贞观政要·任贤》)‎ ‎(6)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白居易《琵琶行》)‎ (7) 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 ‎ 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王国维先生纪念碑》)‎ 五、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 ‎ “这是你的战争!”‎ ‎ 宗 璞 ‎①昆明下着雪。红土地、灰校舍和那不落叶的树木,都蒙上了一层白色。几个学生从校门走出,不顾雪花飘扬,停下来看着墙上的标语:“这是你的战争!This is your war!”‎ ‎②前几天,学校举行了征调大会,盟军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批新式武器和作战人员,由于语言不通,急需译员。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男生入伍,其他年级的也可以志愿参加。  ‎ ‎③历史系教授孟弗之从校门走出,他刚上完课。无论时局怎么紧张,教学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一起走的几个学生问:“做志愿者有条件吗?”弗之微笑答道:“首先是爱国热情。英语也要有一定水平,我想一个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足够对付了。”他看着周围的年轻人。谁将是志愿者?他不知道。可是他知道那些挺直的身躯里跳动着年轻的火热的心。‎ ‎  ④弗之走了一段路,迎面走来几个学生,恭敬地鞠躬。弗之不认得。一个学生走近说:“孟先生,我们是工学院三年级的,愿意参加翻译工作。”弗之想说几句嘉奖的话,却觉得话语都很一般,只亲切地看着那几张年轻而带几分稚气的脸庞,乱蓬蓬的黑发上撒着雪花,雪水沿着鬓角流下来,便递过一块叠得方整的手帕。一个学生接过,擦了雪水,又递给另一个,还给弗之时已是一块湿布了。 ‎ ‎  ⑤雪越下越大了。弗之把那块湿布顶在头上,快步往回走。这时,一个年轻人快步跟上来,绕到前面,唤了一声:“孟先生。”弗之认得这人,是中文系学生,似乎姓蒋。他小有才名,文章写得不错,能诗能酒,也能书能画。“孟先生。”那学生嗫嚅着又唤了一声。弗之站住,温和地问:“有什么事?”蒋姓学生口齿不清地说:“现在四年级学生全部征调做翻译,我……我……”弗之猜道:“你是四年级?”“我的英文不好,不能胜任翻译。并且我还有很多创作计划……”“无一例外。”弗之冷冷地说,并不看他,大步走了。 蒋姓学生看着弗之的背影,忽然大声说:“你们先生们自己不去,让别人的子弟去送死!”弗之站住了,一股怒气在胸中涨开,他回头看那学生。学生上前一步:“只说孟先生是最识才的,叫人失望。”弗之转身,尽量平静的说:“你,你无论怎样多才,做人是不能打折扣的,一切照规定办。”弗之走得很慢,自觉脚步沉重,回到住处时,只见院子里腊梅林一片雪白。‎ 44‎ ‎ ⑥此刻,弗之的外甥、生物系学生澹 台玮正在萧子蔚老师的房间里。玮是三年级,但学分已够四年级。师生两人对坐在小木桌旁,讨论着生物学的问题。子蔚感到玮有些心不在焉,已有点猜到他的心思。待讨论告一段落,玮道:“也是商量。”他停顿了一下,说:“我只是觉得战场和敌人越来越近,科学变得远了,要安心念书似乎很难。” “可是你并不在征调之列。生物化学是新学科,需要人开拓,要知道得到一个好学生是多么不容易。我也很矛盾。”子蔚站起身,走到窗前。学已停了,腊梅林上的雪已消了大半。玮也走到窗前,默默地望着窗外。过了一会儿,玮转身向着子蔚:”我会回来的。”“那是当然。”子蔚说。玮向子蔚鞠了一躬。子蔚向前一步,拉着他的手郑重地说;“我尊重你的决定。”玮再鞠一躬,走出房间,回头说:“萧先生,我回去了。”子蔚默默地看着他下楼,又到窗前,看他出了楼门,沿小路往腊梅林中去了。 ‎ ‎ (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有删改,标题为选者所拟。)‎ ‎11.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4分)‎ 提示:问答的内容是志愿者的条件——爱国、英语,照应上文“这是你的战争”、征调的内容,引出下文——工学院、中文系、生物系学生的不同表现。‎ ‎12.文中的手帕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情感活动?请具体说明。‎ 提示:对学生爱国无法表达的赞赏、对学生的爱护、自己的激动的心情、自己爱国的心情。‎ ‎13.孟弗之于蒋姓学生、萧子慰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景两个方面加以分析。(6分)‎ 提示:分别从形象和对话情景上进行分析即可。形象:以学术为名逃避战争的懦夫;为了爱国战争宁愿心爱的学术的爱国青年。情景:动作描写、景物描写。‎ ‎14、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6分)‎ 提示:(1)点明时间,暗示社会背景,渲染氛围;(2)暗示情节的发展;(3)衬托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捧与挖 鲁迅 ‎ 中国的人们,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 ‎ 压下去就用旧习惯和旧道德,压不下时,则于是乎捧;以为抬之使高,餍之使足,便可以于己稍稍无害,得以安心。‎ ‎ 凌厉的人们,自然也有谋利而捧的,如捧阔佬,捧戏子,捧总长之类;但一般粗人捧的“动机”,大概是不过想免害。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论,也大抵是凶恶的;观音菩萨倒还可爱,然而那是从印度输入的,并非我们的“国粹”。要而言之,凡有被捧者,十之八九不是好东西。‎ 既然十之八九不是好东西,被捧后那结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适得其反了。不但能使不安,还能使他们很不安,因为“人心”本来不易餍足。然而人们至今没有悟,还以捧为苟安之一道。‎ 记得有一部讲笑话的书说,当一个知县的寿辰,因为他是子年生,属鼠的,属员们便集资铸了一个金老鼠去做贺礼。知县收受之后,另寻了机会对大众说到:明年又恰巧是贱内的整寿;她比我小一岁,是属牛的。其实,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决不敢想金牛。一送开手,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象不在十二生肖之内,但知县当然别有我们所莫测高深的妙法在。‎ 民元革命时候,S城来了一个都督。他虽然也出身绿林大学,但还算顾大局,听舆论的,可是自绅士以至于庶民,又用了祖传的捧法群起而攻之了。这个拜会,那个恭维,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连自己也忘其所以,渐渐变成老官僚一样,动手刮地皮。‎ 最奇怪的是北几道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顶高得多了。当初自然是防其溃决,所以壅上一点土;殊不知愈壅愈高,一旦溃决,那祸害就更大。于是就“抢堤”咧,“严防决堤”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如果当初见河水泛滥,不去增堤,却去挖底,我以为决不至于这样。‎ 有贪图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给。那么,此辈也就连生日都未必做了。单是省却拜寿,已经是一件大快事。‎ 中国人的自讨苦吃的根苗在于捧,“自求多福”之道却在于挖。其实,劳力之量是差不多的,但从惰性太多的人们看来,却以为还是捧省力。‎ 44‎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日 ‎(选在《鲁迅全集·华盖集》) ‎ 15.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 提示:是什么(压与捧)——为什么(捧的原因、后果)——怎么办(挖)‎ 16. 文中的例证分别揭示了“捧”的什么后果?例证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递进关系?(8分)‎ 提示:非但不能使自己安心,反而助长了被捧者的贪心,自讨苦吃。从笑话到现实,被捧者不满足的程度愈来愈重,捧者愈来愈不安心。‎ ‎17.鲁迅在文章结尾提出的“挖”,包含哪些深意?(6分)高考资源网 提示:①不捧;(2)自己解决问题;(3)不要有太多惰性;(4)打到封建统治者。‎ 七、 作文(70分)‎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舟楫/编辑 道观/冠名权 濒临/彬彬有礼 B.蹒跚/珊瑚 嫁接/度假村 布帛/并行不悖 C.慑服/拍摄 昭示/软着陆 荒诞/肆无忌惮 D.忏悔/阡陌 储蓄/处方药 复辟/刚愎自用 ‎2.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笔名满天下而原名湮没无闻者,事实上等于 ▲ 。人家给咱们介绍一位沈雁冰先生,不如介绍茅盾来得响亮;介绍一位谢婉莹女士,不如介绍冰心来得 ▲ 。等到自己也肯公然承认名叫茅盾或冰心的时候,仍不失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好汉。千秋万岁后,非但真假难辨,而且 ▲ 。‎ A.改名换姓 大名鼎鼎 弄巧成拙 B.移花接木 如雷贯耳 弄巧成拙 C.改名换姓 如雷贯耳 弄假成真 D.移花接木 大名鼎鼎 弄假成真 ‎3.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老园艺师一段话的深层含意,不超过25个字。(4分)‎ ‎ 夜幕下,小松树上彩灯闪烁。路过的老园艺师自言自 语地感慨:“人睡觉要关灯,整夜灯光照着,非失眠不可。‎ 树也一样,那么多的电线缠着,那么强的灯光照着,能活得 好吗?夜色是美了,树可是要生病的。人们啊,要听得懂 草木的叹息!‎ ‎4.阅读漫画,在横线上写出合适的一句话。(5分) ‎ 这幅漫画形象地提醒人们: ‎ ‎ ▲ ‎ 44‎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伯父墓表 苏 辙 ‎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 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 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 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 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 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 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 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 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 也 ”“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蒙正败,士以此多公多:称赞 B.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益:有利 C.公复以循吏许之许:期望 D.杖矫命者,逐之矫:假传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3分)‎ ‎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 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 ‎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 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A.①②⑥ B.①③④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 他可以担当大任。‎ 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 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44‎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 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 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 ‎(2)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3)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曳碧云斜。‎ ‎(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2)剑阁峥嵘而崔嵬, ▲ , ▲ 。(李白《蜀道难》)‎ ‎(3) ▲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 ▲ 。(韩愈《师说》)‎ ‎(5)使天下之人, ▲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杜牧《阿房宫赋》)‎ ‎(6)此情可待成追忆, ▲ 。(李商隐《锦瑟》)‎ ‎(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 ? ▲ ?(《论语•学而》)‎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邮差先生 师 陀 ‎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 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 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 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 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 生写给家长们的。‎ ‎① “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 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 上。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 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 44‎ 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 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 ‎“家里有人吗? ”他在过道里大声喊。‎ 他有时候要等好久。最后从里头走出一位老太太,她的女婿在外地做生意,再不然,她的 儿子在外边当兵。她出来得很仓促,两只手湿淋淋的,分明刚才还在做事。‎ ‎“干什么的? ”老太太问。‎ 邮差先生告诉她:“有一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 老太太没有图章。‎ ‎“那你打个铺保,晚半天到局子里来领。这里头也许有钱。”‎ ‎“有多少?”‎ ‎“我说也许有,不一定有。”‎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 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 是趁便出来散步的。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 事等候着他。②于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 ”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 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他身上要出汗,他心 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一九四二年二月 ‎11.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4分)‎ ‎1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13.“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4分)‎ ‎14.作品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试作探究。(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笑的价值 ‎[英]伍尔芙 ‎ 有一些事物,是在语言之外却又不亚于语言的,笑,便是其中之一。因为,笑尽管没有言 辞,却是除人以外任何动物都发不出来的。一只狗,躺卧在炉前地毯上,因痛哭而呜咽,或因欢 乐而吠叫,我们自会明白它的意思,而不觉有什么怪异之处。然而,假如它放声大笑呢?假如,‎ 当你走进房间,它不是 尾吐舌,表示见到你时的欢愉,而是发出一串咯咯的笑声———咧着大 嘴笑———笑得浑身直哆嗦,显出极度开心的种种神态呢?那样,你的反应一定是惊惧和恐怖。‎ 笑,似乎主要是而且纯然是属于人的。‎ 笑因何而起,我们几乎莫名其妙,它何时发生,也难以说清。幽默是顶峰,只有最罕见的才 智才能登上塔尖,鸟瞰整个人生的全景。喜剧则徜徉于大街小巷,反映着琐细的偶发的事 件———它那面明察秋毫的小镜子,映照出在它前面走过的人们身上无伤大雅的瑕疵和怪癖。‎ 笑,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它时时都在提醒着,我们不过是人,而人,既 不会是完美的英雄,也不会是十足的恶棍。一旦我们忘却了笑,看人看事就会不成比例,失去 现实感。‎ 44‎ 要做到能够嘲笑一个人,你首先必须就他的本来面目来看他。财富、地位、学识等一切身外之物,都不过是表面的积累,切不可让它们磨钝喜剧精神的利刃。孩子们往往比成年人更具识人的慧眼,妇女对人的性格则常常具有锐利的洞察力。可见,妇女和儿童是喜剧精神的主要执行官。这是因为,他们的眼睛没有被学识的云翳所遮蔽,他们的大脑也没有因塞满书本理论而僵死,因而人和事依旧保存着原有的清晰轮廓。我们现代生活中所有那些生长过速的丑恶 的赘疣,那些华而不实的矫饰,世俗因袭的正统,枯燥乏味的虚套,最害怕的就是笑的闪光,它 有如闪电,灼得它们干瘪蜷缩起来,露出了光森森的骨骸。正因为孩子们的笑具有这样的特 性,那些自惭虚伪的人才惧怕孩子;或许也正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在以学识见长的行当里,妇女 们才遭人白眼相待。她们之所以危险,是因为她们会嘲笑,就像安徒生童话中的那个孩子,当 长辈们都朝着国王那件并不存在的辉煌袍服顶礼膜拜时,他却直说国王是光着身子的。‎ 我们热衷于参加葬礼、探望病人,远胜于参加婚礼和庆典;我们头脑中总摆脱不掉一个老 观念,认为眼泪里含有某种美德,而黑色是最相宜的服色。‎ 真的,没有什么比笑更难做到,也没有什么比笑更可贵的了。‎ ‎(杨静远译,有删改)‎ ‎15.文章中“笑的价值”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6分)‎ ‎16.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6分)‎ ‎17.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它对论述“笑的价值”有什么作用?(6分)‎ 七、作文(70分)‎ 语文Ⅰ试题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A 2.C ‎3.树也需要良好的生长环境;人类应该善待自然。‎ ‎4.家长在满足孩子的要求时,不能越过是非的底线。‎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5.B 6.D 7.C ‎8.(1)(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 ‎(2)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3)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1)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2)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 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3)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 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 现心情的低沉。‎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1)积善成德 (2)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3)万里悲秋常作客(4)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不敢言而敢怒(6)只是当时已惘然 ‎(7)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11.平静,恬淡,人际关系友善,生活节奏舒缓。‎ ‎12.看见学生给家长写的信,他就能大致猜测到内容,并体谅到家长的辛劳;邮差不免要送 递坏消息,他为此感到遗憾,并衷心希望没有坏消息。这两句写出了他善良仁厚的性格。‎ ‎13.这句话借说天气,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心情;写“这个小城”的天气好,说明是 对生活通常状态的感受。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 44‎ ‎14.有助于刻画邮差这一形象的特征: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行事从容;也有助于表现小城惯 常的生活状态;淡化了情节,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风格。‎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15.笑可以使人与动物相区别;笑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平衡感;笑可以揭示人的本来面目。‎ ‎16.首先提出就本来面目看人是嘲笑的前提;接着阐述妇女和儿童能看清人的本来面目的 原因;最后阐述妇女和儿童的嘲笑具有令人惧怕的力量。‎ ‎17.人们通常认为悲伤是更可贵的情感,但作者对这一看法持否定态度。这段话反证了笑 更难做到也更可贵。‎ 七、作文(70分)‎ 语文域(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 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 孰能如此乎!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 ‎(节选自萧统《掖陶渊明集业序》)‎ ‎20.萧统主持编纂的诗文总集是什么?(2分)‎ ‎21.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作者敬慕陶渊明的原因,不超过10个字。(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中,曹操年轻的时候,有人预言他能够安定天下;许劭却说他是“治世之能 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后没有恼怒,反而大喜。‎ B.《雷雨》中的梅侍萍在二十七年后又一次来到了周公馆,当年的周朴园为了迎娶有钱有 门第的小姐蘩漪,赶走了她和刚出生三天的婴儿。‎ C.《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请求临终的父亲祝福自己,父亲却要求她好好照看一切,到 ‎“那边”向他交账。这个情节入木三分地刻画出老葛朗台的守财奴形象。‎ D.《边城》中的船总有两个儿子,其中的天保大老美丽得很,茶峒人拙于赞扬这种美 丽,便为他取个诨名叫“岳云”。‎ E.《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晦气到家了,就连船帆都像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帜。不 过,他是一位失败的英雄,一位向“限度”挑战的强者。‎ ‎23.简答题(10分)‎ ‎(1)“若问渠侬多少恨,数完庭榭堕飘花。一声你好香消散,别院笙箫月影斜。”这首诗末两 句写了《红楼梦》中哪两件事?前一件事发生在大观园中什么地方?(4分)‎ ‎(2)鲁迅的《药》中,花白胡子等人说夏瑜“发了疯了”;夏四奶奶大声说道:“瑜儿,他们都 冤枉了你……”请简要分析他们对于夏瑜态度的异同。(6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 铺排典故虽然不是中国旧诗先天不足而带来的胎里病,但是从它的历史看来,可以说是它 后天失调而经常发作的老毛病。从六朝到清代这个长时期里,诗歌愈来愈变成社交的必需品,贺喜吊丧,迎来送往,都用得着。就是一位大诗人也未必有那许多真实的情感和新鲜的思想来 满足“应酬”、“应景”的需要,于是不得不“为文而造情”,甚至以“文”代“情”,偷懒取巧,罗列些典故来敷衍搪塞。在旧社会里,政治的压迫和礼教的束缚剥夺了诗人把某些思想和情感坦白抒写的自由。譬如他对国事朝局的愤慨、在恋爱生活里的感受,常常得绕个弯,借古典来传述;明明是时事,偏说“咏史”,明明是新愁,偏说“古意”,甚至还利用“香草美人”的传统,借 ‎“古意”的形式来起“咏史”‎ 44‎ 的作用,更害得读者猜测个不休。还有艺术上的原因,诗人要使语言有色泽、增添深度、富于暗示力,好去引得读者对诗的内容作更多的寻味,就用些典故,仿佛屋子里安放些曲屏小几,陈设些古玩书画。不过,对一切点缀品的爱好都很容易弄到反客为主,好好一个家陈列得像古董铺子兼寄售商店。‎ ‎(选自钱钟书《宋诗选注》,有删改)‎ ‎24.文中所说中国旧诗“老毛病”的形成原因有哪些?请加以概括。(6分)‎ ‎25.请具体解释“反客为主”在文中的意思。(3分)‎ ‎26.请结合材料,从艺术上分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用典的效果。(6分)‎ 语文Ⅱ(附加题)参考答案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自非大贤笃志/‎ 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20.《文选》(或《昭明文选》)‎ ‎21.文章不群,大贤笃志。(前一点也可答“辞采精拔”,后一点也可答“与道污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BD ‎23.(1)黛玉辞世 宝玉、宝钗成亲 潇湘馆 ‎(2)同:都认为革命有罪。异:看客们嘲笑愤怒,夏四奶奶痛苦伤心。‎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24.古代诗人为应酬滥用典故;政治压迫和礼教束缚迫使诗人不能自由抒情,不得不用典 故;诗人为追求艺术感染力而过度用典。‎ ‎25.客,指典故;主,指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反客为主”,指的是多用典故反而影响了内容 的表达。‎ ‎26.这首词的用典形成了特殊的艺术效果。(就增加内容深度、使语言富有暗示力、引导读 者深入品味等方面谈看法,且能正确举例) 这首词用典过多,减弱了艺术表现力。‎ ‎(就晦涩费解、卖弄学问等方面谈看法,且能正确举例) 也可兼谈上述两方面内容。‎ ‎ 2013年高考语文(江苏卷)‎ 语文Ⅰ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高亢 引吭高歌 伉俪 沆瀣一气 B. 稂莠 锒铛入狱 阆苑 书声琅琅 C. 孩提 骇人听闻 尸骸 言简意赅 D. 馈赠 功亏一篑 匮乏 振聋发聩 ‎2. 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___▲_____。‎ ‎(2)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___▲_____,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3)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___▲_____,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 A. 南辕北辙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B. 买椟还珠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44‎ C. 南辕北辙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D. 买椟还珠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3. 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15个字。 (4分)‎ ‎ 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一位长者对他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 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4. 有研究者对200多位作家从发表处女作和代表作的年龄两个方面进行了统计。 比较图表中 两组数据,从作家渐至成熟的角度归纳出一个结论。 (5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 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 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 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 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 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 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 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 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 ‎ 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 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 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 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 丰弟翼及伟,仕数岁间,并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 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 ‎ 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 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 ‎ 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 丰虽知此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至尊,因伏不辞,遂奏用之。 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不知所说。 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乃杀之。 其事秘。‎ 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 韬虽尚公主,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 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 (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其父不愿其然 然:这样 B. 及即尊位 及:等到 C. 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 制:节制 D. 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 诫:警告 ‎6.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丰为官不贪财的一组是(3分)‎ ‎①在邺下名为清白 ②外示清净,而内图事 ‎③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 ④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 ‎⑤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 ⑥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A. ①②⑥ B. ①③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李丰年轻时善于品评人物,影响很大,而父亲让他闭门谢客,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 B. 当司马宣王长期生病时,李伟官居二千石,因喝酒误事,造成新平、扶风二郡混乱,哥哥李丰却放任不管。‎ C. 曹爽专权的时候,李丰在曹与司马宣王之间两面讨巧,不明确表态,因而遭到世人的讥讽。‎ D. 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以后,近来常常受到皇帝单独召见,招致景王猜忌,因不肯透露实情,结果被杀。‎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44‎ ‎(1)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2)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 ‎(3)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 眠 唐 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 (2分)‎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4分)‎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 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至人无己,_____▲_____,圣人无名。 (庄子《逍遥游》)‎ ‎(2)汩余若将不及兮,_____▲_____。 (屈原《离骚》)‎ ‎(3)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4)醉不成欢惨将别,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5)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 (李煜《虞美人》)‎ ‎(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 ‎(7)箫鼓追随春社近,_____▲_____。 (陆游《游山西村》)‎ ‎(8)祸兮福之所倚,_____▲_____。 (《老子》五十八章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何容何许人也 老 舍 ‎ 粗枝大叶的我可以把与我年纪相仿佛的好友们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因经济的压迫或别种 原因,没有机会充分发展自己的才力。 第二类差不多都是悲剧里的角色。 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 这些人们带着满肚子的委屈,而且还得到处扬着头微笑,好像天下与自己都很太平似的。 何容兄是这样朋友中的一位代表。‎ ‎ 他没有一点“新”气,更提不到“洋”气。 他的“古道”使他柔顺像个羊,同时能使他硬如铁。 当他硬的时候,不要说巴结人,就是泛泛的敷衍一下也不肯。 在他柔顺的时候,他的感情完全受着理智的调动:比如说友人的小孩病得要死,他能昼夜的去给守着,而面上老是微笑,希望他的笑能减少友人一点痛苦;及至友人们都睡了,他才独对着垂死的小儿落泪。 反之,对于他以为不是东西的人,他全任感情行事,不管人家多么难堪。‎ ‎ 怎样能被他“承认”呢?第一个条件是光明磊落。 所谓光明磊落就是一个人能把旧礼教中那些舍己从人的地方用在一切行动上。 而且用得自然单纯,不为着什么利益与必期的效果。光明磊落使他不能低三下四的求爱,使他穷,使他的生活没有规律,使他不能多写文章———非到极满意不肯寄走,改、改、改,结果文章失去自然的风趣。 作什么他都出全力,为是对得起人,而成绩未必好。 可是他愿费力不讨好,不肯希望“歪打正着”。 他不常喝酒,一喝起来他可就认了真,喝酒就是喝酒;醉?活该! 在他思索的时候,他是心细如发。 他以为不必思索的事,根本不去思索,譬如喝酒,喝就是了,管它什么。 他的心思忽细忽粗,正如其为人忽柔忽硬。‎ 44‎ ‎ 他并不是疯子,但是这种矛盾的现象,使他“阔”不起来。 对于自己物质的享受,他什么都能将就;对于择业择友,一点也不将就。 他用消极的安贫去平衡他所不屑的积极发展。 无求于人,他可以冷眼静观宇宙了,所以他幽默。 他知道自己矛盾,也看出世事矛盾,他的风凉话是含着这双重的苦味。‎ ‎ 是的,他不像别的朋友们那样有种种无法解决的,眼看着越缠越紧而翻不起身的事。 以他来比较他们,似乎他还该算个幸运的。 可是我拿他作这群朋友的代表。 正因为他没有显然的困难,他的悲哀才是大家所必不能避免的,不管你如何设法摆脱。 他的默默悲哀是时代与个人都微笑不语,看到底谁能再敷衍下去。①他要想敷衍呢,他便须和一切妥协:旧东西中的好的坏的,新东西中的好的坏的,一齐等着他给喊好;自要他肯给它们喊好,他就颇有希望成为有出路的人。 他不能这么办。 同时他也知道毁坏了自己并不是怎样了不得的事,他不因不妥协而变成永不洗脸的名士。 怎办呢?他只交下几个好朋友,大家到一块儿,有的说便说,没的说彼此就愣着也好。 他也教书,也编书,月间进上几十块钱就可以过去。 他不讲穿,不讲究食住,外表上是平静沉默,心里大概老有些人家看不见的风浪。 真喝醉了的时候也会放声的哭,也许是哭自己,也许是哭别人。‎ ‎ ②他知道自己的毛病,所以不吹腾自己的好处。 不过,他不想改他的毛病,因为改了毛病好像就失去些硬劲儿似的。 努力自励的人,假若没有脑子,往往比懒一些的更容易自误误人。何容兄不肯拿自己当个猴子耍给人家看。 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 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 ‎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11. “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4分)‎ ‎12. 文章多处描述了何容身上“矛盾的现象”,请分别从交往、生活、心理三个方面加以概括。(4分)‎ ‎13. 联系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请分析“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这句话,并说明它表现了何容什么性格特点?(6分)‎ ‎14. “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论名声 ‎[德]叔本华 每个人皆能求得荣誉,只有少数人可获得名声,因而只有具有特殊卓越成就的人才能获得名声。‎ 这类成就可分为立功、立言二种,立功、立言是通往名声的两条大道。 两条大道各有利弊,主要的差异在于功业如过眼烟云,而著作却永垂不朽。 极为高贵的功勋事迹也只能影响一时,然而一部光芒四射的名著却是活生生的灵感源泉,可历千秋而长新。 功业留给人们的是回忆,并且在岁月中渐渐地被淡化,终至完全消失,除非历史将他凝化成石,流传后世。 著作的本身便是不朽的,举例来说,亚历山大大帝所留在我们心目中的只是他的盛名与事迹,然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荷马等人依然健在且活跃在每个学子的头脑中,其影响一如他们生时。‎ 立功需要依赖机遇才能成功,因此得来的名声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功业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也的确是靠风云际会才能爆发出璀璨的火花。 比如,战功的评定,它所依据的是少数见证人的证辞,然而这些见证人并非都曾在现场目击,即使果然在场目击,他们的观察报道也不一定都公允。 以上所说的是有关立功的几个弱点,但可以用它的优点来平衡。 立功的优点在于它是一件很实际的事,也能为一般人所理解。‎ 立言的情形恰与立功相反。 立言不依赖偶然的机遇,主要靠立言者的品格学问才可以长存不朽。 此外,所立之言的真正价值是很难断定的,内容愈深奥,批评愈不易。 通常,没有人足以了解一部巨著,而诚实公正的批评家更是凤毛麟角。 所以,靠立言而得的名声,通常都是累积许多判断而成的。 在前面我已提过,功业留给人们的是回忆,而且很快就成为陈年旧物了;然而有价值的著作,除非有丧失的章页,否则总是历久弥新,永远以初版的生动面目出现。 所以,著作不会长久被误解的,即使最初可能遭到偏见的笼罩,在长远的时光之流中,终会还其庐山真面目。 也只有经历了时光之流的冲击与考验,人们方能来评论著作,而它的真正价值也才会显露出来。‎ 名声实在仅是与他人相比较的结果,而且主要是品格方面的对比,所以,评价也就因时因人而异。 某人的名声可能因新秀的崛起而使他原有的声望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冲击或湮灭。因此,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而所谓绝对价值,只存在于那些出类拔萃之人物,直接地靠其本身而傲视同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为他人剥夺。‎ 44‎ ‎ 所以为了增进我们和社会的幸福,我们应该全力追求伟大的头脑和心灵。 没有反射体我们无以看到光线,没有沸扬的名声我们便不可认识真正的天才。 然而,名声并不代表价值,许多的天才沉没于默默无闻之中。 莱辛便说过:“有些人得到了名声,另一些人却当获而未得。”‎ ‎ (金玲译,有删改)‎ ‎15. 文章说“立功”与“立言”是通向“名声”的两条大道,请简要分析二者的主要区别。 (6分)‎ ‎16. 文章最后一段说“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又说“名声并不代表价值”,二者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6分)‎ ‎17. 我国古代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说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 (6分)‎ 七、作文(70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 因对洞中环 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 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 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 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 但数 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 大家若有所悟,‎ 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语文Ⅰ试题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D 2. B ‎3. 改变自己比改变环境(世界)更容易。‎ ‎4. 大多数作家需要十年左右的创作积累,才能进入创作成熟期。‎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5. C 6. D 7. A ‎8. (1)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 ‎(2)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 ‎(3)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 (1)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2)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3)“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 (1)神人无功 (2)恐年岁之不吾与 ‎(3)无边落木萧萧下 (4)别时茫茫江浸月 ‎(5)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濯清涟而不妖 ‎(7)衣冠简朴古风存 (8)福兮祸之所伏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11. 点题;引领全文。‎ ‎12. 交往:柔顺像个羊,同时硬如铁。 生活:不常喝酒,一喝起来就认真。 心理:心思忽细忽粗。 外表平静沉默,内心矛盾痛苦。‎ ‎13. 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何容都坦然地展示个性。 性格特点:坚持自我,不妥协、不改变。‎ ‎14. 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 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理解、认可之意。 表明作者也 是像何容这样的人。 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15. 立功的影响是有限的、易逝的,立言则是无限的、永存的。 立功要靠机遇,立言则无需机遇。‎ 44‎ ‎ 立功很实际、易被理解,立言要靠诸多判断的累积、不易被理解。‎ ‎16. 不矛盾,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表述。 前者是指真正的名声依赖其内在价值。 后者是指因缺失条件而未获得名声的人,其内在价值同样不朽。‎ ‎17.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立德”是指树立圣人之德;“立功”包含功业和声名;立言则指创立 学说。‎ 我国传统文化认为立功优于立言;叔本华则认立言优于立功。 但它们都强调“德”的首 要作用。‎ 七、作文(70分)‎ ‎18. 略 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 (10分)‎ ‎19. 用斜线“/ ”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6分)‎ ‎ 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 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 自是之后,天 下 争 于 战 国 贵 诈 力 而 贱 仁 义 先 富 有而 后 推 让 故 庶 人 之 富 者 或 累 巨 万 而 贫 者 或 不 厌 糟 糠 有 国 强 者 或并 群 小 以 臣 诸 侯 而 弱 国 或 绝 祀 而 灭 世。 以至于秦,卒并海内。‎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20. 写出《史记》五种体例中除“本纪”、“书”、“列传”以外的其他两种。 (2分)‎ ‎21. 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齐、魏强国的经济措施,不超过15个字。 (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葛朗台原本是一个贫穷的箍桶匠,40岁时娶了木材商的女儿为妻,又从岳母、外婆、外公处得到了三笔遗产,于是成为州里“纳税最高”的人物。‎ B.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于入川之时布下“八阵图”以拦截东吴大将,在南征时火烧藤甲军七擒孟获,在攻打天水郡的战役中收服了姜维。‎ C. 《棠棣之花》中的聂荌和聂政姐弟二人是“愿将一己命,救彼苍生起”的爱国志士,作者借他们歌颂了我国古代那些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英雄。‎ D. 《哈姆莱特》中“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的著名独白,刻画了主人公极度困惑、痛苦挣扎的心理,也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者所面临的无奈和不幸。‎ E. 《茶馆》共三幕,严格按照“三一律”的艺术法则,以裕泰茶馆为中心,分别写了清末、民初、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结束前这三个时代的旧中国生活。‎ ‎23. 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时,在入画的箱子里寻出一大包金银锞子、一副玉带板子和一包男人的靴袜等物,在司棋的箱子里发现一双男子的锦带袜、一双缎鞋和一个小包袱,包袱里有一个同心如意和她表弟潘又安写的大红双喜笺。 入画和司棋分别是谁的丫 鬟? 在处置入画和赶走司棋时,她们的主子各是什么态度? (6分)‎ ‎(2)《边城》中,二老说:“爸爸,你以为这事为你,家中多座碾坊多个人,便可以快活,你就答应了。 若果为的是我,我要好好去想一下,过些日子再说它吧。 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应当得一只渡船,因为我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得座碾坊”和“得一只渡船”分别指什么? “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应当得一只渡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 《花间集》里,大部是闺情、别意、流连光景之作。 不好的不讲,做得好的,自成一种凄惋、惆怅、柔丽、细腻的风格。 人几乎这样想:像《花间》这样的才是词。 如其词的领域为《花间》独占,是词的不幸;要它继续发展,意境上、材料上须得开拓须得丰富才行。 《四库提要》说:“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寻流溯源,不能不谓之别格。”又说:“‎ 44‎ ‎(辛)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这里关于苏、辛在词的历史上的位置,及对于他们的风格的认识,都说得很是。 但是透露了两个意义相类的名目———“别格”、“变调”,———言外若有微辞,就不免失却评衡家无所容心的鉴赏的态度。 我们固然不说新生的是“常格”是“正调”,可以抹杀旧来的;但也不说旧来的因为发生在先,故是“常格”是“正调”,而新生的与此不同,便是“别格”是“变调”。 “清切婉丽”为什么是正? “慷慨纵横”为什么是变?这些常别正变的议论,是拘泥褊狭的评衡家造了出来,因以减损自己的鉴赏力的,犹如蚕儿吐丝作茧,却裹住了自己的身体。 要能充分地鉴赏文艺,就得丢开这些无益的观念。这样,才能真切地吟味苏、辛的词,同样也能真切地吟味《花间》派的词。‎ ‎(选自叶圣陶《绪言》,有删改)‎ ‎24. 文中《四库提要》描述了词的哪三个发展阶段? 请加以概括。 (4分)‎ ‎25. “犹如蚕儿吐丝作茧,却裹住了自己的身体”一句如何理解? (5分)‎ ‎26. 你是否同意《四库提要》中称苏、辛词为“别格”、“变调”的说法,试举例具体分析说明。(6分)‎ 语文Ⅱ(附加题)参考答案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 (10分)‎ ‎19. 天下争于战国/ 贵诈力而贱仁义/ 先富有而后推让/ 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 而贫者或不厌糟糠/ 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 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 ‎20. 表 世家 ‎21. 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尽地力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 A E ‎23. (1)惜春 迎春。 惜春的态度是“立逼凤姐带了去”,“或打或杀或卖”,“一概不管”。迎春的态度是“含泪”劝司棋离开。‎ ‎(2)“得座碾坊”,是指他与王家女儿的婚姻;“得一只渡船”,是指他与翠翠的婚姻。 他认为,哥哥天保的死与自己有关,觉得自己如果娶了翠翠就对不起哥哥。‎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24. 第一个阶段是晚唐五代,以《花间集》为代表。 第二个阶段是北宋时期,以苏轼为代表。第三个阶段是南宋时期,以辛弃疾为代表。‎ ‎25. 比喻的手法,把某些批评家的褊狭的观点喻为蚕儿吐丝作茧,束缚了思想,减损了艺术鉴赏力。 批评了某些批评家缺乏客观公正的鉴赏态度。‎ ‎26. 同意。 自《花间》以来,词已形成了以清切婉丽为正宗的风格,题材以闺情、别意、流连光景为主。 可是,到了苏、辛词,内容无所不有,风格慷慨纵横,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明显和以前不同。 所以说苏、辛词是别格、变调。‎ 不同意。 只要是词,本无所谓哪一类为正宗,只要有艺术价值即可。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扩大了词的范围,丰富了词的内容,同样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 所以,没有必要认为《花间》为正宗,而苏、辛词为别格、变调。‎ 44‎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