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2019年秋学期高三期中考试卷
语文答案
一、(12分)
1.D 2.B 3.B 4.D (不是各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有的改善并不明显) (每题3分)
二、(20分)
5.(3分)D(厕:夹杂、参与,如“厕身士林”,同“侧身”)
6.(3分)A
7.(9分)
(1)(6分)三百年培养士人的遗风已经完全丧失,可是奸邪小人仍然每天找机会想要报复,
残害士大夫们,而国家也到了灭亡的地步。(每句1分,语义通顺1分)
(2)(4分)还是说复社名声太大,来依附它的不一定都是君子,而复社在一开始本就存在
没时间顾及慎重选择人员的情形呢? (每句1分,语义通顺1分)
8.(4分)①吴孟坚编写《复社姓氏录》二卷;②吴扶九也编写过《复社姓氏录》;③吴铭道
在前面两种本子基础上又作《补录》一卷;④作者(秦瀛)作序。(意思相近,概括合
理即可,每点1分)
三、(11分)
9.(6分)①用北风苍茫的黄河,衬托羸骏悲哀孤独身影;②用冰河水、落雪的荒坟,衬托羸
骏无处容身的凄惨境况;③用严冬只剩荒草的田野,衬托羸骏无法饱食的悲惨形象。(每
点2分)
10.(5分)①无人赏识,视为劣马(2分);②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大材小用的愤懑(失落)
之情。(3分)
四、 (8分)
11.⑴渐车帷裳 ⑵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⑶假舆马者 ⑷百步九折萦岩峦
⑸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⑹唯见江心秋月白
⑺奈何取之尽锱铢 ⑻泣孤舟之嫠妇
五、(15分)
12.(3分)D(“平等”不符合文意。)
13.(6分)①善良真诚的孩童:面对阿米尔的考验,相信阿米尔不会让他吃泥巴,回答“如果你要求,我会的”;②善于运动的孩童:精于追风筝,跑步快; ③聪明机灵的少年:在追逐风筝的游戏中,他总能判断出风筝跌落的地点; ④忠心耿耿的仆人:哈桑竭尽所能为阿米尔服务。(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14(6分)①赞扬、羡慕哈桑追风筝的技能;②地位和身份上的优越感;③珍惜与哈桑的友谊;
④因经常伤害哈桑而产生的愧疚(反省、忏悔)。(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15(3分)D
16(3分)B
17(6分)①基于一定的评判标准“讲理”;②基于生活和艺术的实际,智慧地议论; ③运用
“对比”和“史论结合”等方法;④对文学艺术有热度与激情(“热情”亦可)。(每点2
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七、(12分)
18(3分) C
19(3分)D
20(6分)地域因素方面(2分);信仰崇拜方面(2分);政教(教化)方面(1分);文化方
面。(1分)
八、作文(70分)
评分参照2019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参考译文】
上古圣王的时代,大道和风教都是统一的,有庠和序各级学校,来汇聚天下的士人;有礼乐教化,来陶冶士人的性情使之变得美好,由此在上位者的政治和教化都出于统一的标准,天下的士人所受到的教化也就都出于同一个标准。夏商周三代之后,在上位者的政治教化已经丧失了统一的标准,从此每个人都自以为老师,各家创立自己的学问,分出流派各立门户,而各自标榜自己学说的风气也就渐渐兴盛起来,(这)不是天下的幸事,也不是士人的幸事。
东汉的士人崇尚气节,(甚至发展到)有甘陵人周福、房植两大派的名号,范晔曾经为他们做过传记。此后党锢之祸一代代兴起,一直到明代东林党所遭遇到的灾祸可谓非常惨烈了。当时隐居在家的士大夫,大都像古代诸侯那样结成盟誓从而在文坛上树立起声望,到明代末期,东南地区的名士,倡导发起复社、几社、应社、听社等名目,争着推扬自己的名声,于是相互应和,来抨击坏人坏事、褒扬好人好事,其中复社的名声特别显著。
复社,是太仓人张溥(字天如)、吴县人杨廷枢(字维斗)、贵池人吴应箕(字次尾)、我的同乡人顾杲(字子方)作为首领的,到了发布《留都防乱公揭》的时候,则是由顾子方署名在首位,来讨伐怀宁人阮大铖。不久阮大铖执掌权柄受到朝廷重用,就想要全部杀死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于是吴应箕等都被逮捕关入牢狱。呜呼!就像《周易》说的那样,天地隔绝阴阳乖违,贤能的人就应该隐藏不出,假使这几位在不幸而遭遇厄运的时候,能够辨明时势通达事理,成为像汉代徐稚、申屠蟠那样隐居不出的人,一定不会导致最后激化成清流党人受难的灾祸。可是在这个时候,国家大事已经崩溃解体,三百年培养士人积累起来的影响已经完全丧失一点都没留下,可是奸邪小人仍然每天找机会想要报复,来残害士大夫们,一直到国家灭亡。君子们如果研究这些复社人物,也就可以明白他们所处的时代是怎样的了。
《复社姓氏录》二卷,是吴孟坚亲手校定的本子,孟坚,是吴应箕的次子。吴孟坚的儿子吴铭道,又参照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所抄录的吴扶九编写的本子,写了《补录》一卷,并且把《留都防乱公揭》一文附录在其中。《姓氏录》中记载的诸人,有的先后为国难而死,有的没有立即去死但是从此尊崇伯夷叔齐采薇不食周粟的气节,隐居不出仕一直到去世,也可以称得上是高尚的啊!至于像周钟、陈名夏、龚鼎孳这类人,厚着脸皮苟活偷生,也不修养晚年的节操,但是一开始也能够胡乱置身于复社之中,难道说他们能在一开始慎重砥砺自己的名誉节操,却不能在后来维持住吗?还是说复社名声太大,来依附它的不一定都是君子,而复社在一开始本就存在没时间顾及慎重选择人员的情形呢?看这本名录的人,通过这个又可以明白儒者立身处世自有其轻重好坏的标准,而和能不能列入复社姓氏之中是没有必然关系的啊。
桐城人胡君在武昌志局得到了这本《复社姓氏录》,非常高兴就抄录了这个本子,我也为此而抄录来保存它,并且在书籍开头写下几句话的序言,把它作为后代人考订借鉴历史得失的诸多参考之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