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各地中考语文分类资料汇编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08中考语文试题-议论文汇编.doc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2008年各地中考语文分类资料汇编》

共有 8 个子文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08中考议论文汇编 一.2008年长沙市 ‎(三)天才就是非凡的傻劲 (9分) ‎ ‎ ①关于天才,大小词典有相仿的释义:有卓绝聪明才智的人。不知从何时开始,我渐渐质疑甚至厌烦起这种说法来。‎ ‎②古今中外无数事例几乎都与词典上的释义相左: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了30年时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用了37年时间;歌德写《浮士德》用了60年时间;诺贝尔研制无烟炸药,屡败屡试,煎熬8年才出成果;陈景润为证明歌德巴赫猜想,拖着病体,顶着压力,于斗室之中、油灯之下埋头演算……真令人感叹!‎ ‎③ 。然而,我读他们,非但没有读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反而读出了他们的傻劲。写一部书,有的几乎用了毕生精力,能说不傻?有的除了疯狂地埋头于自己的选择,简直不知世上还有其他可爱的事物,能说不傻?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人生可享受的美妙也数不胜数。许多聪明的人,有条件享受的,就去享受;没有条件享受的,也挖空心思创造条件享受。哪像他们,糊涂到这般地步,不仅连常人最基本的享受都随便放弃了,而且千方百计自找苦头来吃。‎ ‎④这些人物取得杰出的成就,究竟是凭傻劲还是靠聪明?‎ ‎⑤一生拥有1300多项发明专利的天才发明家爱迪生肯定地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现代人才学家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他们研究得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其专业知识或技术只起15%的作用,而其他方面要起85%的作用。这其他方面都与“傻劲”有关:执著、正义感、责任感……这个结论同样把聪明才智放在第二位。‎ ‎⑥如此看来,词典里的天才释义有些偏颇,建议对“天才”的释义重写,尽量强调有益于人类的成就,尽量突出“傻劲”的意义,淡化聪明才智的作用。(作者 柯登地)‎ ‎18.请在下列段序间用“‖”将本文分成三部分。 ‎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19.联系上下文,为第③段开头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连贯通畅。 ‎ 答: ‎ ‎20.对本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文章标题就是中心论点,观点鲜明。‎ B.作者认为“天才”就是有非凡毅力、刻苦精神、卓越聪明才智且取得杰出成就的人。‎ C.文中“傻劲”是不会享受、糊里糊涂的意思。作者认为“天才”需要这样的“傻劲”。‎ D.作者列举了不少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21.请简要谈谈对作者观点的看法。(3分) ‎ 答: ‎ 答案:18.①‖② ③ ④ ⑤‖⑥ (划对一处得1分)‎ ‎19.示例:以上的人物,都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按通常的理解,他们都有卓越的聪明才智,都属于天才。(意思对且能连贯上下文即可)‎ ‎20.C ‎ ‎21.示例:赞同。一个人要取得杰出的成就,关键不是其天赋,而是后天的努力(非凡的毅力、执着的精神、高度的责任感等),也就是说,要有一股子“傻劲”。如果答“不赞同”,言之成理也适当给分。(开放题。3分)‎ 三.成都市 善待挫折 ‎①漫漫人生,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挫折随时都可能降临。‎ ‎ ②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 ‎ ③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17岁失去母亲,26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 可贝多芬不消沉, 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④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练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动,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⑤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有删改 ) ‎ ‎12. 第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采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3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 第④段“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 一句中“往往” 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 文章第⑤段加点的“绊脚石” 和“垫脚石” 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2分)‎ 答: 绊脚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垫脚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5.本文所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针对这一论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作简要分析。 (4 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2.(3分)主要运用了事实论证方法(或:例证法)。文中运用司马迁和贝多芬的事例,更有力地论证了“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这一观点,进一步增强了说服力。 (明确方法计1分;准确说出好处计2分,意思相近即可)‎ ‎13.(3分)不能删。 (1分)因为“往往”一词强调了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常常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如果去掉,就显得过于绝对。 14.(2分)绊脚石:人生路上的障碍。垫脚石:人生路上不断前进的凭借 (明确两者内涵各计1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 ‎15.(4分)本文论述的中心论点是“要善待挫折”(或:要在挫折中磨练,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成为生活的强者)(2分;意思相近即可); ‎ 三.广东省 16‎ 信仰之光   周国平 ‎①信仰,就是相信人生中有一种东西,它比自己的生命重要得多,甚至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值得为之活着,必要时也值得为之献身。这种东西必定是高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像日月星辰一样在我们头顶照耀,我们相信它并且仰望它,所以称作信仰。但是,它又不像日月星辰那样可以用眼睛看见,而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种观念,所以又称作信念。‎ ‎②提起信仰,人们常常会想到宗教,例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等。在人类历史上,在现实生活中,宗教信仰的确是信仰最常见的一种形态。不过,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事实上,做一个教徒不等于就有了信仰,而有信仰的人也未必信奉某一宗教。有一回,我到佛教胜地普陀山旅游。在山上一座大庙里,和尚们正为一个施主做法事,中间休息,一个小和尚走来与我攀谈。我问他:“做法事很累吧!”他随口答道:“是呵,挣钱真不容易。”一句话表明了他并不真信佛教,皈依佛门只是谋生的手段。这个小和尚毕竟直率得可爱。如今,天下寺庙,处处香火鼎盛,可是你若能听见那些烧香拜佛的人许的愿,就会知道,他们几乎都是在向佛索求非常具体的利益,没有几人是真有信仰的。在同一次旅程中,我还遇见另一个小和尚。当时,我正乘船航行。船舱里异常闷热,乘客们纷纷挤到舱内惟一的自来水管旁洗脸。他手拿毛巾,静静等候在一旁。终于轮到他了,又有一名乘客夺步上前,把他挤开。他面无愠色,退到旁边,礼貌地以手示意:“请,请。”我目睹了这一幕,心中肃然起敬,相信眼前这个身披青灰色袈裟的年轻僧人是真正有信仰的人。后来,通过交谈,这一直觉得到了证实,我发现他谈吐不俗,对佛理和人生有很深的领悟。‎ ‎  ③其实,真正有信仰不在于相信佛、上帝、真主或别的什么神,而在于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的追求,有超出世俗的理想和目标。如果说宗教真的有一种价值,那也仅仅在于为这种追求提供了一种容易普及的方式。但是,一普及就容易流于表面的形式,反而削弱甚至丧失了追求的精神内涵。所以,真正看重信仰的人决不盲目相信某一种流行的宗教或别的什么思想,而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仰。两千四百年前,苏格拉底就是被雅典民众以不信神的罪名处死的。他的确不信神,但他有自己的坚定信仰,他的信仰就是:人生的价值在于爱智慧,用理性省察生活尤其是道德生活。在审判时,法庭允许免他一死,前提是他必须放弃信奉和宣传这一信仰,被他拒绝了。他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活着不如死去。他为自己的信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  ④信仰是内心的光,它照亮了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没有信仰的人犹如在黑暗中行路,不辨方向,没有目标,随波逐流,活一辈子也只是浑浑噩噩。当然,一个人要真正确立起自己的信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需要独立思考,而且需要相当的阅历和比较。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改变信仰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的,不足为怪。在我看来,在信仰的问题上,真正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态度。所谓真诚,第一就是要认真,既不是无所谓,可有可无,也不是随大流,盲目相信;第二就是要诚实,决不自欺欺人。有了这种真诚的态度,即使你没有找到一种明确的思想形态作为你的信仰,你也可以算作一个有信仰的人了,因为你至少是在信仰着一种有真诚追求的人生境界。事实上,在一个普遍丧失甚至嘲侮信仰的时代,也许惟有在这些真诚的寻求者和迷惘者中才能找到真正有信仰的人呢。‎ ‎12.第2段是怎样证明宗教和信仰“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这个观点的?请具体分析。(4分)‎ ‎13.第3段划线句子写苏格拉地底的信仰,文章用它来证明什么观点?(3分)‎ ‎14.作者说:“在信仰的问题上,真正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态度。“你是怎么理解真诚的态度对确立信仰的作用的?(4分)‎ 四.河北省 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 我常常接到这样的信,信上说:“我很想学语文,希望你来封信说说怎样学。”‎ 意思是,去一封回信,他一看,就能学好语文了。又常常有这样的请求,要我谈谈写作的方法。我谈了,谈了三个钟头。有的人在散会的时候说:“今天听到的很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哪有这么容易?哪有这么快?希望快,希望马上学到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学习不可能速成,不可能画一道符,吞下去就会了。学习是急不来的。为什么?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比方学游泳。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自由式,都知道了。可是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初下水的时候很勉强,一次勉强,两次勉强,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了下去。要等勉强阶段过去了,不用再想手该怎么样,脚该怎么样,自然而然能浮在水面上了,能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习惯。学语文也是这样,也要养成习惯才行。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写完一句话要加个句号,谁都知道,一年级小学生也知道。但是偏偏有人就不这么办。知道是知道,就是没养成习惯。‎ ‎②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③有人说,某人「一目十行」,眼睛一扫就是十行。有人说,某人“倚马万言”,靠在马旁边拿起笔来一下子就写了一万字。读得快,写得快,都了不起。一目十行是说读书很熟练,不是说读书马马虎虎;倚马万言是说写得又快又好,不是说乱写一气,胡诌不通的文章。这两种本领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④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功夫。开头不免有点勉强,不断练,练的功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里明白,手头纯熟。离开多练,想得到什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想靠看一封回信,听一回演讲,就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 ‎⑤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譬如现在学校里不少学生写错别字,学校提出要纠正错别字,要消灭错别字。错别字怎么来的呢?不会写正确的形体吗?不见得。有的人写错别字成了习惯,别人告诉他写错了,他也知道错,可是下次一提笔还是错了。最好是开头就不要错,错了经别人指出,就勉强一下自己,硬要注意改正。比方“自己”的“己”和“已经”的“已”搞不清楚,那就下点儿功夫记它一记,随时警惕,直到不留心也不会错才罢休。‎ ‎15.这篇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答: ‎ ‎16.请根据选文第①段的论证思路,填写出相应的内容。(3分)‎ 选文第①段先针对 的现象,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以 为例,论证了 ‎ ‎ 的观点。‎ ‎17.选文第④段中,作者反复说“是办不到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答: ‎ ‎18.举出你学习语文的一个好习惯(或坏习惯),并谈谈这一习惯对你的影响。(3分)‎ 答: ‎ 答案:15.(3分)学习语文不能速成,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 16‎ ‎(答成“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也可得满分)‎ ‎16.(3分)有些人学习语文急于求成;(1分)学游泳;(1分)学习语文要养成好习惯。(1分)(意思对即可)‎ ‎17.(3分)强调了学好语文没有秘诀,就得下功夫。(意思对即可)‎ ‎18.(3分)示例一:课外阅读;(1分)我从小就养成了课外阅读的好习惯。这一习惯,使我阅读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既开阔了视野,学到了知识,又丰富了词汇量,提高了写作水平,真可谓一举多得。(2分)‎ 示例二:写字潦草;(1分)因为平时不认真写字,我逐渐养成了写字潦草的坏习惯,以致影响了语文考试成绩,我为此感到苦恼。(2分)‎ 五.二○○八年恩施自治州 灾难铸就伟大的中国 本报评论员 ‎①‎5月19日至‎5月21日,长歌当哭,时间见证一个民族的哀伤。‎ ‎②自“5·12”灾难发生的那一刻起,汶川时间便以血泪生死来凝记,国人心情亦因大痛大悲而淤积。三天哀悼,让悲痛得以表达,也让坚忍得以持续。雪域高原、边陲海疆,繁华都市、偏僻县乡,汶川成为亿万中国人血脉同搏、泪水涌动之所在。13亿中国人以共同的悲伤共度刻骨铭心的瞬间,让罹难者生命在国家记忆里永存。‎ ‎③这三天里,人们看到的不只是举国同悲的恣肆泪水,更是万众一心的民族精神。“汶川不哭”,“中国加油”,大地震中穿越生死的深情呼唤,哀悼日里高亢悲壮的激昂呐喊,当是我们哀思过后凝聚力量的信心和源泉。而这一切,是进步的中国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是发展的中国在人文精神上的回归,是历经磨难的中国在民族复兴征途上前所未有的凝聚力。‎ ‎④汶川作证,这一刻国家与人民同在。“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一线希望,百倍努力”,大震之后,党和政府始终如一的坚定信念,支撑着感天动地的举国大救援。第一时间公布信息,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开放国际救援队进入灾区,设立哀悼日降半旗祭奠平民……对人民负责、对生命敬畏、对世界开放,反映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进步,让世界看到一个坚强自信、开放透明、以人为本的中国。‎ ‎⑤汶川作证,这一刻爱心与希望同在。日继之夜,生继之死。在这场新世纪以来死伤最为严重的地震灾难中,呈现于世界眼前的,不只是哀伤,更有生死瞬间的人性光辉。即使在死亡阴影笼罩的日子,那些爱与献身的故事仍给人以温暖的慰藉。父母张开双臂把生的机会留给孩子,老师俯身低首支撑生命的港湾……废墟下深沉壮阔的无私大爱,拓展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疆界。‎ ‎⑥汶川作证,这一刻公民精神与国民意识同在。当家国受灾,同胞有难,亿万国人的集体道德感和现代公民意识被勃然唤醒。民间抢险突击队日夜兼程驰援灾区,救灾志愿者不避艰险奔赴一线,全国人民上下同心守望相助,10天10夜中华大地纵横千里的爱的足迹,让我们看到公民精神的成长、国民意识的重塑。‎ ‎⑦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给国家新期待,给民族新精神,给公民新责任,对于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而言,汶川大地震是一个悲壮的过去,更是一个伟大的开始。‎ ‎⑧希望与中国同在!‎ ‎(选自‎2008年5月22日《人民日报》)‎ ‎15.本文是作者针对2008年5月哪一件事发表的评论?作者所持的观点是什么?‎ ‎ 答: ‎ ‎16. 文中哪一句话是对标题“灾难铸就伟大的中国”最好的阐释?‎ 答: ‎ ‎17. 结合你当时的所闻所见,谈谈你对第③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 答: ‎ ‎18.第⑤段说“废墟下深沉壮阔的无私大爱,拓展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疆界。”请以父母、老师和学生为对象各举一个事例证明。‎ 父母: ‎ 老师: ‎ 学生: ‎ ‎19.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灾难铸就伟大的中国”的?‎ 答: ‎ 答案:15.(3分)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全国哀悼日;让罹难者生命在国家记忆里永存。评分说明:第一点2分,第二点1分。‎ ‎16.(2分)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评分说明:答对给2分。‎ ‎17.(3分)用全国默哀、下半旗这样的隆重仪式来哀悼汶川大地震中罹难的平民百姓,体现了国家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是社会进步和政治文明的表现。评分说明:大意正确即可。‎ ‎18.(3分)示例:父母:北川县城,被压在垮塌的房屋下的三岁小女孩宋欣宜,在已经逝去的父母身体翼护下与死神抗争了四十余个小时后获救;老师: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谭千秋老师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死死地护着4个学生而自己却不幸遇难;学生:楼顶的水泥倒下来压在13岁的向孝廉同学身上,生死之间马健同学手刨4小时将其救出。评分说明:举一个例子给1分,以3分为限。‎ ‎19.(3分)国家与人民同在、爱心与希望同在、公民精神与国民意识同在。评分说明:一个方面1分,共3分。‎ 六.南通市 精神拾荒三步曲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的名言。意思是说:只读书不思考,后果是糊涂;只思考不读书,后果是危险。‎ ‎②孔子当然不是无的放矢,“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是好些聪明人也容易犯的毛病。有一种人,读书很多,称得上博学,但始终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还有一种人,酷爱构筑体系,发现新的真理,但拿出的结果往往并无价值,即使有价值也是前人已经说过而且说得更好的。一个人真正好读书就必定是有所领悟,真正爱思考就必定想知道别人在他所思问题上的见解,学和思怎么能分开呢?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读书引发思考,带着所思的问题读书,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 ‎ ‎③如此看来,学和思不可偏废。在这两者之外,我还要加上第三件也很重要的事——‎ 16‎ 录。常学常思,必有所得,但如果不及时录下来,便会流失,岂不可惜?不但可惜,如果任其流失,还必定会挫伤思的兴趣。席勒曾说,任何天才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外界的激励,如一本好书,一次谈话,会比多年独自耕耘更有力地促进思考。托尔斯泰据此发挥说,思想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它的加工和表达则是在一个人独处之时。这话说得非常好,但我要做一点修正。根据我的经验,思想的产生不仅需要交往亦即外界的激发,而且也需要思想者自身的体贴和鼓励。如果没有独处中的用心加工和表达,不但已经产生的思想材料会流失,而且新的思想也会难以产生了。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得自己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我的体会是,三天不动笔,就必定会思维迟钝,头脑发空。 ‎ ‎④灵感是思想者的贵宾,当灵感来临的时候,思想者要懂得待之以礼。写作便是迎接灵感的仪式。当你对较差的思想也肯勤于记录的时候,较好的思想就会纷纷投奔你的笔记本了。 ‎ ‎⑤所以,不但A 是互相助兴的,B 也是助兴行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学而思,思而录,是愉快的精神拾荒之三步曲。‎ ‎11.作者说的“精神拾荒三步曲”指的是哪三步曲?三步曲之间是什么关系?(4分)‎ ‎ ‎ ‎12.第③段中席勒和托尔斯泰的观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4分)‎ ‎ ‎ ‎13.根据上文的论述,请在空格A和B处分别填上合适的词。(2分)‎ A、 B、 ‎ ‎14.联系你的学习或者读书体验,说说你对作者观点的理解。(4分)‎ 答案:11、学,思,录。学和思不可偏废,常学常思,必有所得,但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便会流失,三者都很重要。‎ ‎12、相同:他们都认为天才(或者思想)不能孤立地产生,需要与人交往等外界激励(或激发)。‎ 不同:席勒更强调如一本好书、一次谈话等外界的激励;托尔斯泰则强调思想的加工和表达是在一个人的独处之时。‎ ‎13、A学和思 B录14、略 七.2008年泉港区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19分)‎ ‎①总有这样一些人让我们感动。党的好干部牛玉儒以勤政为民、忘我工作诠释“生命一分钟,敬业六十秒”,桥吊工人许振超在普通岗位上创出世界一流的“振超效率”,乡邮员王顺友二十年如一日大凉山中用脚步丈量工作的苦乐……从中,人们无不感受到一种品格,一种境界,这就是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的责任。‎ ‎②也有这样一些事令我们痛心。一起起惨痛矿难带来人民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一种种假劣食品导致许多无辜百姓受到伤害,一次次严重污染造成难以挽回的生态灾难……从这些安全事故和重大案件中,人们看到了共同的祸根,这就是责任的缺失。 ‎ ‎③什么是责任?责任是分内应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   ④责任无处不在,存在于生命的每一个岗位。父母养儿育女,儿女孝敬父母,老师教书育人,学生尊师好学,医生救死扶伤,军人保家卫国。人在社会中生存,就必然要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祖国承担并履行一定的责任。责任只有轻重之分,而无有无之别。‎ ‎⑤责任是一种客观需要,也是一种主观追求。一切追求文明和进步的人们,应该基于自己的良知、信念、觉悟,自觉自愿地履行责任,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自己的奉献。( )是道德责任,( )法定责任,( )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不履行道德责任,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和良心的拷问;不履行法定责任,会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度的惩处。‎ ‎⑥责任是成就事业的可靠途径。责任出勇气,出智慧,出力量。有了责任心,再危险的工作也能减少风险;没有责任心,再安全的岗位也会出现险情。责任心强,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责任心差,很小的问题也可能酿成大祸。‎ ‎⑦责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都以责任相联结,都通过履行责任来体现,来升华。每个人只有在全面履行责任中,才能使自己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每个人只有在推动社会的进步中,才能实现个性的丰富和完美。‎ ‎⑧中华民族是勇于承担责任的民族,勇于承担责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诸葛任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林则徐铭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挺身而出,尽忠职守,利居众后,责在人先,是志士仁人薪火相传的思想标杆,是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⑨当前,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建设责任社会的过程。“各自责则天清地宁,各相责则天翻地覆。”每一位公民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对个人是这样,对所有的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也是这样。‎ ‎⑩责任是高尚的,需要崇尚;责任是美好的,需要赞美。每一个公民都要自觉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 ‎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 ‎ ‎20、本文阐述了“责任”的多种作用,请写出其中4种。(4分)‎ ‎ ‎ ‎21、选文的开头两段有何作用?(2分) ‎ ‎22、请根据上下文的内容,仿照前后句子的形式,在选文第8自然段的画线处写上一句话。(2分)‎ ‎ ‎ ‎23、根据文章意思,请选择一组恰当的关联词,填入选文第5自然段的画线句子中。( )(2分)‎ A、尽管 但是 还 B、无论 还是 都 C、要么 要么 都 D、不但 还是 都 ‎24、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请找出一个例子概括下来,并说说本文使用这种论证方法的作用.(4分)‎ 例子: ‎ 作用: ‎ ‎25、回想自己走过的路,在你的生活中(身边)一定有很多与“责任”有关的事情。请概述一个例子(不少于50字)。(3分)‎ ‎ ‎ 答案:(四)(19分)19、(2分)每一个公民都要自觉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 ‎20、(4分)责任无处不在,存在于生命的每一个岗位;责任是一种客观需要,也是一种主观追求;责任是成就事业的可靠途径;责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责任是志士仁人薪火相传的思想标杆,是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写出4个即可)‎ 16‎ ‎21、(2分)引出本文议论的话题,指出责任的重要意义。‎ ‎22、(2分)示例:范仲淹挥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或:文天祥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对即可)‎ ‎23、(2分)B ‎24、(4分)示例:例子:(2分)作者将是否有责任心,引发的不同结果作了对比,从而阐述“责任是成就事业的可靠途径”的观点。‎ 作用:(2分)本文使用对比论证使正反对比明显,有利于论证更加深入,论证更明确,更有说服力。‎ ‎25、(3分)扣住要求写(2分),语言表达(1分)‎ 八.2008年泉州市惠安县 ‎(二)阅读罗西的《请敬畏规则》一文,完成11-15题。(15分)‎ ‎①中国人往往敬畏权威,但是漠视规则或者信奉潜规则。‎ ‎②不遵循规则的人好像很转,其实很苦很累,因为一直要寻思“不走寻常路”!‎ ‎③我常常站在十字路口犯傻,红灯当前,有时只剩下我一个人“不敢”闯红灯。有一次,一辆标有某执法单位的小车闯红灯,当它傲慢地与我擦身而过时,我指了指红灯说:“看到红灯了没有?”那司机居然要停车下来揍我,结果把遵守规则的我吓跑了,他们汹涌着一车人,我可不吃眼前亏。‎ ‎④可悲的是,觉得最转就是敢于不守规矩的中国人很多,敢于不守规矩也是很多国人唾沫横飞吹牛的资本。‎ ‎⑤有个“海归”朋友告诉我说,在美国,公司做决策时,往往有许多不同意见,大家吵得不可开交,甚至一地鸡毛,但是一旦规则定了下来,不管是哪一派都心服口服地百分百去执行;相反,在国内,在讨论方案的时候,大家好像和气一团,没有争议,可是一旦新规则定下来后,有人就故意找茬不合作,来阴的与规则作对。‎ ‎⑥从最简单的“排队”这一社会规则看,不管是在银行、医院,车站、机场,甚至火葬场,总有人“插队”,大家喜欢“挤挤”一堂,“乱”中取栗,不排队或者插队不觉得这很羞耻,反而在很多人心目里是“能干”“机灵”“厉害”的代名词。  ‎ ‎⑦很早以前,读过这样一段文字:夕阳西下,旅游团一行乘车从澳大利亚墨尔本出发,赶往南端著名的菲利蒲岛看企鹅归巢的美景。车至途中恰逢一场大型车赛刚刚散去,迎面蜂拥而来大批的车队。这是一个左右极不对称的车道,一边是光光的道路,从北向南开的车只有我们一辆;一边是密密麻麻数以千计的车队,多是爱炫耀的车迷。没有警察也没有监视器,有的只是车道中间一道毫无约束的白线。然而,对面驶来的所有车辆没有一辆越过中线,没有一个“聪明人”试图去破坏这样的秩序……如此场景凸现了人们自觉遵守规则之美。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之美。  ‎ ‎⑧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毁于一炬,让人痛心疾首。突发的火灾把一名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他在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做出一个勇敢的选择。原来在这之前,他违反图书馆纪律,悄悄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馆外,准备阅读完后再归还。突然之间,这本书成为稀世珍本。该学生怀着不安的心敲开了校长办公室的门,说明理由后郑重地将书还给了学校。校长先是表示感激,并对学生的勇气和诚实予以褒奖,然后就把他开除出校。赏罚分明,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 ‎⑨对此,很多人表示不解,但是校长不做解释,他只亮出哈佛的理念:让校规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在规则面前,他们遵循的是人人平等,要公平就必须敬畏规则。有序的文明社会,必须有各种规则来保证。敬畏所有光明正大的规则,就是尊重公平、效率与我们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还不懂得真正的自由,因为中国人还没有真正懂得规矩。‎ ‎1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 ,‎ 选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是 和 。(4分)‎ ‎12.引用诸葛亮《出师表》的话,哈佛校长的做法就是“ , ”。(2分)‎ ‎13.下面对文中词语揣摩,说法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题目“敬畏”一词表达出对“规则”的一种庄严感、使命感。‎ B.第⑤段用成语“一地鸡毛”形容美国公司做决策时混乱局面,表达出作者的反感。‎ C. 第⑥段的词语加引号作用相同,都是为了强调提示。‎ D. 文章最后一句的两个“真正”可以去掉,才能与开头“漠视”一词相照应。‎ ‎14.下列对文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第②段说“不遵循规则”的人“其实很苦很累”,表明作者对这类人的否定和鄙夷之情。‎ B. 第⑦段引述的文字是为了阐明人们能自觉遵守规则是体现人类社会文明的真正进步。‎ C.第⑨段说“有序的文明社会,必须有各种规则来保证”,这与古人说的“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的观念是吻合的。‎ D.哈佛倡导的理念和中国人敬畏的权威是一致的,都是按规章制度办事。‎ ‎15.有人说,“无知者无畏”。你同意吗?请结合生活实例简析你的理由。(3分)‎ ‎ ‎ 答案:11.论点:敬畏所有光明正大的规则,就是尊重公平、效率与我们自己。(2分)‎ ‎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和事例论证。(2分,每空1分)‎ ‎12.陟罚臧否,不宜异同。(2分,每空1 分,错、漏、添一字,扣0.5分)‎ ‎13.A (3分)‎ ‎14.D(3分)‎ ‎15.简例1分,理由1分,表述清楚1分。(3分)‎ 九.南充市二○○八 ‎(三) 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选段,完成20-23题(8分)‎ ‎①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 ‎②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 ‎③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 ‎④‎ 16‎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 ‎⑤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 ‎⑥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 ‎⑦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得出如下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 ‎ ‎⑧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既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逐渐充实,反复推敲。 ‎ ‎⑨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 ‎⑩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20.选文第④~⑤段,论证了第③段提出的观点,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1分)‎ ‎21.选文第⑥段在结构上起 作用,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2分)‎ ‎22. 选文第⑧段中有三处(标点符号、文字、语序各一处)与原文不同,请指出并改正。(3分)‎ 标点符号: 应改为 ‎ 文 字: 应改为 ‎ 语 序: 应改为 ‎ ‎23.结合实际谈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2分)‎ 答: ‎ 答案:20.事实(举例)论证(1分)‎ ‎21.过渡 设问(1分)‎ ‎22.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 改为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1分)‎ 既改为“即” (1分)‎ 逐渐充实,反复推敲 改为“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1分)‎ ‎23.围绕创造性思维三个必需要素来谈,给1分,结合实际给1分。‎ 十、浙江省2008(丽水市卷)‎ 科学可以代替一切吗?‎ 王 平 ‎③作为一个正常人,工作、劳动的动机是指望回报,这种回报除了生存和养家糊口外,还有作为生物进化而贮存于神经机制中的精神满足感。英国的研究人员说,他们已经发现了这种获得回报的基因控制机理,原因在于人和猴子都有一个D2基因。如果切断猴子大脑中D2基因,会使猴子忘记对奖赏的需求,也就能让猴子没有抱怨、没有需求也不要奖励,一直以最快和最好的状态工作,并且既不怠工,也不表现出不满。同样,也可以对人进行这种基因改造。‎ ‎④这样的观点甚至获得了一些伦理学家的支持。比如,牛津大学伦理学教授朱利安·瑟武列斯库就认为,人们有“道德上的义务”从基因上改进后代。进行这项研究的神经生物学家巴里·里士满也表示,找到改造人类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方法为期不远。也就是说,通过基因改造,不计回报永远工作的“超人”或“完美之人”可能会出现。‎ ‎⑤看来,科学可以改造人性已呈现希望之光。‎ ‎⑥问题的实质在于,原本用于治疗疾病的方式现在被理所当然地认为可以用于正常人的基因改造,跨越这一界线会为人类带来什么?‎ ‎⑦当基因改造从治疗疾病转向改造正常人时,人类的敬畏就不可避免地从过去的宗教、权力或政治转移到了科学,科学在逐渐取代“上帝”的角色。说得简单一些,科学家可能成为人人敬畏的“上帝”,因为他们有权决定对每个并不完美的人进行基因改造,而并不理会这些人的自由意志。‎ ‎⑧其实,对今天并不完美的正常人进行基因改造并非是“上帝”的意旨。自然的造化把人造就成并不完美的状态并不是为了留给今天的科学家来改造或有意把“上帝”的权力移交给科学(家),而是大自然懂得不必这么做,把人造就得有缺陷和弱点反而更有利于人类。‎ ‎⑨大自然的造化还在于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自由和选择,因为只有有选择和有自由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由于存在不同的差异,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自觉自愿的行为、认知来改变自己的生活,设计自己的人生和生活道路,人生才充满希望和趣味。‎ ‎⑩剩下的问题是,即使基因改造可行,也会遇到自然法则的抗衡。比如,努力工作和获得报酬与奖励是一个镍币的两面。如果去除了奖励和适当休息(休息也是回报之一种),人就完全会成为不知疲倦的机器,最终死于高强度的工作。‎ 另一方面,自然造化把人塑造成今天这样的凡夫俗子,渴望报酬与奖励,有自私、虚荣、嫉妒等弱点,正是人性的自然和可爱之处。否则,即使工作获得巨大成绩也得不到奖励并从工作的成就中获得乐趣,这样的人不正是抑郁症和强迫症患者么?‎ 16‎ 说实话,对于忘却报酬只知干活之类的基因改造,也许只有老板最喜欢,而被改造者只会感到痛苦和恐惧。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得掂量掂量,科学和科学家是否应当继“上帝”之后以人不完美或有“原罪”的借口让人接受基因改造。 (选自《百科知识》,有改动)‎ ‎10.仿照第①节的举例方法,请你写出一个例子,用来证明“科学是不可能取代一切的”。‎ ‎11.第⑥节中“这一界线”指的是什么?(3分)‎ ‎12.从全文看,作者反对让正常人接受基因改造的理由是什么?(4分)‎ ‎13.文中“看来”“其实”“另一方面”“说实话”等词语在表达上起什么作用?(3分)‎ ‎14.科学具有最大的力量,但是科学又不可能取代一切。对于文中的论断,你有什么评论?‎ 答案:10.示例:只能机器人的发明是科学力量,但是一旦由机器人包揽所有家务活,人类就无法体验生活细节的乐趣。(3分,根据内容的科学性和表达水平酌情给分)‎ ‎11.基因改造从治疗疾病转向改造正常人。(3分)‎ ‎12.大自然把人造就得有缺陷和弱点反而更有利于人类;大自然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自由和选择,使人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即使基因改造可行,也会遇到自然法则的抗衡;基因改造会改变人性的自然和可爱。(4分,要求进行适当的概括,若抄录相关的句子也给分,写出两条以上即可)‎ ‎13.在段与段之间起语意的承接或转换作用。(3分)‎ ‎14.提示: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培养正确的科学观。‎ 十一、济宁市二OO八 ‎(一)‎ 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 马德 ‎ 人生烦恼无数。‎ ‎ 先贤说,把心沉静下来,什么也不去想,就没有烦恼了。先贤的话,像扔进水中的石头,先贤甚至什么都没想,就沉静下来了,而芸芸众生,在听得“咕咚”一声闷响之后,烦恼便又涟漪一般荡漾开来。‎ ‎ 真是层出不穷。‎ ‎ 幸福总围绕在别人身边,烦恼总纠缠在自己心里——这是大多数人对幸福和烦恼的理解。差学生以为考了高分就可以没有烦恼,贫穷的人以为有了钱就可以得到幸福。结果是,有烦恼的依旧难消烦恼,不幸福的仍然难得幸福。‎ ‎ 烦恼永远是寻找幸福的人命中的劫数。‎ ‎ 寻找幸福的人,有两类。一类像是在登山,他们以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在山顶,于是,气喘吁吁,穷尽一生去攀登。却发现,永远登不到顶,最终也看不到头。其实他们并不知道,幸福这座山,原本就没有顶没有头。‎ ‎ 另一类人也像在登山,但他们并不刻意要登到哪里。一路上走走停停,看看流岚,赏赏霓虹,吹吹清风,心灵在放松中,得到某种自足。‎ ‎ 尽管不得大愉悦,然而这些琐碎而细微的小自在,萦绕于心扉,一样芬芳身心,恬静自我。‎ ‎ 13.第四段“幸福总围绕在别人身边,烦恼总纠缠在自己心里——这是大多数人对幸福和烦恼的理解。”从全文看,作者对“幸福”和“烦恼”的理解是怎样的?(4分)‎ ‎14.第十段“有的人本来幸福着,却看起来很烦恼;有的人本来该烦恼,却看起来很幸福。”这是什么原因呢?(4分)‎ ‎15.第十一、二段作者用“活得糊涂”和“活得清醒”来阐释对幸福和烦恼的认识,并说 ‎“人生的烦恼实是自找的”,这些话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16.文章的最后“其实,谁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感受在别人心里。”读了本文,你一定会有很多感悟,请谈谈你对“幸福”的看法?(3分)‎ 答案:12.答案:要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 ‎ 评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13.答案:幸福相对于烦恼而言只是相对的,幸福是一种感觉,当你感到幸福时,你的一切 ‎ 16‎ ‎ 都将充满了幸福,否则只能与烦恼打一辈子交道。‎ ‎ 评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4.答案:只是因为他们把幸福看得太狭隘了。正如作者所说“其实,谁都是幸福的。只 是,你的幸福,常常感受在别人心里。”‎ ‎ 评分:每个要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5.答案:首先要把心态放平,欲望不要过高,要宽宏大量,不要斤斤计较,要淡泊名利,抛弃烦恼,享受幸福。‎ ‎ 评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6.答案示例:俗话说:想开常快,知足常乐。幸福就是享受生活,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把快乐带给别人,自己才幸福。‎ 十二、眉山市2008‎ 不自私的年轻人是中国的希望 ‎①“中国的年轻人不自私”——海外媒体如是说。在震中,他们是把生机留给学生把死亡留给自己的老师;在震后,他们是趟过湍急的河流通报险情的勇者;在营救中,他们又是组织有序冲锋在前的志愿者。中国的“80后”“90后”们,以自己在抗震救灾中的表现,赢得了世界的赞叹。‎ ‎②其实在我看来,“不自私”并不足以形容年轻一代在这段时间中的诸多动人行为。准确地说,中国的年轻一代在这次抗震救灾中的表现证明,他们是勇于承担的一代,是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的一代。从救灾前线传来的消息说,灾区到处都活跃着“青年志愿者”的身影,和人民子弟兵一样,“青年志愿者”也被灾区群众称为“最可爱的人”。‎ ‎③如果把这次地震比作一次考试的话,中国的年轻一代考试合格!他们有能力承担起中国的未来,中国的未来因为证实了这一点而充满希望。‎ ‎④今天,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是令人欣慰的,也是意味深长的。因为当今世界呈金字塔结构,少数的发达国家位居塔尖,中等收入的国家位居塔腰,发展中国家位居塔底。在一个资源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市场体制下,穷国的精英可以通过个人奋斗进入发达国家的塔尖,使自己率先享受发达国家优厚的待遇和福利。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的最终结果是,发展中国家的宝贵人力资源和财富总是向发达国家转移,结果是发达国家越来越先进,发展中国家被永远“锁定”在金字塔的底层。‎ ‎⑤这种格局就要求发展中国家的年轻一代,在追求个人成功之时,把爱国主义作为一条底线,不能放弃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担当,只有这样才对得起国家和民族对自己的培养。然而曾几何时,中国的年轻一代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是被人怀疑的。有学者统计,近30年来,中国流出智力人才100多万,只有20%的人学成后返回祖国,大多数成了发达国家的成员。中国付出大量的教育资源所培养出来的智慧之果,被人家轻松摘取。更有一些中国的企业家,一边在国内赚钱,一边向国外转移资产,很多都成了外国公民。‎ ‎⑥但中国的年轻一代在这次地震中的表现,以及稍早一点海内外华人(如残疾青年金晶等)为了保卫奥运圣火而展现出的爱国热情,把这些担忧冲淡了——人们深信,在关键时刻,中国的年轻一代是可以冲得上去,顶得住,担得起的!‎ ‎⑦中国的年轻一代——“不自私”的“80后”“90后”们,是中国的希望!未来的希望!‎ ‎24.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80后”“90后”们在这次抗震救灾中的表现,证明他们是怎样的一代人?(4分)‎ ‎(1)中心论点是 ‎ ‎(2)他们是 ‎ ‎25.说“中国的年轻人不自私”既是第①段的论点,又是第①段论据的理由是什么?(2分)‎ ‎ ‎ ‎26.第⑤段画浪线的句子有人认为应删除掉,你同意吗?为什么?(2分)‎ ‎ ‎ 答案:‎ ‎24.(1)中心论点:“不自私的年轻人是中国的希望”。或“中国的年轻一代——“不自私”的“80后”“90后”们,是中国的希望!未来的希望!”(2分)‎ ‎(2)他们是不自私的一代(1分);勇于承担、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的一代(1分)。‎ ‎25.说“中国的年轻人不自私”是论点是因为它是对第一段的概括,它表明了作者的见解和主张(言之有理即可,1分); 说“中国的年轻人不自私”是论据是因为它又是海外媒体的见解和主张,是证明作者观点的理论论据,它从理论上证明作者观点的正确性。(言之有理即可,1分)‎ ‎26.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1)同意。删除掉使行文显得简洁、流畅,作者的思路更加清晰。(2分)‎ ‎(2)不同意。因为它与第⑥段的观点至形成对比,从反面证明了中心论点。(2分)‎ 16‎ 十三、江西省2008‎ 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 愚茶 ‎①20世纪人类最爱说的就是“征服自然”,还爱说:“……展示了人类的力量”。征服自然,怎么叫做征服了呢?爬上去踹两脚,这就是征服了吗?十几二十个人准备上一年半载,满负物资装备,还得有人为他们打好一个又一个前站营地,惴惴不安地躲避着暴风和雪崩,侥幸爬到了山顶就可以插上旗子说征服高山乃至征服自然了?   ‎ ‎②意大利有个女探险家独自穿越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当她走出沙漠之后,她面对沙漠跪下来静默良久。当有记者问她在征服沙漠后为何跪下的时候,她极为真诚地说:“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是在感谢塔克拉玛干允许我通过。”‎ ‎③同样的道理,登山是可以的,但登山者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是征服了高山,而是应该感谢山允许人的攀登。其实反过来想想,那么多的人不遗余力地要去爬高山,那么执著那么强烈地要登顶,当他们怀有“壮志”的一瞬间,是不是已经被山的魅力所征服了呢?‎ ‎④至于通过登山来展示人类的力量,更是大可不必。我们的“力量”大自然早已经领教过了:几百年长成的大树,人可以只用三分钟就让它倒下;几万年才长成的一片热带雨林,人可以几天之内将其变成一片赤土;大自然要花几百万年才能生成的物种,人可以用几十年就让它消失。山,可以炸平;湖,可以填满;海洋,可以当作自家后院的垃圾场;天,都可以戳个窟窿……还有什么我们办不到的?‎ ‎⑤老子说过“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用力量征服别人仅说明孔武有力,靠自知之明和自律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强者。‎ ‎⑥从古猿到现代人的进化过程,我们一直都是在使用自己的智慧而不是力气。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继续使用自己的智慧来消除自身的贪婪、自大和狂妄的“征服欲”,做一个真正有力量的强者呢?‎ ‎⑦什么是真正的力量,让我联想起电影《辛德勒名单》中的一个片断。辛德勒问纳粹军官为什么我们要杀掉这么多无辜的人?军官回答:因为我们有权力。辛德勒说不对,这不叫权力。军官很惊讶,追问什么是真正的权力。辛德勒告诉他,有一个小偷犯了偷窃罪,他被带到国王面前,国王本可以处死他,但国王对他说,我赦免你。这才是权力!‎ ‎⑧一棵参天古树,本可以用来做家具,但人没有伐倒它;一只珍稀野生动物,可能被投进汤锅,但人保住了它;一片平静的湖水,人没有让推土机隆隆碾过;一座圣洁的高山,人们放弃登顶,而停下来欣赏她神秘且宁静的美丽,并把她的圣洁和神秘代代相传。这,才叫做力量。(有删改)‎ ‎21.联系语境,说说你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2分)‎ ‎ (1)我们的“力量”大自然早已经领教过了。‎ ‎ (2)军官回答:“因为我们有权力。”‎ ‎22.对于文中画线句“我不认为我征服了沙漠,我是在感谢塔克拉玛干允许我通过”,你是怎样理解的?(2分)‎ ‎23.在第④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态度?试找出相关词句予以说明。(3分)‎ ‎24.什么是真正的力量?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3分)‎ ‎25.结合平时的积累,请再举一二则材料来阐述作者的观点。(文中列举的材料除外)(2分)‎ ‎26.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 A.“胜人者力”是指用力量征服别人,不仅说明孔武有力,也证明是真正的强者。‎ B.登山者只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就能征服高山。‎ C.在人类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要继续使用自己的智慧来消除自身的“征服欲”,做一个 真正有力量的强者。‎ ‎ D.随着科技的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人类一定能够征服自然 答案:21.(2分,每小题1分,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 (1)“力量”是指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及所造成的后果。‎ ‎ (2)“权力”是指具有主宰他人一切的绝对力量。‎ ‎22.表现了女探险家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对大自然的尊重和感激之情。(2分 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23.态度:嘲讽.否定、愤怒等(1分,答到要点即可)‎ ‎ 词句:更是大可不必、“力量”、领教、还有什么我们办不到的?‎ ‎ (2分答对其中一处给1分,答对两处即给满分)‎ ‎25.略(2分,所举材料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 ‎26.C (2分)‎ 十四、2008年湖南省娄底市 ‎(三)人总得藐视点什么 陈鲁民 ① 人生在世,你总得藐视点什么东西,或人或物或事,否则,看什么都伟大,啥子都敬畏,处处低眉顺眼,事事谨小慎微,那就会把自已活得唯唯诺诺,可怜巴巴。 ‎ ② ‎②曹操藐视天下英雄,在他眼中,袁术、孙策等众多英雄豪杰,成为“冢中枯骨”,或为“守户之犬”,或为“虚名无实”,或为“碌碌小人”,一无可取;谢安藐视苻坚,在他看来,什么百万之众,什么投鞭断流,无非一群“行尸走肉”,消灭尔等如“探囊取物”。我辈或许没有曹、谢那样的博大襟怀,但一样可以藐视那些拍马溜须的谄媚之徒,不管他们再有权势,也决不与他们为伍。 ‎ ‎ ③列宁藐视帝国主义,嘲笑他们是“泥足巨人”;毛泽东藐视“一切反动派”,断言都是“纸老虎”,原子弹也是“纸老虎”。我们不可能有革命领袖吞吐宇宙傲睨天下的气魄,但仍然可以藐视那些巧取豪夺的贪官污吏,藐视那些鱼肉乡民的腐败分子,而且非常自信地“看他起高楼,看他楼塌了。” ‎ ‎ ④阮籍藐视汉高祖刘邦,说他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李白藐视当朝权贵,让宰相杨国忠研墨,宦官头高力士脱靴,我们或许做不到阮、李“世人皆浊我独清”那般清高自傲,但也完全可以特立独行,洁身自好,藐视那些登龙有术的“新贵族”,发不义之财的暴发户。‎ ‎⑤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藐视同行,傲睨诗坛,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北宋名士刘少逸恃才傲物,目无余子,有妙联曰;“目空天下士,只让尼山一个人。”我等大可不必像这两位那样狂妄自负,愤世嫉俗,但可于心平气和中藐视那些炒作出来红得发紫的娱乐明星,藐视那些“用身体写作”热闹异常的美女美男作家。‎ ‎⑥藐视,除了人,还有物,还有事。那些小恩小惠,蝇头小利,鸡虫得失,别人争得你死我活,用尽浑身解数,我不妨冷眼旁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此贪财图利者,我藐视!还有评奖晋级,提拔升迁,评定职称,排名先后,别人眼中重如泰山,志在必得,不然就死不瞑目,我则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尽可一笑置之,如此沽名钓誉者,我藐视! ‎ 16‎ ‎ ⑦打铁先得本身硬,藐视,也得有点资本才行,要“目空天下士”,自己就得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要藐视天下英雄如无物,自己就得是那顶天立地的真英雄;要藐视那些蝇营狗苟之辈,自己就得是冰清玉洁的真君子。而且,要藐视点什么,不论对人还是对物,可能 会让自己吃点亏,受点冷落,“进步”比别人慢点,“收益”比别人少点,“名气”比别人小点,但却能使我们抬头挺胸昂然平视,上不愧天,下不愧地,活得堂堂正正,坦坦荡荡。 ‎ ‎ ⑧果真如此,那就会无所畏惧,不佞鬼神,哪怕你是世界首富,只要来路不正,沾腥带污,我就敢藐视你! ‎ ‎1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答:‎ ‎17.本文第②③④⑤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 答:‎ ‎18.综观全文,文末的“果真如此”中“如此”指的是什么?‎ ‎ 答:‎ ‎19.举例谈谈你所藐视的人(或物或事),并简要说说你能够藐视的理由。‎ ‎ 答: ‎ 答案:16.人生在世,你总得藐视点什么东西,或人或物或事。(答标题或第①自然段也可)(2分)‎ ‎17.事实(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写出一个计1分,共3分)‎ ‎18.不仅要有藐视人、物、事的勇气(1分),而且还要有藐视的条件(1分)。(意思相同即可)‎ ‎19.示例:我藐视那些弄虚作假谋取个人利益的人(1分)。因为我主张实事求是、不谋私利,尽管没有得到某些利益,但也心安理得(1分)。(意思相同即可)‎ 十五、2008 年漳州市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 一18 题。(15 分)‎ ‎ ‎ ‎ “识时务者为俊杰”这为至理名言,历来被视为有逃避变节的嫌疑,其实不然。小到个人的自我设计,大到国家的大政方针,随着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难免要作出调整,改变,甚至于不得不放弃。知难而进者固然可喜;审时度势,善于放弃更难能可贵! 鲁迅是万人敬仰的大文豪。当初他曾经选择了学医救国的道路。但当他认识到要拯救中华,只有先拯救国人那麻木的灵魂时,便毅然放弃了他的最初选择,弃医从文,拿起笔杆子同敌人作殊死斗争。试想,如果没有他的放弃,无数的国民能战胜愚昧,争来今天的幸福生活吗?可见,放弃可以使生命得到升华,甚至可以造福万民。放弃也是一种大智。‎ 今天的放弃是为了明天的得到。干事业的人不会计较一时的得失。苦苦的挽留夕阳,是傻人;久久的感伤春光,是蠢人。什么也不放弃的人,往往会失去更珍贵的东西。舍不得家庭的温馨,就会羁绊起程的脚步;迷恋手中的鲜花,很可能就耽误了你美好的青春。‎ 人生旅途上要学会珍惜,珍惜自己在事业上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和荣誉,因为任何微小的成绩和荣誉都来之不易,都曾经为之付出过艰辛。俗话说“聚沙成塔”, “滴水成冰”,都含有“积少成多”这样一个简单朴素的辩证法。我们在前进过程中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可贵的。‎ 然而,人生路途上只学会珍惜是不够的,还要学会放弃。这个放弃不是通常说的去掉,他的特定含义是,提醒自己不要过于迷恋已经取得的哪怕是相当显著的成绩和荣誉,不要因为对已经取得的成绩和荣誉沾沾自喜而耽误了向前赶路,去摘取更为辉煌的人生成果。俗语“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就是告诫人们不要自满,不要停止继续进取的步伐。‎ 泰戈尔在《 飞鸟集》 中写道:“只管走过去,不要逗留着去采了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花朵会继续开放的。”为了采集眼前的花朵而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是不值得的,道路正长,前面尚有更多的花朵,让我们一路走下去。‎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一个少年背负着一个沙锅前行,不小心绳子断了,沙锅也掉到地上碎了,可是少年去头也不回的继续前行。路人喊住少年问:“你不知道你的沙锅碎了吗?”少年回答:“知道”。路人又问:“那为什么不回头看看?”少年说:“已经碎了,回头何益?”说罢继续赶路。听完这个故事,不知道你有没有一点感悟。这个少年是对的,既然沙锅已经碎了,回头看了又看有什么用呢?‎ 这正如人生中的许多失败一样,已经无法挽回,再去惋惜悔恨也于事无补。与其在病苦中挣扎浪费时间,还不如重新找到一个目标,再一次奋发努力。还是让我们学会放弃吧!像那个少年一样。不要因为失败而做无谓的自责和叹息。当我们真正学会放弃时,才会发现那才是一种真正的超越,一种真正的战胜自我的强者姿态。‎ 也许有时我们只看到了放弃时的痛苦,而忘记了那些如果我们不放弃就会得到的更大的痛苦。所以我们要学会钦弃。‎ ‎(选自《 杂文月刊》 )‎ ‎14、阅读全文,请你为文章拟个恰当的题目。‎ ‎ ‎ ‎15、文中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其中一种论证方法并举例分析其作用。‎ ‎ ‎ ‎16.请结合语境,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句子,使之成为排比句。‎ ‎ 珍惜它,就是珍惜自己的劳动, ‎ ‎ , 。‎ ‎17、根据文中表达的基本观点,判断下面两句名言能否作为本文的道理论据,并说明理由。‎ 名言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名言二: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 ‎ ‎ ‎18、生活中你肯定有过“放弃”之举,请结合实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 ‎ 答案:14.示例:我们要学会放弃(或:路上花朵会继续开放)‎ ‎15.示例一:举例论证 第② 段用鲁迅弃医从文的典型事例,鲜明有力地论证了“放弃也是一种大智”的观点。‎ 示例二: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 第⑦ 段引用泰戈尔的诗论证了“ 学会放弃”的观点,这样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更有力。 硕大的花朵像一团团火苗在枝头跳跃着,燃起了新的生命。‎ ‎16.示例:就是珍借自己的劳动,就是珍惜自己的人生。‎ 16‎ ‎17.示例:名言一:不能。因为“傲气”和“傲骨”是指人的作风和性格。本句并未谈到对待事情的做法,这不符合本文“学会放弃”的观点。名言二;能。当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时,舍弃“鱼”而取“熊掌”,符合本文“学会放弃”的观点。‎ ‎18.示例:中考临近,学习紧张,我不得不放弃观看精彩的NBA球赛和精彩的歌星大赛,因为我懂得迷恋它们就会耽误我的学习,耽误我的前程。‎ 十六、2008年鸡西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小议传统教育 ‎ 周远斌 ‎①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童年之时饱学于身者,数不胜数。从近、现代之交的学者身上,还能看到这一点。‎ ‎②陈寅恪先生,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童年饱学者。陈家重视对子孙的教育,不但开设家塾,而且还办学堂。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鲁迅和胡适,亦受惠于传统的读书教育,孩童之年在学识上也已有了很好的积累。鲁迅七岁入私塾读书,《百家姓》、《神童诗》等书即此时期读的。胡适四岁入私塾,期间读完了四书五经、《孝经》和《资治通鉴》。 ‎ ‎③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孩童时期是一个人开发心智、引导情趣、培养习惯和技能的最佳年龄段,若能在这一年龄阶段培养出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嗜好,锻炼出一定的读书技能,这将会影响其终生。传统读书教育的成功,就在于此。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一生“暇则读书,虽寝食不辍,怠以枕,餐以饴”,钱基博先生读书之勤奋,与其童年之时所受的传统读书教育有直接关系。‎ ‎④古代读书,重记诵。孩童时期读书,以记诵为主,待成人后,读书也特别强调记诵。只有记诵精熟,才能融会贯通,章学诚深知记诵之重要,把记诵比作“学问之舟车”。‎ ‎⑤古代读书,还重朗读。朱光潜先生曾说,朗读“是学文言文的长久传统,过去是行之有效的”。“五四”以后,朗读渐不为读书者所重。‎ ‎⑥古代读书,更重学养。诵诗读书以养心缮性,为古代读书人之共识。钱基博先生继承了古代的读书精神。陈寅恪先生也特别重视学养,曾言:“学德不如人,此实吾之大耻。”‎ ‎⑦记诵乃积累之功,朗读乃反复之功,学养乃学识修为之功。取传统阅读之长,我们的读书会有更大的进步。‎ ‎20.阅读全文,将表明文章中心论点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答: ‎ ‎21.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和 。(2分)‎ ‎22.第③段中加点的“这”指代什么内容?(2分)‎ 答: ‎ ‎23.第②段提到的“四书五经”是我国传统读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你的内容,请写出任意两部书的名称。(2分)‎ 答: ‎ ‎24.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就文章内容的某一方面谈谈你的见解。(3分)‎ 答: ‎ 答案:20.示例: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 评分标准:(2分)出现错字扣1分。‎ ‎21.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评分标准:(2分)每种论证方法1分。‎ ‎22.孩童时期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嗜好,并锻炼出一定的读书技能。 ‎ 评分标准:(2分)用原句或概括,表意完整即可得2分。‎ ‎23.示例: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 评分标准:(2分)写出任意其中两部即可得2分,错字不给分。‎ ‎24.示例:我在读书过程中,当遇到重点或难点时,也会熟读至成诵,并且往往会有新的体会与收获,所以我认为作者强调的传统读书重记诵和朗读,是值得提倡的。‎ 十七、2008年莆田市 疯狂粉丝的背后  潇雨 刘贤 ‎  一项媒体联合调查结果称,目前中国粉丝的数量超过两亿人。“粉丝”已替代“追星族”,而成为所有人、事、物的迷恋者、狂热者、喜爱者、支持者的统一代名词,成为狂热迷一族的最强代名词。 ‎ ‎ 事实上,真正应该担心的还有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各种选秀活动中越来越猖獗的“粉丝秀”,即各个媒体开始关注的所谓“职业粉丝”现象。‎2007年3月31日《环球人物》的报道说:台上选手谈笑风生,台下“粉丝”则服装统一,加油助威,他们会为了选手的一次情绪波动而微笑、哭泣……中国人突然被“粉丝”的疯狂举动镇住了。但如果你真以为这些选手魅力无边到让人一见钟情,那就大错特错!他们从素不相识的面孔一夜之间成了“万人迷”,全仰仗“职业粉丝”。据调查,“职业粉丝”大多来自13岁—25岁之间的年轻人,身强力壮,有饱满的精力,洪亮的嗓门,热爱“粉丝”职业。他们接受的训练,就是揣好某个明星的照片,认准模样以后,在他每次公开亮相的时候,忘我投入外加歇斯底里地欢呼对方的名字。而“职粉”也有自己的等级,最普通一级就是举举海报,喊喊名字,为选手造势、造人气。中级“粉丝”就有技术含量了:他们前赴后继地去热门网站发帖子,为选手制作个人网页、博客,拉高人气。顶级的“职粉”,甚至能与选手和主办方保持紧密联系,指挥“粉丝”、组织拉票、制作宣传品、与其他选手的“粉丝”团合纵连横。 ‎ ‎ 当然,活儿不能白干,视每个人参与的次数和现场表现打赏钱银不等。当曲终人散之际,职业粉丝们擦干眼泪,润润喉咙,带着兴奋后的疲惫,从顶级“职粉”那里领薪水。 ‎ 16‎ ‎ 如果说,“职业粉丝”也是泛娱乐时代应运而生的一种谋生手段,它在经济层面是无可厚非的,凭汗水、凭泪水、凭气力吃饭,没什么不妥。但毕竟,“职粉”以金钱打破了开蒙时期粉丝文化的纯粹度,似乎有违娱乐精神的初衷。 ‎ ‎ 很多人对越来越职业的“粉丝精神”表示担忧,也有粉丝开始反思自己的“职粉”身份。一位曾经沉迷超女拉票的粉丝对记者说:“我们的痴情只会变成商家和高层捞钱的筹码。偶像说一句‘支持我’,我们就蠢蠢欲动,却不知道后台是谁在数钱数到手软!” ‎ ‎                       (选自《读者》2007年合订本,有删减)‎ ‎8、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观点(提取主要信息)。(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职业粉丝”的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8、“粉丝现像”忆形成一种文化。“职业粉丝”的出现令人担忧。‎ ‎9、职业粉丝有组织和造星是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这样就有违娱乐精神的初衷。‎ 十八、门头沟区2008‎ 珍惜“有效期限” ‎ 游宇明    ①曾经欣赏过台湾漫画家几米一幅题为《有效期限》的漫画,画的中心是一片浅绿的水,上部有一些叶片粗大、开满了紫花的藤儿,中间偏下是两块石头,大石头上坐着一大一小两个人,小石头上蹲着一只好奇的小青蛙,左下角一只小纸船正悄然无声地驶来。旁边有诗云:    一艘小纸船,    悠悠地飘过来,    吸饱水分,    渐渐沉没。    世界上所有的美好,    都有有效期限。    ②美好的事物永远是有有效期限的。我们喜欢梅花,是因为它独自绽放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喜欢菊花,是因为它只是微笑在金色的秋日 。假若世界上的花朵没有有效期限,我们对花的那份期待就会大打折扣。世界上所有的美都有有效期限,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③珍惜亲情的“有效期限”。父母可以陪伴你的上半生,却无法呵护你的下半生;儿女能够陪伴你的下半生,却不可能参与你的上半生……你无法在所有的时空里称心如意拥有你想要的全部天伦之乐,就像一只鸟无法在每一个季节都拥有自己优美的歌喉。于是,有了孔子“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有了“香九龄,能温席”的孝行;有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慨叹……亲情的“有效期限”贯穿了我们生命的全过程,充塞着我们心灵的每一个角落。    ④珍惜梦想的“有效期限”。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梦想,有了梦想却不为之付出真诚努力,梦想便会成为空想。怀抱强国梦想的屈原,用血泪凝结成千古传诵的《离骚》;济世救人为目标的李时珍,踏千山尝百草著成鸿篇巨著《本草纲目》;视科学研究为生的居里夫人,历经十二年的努力,提炼出世界上第一克镭……梦想的“有效期限”激发人们的进取精神。    ⑤珍惜生命的“有效期限”。庄子说,“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因此,司马光用警枕提醒自己珍惜时间;雨果剃去了头发和胡须来拒绝浪费生命;鲁迅把别人喝咖啡时间用在不间断的工作上……生命向我们昭示这样的真理:越是害怕时间消失的人,他们脚步走得越远,生命的半径越大;越是觉得时间过剩的人,他们的世界越小。    ⑥世界上所有的美好,都有有效期限,这是大自然不可移易的规律,所以我们必须会珍惜。    (选自《黄河黄土黄种人》,作者游宇明,有改动)       25.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6、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过程?{3分}‎ ‎    27、选文中有许多值得品味的地方,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写在下面,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3分)‎ 答案:25.世界上所有的美好,都有有效期限,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珍惜(2分)。‎ ‎26.本段文字首先提出要“珍惜亲情的‘有效期限’”这一观点,接着举了家庭生活的例子告诉我们一定要珍惜亲情的有效期限,最后,引用古人的观点来告诉我们亲情的有效期限贯穿了我们生命的是中,我们一定要珍惜。(3分)‎ ‎27.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惟一,就语言特点或思想内容某一方面谈即可得满分。(写出喜欢的句子1分,联系生活谈感受2分) 例如: “香九龄,能温席”,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九岁的孩子尚且知道以行动孝顺父母,我们更应该关心父母,尊重父母 十九、山东青岛市2008‎ 学贵在疑 黄 菊 ‎ ①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而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用之于人民的事业。清朝学者陈宪章认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所以,我们说:学贵质疑。‎ ‎ ②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质疑、探段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确如此,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 ③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在于他随“贝格尔”‎ 16‎ 号帆船环球旅行之后,观察和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考察和研究了无数的地质资料,经过综合探讨之后,才向根深蒂固的“特创论”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这是一场真理对谬误的挑战,其结果自然是真理胜利。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④可是我们有许多青年,他们不善于怀疑,不善于发现。他们相信,凡是书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前人说的便是真理。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发现,更不可能有什么创见。他们对于社会的进步没有什么贡献,还可能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样的人多了,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人类的文明就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必须提倡怀疑精神。半个多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曾通过《狂人日记》倡导这一精神。如今,历史的车轮已转过了一周又一周,我们也早该拿起反向思维这把钢枪,作为我们向科学进军的武器了。‎ ‎ ⑤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质疑、探疑,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年轻的朋友们,勇敢地拿起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 ‎ (此文选自《语文课外阅读》,有改动)‎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开头引述清代学者陈宪章的话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在文中第②段的横线上填写一句恰当的话。‎ 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本文第③段中画曲线的句子从正面举例论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观点,从而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结论。‎ ‎16.“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一句,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请你采用与这句话相同的句式,再补写一个内容相近的例子来证明中心论点(不得引用本试题中的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据报载:某专家以每分钟2500转的电钻钻木,通过多次实验,木头只冒烟不出火,于是写出了《钻木不能取火》的文章。由此,中学历史教材删除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内容。某校学生刘昱对此心存疑虑,进行了多次研究和实验,最终钻木取火成功,恢复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历史地位。请结合对《学贵质疑》一文的理解,谈谈对这件事的认识(要求:观点鲜明,说理透彻,10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3.学贵质疑 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共2分,每处1分)‎ ‎14.知识也是无止境的(大意正确即可得分,2分)‎ ‎15.“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成随便的怀疑”“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共4分,每处2分)‎ ‎16.答案示例:如果哥白尼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就不会有“日心说”的创立。(列举中国老一代地质学家怀疑西方提出的“中国贫油论”从而开发了一个个大油田以及其他因怀疑前人而创立新学说的典型事例均可。‎ ‎17.答案示例:学贵质疑。质疑是获取新知和创新发展的基础,刘昱同学正是因为敢于质疑,善于探疑,才最终恢复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历史地位。因此我们不能盲目迷信权威和书本,要敢于质疑,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二十、山东省二○○八 科学与诗 陈之藩 科学界的研究科学与诗人踏雪寻梅的觅句差不太多。我举个例,说明科学家如何觅句。‎ 有一通用电器公司的研究部门,是一所大楼,而楼梯每一个拐弯处,都备有一张空桌及一堆纸笔。据说好多新的观念是科学家上下楼时想起来的,可是稍纵即逝。如果在走下楼时有这个观念,到家后可能忘光了;如果走上楼,这个观念,到办公室可能模糊了,所以半路中必得写下来。‎ 劳伦斯发明原子撞击机时,倒确是在早餐以后,到加州大学的路上想出的。所以通用电器公司的办法并非没有理由。‎ 另一个例子是麻省理工的温纳。研究应用数学的及分析数学的人,不可能离开温纳。有一个关于他的很著名的笑话。温纳常常在校园一见到学生拉住即问:‎ ‎“我吃过饭了没有?”‎ 学生答:“先生,我没有注意您吃过饭了没有。”‎ 温纳问:“那么请你告诉我,我刚才是走向南呢,还是走向北呢?如果向南,即是刚从饭厅来,是吃过了!”‎ 学生答:“你如不问,我还或许知道,这一问我也糊涂了。”‎ 大概温纳不是饿了一顿,就是连吃了两顿。他并未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不是在与古人交谈,就是在梦中觅句。‎ 大家全知道我们中国的大科学家杨振宁。杨振宁在麻省百年纪念会上讲的话,大家可能不知道。他说:‎ ‎“究竟什么叫做理解,什么叫做认识,人类还在犯着糊涂。”‎ 这话是哲学家的话或诗人的话,却不像一个科学家所说的话。至少不像中国所谓科学家所说的话。牛郎织女座只是两块大石头,是有了诗人,才显得晶亮;北斗座是七块大石头,是有了艺术家,才使这七点连起线来!法国不世出的大数学家庞卡立说得好,“房子是用石头做成的,但只是一堆石头不成房子;科学是事实堆起的,但只是一堆事实不是科学。”科学原来像诗句一样,字早已有之,而观念是诗人的匠心所促成的。‎ 这里面,没有利,没有名;没有开万世之太平,没有继往圣之绝学;而只是一种好奇与欣赏,对真的好奇,对美的欣赏。‎ 爱因斯坦讲完了相对论以后,说:“这个内容,凡是大学程度略好的人全能理解,但是,在探讨的过程中,绝望之后的觉悟,茫然之后的苏醒,以及黑暗中的往复摸索与新的洞天的终于出现,不是过来人,是不知个中甘苦的!”‎ 现在的科学家,据爱因斯坦的解释,研究科学的动机是为了逃避这个纷扰的世界。这个世界已成了毕加索的画,天翻地覆,一塌糊涂。科学家与诗人们却走向另一个世界去。那里的山青,那里的水绿,那里的草长,那里的莺飞,流连忘返是理有固然的。‎ 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又哪里逃得了。于是诗人之弱者在唱“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的肉麻之句。诗人之强者在唱“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原应斩万竿”的激昂之调。‎ 科学家们则要去制造飞机、大炮、火箭、原子弹等玩意儿了。‎ 16‎ 人类是在一个喧天锣鼓的悲剧中挣扎,即使是诗及科学里也找不到片刻的安静。‎ ‎21.第一段中两个“觅句”的含义分别是什么?从全文看,科学研究和诗人“觅句”有哪些共通之处?(4分)‎ ‎ ‎ ‎22.作者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科学家如何觅句”?试加以概括。(3分)‎ ‎ ‎ ‎23.就文中引用的庞卡立和爱因斯坦的话,选一处谈谈你的理解。(2分)‎ ‎ ‎ ‎24.文中加点的“这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分别指什么?你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3分)‎ ‎ ‎ ‎25.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4分)‎ ‎ ‎ 答案:21.答案:含义:觅句①是指诗歌创作的构思立意、斟词酌句;觅句②是指科学探索和研究。共通之处:需要捕捉灵感;要忘我投入,付出艰辛;需要提炼材料,抽纳规律;都应是对真的好奇和对美的欣赏。‎ ‎ 评分:含义答对一处得1分,共通之处答对两个要点得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2.答案:通用公司在楼梯拐弯处备有空桌纸笔、劳伦斯发明原子撞击机、温纳向别人询问自己是否吃过饭。‎ ‎ 评分:答出一个例子得1分,共3分。要求语言简练。‎ ‎23.答案:庞卡立的话意为:科学研究要透过事物的外在表象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由  零散的材料找到事物的内在联系。爱因斯坦的话意为:科学探索的历程要经过迷茫——希望——探索——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反复、曲折艰辛的历程。‎ ‎ 评分:答对得2分,意思对即可。‎ ‎24.答案:现实世界;理想的世界。科学家和诗人的理想与现实充满矛盾。‎ ‎ 评分:答对含义得2分,答对立场得1分,共3分。其他答案意思对即可。‎ ‎25.答案示例:①不生硬说教,让读者从事实中领悟道理。如阐述科学探索要善于捕捉灵感、要忘我投入的见解时,便是如此。②论证方法多样。或举例,或引用,或表明看法,不拘格套;运用类比阐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易于把握事物的特点和规律,如将科学探索与求诗觅句作类比;运用比喻使深奥的科学道理变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如用石头与房子的关系比喻事实与科学的关系。‎ 二十一、深圳市2008‎ 做人要有立体感 ‎⑴窗前一片绿荫,绿荫下的小柴房,地上隐隐约约的光影,最后是扑面而来的徐徐清风……这就构成了一幅富有情趣的生活画面,折射出来的世界是立体的、多维的,也只有这样的层面才构成丰富多彩的世界。‎ ‎⑵事物如此,人也不例外。‎ ‎⑶一位哲学家说过这样的话:“人在两种情况下没有影子,一是在黑暗中藏匿,二是在太阳底下躺着。”可这样的情况岂能当真,人在黑暗中藏匿能几时,人在太阳底下躺着又有何意思,于是影子便有了永恒的存在。可终究说来,影子的存在会使人产生后怕。常言“身正不怕影子斜”,就是很好的反证。‎ ‎⑷然而,也正是影子的存在,才使人有了立体感。使人的存在有了面上的延伸,点上的深化,时间上的跨度。‎ ‎⑸生活中,一些人却不是这么想的。例如有的人为人处世瞻前顾后,生怕被影子尾追;有的人生怕露出真面目,而做出欲盖弥彰的种种举动。可以说,自作聪明者有之,自圆其说者有之,苦心经营者有之,不惜代价者有之。其实,掩藏过去,掩饰现时,遮掩未来,都是不坦诚、不真实、不全面的表现。‎ ‎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想要永不出错,没有黑点,除非他一直不干事,这好比是“在太阳底下躺着”。偶尔犯点小错,存在一些缺点和遗憾都是正常不过的。若一个人浑身罩着光环,又躲躲藏藏、看不清真面目,那谁敢请他做事,谁敢与他讲真话、做朋友?因此,要让别人看清楚你自然的一面,不要做一个没有缺点和影子的人。‎ ‎⑺做一个人,不仅要让人看到正面,还要让人看到背面和横截面。这样,才会让人感觉到更多的亲切和自然,使人产生更多的信任和依赖。所以,做人要坦诚、真实、全面,要有立体感。 (作者:湘竹 选自《读者》2006年21期 有删改) ‎ ‎10.请从文中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3分)‎ ‎11.第(5)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1分)‎ ‎12.请说说第(2)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13.请联系本文,谈谈你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话的看法。(4分)‎ 答案:10. 做人要坦诚、真实、全面,要有立体感。学生如只答到“做人要有立体感”,也可给满分。但如果学生将第(7)段全部抄下来则只给2分,其他意思相近的则酌情给分。‎ ‎11. 举例论证(如答“举例子”则不给分)‎ ‎12. 答“承上启下”或“过渡”均给满分。‎ ‎13.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求能扣住论点、联系实际、表述清楚)‎ 二十二、2008年福建省三明市 轻松读经典 ‎ 周国平 ‎①我的读书旨趣,第一是把人文经典当作主要读物,第二是用轻松的方式来阅读。‎ ‎ ②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16‎ ‎③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做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④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只要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⑤一个人如果并无精神上的需要,读什么倒是无所谓的,否则就必须慎于选择。也许没有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样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阅读得少。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人尤其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这是我主张坚决不读二三流乃至不入流读物的理由。‎ ‎⑥图书市场上有一件怪事,别的商品基本上是按质论价,惟有图书不是。同样厚薄的书,不管里面装的是垃圾还是金子,价钱都差不多。更怪的事情是,人们宁愿把可以买回金子的钱用来买垃圾。至于把宝贵的生命耗费在垃圾上还是金子上,其间的得失就完全不是钱可以衡量的了。‎ ‎⑦古往今来,书籍无数,没有人能够单凭一己之力从中筛选出最好的作品来。幸亏我们有时间这位批评家,虽然它也未必绝对智慧和公正,但很可能是一切批评家中最智慧和最公正的一位,多么独立思考的读者也不妨听一听它的建议。所谓经典,就是时间这位批评家向人们提供的建议。‎ ‎⑧对经典也可以有不同的读法。一个学者可以把经典当作学术研究的对象,对某部经典或某位经典作家的全部著作下考证和诠释的功夫,从思想史、文化史、学科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是学者的读法。但是,如果一部经典只有这一种读法,我就要怀疑它作为经典的资格,就像一个学者只会用这一种读法读经典,我就要断定他不具备大学者的资格一样。惟有今天仍然活着的经典才配叫做经典,它们不但属于历史,而且超越历史,仿佛有一颗不死的灵魂在其中永存。正因如此,阅读时,不同时代的个人都可能感受到一种灵魂觉醒的惊喜。在这个意义上,经典属于每一个人。‎ ‎⑨作为普通人,如何读经典?我的经验是,无论《论语》还是《圣经》,无论柏拉图还是康德,不妨就当作闲书来读。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千万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熏染出来的。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读经典的确很像是一种消遣。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这当作最好的消遣的。能否从阅读经典中感受到精神的极大愉悦,这差不多是对心智品质的一种检验。不过,也请记住,经典虽然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读经典的轻松绝对不同于读大众时尚读物的那种轻松。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阅读经典这种美妙的消遣,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距离一切大众娱乐性质的消遣非常遥远。‎ ‎⑩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它就在我们身旁,其中的财富属于每一个人。阅读经典,就是享用这笔宝贵的财富。凡是领略过此种享受的人都一定会同意,倘若一个人活了一生一世,从未踏进这个宝库,那是遭受了多么巨大的损失啊。 ‎ ‎ (选自《简单议论文阅读与欣赏》)‎ ‎20.通读全文后,回答:为什么读经典,作者的根本理由是: ;怎样读经典,作者的观点是: 。(4分)‎ ‎21.从读经典的角度说,“真正的阅读”,一方面必须 ,另一方面必须 。(2分)‎ ‎22.对经典可以有不同的读法,学者的读法是把经典当做 ,普通人的读法是把经典当做 ,其中,心智活泼的人把读经典当做 。(3分)‎ ‎23.联系上下文,回答下列问题。(5分)‎ ‎(1)第(5)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中,为什么要用“也许”“很可能”这两个词语?‎ 答: ‎ ‎(2)从读书的目的来说,第(9)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中“读经典的轻松”与“读大众时尚读物的轻松”有何不同?‎ 答: ‎ ‎24.什么是经典,请从文中获取有关经典的信息,按下面提供的句式写一段话。(6分)‎ ‎ 经典是 ,经典是 ,经典是 。总之,经典是人们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它就在我们身旁。‎ ‎25.“名著”也是经典。如何读名著,读里本文后,联系名著阅读实际,谈谈你的一点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言通顺,不少于120字。(10分) ‎ 答案:20.(4分。每处2分)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 用轻松的方式来阅读(能点出“轻松”即可)。‎ ‎21.(2分。每处1分)有灵魂的参与 懂得拒绝和排除(答“慎于选择”也可)‎ ‎22.(3分。每处1分)学术研究的对象 闲书来读 最好的消遣 ‎23.(5分)(1)(3分)因为这两个词语都表示不肯定的意思。用上“也许”表示今天的出版物不一定比以前多。用上“很可能”表示今天的人们不一定比以往读得少。语言严谨,留有余地。(言之有理即可) (2)(2分)读经典的“轻松”是指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读大众时尚读物的“轻松”是指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娱乐性质的消遣)。(意思对即可)‎ ‎24.(6分。每处2分) 示例:经典是得到世代公认的(著作);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是属于每一个人的(作品)。(能从文章中获取有关经典的信息,构成一个判断句,没有语病即可)25、略 二十三、巴中市2008‎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 阿元 ‎“失败是成功之母”‎ 16‎ 可能是中国最著名的一句格言,它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是相当的高。原因之一是几乎所有人都经历过失败,原因之二是在失败之后人们需要用这句话来安慰自己破碎的心灵。‎ ‎      但阿元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用来自我安慰当然不错,但用它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就未必有效。‎ ‎      其实,失败和成功之间,绝对没有无法割裂的联系。关于这一点,历史上有无数的例子可以证叫。比如说项羽,从江东起来,从来没有打过一次败仗,但垓下之败让他永无翻身之地,因为他自杀了。还有李自成,现在的历史学家研究表明,李自成占领北京之后,至少有五次机会可以战胜满清,过足当皇帝的瘾,但最终他被杀掉了。可能有人会说,这些人的失败之所以没有成为成功之母是因为,他们失败之后就死了,根本没有机会。那么咱们就举一个失败之后没死的,世界上最著名的军事统帅——拿破仑。在拿破仑的一生中有两次致命的失败,一次在莫斯科,一次在滑铁卢。两次失败的主要原因也差不多,因为拿破仑的扩张让他成为了欧洲的公敌。就像俗话说的,双拳难敌四手,好虎难顶群狼,拿破仑的两次失败都是败在了欧洲其它国家的联合上,一代天骄拿破仑最终是死在了圣赫勒拿岛上。‎ ‎      以上的例子充分地证明,失败并不必然就是成功之母。失败要成为成功之母是需要一些条件的,比如说失败的当事人要能正确认识失败,合理评估自己。‎ ‎      美国一个非常著名的推销员在谈到他为什么会成功的时候,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他在推销《幼儿百科全书》时对一家人说,他的这套书能解答孩子们提出的任何问题。然后他又对那家的孩子说:“小朋友,你随便问我一个问题,看我怎么从书上找到你想知道的答案。”这个小朋友的问题是:“上帝坐的是什么牌子的车子?”这个推销员说,当时他是面红耳赤,只能收拾起他的书,灰溜溜地走了。‎ ‎      从这次经历,这个推销员总结出一个经验,话不能说得太满,牛皮不能吹得太爆,从而他走上了成功之路。‎ ‎      这个故事说明了,如果你对于失败能够有个理性的分析.那么失败为成功之母。‎ 而在生活中,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失败,不能合理评估自己,失败只能带来更大的失败。‎ ‎  要想让失败成为成功之母,除了要对错误有合理的分析之外,还要有从头再来的勇气和永不放弃的毅力。‎ ‎       项羽的对手刘邦,和项羽交手,从来没有打胜过。最惨的时候,他的老爸老妈老婆孩子全都被项羽抓起来了,项羽还威胁说,如果你不投降,我就把你老爸煮了,当饭吃。对此,刘邦的反应是,我们是兄弟,我爸就是你爸,如果你要煮你爸,你就送一碗给我吃。‎ ‎       虽然刘邦的话有点耍无赖的意思,但正是他永不放弃的勇气才让他在一次次大败之后又站了起来,并最终成为一代强汉的开国皇帝。‎ ‎       所以说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并不是让否定这句名句,而是想告诉大家,如果对于这句话没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和运用,很可能会让这句话成为逃避失败的借口,成为一块不敢正视失败的挡箭牌。‎ ‎ 14.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4 分)‎ 致命: ‎ ‎ 挡箭牌: ‎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为了证明此论点,主要采取了 的论证方法。(4 分)‎ ‎16.失败要成为成功之母需要哪些条件?( 3 分)‎ 答: ‎ ‎17.结合全文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论据“李自成占领北京后被杀”、“刘邦打败项羽成为开国之君”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证明“失败和成功之间绝对没有无法割裂的联系”这一分论点的。‎ B.第三自然段中拿破仑的例子显得多余,应该删去。‎ C.作者通过否定名句“失败是成功之母”,告诉我们要独立思考,要用批判的眼光来对待名言的道理。‎ D.“失败是成功之母”作为格言被人们广泛认同,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几乎所有人都经历过失败,另一个是在失败之后需要用它来安慰自己破碎的心灵。‎ ‎18.如果让你与作者辩论,你坚决捍卫“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观点,请简要阐述你的理由。 ( 4 分)‎ 答: ‎ 答案:14.4分。每个2分,答案不唯一,表意确切即可。 致命:可使丧失生命。 挡箭牌:盾牌,比喻推托或掩饰的借口。‎ ‎15.4分。每空2分。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失未必是成功之母), 举例论证 ‎16.3分。要想让失败成为成功之母,需要的条件是:要对错误有合理的分析,还要有重头再来的勇气和永不放弃的毅力。‎ ‎17.3分。D ‎18.4分。言之有据(有理论支撑),表述准确。‎ 16‎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