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文言文
[考试目标一]
理解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和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
[例题精析]
例1.指出下列句子里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
A.良鄂然,欲殴之。 ( 通 )
B.甚矣,汝之不惠 。 ( 通 )
C.圣人非所与熙也 。 ( 通 )
D.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 通 )
例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C.牺牲玉帛,弗敢专也,必以信。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例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齐无人邪?使之为使。 其贤者使使贤主。
B.寡人反取病焉。 则久已病矣。
C.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
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吾赖是以食吾躯。
例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与“楚人以晏子短”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B. 于是乃以田忌为将
C. 我以日出时去人远 D. 以我酌油知之
例5.与例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A.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B. 子将安之?
C. 彼竭我盈,故克之。 D. 人之为学者有难易乎?
◆例1是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通假字的能力。答案是:A. “鄂” 通“愕”;B.“惠”通“慧”;C.“熙”通“嬉”;D.“阙”通 “缺”。
◆例2是考查学生辨析字词古今含义的能力。A项中的“卑鄙”古义是地位低微,学识浅陋。今义是语言、行为品质恶劣;B项中的“其实”古义是它们的果实,今义是表示所说的实际情况;C项中“牺牲”古义指牛、羊、猪等祭品,今义是指为正义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D项中“修狭”古今同义,都是长而窄的意思。A、B、C三项中加点的词古今含义有明显差异,故答案为D。
◆例3是考查学生理解掌握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的能力。此题的答案是A。因为A
19
项中两个加点的词都是“派遣”的意思;B项中的“病”分别是“辱”、“困苦”的意思;C项中的“名”分别是“出名”、“名声”的意思;D项中的“食”分别是“食物”、“供养”的意思。
◆例4是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以”字的理解能力。例句中“以”,意思是“因为”,四个选项中,A项是“因为”;B项是“用”;C项是“认为”;D项是“凭、靠”。正确的选项是A。
◆例5是考查学生理解和掌握文言虚词“之”的能力。该题的答案是D。因为D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一样“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中的“之”是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B项中的“之”是作动词,“去、往、到”的意思;C项中的“之”作代词,是“他们(指齐军)”的意思。
[能力训练一]
一、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置于市,贾十倍 同
2.坐縻廪粟而不知耻 通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
4.才美不外见 同
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
6.心不在此,则眼不看子细 同
7.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通
8.诎右臂支船 同
9.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通 , 通
10.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
11.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
12.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通
13.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通
14.属予作文以记之 同
15.无他,但手熟尔 通
16.谈笑有鸿儒 通
17.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同
18.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同
19.不用,则以纸帖之 通
20.默而识之 通
21.之虚所卖之 通
22.系向牛头充炭直 通
23.便要还家 通
19
2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同
25.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同
26.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 通
27.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通
28.左手倚一衡木 同
二、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 )
2.蒋氏汪然出涕曰 古义( )今义( )
3.微斯人,吾谁与归 古义( )今义( )
4.大小之狱 古义( )今义( )
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 )今义( )
6.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今义( )
7.可以已大风 古义( )今义( )
8.臣本布衣 古义( )今义( )
9.王曰,何坐 古义( )今义( )
10.未果,寻病终 古义( )今义( )
11.属予作文以记之 古义( )今义( )
12.至若春和景明 古义( )今义( )
1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古义( )今义( )
1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 )今义( )
15.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古义( )今义( )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何苦而不平( )
2.释担而立,睨之( )
3.请损之,月攘一鸡( )
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5.会宾客大宴( )
6.复前行,欲穷其林( )
7.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8.以光先帝遗德( )
9.齐威王欲将孙膑( )
10.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
11.有一老父衣褐( )
19
12.因长跪履之( )
13.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
14.惧有伏焉( )
15.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
16.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
四、解释下列加点实词在句中的含义
1. 告之于帝,帝感其诚 (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
2. 温故而知新 ( )
彼竭我盈,故克之 ( )
3. 高可二黍许 ( )
杂然相许 ( )
4. 齐人固善盗乎 ( )
汝之心固,固不可彻( )
5. 晏子使楚( )
王曰:“然则何为使子。” ( )
齐命使各有所主 ( )
6. 西蜀之去南海 ( )
挈妻子而去之走 ( )
去国还乡 ( )
去死肌,杀三虫 ( )
五、根据要求选择答案: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处士笑而然之(认为……是正确的) B.渔人甚异之(奇异)
C.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到了) D. 谈笑有鸿儒(大)
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诚宜开张圣听(扩大)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礼用的猪牛羊等祭品)
C.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水北岸)
D.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心遗憾)
3.下列句子加点的词与“公将鼓之”的“鼓”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前人之述备矣
C.此皆良实 D.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19
六、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汪然出涕曰 殚其地之出
B.君将哀而生之 乡邻之生日蹙
C.号呼而转徙 呼嘘毒疠
D.吾氏三世居是乡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七、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差别最小的一项是(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C.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D.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八、给下列各题中加点的词选择一个正确答案。
(一)“之”:A.代词,他(代人);B.代词,这(代物);C.助词,相当于“的”;D.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E.音节助词,无义;F.动词,相当于“去”、“往”。
(1)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2)久之,蛇竟死( )
(3)吾欲之南海( )
(4)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5)默而识之( )
(6)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
(二)“其”:A.代词,他的(代人);B.代词,它的(代物);C.代词,其中的;D.语气词,表反问、推测等语气。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3)复前行,欲穷其林( )
(4)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
(5)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
(三)“于”:A.在,表处所;B.到,表时间; C.向,对;表对象; D.比,表比较。
(1)庞涓恐其贤于己( )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3)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
(4)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 )
九、语气助词通常表示:A.疑问语气;B.感叹语气;C.陈述语气;D.反问语气。请指出下列各句中语气助词各表示什么语气。
19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
④甚矣,汝之下惠。( )
⑤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
⑥嗟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十、根据要求,为下列各题选择正确答案
(一)下列句中“焉”字作兼词,相当于“于此”的一项是( )
A.谨食之,时而献焉 B. 永之人争奔走焉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 且焉置土石?
(二)下列句中“而”字表并列关系的一项是( )
A. 任重而道远 B. 濯清涟而不妖
C. 吾恂恂而起 D.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
(三)下列“为”的读音与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不足为外人道(wéi 对、向) B. 未为简易(wéi 算是)
C.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wéi 做) D.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wèi 被)
(四)从下列各组中选出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两项。
①( ) A.然则何为使子 B.杂然相许
C.田忌信然之 D.所以然者何
②( ) A.楚人以晏子短 B.以君之力
C.虏太子申以归 D.吾欲辱之,何以也
十一、解释下列各句加点的词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
① 或异二者之为( )
或告之曰( )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
何以战( )
②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
杀人以梃与刃( )
虽不能察,必以情( )
◆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义一览表
词
用 法
例 句
意义或作用
19
之
1.作代词,指代人、事、物
愿陛下亲之信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君将哀而生之乎
他们
这件事
我
2.作动词
吾欲之南海,何如?
去、往
3.作助词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悍吏之来吾乡
久之,蛇竟死
孔子曰:何陋之有
译为“的”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调整音节(无义,不译)
表示提宾(无义,不译)
其
1.作代词,指代人或事物
专其利三世矣
吾视其辙乱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不能指其一端
这种
他们的
那里的
其中的
2.作语气助词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其如土石何?
表推测语气
加强反问语气
以
1.作介词
则以铁范置铁板上
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用.拿
凭
因为
2.作连词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可译为“来”
3.作动词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认为
为
1.作介词
不足为外人道也
良业为取履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向、对
替、给
被
2.作动词,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未为简易
做
是,算是
于
作介词
积于今六十岁矣
苛政猛于虎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战于长勺
到
比
对.
在
则
作连词
学而不思则罔
视其中,则干若败絮
然则何时而乐耶
就
却
那么
而
作连词
黑质而白章
表并列
19
得而腊之以为饵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表承接
表转折
表修饰
乃
作副词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乃《太公兵法》也
乃入见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
竟
相当于“是”
就,于是
却
◆古今词义变化一览表
词
例句
古义
今义
厌
学而不厌
满足
讨厌、厌烦
走
双兔傍地走
跑
步行
市
愿为市鞍马
买
集市
交通
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交通运输事业
妻子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儿女
男子的配偶
绝境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穷途末路的境地
无论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更不必说
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卑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
地位低微,学识浅陋
品质恶劣
牺牲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中间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里边夹杂着
当中
布衣
臣本布衣
平民百姓
粗布衣服
[考试目标二]
理解必学文言课文以及程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中的重要句段的含义,恰当地评析其思想内容。
[例题精析]
例1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19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去”在古汉语中有多种意思,请你为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去”选择正确的义项。
去:A.距离 B.离开 C.除掉,去掉
(1)去国怀乡( )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
(3)委而去之( ) (4)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
2.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语句的意思。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选文第一段所描写的洞庭湖的景色、气势相近,都突出了洞庭湖 的特点。
4.选文第二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 ,第三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 ;如果请你朗读第二、三两段文字,应注意分别读出 和 的语气语调。
5.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这三段文字是为了借题发挥引出议论,阐明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与他同时代的欧阳修则在《醉翁亭记》中以“乐”字贯穿全篇,抒写情怀。请将下面两个句子补充完整,要求补写后的句子能分别体现这两篇文章的中心。(每句填7个字)
(1)范仲淹 。(2)欧阳修 。
例2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可爱者甚蕃( ) 濯清涟而不妖( )
不蔓不枝( ) 香远益清( )
7.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理解填空。
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 ,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
②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
③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 。
19
9.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则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例3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0.“太守自谓也”句中的“太守”指的是谁?请写出人名: 。
1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山之僧智仙也 吾欲之南海,何如
B. 名之者谁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
C. 朝而往,暮而归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D. 晦明变化者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2.第二语段中描写傍晚之景的句子是: ;描写秋天之景的句子是: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现在常用“醉翁之意不在酒”来表示什么?
例4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①胡贼攻郡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③,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④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⑤?”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⑥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值:适逢。②郡:这里指城。③相视:看望你。④一:整个。⑤独止:一个人留下。⑥无义:不懂道义。
1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 友人语巨伯曰( ) ② 子可去( )
③ 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 ④ 遂班军而还( )
16.下列译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
19
A.败义以求生。 译文:毁坏情义而求得保全性命。
B.岂荀巨伯所行耶? 译文:难道是(我)荀巨伯所做的吗?
C.贼既至,谓巨伯曰 译文:不久,胡人闯进家来,(友人)对荀巨伯说
D.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译文:友人有病,不忍心抛下他。
17.读了《荀巨伯探病友》一文之后,请用简洁的语言谈谈你的感想。
◆例1:本题考查古汉语中一词多义、句子翻译、文意理解、整体把握并涉及到对联知识等。答案:1.①B;②C;③B;④A. 2. 湖面上金光闪烁,月影如一块璧,静静地沉浸在水底。3. 壮阔、浩渺(意思对即可) 4.阴晦萧索, 晴朗明丽, 悲凉低沉, 喜悦昂扬。5.答案示例:范仲淹为天下先忧后乐,欧阳修与吏民同醉同乐。
◆例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文言句子的翻译.内容及主旨的理解等。答案:6.多, 洗涤, 长蔓(牵牵连连), 更加。7.对于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8.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②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 ③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9.略(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例3、例4:主要考查文言实词、虚词、翻译和文意的理解。答案:10.欧阳修 11.C 12.云归而岩穴暝, 风霜高洁 13.(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寓在酒上。 14.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15.①告诉;②离开;③用;④于是,就。 16.C 17.例如:荀巨伯不忍丢下有病的朋友独自避难,而且愿“以我身代友人命”,这种把情义看得比生命还重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
[能力训练二]
(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谈笑有鸿儒 ( ) 无案牍之劳形( )
有龙则灵( ) 斯是陋室( )
2. 从全文内容看,作者具有怎样的生活情趣?
3. 展开合理的想象,把画线的句子扩展为一段描写性文字。
(二)
19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下列句中带点的字与“皆叹惋”句中“皆”字意义不同的一句是(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两狼之并驱如故。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5.根据句意解释下列两个词。
阡陌交通 “交通”: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6.把下面一句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7.从上面语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用简洁文字填入括号中。
( )→( )→( )
8.“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文字回答。
答:
(三)
⑴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⑵子曰:“由①,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⑶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⑷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⑸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注释]①[由]指孔子的学生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
9.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 B.诲女知之乎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下面句子中的“之” 指代的分别是什么?
A.诲女知之乎:
B.择其善者而从之:
19
C.其不善者而改之:
1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告诉的是一个什么道理?
12.选文的第二则,孔子这番话的意思是:
(四)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矣?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3.这段文言文出自《 》(填篇名),作者是
14.联系全文思考,分别用8个字写出与“以物喜”“以己悲”相照应的句子。
①与“以物喜”相照应的句子
②与“以己悲”相照应的句子
15.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
16.文中的“进”指的是“ ”,“退”指的是“ ”。
17.作者在文中抒发自己崇高的政治抱负的是哪一句话?对此你怎样理解?
(五)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才美不外见 风吹草低见牛羊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C.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永州之野产异蛇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9.翻译下面句子: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9
20.“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说法,启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
(六)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2.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2)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
2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24.下列句中“|”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皆以|美于徐公
C.今齐|地方千里 D.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25.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是甲、乙文段共同的话题,但劝说方式各不相同,邹忌采用了 的方式,诸葛亮采用了 的方式。
26.进谏难,需要勇气和智慧;纳谏也难,需要气度和胸怀。甲段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七)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19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27.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君遣之( ) 反以报君( )
而捐五百金( )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2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①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②千里之马至者三 马今至矣
③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④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所求者生马
29.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之”字在文中出现五次,从用法上可分为两类:一类作代词,一类作助词,相当于“的”字
B.文中“请求”两字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可译为:“请允许我去找。”
C.涓人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只买回一匹死了的千里马。
D.君人不理解涓人“千金买骨”的做法。
30.这位侍臣用五百金买下马骨,其目的是为了求得千里马;如果不用五百金去买下马骨,你认为还有其它更好的办法吗?谈谈你的看法。
(八)
后生家每临事,辄曰:“吾不会做”,此大谬也。凡事做则会,不做则安能会耶?又做一事,辄曰“且待明日”,此亦大谬也。凡是要做则做,若一味因循,大误终身。
古有《明日歌》最妙,附记于此:“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31.下面各句中不表判断的一句是( )
A.环滁皆山也 B.此大谬也 C.夫战,勇气也 D.不做则安能会耶
3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③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④后生家每临事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3.下面句中的“若”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若一味因循,大误终身。 B.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
C.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D.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19
34.《明日歌》给人的启示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九)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35.解释下列文言词语:
①穿壁:___________________ ②感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大姓: ___________________ ④大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
36.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邻舍有烛而不逮 B.匡衡勤学而无烛
C.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D.学而时习之
37.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 以书映光而读之 B.资给以书 C.非学无以致疑 D.咨臣以当世之事
38.指出下列词的古今词义。
逮:古义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
偿: 古义________ ____, 今义_____ _______。
资: 古义__________ __, 今义____ ________。
49.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40.请你给这篇短文加上一个标题:
(十)
昔有医人,自媒①能治人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②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鸣③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
[注释]①媒:介绍,夸耀。②屣:鞋子。这里用作动词,践踏。 ③鸣:申述,控告。
4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延吾治,可朝治夕如矢。 延:
②一人信焉。而使治驼。 信:
③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 索:
42.翻译下面句子。
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
43.读完这个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19
(十一)
永之氓①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注释]①氓:老百姓。
44.下列句中的“为”字与“今何后为”的“为”字意思相同的是( )
A.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B.何以货为
C.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D.何为不去也
45.下列各句中的“尽”字与“咸善游”中的“咸”字意思相同的是( )
A.白日依山尽 B.山穷水尽
C.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D.劝君更尽一杯酒
4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吾腰千钱”中的“腰”字用法相同的是( )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B.乃钻火烛之
C.稍稍宾客其父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4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有顷”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既而,敌行益迩 B.既克,公问其故
C.未几,夫声起,妇拍儿亦渐止 D.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48.这则寓言故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十二)人有其宝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49.解释加点词。
(1)示: (2)故:
(3)尔: (4)为:
50.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示玉人 B. 宋人或得玉
我以不贪为宝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C. 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D. 献诸子罕
不若人有其宝 投诸渤海之尾
19
51.翻译画线句子。(如果有省略,请加上括号补出)
52.从上文可看出子罕具有怎样的品质?
(十三)
俗以喜人面谀者曰:“喜戴高帽”①。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②,当不至有所龃龉③。”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④,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⑤?”师颔其首曰⑥:“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⑦:“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⑧。”
[注释]①面:当面。谀:奉承。②辄:就。③龃龉(jǔyǔ):上下牙齿不齐。比喻意见不合,产生矛盾。④直道:直率的方式。事:对待。⑤欤:呢。句末疑问语气词。⑥颔首:点头。⑦语:告诉。⑧止:通“只”。
53.文中“高帽”一词的意思是 ,其修辞方法是 。
5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俗以喜人面谀者曰“喜戴高帽”( ) ②当不至有龃龉( )
55.“某备有高帽一百”按现代汉语的正常顺序应该是 。
56.下列句中加点词是人称代词的句子有( )
A.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 B.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
C.其人云:“某备有高帽一百……” D.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何须如此!”
E.师颔其首曰:“汝言亦不为无见。”
57.本文就人性的弱点进行了透视。读了以后,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十四)
蓉①少时,读书收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俛②而读,仰而思,思有弗③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④,径尺⑤,浸淫日广⑥。每履之,足若踬⑦焉。既久,而遂安之。
一日,父来室中,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国家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⑧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于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⑨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平⑩其故,则反窒⑾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⑿。
[注释]①蓉:刘蓉(1816-1873)字孟容,号霞仙。湖南湘江人。清代文学家。②俛(fǔ):同“俯”。③弗(fú):不。④洼:凹陷的地方。⑤径尺:直径一尺。⑥浸淫日广:逐渐地越来越大。浸淫:逐渐,渐进。日,一天天。⑦踬(zhì):被绊倒。⑧蹶(jué)然:跌倒的样子。⑨不与洼适:不能适应凹地。⑩洼者若平:走凹地像走平地一样。⑾窒(zhì):阻碍。⑿
19
慎始:一开始就慎重。
5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命童子取土平之(填平) B.坦然则既平矣(填平)
C.浸淫日广(一天天) D.顾而笑曰(回头看)
5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然”的用法和意思完全相同的两项是( )
A.蹶然以惊 B.不以为然 C.坦然则既平矣 D.已而复然
60.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意思。
①一室不治,何以天下国家为?
②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61.“已而复然”中的“然”和“及其久,则洼者若平”中的“其”所指代内容分别是什么?
62.对上文的主旨理解得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治理天下,先要从治理身边的小事做起。
B.凡事开头难,要十分重视事情的开始。
C.积习难改,做学问最重要的是慎重地对待开头。
D.培养良好的习惯,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