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广东省中考解读复习ppt课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第一节 课内文言文阅读.pptx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2020年广东省中考解读复习ppt课件》

共有 12 个子文件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一章 古诗文默写 一、课标要求 1.理解浅易文言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 2.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句子。 3.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 4.领会浅易文言文中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命题规律 1.题型及分值:广东省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考查题量一般为3小题,分值为10分。 2.考查范围:课标规定的文言文篇目。 课标解读 3.命题形式及考查内容: (1)《〈论语〉十二章》一般以默写题的形式出现。 (2)文言文阅读题3小题的命题形式一般为: ①第1小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题型为选择题或填空题。 ②第2小题为句子翻译题,主要考查文中的主旨句、关键句、典型句以及难句、特殊句式的翻译,注重对关键字词的理解和整句的顺畅。 ③第3小题为选择题或简答题,考查内容涉及对重点句、关键句、难句的理解,对文段基本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及写作意图的领会。 从近几年的考题来看,对文言文阅读的考查一般不会连续出现相同的篇目。 附:广东省中考考纲规定文言文篇目近十年考查情况(包含文言文默写考查情况) 学段 篇目 文体 默写考查年份 阅读考查年份 七上 《论语》十二章 语录体 2017年、2016年、2012年、2011年 / 七下 陋室铭(刘禹锡) 议论文 2017年 / 爱莲说(周敦颐) 议论文 2011年 / 河中石兽(纪昀) 笔记小说 / / 八上 三峡(郦道元) 写景抒情 / 2010年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书信 / /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写景抒情 / / 富贵不能淫(《孟子》) 议论文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议论文 2014年 / 学段 篇目 文体 默写考查年份 阅读考查年份 学段 篇目 文体 默写考查年份 阅读考查年份 八下 桃花源记(陶渊明) 记叙文 2015年 2016年 小石潭记(柳宗元) 写景抒情 / 2015年 马说(韩愈) 议论文 / / 北冥有鱼(《庄子》) 寓言 / / 虽有嘉肴(《礼记》) 议论文 / / 学段 篇目 文体 默写考查年份 阅读考查年份 九上 岳阳楼记(范仲淹) 写景抒情 / 2019年、2012年 醉翁亭记(欧阳修) 写景抒情 2013年 / 湖心亭看雪(张岱) 写景抒情 / / 学段 篇目 文体 默写考查年份 阅读考查年份 九下 鱼我所欲也(《孟子》) 议论文 2010年 /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记叙文 / 2018年 曹刿论战(《左传》) 记叙文 / /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记叙文 / 2014年 出师表(诸葛亮) 表 2019年 2017年、2011年 一、(201 9 ·广东省)《岳阳楼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 属 予作文以记之(       )        (2) 去 国怀乡(      ) (3)宠辱 偕 忘(      ) 同“嘱”,嘱托 离开 一起 真题回放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2)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一句,凝练地概括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了重修岳阳楼之事。 B.“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浩瀚磅礴的非凡气势。 C.第③④段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景色,一阴一晴,表明了作者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 D.第⑤段抒情和议论交融,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C 洞庭湖的“一阴一晴”的景色,产生的“一喜一悲”的情感是“迁客骚人”的,并非是作者范仲淹的,而作者的情感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二、(2018·广东省)《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 走 送之(   )         (2)礼愈 至 (    ) (3) 腰 白玉之环(      ) 跑 周到 在腰间佩戴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我)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学习的勤勉,目的是勉励马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B.虽然作者幼时“无从致书以观”,但“不敢稍逾约”的守信和“弗之怠”的坚持,使他得以“遍观群书”。 C.“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色愈恭,礼愈至”极为传神地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恭敬和求知的恳切。 D.作者将穿着讲究的同舍生和寒酸的自己对比,突显作者对“口体之奉不若人”的毫不在意和学习的勤奋刻苦。 D 突显作者对“口体之奉不若人”的毫不在意有误,应为突出自己在艰苦条件下仍然勤奋学习 三、(2017·广东省)《出师表》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 躬 耕于南阳(   ) (2) 夙 夜忧叹(    ) (3)则责攸之、祎、允等之 慢 (      ) 亲自 早晨 怠慢,疏忽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在乱世中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出师表》是诸葛亮北伐前写的奏章,劝勉刘禅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表现了他对蜀汉的忠诚。 B.诸葛亮追述三顾草庐的往事,既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由衷感激,也希望后主能够效法先帝,知人善任。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兴复汉室”和“还于旧都”等。 D.选文结尾,作者先表明伐魏兴汉的决心,然后交代出师后的朝政事宜,谆谆告诫后主要善纳雅言。 C “庶竭驽钝”不属于“大事”之一 近三年广东省中考文言实词的考查都以解释词语意思的形式呈现。为了掌握文言实词的意思,我们在平时复习中应该: ①扎扎实实地掌握课文重点字词,重视课文下面的注释。 ②整理归纳文言词语,将零碎的知识点整合为“集成块”,形成新的“知识链”,拓展而成“知识网”。 答题技巧 考点一 文言实词理解 文言实词整合复习主要有四个方面: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详情见下表: 文言实词类型 例句 解析 1.通假字 (1)音同形似 玉盘珍 羞直 万钱 。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同“值”,价值。 (2)音不同,但有相同的声母或韵母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 见 。   “见”同“现”。 文言实词类型 例句 解析 1.通假字 (3)音同形不同 便 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同“邀”,邀请。 (4)音形均不同 学而时习之,不亦 说 乎?   “说”同“悦”,愉快。 2.古今异义 (1)词义扩大 尔辈不能究 物理 。 “物理”,指事物的道理、规律,现多指物理学科。 文言实词类型 例句 解析 2.古今异义 (2)词义缩小 率 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时指妻子和儿女,现指男子的配偶。 (3)词义转移 先帝不以臣 卑鄙 ,猥自枉屈。   “卑鄙”古义指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4)词义交叉 未尝不叹息痛 恨 于桓、灵也 “恨”,古今意义都有憎恨的意思,但此处应解释为“遗憾”。 文言实词类型 例句 解析 3.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神弗 福 也。 ②负势竞 上 。 ③ 名 之者谁。 ④公将 鼓 之。 ⑤ 腰 白玉之环。 ①赐福。 ②向上生长。 ③取名。 ④击鼓。 ⑤在腰间佩戴。 (2)名词作状语 ① 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 ②有亭 翼然 临于泉上者。 ③ 山 行六七里。 ④ 酿泉 为酒。 ⑤ 北 通巫峡, 南 极潇湘。 ①用箕畚装土石。 ②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③沿着山路。 ④用酿泉的水。 ⑤向北;向南。 文言实词类型 例句 解析 3.词类活用 (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①此皆 良实 。 ②温 故 而知 新 。 ③择其 善 者而从之。 ④百 废 具兴。 ⑤必能使行阵和睦, 优劣 得所。 ①忠良诚实的人。 ②学过的知识;新的理解和体会。 ③优点、长处。 ④废弃的事情。 ⑤能力强与能力弱的人。 (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① 亲 贤臣, 远 小人。 ② 恢弘 志士之气。 ①亲近;疏远。 ②发扬,扩展。 文言实词类型 例句 解析 3.词类活用 (6)意动用法 某些名词、形容词带了宾语,含有“以……为……”“认为……是……”的意思 ①名词的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宾语是什么。如: 故人不独 亲 其亲,不独 子 其子 “亲”“子”原为名词,现作意动动词,译为“以……为亲”“以 ……为子”。 ②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特征、特点。如 : 渔人甚 异 之。 对……感到惊异。 文言实词类型 例句 解析 3.词类活用 (7)使动用法 ① 动词的使动用法。如: A.威武不能 屈 。 B.所以动心 忍 性,曾益其所不能。 A.使……屈服。 B.使……震撼。 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 A.必先 苦 其心志, 劳 其筋骨。 B. 凄 神 寒 骨,悄怆幽邃。 A.使……痛苦; 使……劳累。 B.使……凄凉; 使……寒冷。 文言实词类型 例句 解析 4.一词多义 古汉语绝大多数是一字一词,因此一词多义实际上主要是一字多义。所谓“多义”,即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比喻义等。理解一词多义就是要了解、掌握某个词在古汉语中的多种意义,并要在具体语境中辨别、确定其含义 (1)虽: ① 虽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 虽 有千里之能。 (2)见: ①明灭可 见 。 ②但当涉猎, 见 往事耳。 ③才美不外 见 。 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①即使。 ②虽然。 (2)①看见。 ②了解。 ③同“现”。 ④知晓。 对于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应该采取逐篇过关的方法,全面掌握考纲规定的文言文篇目中的所有重点语句的翻译。可以在背诵文言文时,边背诵边理解句子的意思,做到一举两得。 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一对应,字字落实。 考点二 文言句子翻译 翻译方法 例句 译文 1.保留 古汉语中表示时间、地点、人名、官职等专用名称的词语可直接保留在译文中。 遂至 承天寺 寻 张怀民 。 于是到 承天寺 去找 张怀民 。 2.对应 古汉语中有大量的单音节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与另一个字组合,或直接用现代汉语的一个合成词来代替,以对应现代汉语的意义。   然侍卫 之 臣 不 懈 于内。 但是 ,宫廷里 侍奉守卫 的 臣子 ,不敢稍有 懈怠 。 翻译方法 例句 译文 3.更换 由于时代的原因,古汉语中有些词的意义已经发生较大变化,这就是常说的古今异义词,翻译时应注意。还有,凡是通假字,在翻译时,都要换成本字。 小大之 狱 ,虽不能察,必以 情 。  大大小小的 诉讼事件 ,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 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 翻译方法 例句 译文 4.补充 古汉语中常常省略一些成分,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把这些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否则,就会出现语意不清的现象。 ①省略主语: (臣)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②省略谓语: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③省略宾语: 箕畚运(土石)于渤海之尾。 ①如今(我)即将离朝出征,流着泪写下这篇表文。 ②第一次击鼓能鼓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枯竭了。 ③用箕畚(装土石)搬运至渤海的边上。 翻译方法 例句 译文 5.调序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调整语序,以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 能谤讥于市朝。 (正常句式为:能于市朝谤讥)   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 6.删除 古汉语中有不少虚词起凑足音节、停顿等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翻译时可以不译。 ①夫战,勇气也。 (“夫”,句首发语词,无义) 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焉”,句末语气词,不译) ①作战,靠的是勇气。 ②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综合分析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综合分析能力,题中选项涉及的内容包括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文章主旨、语句赏析、人物形象分析等。一般情况都是要求选出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真正理解,注意细节”,反复比较各个选项的表达,逐字逐句地反复推敲,对模棱两可的答案一定要联系选文仔细斟酌,最后用排除法来确定答案。一般设置的选择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类: 考点三 综合分析选择题 1.张冠李戴,故意混淆 【例】(2019·广东省)《岳阳楼记》阅读题第8题C项:第③④段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景色,一阴一晴,表明了作者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 【解析】因洞庭湖“一阴一晴”而产生悲喜变化的是“迁客骚人”,作者范仲淹与古仁人一样,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是典型的张冠李戴。 2 .牵强附会,言过其实 【例】(2018·广东省)《送东阳马生序》阅读题第8题D项:作者将穿着讲究的同舍生和寒酸的自己对比,突显作者对“口体之奉不若人”的毫不在意和学习的勤奋刻苦。 【解析】这里突显作者对“口体之奉不若人”的毫不在意有误,正确说法应为突出自己在艰苦条件下仍然勤奋学习。 3 .断章取义,无中生有 【例】(2017·广东省)《出师表》阅读题第8题C项:“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指“五月渡泸”“北定中原”“庶竭驽钝”“兴复汉室”和“还于旧都”等。 【解析】“庶竭驽钝”(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是诸葛亮自谦的话,并非先帝寄臣的大事。 4 .勾连课文,共性错误 【例】(2012 · 广东省)《岳阳楼记》阅读题第9题C项:选文中的“乐”与《醉翁亭记》中的“乐”相同,都是追求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 【解析】《醉翁亭记》中的“乐”表达了欧阳修乐民之乐,与民同乐之心;而《岳阳楼记》中的“乐”则是表达范仲淹要在所有人都乐之后再乐。这是他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积极进取的忧国忧民情怀的体现。 4.曲解文意,前后颠倒 【例】(2015 · 广东省)《小石潭记》阅读题第8题C项:作者以发现小石潭 — 潭中景物 — 潭中气氛 — 小潭源流 — 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景随情迁,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解析】此选项的表述犯了前后颠倒的错误,应为“发现小石潭 — 潭中景物 — 小潭源流 — 潭中气氛 — 交代同游之人”,同时“景随情迁”也是颠倒了,应为“情随景迁”。 七年级上册 1.《论语》十二章 知识储备 一、重点词语 通假字 ①不亦 说 乎( 同“悦”,愉快 ) ②吾十 有 五而志于学(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 古今异义 ①吾日 三 省吾身( 古:泛指多次。今:数词,三 ) ② 可以 为师矣( 古:可以凭借、可以用来。今:能够 ) 一、重点词语 词类活用 ①学而 时 习之( 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 ②吾 日 三省吾身( 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 ③温 故 而知 新 ( 形容词用作名词。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 ④ 饭 疏食,饮水( 名词用作动词,吃 ) ⑤好之者不如 乐 之者( 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 一词多义 知:①人不 知 而不愠( 了解 )      ②温故而 知 新( 得到 ) ③ 知 之者不如好之者( 知道 ) 一、重点词语 其他重点实词 ①人不知而不 愠 ( 生气,恼怒 )     ②与朋友交而不 信 乎( 诚信 ) ③ 传 不习乎( 老师传授的知识 ) ④学而不思则 罔 ( 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 ⑤思而不学则 殆 ( 疑惑 ) ⑥人不 堪 其忧( 能忍受 ) ⑦择其 善者 而从之( 好的方面,优点 ) ⑧不 舍 昼夜( 舍弃 ) ⑨匹夫不可 夺 志也( 改变 ) ⑩博学而 笃 志( 坚定 ) ⑪ 切 问而近思( 恳切 ) ⑫ 仁 在其中矣( 仁德 ) 二、内容理解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文章言简意深,富有哲理。 【第1章】(1)内容: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这一章内容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2)思想理念:告诉我们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乐趣(态度)和为人态度(个人修养)。 学习方法:学习后要时常复习。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探讨学问。为人态度:对不了解自己的人,毫不生气。 【第2章】(1)内容:讲“反省内求”的方法,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 (2)思想理念:从曾子的“三省”来看,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第3章】(1)内容:是孔子自述七十岁的人生经历中知识、修养、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知天命”是指对社会、道德、人生等有了一定的体察和认识,能够自然地与社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了。 (2)思想理念:“从心所欲,不逾矩”,是指主观意识和社会规则达到了高度统一,不管怎么做都能与社会要求相契合了。 【第4章】(1)内容: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2)思想理念:“温故”和“知新”要相结合,但关键在于要“知新”。 【第5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第6章】讲孔子对颜回的品德修养赞赏有加。反复赞叹“贤哉,回也”,形成回环曲折、一唱三叹的效果,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第7章】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知”“好”“乐”的具体内容是泛指一切学问、技艺等。 【第8章】讲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思想,与第6章对颜回的赞美一致。 【第9章】讲求知态度,提倡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第10章】是对时光流逝的慨叹,有劝人珍惜时光的意思。 【第11章】讲人要有志气、品格,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心志,而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第12章】从学习方法上讲“仁”。“博学而笃志”指既要广博地学习,又要有坚定的志向;“切问而近思”指既要多提问题,又要多想当前的事情,多想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密切相关的事情。 三、写作特色 1.《论语》由若干篇章组成,前后两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关联。各章的形式也不尽相同,主要有语录体、对话体和叙事体。 2.言简意赅、含蓄隽永。所记述的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或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3.《论语》善于通过神情语态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七年级下册 2.陋室铭  一、重点词语 词类活用 ①有仙则 名 ( 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 ) ②苔痕 上 阶绿( 名词用作动词,长上 ) ③无丝竹之 乱 耳(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 ④无案牍之 劳 形(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 一、重点词语 其他重点实词 ① 斯 是陋室( 这 ) ②惟吾德 馨 ( 德行美好 ) ③谈笑有 鸿儒 ( 博学的人 ) ④往来无 白丁 ( 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 ⑤可以 调 素琴( 调弄 ) ⑥无 丝竹 之乱耳(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 ⑦无 案牍 之劳 形 ( 案牍:指官府文书。形:形体、躯体 ) 二、内容理解 1.文章中心:本文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文章通过描写与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生活态度,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开头用山水做比喻和类比引出陋室。以“山”“水”类比陋室,以“仙”“龙”暗喻品德高尚的人,表明陋室有“名”和“灵”的性质,暗示陋室不陋。 3.统领全文的主旨句:惟吾德馨。 4.作者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三个方面来写陋室。“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室中往来人物不俗,从中可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这两句中,前一句是正面描写(实写),后一句是反面描写(虚写)。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作者从以上三个方面写陋室的作用: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 5.写“诸葛庐”“子云亭”的作用:运用类比,意在引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6.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作用: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文中略去前半句,而只用后半句,是因为“君子居之”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全篇文章之中,略去后才有余味。这样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引人深思。 三、写作特色 1.巧妙运用比兴、类比、衬托等手法。 2.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绘与赞美,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语言优美、音韵铿锵、句式整齐、骈散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音乐美。 3.爱莲说   一、重点词语 词类活用 ① 不 蔓 不 枝 ( 名词用作动词。蔓:横生藤蔓。枝:旁生枝茎 ) ②香 远 益清( 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远传 ) 一词多义 远:①香 远 益清( 远播,远传 )       ②可 远 观而不可亵玩焉( 远远地 ) 其他重点实词 ①可爱者甚 蕃 ( 多 )  ②世人 甚 爱牡丹( 很 ) ③濯清涟而不妖( 洗 ) ④中 通 外直( 空 ) ⑤ 亭亭 净 植 ( 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 ) ⑥予 谓 菊( 认为 ) ⑦陶后 鲜 有闻( 少 ) ⑧ 宜 乎 众 矣( 宜:应当。众:多 ) 二、内容理解 1.文章中心: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格的描写,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2.文章脉络:文章一开始运用对比,表明作者独爱莲花,与众不同;接着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三个方面描写和赞美莲的美好品质;篇末,作者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人在混浊或不良的环境中能一尘不染、洁身自好。“染”,指由于私欲膨胀,沾染社会不良习气,堕落腐败,甚至走上犯罪道路。“不染”,就是不沾染恶习、不贪不占,清正廉洁。 三、写作特色 1.托物言志。以莲的形象来表明作者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2.衬托的写法。本文以菊是隐逸者(消极避世)来“正衬”莲是君子(出淤泥而不染)。以牡丹是富贵者(追名逐利)来“反衬”莲的不慕荣利。层层深入地写来,文虽短而意蕴无穷。 4.河中石兽 一、重点词语 古今异义 ① 阅 十余岁( 古:经过,经历。今:阅读 ) ② 求 二石兽于水中( 古:寻找。今:请求、要求、追求 ) ③尔辈不能究 物理 ( 古: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一种学科 ) 一词多义 为:①岂能 为 暴涨携之去( 被 )    ③众服 为 确论( 认为是,是 ) ②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 为 坎穴 ( 成为 ) 重:①僧募金 重 修( 重新 ) ②乃石性坚 重 ( 分量较大,与“轻”相对 ) 一、重点词语 词类活用 棹 数小舟[ 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 其他重点实词 ①沧州南一寺 临河干 ( 临:靠近,面对。河干:河岸;干,岸 ) ②山门 圮 于河( 倒塌 ) ③ 竟 不可得( 终了,最后 ) ④ 尔辈不能 究 物理( 研究、探求 ) ⑤ 是 非木杮( 这 ) ⑥ 岂能为暴涨 携 之去( 带走 ) ⑦ 湮 于沙上( 埋没 ) ⑧ 不亦 颠 乎( 颠倒,错乱 ) ⑨ 众 服 为 确论 ( 服:信服。确论:正确的言论) ⑩ 盖 石性坚重( 因为 ) 一、重点词语 其他重点实词 ⑪ 必于石下迎水处 啮 沙为坎穴( 侵蚀、冲刷 ) ⑫ 石必 倒 掷坎穴中( 倾倒 ) ⑬ 转转不 已 ( 停止 ) ⑭ 遂反 溯 流逆上矣( 逆流 ) ⑮ 固 颠( 本来 ) ⑯ 但 知其一( 只、仅仅 ) ⑰ 可 据理臆断 欤( 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 二、内容理解 1.《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这类学者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 2.全文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寺僧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而讲学家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也不正确,他的一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讲学家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肯定也是找不到石兽的。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逆流而上了。最终大家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 3.文章结尾揭示了主旨:“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像寺僧和讲学家那样“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的人是很多的,在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作者对此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文章寓理于事,给了人们非常深刻的启示。 三、写作特色 1.文章短小,结构严谨,语言精练准确,极具说服力。 2.层次分明,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情节简单、语言简练,读来却耐人寻味。 八年级上册 5.三 峡   一、重点词语 通假字 略无 阙 处( 同“缺”,空隙、缺口 ) 一词多义 自:① 自 三峡七百里中( 在 )   ② 自 非亭午夜分( 如果 ) 绝:①沿溯阻 绝 ( 隔断 )    ② 绝 巘 多生怪柏( 极 ) ③哀转久 绝 ( 停止,消失 ) 一、重点词语 其他重点实词 ①自非 亭午夜分 ( 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 ②不见 曦 月( 日光,这里指太阳 )      ③至于夏水 襄 陵( 升到高处 ) ④ 沿溯 阻绝( 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 ⑤ 或 王命急 宣 ( 或:有时。宣:传达,宣布 ) ⑥ 虽 乘 奔 御风( 虽:即使。奔:飞奔的马 ) ⑦不以 疾 也( 快 ) ⑧ 素湍 绿潭( 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 ) 一、重点词语 其他重点实词 ⑨ 回清 倒影( 回旋的清波 ) ⑩ 绝 巘 多生怪柏( 极高的山峰 ) ⑪飞 漱 其间( 冲荡 ) ⑫ 清荣峻茂 (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 ⑬ 晴初霜旦 ( 晴初:天刚放晴。霜旦:下霜的早晨 ) ⑭ 属引 凄异( 接连不断。属,连接。引,延长 ) 二、内容理解 1.文章中心:本文选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描写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赞颂了山河的壮丽,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2.文章脉络:文章先写山,后写水。第①段写山,第②③④段写夏水的“奔放美”、春冬之水的“清幽美”和秋水的“凄婉美”。 第①段:总写山的特点。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正面写山,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说明三峡江面狭窄,峭壁对峙。这一段写出了山高岭连的特点。 第②段:写三峡夏季江水湍急、凶险的特点。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运用对比的手法,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的原因:夏水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 第③段:写春冬时三峡的景色。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写出春冬江水之平静与清澈。“绝 巘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用极为精练的八个字状写四种景物,总结全段。 第④段:写三峡秋天的景象。 写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萧瑟的气氛。引用渔歌既渲染了三峡秋季萧瑟凄凉的气氛,又写出了三峡山高峡长的特点。 三、写作特色 1.大笔点染,抓住特点。写山,突出其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布局自然,思路清晰。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3.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写景时流露出作者对三峡四季的不同感受,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6.答谢中书书 一、重点词语 重点实词 ① 五色交辉 ( 五色: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辉:交相辉映 ) ② 四时俱 备( 四时:四季。俱:都 ) ③晓雾将 歇 ,猿鸟 乱 鸣( 歇:消散。乱:此起彼伏 ) ④夕日欲 颓 ( 坠落 ) ⑤沉鳞 竞 跃( 竞相 ) ⑥ 实 是 欲界之仙都 ( 实:确实,的确。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 ⑦ 自 康乐以来( 自从 ) ⑧未 复 有能 与 其奇者( 复:又。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 二、内容理解 1.《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中书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山水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2.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接着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静物和动物,各自跃然在目,声响不绝于耳;形态各异,却浑然一体,鲜活如生。“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归纳之句又回首返顾,使得全文前后呼应,上下贯通。就是最后简短的议论,言简意赅,切中文义。 3.《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作者所处的时代,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三、写作特色 1.朗朗上口,美文丽句,吐气如兰。 2.语言精练,恰到好处。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对一处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绘声绘色。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颓”,势在必然。“沉鳞竞跃”,变化突然。 3 .结构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7.记承天寺夜游 一、重点词语 古今异义 ① 念 无与为乐者( 古:考虑,想到。今:思念 ) ② 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只是。今:但是,表示转折关系 ) 其他重点实词 ①月色入 户 ( 门 )  ② 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于是 ) ③ 相与 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 ④庭下如积水 空明 ( 形容水的澄澈 ) ⑤水中藻、荇 交横 ( 交:交错。横:纵横 ) ⑥ 盖 竹柏影也( 大概是 ) 二、内容理解 1.文章中心:文章描写了一个清幽宁静的月下世界,表现出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其被贬后内心的悲凉。 2.文章脉络:本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记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和原因。 原因:月色入户;念无与为乐者。 第二层: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1)“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两个比喻句,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静中有动,以动衬静。一正面描写,一侧面描写,描绘出月光如水的意境,创造出一个澄净空灵的世界。 (2)描写庭下处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积水空明”,可以想见月色之明;“藻、荇交横”,可以想见月色之清;“盖竹柏影也”,可以想见月色之浓。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第三层:抒情,抒发复杂微妙的感触。 “闲人”的含义:①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因为只有情趣高雅的人才会欣赏这美丽的月色。②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是作者对贬谪后担任闲职的自嘲,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3.作者感情的变化: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喜悦之情。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知音稀少的憾意。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恬适的心绪。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微妙复杂的心绪。 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颇多感慨,有“清闲”之意,指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豁达乐观。也有“悠闲”之意,指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 三、写作特色 1.言简义丰。作者惜墨如金,只用18个字,就营造出一种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月景,表达了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 2.情景交融。景中有情,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8.富贵不能淫 一、重点词语 通假字 往之 女 家( 同“汝”,你 ) 词类活用 ①丈夫之冠也( 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 ) ② 富贵不能 淫 ( 使……惑乱,迷惑 ) ③ 贫贱不能 移 ( 使……改变,动摇 ) ④ 威武不能 屈 ( 使……屈服 ) 一、重点词语 一词多义 居:① 居 天下之广居( 居住 )   ②居天下之广 居 ( 住宅 ) 戒:① 戒 之曰( 告诫 ) ②必敬必 戒 ( 谨慎 ) 正:①以顺为 正 者( 准则,标准 ) ②立天下之 正 位( 正确的 ) 道:①妾妇之 道 也( 道理 ) ②行天下之大 道 ( 道路 ) 一、重点词语 其他重点实词 ①公孙衍、张仪岂不 诚 大丈夫哉( 真正,确实 ) ② 安居 而 天下熄 ( 安居:安静下来。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 ③是 焉 得为大丈夫乎( 怎么,哪里 ) ④父 命 之( 教导、训诲 ) ⑤ 得志 ( 实现志向 ) ⑥与民 由 之( 遵循 ) 二、内容理解 1.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开头孟子先对景春所认为的“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是大丈夫的观点,进行深入的反驳,并在最后提出自己心中大丈夫的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挑起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这才是大丈夫。但是孟子则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奉行的是“妾妇之道”,谈不上是大丈夫! 3.孟子的说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过言“礼”来说明女子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这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古人认为,妻道如臣道,臣对君应该顺从,妻子对丈夫也应当顺从。以一味顺从为原则,实际上也就是没有了任何原则。 4.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锐的,对公孙衍、张仪之流可以说是深恶痛绝了。并在争锋相对的基础上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之道和大丈夫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三、写作特色 1.语言含蓄幽默,讽刺深刻尖锐。 2.运用排比,增强文章说理的气势,使文章有很强的感染力。 9.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重点词语 通假字 ① 曾 益其所不能( 同“增” ) ②困于心, 衡 于虑( 同“横”,梗塞、不顺 ) ③入则无法家 拂 士( 同“弼”,辅佐 ) 词类活用 ①必先 苦 其心志(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 ② 劳 其筋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 ③ 饿 其体肤(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经受饥饿之苦 ) ④行 拂乱 其所为(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不顺 ) 一、重点词语 词类活用 ⑤所以 动 心 忍 性( 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震撼。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 ) ⑥ 入 则无法家拂士, 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 动词用作状语。入:在国内。出:在国外 ) 一词多义 拂:①行 拂 乱其所为( 违背,使……违背 )  ②入则无法家 拂 士( 同“弼”,辅佐 ) 发:①舜 发 于畎亩之中( 兴起,指被任用 ) ②征于色, 发 于声,而后喻( 显露、流露 ) 一、重点词语 其他重点实词 ①傅说 举 于版筑之间( 选拔、任用 ) ②故天将降大 任 于是人也( 责任,使命 ) ③人 恒 过,然后能改( 常常 ) ④困于心,衡于虑,而后 作 ( 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 ⑤ 征 于 色 ,发于声,而后 喻 ( 征:征验、表现。色:脸色。喻:了解、明白 ) ⑥入则无 法家 拂士( 守法度的大臣 ) ⑦出则无 敌国 外患者( 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 ) 二、内容理解 1.文章中心:孟子在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 2.文章脉络: 第①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1)文章开始连用六个排比句,列举出六个历史人物的事实证明中心论点。顺此事实,作者连用几个短语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定要经历磨炼的结论。这六个人的共同点都是出身贫贱,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再推及与此相似的“是人”,从个别到一般,阐述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炼出来的”这一观点。 第②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的道理,从个人作为推论到治国。 文章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论证“死于安乐”,只有“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是从反面论证观点。 最后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写作特色 1.善用排比,气势磅礴。本文善用排比,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染力。 2.结构清晰,论证严密。先分后总,归纳推理;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论证思路清晰,文章结构严谨。 八年级下册 10.桃花源记  一、重点词语 通假字 便 要 还家( 同“邀”,邀请 ) 古今异义 ①芳草 鲜美 ( 古:新鲜美好。今:指食物味道好 ) ②阡陌 交通 ( 古:交错相通。今:指运输事业 ) ③率 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古:妻子和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 绝境 ( 古:人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 一、重点词语 古今异义 ⑤乃不知有汉, 无论 魏晋(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 ) ⑥ 不足 为外人道也( 古:不值得。今:不够 ) ⑦便 扶 向路( 古:沿着、顺着。今:搀扶 ) 词类活用 ①渔人甚 异 之( 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异 ) ②欲 穷 其林( 形容词用作动词,尽 )     ③处处 志 之( 名词用作动词,做记号 ) 一、重点词语 一词多义 舍:①便 舍 船,从口入( 舍弃 )    ②屋 舍 俨然( 房屋 ) 寻:① 寻 向所志( 寻找 ) ② 寻 病终( 随即,不久 ) 乃:①见渔人, 乃 大惊( 于是,就 ) ② 乃 不知有汉( 竟然,居然 ) 一、重点词语 其他重点实词 ① 落英 缤纷( 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 ) ② 仿佛 若有光( 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  ③屋舍 俨然 ( 整齐的样子 ) ④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 ( 类 ) ⑤ 阡陌 交通( 田间小路 ) ⑥ 悉 如外人( 全,都 ) ⑦ 黄发垂髫 ( 指老人和小孩 ) ⑧皆 叹 惋( 感叹 ) ⑨便扶 向 路( 先前的 ) ⑩ 及 郡下, 诣 太守( 及:到。诣:拜访 ) ⑪寻向所志, 遂 迷( 终于 ) ⑫欣然 规 往(打算,计划)⑬后遂无问 津 者( 渡口 ) 二、内容理解 1.文章中心:文章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相对立的美好社会,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摆脱压迫和剥削,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2.文章线索: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即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第①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1)明确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人物身份。作用:似真实虚,以实写虚,让人感觉桃花源里发生的事情是真的。 (2)描写桃花林美景的作用:渲染神秘色彩,吸引读者,也为下文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3)“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接的词语,生动地揭示出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从侧面衬托出桃花林之美。 第②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所见的美景。 描绘理想的生活图景,与当时战乱纷扰、社会黑暗、人民生活困苦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对照。 第③段: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及桃花源淳朴的社会风尚。 (1)桃花源人来到这个地方的原因:“先世避秦时乱。”(暗写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东晋中期以来黑暗腐朽的现实社会的否定)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和“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这两句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和桃花源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 (3)桃花源人“皆叹惋”:反衬了世人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战乱的厌恶,对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自食其力、和平恬静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4)“不足为外人道也”表明桃花源人不想外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的生活,同时设下悬念,使下文再寻桃花源未果的故事更加离奇。 第④~⑤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1)文中表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的描述:①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②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③未果,寻病终。 虚构的目的: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2)写太守遣人以及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①增添桃花源的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 三、写作特色 1.真假结合,虚实相生。开头明确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人物的身份。文末的刘子骥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与陶渊明处于同一时代,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又给人虚无缥缈的感觉。 2.曲折回环,层层设疑。文章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激发读者的兴趣。 3.语言精练、准确、质朴。 11.马 说 一、重点词语 通假字 ① 祗 辱于奴隶人之手[ 同“祗(只)”,只,仅 ] ② 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饲”,喂 ) 古今异义 ① 然后 有千里马( 古:这样以后。今: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 ②故 虽 有名马( 古:即使。今:虽然 ) ③一食 或 尽粟一石( 古:有时。今:或者 ) 一、重点词语 一词多义 食:①不知其能千里而 食 也( 同“饲”,喂 )   ② 食 不饱( 吃 ) 策:① 策 之不以其道( 用马鞭驱赶 ) ②执 策 而临之( 鞭子 ) 能:①虽有千里之 能 ( 才能、本领 ) ②安求其 能 千里也( 能够 ) 其他重点实词 ①祗 辱 于 奴隶人 之手( 埋没 ) ② 骈 死于槽枥之间( 两马并驾,并列 )     ③ 且 欲与常马得不可得( 犹,尚且 ) ④ 策之不以其 道 ( 正确方法 ) ⑤ 鸣之而不能 通 其意( 通晓 ) ⑥执策而 临 之( 面对 ) 二、内容理解 1.文章中心:本文作者为唐代文学家韩愈。文章通过“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不平之情,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 2.文章脉络: 第①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1)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从正面提出观点)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 第②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1)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根本原因);②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直接原因)。 (2)表明食马者无知的句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第③段:嘲讽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1)写食马者愚妄浅薄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其真不知马也”的作用:与开头呼应,点明全文主旨。 ▲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伯乐比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三、写作特色 1.托物寓意,含蓄深刻。文章通篇说马,而意在论人才。 2.结构精巧,中心突出。文章以“其真不知马也”贯穿全文。先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从反面展开议论,再写到千里马的遭遇及其原因,最后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3.语言流畅,讲究文采。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作者用了11个“不”字,表达了对统治阶级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谴责之意。 12.小石潭记 一、重点词语 词类活用 ①从小丘 西 行百二十步( 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 ②心 乐 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 ③皆若 空 游无所依( 名词用作状语,在空中 ) ④ 斗 折 蛇 行( 名词用作状语。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 ) ⑤其岸势 犬牙 差互( 名词用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 ⑥ 凄 神 寒 骨(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 一、重点词语 一词多义 可:①潭中鱼 可 百许头( 大约 )       ②明灭 可 见( 可以、能够 ) 乐:①心 乐 之( 以……为乐 )        ②似与游者相 乐 ( 欢乐 ) 清:①水尤 清 冽( 清澈 )           ②以其境过 清 ( 凄清 ) 从:① 从 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从 ) ②隶而 从 者( 跟从 ) 其他重点实词 ①水 尤 清 冽 ( 尤:格外。冽:凉 ) ②潭中鱼可百 许 头( 表示约数 ) ③日光下 澈 ( 穿透) 一、重点词语 其他重点实词 ④ 佁然 不动( 静止不动的样子 ) ⑤ 俶尔 远 逝 ( 俶尔:忽然。逝:游去 ) ⑥往来 翕忽 ( 轻快迅疾的样子 ) ⑦ 悄怆幽邃 ( 悄怆:忧伤。邃:深 ) ⑧不可久 居 ( 停留 ) ⑨ 隶 而 从 者( 跟随 ) 二、内容理解 1.文章中心: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的景物,抒发了作者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情感。 2.文章脉络: 第①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 (1)先闻水声,后见潭水,发现小石潭。“如鸣珮环”比喻水声清脆悦耳;“心乐之”写出发现小石潭的喜悦之情。 (2)行—闻—伐—取—下—见,移步换景,层次井然,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地方,为下文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第②段:写潭水的空明清澈和游鱼的情趣。 (1)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侧面描写潭水的清澈。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但又无处不在写水。 (2)运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渗透着作者愉快的心情。 第③段:写小石潭的源头和潭上的景物。 (1)描写小石潭源流,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和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因为小溪曲折蜿蜒,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 第④段:写小石潭的环境和作者的感受。 (1)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第⑤段:交代同游者。 ▲(1)文章的写作顺序:发现小潭(闻声→见形)—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小潭源流(溪身→岸势)—潭中气氛(气氛→感受)—交代同游者。 ▲(2)小石潭的特点:幽静。 ▲(3)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三、写作特色 1.抓住特点,刻画入微。抓住景物特点,生动细致地写景状物。 2.寓情于景,似乐实悲。作者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抒发了其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情感。 13.北冥有鱼 一、重点词语 通假字 北 冥 有鱼( 同“溟”,海 ) 一词多义 其:① 其 名为鲲( 它的 )          ②不知 其 几千里也( 它 ) ③ 其 正色邪? 其 远而无所至极邪( 表示选择 ) 是:① 是 鸟也( 这 ) ②亦若 是 则已矣( 这样 ) 一、重点词语 其他重点实词 ① 怒 而飞(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   ②其翼若 垂 天之云( 悬挂 ) ③ 海运 则将徙于南冥( 海水运动 ) ④ 天池 也( 天然形成的大池 ) ⑤ 志 怪者也( 记载 ) ⑥水 击 三千里( 拍打 ) ⑦ 抟扶摇 而上者九万里( 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 ) ⑧ 去以 六月 息 者也( 去:离开。以:凭借。息:气息,这里指风 ) ⑨ 野马 也( 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 ⑩其远而无所至 极 邪( 尽头 ) 二、内容理解 1.本文中作者用大笔挥洒,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北方深海之中,有一条“不知其几千里”长的巨鲲,它变化为一只大鹏,这只神奇的大鸟岂止是大,还要腾空而起,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由北海直飞南海天池。它积满气力,怒张毛羽,一振而飞上天,翅膀像遮天盖地的大块云影。这部分描述了鲲鹏的形体硕大、变化神奇莫测的特点,同时也写出了其奋飞时的气势壮美。 2.接着,作者借《齐谐》一书来证明他的描写是可信的。《齐谐》上说:“大鹏迁往南海的时候,先拍击水面,滑行三千里,然后盘旋宛转,靠风气相扶,直冲云天,到达九万里高空。”那么,九万里高空又是什么景象,究竟如何高远呢?作者先以高空中只见游气奔腾,微尘浮动来形容,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照,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一样,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经过这样一番描写、形容和打比方,无形中联系了普通人的生活经验,调动了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以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通俗易懂。此部分写出鹏鸟南飞有所恃,并以“野马”“尘埃”做比较,表明世间万物皆有所恃的、没有绝对的自由的道理。 3.大鹏的高飞南迁,凭借的是九万里的大风,这还是“有所恃”的,没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游”,也就是没有达到作者理想的绝对自由境界。 4.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庄子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以及统治者深为不满,发出了尖锐的批判。同时他对自己无力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心有不甘,运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和改造人们。 三、写作特色 1.设喻说理方法的运用,巧妙隽永,妙趣横生。文章把“万物皆有所恃”的道理寄寓在鲲鹏的描述中。 2.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关于鲲鹏的神奇变化,遨游太空,都是作者丰富想象的表现,充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 14.虽有嘉肴  一、重点词语 通假字 学 学半( 同“敩”,教导 ) 古今异义 ① 虽 有至道( 古:即使。今:虽然 ) ②不知其 旨 也( 古:味美。今:意义 ) ③虽有 至 道( 古:最好的。今:到 ) ④教然后知 困 ( 古:困惑。今:困难 ) ⑤教学相 长 也( 古:促进。今:增长 ) 一、重点词语 一词多义 其:①不知 其 善也( 代词 )      ② 其 此之谓乎( 大概,表示推测 ) 学:①教 学 相长也( 学习 )      ② 学 学半( 同“敩”,教导 ) 其他重点实词 ①虽有 至道 ( 最好的道理 )   ②教然后知 困 ( 困惑 ) ③然后能 自反 也( 自反:自我反思。反:反思 ) ④然后能 自强 也( 自我勉励 ) 二、内容理解 1.《虽有嘉肴》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实践,通过实践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2.文章的开头,从“嘉肴”写起,目的是与“至道”相类比,引出“学习”的重要性。紧接下来指出“学”与“教”的作用(知不足与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了“学知不足”与“教知困”的做法(自反与自强),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引用《兑命》中的“学学半”来进一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得说理更有说服力。 3.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4.本文讲“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还可以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候就可以“知困”而“自强”。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而不能掺杂使假或者骄傲浮躁。 三、写作特色 类比说理。运用了类比手法,用嘉肴类比至道,由浅入深,形象生动地阐明作者观点,让人更容易理解。 九年级上册 15.岳阳楼记   一、重点词语 通假字 ①百废 具 兴( 同“俱”,全、皆 )      ② 属 予作文以记之( 同“嘱”,嘱托 ) 古今异义 越 明年 ( 古:第二年。今:今年的下一年 ) 一词多义 观:①予 观 夫巴陵胜状( 看 )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 观 也( 景象 ) 一、重点词语 一词多义 极:①南 极 潇湘( 至、到达 )        ②渔歌互答,此乐何 极 ( 尽头 ) 一:① 一 碧万顷( 一片 )  ②在洞庭 一 湖( 全 ) ③而或长烟 一 空( 全 ) 其他重点实词 ① 越 明年( 到 )   ②增其旧 制 ( 规模 ) ③予观夫巴陵 胜状 ( 胜景,美景 ) ④朝 晖 夕阴( 日光 ) ⑤ 迁 客骚人 ( 贬谪、降职 ) 一、重点词语 其他重点实词 ⑥ 若夫淫雨 霏霏( 若夫:像那。淫雨:连绵不断的雨 ) ⑦ 连月不 开 ( 指天气放晴 ) ⑧ 浊浪 排 空( 冲向 ) ⑨ 日星 隐曜 ( 光芒 ) ⑩樯 倾 楫 摧 ( 倾:倒下。摧:折断 ) ⑪ 薄 暮 冥冥 ( 昏暗 ) ⑫则有 去 国 怀乡( 指国都 ) ⑬ 忧谗 畏讥( 忧:担心。谗:说坏话 ) ⑭至若春和 景 明( 日光 ) ⑮沙鸥翔 集 ( 停息 ) 一、重点词语 其他重点实词 ⑯沙鸥翔 集 ( 停息 ) ⑰ 宠 辱 偕 忘( 宠:荣耀。偕:一起 ) ⑱予 尝求 古仁人之心( 尝:曾经。求:探求 ) ⑲ 或 异二者之 为 ( 或:或许,也许。为:表现 ) ⑳居 庙堂 之高则忧其民( 指朝廷 ) (21) 是 进 亦忧, 退 亦忧( 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 ) (22) 先 天下之忧而忧( 在……之前 ) (23) 后 天下之乐而乐( 在……之后 ) (24) 微 斯人,吾谁与 归 ( 微:如果没有。归:归依 ) 二、内容理解 1.文章中心:本文通过描写岳阳楼、洞庭湖的美景,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以及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2.文章脉络: 第①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滕子京“谪守”为后文抒情设伏。“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了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交代作此文的缘由。 第②段:概括洞庭湖的美景。 (1)“衔”“吞”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极写洞庭湖的气势。“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极言水波壮阔;“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概说早晚阴晴变化,简练而又生动。 (2)“前人之述备矣”承前启后,既呼应上文“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又是结束全景描绘的理由。引出下文写景物之“异”和感受之“异”。 第③段:写久雨阴晦的凄凉景象及“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悲。 描绘阴冷的画面,为下文写“感极而悲者矣”渲染气氛,与下文写古仁人“不以己悲”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④段:描写明媚景象及“迁客骚人”的览物之喜。 (1)描写晴明的画面,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写“其喜洋洋者矣”营造气氛。 (2)写迁客骚人“喜洋洋”之情,是为了与下文古仁人“不以物喜”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下文议论古仁人“不以物喜”做铺垫。 第③④两段:物(景),一暗一明;情,一悲一喜:形成鲜明的对照。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将“迁客骚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做对比,引出下文,突出全文主旨。 第⑤段:抒发作者的博大胸怀和政治抱负。 (1)本段是全篇的重心,抒情兼议论。写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阔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点明了全篇的主旨。 (2)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表达了作者以古仁人为学习榜样的决心,又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滕子京的劝勉之情。 三、写作特色 1.详略得当,中心突出。写巴陵胜状只以几笔带过,惜墨如金,写登楼的所见所感却浓墨重彩。 2.结构上层层深入。文章先由叙事入手,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与“古仁人之心”做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写作意图。 3.表达方式上,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自然结合。既有对作记缘由的记叙,又有对湖光山色的描写;既有惆怅悲沉的抒情,又有精辟深刻的议论。 4.语言简洁凝练,朗朗上口。句式上骈散结合,节奏明丽,声调铿锵,给人以美感。 一、重点词语 词类活用 ① 山 行六七里( 名词用作状语,顺着山路 ) ②有亭 翼然 临于泉上者 (名 词用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 ③ 名 之者谁 ( 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 ④故自 号 曰醉翁也( 名词用作动词,取号 ) ⑤ 酿泉 为酒( 名词用作状语,用酿泉的水 ) ⑥而不知太守之 乐 其乐也(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 ⑦ 伛偻提携 ( 动词用作名词,指老人小孩 ) 16.醉翁亭记 一、重点词语 一词多义 乐:①然而禽鸟知山林之 乐 ( 乐趣 )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 乐 ( 欢乐,快乐 ) ③而不知太守之 乐 其乐也( 以……为快乐 ) 归:①云 归 而岩穴暝( 聚拢 ) ②太守 归 而宾客从也( 返回 ) 秀:①望之蔚然而深 秀 者( 秀丽 ) ②佳木 秀 而繁阴( 茂盛 ) 其他重点实词 ① 环 滁皆山也( 环绕 )          ②望之 蔚然 而深秀者( 茂盛的样子 ) ③有亭翼然 临 于泉上者( 居高面下 ) 一、重点词语 其他重点实词 ④醉翁之 意 不在酒( 意趣,情趣 ) ⑤ 得 之心而 寓 之酒也( 得:领会。寓:寄托 ) ⑥云归而岩穴 暝 ( 昏暗 ) ⑦野 芳发 而幽香( 芳:花。发:开 ) ⑧宴 酣 之乐,非 丝 非 竹 ( 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 ⑨ 弈 者胜( 下棋 ) ⑩ 觥筹 交错( 觥:酒杯。筹:酒筹 ) 二、内容理解 1.文章中心:这篇游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寓情山水以排遣郁闷的复杂感情,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2.文章脉络: 第①段:写醉翁亭的地理环境和命名缘由。 (1)从全景移向局部,层层推进,引人入胜。不言明太守是谁,成为全篇的一个悬念。 (2)“饮少辄醉”,突出了一个“醉”字;“年又最高”,又暗含了一个“翁”字。两者合璧,遂有“醉翁”之号。“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为写景抒情奠定了基调。 第②段:写山中朝暮之景、四时之景及山水之乐。(风景画)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写早晚之景象。“野芳发而幽香”写春景,“佳木秀而繁阴”写夏景,“风霜高洁”写秋景,“水落而石出”写冬景。 第③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人文图) 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顺序为“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写宴饮所需,都是就地取材,意在夸耀滁地的富足,表明野餐的简朴。全段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第④段:写日暮醉归,归结全文主旨。 (1)主旨句:醉能同其乐。 (2)写“乐”的几种情境:一是禽鸟之乐,二是游人之乐,三是太守之乐。太守之乐的境界最高。及至文末,方才道出姓名,解开全篇悬念,文章也戛然而止,且饶有余味。 ▲(3)作者之“乐”:一是“山水之乐”,二是“宴酣之乐”,三是“乐人之乐”。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三、写作特色 1.层次清晰,脉络分明。文章以“乐”这一主线贯穿全文。 2.语句凝练,语意精警含蓄。 3.句法骈散结合,语言抑扬顿挫。大量运用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每一个“也”字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具有一唱三叹的韵味。全文还用了25个“而”字,把诗一样的句子散文化,整散结合,使文章既有诗的韵味,又有散文的美感。 17.湖心亭看雪 一、重点词语 一词多义 是:① 是 日更定矣( 这 )          ② 是 金陵人( 判断动词,是 ) 更:①是日 更 定矣( 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 ② 更 有痴似相公者( 还 ) 白:①上下一 白 ( 白色 ) ②余强饮三大 白 而别(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 词类活用 ①大 雪 三日( 名词用作动词,下雪 )  ② 客 此( 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 一、重点词语 其他重点实词 ①余 拏 一小舟[ 撑(船) ]  ② 拥 毳衣炉火( 裹着、围着 ) ③ 雾凇沆砀 (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 ④上下 一 白( 全 ) ⑤湖中 焉 得更有此人( 哪能 ) 二、内容理解 1.文章中心:文章通过对西湖壮观雪景的描写以及湖心亭奇遇的记叙,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表达了作者孤高自赏和消极避世的情怀,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 2.文章脉络: 第①段:写前往湖心亭看雪及西湖雪景。 (1)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和天气状况。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年号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西湖经历多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2)接着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3)运用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宛如中国的写意山水画,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 第②段:叙述湖心亭的奇遇。 (1)作者借舟子的话流露出对“痴”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2)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表达了作者的喜悦、豪迈之情。 (3)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末尾还出现了“舟子”,这是不是矛盾? 并不矛盾,这样写是作者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三、写作特色 1.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人与景的融合,是本文的特色。 2.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却又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孤高自赏和不随流俗的情怀。 3.运用白描手法,生动传神,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九年级下册 18.鱼我所欲也 一、重点词语 通假字 ①故患有所不 辟 也( 同“避”,躲避 ) ②万钟则不 辩 礼义而受之( 同“辨”,辨别 ) ③所识穷乏者 得 我 与 ( 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 ) ④ 乡 为身死而不受( 同“向”,先前、从前 ) 古今异义 ①非独贤者有 是 心也( 古:指示代词,这。今:判断动词,是 ) ②万 钟 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古代的一种量器。今: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 一、重点词语 一词多义 得:①二者不可 得 兼( 得到 )      ② 得 之则生( 得到 ) ③所识穷乏者 得 我与( 同“德”,感恩、感激 ) 与:①呼尔而 与 之( 给予 )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 与 ( 同“欤”,语气词 ) 其他重点实词 ①故不为 苟得 也(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 ②故 患 有所不辟也( 祸患,灾难 )    ③ 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假如,假使 ) ④ 蹴 尔而与之( 踩踏 ) ⑤万钟于我何 加 焉( 益处 ) ⑥妻妾之 奉 ( 侍奉 ) ⑦是亦不可以 已 乎( 停止,放弃 ) ⑧此之谓失其 本心 ( 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 二、内容理解 1.文章中心: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提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2.文章脉络: 第①段:分别从正面和反面阐明“舍生取义”的观点,并指出义是人的“本心”。其可分为三层: (1)第一层:提出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用“舍鱼而取熊掌”这个生活常理为喻,引出“舍生而取义”的观点。(类比推理,比喻论证) (2)第二层:先从正面论述。“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为了“义”,可以“舍生”。接着,又从反面来申述观点: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办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 (3)第三层: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第②段:举例说明人没有丧失“本心”和丧失“本心”的表现,阐明人应该保有“本心”的观点。 本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正面事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接着又以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反面事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这一正一反的事例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两者的本质。 ▲本文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用“鱼”和“熊掌”做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讲道理的方法来论证为何要“舍生取义”;用“一箪食,一豆羹”的事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事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用“乡”对待“一箪食,一豆羹”与“今”对待“万钟”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告诉人们要保有“本心”。 三、写作特色 1.善用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文章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自然地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把抽象深刻的道理说得浅显明白,生动形象。 2.善用排比,语句流畅,气势充沛,感情强烈。 19.送东阳马生序 一、重点词语 通假字 ①四 支 僵劲不能动( 同“肢” ) ②同舍生皆 被 绮绣( 同“披” ) ③与之论 辨 ( 同“辩” ) 古今异义 ① 走 送之( 古:跑。今:行走 ) ②媵人持 汤 沃灌( 古:热水。今:食物煮熟后的汁水 ) ③寓逆旅,主人日 再 食( 古:两次。今:又一次 ) ④右备容 臭 ( 古:香气。今:臭味 ) ⑤ 假 诸人而后见也( 古:借。今:与真相对 ) 一、重点词语 词类活用 ① 手 自 笔 录( 名词用作状语。手:用手,亲手。笔:用笔 ) ② 腰 白玉之环( 名词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 ③余则 缊袍敝衣 处其间( 名词用作动词,穿旧棉袄、破衣服 ) 一词多义 至:①色愈恭,礼愈 至 ( 周到 )     ② 至 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到 ) 若:①烨然 若 神人( 好像 ) ②不知口体之奉不 若 人也( 比得上 ) 一、重点词语 一词多义 以:①无从致书 以 观( 用来 ) ②计日 以 还( 表修饰,来 ) ③ 以 中有足乐者( 因为 ) 日:①计 日 以还( 日期 ) ②主人 日 再食( 每天 ) ③ 日 侍坐备顾问( 每天 ) 过:①况才之 过 于余者乎( 超过 ) ②岂他人之 过 哉( 过错 ) 道:①益慕圣贤之 道 ( 学说 ) ②余故道为学之 难 以告之( 说 ) 一、重点词语 一词多义 患:①又 患 无硕师名人与游( 担心 ) ②无冻馁之 患 矣( 忧患 ) 和:①久而乃 和 ( 暖 ) ②言 和 而色夷( 谦和 ) 于:①每假借 于 藏书之家( 从,向 ) ②况才之过 于 余者乎( 比 ) ③今诸生学 于 太学( 在 ) 诸:①今 诸 生学于太学( 各位 ) ②假 诸 人而后见也( 相当于“之于” ) 一、重点词语 其他重点实词 ①无从 致 书以观(得到)  ②每 假 借于藏书之家(借) ③不敢稍 逾约 (超过约定期限) ④ 以是 人多以书假余(因此) ⑤又患无 硕师 名人与游(学问渊博的老师) ⑥尝 趋 百里外(快步走) ⑦从乡之先达执经 叩问 (请教) ⑧先达 德隆望尊 (道德声望高) ⑨门人弟子 填 其室(挤满) ⑩未尝 稍 降 辞色 (稍:略微。辞色:言辞和脸色) ⑪ 援 疑 质 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一、重点词语 其他重点实词 ( 12 )或遇其 叱咄 ( 训斥,呵责 ) ( 13 )不敢出一言以 复 ( 回答,答复。这里是辩解的意思 ) (14) 俟 其欣悦( 等待 ) (15) 穷 冬烈风( 极 ) (16) 烨然 若神人( 光彩照人的样子 ) (17) 略无 慕艳 意( 羡慕 ) (18) 犹幸 预 君子之列( 参与 ) (19) 缀 公卿之后( 跟随 ) (20) 谬 称其氏名( 错误地 ) (21) 父母岁有裘葛之 遗 ( 给予,赠送 ) (22) 无冻 馁 之患矣( 饥饿 ) ( 23 )生以乡人子 谒 余( 拜见 ) ( 24 ) 诋 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 诋毁,毁谤 ) 二、内容理解 1.文章中心:“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两种。本文属于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常用于表达对对方的鼓励、赞美之情。作者写这篇序的目的是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2.文章脉络: 第①段:讲述作者求学的经历。 (1)开头写“家贫”和“嗜学”的矛盾,表现作者幼时读书之坚。 (2)文中“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写出作者的刻苦和守信,是“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 (3)作者对待“先达”的态度虔诚而恭敬。两个“愈”字,传神地表现出作者求知的诚恳。 (4)作者成年后在求师方面遇到的困难:①路途遥远。“趋百里外”,显示了作者求师欲望的迫切和吃苦精神。②老师严厉。“未尝稍降辞色”“叱咄”,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谦逊。 第②段:讲述作者从师的艰苦情况。 (1)求学的艰苦包括两个方面:①行路之苦;②生活之艰。(吃、住两个方面) (2)写同舍生华丽的服饰,主要是为了和作者的“缊袍敝衣”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作者生活的艰苦和学习的勤奋。 (3)作者“略无慕艳意”是因为“中有足乐者”,这个“足乐者”就是指读书。 (4)“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 ▲作者成年后求师的艰难主要有:叩问之难、行路之苦和生活之艰。 第③段:强调了勤苦学习的必要性。 当代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作者青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形成鲜明的对比,从反面强调了勤苦学习的必要性。最后用一个选择句式又加一个反诘句式,强调指出:这些太学生业有不精、德有不成,关键就在于他们既不勤奋又不刻苦。 第④段:点明写序的目的。 文章末尾点明写序的目的,这就是“道为学之难”,“勉乡人以学者”。 三、写作特色 1.记叙、描写、议论三者自然结合。记叙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有力地达到劝勉的效果。 2.运用对比的手法。如以先生的严厉态度和作者的恭敬态度做对比,突出作者嗜学、勤学的精神,也写出他求学之艰;又如以同舍生穿戴“烨然若神人”与作者“缊袍敝衣”的寒酸做对比,突出了作者学习、生活条件的艰苦和学习的勤奋。 20.曹刿论战 一、重点词语 古今异义 ①肉食者 鄙 ( 古:目光短浅。今:卑鄙 ) ② 牺牲 玉帛( 古: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牲畜。今:为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 ③小大之 狱 ( 古:指诉讼事件。今:监狱 ) ④ 可以 一战( 古:可以凭借。今:能够 ) ⑤ 再 而衰( 古:第二次。今:又一次 ) 词类活用 ①神弗 福 也( 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 ②公将 鼓 之( 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 一、重点词语 一词多义 故:①公问其 故 ( 原因 ) ② 故 逐之( 所以 ) 以:①何 以 哉( 凭、靠 ) ②必 以 分人( 把,用 ) ③必 以 信( 按照,根据 ) 词类活用 ①又何 间 焉( 参与 )   ②衣食所 安 ( 指安身 ) ③弗敢 专 也( 个人享有 ) ④弗敢 加 也( 虚夸、夸大 ) ⑤必以 信 ( 实情 ) ⑥小信未 孚 ( 使信服 ) ⑦必以 情 ( 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 ⑧忠之 属 也( 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 ⑨战则请 从 ( 跟从 ) ⑩齐师 败绩 ( 大败 ) ⑪ 公将 驰 之( 驱车追赶 ) ⑫ 既克 ( 既:已经。克:战胜 ) ⑬一 鼓 作 气( 鼓起 ) ⑭ 彼竭我 盈 (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 ⑮ 望其旗 靡 ( 倒下 ) 二、内容理解 1.文章中心:本文通过记述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及其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远见卓识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2.文章脉络: 第①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开篇就指出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对象、战争的性质和鲁庄公决定应战。乡人的劝阻反衬出曹刿的爱国。庄公前两次的回答说明他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的保佑上,表现出庄公十足的鄙陋。曹刿对这两次答复都予以否定,指出庄公所说的不过是“小惠”“小信”,并强调了“民从”和“民孚”的重要性,这就初步显示了他的“远谋”。 第②段: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文章把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做了对比描述:庄公“将鼓”“将驰”,表现出他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曹刿则以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出他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把握战机。此段又一次把曹刿的“远谋”和庄公之“鄙”进行了对比。 第③段:写曹刿论述这次战争取胜的原因。 先用“既克,公问其故”一句承上启下。“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见庄公完全不懂军事,这既印证了开头说的“肉食者鄙”,又自然引出曹刿的论述。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进攻的观点,回答了作战时为什么在“齐人三鼓”之后,他才认为“可鼓”的问题。以大国难测、谨防埋伏为根据,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这就进一步说明曹刿的确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 ▲全文文眼是“远谋”一词。 ▲曹刿:有爱国热情、有政治远见、有长远的谋略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鲁庄公:是个平庸(非昏庸)的国君,虽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但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 三、写作特色 1.详略安排精当。详细地描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请战”“从战”“克敌”及战争双方的对峙与交锋都只是一笔带过。这样的剪裁,有利于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 2.语言十分精练。行文中散句、排比、偶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 21.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重点词语 通假字 明日徐公来, 孰 视之( 同“熟”,仔细 ) 古今异义 ① 明日 徐公来( 古:次日,第二天。今:今天的后一天 ) ②今齐 地方 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地区 ) ③宫妇 左右 莫不私王( 古:君主左右近侍之臣。今:表示方位;表示约数 ) 词类活用 ①朝 服 衣冠( 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 ②吾妻之 美 我者 (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 ③群臣吏民能 面 刺寡人之过者( 名词用作状语,当面 ) ④ 闻 寡人之耳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 一、重点词语 一词多义 朝 :① 朝 服衣冠( 早晨 )    ②于是入 朝 见威王( 朝廷 ) ③皆 朝 于齐( 朝拜 ) 上:①受 上 赏( 上等 )    ② 上 书谏寡人者( 送上、进献 ) 孰:①我 孰 与城北徐公美( 谁,哪一个 )  ② 孰 视之( 同“熟”,仔细 ) 下:①乃 下 令( 颁布,下达 )  ②受 下 赏( 下等 ) 其他重点实词 ①邹忌 修 八尺有余( 长,这里指身高 )   ②吾妻之美我者, 私 我也( 偏爱 ) ③王之 蔽 甚矣( 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 一、重点词语 其他重点实词 ④群臣吏民能 面 刺寡人之过者( 当面指责 ) ⑤能 谤讥 于 市朝 ( 谤讥:议论。市朝:指集市、市场等公共场合 ) ⑥ 时时 而 间进 ( 时时:常常,不时。间进:偶然进谏。间,间或、偶然 ) ⑦ 期年 之后( 满一年 ) 二、内容理解 1.文章中心: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纳雅言、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2.文章脉络: 第①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1)妻、妾、客三人的回答,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明显不同。妻的回答多了“君美甚”三个字,表示出妻子的偏爱之情,用的是反问句,表示一种十分肯定、不用怀疑的口气;妾的回答少了“君美甚”三个字,但仍然用反问句,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客人的回答不仅少了“君美甚”三个字,而且没有用强烈的反问语气,只是平淡地肯定邹忌美于徐公,这是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2)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而是很有自知之明。 (3)详写邹忌比美(三问三答),为后文邹忌进谏,解释齐王受蒙蔽做铺垫。 第②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邹忌先以切身经历设喻,再将齐王的地位和自己做比较,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把家事、国事进行类比,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第③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1)先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决心,然后分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写出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 (2)纳谏的结果:国内,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国外,“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胜于朝廷”。 (3)写齐王纳谏的对比: ①纳谏方法对比。进谏可采用三种方式,“面刺”“上书”“谤讥于市朝”,并分别赐予“上赏”“中赏”“下赏”,表现了齐王广开言路决心之大,态度之诚。 ②纳谏效果对比。“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有力地表现了齐国政治修明,齐王纳谏效果显著。 ▲邹忌:实事求是,善于观察、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关心国家大事,敢于大胆地坚持真理,讽劝齐王。 ▲齐王:是一个心胸宽阔、气度宏大、知错能改、锐意改革的贤明君主。 三、写作特色 1.采用设喻说理的写作方法。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2.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成功地运用了细节描写和语言描写,表现了邹忌丰富的内心世界,塑造了齐王的贤明君主形象。 22.出师表 一、重点词语 古今异义 ①诚宜 开张 圣听( 古:扩大。今: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 ) ②未尝不叹息 痛恨 于桓、灵也( 古:感到痛心、遗憾。今:十分憎恨 ) ③先帝不以臣 卑鄙 ( 古: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指品质低劣 ) 词类活用 ①以 光 先帝遗德( 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 ) ②若有作 奸 犯科及为忠善者( 形容词用作名词,邪恶的事情 ) ③此皆 良实 ( 形容词用作名词,忠良诚实的人 ) 一、重点词语 词类活用 ④ 优劣 得所( 形容词用作名词。优:能力强的人。劣:能力弱的人 ) ⑤ 亲 贤臣, 远 小人( 形容词用作动词。亲:亲近。远:疏远 ) ⑥则责攸之、祎、允等之 慢 ( 形容词用作动词,怠慢,疏忽 ) 一词多义 遗:①以光先帝 遗 德( 遗留 )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 遗 陛下( 给予 ) 行:①然后施 行 ( 执行 ) ②性 行 淑均( 品德 ) ③必能使 行 阵和睦( 行伍,部队 ) 一、重点词语 一词 多义 分:①今天下三 分 ( 分开 )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 分 也( 本分 ) 明:①以昭陛下平 明 之理( 清明 ) ②以伤先帝之 明 ( 英明、圣明 ) 效:①恐托付不 效 ( 成效 ) 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 效 ( 功效 ) 论:①宜付有司 论 其刑赏( 判定 ) ②每与臣 论 此事( 谈论 ) 道: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 道 崩殂( 途 ) ②以咨诹善 道 ( 方法 ) 言:①进尽忠 言 ( 言论 ) ②不知所 言 ( 说 ) 一、重点词语 其他重点实词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 秋 也( 时候 ) ② 引喻 失 义 ( 引喻:称引、譬喻。义:适宜、恰当 ) ③ 陟罚臧否 ( 陟:晋升。罚:处罚。臧:赞扬。否:批评 ) ④宜付有司论其 刑 赏( 罚 )    ⑤ 悉 以 咨 之( 悉:都。咨:询问 ) ⑥猥自枉 屈 ( 辱,降低身份 ) ⑦遂许先帝以 驱驰 ( 奔走效劳 ) ⑧后 值 倾覆( 遇到 )        ⑨ 尔来 二十有一年矣( 自那时以来 ) ⑩故临崩 寄 臣以大事也( 托付 ) 一、重点词语 其他重点实词 ⑪ 夙夜 忧叹( 早晚,日日夜夜 ) ⑫深入 不毛 ( 不生长草木。这里指贫瘠、未开垦的地方 ) ⑬庶竭 驽钝 ( 比喻才能平庸 ) ⑭ 攘除 奸凶( 排除,铲除 ) ⑮斟酌 损益 ( 损:减少。益:增加 ) ⑯则责攸之、祎、允等之 慢 ( 怠慢,疏忽 ) ⑰以 彰 其咎( 公布 ) ⑱以咨 诹 善道( 询问 ) 二、内容理解 1.文章中心:《出师表》劝勉刘禅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兴复汉室”的决心及对蜀汉忠贞不贰的品格。 2.文章脉络: 第①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1)文章开头先点明当时形势的危急,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 (2)不利条件:①先帝中道崩殂;②天下三分;③益州疲弊。 有利条件: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 (3)提出具体建议:开张圣听(广开言路)。 目的: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第②段:提出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建议。 第③段:举荐贤臣,是内政上的安排。 第④段:举荐向宠,是军政上的安排。 第⑤段:列举历史经验教训,提出“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 作者先从正面分析先汉兴隆的原因(亲贤臣,远小人),紧接着从反面分析后汉倾颓的原因(亲小人,远贤臣),同时又用先帝的事例来警示刘禅,最后向刘禅提出期望,从而劝谏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 第⑥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 写作者的出身和志趣,概括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诚,启发刘禅能像其父一样任人唯贤、知人善任。 “感激”的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第⑦段:自述受托后的经历,表明兴复汉室的决心。 夙夜忧叹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北伐的条件: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北伐的战略目标(政治愿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第⑧段:明确各方职责,表达伐魏兴汉的坚定决心。 ▲诸葛亮主要提出了三条建议:①广开言路;②严明赏罚;③亲贤远佞。其中“亲贤远佞”是贯穿全篇最重要的建议。 三、写作特色 1.全文以议论为主,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言辞恳切,感人肺腑。 2.语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练。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感,处处不失臣子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语言精练,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工整的排比句式。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