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散文阅读系统训练
加入VIP免费下载

5156edu-2004-6012.doc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叙事散文阅读系统训练》

共有 2 个子文件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叙事散文阅读系统训练》 共有 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叙事散文阅读系统训练 ‎ ‎(一)父亲的画面 刘墉 ①人生的旅途上,父亲只陪我度过最初的九年,但在我幼小的记忆中,却留下非常深刻的画面,清晰到即使在三十二年后的今天,父亲的音容仍仿佛在眼前。‎ ②最早最早,甚至可能是两三岁的记忆中,父亲是我的溜滑梯,每天下班才进门,就伸直双腿,让我一遍又一遍地爬上膝头,再顺着他的腿溜到地下。母亲常怨父亲宠坏了我,没有一条西装裤不被磨得起毛。‎ ③父亲的怀抱也是可爱的游乐场,尤其是寒冷的冬天,他常把我藏在他皮袄宽大的两襟之间,那里面有着银白的长毛,很软,也很温暖。‎ ‎④父亲宠我,甚至有些溺爱。他总专程到衡阳路为我买纯丝的汗衫,说这样才不致伤到我幼嫩的肌肤。在我四五岁的时候,突然不再生产这种丝质的内衣。当父亲看着我初次穿上棉质的汗衫时,流露出一种心疼的目光,直问我扎不扎。当时我明明觉得非常舒服,却因为他的眼神,故意装作有些不对劲的样子。‎ ‎⑤傍晚时,父亲更常把我抱上脚踏车前面架着的小藤椅,载我穿过黄昏的暮色和竹林,到萤桥附近的河边钓鱼。我们把电石灯挂在开满姜花的水滨,隔些时在附近用网一捞,就能捕得不少小虾,再用这些小虾当饵。‎ ‎⑥我最爱看那月光下鱼儿挣扎出水的画面,闪闪如同白银打成的鱼儿,扭转着、拍打着,激起一片水花,仿佛银梭般飞射。‎ ‎⑦当然父亲也是我枕边故事的述说者,只是我从来不曾听过完整的故事。一方面因为我总是很快地入梦,一方面由于他的故事都是从随手看过的武侠小说里摘出的片段。也正因此,在我的童年记忆中,“踏雪无痕”和“浪里白条”,比白雪公主的印象更深刻。‎ ‎⑧真正的白雪公主,是从父亲买的《儿童乐园》里读到的,那时候还不易买到这种香港出版的图画书,但父亲总会千方百计地弄到。尤其是当我获得小学一年级演讲比赛冠军时,他高兴地从国外买回一大箱立体书,每面翻开都有许多小人和小动物站起来。我始终记得其中的画面,甚至那涂色的方法,也影响了我学生时期的绘画作品。‎ ‎⑨父亲不擅画,但是很会写字,他常说些“指实掌虚”、“眼观鼻,鼻观心”之类的话,还买了成沓的描红簿子,把着我的小手,一笔一笔地描。直到他逝世之后,有好长一段时间,每当我练毛笔字,都觉得父亲的身影,站在我的身后……‎ ‎⑩父亲爱票戏,常拿着胡琴,坐在廊下自拉自唱。他最先教我一段《苏三起解》,后来被母亲说:“什么男不男、女不女的,怎么教孩子尖声尖气学苏三?”于是改教了大花脸,那词我还记得清楚:“老虽老,孤的须发飘,上阵全凭马和刀……”‎ 父亲有我时已经四十多岁,但是一直到他五十一岁过世,头上连一根白发都没有。他的照片至今仍挂在母亲的床头。八十二岁的老母,常仰着脸,盯着他的照片说:“怎么愈看愈不对劲儿!那么年轻,不像丈夫,倒像儿子了!”然后她便总是转过身来对我说:“要不是你爸爸早死,只怕你也成不了气候,不知被宠成了什么样子!”‎ 是的,在我的记忆中,不曾听过父亲的半句斥责,也从未见过他不悦的表情。尤其记得有一次蚊子叮他,父亲明明发现了,却一直等到蚊子吸足了血,才打。‎ 母亲说:“看到了还不打?哪儿有这样的人?”‎ 12‎ “等它吸饱了,飞不动了,才打得到。”父亲笑着说,“打到了,它才不会再去叮我儿子!”‎ 三十二年了,直到今天,每当我被蚊子叮到,总会想到我那慈祥的父亲,听到“啪”的一声,也清晰地看见他手臂有被打死的蚊子和殷红的血迹……‎ ‎(摘自《美文》2007年第12期)‎ ‎1.(概括能力)请用小标题形式完成第②至⑩段所描述的父亲的几幅画面。(4分)‎ 快乐的溜滑梯 ‎ ‎ ‎     ‎ 月下钓鱼乐 ‎ 千方百计买图书 ‎ 教我唱京戏 ‎2.(理解词句、语言表达能力)读第④段,从神态和动作两方面想像并描写出父亲看到“我”“有些不对劲的样子”时的反应。(2分)‎ ‎ ‎ ‎ ‎ ‎3.读第段,体味画线句所蕴含的情感。(4分)‎ ‎(理解词句能力。思路提示:此句话涉及几个人物?蕴含的都有谁的情感?谁对谁的情感?谁对谁的什么情感?)‎ ‎ ‎ ‎ ‎ ‎4.试分析第段在文章主题和结构两方面所起的作用。(4分)‎ ‎(写法分析能力。答题提示:这类题要积累丰富的写作知识)‎ ‎(1)主题方面(提示:先答这一段写了什么,然后思考与主题的关系):‎ ‎        ‎ ‎ ‎ ‎(2)结构方面: ‎ ‎(二)母亲与莫扎特 ‎ 这似乎是一个不伦不类的题目,母亲目不识丁,根本没有想过这个世界上曾有过一位什么莫扎特。记得那一年我刚把音响搬回家时,她蹑手蹑脚走过来,奇怪地望了望这庞然大物,问我这是什么物体? ‎ 是冥冥中的命运,把母亲和莫扎特连在一起,我知道这样说对谁也讲不清,我只有对自己一遍遍倾诉。 ‎ 12‎ 两年前的夏天,我常去两个地方消遣:一是月坛邮票市场,一是灯市口唱片公司。抱着邮票回家,邮票不会说话,任你摆弄,任你和那些古今中外的哲人或动物相会就是了,母亲只是悄悄坐在床头看我摆弄,看腻了,便倒下睡着了,微微打着鼾。唱片不是邮票,买回来不是看的是要听的,而且,常觉得音量太小难听出效果,便把音量放大,震得满屋摇摇晃晃;又常在夜深人静时听,觉得乐曲融合着沉郁的夜色才有韵味,才能把心融化……母亲常无法休息。我几次对老人说:“吵您睡觉吧?”她总是摆摆手:“不碍的,听你的!”我问她:“好听吗?”她点着头:“好听!”其实,我知道,一切都是为了我。在母亲的眼里,孩子的事再小也总是大事。她就是那么默默地坐在床头,陪我听到很晚。在那些个无月多云或星稠云淡的夜晚,母亲并不关心那个大黑匣子中的贝多芬、巴赫或曼托瓦尼,母亲只关心一个,那便是我。 ‎ 八月一天的黄昏,我又来到了灯市口,偶然间看到了一盘莫扎特《安魂曲》的激光唱片。我拿了起来,犹豫了一下,买还是不买?这是莫扎特一生最后一部未完成曲,拥有它是值得的。但是,我还是把它放下了,我实在不喜欢莫扎特,我一直觉得他短短一生写的乐曲太多太滥太流畅,缺少柴可夫斯基的忧郁、勃拉姆斯的挚情,更缺少贝多芬的深刻。我知道这是我的偏执,但在音乐面前喜欢与否,来不得半点虚伪。 ‎ 这天黄昏,我空手而归,母亲还好好的,正坐在厨房里帮我择新买的小白菜和嫩葱。我问她:“今晚您想吃点儿什么?” 她像以往一样说:“你想吃什么就做什么吧!”几十年以来,她都是这样辛勤操劳,却从不为自己提一点点要求。我炒菜,她像以往一样站在我旁边帮我打下手。晚饭后我听音乐,她像以往一样坐在床头默默陪我一起听,一直听到很晚很晚……谁会想到,第二天她老人家竟会溘然长逝呢?母亲依然如平日一样默默坐在床头,突然头一歪倒在床上,无疾而终,突然得让我的心一时无法承受。 ‎ 丧事过后,我想起那盘《安魂曲》,我无法不把它与母亲联系在一起,人生哪有这样的巧合?莫非莫扎特在启迪我母亲即将告别这个世界,灵魂需要安慰?而我却疏忽了,只咀嚼个人的滋味!我很后悔没有买。如果买下让母亲临别最后一夜听听也好啊!我甚至想如果买下也许能保佑母亲不会那样突然而去呢! ‎ 我直感到对不住莫扎特,我直感到对不住母亲。 ‎ 不要执意追求什么深刻,平凡、美好,本身不就是一种深刻吗?母亲太过平凡,但给予孩子最后一刻默默的爱,难道不也是一种深刻吗?我看到梅纽因写过的一段话,说莫扎特的音乐“像一座火山斜坡上的葡萄园,外面幽美宁静,里面却是火热的”!母亲难道不也是这样的吗?我没有理解莫扎特,也没有理解母亲。 ‎ 鬼使神差,我又来到灯市口,可惜,那盘唱片没有了。 ‎ ‎ ‎ ‎1、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说说文章通过几件事情来表现母亲的平凡而美好。 ‎ ‎        ‎ ‎ ‎ ‎        ‎ ‎2、阅读全文,分条概述作者对母亲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 ‎        ‎ ‎ ‎ ‎        ‎ ‎3、本文主要写母亲,却以“母亲与莫扎特”为题,为什么? ‎ ‎        ‎ ‎ ‎ 12‎ ‎        ‎ ‎4、在充满遗憾、同情的余味中,文章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为天下的为人子女者提一个合理的建议或忠告。 ‎ ‎        ‎ ‎ ‎ ‎        ‎ ‎(三)敲雪 (沈阳)‎ ‎(1)睡到半夜,忽然觉得好冷。也许,外面下雪了。我想。我蜷着身子,强迫自己再睡。不知过了多久,迷迷糊糊中,我听到了屋前屋后的惊叫声。睁开眼,天亮了,透进屋的亮光,冷冷地泛着朦胧。   (2)好久没见过雪了!我顾不上睡觉,一骨碌爬起来,小跑着跨出门。屋檐下,我极目远眺,整个世界全是一片白,白得晃眼。慢慢收回目光,我就看见了父亲。   (3)父亲站在屋对面的小路上。他眼下,是一丛一丛的雪枝。我知道,托着雪的,是密密麻麻的树枝。每到春天,那些树枝就开出一堆一堆的杏花、李花、桃花,五彩缤纷的,像一片花的海洋。花一天一天地谢了,青涩的果子藏在绿叶间,一天一天地长大了,泛红了。父亲的笑容也多起来,有时不知不觉就到了树下。开始,父亲轻轻掰下枝丫,寻找枝叶间还没完全长出来的果子,偶尔发现米粒大的一颗,也要小跑回家雀跃着向全家人报喜;后来,父亲就踮着脚尖,痴痴地看,痴痴地闻,即使枝丫垂到眼皮下,也舍不得动一指甲,生怕惊跑了它们。果子渐渐成熟了,父亲停了农活,从早到晚蹲在树下守着,守着我们的“书本”。我们兄弟多,家里又没有其它收入,读书全靠它。到了上市季节,父亲就在树下铺几床棉絮,说这样落下的果子就不会摔烂,能卖个好价钱。卖果子的钱,父亲一分一厘也不花,全存着,刚好够我们读一年书。所以,只要我们目不转睛盯着父亲担子里那些红嘟嘟的杏呀、李呀、桃呀的时候,父亲总是拍着我们的头说:“馋了吧?这可吃不得,它是你们的书本啊,不想读书吗?”我们一起点头:“想读!”“还想吃吗?”“不想!”我们一起咽口水,狠狠摇头。从此,我们就把那些杏呀、李呀、桃呀叫书本了。   (4)可是,这不是果树开花、结果的季节呀,父亲看那些雪树做啥呢?我很是不解。   (5)走到父亲面前,父亲看了看我,说:“星期天,多睡会吧?”   (6)我不回答父亲的话,不解地问:“你看这树干嘛?春天还早。”   (7)“真的还早么?快了快了!可是——”父亲顿了顿,脸上露出了忧郁,“这雪太大了,你看,树枝压断了好多。”   (8)我细细一看,真的,一些断枝落在地上或是横在树上,全被雪掩住了,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来。   (9)“回去拿根竹竿来吧。”父亲沉吟了一阵,对我说。   (10)我怔了怔,一下子明白了父亲的用意,于是,忙不迭地回家找来一根稻田里赶鸭子用的长竿。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伸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点敲下来……几十棵果树,父亲整整敲了一个上午。父亲回家,头上、脸上,身上,全是雪。给体温融化的雪水,湿透了父亲的衣服。我连忙烧起一堆旺旺的柴火,父亲骑在火上,还在瑟瑟发抖。   (11)这天晚上,父亲问我:“今晚还会下雪吗?”   (12)“下呀,老师说‘瑞雪兆丰年’,下得越大越好!”我说。   (13)“我娃儿有长进了,好,那就下吧!”父亲抚摸着我头,频频颔首。 ‎ 12‎ ‎  (14)晚上,果真又下起了大雪。父亲怎么也睡不着,他耳朵支楞着,听着外面的风吹草动。“睡呀,你怎么了?”母亲不耐烦了。“你懂啥?这叫听雪!”父亲的声音很大,传进篱笆墙另一边的我们的耳里,我和弟弟就吃吃地笑,笑父亲不会用词,雪,是能听的么?   (15)半夜,父亲突然翻身跳下床,惊醒了我们。我们问他怎么了,父亲说:“我听到树枝又断了,一声连一声,我得敲雪去。”我们说这么远,听不到,你那是幻觉,睡吧睡吧。可是父亲不理会我们,拖着竹竿,打着手电就出了门。我们穿了衣服撵出去,在屋檐下看见的已是一束在树下晃来晃去的亮光了。看了一会,冷得不行,我们只得跑进了被窝。   (16)天亮,父亲回家,把我们全都摇醒,高兴地说:“一根树枝也没断,你们又能上学了,又有书本了。”父亲的牙齿咯咯直响,磕得不听使唤。   (17)第二天,父亲就病了。   (18)冬天完了,春天来了,夏天也来了,杏呀、李呀、桃呀,比哪一年都大,都红。父亲的病却一直不见好转。我挑了两个又大又甜的桃,捧到父亲床前,说:“爸,你尝尝,好甜呢!”   (19)父亲挣扎着撑起身子,劈手打掉我手里的桃,怒气冲冲地吼:“谁叫你们吃?这是你们的书本哪!不想读书了?”   (20)“想!”我哭着说,“我们没吃,只想你吃一个,你的口味不好!”   (21)父亲叹了口气,拉过我,给我擦了一把眼泪,说:“拣起来吧,我吃一个!”   (22)我看见父亲咬了一口桃,父亲的眼泪也一下子流了出来。‎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3分)‎ ‎        ‎ ‎ ‎ ‎        ‎ ‎2.选文第(3)段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        ‎ ‎ ‎ ‎        ‎ ‎3.选文第(11)段中,父亲为什么问我“今晚还会下雪吗?”(2分)‎ ‎        ‎ ‎ ‎ ‎        ‎ ‎4.分析选文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伸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点敲下来……‎ ‎        ‎ ‎ ‎ 12‎ ‎        ‎ ‎5.请分析选文中“父亲”的性格特点。(3分)‎ ‎        ‎ ‎ ‎ ‎        ‎ ‎(四)人间好时节 ‎①小时候,没有电视和电玩,连电影也难得有机会看,我的游戏,就是唐诗。   ②母亲不知道从哪里找到一本破破旧旧的《唐诗三百首》,教四岁半的我和一岁半的弟弟背诵。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是我生命里第一首诗。我还不识字,母亲念一句,就跟着念一句,像堆积木似的,把一首诗完整地堆砌在小脑袋瓜里。 就是这二十个似懂非懂的字,敲开了一扇鸟语花香的诗意之门。‎ ‎③那两三年,也是母亲很难得的一段家庭主妇生涯。我还清楚记得,背诗的时候,母亲在厨房里揉面,捏出一个个巧致的面娃娃,有豆沙馅的小兔包;芝麻馅的小鱼包,还有小鸟啦,花朵啦,各式各样的,放进蒸笼里去,就在我们背完一首五绝或七绝的时候,鼓膨膨的包子蒸好了。能够准确背出诗来,就能获得一个兔包或是鱼包的奖赏,热腾腾的包子捧在手里,却还瞅着别样的,恨不能多背几首诗。   ④吃过晚饭,父母亲便牵着我和弟弟的手,出门散步。我们把白天里背熟的诗,背给父亲听,欲穷千里目,砰,我把一粒石子踢得远远的,更上一层楼,追上去踢得更远,痛快地,砰!   ⑤常常,遇见不相识的路人,因为两个用着嘹亮童音,如同歌吟的孩子背诗的声音而驻足,听完之后,看见他们眼中的惊奇和赞赏,我和弟弟仿佛穿上了最华美的衣裳。   ⑥少女时期,我曾在当时还没拆除的国际学舍举办的书展中,买下自己第一本词选,《三李词选》,选的是李白、李后主和李清照。规定自己,每天一定要背一阕词,这三位诗人的词选,统一是感伤的情调,这使我变得多愁善感,沉溺于眼泪与自怜。   ⑦有个同学整日里是开心的,如同阳光下的银杏树,哗啦哗啦,一阵风过就闪着细碎的笑声。她很惊讶地注意到我的落落寡合,于是,有一次我生日,她在卡片上抄了一首诗给我: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⑧这里面的忧愁呢?追悔呢?感伤呢?为什么既不怀念远去的朋友?也不追忆逝去的情事呢?为什么没有年华老去的无奈?为什么没有时不我予的慨叹?为什么这首诗读完了,竟然对生活有了好多喜悦的情绪,让我忍不住想要出门去,感觉一年四季的风花雪月,感觉活着是一种幸福。   ⑨从那时候我就意识到,诗词的世界何其广阔,绝不只是提供了多愁善感而已。   ⑩我从没有什么座右铭,遇见困扰或烦恼的时候,也不求神问卜,我习惯翻阅诗。那些诗人从不吝惜,以他们的生命故事,给我们人生的启迪。‎ ‎⑾“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喧闹歇,繁华过,往事如水流去,王维给我们的总是平淡悠远的禅意。山穷水尽之时也不是绝境,因为那正是新希望的开始。‎ ‎⑿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广为人们称道。他一生历尽艰辛,但词中蕴含的超然物外的旷达人生态度却无不让人心生钦羡仰慕之情。‎ 12‎ ‎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远离纷扰喧嚣的尘世,过着一种悠然淡泊、从容自在的生活。他舍弃的是世俗的名利,收获的却是内心的宁静……   ⒁这些诗词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多愁善感的情韵,更多时候还有心灵与智慧的启发。我们必须有一首,或是几首诗,要放进人生的行囊里,以抵御生命历程中可能遇到的坎坷甚至灾难。   ⒂我常想到童年时,背着诗,踢着石子,在黑夜里畅快地奔跑场景。   ⒃让我们一边念一首诗,一边把挫折和烦恼踢开,还给自己一个鸟语花香的好时节。‎ ‎(作者:张曼娟,文章有删改)‎ ‎17.文章记述了作者成长过程中与诗结下的不解之缘。阅读①—⑨段,将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4分)‎ ‎(1) 。‎ ‎(2)母亲用蒸包奖励“我”背诗。‎ ‎(3)饭后散步时,“我”和弟弟背诗赢得路人的赞赏。‎ ‎(4) 。‎ ‎18.根据⑾—⒀段的内容,概括作者从诗词中收获了哪些心灵与智慧的启发。(3分)‎ ‎        ‎ ‎ ‎ ‎        ‎ ‎19.纵观全文,请你谈谈对文章题目中“好时节”含义的理解。(3分)‎ ‎        ‎ ‎ ‎ ‎        ‎ ‎20.联系你积累的古诗词,想一想,你准备把哪两句诗“放进人生的行囊里”?请你写下来并说明理由。(文章中引用的诗词除外)(4分)‎ ‎        ‎ ‎ ‎ ‎        ‎ ‎(五)目送(节选) 龙应台 ‎①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②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③‎ 12‎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④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⑤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⑥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⑦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⑧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也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⑨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12.阅读全文,补充填写下面表格中的内容。(3分)‎ 时间 情节 儿子对母亲的态度 小学 母亲目送儿子上小学 十六岁 勉强忍受 二十一岁 母子同路同车,母亲目送儿子上公车 ‎13.作者在第⑦段中,为什么用“一瞥”而不用“一望”?(2分)‎ ‎        ‎ ‎ ‎ ‎        ‎ ‎14.本文以“目送”为标题,好在哪里?(2分)‎ ‎        ‎ ‎ ‎ ‎        ‎ ‎15.文章最后一段写道“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又说“不必追”,你怎样理解?(3分)‎ ‎        ‎ ‎ ‎ 12‎ ‎        ‎ ‎(六)命的驱使 ‎①文化大革命到来之前,我才20多岁。我决心把一生的时光,都溶进调色盘里。那雨中的船、枝上的鸟、泥土中的小花小草、薄暮冥冥中一张张模糊而有生气的脸,把我牢牢地固定在画架前,再也没有想到与它分开。 ②然而,1966年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动乱就像从天而降的重锤,把我的世界砸得粉碎。于是,往日那些山光水色、鸟语花香,美梦一般流散了。 ③一夜之间,千万人的命运发生骤变;千万个家庭发生了在书本里都不曾见过的怪诞离奇的悲剧。那时在海河边有个地方叫挂甲寺,经常会发现有投河自尽的人。有老者、有青年、有腰间捆着婴儿一同殉难的妇女。每当看到这些下狠心毁掉自己的人时,我的心都会颤栗,心想他们必有许多隐忍在心、难以抗拒的苦痛。于是我便不自觉地虚构起他们生前的故事。我平日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万千感受也都自然而然地向虚构的故事中聚拥而来。开始,我只是把这些故事讲给至亲好友们听。为了安全,我把故事中的人物、地点、社会背景全换成外国的,当做一个个旧的外国小说或电影故事。我以讲故事来排遣郁结心中的情感。 ④一个夜晚,外边刮着冷风。一位许久的老朋友突然跑到我家来。他不等我说什么,便一口气讲了他长长一段奇特的遭遇。我听着,流下泪,夹在手指间的烟卷灭了也不知道。他讲完了,忽然用激动得发颤的声音问我:“你说,将来的人会不会知道咱们这种生活?这种处境?你说,现在有没有人把这些事写下来?可是那就得冒着生命的危险呀!不过,这对于将来的人该是多么有价值啊!” 我们都沉默了。我俩都顺着他这番话思索下去……从此,我便产生了动笔写的念头。 ⑤我把自己锁在屋里,偷偷写起来,只要有人叩门,我立即停笔,并把写了字的纸东藏西掖,尽管是片言只语,但是这片言只语要是被人发现,就会毁了自己,甚至家破人亡,不堪设想。后来写得多了,我就把这些写好的东西埋藏在院子的砖块下边、塞在楼板缝里,或者一层层粘起来,外边糊上宣传画片,做为掩蔽,以便将来有用时拿温水泡了再一张张揭出来……但藏东西的人总觉得什么地方都不稳妥。一度,我把这些稿子卷成卷儿,塞进自行车的横梁管儿里。这车白天就放在单位里,单位整天闹着互相查找“敌情线索”。我总觉得会有人猛扑过去从车管儿里把稿子掏出来。不安整天折磨着我。 ⑥终于有一天,我把稿子悄悄弄出来,用着烧了。心里立刻平静下来,跟着而来的却是茫然和沮丧。 ⑦以后,我一旦有了抑制不住的写的冲动时,便随写随撕碎,扔在厕所里冲掉;有时写好了,轻轻读给自己听,读到自己也受感动时便再重读几遍,最后却只能恋恋不舍地投进火炉里。当辗转的火舌把一张张浸着心血的纸舔成薄薄的余灰时,我的心仿佛被灼热的火舌刺穿了。写了不能发表,又不能给任何人看,还收留不住,有什么用?多么傻气的做法!多么愚蠢的冲动!多么无望的希望! ⑧但是我必须从自己身上寻找力量充实自己。我发现,我是有良心的,我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我是悄悄地为祖国的将来做一点点事呀!这样,我便再不毁掉自己笔下的每一张纸了。我下了决心,我干我的——不管将来如何,不管光明多么遥远,不管路途中间会多么艰辛和寂寞,会有多大的阻碍,会出现怎样意外的变故。 ⑨现在回想起来,这便是我走向文学之路最初的脚步了。 ⑩‎ 12‎ 那年我在滇南,那里的亚热带风情使我耳目一新。那些哈尼族人的大茅屋顶、傣族人的竹楼、苗族妇女艳丽的短裙,混在一片棕榈、芭蕉、竹丛、雪花一样飘飞的木棉和蓝蓝的山影之中,令我感动不已。不知不觉又唤起我画画的欲望。我回到家,赶忙翻出搁放许久的纸笔墨砚,呆在屋里一连画了许多天,还拿出其中若干幅参加了美术展览。当时,一些朋怀疑我要重操旧业了。不,不,这仅仅像着了魔似的闹了一阵子而已。跟着,潜在心底的人物又开始浮现出来,日夜不宁地折磨我了。我便收拾起画具,抹净桌面,摆上一叠空白的稿纸…… 11是啊,我之所以离开至今依然酷爱的绘画,中途易辙,改从写作生涯,大概是受命运的驱使吧!这不单是个人的命运,也是同时代人、祖国、民族共同的命运所致。‎ ‎13. 文章中作者详细写出了自己在“文革”那个特殊年代里最初走向文学之路时的写作经历及心路历程,阅读文章第⑤—⑧段,填写表格。(5分)‎ ‎ “我”的写作历 ‎“我”的心路历程 偷偷写并用各种方法藏稿子 ‎①‎ ‎②‎ 平静、茫然和沮丧 ‎③‎ ‎④‎ 珍惜写下的稿子 ‎⑤‎ ‎14. 本文第⑩段作者记叙了自己因感动而重拾画笔,最后又依然回归文学之路的事情。这些记叙有什么作用?(4分)‎ ‎        ‎ ‎ ‎ ‎        ‎ ‎15. 作者为什么说改从写作生涯仅是个人的命运,“也是同时代人、祖国、民族共同的命运所致”?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出你的理解。(不超过150字)(6分)‎ ‎        ‎ ‎ ‎ ‎        ‎ 12‎ 叙事散文阅读系统训练答案:‎ ‎(一)《父亲的画面》‎ ‎7.(4分)温暖的游乐场、心疼的目光、枕边讲故事、教我写毛笔字。(每空1分)‎ ‎8.(2分)提示:从神态、动作两方面作具体描写,描写内容要能准确表现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内疚、歉意、自责等心理或感情,各1分。‎ ‎9.(4分)要点提示:表现母亲对父亲的怀念,对丈夫早逝的痛惜;侧面表现父亲对“我”的爱;表现母亲为儿子的成就而自豪,对当年父爱的理解。(只要答对其中的2点即可,每点2分)‎ ‎10.(4分) (1)主题方面:内容上凸现慈祥的父亲对“我”的那种无私的爱,也是“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点明主旨,深化中心。(2)结构方面:结构上首尾照应,深化父亲慈祥的形象,总结全文。‎ ‎(二)《母亲与莫扎特》‎ ‎1.①看儿子摆弄邮票;②帮儿子择菜;③陪儿子听音乐。‎ ‎2.①感激母亲对自己的体谅;②赞美母亲的平凡、美好;③为自己没能够让母亲临终前听到《安魂曲》而悔恨;④为自己没能在母亲生前理解母亲的深刻而内疚。‎ ‎3.以莫扎特的外静内热的特点,衬托出母亲外表平凡而内心充满了深刻的母爱(也可以答“内心美好”);把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个人合起来,使文章新颖、独特,吸引读者(意思对即可)。‎ ‎4.应该如何关爱母亲、珍惜亲情;平凡、美好就是深刻的哲理等方面。‎ ‎(三)敲雪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3分)‎ 父亲为了保护好能为我们兄弟上学提供书费保证的杏树、李树、桃树而整夜去敲树上的雪,最后病倒了。‎ ‎2.选文第(3)段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不能;第(3)段是插叙,交代父亲对这些杏树、李树、桃树的重视、喜爱、悉心照顾以及这些树对我和几个兄弟读书的重要性,/表现了父亲对我们兄弟几人读书受教育的重视和对我们的爱,/为下文父亲半夜听雪、敲雪和训斥我摘桃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3.选文第(11)段中,父亲为什么问我“今晚还会下雪吗?”(2分)‎ ‎3.因为父亲怕晚上积雪会把树枝压折,影响收成,/耽误我们兄弟几个交学费(上学)。(只答怕影响杏树、李树、桃树的收成得1分)‎ ‎4.分析选文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父亲站在树下,竹竿伸到枝头,慢慢地,轻轻地把积雪一点一点敲下来……‎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敲雪时动作的小心翼翼,/表现了父亲对这些树的细心与重视,/表现了父亲对我们兄弟几个读书、上学的高度重视,体现了父亲对我们的爱。‎ ‎5.选文第(18)段划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 景物描写,写出了杏、李、桃的丰收景象,体现了父亲的辛苦没有白费,表达了我们对父亲的爱和敬仰。‎ ‎6.请分析选文中“父亲”的性格特点。(3分)‎ 关爱子女,重视教育,坚韧,吃苦耐劳。(答出三点即可)‎ 12‎ ‎(四)《人间好时节》‎ ‎17.答案示例:‎ ‎(1)母亲引导“我”走入诗的天地 ‎ ‎(4)少女时期,在“我”被伤感情调的诗词所感染时,同学用诗鼓励“我”‎ ‎18①山穷水尽时是新希望的开始;②超然物外的旷达人生态度;③舍弃名利,追求内心的宁静。‎ ‎19.在作者心目中,童年时快乐地读诗、背诗,少女时代感受诗歌多愁善感的情韵,收获心灵与智慧的启发,这些时光都很美好。‎ ‎(五)《目送》‎ ‎12.(3分)‎ 时间 情节 儿子对母亲的态度 小学 母亲目送儿子上小学 依依不舍 十六岁 母亲目送儿子出国上学 勉强忍受 二十一岁 母子同路同车,母亲目送儿子上公车 紧闭心扉 ‎13.因为“瞥”强调很快地随意看一眼,“望”强调有意识地看。作为送别儿子的母亲,仅仅希望儿子能回头看一眼,但儿子连一次都没有,突出了母亲的失落感。(2分)‎ ‎14.表明叙事线索,表现了母亲在儿子成长过程中对儿子的关注和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感悟。(2分)‎ ‎15.“渐行渐远”是说孩子渐渐成长,渐渐独立,与父母在心理上渐渐疏远。“不必追”是说父母应当正视这种现实,坦然接受。(3分)‎ ‎(六)《命运的驱使》‎ ‎13. ①害怕、不安 ②把保存的稿子烧毁了 ③随写随毁稿子 ④痛苦、绝望、愤懑 ⑤坚定、义无反顾 ‎(共5分。每小题1分)‎ ‎14.表现出作者对绘画的热爱,并有一定造诣(小有成就);照应了文章第①段内容,强调了自己对绘画的情感;突出自己对文学的珍爱之情,体现了自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共4分。每个要点1分,表达1分。)‎ ‎15.答案示例:文化大革命的到来,让作者从事绘画的梦破灭了;看到了很多家庭的不幸、无辜人的含冤自杀,听到老朋友坎坷的经历,他们的悲苦刺痛了作者的心;这些人都是与作者同时代的人,他们的悲剧命运也就是祖国与民族的悲剧。出于要真实表现这段同时代人、祖国、民族悲剧历史的责任感,作者走上了文学之路。‎ ‎ (共6分。能够扣住个人、同时代人、祖国民族三个角度谈理解,分别得2分、1分、1分,责任感理解1分,语言表达1分)‎ 12‎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