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瞑
王维
王维(
701—761
),
字摩诘
,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
他的诗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以王维
40
岁左右为界。
前期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政治抱负,热情,开朗,雄心勃勃。
他在这时期创作的政治诗和边塞游侠诗,洋溢着青春朝气和理想光芒,饱含情韵。
到后期他先后隐居于终南山和辋川别墅,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
他又喜绘画,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后代研究王维的学者亦称其为
“
诗佛
”
。这种称谓
意在说明王维的诗歌中充满禅机和佛老思想,
同时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化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而宁愿隐身山林,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
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晋陶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
写秋,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
“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司空曙)
这些都不免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
比较豁达的是:
“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杜牧)
下面,走进唐代诗人王维笔下的秋景
1
、析题(
从题目中得到什么信息?
)
2
、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3
、颔联写景如画,一静一动,是否都从视觉的角度来写的?
欣赏画中之美
4
、颈联的词序还可作怎样的调整?
欣赏画中之美
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做如此安排?
明确:“竹喧浣女归,莲动下渔舟”
或者 “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
明确:一是押韵的需要;
二是这样才符合生活实际:因为浣女是隐在竹林之中,渔舟遮于莲叶以内,初时未见,后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渔舟;三是可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增添情趣。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
5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结合本诗,你认为哪些诗句可以入画?
欣赏画中之美
颔联颈联都可入画
颈联可入画:忽听竹林里笑语一片,原来是那洗衣的少女踏着金色,沐着清辉归来了,只见河塘里莲叶纷动,清莹晶亮的水珠滚下来,晚归的渔舟荡出来,好一幅情趣盎然、魅力无穷的山村生活画面。
咀嚼画外之意
明确:和谐。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
鸟鸣涧
》
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
思考 品味
①
颔联和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②
翻译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任凭山中春天的花草凋谢,王孙也还可以留在山中。
山居秋暝
王维
—
诗人、画家、隐士
诗中画
画外意
山
.
雨 秋
.
晚
自然美 远离尘俗
明月 清泉
超然淡远
竹喧 莲动
—
生活美
语言风格:清新淡雅
1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首联把题目全部点了出来,山、晚、秋即地点、时间、季节,还点了题目中没有但对全诗意境有重要作用的“雨”。
B
、
中间两联从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方面写出了山村特征
——
既幽静又充满活力,给人以极为深刻的感爱。
C
、
尾联用典抒情,把诗人自己留恋山中的心情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D
、
王维是盛唐时人,诗意暗喻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2
、下列诗句与“空山新雨后”手法意境相同的一项是( )
A
、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
、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C
、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D
、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课堂练习
D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