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三校2016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语文试卷.doc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广东省三校2016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共有 2 个子文件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广东省三校2016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共有 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5级高一下学期期末石门中学、顺德一中、佛山一中三校联考 语文答案及说明 ‎1. C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开头段的中心句是“艺术实践证明,要塑造出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典型人物,就必须深刻揭示人物性格的内在矛盾性”,结尾段的总结句是“要写出鲜活的人物形象,确实值得写作者多下一番功夫!”再看其他段落,可分析出本文重点是讨论“性格元素模糊性”,把这些信息综合考虑,就可以得出本文的主旨是在谈性格元素模糊性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从选项设置来看,A B两个选项本身有错误,A项中“一个个活生生的真实的人物形象”属于偷换概念,而B项“多向”应为“双向”,也属于偷换概念,比较好排除;D项不全面,显然不可以看作是主旨。‎ ‎2.B 分析:B项,“避免人物形象的明确性”,文中没有依据,属于无中生有。A项信息在第2段,C项信息在第5段,D项信息在最后一段。此类题目选择项中设错类型可分为①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②偶然、必然有意混淆;③已然、未然有意混淆;④以偏概全;⑤张冠李戴;⑥因果颠倒;⑦误划类别;⑧无中生有;⑨偷换概念。因此解答时考生要把选项归位,通过与原文对比,找到答案。‎ ‎3.D 分析:“‘我’自身性格元素的模糊性是缺失的”不当。《祝福》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但又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性格元素的模糊性”并不缺失。本题重点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首先要吃透原文,明确文本中所谈到的“性格模糊性”的内涵,然后依据自己的理解,逐一衡量选项所列现象,得出答案。‎ ‎4.(3分)C(按:追究)‎ ‎5.(3分)D 死就是指古代平民的死亡,而非泛指所有人的死亡。‎ ‎6.(3分)C(“兵部虽然不很赞同,但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错,应是“兵部议论,废置不用”。)‎ ‎7.(10分)(1)(5分)罗亨信责备他们说:“你们接受朝廷厚恩,敢临阵退缩吗?死于法度哪赶得上和敌人战死?”‎ ‎(句意正确2分,“让”译为“责备”1分,“孰与”译为“哪赶得上”或“与……相比,哪一个好”1分,“死法、死敌”译为“死于法度、死于敌手”或“被法律处死、和敌人战死”1分。)‎ ‎(2)(5分)谋臣只知务求积粮,不知人心不稳固,即使有粮,将和谁一起来防守?‎ ‎(句意正确2分,“但”译为“只”1分,“虽”译为“即使”1分,“谁与”译为“和谁”1分。)‎ ‎【参考译文】‎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考中永乐二年进士,授予工科给事中。晋升为吏科右给事中,因受牵连获罪被贬谪到交阯为小吏。过了九年,仁宗即位,才召入朝中为御史。英宗即位后的第三个月,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在平凉、西宁操练兵马。正统二年,蒋贵征讨阿台和朵儿只伯,罗亨信参预军务。到鱼儿海,蒋贵等人因粮饷不继,居留十日率军返回。罗亨信责备他们说:“你们接受朝廷厚恩,敢临阵退缩吗?死于法度哪赶得上和敌人战死?”‎ 蒋贵不听从。罗亨信上奏章说蒋贵逗留的状况。皇帝把他的奏章给监督尚书王骥等人看。第二年进兵,大破敌军。罗亨信凭借参赞功劳,晋级一等。‎ 父亲去世后回家送葬。返回朝廷,改任为宣府、大同巡抚。正统十年,晋升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当时皇上派遣官员测量两镇军田,一军八十亩以外,都征税五升。罗亨信说:“文皇帝时,诏令边防军队尽力垦田,不征税,陛下又重申这条命令,今天为何忽然采取这一举措呢?塞上诸军,防卫边疆劳苦,没有其他生计,惟有从事田耕。每年自冬到第二年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才开始耕种,七月又开始割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算算一年中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况且边塞土地贫瘠,霜露早降,收入微薄,如果再征税,那么人民不会再耕种,必然会导致逃逸。谋臣只知务求积粮,不知人心不稳固,即使有粮,将和谁一起来防守?”皇帝采纳他的话,停止了这种做法。‎ 当初,罗亨信曾上奏说:“也先专等时机挑起事端,以图入侵。应事先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来防备。不然,恐怕贻留大患。”兵部议论,废置不用。等到土木之变,人心惶恐不安,有建议放弃宣府城的,官吏军民纷争而出。罗亨信持剑坐在城下,下令说:“出城的杀。”又与诸将发誓为朝廷死守,人心才安定下来。也先挟持上皇到城南,传令开门。罗亨信登城告诉他们说:“奉命守城,不敢擅自开启。”也先徘徊而去。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逃跑,一并追究他们的罪责。‎ 那时候,皇帝被俘,敌骑兵日日逼近城下,关门左右都是战场。信与总兵杨洪凭借这座孤城守卫着交通要道,对外抵御强敌,对内保卫京城。戴头盔之处,头发全秃光。景帝即位,晋升为左副都御史。第二年,已经七十四岁了,请求辞官。答应了他。回去八年后,死于家中。‎ ‎8.①以意象叠加来强化愁思:如“梧桐”表寂寞之愁,“细雨”表愁绪无边,“黄昏”表长夜难熬。这一系列的意象,都满载愁思。(2分)②视听结合,这点点滴滴的秋雨不仅是打在梧桐上,使人烦闷;而更是敲打在诗人心上,沉重得使作者无法承受。(2分)③叠词运用,“点点滴滴”形象的写出细雨连绵,深切地抒发了自己愁苦之绵绵不绝。(2分)(任意两点即可)‎ ‎9. ①运用口语,浅近直白而又真挚自然地表现自己深切的相思之情。(2分)②化虚为实,对“愁”的描写化抽象为具体,把无形的“愁”说成是一种能够运动的有形之物,把相思之苦的那种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化起伏,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2分)③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才下”“却上”用字平常却能让人感受到挥之不去,难于排解的无奈。(2分)‎ ‎(手法解读正确,分析大意对即可,答出一点2分,两点5分)‎ ‎10.《一剪梅》中表达的相思离愁(闺怨闲愁);《声声慢》中表现的是国土沦丧之恨,家破人亡之痛,颠沛流离之苦,晚年孤苦之悲。(一点1分)‎ ‎11.(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12.(1)【答案】选E得3分,选C得2分,选B得1分,选AD不得分。(A在弟弟刚刚得知哥哥要卖掉天地房产时并不知道哥哥要干什么,只是认为哥哥要去买官,所以想不通,而且说你挣再多我也不眼红,所以并不能说他是看中钱而漠视亲情。B贾知县这样做是为了为民除害,防止于恶霸再次逃脱危害百姓,但是并不是为了报自己无故被贬官之仇。D这段的内容是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不是细节描写,同时认为因为丢面子就想杀死贾知县,体现于臣的自私的逻辑也不成立。)‎ ‎(2)【答案】‎ ‎①贾知县抓住了于某却被免职;故事突转,为下文杀于某做铺垫。‎ ‎②重金复职,抓到于某后立即辞官;表现了他杀掉恶霸为民除害的清官形象。‎ ‎③化装成乞丐,隐藏在陈州,无人知晓;表现贾知县的机智。‎ ‎④弟弟最终举报了哥哥;反衬贾知县的清官形象。‎ ‎⑤行刑时有人高喊慢动手,却只为了戴孝目送贾知县;表现贾知县赢得百姓敬仰。‎ ‎(这道题是对文章情节的梳理,同时暗含了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划分理解,为理解全文的主旨做铺垫。要让学生知道此类题目是为了理清结构层次以及鉴赏小说情节设计的妙处。答出任意三点即可给6分,若“好处”答成其他内容,只要合理也可给分)‎ ‎(3)【答案】‎ ‎①嫉恶如仇,为民除害。(或答为官正直等意思对即可。)一心为民清除恶霸,即使屡遭磨难亦未改其志。‎ ‎②机智有谋,勇敢果断。再次捉拿于恶霸时吸取教训,选择躲藏在陈州;敢于碰硬,果断辞官。‎ ‎③含泪而终,内心悲苦。深感恶霸除之不尽,虽心有不甘也无力回天。‎ ‎(这道题设问角度是人物形象,不是人物性格,所以除了性格特征之外,还可对人物心理、命运遭遇进行概括。每点2分。)‎ ‎(4)【答案】‎ 原因:①恶人得势,无法铲除。②亲人误解,遭受埋怨。③感激百姓,心满意足。(每点2分)‎ 好处:塑造了贾知县一心为民除害却无力回天的人物形象,突显抨击社会黑暗、奸臣当道这一中心,耐人寻味。(2分)‎ ‎(这道题是对文章深层次含义的理解,文章不仅悲在为民除害的贾知县被斩首,而且更加悲在亲人的不理解,悲在社会黑暗、奸臣当道,贾知县不能伸张正义、为民除害。另外,作用只要能扣住形象、主旨、阅读效果概括回答即可。每点2分。)‎ ‎13. C(深谋远虑:周密地计划,往长远里考虑。深思熟虑:深入细致地考虑。老谋深算:周密的谋划,深远的盘算,形容办事老练,考虑周全。)‎ ‎14、【答案】C 【解析】A一面对两面,改为“将影响到汉字文化的传承”;B 语意不明;D 成分残缺,缺主语。‎ ‎15、C 【解析】 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通读语段后,可以得知中心话题是《诗经》的“出身”,根据“《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与“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可以确定③排在最前面;根据“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 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确定③①;但这种说法似乎不能使人完全信服:根据“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确定③①②;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可以确定 ‎③①②⑤;根据“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可以确定④;另外一种观点是“献诗说”⑥。‎ ‎16.①如果只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 ②势必破坏自然环境 ③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首先要结合语段,空格的前后语境进行分析,第一空根据空前内容可知是谈“中国经济”;再加上空后的“而”的转折后的内容“质量”“就会……”等,可以推出应填写“如果只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第二空是对空前面“自然资源盲目开发,甚至竭泽而渔”内容下的一个结论,因而可以填写“势必破坏自然环境”;第三空根据“是确保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一句,可以推出应填写“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五、作文:审题指导 分析材料可以抓几个关键点:“一片金黄”——“一穗泛青”,“准备收割”——“已经落地”,“一贯风格”——“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 ‎【立意1】 农夫“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等最后一粒麦穗黄了再收割,并且这是 他的一贯风格。‎ 他的一贯风格是什么呢?就是要求事物尽善尽美。众所周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事物没有十全十美的,没有缺点就不是人了,而成了神。‎ ‎ 由此可以立意为:不要苛求完美,要能包容别人的缺点、瑕疵。‎ ‎【立意2】 从“等这穗麦子黄了再割”,“等这穗麦子黄了的时候”“所有的麦子都已落地”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农夫一味的等待,没有抓住收割成熟麦子的大好时机,导致本该有的收获却化为泡影。生活中,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等到你准备好了,要靠自己去争取,尽自己的力量去做。否则,后悔莫及。‎ ‎ 由此可立意为:一定要把握机遇,抓住机遇,时不我待。‎ ‎【立意3】 “一穗泛青的麦子”是小,“一片金黄的麦子”是大,农夫因为一穗麦子影响了所有麦子的收割,只顾局部不顾整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 ‎ 由此可立意为:不要因小失大,做事要从大局出发,从整体利益出发,获得最大的利益。‎ 以上三种立意,可归为一类立意。‎ ‎ 【立意4】农夫因为一穗麦子影响了所有麦子的收割,他不懂得放弃这一穗麦子,去收获更多的成熟的麦子,导致损失惨重。由此可立意为:要学会放弃。‎ ‎ 以上可归为二类立意。‎ 拟题参考:‎ ‎1、直接型 舍小利,获大利 接受瑕疵,收获美好人生 做事勿因小失大 ‎2、对偶型 错过时机,因小失大 善抓时机,铸就成功 ‎3、引用型 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4、比喻型 挣脱完美的枷锁 擦亮机遇的火花,点燃人生的价值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