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文言文复习
加入VIP免费下载

zmj-9904-29712.doc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文言文复习》

共有 2 个子文件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文言文复习》 共有 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文言文复习 2014.6‎ ‎26.小石潭记 唐 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之一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一.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柳柳州”, 唐 代 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 山水游记 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后写的《永州八记》。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解释加点的词语:‎ 水尤清冽( )格外。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道路;出现。‎ 为坻,为屿,为嵁( )( )( )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 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佁然不动( )呆呆的样子。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 )凄清;停留。 ‎ 隶而从者( )跟从。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使-----寒冷。 ‎ ‎【以】①全石以为底( )(把 )  ②卷石底以出( )(而 ) ③以其境过清( )(因为 ) ‎ ‎【为】①全石以为底( )(作为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成为 ) ‎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 )(凄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 )(能)‎ 三、句子翻译。‎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 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 心里很是高兴。‎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 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 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 ‎6、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 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 有人迹,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 四、问题探究 ‎1、课文按游览顺序顺序写,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溪源流 →潭中气氛,抓住了小石潭 幽深冷寂 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 孤苦凄凉 ‎ ‎2.直接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语句是分别是什么? ‎ 9‎ 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闻水声,点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如鸣珮环,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间接写潭水特似与游者相乐。‎ ‎3.第一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文中从哪儿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 ‎ 石奇、水清、树绿。环境清幽,景物奇美。 隔篁竹,伐竹取道。‎ ‎4.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 ‎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作者在第二段里具体描绘了什么?这一段对潭水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 水清鱼乐。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游鱼、鱼影、日光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 水 ,却又无处不在写水。‎ ‎6.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什么?‎ ‎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7.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⑴ 鱼静态的句子: 佁然不动。 。⑵ 鱼动态的句子: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⑶ 鱼情态的句子: 似与游者相乐。 。‎ ‎8.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景色和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景色和气氛:幽深冷寂;心情:孤凄悲凉。‎ ‎9.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 ‎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者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摆脱这种抑郁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0.课文写景中融有感情,试说说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你怎样看待这种心情?‎ 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当看到鱼儿时心情变得欢快起来,后来又看到小石潭这么美的景色被埋于荒远,加上凄清的自然环境的触发,于是想起自己被贬的遭遇,而产生愤懑不平的心情。‎ 这种心情是特定环境与作者经历结合的产物,是一个正常人都会有的,它也反映了古代不得志文人普遍的心情。‎ ‎11.本文历来被誉为精品,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 ‎① 作者敢于选择被遗弃于荒野的无名小潭作为表现对象,有过人的艺术胆量。‎ ‎② 情景合一,形成了凄清的艺术境界,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技能。‎ ‎③ 手法高妙。移步换形,以鱼衬水,以景衬人,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27、岳阳楼记 北宋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一、1、本文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朝代) 北 宋文学家 政治家 范仲淹。‎ ‎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A.作者先写岳阳楼的雄伟景观,再借景抒发不同的览物之情,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B.”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滕子京,也体现了作者欲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C.选文中的“乐”与《醉翁亭记》中的“乐”相同,都是追求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 9‎ D.选文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由景抒情,由情入议。句式骈散结合,行文富于变化。‎ 二、解释加点的字 增其旧制( )。制,规模。 横无际涯( )( )横,广远 。际涯,边。‎ 朝晖夕阴( )晖,日光。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 )备,详尽。 山岳潜形( )隐没 薄暮冥冥( )薄,迫近。 沙鸥翔集( )时而飞翔,时而停歇。 ‎ 长烟一空( )一,全。 此乐何极( )哪有穷尽。 ‎ 樯倾楫摧( )桅杆倒下,船桨断折。 郁郁青青( )形容草木茂盛。‎ 把酒临风( )( )把,持、执。临:当着 吾谁与归( )归,归依。‎ 三、重点语句翻译 ‎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译: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 ‎ 译: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 批评指责。(去,离开)‎ ‎3、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译: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宠,荣耀;偕,一起)‎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 译: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心情不同。(求,探求。为,指两种心情)‎ ‎5、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以, 因为)。‎ ‎6、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 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玉璧。‎ 四、用原文句子填空 ‎(1)选文抒写了“迁客骚人”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一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  因己而悲”‎ 的感情(根据原文意思填写),;二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因物而喜”的感情(用原文句子填写) ‎ ‎(2)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浮光跃金 ‎(3)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静影沉璧。‎ ‎(4)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是什么?)‎ ‎(5)“进”“退”分别指 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6)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7)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与现在“吃苦在前, 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 ‎(8)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是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 (衔、吞) ‎ ‎(9)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 ‎(10)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五、问题探究 ‎1、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待作记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做铺垫。‎ ‎2、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 答: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9‎ ‎3、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 答: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4、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 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否定。 5、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 ‎ 答: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 ‎6、“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 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7、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8、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回答。‎ 写登楼者以物喜、以已悲的感情,是为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9、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滕子京的劝勉,结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就全文来看,这句有何言外之意?‎ 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10、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品德。‎ ‎11、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2、“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三句话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谈你的体会。‎ ‎(提示:谈体会既要联系原文,又要结合自己生活。第一句可围绕政治理想谈,第二句可围绕旷达胸襟 谈;第三句可围绕远大抱负和民族责任感谈。)‎ ‎ 例: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滕子京在自己的政治生涯遭受挫折之时,仍然奋发有为,政绩卓著,有积极的政治理想,这是他身上最宝贵的东西。这启示我们:生活中不会一帆风顺,只有不畏逆境,志存高远之人,方能使自己的人生永闪光芒。‎ ‎13、你如何看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 我国古代就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也有“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民本思想,不过这是针对君主提出的,目的在于缓和封建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客观上有利于人民,但不具有普遍意义。范仲淹把它发展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以此作为仕途进退的原则,则具有深远影响。他的“忧君”思想,虽然 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然有着借鉴和教育意义。‎ ‎28、醉翁亭记 宋代 欧阳修 唐宋八大家之一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9‎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一、1、本文作者 欧阳修,字永叔,号 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皆好,散文成就最高。他继承了韩愈“古文运动”理论,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A、开头先概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然后依次写了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和醉翁亭。‎ B、第②段描写的景象是山间朝暮及四季景色的变化。‎ C、第③段一共为我们展现了三幅其乐融融的画面,依次为“太守宴”、“众宾欢”和“太守醉”。‎ D、本文使用子一些骈句,如“朝而往,暮而归”,“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树木茂盛的样子。 2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3、饮少辄醉( )就             4、醉翁之意不在酒 ( ) 情趣 ‎ ‎5、晦明变化者( )阴、晴              6、伛偻提携( )驼背,借指老人 ‎7、山肴野蔌( )( )肴:野味;蔌:菜蔬     8、觥筹交错( )( )觥:酒杯;筹:酒筹 ‎9、树林阴翳( )覆盖               10、颓然乎其间者 ( ) 醉醺醺的样子 ‎11、杂然而前陈者( ) 摆放 12、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 )取名 ‎ ‎13、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 以……为乐 ‎ 三、翻译句子 ‎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                                        ‎ ‎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荫。‎ ‎                                        ‎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 ‎4、微斯人,吾谁与归?‎ ‎                                       ‎ ‎5、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                                       ‎ 四、文章内容理解:‎ A:用原文句子填空 ‎1、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3、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 日出而林霏开;   ‎ ‎4、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 云归而岩穴暝;‎ ‎5、写春景的句子是: 野芳发而幽香; ‎ ‎6、写夏景的句子是: 佳木秀而繁阴;‎ ‎7、写秋景的句子是: 风霜高洁;‎ ‎8、写冬景的句子是: 水落而石出者;‎ ‎9、表明全文线索的句子是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0、全文的主旨句(将“醉”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 醉能同其乐。‎ 9‎ ‎11、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12、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 ‎13、该文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为一炉,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这句话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调。(此句也是文章的名句)‎ ‎14、太守与宾客出游,不事铺张、不讲排场,表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是临溪而渔;酿泉为酒;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 ‎15、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呼应前文的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照应上文的暮而归。‎ B: ‎ ‎16、“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17、“水落而石出者”这句话写的是“冬”季的景色,包含的成语是“水落石出” ;作成语时,理解为“比喻事情的真相大白” 。‎ ‎18、文中有一短语与《桃花源记》你中“黄发垂髫”意思相同,它是 伛偻提携 。指老人、小孩。 ,是借代修辞方法。‎ ‎19、“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山水之乐 宴酣之乐 乐人之乐 ” ‎ ‎20、本文围绕“乐”字写了哪些具体的景和事? 山间朝暮之景、四时之景;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教师补充:其中,太守醉是核心 ‎21、《醉翁亭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正面描绘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图,侧面反映出的是一派政治清明的景象。前人说本文“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本文以“醉”与“乐”贯穿全文,主线是“ 乐”,以“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一句把二者统一起来。‎ ‎22、“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同《岳阳楼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在写景上有两点相同,一是从时间的早晚变化 写;二是从光线的明暗变化写。               。 23、“若夫”在这里的意思是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是引起下文,有提醒的作用和过渡的意义。 24、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境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一样具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所展露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旷达胸襟。‎ 五、内容探究 ‎1、作者写醉翁亭是怎样落笔,一步步自然入题的?‎ 从山落笔,由山写到泉,由泉写到亭,自然入题。‎ ‎2、第一段的写景顺序是什么?‎ 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由山及泉及亭。‎ ‎3、第二段在描绘景色时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的?这一段的结构特点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 抓住了不同时令景物的各自特点。分——总。先写山间之景,再写景中之乐,强调了“乐亦无穷”。‎ ‎4、第二段把山水之乐具体化(总收之笔)的句子是什么?‎ 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抒发了作者被美景陶醉时的欢乐心情。‎ ‎5、 太守真正的醉因是什么?‎ ‎  太守励精图治,滁人生活安定、富足、欢乐,自己也能与民同乐。‎ ‎6、作者写此文时适值被贬官远调,按说应该是心情抑郁之时。可是为什么文章中却处处充满了“乐”和“醉”,你如何理解作者写此文的目的。‎ 作者此时适逢被贬,由于政治上遭到贬抑,内心难免有郁闷之情,所以文章的前半部分确实流露出了纵情山水的意思,但这绝不是作者写此文的主要意图。在此文中,充分表露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而太守的醉就恰在这里,文中“饮少辄醉”不过是虚掷一笔,真正醉的是滁人的安乐富足。‎ ‎7、 请说说本文“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的“乐”与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乐”的相同点,以及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 9‎ 相同点: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他们这种不以自己的进退得失为念,而“与民同乐”思想对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只有心为民所系,关注民生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 ‎8、《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与欧阳修的遭遇基本相同,但文章却毫无抑郁之感,从欧阳修与范仲淹身上你得到了哪些人生启示?    无论是处于何种人生境地,都不应只沉溺于个人的得失,应积极,乐观向上,胸怀宽广,尤其是当代青年人,在竞争大潮中更容易出现个人挫折,要想成就一番大业,必须具有范仲淹与欧阳修那样的胸怀和气度。  ‎ ‎ ‎ ‎ ‎ ‎29、满井游记 明代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一、1、《满井游记》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袁宏道  明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A.本文通过对水光山色、柳条麦田的描写,以及对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等情 态的描绘,勾勒出一幅满井春色图。 ‎ B.作者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万物复苏的特点,如“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 春回大地时柳枝初展的神韵。 ‎ ‎ C.“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等画面合为一组镜 头,写出了游人络绎不绝的盛况。 ‎ ‎ D.这篇游记,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最后一段则以议论作结,表明 了作者寄情山水的志趣 二、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 廿二日天稍和( 暖和 )  ② 泉而茗者( 喝茶 )‎ ‎③ 柳条将舒未舒( 舒展)  ④ 呷浪之鳞( 鱼 )‎ ‎2.选出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B A.几处早莺争暖树(向阳的树) B.局促一室之内(拘谨不自然)‎ C.娟然如拭(美好的样子) D.泉而茗者(煮茶喝)‎ ‎3.选出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C A.游人虽未盛 风力虽尚劲 B.红装而蹇者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C. 罍而歌者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D.局促一室之内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B ‎ A.欲出不得./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未百步辄.返/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 ‎ C.于时.冰皮始解/学而时.习之 D.麦田浅鬣寸许./遂许.先帝以驱驰 ‎ 三、翻译句子 ‎1、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发髻一样。‎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 (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四、‎ ‎1、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_是本文画龙点睛之笔。 ‎ 9‎ ‎2、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初返自然的心情是_若脱笼之鹄______   ‎ ‎3、从两篇诗文中各选出两个最能体现初春季节特点的词。‎ 早莺 新燕 渐欲 浅草 才能\微润 始解 乍明 新开 始掠 将舒未舒浅鬣(前后分别各选2个即可)‎ ‎4、写游满井的时间是_廿二日_,这一天的天气稍和_,这燕地余寒的特征是_余寒犹厉_。‎ ‎5、第①段中体现“燕地寒”特征的语句是___________ _ 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6、描写初春景色的句子,写山好的句子是_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贵面而髻鬟之始掠也_,写水好的句子是_于是冰皮……乍出于匣也__,写树好麦好的句子是柳条……寸许 ‎7、第一段是从哪三方面描绘满井早春郊外的气息的? (3分) ‎ 郊外的植物(柳条麦田)、游人、鱼鸟。‎ ‎8、第一段写城中的余寒景象,有什么作用?‎ 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1分)烘托出作者“欲出不得”的压抑烦闷之情; (1.5分) 反衬了满井春意盎然的景象。(1.5分)‎ ‎9、第②段从哪些方面写满井春色?‎ ‎  美好的景物和欣喜的人们。                 ‎ ‎10、“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 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官场生活的人生态度。(写出“寄情山水”即可)‎ ‎11、说说你对《满井游记》最后一句的理解。‎ ‎  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室内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意思相近即可)    ‎ ‎12、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傅永发愤读书 【唐】李延寿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①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②,唯傅修期耳。”‎ 寻:不久 ②露布:公开的文告 ‎1. 解释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有友人与之书( )而不能答 涉猎( )经史 信件 粗略的阅读 ‎2. 对画线句“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B A(傅永)邀请洪仲,洪仲十分谦让,不让他报答。‎ B(傅永)请教洪仲,洪仲重重地责备他,不替他回信。‎ C(傅永)请求洪仲,洪仲最终让步,不报复他。‎ D(傅永)请示洪仲,洪仲坚决推让,不为他报信。‎ ‎3. 选文末尾引用了皇帝的话,请分析其作用。(4分)‎ 答:_侧面表现傅勇发愤读书的效果(2分),突出读书能使人增长才干的主题(2分)‎ 译文:傅永,字修期,是清河人。小的时候跟随叔父傅洪仲从青州进入魏国,不久又投奔南方。他很有气魄和才干,勇气过人,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飞快地奔跑。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却不会回信,就请教洪仲,洪仲狠狠地责备他,不给他答复(帮他回信)。于是傅永就发奋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兼有文韬武略。皇上常赞叹说:战场上能击退贼兵,平时能作文书,只有傅修期了。‎ 程氏爱鸟 9‎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武阳君1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2可俯而窥也。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皆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此无他,不忮3之诚,信于异类也。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扰。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 (选自苏轼《东坡杂记》)‎ ‎ 【注释】 1 .武阳君:苏轼的母亲。 2. 鷇 kou:初生的小鸟。3. 忮zhi:凶狠。 ‎ ‎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 ‎ (1)信于异类也 ( )(2)去人太远( )(1)使„信任(2)距离,离 ‎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 此皆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_‎ 这种鸟的羽毛是最为珍贵很难得见得到的,但(这种鸟)却能很驯服不受干扰(地待在那儿),而且也不怕人。3.联系上下文,众鸟“皆巢于低枝”的原因是什么?(2分) ‎ 因为我的母亲对杀生的行为很痛恨,嘱咐家里的小孩、奴婢及仆人,都不能捕捉鸟雀。 或:因为(主人)对待这些鸟雀的诚心,对待这些不同于人类的动物一直守信用。‎ ‎ 4.选文最后“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一句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3分)‎ 例:人类不能以自然之长的居高心态来欺压其它动物,要与其它动物相互信任,和谐共处,不能以恶毒的方式或态度来伤害其它动物。 ‎ 我在少年的时候,所居住的书房前,种有翠竹松柏以及一些花草,郁郁葱葱地长满在庭院里,许多鸟在上面筑巢。我的母亲对杀生的行为很痛恨,嘱咐家里的小孩、奴婢及仆人,都不能捕捉鸟雀。几年的时间下来,鸟雀们都将巢建在花木的低枝上,鸟巢里孵的小鸟低下头去都可以偷偷地看得到。还有一种叫桐花凤的鸟也有四五百只,飞翔在院子里,这种鸟的羽毛是最为珍贵很难得见得到的,但(这种鸟)却能很驯服不受干扰(地待在那儿),而且也不怕人。乡村里的人见到这种现象,都认为是很奇怪的事情。(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原因,不外乎是(主人)对待这些鸟雀的诚心,对待这些不同于人类的动物一直守信用的原因。 有乡间老人说:“鸟雀的巢离人很远,就一定会有蛇、鼠、狐狸、鸱、鸢的忧患,人若不杀鸟雀,(他们)自然就亲近人,以免去这样的忧患。由此来看,那时鸟雀的巢不敢靠近人,真是因为人比蛇鼠之类的更凶恶。‎ 樵夫毁山神 ‎ 康熙十五年,余姚①有客山行,夜宿山神寺。夜半,有虎跪拜,作人言,乞食,神以邓樵夫许之。明晨,客伺于神祠外,果见一樵夫过之,逆谓曰:“子邓姓乎?”日:“然。”因告以夜所闻见,戎勿往。邓日:“吾有母,仰食于樵。一日不樵,母且饥。死生命也,吾何畏哉?”遂去不顾,客随而觇之。樵甫采樵,虎突出从竹间。樵手搏数合,持虎尾盘旋久之。虎不胜愤乃震哮一跃负痛遁去樵逐而杀之。客逆劳之。樵日:“感君高义,盍导我至庙中。”既至,大诟死虎斥神日:“今竟如何?”遂碎其土偶。 ‎ ‎【注释】①余姚:古地名,在今浙江余姚县。 ‎ 1、 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 ⑴ ‎ 果见一樵夫过之( ) ⑵ 既至,大诟死虎斥神( )(1)经过(2)辱骂 2、 文中划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符号的地方用‚︱‛标出来。 (2分)‎ 虎不胜愤 | 乃震哮一跃 | 负痛遁去 | 樵逐而杀之。‎ ‎3、用自己的话说说客为什么要劝阻樵夫上山砍柴? (2分) ‎ ‎.因为客为人善良,听到山神把樵夫许给老虎作食物,担心樵夫上山后会被老虎所食。‎ ‎4、结合文段内容.说说樵夫的性格特点。 (4分)‎ ‎ 译文: 康熙十五年,余姚县有个外地人在山中赶路,夜里住在山神寺。半夜,有只老虎来向山神跪拜,说着像人一样的话语,乞求山神赐给它食物。山神答应把邓樵夫给他。第二天早上,客人等待在庙外,果然看见一个樵夫经过,迎上去问:“您姓邓吗?”樵夫回答说:“是的。”客人就告诉他晚上听到的事情,告诫他不要前往。邓樵夫说:“我有母亲,靠砍柴维生,一天不打柴,母亲就会饿肚子。生死都是命中注定的,我有什么可怕的!”就头也不回的走了。客人尾随他偷偷地看。邓樵夫刚刚打上柴,老虎突然从竹林间窜出,邓樵夫徒手与它搏斗了几个回合,抓住老虎的尾巴转了很久。老虎很愤怒,于是咆哮着高高跳起,忍痛逃跑。邓樵夫追上去将它杀了。客人上前慰劳他,邓樵夫说:“感谢你深厚的情义,何不带我到庙中去?”到了庙里,邓樵夫大骂死虎并斥责山神说:“现在怎么样呢?”于是就将泥塑的山神砸碎了。‎ 9‎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