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修测试题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zmj-2883-8649.doc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论语选修测试题解析》

共有 2 个子文件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论语选修测试题解析》 共有 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巩固 论仁爱 1、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子曰:“泛爱众而亲仁。”(学而)‎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述而)‎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人”是仁的本质,即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 B、“泛爱众”表明孔子的“仁爱”思想包括“爱众人”,不“爱物”。‎ C、得知马棚失火,孔子问人不问马,可见孔子重人而轻物的思想。‎ D、孔子只用一个鱼钩的鱼竿钓鱼,不射杀宿窝的鸟,表明他有仁德之心。‎ ‎(2)有人说,孔子不滥杀鱼、鸟,却不关心马的死活,说明他对众生仍存有偏心。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请根据上面选段,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回答问题。‎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 (1) 下面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喻,意在告诉子贡为仁之道。‎ B、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他十分重视如何培养仁德,“事贤者”,“友仁者”就是途径之一。‎ C、 孔子认为器不自利,必经磨砺,人要实行仁德,就要住在一个国家,接受各种磨练和国家的考验。‎ D、 孔子认为,事奉大夫中有贤德的人,与士中有仁德的人交朋友,能够帮助实施仁德。‎ (2) 孔子又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请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谈谈行仁与择友的关系。‎ 3、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众助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恐怕连尧舜那样的圣王都不一定能做得到。‎ B、 ‎“仁”是爱的扩充,所以由自己想要立身和通达,而推及到帮助别人立身和通达,这种推己及人的方法,就是行仁之道。‎ C、 尽管“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但不易把握,故孔子认为求仁不必舍近求远,他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之道做起,推己及人。‎ D、 面对子贡“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的人能否算是仁人”的疑问,孔子肯定地说:“那不是仁人,只算是圣人。”‎ (2) 本章涉及儒家学说中两个重要的道德范畴,一个“圣”,一个“仁”。结合上文,简要说明你对这两个道德范畴的理解。‎ 4、 阅读回答。‎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 19‎ 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 ‘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 :‘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公冶长)‎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楚国人子文,多次担任宰相而没有露出得意的神色,多次被免职也不懊恼。每次免职时,他都能认真做好交接工作。‎ B、 子张询问孔子,令尹子文这种宠辱不惊的表现,是否达到“仁”了。孔子认为,令尹子文只是一个忠于职守的人。‎ C、 齐国大夫崔杼乱政而杀死了齐庄公。面对这种混乱的局面,齐国大夫陈文子舍弃了丰厚的家产而离开自己的国家。‎ D、 孔子认为陈文子是个清白人。因为陈文子发现几个邦国的执政者都与催子结盟,便毅然选择离开,那只是一种清白。‎ (2) 孔子为什么认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都算不上“仁”人?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3、 阅读回答。‎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也,我未之见也。”(里仁)‎ 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欲仁,斯仁至矣。告诉我们“仁”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为仁全靠自身努力。‎ B、 孔子认为他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 C、 ‎“恶不仁者”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 D、 实践“仁”,冉求感到“力不足也”。孔子认为冉求是能力问题,所以他半涂而废。‎ (2) 孔子还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 阅读回答。‎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得无讱乎?”颜渊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仁人说话要慎重,因为一句话说出来容易,但要做得好却很难。‎ B、 孔子反对言过其实,夸夸其谈,认为君子应敏捷地行事,谨慎地说话。‎ C、 孔子在教育弟子时,讲同一个道理却经常变换另一种说话,“其言也讱”与“讷于言”意思相同。‎ D、 孔子的一系列告诫,旨在说明要言顾行,行顾言,言行相符,不可先言后行,先行后果。‎ (2)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请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谈谈“言”与“仁”的关系。‎ 5、 阅读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子曰:“‎ 19‎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实行仁,在于自己而不在别人,所以颜渊在谈到实践仁时说,自己虽然不聪敏,但还是想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B、 一个人只要克服己身的私欲,使自己的言行回复和符合于“礼”,那么,天下人都要赞许他是个仁人了。‎ C、 克服欲望,抵御诱惑,战胜自我不能寄希望于他人,而要依靠个人的自觉,所以修养仁德要靠自己。‎ D、 一个人要做到“克己复礼”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只要不看不听不说不做不符合礼的事便是了。‎ 3、 阅读回答。‎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学而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为政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仁道宽广,不易把握,有子教人致力于实践孝悌之道,指点人们从切近处把握实践仁德的方法,这样做比较容易见效。‎ B、 有子从社会政治关系的角度谈孝悌,他认为,他认为行孝悌能大大减少犯上作乱行为的发生,有助于维护政治的安定。‎ C、 有子认为孝悌是仁德的根本,只要能行孝悌就能成为君子,并能掌握治国之道。可见,他提倡以孝悌治天下。‎ D、 孔子认为,子女孝养父母时,除了满足父母物质方面的需求之外,更应表现出敬爱的情意,这样才算能尽孝道。‎ (2) 孔子又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人。”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谈谈“孝悌”与“仁”的关系。‎ 参考答案:1孔子对鱼“钓而不纲”,对鸟“弋不射宿”,说明他对禽兽也保持着仁爱之心。而在马棚失火焚毁的时候,孔子问人不问马,是把马当做财产来对待,说明他重人不重财,有仁爱之心。所以,不能就此说孔子对众生存有偏心。‎ ‎2、孔子认为彼此追求的道不同,就不能在一起谋划商量,更不可能与之为友。在孔子看来,要修养仁德,必须高度重视择友,要亲近贤能、仁厚的师友,在与他们相处、交流、切磋过程中,把自己砥砺成一个仁者。‎ ‎3、圣是孔门人格修养中最高的境界,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不是一般人所能达到的。“仁”则不同,“仁”是孔子道德修养中的核心标准,普通人只要努力就能达到。‎ ‎4、在孔子看来,仁德是最高最全的道德标准,令尹子文的“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陈文子的清只是洁身自好而没有履行正君诛邪、清君侧的职责,因而都不能算真正的仁德。‎ ‎5、这句话的意思是行仁需靠自己,不能靠别人。在孔子看来,仁德就存在于我们的心性之中,完全由自己主宰。只要我想要做到仁,仁就随心念到了。所以要立志求仁,并付诸行动,而不能推说自己能力不足。‎ ‎6、孔子认为话说出来容易,要做好却很难,所以真正的仁者要“讷于言而敏于行”,即说话要谨慎,行动要敏捷。如果花言巧语,夸夸其谈,就会言过其行,导致失信,对培养仁德是有害的。‎ ‎7、人而不仁,如礼何,这句话的意思是人首先要有仁德之心,这样礼才有意义。‎ 19‎ 在孔子看来,仁是内在的道德观念,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人们言语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德了。‎ ‎8、孔子认为,君子如果厚待亲族,老百姓就会按仁德来行动。而厚待亲族最好的做法是行孝悌。孔子有子师徒俩均把孝悌当作实践仁德的根本之道,希望能由亲情生发出仁爱之心,并推而广之,使人们懂得忠君敬上,“泛爱众”。‎ 论修养 1、 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也。”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子路)‎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道德行为上有羞耻之心,而且在处理事务上有较高能力的人,可以配称为士。‎ B、 在家能孝顺父母,在外能敬爱兄长,从而获得很好的名声,这样的人也可配称为“士”。‎ C、 能够诚实守信,说到做到,并且敢于与浅薄固执的小人做斗争的人,也可配称为士。‎ D、 当今从政者见识短浅,气量狭小,连“言必信,行必果”的人都不如,不配称为“士”。‎ (2) 孔子设教四科,文行忠信。信是最重要的科目,并且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与上文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孔子对信的理解。‎ 2、 阅读回答。‎ 子曰:“君子不器。”为政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路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子张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孔子的育人目标。‎ B、孔子认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了。‎ C、孔子认为他培养的学生是为了从政为官,为了当统治者,只要为官从政,一切事情就可迎刃而解。‎ D、子夏虽然肯定了种菜、治病、占卜之类“小道”的作用,但认为这些对远大的事业恐有妨碍。‎ ‎(2)孔子的弟子有子也说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结合上面选段,你认为孔子完全反对他的学生学习技艺吗?请简要说明。‎ ‎3、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雍也6·26(最善于给老师挖坑的学生就是宰予)‎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述而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宪问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19‎ A、 孔子认为,遇到有人落入井中这样的事,仁者必须前去搭救,但不能头脑发热,跟着往下跳,而要想办法救人。‎ B、 孔子反对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无船而徒步趟水过河这类冒险的行为,他认为缺乏谋略的行为很难成大事。‎ C、 子路好勇是出了名的,他心想孔子如果率领三军征战,总该跟自己一道,没想到孔子很委婉地批评了他的好勇。‎ D、 孔子认为仁智勇都具备的人就是君子。孔子自谦尚未具备这三种美德,可子贡认为这几句话是孔子的写照。‎ (1) 孔子既然说“勇者不惧”,又说要“临事而惧”,这是否矛盾?根据上面的选段简要说明。‎ 4、 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1) 下列各项是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君子要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 B、 孔子认为能够“修己”者,必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C、 ‎“修己以安百姓”是最高境界,即“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D、 这一章节子路善问,孔子善答,三问三答之间,师生其乐融融。‎ (2) 根据选段内容,简要分析儒家修身的目的。‎ 5、 阅读回答问题。‎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16)‎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君子容易犯的三种过失是:不该说话的时候抢着说,该说的时候却不说,不看别人脸色而贸然说话。‎ B、 君子的三戒,并不是说到人生的某一阶段才要戒某一件事,而是说少时最需要戒色,壮时最需要戒斗,老时最需要戒得。‎ C、 敬畏之心是君子的基本品格,不知敬畏就会肆无忌惮。孔子强调要敬畏天命,敬畏统治者,敬畏圣人之言。‎ D、 这三章,主要讲的是社会交往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三愆”“三戒”“三畏”旨在告诉人们要加强自身修养,谨慎从事。‎ (2) 言语是否得体,也体现一个人修养水平的高低。孔子认为怎样说话才得体?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6、 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 子曰:“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张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19‎ A、 对于过错,孔子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有错而不该,那才真叫过错。‎ B、 孔子认为一个人如若“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就可以避开怨恨了。‎ C、 孔子以“日月之食”为喻,说明小人在过错面前,如若不该,人必唾之。‎ D、 在过错面前,若能及时改正,就能取得“人皆仰之”的效果。‎ (1) 根据选段内容,用自己的话简要谈谈孔子的过错观。‎ 4、 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里仁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宪问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讨厌唯利是图的人,他认为这种人只知自私自利,当然不会受到人们欢迎,而只会被大家所怨恨。‎ B、 颜回吃粗食淡饭,住简陋小屋,他忍常人之所不能忍,能身处贫穷而快乐,因此受到孔子高度赞扬。‎ C、 在孔子看来,处贫困比处富贵难。人在贫困之中能保持正常的心态,正确地对待生活,是很不容易的。‎ D、 其实,无论是“贫而无怨”,还是“富而无骄”,都需要修养的功夫。只是,前者修养的功夫比后者来得深厚。‎ (2) 孔子曾说过:“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则远怨矣!”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谈谈孔子教我们如何远怨。‎ 5、 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张19.3‎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结交正直、诚信、博学的朋友,可以使自己进步,提升自己的修养。‎ B、 子夏认为交友要慎重选择,能够结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能结交的就不去结交。‎ C、 子张认为君子交友讲求仁爱守信,既能敬爱贤人,又能同情生活不能自给的人。‎ D、 孔子、子夏、子张关于交友之道的论述,既有对朋友的要求,又有对自己的要求。‎ (2) 根据“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这句话,概括出交友的前提及应持的态度。‎ 参考答案:1不矛盾,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强调的是信对人的重要性。但他并不是片面无条件地推崇信,而是认为守信也需要通权达变,不可拘泥而不知变通,成为“硁硁然小人”。‎ ‎2孔子认为君子不器,就是希望他的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他并没有完全反对他的学生学习技艺,而是认为进修德业是本,学习技艺是末,要先本后末,先德后才,从而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1、 不矛盾。临事而惧的“惧”不是害怕,而是小心谨慎,严肃认真的意思。仁智勇是孔子提倡的三种最高的品德标准,孔子认为,仁者既要勇为,又要讲智慧。遇到有人落井之类的事,仁者要勇敢地前去搭救,但又要保持冷静,要想办法救人。孔子主张审时度势,他反对“暴虎冯河”之类有勇无谋的人。‎ 2、 19‎ 儒家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孔子认为,君子通过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可以修己以安人,即辅佐诸侯王治理好诸侯国,并进而修己以安百姓,也就是辅佐天子治理好当时的周朝天下。‎ ‎5孔子认为,说话——尤其与上级说话的时候要稳重,该你说的时候你才说;要诚厚,该你说的时候要推心置腹地大胆说;要察言观色,把握最佳时机,从最好的切入点进言,这样说的话才比较容易被人接受。‎ ‎6孔子认为犯错误不足畏,只有犯了错误却坚持不改正,才是真正的错误。孔子还认为,面对过错,要多多反省责备自己,而不能归咎于别人,这样才能远离怨恨,与人和谐相处。‎ ‎7孔子认为远离怨尤的方法是:一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即“躬自厚而薄则于人”;二要力戒唯利是图;三要像颜回那样身处贫穷而能守道乐道。‎ 4、 加强自我修养是交友的基本前提,交友要有宽容之心和自我反省的态度。‎ 论教育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路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政令刑法不足以完全匡正社会人心,那就得靠道德和礼的教化,使人们有羞耻之心,而且能匡正他人的过失。‎ B、 孔子主张先富后教。他认为人口繁庶之后,必须首先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求,然后再教化民众。‎ C、 从庶、富、教三者的排列关系上看,孔子已经认识到治理好一个国家,要有劳动力、发展生产、教化民众这三个条件。‎ D、 孔子育人循循善诱:他先感叹卫国人口众多,以引起冉有的追问。在一问一答中,由浅入深,一步步引向自己的为政观点。‎ (2) 孔子还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请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孔子对教育作用的认识。‎ ‎2阅读回答。‎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马辛)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雍也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述而 (1) 不正确的一项()‎ A、 冉雍出身寒微,其父又贱又恶,而冉雍本人师法孔子,力学修德,终成大儒。孔子认为像冉雍这样的人才堪为重用。‎ B、 孔子对送来薄礼的人都收为门徒,认为他们懂礼有诚意;面对重金行贿的纨绔子弟,孔子却拒之门外,因为他们心术不正。‎ C、 互乡的人自以为是,并不代表他们无可救药,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他们的气质。所以孔子不穷既往,收有心向善的互乡童子为徒。‎ D、 面对弟子们对收互乡童子为徒的不解,孔子告诉他们“恕”道:对人不能心存偏见,只要诚心向善学好,都应该给予鼓励支持。‎ (2) 孔子又说:“有教无类。”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孔子“有教无类”的含义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3阅读回答。‎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19‎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 (1) 不正确的一项()‎ A、 孔子认为孝悌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因此,他勉励弟子们要努力践行孝悌。‎ B、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孔子对弟子进德修业的谆谆教诲。‎ C、 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历史文献、行为规范、忠诚老实、讲究信用。‎ D、 孔子始终把仁政放在首要位置,认为文的教育要先于行忠信的教育。‎ (2) 前两个选段把道德内容放在前面,后面选段把知识的吸收放在最前面,请从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两个方面谈谈这样做的原因。‎ 1、 阅读回答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子路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1) 不正确的一项()‎ A、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告诉他,得民心最为重要,其次是要有充足的粮食,再次才是拥有充足的军备。‎ B、孔子告诉子路,为政者要以身作则,勤于政事,只有永不懈怠地敦促老百姓勤劳地干活,才能取得政治上的成功。‎ C、孔子告诉仲弓,为政者要责成手下官员各尽其责,要宽赦他们的小错误,要选拔贤才。孔子还告诉他应如何选拔贤才。‎ D、孔子告诉子夏,为政者不可急求近功,要从远大处循序渐进;也不可贪图小利,而要从根本处贯彻始终。‎ ‎(2)同样问为政之道,孔子却做出不同的回答,这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思想?根据上面的选段简要说明。‎ ‎5、阅读回答。‎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先进 (1) 不正确的一项()‎ A、 孔子认为他主张的“道”是由一个根本的宗旨而贯彻始终的。‎ B、 孔子注重因材施教,对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讲那些高深的学问。‎ C、 从孔子对四弟子的评述中,可看出孔子对每位学生的才能特点、性格特征都了然于心。‎ D、 孔子认为髙柴曾参颛孙师仲由等弟子都有各自的缺点,皆属中人以下。‎ (2) 根据上面的选段,你认为曾参属于中人以上还是中人以下。请简要说明。‎ 2、 阅读回答。‎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 19‎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轮转,万物滋生。苍天还需要说话吗?‎ (1) 不正确的一项()‎ A、 孔子非常注重启发式教学,他认为启发的时机是学生要达到“愤”“悱”的状态。‎ B、 孔子追求的教育效果是学生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C、 对教师来说,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向学生传授具体知识更为重要。‎ D、 孔子欲无言,那是因为子贡未达到愤悱的状态。‎ ‎(2)孔子以“天何言哉”回答子贡的问题,意在告诉他什么道理?结合上面语段,谈谈你的理解。‎ 本章孔子用含蓄的语言,教育学生学习主要靠主观努力,靠自己领悟,靠独立观察思考。现代教育有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这个“不教”之时,正是学生真正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日。孔子用“天何言哉?”这句话启发子贡,子贡应该领会老师的用意吧。‎ ‎7阅读回答。‎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已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学而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阳货 (1) 错误的一项()‎ A、 孔子教育子路,求学进德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B、 季氏聚敛财富,季氏家臣冉求却帮他搜刮钱财,孔子很气愤,宣布与冉求断绝师徒关系,并号召弟子们攻击冉求。‎ C、 子贡告诉子禽,老师孔子了解别国政事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是靠温和善良恭敬分寸谦让这些美德去获取的。‎ D、 孺悲想求见孔子,孔子托病不见他;等到孺悲刚要离开,孔子就鼓瑟唱歌让他知道是故意不见,这种无言的批评不留情面。‎ (2) 孔子一生诲人不倦,请根据上面选段,请简要谈谈孔子诲人的方法有哪些。‎ ‎8阅读回答。‎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 (1) 错误的一项()‎ A、 孔子认为任何人都有优缺点,别人的优点可供我学习效法,别人的缺点可引起我反省改正,因此别人都可说是我的老师。‎ B、 在孔子看来,老师不必一定在学校,任何人都可成为让我学习或让我反省改正的老师,只要虚心求教,何患德业无成。‎ C、 ‎《诗经》中的诗句是说这个女子本身长得就很美,再加上纹饰就更美。孔子解读说,这就好比有白底子才能画出好画一样。‎ 19‎ A、 子夏理解了孔子的解读,还联想到完成礼仪之后要行仁德。孔子认为他对诗经有所领悟,能够举一反三,便大加赞扬。‎ (1) 子贡说:“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你认为上面的选段中可以看出孔子什么样的教育思想?请简要说明。‎ 论教育参考答案:‎ ‎1从个人修养来说,孔子认为人的禀赋相近,而环境及所受教育的不同,会使人的行为习惯有很大差异,因此勉励人们通过学习提高自身修养。从治理天下来说,孔子认为丰衣足食之后必须教化民众,以提高国民素质;靠道德和礼的教化,比政令刑法更加有效。‎ ‎2有教无类就是施教不论对象。孔子的教育不分贫富贵贱贤愚,都一视同仁。如对出身很不理想的冉雍和互乡童子,只要他们诚心求学上进,孔子就教导他们。‎ ‎3从教育理念上,孔子始终把道德修养放在首位,勉励学生要立大志求大道;而在施教方法上,孔子则由浅入深,用传六艺使学生获得知识,知而后能行,下学而上达(下学人事,上达天命),并非认为读书重于品行的修养。‎ ‎4这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比如子路好勇,勇于实践却难以持久,所以孔子就告诉他,为政者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无所懈怠的情怀;而仲弓的德行深为孔子所称赞,只要对他介绍一些为政的方法就行了,这就是因材施教。‎ ‎5、曾参反应有些迟钝,不够聪敏,被孔子说为鲁,但他为人诚恳诚实,学习扎实深入,对孔子一以贯之的道,他能准确地理解领会,可见他仍属于中人以上。‎ ‎6、孔子晓喻弟子学不可专在言语上寻求,徒得其言,而不能得其所以言。孔子以“天何言哉”回答子贡,是指点妙理,意在告诉弟子静思默察以识天地之道。‎ ‎7、孔子诲人的方法多种多样:他用言语对子路进行正面教育;他对着其他弟子评说冉求的行为,是对冉求进行间接而严厉的批评教育;他自身温良恭俭让,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他还以不屑之教来促使孺悲作出深刻的反省。‎ ‎8学无常师的教育思想。子贡认为,孔子没有固定的老师,不是专向某一个人学习,而是向众人学习。在孔子看来,众人都可资我效法或改正缺失,都可以是我的老师。孔子总是与学生一起相互切磋,互相促进,教学相长。‎ 论礼乐 ‎1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子路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国家动乱主要在于“名不正”,所以他首先要“正名”以恢复正常的关系。‎ B、子路认为孔子的正名思想太过迂腐,对子路的无理,孔子委婉地给予批评教育。‎ C、孔子的正名就是要正君臣父子之名,定伦理礼制之名,各定其位,各就其职。‎ D、孔子的正名实质上是要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统治秩序,巩固封建统治。‎ ‎(2)根据上面选段,简要说明孔子的正名思想与他的礼治主张的关系。‎ ‎2.阅读回答问题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宪问 ‎(1)不正确的一项()‎ A、孔子把齐国大夫陈恒杀死齐简公篡位的事情报告鲁哀公,请求出兵讨伐。‎ 19‎ B、孔子“沐浴而朝”,这说明他感到事态严重,必须郑重其事地向鲁哀公报告。‎ C、孔子之所以请求出兵讨伐,是因为陈恒弑君严重破坏周礼、破坏国家秩序,必须受到严惩。‎ D、鲁哀公觉得这是齐国内政,不关鲁国事,不愿出兵,故意推脱,让孔子去“告夫三子”。‎ ‎(2)子所慎:斋、战、疾。孔子对待斋戒、战事、疾病都很慎重。可是,在以上选段中,一向行仁好礼的孔子却请求出兵讨伐陈恒,这是为什么?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3阅读回答问题。‎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 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述而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 ‎(1)不正确的一项()‎ A、春秋末年礼崩乐坏,但礼的形式还保存着。鲁国人林放向孔子询问礼的根本,孔子很感叹,认为他问了一个好问题。‎ B、孔子主张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他告诉林放,办丧事时不能大讲排场,过于奢侈,否则就违背了礼的根本。‎ C、春秋末年诸侯大夫的享乐标准和礼仪规模大大超过标准,孔子认为这是越礼、违理的行为,他主张宁愿礼数不周也不要违理犯义。‎ D、在孔子看来,不能把礼乐的重心放在玉帛的多少和钟鼓的大小等外在的形式上,而应该重视礼乐的本质和目的。‎ ‎(2)朱熹说:“敬而将之以玉帛,则为礼;和而发之以钟鼓,则为乐。”结合上面的选段,谈谈礼和乐的根本目的。‎ ‎4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乡党 ‎(1)不正确的一项()‎ A、孔子在饮食方面十分讲究,他觉得吃的粮食必须要精,而且越精越好;吃的肉必须切得细,而且越细越好。‎ B、“不时,不食”,可理解为吃饭要定时,也可理解为不吃反季节的蔬菜,还可以理解为不吃不到成熟期的东西。‎ C、孔子讲究饮食卫生,他强调在特定的境况下不吃,实际上要阐明的是,吃的环境及吃的意义要大于吃的本身。‎ D、孔子寓教于生活,从孔子的日常饮食习惯中,弟子们可感受并学习他正确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精神风貌。‎ ‎(2)孔子还说:“席不正,不坐。”选段中,只有割不正与饮食无关,孔子为什么也将它列入不食行列?请简要说明。‎ ‎5、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先进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先进 ‎(1)不正确的一项()‎ 孔子曾经当过鲁国大夫,按周礼,他平时出门都坐车。儿子孔鲤死的时候,孔子爱子以义,便按照周礼薄葬了他。‎ 19‎ B、颜路颜回都是孔子的弟子。颜回死时,颜路家贫却爱子情深,请求孔子把车卖了给颜回买一口外棺,孔子不同意。‎ C、颜回死时,孔子的其他弟子为了表示对颜回的敬重,打算厚葬颜回。在孔子提出异议的情况下,他们仍厚葬了颜回。‎ D、颜回平时服侍孔子如同儿子服侍父亲一样,而现在颜回死了,自己再也见不到这么好的儿子,孔子对此大为伤感。‎ ‎(2)孔子说过:“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结合上面选段,你认为孔子反对厚葬颜回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6阅读回答。‎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雍也 2005年王世居过年时给了盒茶叶,我不知该回他的孩子多少钱。 2012年刘书记儿子中科院士给我儿压岁钱,我不知该不该给他姐姐的孩子回多少。‎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雍也 ‎(1)不正确的一项()‎ A、冉子为朋友的母亲请粟,一是表现了冉子的孝,二是表现了冉子的义。‎ B、孔子十分赞赏并支持冉子的请求,但冉子在执行过程中却有违孔子的意愿。‎ C、孔子认为周济他人应是“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 D、孔子给原思九百斛谷米,原思辞谢,孔子说可以分给你的邻里乡亲。‎ ‎(2)根据上面的选段,你认为孔子在财富分配上的态度和方法是否符合礼义?请简要说明。‎ ‎7、阅读回答。‎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八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述而 颜渊问为邦,子曰:“。。。。。。乐则《韶》《武》,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卫灵公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音乐的最高境界是“尽美”、“尽善”,孔子认为《韶》这一舞乐,达到了这一境界。‎ B、孔子认为音乐不但可以调节人的情操,而且还是治理国家的最重要的手段。‎ C、孔子欣赏《韶》,竟然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忘我境界,足见孔子具有很高的的音乐素养。‎ D、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禁止不善不美的靡靡之音,疏远花言巧语善于狡辩的小人。‎ ‎(2)根据上面选段,你认为孔子评判音乐好坏的标准是什么?简要说明。‎ ‎8、阅读回答。‎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阳货 ‎(1)不正确的一项()‎ A、子游任武城行政长官,孔子去看他,他听到处处弦歌之声。孔子批评子游在这么小的地方施行礼乐教化,是用牛刀杀鸡。‎ B、孔子既对子游在小小的武城里用礼乐来治理而感到高兴,又对子游不能治大国以施展其礼乐之治而感到惋惜。‎ C、子游把弦歌看成是学道的方法,他遵循孔子教导,认为不管是在上位的君子,还是普通百姓,学了礼乐道理都能从中受益。‎ 19‎ D、孔子对学生的行为很满意,却说了反话;当学生正言以对,他马上承认是在开玩笑。这说明孔子为人幽默,教育方法灵活。‎ ‎(2)“弦歌之声”,就是以音乐为中心的教育。根据上面的选段,请简要谈谈孔子的乐教观。‎ 论礼乐参考答案 ‎1在孔子看来,社会之所以礼崩乐坏,出现臣弑君、子弑父,令出多门,各自为政的混乱现象,就是因为名实混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要建立礼乐制度,首先必须纠正礼制名分上的不当之处,正确地确定每个人的名分。‎ ‎2孔子一向行仁好礼,反对战争,对用兵极为谨慎,但他对齐国大夫陈恒使君篡位这种极严重的违礼行为极其愤怒,坚决反对,并尽自己的力量去制止,因而才会郑重严肃地请求出兵讨伐。‎ ‎3礼的目的在于追求秩序,乐的目的在于追求和谐,礼和乐的目的是要创造一个恭敬和顺的社会。所以,孔子反对在礼乐形式上讲排场而忽视内在恭敬诚笃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 ‎4庖者在宰杀猪羊时,割肉不合常度,这是失礼的行为,所以孔子不吃这样割出来的肉。“割不正不食”,这是孔子对庖子失礼行为的不言之教,同时也给弟子们树立了榜样。旁证材料(觚:音gū,古代盛酒的器具,上圆下方,有棱,容量约有二升。后来觚被改变了(上下都圆了),所以孔子认为觚不像觚。直白译:觚都不像是觚了,还能叫觚吗?还能叫觚吗?这个跟当时的状况有关,孔子的思想中,周礼是根本不可更动的,从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周礼规定的一切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这里,孔子概叹当今事物名不符实,主张“正名”。尤其是孔子所讲,现今社会“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这种状况,是不能让人容忍的。 所以针对当时文化符号体系混乱的现状,孔子曾发出“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的慨叹。)‎ ‎5孔子反对厚葬颜回的真正原因,是认为这样做有违周礼。首先孔子认为办理丧事应“称家之有无”,当时颜回家贫,办丧事普铺张奢侈与礼不合;其二按颜回的身份与地位,不应厚葬;其三,按颜回平日朴素而遵礼的修养,厚葬也有违他的愿望。‎ ‎6孔子认为公西赤家境富有,不该多给,所以就尽量少给;而原思的俸禄是劳动所得,合乎礼义,该拿就拿,不必推辞。可见孔子在财富分配上懂得道义,遵守礼仪。‎ ‎7孔子认为评判音乐的好坏标准有两方面,一是思想内容是否“尽善”,二是艺术形式是否“尽美”。《韶》尽善尽美,最好;《武》乐尽,美未尽善,次之;郑国的乐曲不善也不美,要禁止。‎ ‎8从孔子对子游礼乐之治实践的充分肯定中,可以看出孔子的乐教观是:一是可通过“弦歌之声”来传授礼乐之道;二是弦歌之声不仅可教化在上位的君子,也可以教化普通百姓;三是弦歌之声应该加以推广,以牛刀杀牛,从而达到天下大治。‎ 论天命 ‎1阅读回答。‎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则,天厌之!天厌之!”雍也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 (1) 不正确的一项()‎ A、 贵为卫灵公夫人的南子派人召见孔子,孔子尽管心里不愿意,但还是依礼见了南子。‎ 19‎ A、 子路认为孔子不该迫于南子的淫威,委屈求见,有失大丈夫“威武不能屈”的气概。‎ B、 孔子发誓说如果自己做了不正当的事,会遭到上天厌弃,以此来表明自己的清白。‎ C、 孔子在匡地受到围困拘禁的事件,表现了孔子临危不惧,乐天知命的胸襟。‎ (1) 根据上面选段,你认为孔子心目中的天具有什么特点?‎ ‎2阅读回答。‎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子罕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 (1) 不正确的一项()‎ A、 孔子病危时没有家臣,子路却要安排门人去充当孔子的家臣,这是为了摆排场,准备以大夫之礼来安葬孔子。‎ B、 孔子对子路想违反周礼隆重办理丧事的虚伪做法予以严厉地批评,认为那是一种欺骗上天的行为,绝对不能做。‎ C、 孔子周游列国,历尽艰辛,费尽心血,却没有一位国君采纳他的治国主张。孔子不禁感叹,没有人真正理解他。‎ D、 孔子下学人事,上达天命。人事有痞泰,他能安然处之,不责备人;天道有穷有通,他能觉解天道,不埋怨天。‎ (2) 孔子的不欺天和不怨天是迷信的说法吗?根据选段说明孔子的天命观。‎ ‎3阅读回答。‎ 公伯寮诉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告密,说孔子毁三都的真实目的是为鲁君集权)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 “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1) 不正确的一项()‎ A、 公伯寮在路鲁国权臣季孙氏那里诬陷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孔子,并且说如果孔子为此感到困惑的话,他可以出面杀掉公伯寮。‎ B、 孔子并没有明确同意杀掉公伯寮。他只是告诉子服景伯,我的道能否得到推行,是由天命决定的,而天命不是某个个人所能改变的。‎ C、 在孔子看来,人事有天命管着,要诬陷好人是不可能成功的。孔子所说的话,对子路是一种宽慰,对公伯寮则是一种警告。‎ D、 得知子路来自孔门,看守城门的人就议论说,孔子是一个明知做不成而偏要坚持去做的人,可见他了解孔子周游列国的情况。‎ (2) 孔子认为自己的道能否实行都是由“天命”决定的,但又“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否自相矛盾?请简要说明。‎ 19‎ ‎4、阅读回答。‎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而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述而 子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先进 (1) 不正确的一项()‎ A、 孔子病重,子路请求向鬼神祷告,祈求福佑。他认为,只要向天地上下的神灵祈祷,就可以治好孔子的病。‎ B、 古时祈求要办相当规模的祭神仪式,孔子认为这样做太浪费,不合礼法,就婉言谢绝了子路的请求。‎ C、 子路问“怎样侍奉鬼神”和“死是怎么回事”这两个问题,孔子都不予以正面回答。这说明他不想多谈鬼神之事。‎ D、 儒家重视“天道远,人道迩”的思想,孔子提醒子路,要注重社会现实问题,而不必去考虑那些虚无飘渺的事情。‎ (2) 孔子又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谈谈孔子为什么对鬼神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论天命参考答案:‎ ‎1孔子发誓说如果自己做了不正当的事,会遭上天惩罚,可见天具有惩罚人的力量;孔子又说,上天有能力决定要不要毁灭周代文化,可见天又具有主宰人的祸福的力量。‎ ‎2不欺天和不怨天不是迷信说法。孔子强调言行自律,做到仰对苍天而心无愧疚;孔子认为自然界和社会人生有时好有时坏,是正常的现象,要用达观的态度去对待。‎ ‎3不矛盾。孔子承认天命,认为自然和人类社会存在一定的运动规律,是人的意志和力量无法抗拒和改变的;但他又不听天由命,而是以积极用世的心态,到处游说推行自己的主张,处处碰壁之后,仍然知其不可而为之。‎ ‎4孔子认为鬼神之说虚无缥缈,不合事理,但他又难以从理论或实际上予以证明,所以对于鬼神是否存在,孔子不多加评说,也不反对别人对鬼神的信奉,而是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强调要多考虑如何为现实服务。‎ 论中庸 ‎1阅读回答。‎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尧曰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里仁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阳货 (1) 不正确的一项()‎ A、尧在禅让天下时,告诉继承人舜,治理天下的秘诀是“允执其中”,即要诚实恰当地保持执守中正之道。‎ B、尧还告诉舜,当今天下百姓陷于贫困,上天赐给的禄位很难永存,作为君主要救民于水火,江山才能永固。‎ 19‎ C、孔子认为君子处理天下的事,没有一定要做的,也没有一定不要做的。也就是说,该做便做,不该做便不做。‎ D、孔子认为,衡量该做还是不该做的标准是道义。根据这个标准,为人称道的老好人乡愿就属于不该做的。‎ ‎(2)孔子说做事要允执其中,又说要义之于比,这是否自相矛盾?结合选段,简要说说中庸之道。‎ ‎2、阅读回答。‎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宪问 (1) 不正确的一项()‎ A、 管仲本来辅佐公子纠,公子纠被杀,管仲不但没有殉难,反而转投政敌阵营,辅助桓公。子贡为此说管仲不是仁者。‎ B、 孔子告诉子贡,管仲辅佐桓公,使齐国在诸侯中称霸,使天下的一切得到匡正,使人民长期享有安定文明的生活。‎ C、 孔子不赞同平庸男女拘泥于小信义、小节操而自杀的做法,认为管仲不苟生是对的,人们不能以不殉节来批评管仲。‎ D、 对政治家主要看他对江山社稷和人民的业绩,而不要纠缠于一般的小节去苛责他,这就是孔子评判政治家的标准。‎ 孔子还说:君子贞而不谅。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说管仲的行为是否符合孔子的中庸之道。‎ ‎3阅读回答。‎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1)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教育自己的学生做事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 B、 对于同一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 C、 公西华面对孔子的不同回答,十分好奇,于是大胆地向孔子讨教原因。‎ D、 孔子与学生的对话,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的特点,即因材施教。‎ (2) 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因材施教与中庸思想的关系。‎ ‎4阅读回答。‎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先进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也。”颜渊 (1) 不正确的一项()‎ A、 季氏是当时的乱臣,而冉有和子路给季氏做家臣,孔子对此不满,所以用一种轻视的语气来回答季子然的提问。‎ B、 孔子认为大臣是能够以正道来侍奉国君和匡正国君的人。冉有和子路只是以正道来侍奉大夫,算不上大臣。‎ 19‎ A、 孔子认为冉有和季路虽然不能起到匡正季氏的作用,但是如果季氏想犯上作乱,冉有和子路是不会跟着做的。‎ B、 子贡问交友之道,孔子告诉他,对朋友的缺点错误要忠言相劝,讲究方式方法,如果朋友不听劝,就不必再劝。‎ (1) 孔子的事君观与交友观,与中庸之道有何关系?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 ‎5阅读回答。‎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1) 下列各项是对上面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A、 在孔子看来,不论是“质胜文”还是“文胜质”,都是有所缺憾的。‎ B、 选段二体现了孔子无过无不及的中和慈祥泰然的圣人气象。‎ C、 孔子批评《关雎》这首诗,认为它时而写欢乐,时而写忧愁,主题不明确。‎ D、 孔子评价颛孙师和卜商两人“过犹不及”,体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 (2) 孔子又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句话也体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吗?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明。‎ 论中庸参考答案:‎ ‎1不矛盾。孔子提倡允执其中,即做任何事情要不偏不倚,做到恰到好处;同时,孔子要求做事。要以道义为标准,对貌似中庸,处处搞折中主义的老好人“乡愿”深恶痛绝。中庸之道的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君子贞而不谅是指君子坚定执着于正道,而不固执拘泥于讲小信。管仲志在利齐国,因而不为守小节去做为公子纠殉难的傻事。这种做大事而不拘小节的行为,正体现了中庸权变的思想。‎ ‎3冉有做事畏缩不前,所以孔子给他鼓励;子路莽撞冒进,所以孔子给他泄泻火。孔子在教育上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这也体现了中庸权变的思想。‎ ‎4孔子认为应该用正道来匡正国君的过失,如果国君谏而不听,就可以辞职不干。对朋友的过失要忠言相劝,善意引导,如果对方不接受,就不再和他交朋友,以免自取其辱。“不可则止”,体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 ‎5、孔子的中庸思想是指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把日常生活处理得恰到好处。“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这是“学而不厌”的学习态度,与中庸思想没有关系。‎ 论其他 ‎1阅读回答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19‎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1) 错误的一项()‎ A、 孔子认为孝顺父母要以礼为准则,父母活着的时候要以礼相奉,父母死后不仅要以礼葬之,还要以礼祭之。‎ B、 不能以为孝顺父母只要让他们吃饱穿暖就够了,还应该有恭敬的态度;否则就跟饲养动物没什么区别了。‎ C、 孔子所提倡的孝包括孝顺孝养孝敬,对父母的孝就要做到敬于内而形于外,真正做到内外协调一致。‎ D、 作为子女不仅要对父母孝顺孝养孝敬,还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不能让父母为自己担忧。‎ (2) 选段中说弟子“服其劳”“先生馔”容易做到,那么,孔子认为“色难”的地方在哪里呢?‎ ‎2阅读回答问题。‎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1) 不正确的一项()‎ A、儒家强调对父母要绝对孝顺。父母即使有过错,子女也不可当面指正。父母有过错而不该,子女照样要听他们的。‎ B、远游不孝,这是原则性;如果远游,必定有一定的去处,并报告行程,以免父母挂念,这是灵活性。二者结合,符合孔子中庸思想。‎ C、知道父母年龄生辰,也是儿女孝顺父母的一种表现;其孝表现在一喜一惧上,因父母高寿而喜,又因父母年高而惧其将逝。‎ D、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孔子认为,人不一定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参与政治还有其他,如孝顺父母等等。‎ ‎(2)结合选段,简要说说孔子的孝与政治的关系。‎ ‎3、阅读回答。‎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为政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1) 不正确的一项()‎ A、孔子把“安贫,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作为君子的基本准则,告诫弟子们要慎言敏行。‎ 19‎ B、孔子告诫弟子们在学习时要多听,对有疑问的地方要回避,把其余有把握的地方要谨慎说出,这样就会减少犯错误。‎ C、孔子痛恨言行不一的人,他认为看待一个人不能只听他说什么,更重要的是看他是怎样行动的。‎ D、孔子认为从宰予那里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即从听他人说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改变为听了他人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2)孔子为什么从“听其言而信其行”变为“听其言而观其行”?谈谈你的理解。‎ ‎4阅读回答。‎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卫灵公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阳货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公冶长 (1) 不正确的一项()‎ A、孔子厌恶那些花言巧语的人,在他看来,花言巧语的人,能把事情说得天花乱坠。‎ B、有人认为冉雍这个人有仁德却没有口才,孔子不认可这一观点,并给予了反驳。‎ C、孔子不喜欢郑国的声乐,因为他认为郑国的声乐会扰乱雅乐,会彻底颠覆国家。‎ D、孔子反对小不忍,他认为如果在小的事情上不忍,往往会扰乱大局,坏了大事。‎ ‎(2)结合上面选段,说说孔子为什么特别反感能言善辩、伶牙俐齿的人。‎ 论其他参考答案:‎ ‎1偶尔为父母做点什么,有美食就让父母吃,这是一般人都能够做到的,难就难在心甘情愿、和颜悦色,并且能够始终如一,持之以恒地孝顺父母。‎ ‎2孔子认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并推而广之影响到政治上,就是一种参与政治;提倡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可预防犯上作乱,求得政治上的稳定。孝与政治的关系密不可分。‎ ‎3听其言而信其行是说听到他的话,就相信他的所为,听其言而观其行就是听到他的话还要考察他的行为。听其言而信其行有点轻率,小人常巧言令色,言行不一,所以判断一个人不光听他说什么,还要看他怎么做,听其言而观其行这样才会更严谨更准确。‎ ‎4、因为孔子认为能言善辩、伶牙俐齿的人,大多喜欢在言语上战胜对方,伤害对方,必然也使自己受到伤害,收到别人的嫌弃。这种人足以败坏道德,甚至会给国家带来危害,所以,孔子特别反感这种人。‎ 19‎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