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兰亭地处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汉代为驿亭所在,因名兰亭。几经反复,于1980年全面修复如初。
兰亭是怎么来的?
你
知道吗
主讲:孙书凯
兰亭集序
一、音读:听朗读录音,整体感知文章
二、自读:课文及背景、点拨解词
三、理读:梳理文章时间、空间脉络
四、美读:书法之美、自然之美、天
气之美、玄理之美、名士风流之美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303-361,一作321-379),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书圣——王羲之
兰亭帛书
兰亭书法拓本之 揽胜
永和九年3月3日,王羲之与江南众名士兰亭聚会,流觞曲饮,赋文作诗,并结成《兰亭集》,王羲之乘醉挥毫,成就了此中国书法颠峰之作。康德曾说,线条比色彩更具审美价值。书法是这种“线的艺术”高度集中化纯粹化的艺术,为中国所特有……他们以极为优美的线条形式,表现出人的种种风神状貌…..
主要是那种飘逸飞扬、逸伦超群的魏晋风度。
——李泽厚《美的历程》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
临池学书池书尽黑
《临川记》
书法之
美
-
--
飘
若浮云 矫若惊龙
自然之
美
—-
崇山峻岭
、
茂林修竹
、
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风流之
美
:
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真名士风流)
玄理之
美
:
人生无常
(深沉感叹中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天气之
美
: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
永和九年,岁在葵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饮,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时间、地点、原因、人物、景物、天气、感受
看提示
背文章
崇山峻岭
茂林
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一
、在本文中进入作者眼中的景物有哪些?
二
、如何描写这些景物的,为什么这样写?
提示-----山、水、林、竹、天、 风
提示-----色调淡雅,洗尽铅华,如写竹,只言其“修”而弃其翠绿;写水,只言其“清”而弃其碧波。作者笔势从容沉稳、可见心境之淡雅
字词点拨
茂林修竹
修:高。今常用义为:“修理”“修饰
修
禊事也
修:治,这里是举行的意思。修禊: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嘻游,并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况修短
随化
修:长。修短,这里指寿命的长短
乃
重修岳阳楼
修:修理,治办
句式
会于
会稽山阴之兰亭(介词后置):介词结构“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作动词“会”的补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于”相当于“在
”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人生感慨
:
静躁不同,往来周旋,
悲喜各殊,情趣各异。
时空脉络
崇山峻岭
天朗气清
临文嗟悼
清流激湍
流觞曲水
景语
情语
情随事牵
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一觞一咏
惠风和畅
叙事语
茂林修竹
诗文
文中有景,景中有情,情中有趣,趣中有理
生死哲理
问题
:作者抒写宴集后的感触,他的抒 情基调由乐转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提示:
以“悲”为抒情基调,上文兰亭聚饮,赋诗,是乐事,但有聚就有散,,聚会难而短,分散易而长。这种欢聚难常的感触已经使人情绪低落,由此,进而想到人生短促,所以聚散生死始终笼罩文学家的心,故作者有乐转悲。
拓展:
正因为传统的审美心理是以悲为美的,使得文学史上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些作品本来写的是极为欢愉之事,也总要带上一定的感伤和悲愁成分。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开始极写兰亭集会之盛、之乐,后来忽然笔锋一转,说到“休短随化,终期于尽”的煞风景话题上去,大发起“痛哉”、“悲夫”之类的感叹来。这样的感情是否真实,原是值得怀疑的,但却深为历代文士所推崇和效法。王勃《滕王阁序》,在思路上即模仿《兰亭集序》,先写集会之盛,秋色之美,后来写到“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上去了。王勃作此序时年纪很轻,也没有遇到多大挫折,这样的伤感情调显然来自前人作品。然而,《滕王阁序》也成了历代家弦户颂的名作。与此相反,那些仅止于极写欢愉之情的作品,却很难受到人们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