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
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
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展现出一幅农家天伦之乐的风情画。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
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点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
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心情闲适,完全陶醉自然
破
阵
子
辛
弃
疾
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历城(山东济南)南宋词人。
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也是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
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他 21岁参加抗金义军,后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持抗金,但不被采纳,不断受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闲居。
其词多抒写希望收复失地,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内心悲愤,揭露南宋的屈辱投降,也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作品。
《破阵子》是一首自抒英雄情怀并用激励友人的壮词。陈亮与辛弃疾同属主战派,又同遭打击。
词中表达了作者渴望驰骋疆场,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但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感慨。
却将万
字平戎策,
换
得
东
家
种树书
。
《破阵子》:词牌名.选自《稼轩长短句集》。
陈同甫,名亮,南宋婺州(现在浙江省金华县)人,同辛弃疾是好朋友。赋,写作。壮词,雄壮的词。
题解:
wu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音:
麾( ) 炙( ) 的( )卢 霹雳( )
hu
ī
zh
ì
dì
pī lì
读词思考:
用“/”划出诗句的停顿。
破 阵 子
赏析:
醉里挑灯看剑,
树立了一位壮士怀才不遇的形象。以酒浇愁而醉,在醉眼朦胧中,也不忘将灯拨亮,不是抚琴,不是长歌,不是狂舞,而是在灯下仔细端详心爱的宝剑。因为只有宝剑是自己曾经的戎马生涯的见证。
可见词人想驰骋疆场的愿望是多么强烈
。
作者为什么要“饮醉”?醉之后为何要“挑灯”?
为何要灯下看宝剑?这一切都是为什么?
梦回吹角连营
带着这样的悲壮情怀入梦,梦醒之后,不禁浮想联翩,耳边似乎听到了军营中鼓角齐鸣,边声四起,不由使人产生出征杀敌的豪气。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战士们分食着烤熟的牛肉,军乐队奏出
雄壮的塞外战歌。
(另说:一望无际的八百里军营连军营,
处处都是炊烟烤牛肉,部队供养充足,官
兵们同甘共苦,为战斗做准备,而鼓舞士
气的悲壮乐曲更加激励着将士们,整个军
营何等壮观!)
牛
军旗下
指军营
烤
奏
沙场/秋/点兵
在辽阔的战场上,秋高气爽,兵壮马肥,主帅开始检阅军队,军旗猎猎,士气高昂,整装待发,何等威风!
此句将战前的准备与恢弘气势渲染得极为热烈。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连用两个比喻,生动描绘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写出了战斗的速战速决;表现出英雄身骑的卢般的骏马,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将士们万箭齐发,声如霹雳,使敌人闻风丧胆的情景,使人产生一种酣畅淋漓的快感。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只要收复失地,不辱使命,完成统一大业,就可以了却君王的心愿,自己也可以声名大震,名传史册。
词人无法在现实中实现梦想,只好在想象中横刀跃马,实现自我。
但梦最终会被残酷的现实所嘲弄。
可怜/白发生!
走出幻想,仍然是壮志难酬,仍然是半壁江山,仍然是一事无成,无奈空有报国志,又怎能抵挡得了岁月蹉跎,白发丛生!
何等悲愤!何等苍凉!
不由使人产生对投降派的痛恨,对作者深深的同情。
“可怜”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翻译 :
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阅准备出征。
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多想完成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只可惜白发已现两鬓。
醉态——
词的结构
梦境——
现实——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实
实
虚
《破阵子》极写抗金部队壮盛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生活以及收复祖国河山的畅想,这些都是作者醉梦中所不能忘怀的,但是他的想法被"可怜白发生"的现实碾碎了。作者在词中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愤恨。
主题
其一,构思层层递进。
整首词按照“醉态—梦境—现实”谋篇布局,有条不紊。梦境中又展现了“战前准备、沙场点兵、冲锋陷阵、功成名就”的多方面情形,生动的描绘了一个爱国者驰骋沙场的全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而领略到作者运笔自如而又章法严谨的特色。
这首词基调豪迈高昂,大气磅礴,艺术成就极高。
其二,结构奇特巧妙。
词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篇抒情。这首词打破了这种格式,首尾两句相互照应,描写现实,中间八句一气呵成,描写梦境,梦境里追忆往事,豪迈激昂,现实中壮志难酬,沉痛悲愤,二者对比鲜明,深化主题。这种奇特巧妙的结构与内容配合得天衣无缝,显示了辛弃疾在艺术上的独创精神。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知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抒发了被免官闲居的愁懑。一个“愁”字对比概括了一生体验。
西江月.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
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
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含蓄深刻地表现出尝尽辛酸的 玩世不 恭和孤傲清醒的情感。
拓展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陆游
其一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拓展阅读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握英雄泪。
宋词的发展
词的最初名称是
“曲子词”
,是为配合音乐而创作的歌辞。词大致产生在唐朝,它首先盛行于民间,后来文人注意了这种形式,开始介入它的文学创作。晚唐、五代,致力于词的文人逐渐增多,一些著名的词人如温庭筠、韦庄、李煜都具有自己独到的风格。此时,文人词和民间词的区分也逐渐明显,到了宋朝,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导致了宋词空前的繁荣、发展与提高,并且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词人。
北宋苏轼高举创新的旗帜,首先打破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开拓词的内容,提高词的意境,开创了一种新的豪放词的风格。苏轼“以诗为词”,不仅用诗的某些表现手法作词,而且把词看作和诗具有同样言志的作用,使它具有较以前宽广得多的社会功能。他特别重视词的文学方面的意义,不把它作为音律的附庸,不让思想内容和艺术表达受损害,给词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词到南宋发展到了高峰。中原沦陷和南宋偏安的历史巨变,激起了南渡词人的爱国觉悟,整个词坛的面貌为之一新。此时,在士大夫阶层里涌现出一批坚决抗敌的词人,如岳飞,张孝祥等人,他们的作品表现爱国情感,气势壮大,对于豪放刚健的新风格的形成,有一定的贡献。
辛弃疾、陆游两个伟大的作家,进一步发展了南宋词,尤其辛弃疾在词作方面,成就更为突出。他继承苏轼的革新精神,突出发扬了豪放的风格,扩大了词体的内涵,使其丰富多彩,把词推向更高的阶段。在词的创作手法上,他不仅运用古近体诗的句法作词,又吸收了散文、骈文、民间口语入词,辛词代表了文人词的最高成就。词是慷慨、豪迈,抒写抑郁不平之气。有时也存在用典过多,不免使人晦涩难懂的缺点。和他唱和的作家有陈亮、韩元吉、刘过等,就是与他的风格迥异的姜夔也写过仿效稼轩体的词。
南宋后期,以姜夔、张炎为代表,感喟哀时,描写亡国的惨变,抒发内心的黍离之悲。他们精通音律,偏重词的格律,讲求句法、字面,有时难免流于形式化,也束缚了词的内容。
总之,宋词无疑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在将音乐与诗歌相结合方面,达到了唐诗所未能达到的独特的审美地步,在文学史上留取了自己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