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目录
1、《荷塘月色》说课稿 3
2、《故都的秋》说课稿1 5
2、《故都的秋》说课稿 2 7
3、《囚绿记》说课稿 11
4、诗经两首《氓》说课稿 12
5、《离骚》说课稿 15
6、孔雀东南飞说课稿 16
7《涉江采芙蓉》说课稿一. 17
7、短歌行说课稿 18
8、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20
9、兰亭集序》说课 22
10、赤壁赋 说课稿 24
11、《游褒禅山记》说课稿(2则) 25
12、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29
13、我有一个梦想 说课稿 34
14、《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 36
15、林黛玉进贾府 说课稿 38
16、《祝福》说课稿 41
17、《老人与海》说课稿 43
18蜀道难说课稿 45
19、《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47
20、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48
21、琵琶行 说课稿 49
22、李商隐诗2首 51
23、《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 53
24、《劝学》说课稿 57
24《劝学》创新课说课稿 58
25、过秦论说课稿 60
26、师说》说课稿 62
27、动物游戏之谜 64
27-1动物游戏之谜 66
28、《宇宙的边疆》 68
13-1、宇宙的边疆 68
29、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说课稿 70
30、《窦娥冤》说课稿 74
30-1、《窦娥冤》说课稿 75
30-2《窦娥冤》说课稿 76
31、《雷雨》说课稿 77
32、《哈姆雷特》说课稿 79
33、《望海潮》说课稿 80
34、《雨霖铃》说课稿 81
35、《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82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36、《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84
37、《水龙吟》教案 87
38、醉花阴 李清照 89
38-1《声声慢》教案 89
39、《拿来主义》说课稿 91
40、《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稿 93
41. 短文三篇 97
42、廉颇蔺相如列传 100
43、苏武传 102
44、张衡传 104
45、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说课稿 106
46、装在套子里的人》说课稿 108
47、边城 说课稿 109
48、《归去来兮辞》 111
49、《滕王阁序》 112
50、《逍遥游》(节选)说课稿 113
51、《陈情表》说课稿 114
52.《咬文嚼字》说课稿 115
53.《说木叶》 116
54、《谈中国是》 118
55、中国建筑的特征 119
56、《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 121
57、宇宙的未来 124
58、《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127
59、诗两首说课稿 128
《雨巷》说课稿 128
《再别康桥》说课稿 129
60、《大堰河——我的保姆》 131
61、《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132
62、《荆轲刺秦王》说课稿 134
63、《鸿门宴》说课稿 135
64、《纪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137
65、《小狗包弟》说课稿 138
66、《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 140
67、 短新闻两篇说课稿 141
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141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 143
68、《包身工》说课稿 145
69、《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147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1、《荷塘月色》说课稿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本文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作者描绘的荷塘月色,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典雅,艺术技巧纯熟、自然,是一篇经典的美文。鉴于以上分析,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了解作者寻求宁静、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品味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
2、知识目标:学习巧妙的语言修辞,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3、能力目标:训练朗读、分析、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鉴赏语言美,掌握情景交融艺术手法
(四)教学难点:通感的学以致用
二、说教法: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年龄、心理特征(感性思维为主),拟采用诵读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讨论法。声情并茂的配乐诵读法:此法可使听众渐入佳境,引起共鸣。图文并茂的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打出荷塘月色图幻灯片,配合语言描绘,视听结合,调动人的多种感觉器官和想象,使学生多角度感受到美。合作互动的设疑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中探讨。
三、说学法:教学相长,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以提升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为目标,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自学自我提升。
1、 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提高效率;课后拓展,多渠道阅读相关文章,广开眼界,锻炼自身收集信息、自主阅读能力。
2、 多模仿示范朗读,是提高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
3、 深入研读课文,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思辨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 导入(2分钟)1、拟用旧知识导入法,让学生列举关于“荷”“月”的古诗词等名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出污泥而不染”“月上柳梢头”“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2、明确本堂课教学目标为赏析语言美,感受画面美。
(二)4、5、6段课文分析(33分钟)
先介绍作者是为了排遣不宁静的心情,选择了独游荷塘,然后自然过渡到4、5、6段荷塘月色的学习。(一两句简单的过渡必不可少,即可突出重点,又保证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和严谨性。)
1、朗读训练(8分)
课前预习已整体感知文章,课堂设计配乐朗诵,加深美感印象,可挑选学生代表与老师一起声情并茂的朗读,并进行点评。
2、赏析语言美,品味画面美(25分)
提问:这几段写了什么?都说它美,它美在何处?
理论依据:美感是一种心理现象,美感产生的生理基础有视、听、味、嗅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品味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也需要调动多种感官的想象,这种美的想象属于心理学中的再造想象,即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或图样进行的想象。一句话,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想象,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感受的空间,才能深刻品味到这种美。
⑴语言美
本文语言突出特点,运用大量修辞手法,神采飞扬,其中的博喻、叠词、通感为重点,对此学生却较生疏。
①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使得意象更形象,如文中荷花的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如此光洁、莹润、精致的荷花,你能不多看几眼吗?
学以致用:发挥想象,仿写或扩写,写出你心中的荷花(仿写、扩写是高考考察的语文能力之一)
②叠词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切入角度:用音乐的击鼓打节奏方式领略叠词独有的韵律感,如“曲曲/折折”“阴/森森”“脉脉”节奏分别是……(学生会用手指叩响桌子去感受叠词带来的音乐美感,荷塘月色的灵动飘逸。)
课外拓展:《诗经》中的大量叠词,如“关关雎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③通感:
明确定义和用法,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典型例句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让读者通过联想、想象得到了嗅觉、听觉上的双重美的享受,似真似幻,若隐若现、扑朔迷离。
课外拓展: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大量的通感现象,注意积累。如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 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
学以致用:当堂造句,巩固消化,锻炼文笔。
⑵画面美
语言的美即表现出了画面的美,详见板书。
根据学生对美的体验以及老师的总结,列出本堂课的主板书,见第3 页。
3、 课堂小结(5分钟)
心理学“注意规律”的教学运用:展出几幅荷塘月色图幻灯片,让学生用原文中的句子进行描述。此法的作用一可大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二可以让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进行自检;三可实施启发性教学,如下:
教育学“启发性教学原则”的教学运用:引发学生思考并讨论,“图片的荷塘月色与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你觉得哪个更美?”引导学生领会语言文字的魅力和表现力,最终落实本课教学目标,品位语言美,从而感受语言背后的画面美。
1、 课后练习学以致用,运用本课语言技巧“叠词”“通感”等,以“沙滩月色”为题写一片情景交融的小短文。
《荷塘月色》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属于散文阅读与欣赏课,这篇文章是朱自清先生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是典型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核心意义分析是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归宿,核心意义须通过审美形式表现出来.“教材是个例子”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叶圣陶语),《荷塘月色》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到《威尼斯》,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见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出示课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诵读品味,体会本文景物的柔和美、结构的回环美.语言的音乐美。
2、品味语言,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荷塘月色》的重点是通过4—5段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另外教材中引用的《采莲赋》片断,语言较难理解,但注解详细,学生可以据注释自行解决。
目标定位赖于教材分析,学情了解清,而教学目标的完成则有赖于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过程的实施,
如何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见于本文特点,我的导语设置从创设情境入手,采用音乐配置画面,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接纳美的熏陶。抒情的格调为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奠定良好的基调,作者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经历会深深感染学生,增加学生求知欲望“题好文一半” 对这一课题从荷塘入手,揭开荷塘是原清华大学荷花池的真面纱,再援引“老清华”眼中昔日的荷花池,引导学生去领会朱自清妙笔回春之神奇,从而由解题自然过渡到课文分析。课文分析至关重要,教学目标要在这里实现;难点要在这解决;教学重点要在这强调;提问式、讲解式、讨论式、朗读式、比较等教学方式要在这充分使用。为了让学生更好欣赏这篇美文,我分二个课时来讲析,这里着重阐述第一课时,
遵循散文教学规律,在整体感知课文基础上,从4—5段切入,品味语言,赏析课文,体会景物的美。首先把握读。播放范读录音,示范中学生听读,在交流听读的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其次赏析4—5段,品味语言妙处,体会景物特点。对月下荷塘部分采用赏析式教学。1、借助图片形象直观的品味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美。(出示课件)作者描写荷叶,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写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写荷香,把荷香若有若无、远远才能闻到的这种感觉与渺茫歌声相通,作者就这样抓住荷塘景物特点运用比喻等修辞形象逼真的写出景物形态美、静态美、动态美。2、采用比较阅读体会本段景物柔和美。出示孙犁《荷花淀》片段,并比较阅读本段与之景物的不同点,品味阳刚之美和柔和之美的差别。3采用删除、替换法体会语言和谐美。将“曲曲折折”“田田”“缕缕”“脉脉”等删去,将比喻、拟人换成一般描写比较阅读,以突显本文语言的和谐之美。
荷塘月光的赏析,在第四段分析基础上由学生自由讨论品味几个动词的妙用,感受“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表达效果。教师可出示课件帮助学生体会。经过探讨,荷塘月光朦胧和谐美便也呈现于眼前。
小结本课必不可少,教师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点明再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最后再对这两个画面阅读赏析,伴着音乐使学生整体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
第二课时重在理解作者情感。在阅读欣赏4—5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课件展示)
讨论一:回想4—6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讨论二: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
讨论三: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问题后,将四、五、六段落三合一请学生配乐朗诵
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把练习定位于记忆;
限时背诵第4段 ,效果可由学生自行评判
如果说练习是教学检测,那么板书则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本课板书设计遵循简明精练,突出重点,形象美观原则。(课件展示)第一课时主要突出“荷塘月色” 的特点。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2《故都的秋》说课稿1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大家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故都的秋》。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从本文自身的特点出发,我准备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述。
一、说教材 :《故都的秋》选自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一篇具有浓郁地域色彩的写景抒情散文。在学习过程中,根据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让学生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三、二、一”个教学目标:所谓“三”是要求学生掌握3个知识点:分别是怎样扣住“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秋;怎样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如何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二”是培养学生两个方面的能力:分别是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通过理解本文“情”与“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一”是实现一个德育教育的目标,那就是体会作者在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下,赞美自然风物的真情以及内心的忧思及落寞,体会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联系文中展现的五个秋景片段, 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难点:体会作者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所流露出的内心情感。
四、说教学方法 1.教法
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散文并不陌生,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而且大部分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的能力主要还停留在初读和泛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根据生的这些情况,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⑴诵读法。美文需要美读,因而把学生的诵读提到首位,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合作讨论。 ⑵点拨法。在感受故都秋之美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更好地体味作者的感情。 ⑶探究讨论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语言特色,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唤醒他们的审美体验。
2.学法: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强调以读为主,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1)课前预习法(课前预习,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2)诵读感知法 (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3)合作探究法 (学生自由选择课堂任务、合作伙伴,组织学习讨论,分析解决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安排两个课时完成。
(一) 导入 :在背景音乐《长亭送别》中让学生欣赏几幅关于北方秋天的图片,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引用别人的诗句来说。每个人对秋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郁达夫先生笔下的秋天又是怎么样的呢?
(二)解题 :“故都”指的就是北京,也称北平,为什么作者用“故都的秋”作标题而不用“北京的秋”或“北平的秋”?
学生讨论回答之后明确:北京历史悠久,秦汉以来,它一直是中国北方的重镇,辽、金、元、明、清均定其为国都,一个“故”字不仅道尽了历史的苍凉与厚重,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文章无所不在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气息。
(三)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在这个环节,我将让学生找出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的关键性句子,即文章的“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时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清、静、悲凉”指的是“情感”,那么这些“情”需要如何体现呢?王国维的那句“一切景语皆情语”就给了我们很好的提示。
(四)精读课文,品味意境
承接上个环节,该环节要求学生精读课文,找出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
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很容易找出以下这些景物:破屋、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槐树、秋蝉、秋雨、枣树等等。
这些景物是零散的,似乎没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很难准确把握景物所体现出的情感,所以此时我将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先从景物的顺序说起,让学生将景物归类,例如:破屋、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日光、牵牛花、秋草这些景物都是作者在一个院子里欣赏到的,归为一类,可以根据时间、地点的安排给这部分起一个合适的小标题,如:秋晨院落图。接着以此为例,可以将另外几种景物分别概括为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秋枣奇景图。
这些图中的“景语”如何展现“情语”呢?此时我又将用“秋晨院落图”举例,分别从色调、声音、环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譬如:1.冷暖色调的判断。无论是碧绿的天色还是蓝白的牵牛花,都是恬静安谧的冷色调,这点学生很容易能判断出来。这些冷色调能体现文眼中的哪个词呢?问题自然产生,而学生也能答出“清”这一特点。
2.声音的体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很细小的,但作者依然能够听见,正应了那句古诗——“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动写静,由此学生可以很快明白这些景物体现了文眼中的“静”。
3.环境的描绘。作者租的是一椽破屋,在院子里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蓝朵,感受秋意。两个“破”字会让学生很自然地得出“悲凉”这一感情基调。
通过引导,第一幅图展现出的景与“清、静、悲凉”就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了。
另外四幅图中的“情语”,我将让学生分为四组,根据第一幅图的赏析方法自由讨论并分别找出图中景物如何体现“清、静、悲凉”。有了之前老师的分析示范,此时学生们会比较顺利地完成赏析。接着我会问学生文中有哪些句子是自己最喜欢的?为什么喜欢?这个问题的提出目的是引导学生去品味揣摩语言,从而分析文章渲染、衬托等写作手法。
在这个环节中,我运用诵读法、点拨法、探究讨论法使学生解决了教学目标中的第一、第三个知识目标以及两个能力目标。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通过对意象群体的鉴赏,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更重要的是,那些用语言所描绘出的清新典雅的画面能最大程度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唤醒他们的审美体验,学生也就更容易理解作者的心情和景物的完美融合。
(五)设疑讨论,体悟情感
当学生被美景感染时,我将引导学生转入文章末尾,让他们通过文中的一组比喻感受南北之秋的差异——黄酒与白干,稀饭与馍馍,鲈鱼与大蟹,黄犬与骆驼,从而得出北国的秋味更浓这一结论,至此本文的第二个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之后自然引出问题:作者在此文中是“悲秋”还是“颂秋”呢?
学生根据“清、静、悲凉”这一文眼,或许会答出“悲秋”这一答案,此时我将简单介绍作者郁达夫及本文的创作背景,通过介绍,学生能够明白郁达夫先生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交外困的现实,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出了深沉的爱国之情。看似是秋天真实的自然色彩,实际上是作家内心情感的投射,是“形”与“神”的完美结合。通过这个环节,不仅使本文的德育目标与重难点得到解决,还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进一步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六)延伸拓展 :对文本的鉴赏,强化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但教材只是例子,我们必须从中走出,拓展开来,进而推动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并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积累审美经验。因此,我设计了延伸讨论的环节。
先给学生欣赏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接着让学生用文章里出现的景物为内容,仿照《天净沙·秋思》的写法,当堂写一首关于故都秋景的小令。
例如:碧天破屋浓茶,落蕊疏草蓝朵,衰蝉冷雨闲话。故都秋至,赏秋人在天涯。
六、说课后作业
运用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写一篇关于自己喜爱的景或物的抒情散文,可以将描写角度放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上,绘形绘声绘色。
七、说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1、秋晨院落
2、秋槐落蕊
3、秋蝉残声
4、秋雨话凉
5、秋枣奇景
(形) (神)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总之,整节课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线索,贯穿全局。希望我们的语文教学能成为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第一步!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故都的秋》说课稿 2
各位评委:
上午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写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
下面,我按高中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说课部分的程序把我备课的思路和设计,一一展开解说。
一、教材分析
1、单元教学要求我所说的篇目是《故都的秋》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中的哲理。引导学生能通过文章精巧、绵密的构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笔下“景”的独特之美,进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品读出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情与理,从而达到通过品味语言来循序渐进地感知,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的赏析目的。在鉴赏阅读中,既要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也要辅之以抽象思维,更要注意学生美感思维的激发。
2、文章特点《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古往今来,对于“秋”,或讴歌,或诅咒;或因它而寓之于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厚薄,于是“秋”也就显示不同的姿、色、声、味来。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秋”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故都的秋》中的“秋”是这样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郁达夫用他的情感绘出了一幅细腻深沉的主观意境图,它构成了文章的骨架。读者可在对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态的体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散文“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和统一。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它既是对北平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射,在郁达夫大量的写景抒情散文中,是很有特色的一篇。郁达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诸多领域都具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畅达而热情坦荡的鲜明风格。这一风格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风格却很统一,正如郁达夫自己所说,在散文中“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不达到忘情忘我的境地。”他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自叙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到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而这篇散文写于1934年,作者正处于苦闷时期。郁达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为我们描写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从写作上看,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材料方面:选材是零碎的。文中情感所及而刻意描绘的有五种景物,它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时空关系,却都能相提并论。表达方面: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式交替出现。这一切都是为了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他笔下的自然景物——秋味、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就“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笼上了一层深远的忧虑和冷落之清。这就是以清驭景,以清显景的写景抒情方法。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本次比赛要求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及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2、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第二、能力目标: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3、尝试网络环境,结合多媒体,解读经典文本。
第三、情感目标: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听读朗读,品味语言。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目标设计为:
1、知识与能力:体会散文形神的辩证关系;掌握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由衷的热爱故都的美好情感、陶冶情操。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掌握散文鉴赏方法,提高鉴赏散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缘景入情,领会作者热爱故都的美好情感进而准确的把握作者的内心世界。
三教法学法
(一)、教学方法
教学指导思想: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贯穿全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1、朗读感知法。重视诵读、美读。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由于本文的写作年代离今天较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要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情部分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心意和情怀。因此要求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来读,体会课文中美好的感情,以朗读来贯串整个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加强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2、情境教学法。本文是写景抒情的名篇,当中由主观感受和客观描绘的统一而形成的和谐的色彩感和画面美,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配以形象鲜明的图片,生动的语言,并利用录音朗读,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景,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学生在这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中,激发了求知欲和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也提高了自身的语言实践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3、探究式教学法。根据20世纪初,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做中学的教学方法,遵循设置疑难情景、确定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实施的步骤,对本文内容的理解进行了设疑讨论。
问题设置的重点在于弄清其表现手法,理解描写中寄托的浓厚的思想感情,及细细品味优美、含蓄、隽永的语言。要求学生学有所疑,有疑则求解,勇于发表个人见解。激发他们学习与研究的兴趣,鼓励学生课下继续讨论与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使用多媒体电脑课件。把教学设计的步骤及内容制成课件,利于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法,利于突破重点、难点,利用演示课件代替板书,能节省时间,又可展示教材所没有的补充材料,扩大教学内容,加快教学节奏,体现教改的新理念。
{三}学法辅导: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强调以读为主,根据认读——还原——移情——领悟的阅读认知过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1、诵读感知法(学生先听录音范读,后反复诵读)。
2、阅读学习法(阅读步骤:通读、精读、品读、研读)。
3、设疑研讨法(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彻这一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勇于质疑、解疑,发表个人观点。
4、拓展延伸,加强语文实践活动。
学生自由选择课堂任务、合作伙伴及完成方式,并开展学习成果和学习心得交流活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回答问题,畅谈感受,回忆关于秋的诗文。教师归纳总结:秋天,一方面给人以丰收的感觉,田野里,各种庄稼陆续成熟了,果园里,各种果树都硕果累累,挂满枝头,天高地广,金风送爽,令人心旷神怡;另一发面也会给人带来破败、凄凉之感。西风渐紧,北雁南飞,满天枯叶纷飞,田野里,收获后,一片狼藉,没有了茂盛碧绿的景象,西北风中夹杂着冬的寒意,让人心绪悲凉。因此,在历代写景状物的诗文中,写秋景状秋物的篇章数不胜数,名篇迭出。
(二)、提供相关材料,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电脑显示如下资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名篇: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维《山居秋暝》欧阳修《秋声赋》关于秋的景观图片,尤其是北京的秋景图片,如香山红叶、北海、陶然亭等。学生通过上述图文的欣赏,自然会沉静在秋意之中,对本文会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教师点拨:这些佳句和名篇,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抒发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了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领略故都的秋味。
(三)、听朗读录音(十分钟)
(四)、细细品味:文章开头部分“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秋味”是什么?(朗读)“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词说明?“清”——清闲恬静安谧“静”——细腻幽远幽静深邃“悲凉”——落寞衰落萧条进一步说明:这是北国的求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清、静”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景,“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
(五)、哪些景物体现了“清、静、悲凉”的感情。朗读、揣摩、体悟。3-11段写景(朗读)。作者选取了故都秋景中的“秋晨”,“秋花”,“秋树”,“秋蝉”,“秋雨”,“秋枣”等景物来描写的。这些景物各具怎样的特点?教师明确:五幅秋景图:秋晨的天空(3)秋槐的落蕊(4)秋蝉的残鸣(5)秋雨的凉意(6-10)秋枣的色彩(11)分别从不同的感觉品味揣摩:秋光:秋天的早晨,仰视可见“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近看可以“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这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还有那“玉泉的夜月”,给人以高远柔和而又清冷之感。秋声:“西山的虫唱”,“秋蝉衰落的残声”,是凄凉哀惋的。秋色:既有“鸽蛋似的枣儿”从淡绿微黄到红特的成熟过程,也有喇叭似的朝荣“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的主观感受,显示着秋之火热与冷漠的统一。秋味:息列索落的秋雨,一阵凉风,一层秋雨,平添了“无边雨丝似愁长”的凄凉之味。继续提问:1、作者为何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因为红的色调不符合悲凉的心境。)2、枣子熟了不也是红色的吗?作者为何又喜欢呢?(淡黄微绿的色调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3、“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目的在于渲染“清、静、悲凉”的气氛。“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
(六)、故都秋的景物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如香山的红叶,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作者为何只选取了这几处景物来写呢?“一切景语皆情语”,点明了作家笔下的景和物都是依附着一定情感的,而这情感又多是作家本身的情感历程的再现,文中的秋花、秋雨、秋光、秋声……等这些景物的清闲、幽远、幽静、落寞、衰落、萧条,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上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感受的”的自然融合。文章取材主要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而香山红叶的暖色调,颐和园的喧闹,与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称,因此散文的取材应围绕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是以情驭景、以情显景的方法。
(七)、文章在刻意描绘的几种秋景之外,作者思路所及而且笔触点到的还有哪些内容?(朗读开头两段和结尾两段)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点到了南北不同景点的特色:南国的苏州、上海、杭州后厦门、香港、广州的秋味,扬州的“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并在文中插入关于秋的议论,中外文人及其作品。
(八)、综观全文,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秋和南国秋的特点,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南国之秋?北国之秋:清、静、悲凉南国之秋:慢、润、淡作者多次提到南国之秋都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之秋的特色,以南国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来烘托故都秋色的味道醇厚、浓郁。以南国秋天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来烘托北国秋的色彩浓重、天之高远,使人处于其中,回味隽永。表现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揣摩“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的修辞。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最大区别在于:味。而文中的这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又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九)、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的秋景,那么作者在叙述和描绘秋景时,以时间为序还是以空间为序?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是并行排列,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这些景物都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特点,也即“神不散”。
(十)、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提示:此题在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是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好的一面;郁达夫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老百姓家院和普通街道上所见之景,写出了北平下层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的一个侧影,也就是说作者的审美眼光是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郁达夫是深受中国文化浸润的读书人,他从赏景中体验和感悟到了文化气息,他以热情洋溢的文字表达了对古今中外赏秋诗文、赏秋文化的珍爱,课文后半部分有一段集中蕴蓄着这种文化气息和珍爱情感。一篇写景散文能连通历史人文,亦即表现出作者的人文关怀,读来自然增添了许多“厚重”感。)
五板书设计:首先导入课文之后,打出题目,作者字幕。接着在整体感知之后,显示五幅图景的概括性文字和三种情感的字幕。进一步明确后,打出“客观实景”和“主观情感”字幕,分别放在五幅图景和三种情感的上面,形成概括性对比。在深入研读讨论作者人文精神之后,打出“思想苦闷,不甘沉沦”字幕,放置“郁达夫”字幕的下方,凸现人文精神,以强调作品的魅力。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客观实景主观情感思想苦闷不甘沉沦
秋晨院落“清”——清闲恬静安谧
秋槐落蕊“静”——细腻幽远幽静深邃
秋蝉残声
秋雨话凉“悲凉”——沉静、寡淡
好,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3、《囚绿记》说课稿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囚绿记》
一、说教材《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囚绿记》以其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景物的灵性而别于其它一般散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散文的要求上由“欣赏”提升到“鉴赏”的层次,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其进行鉴赏评价,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新课标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在课堂上对教材的处理可以做大胆的突破,不必面面俱到,而是抓住标题和文中的几个重点语句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讨论鉴赏,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侧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力求利用四十五钟时间让学生掌握借助关键语句鉴赏散文的阅读方法。针对以上原则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解读作者抒发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由此,促使学生关爱弱小生命,同情弱势群体,学会逆境中追求光明、向往自由的精神境界,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知识能力目标: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借助关键句子理解课文的方法。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本文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鉴赏分析重要语句这一传统而又有效的阅读方法。基于对学情的考虑,学生在寻找关键句子圈点评价时往往抓不住要点,在批注当中往往只有表面的认识,不能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思考与联想,在语言表达方面许多同学可能会欠准确完整,因此,如何提高圈点批注的质量,把圈点批注落到实处,就成了本课的难点。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四、说学法:指导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堂配乐朗读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发展变化的关键句子圈点批注,讨论鉴赏,学习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针对散文学习已经有过几个单元,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老师先用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和探究问题,然后学生课堂训练并互动交流,老师分析小结后再让学生展示、交流成果。每个学生在情感、经验、阅历、知识等方面都可能存在着差异性,而阅读教学又是学生、老师、教材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的方法最能体现对话教学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在阅读方法上的难题。这种方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老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又是一个指导者。
六、说教学程序
(一)课堂导入:回顾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特别是《荷塘月色》情感变化的过程,引出《囚绿记》,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学习由题入文和借助关键句子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
(二)品析文章标题:分析《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标题,体会其对理解全文的作用,再让学生探讨本文为什么要以“囚绿记”为题目。让学生明白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由题入文是很有用的阅读方法。之后指出要想对题目理解得深刻,还是要回到文章中,结合作者、背景和文字信息综合分析而过渡到下一环节。
(三)学习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老师先对学生提出阅读要求:《囚绿记》一文重点描写的情节是“囚绿”,要把握作者囚绿的原因,应注意文中哪些语言信息?请你找出来并做批注。然后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批注,必要时小组讨论,完成后在全班交流圈点与批注情况,老师引导小结,告诉学生在赏析文章时要抓住重点问题,然后围绕这一问题圈点批注,这其实就是对信息筛选整合,最终解决问题。并指出圈点时要注意语句之间的关联,批注时要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条理性。之后再引导学生把课文中优美的写景句,揭示背景与主旨的语句和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挑出来批注。
互相交流后老师归纳小结:圈点批注时要抓住重点语句,这些重点语句对我们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文章的艺术特点都很有帮助。这样的语句有的是文眼,有的是主旨句,有的可以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等。整个过程先由学生练习、活动,然后老师发现问题,指导总结,再由学生练习、交流,老师指导、评价、总结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老师的指导作用。
需要一起品味鉴赏的句子有:
1第五小节: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2第五小节: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于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3第八小节: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漪郁的年华。
4第十小节:可是我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
5第11小节:她渐渐失去了清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廋,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6第13小节:临行前我珍重的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求人。
通过以上分析鉴赏得出文章的线索和行文脉络。
线索是:以对“绿”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行文脉络是:赏绿—囚绿—放绿—思绿
(四)学生总结本文作者要阐述的主旨,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和一般咏物抒情散文的异同。
(五)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如标题和重点语句来理解文章的方法,还学习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用在各种体裁的文章阅读中。同时,我们从作者描写的“常春藤”“油菜花”这些微小的生命体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气息,感悟到了心灵净化、品质提升的可贵。植物会在逆境中追求光明,人更应该勇敢的去追求自己所向往的自由和幸福。
(六)布置作业:本文用拟人的手法写景状物,赋予景物性格与气质,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试借鉴本文的写法,调动你的情感和想象,描写一种景物,力求写出该景物的精、气、神。字数不限。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4、诗经两首《氓》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来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此特点,安排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1)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 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理解生僻字及意义特殊的词语;
3) 把握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能够初步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并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 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3) 了解《诗经》成书的经过及其特殊的文学价值,引导学生更加珍视汉民族文化,热爱汉民族语言。
教学重点:
1) 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课文
2)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二、说教法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讲授是为了启开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发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些教学方法的妥当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同时,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范读,展示相关文学常识,可以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印象,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且能丰富课堂容量,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三、说学法 :新的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本课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古代诗歌,因此,学习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等。
学生自己诵读与听配乐范读相结合,并且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指导,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掌握四言诗歌的诵读节拍,熟悉课文内容并且落实诗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由教师设置情境,组织学生讨论,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结合初中所学,回顾《诗经》的相关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文学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而《氓》又是其中的名篇,所以学习中必然要讲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包括“《诗经》六义”,其中,《氓》所涉及的比兴手法,是相关文学常识的重点。这部分的学习安排在导入环节,通过回顾《蒹葭》、《关雎》等初中语文涉及的《诗经》篇目,来串讲相关知识点。在此环节,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应的文学常识知识点:
《诗经》 第一部诗歌总集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四言诗
2、朗读分为听配乐范读与学生自读两个环节,首先听范读来指导学生把握四言诗诵读的节奏(多媒体课件展示:二、二节拍),在朗读过程中,根据课下注释,明确字音字形,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僻字字音字形及应掌握的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并且对诗歌叙述的故事内容有整体的感知。
3、由教师导引,帮助学生理把握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欢喜——悲伤——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怨恨,并且明确本诗所表达的主要的感情是“怨情”,并由此来生发其他问题,突破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4、在对诗歌的内容有整体把握,并且了解女主人公情感变化的基础上,对本诗进行进一步的鉴赏。这是本课教学的主体部分,通过设计四个问题(“女主人公为何怨”、“她怨什么”、“怨过之后她又将何去何从”、“她的感情变化在诗歌中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本诗的思想意义(不仅是对氓的控诉,也是对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妇女地位卑微现象的批判)、了解诗歌的进步性所在(表现了女子敢于反抗,勇于追求幸福的精神)并体会本诗边叙事边抒情,通过回忆、对比手法来表现情感的艺术手法。在本环节中,通过教师的问题设计,引导启发,学生讨论,围绕着“怨情”来展开问题,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寓于其中,从而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5、总结人物性格特点,初步鉴赏诗歌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建立在解决之前几个问题的基础上的。需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找到对应的诗句,最后由教师加以总结,明确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勤劳、温柔、善良、坚强。
6、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尝试背诵。《诗经》中出现的生僻字多,这会给学生的背诵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首先应加强学生对字音字形掌握的落实,并且由教师对诗中的故事情节整理概括,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通过指定学生演板重要词句,来明确背诵中的重点难点。这样,本课的教学重点就能得以突破。
7、作业设计环节 让学生把诗歌改编为现代诗歌或小说 8、课堂小结
《诗经》产生于文学创作的朴素时代,千百年来,《诗经》中,尤其是“国风”部分的优秀篇目流传不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所反应的内容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表达的是广大劳动人民最朴素的感情,由此给我们的写作也带来启迪。因此,安排课堂小结如下:
《氓》叙述了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然而今天我们读着两千多年前的诗章,却决不因为时代的遥远、题材的常见而厌倦。这正是因为它并没有刻意去雕琢,只是循着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发展,自然而然生成诗歌跌宕回旋的布局。其实,文学的真谛正在于此——描述最本真的生活,表达最朴素的感情。由此我们也可以获得启迪,在我们写作中,也应该抛去那些浮华的外表,用我们手中的笔,去展现真实的生活,表达内心最真挚的感情。
五、说对本课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设及解决办法: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怨情”作为中心点,由此生发几个问题,来完成诗歌内容感知,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意义把握,艺术手法鉴赏这几个环节的教学。在此过程中,课堂容量较大,需要教师课前抓好学生预习工作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好多媒体课件,一方面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也便于控制课堂的教学节奏。另外,本课是一篇著名的爱情诗,在课堂教学中必然涉及爱情观的讨论,如何把握好尺度,不脱离文本,避免把爱情诗的鉴赏变成纯粹爱情观的讨论,是课堂教学中尤其值得注意的问题
附:板书设计 :《诗经》
为何怨 一片痴情 无端见弃
怨 怨什么 丈夫薄幸 世道不公
怨之后 痛定思痛 与氓决绝
一、说教材《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首诗,是树立学生学好古诗的信心,培养一定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关键。根据新课标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三个维度,和高一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较弱的现状,欲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复杂的思想感情。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3、熟记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二、说教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1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诵读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2)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三、说学法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背诵课文,使记诵和理解结合在一起,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减轻学生课下的负担。
四、说程序本课计划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接下来我将从整体把握、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总结艺术特色四个大环节来安排教学。
二、背景点拨,整体把握首先学生回顾《诗经》的基本知识,依情况略作补充。简单介绍本诗的历史背景:《采薇》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经常入侵中原,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玁狁的记载。进入课文后,明确生僻字读音;朗读课文,把握诗歌。让学生对照注释及工具书明确字词读音,老师强调个别容易读错的字,在预习基础上基本把握诗歌大意。
三、疏通课文,体会情感学生朗读一至三节,找出通假字,如“莫”;语助词如“止”“曰”;古今异义词如“启”“居”。以及个别短语如“靡室靡家”“载饥载渴”的结构,结合上《卫风·氓》中出现的相同或类似的结构来理解。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抽查翻译,纠正错误。
这三节都以采薇起笔,让学生思考课文呢写了薇菜生长的哪几种形态,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不难,但学生回答可能不完整,只点到用于表达士卒思归之情的强烈。老师要补充,用薇菜的生长来反映归期的推移和不定期,思念之情更加沉重。同时在艺术手法上,同《卫风·氓》用“桑叶”来起兴一样,这里也是比兴手法,引出下文。另外,战士们靠野菜来充饥也反映了战士们生活艰苦,兴中有赋。
接下来,让学生继续找寻作者除了用薇菜的生长还用了什么来表现戍边的漫长?明确:用年月的更替,从“莫”到“阳”。让学生自行分析随着年岁的增长,作者对战争,对家乡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体现。这是一首戍边战士在归来途中追忆戍边生活的诗,战士用追忆的口吻来回想过去,在追忆中流露出强烈的情感。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在课文中都找得到,学生找寻的过程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情感变化线索。明确:对战争,作者坚决抗战,保家卫国,体现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同时内心又极度思念家乡,要提醒学生注意作者强烈的痛苦,除了倍感久戍无期,同时不要忽视与家人音信隔绝,生死未卜的痛苦。
到这里,学生对这三节已经基本把握,现在可让学生再次整理归纳作者情感的复杂和矛盾,要提醒注意作者对统治者不体恤士卒的不满
总结艺术手法,分析艺术手法可以提醒从《卫风氓》来入手,如重章叠句,比兴手法,不仅表现感情递进,还突出主题。课文除了追述思归之情,四、五节还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学生朗读,对照注释再次理解四、五节。归纳通假字如“尔”“棘”,古今异义如“君子”,“小人”,这两节字词在意义理解上比较难,可以让学生翻译,加强理解和掌握。
第四节前四句是自问自答,写常棣花也是起兴。请学生归纳这四、五两节的大意,这样能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更好的把握这两节。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紧张劳苦征战生活的文字,如“三捷”“日戒”等。把握了大意后,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描写我军装备精良,马匹强壮中体现出来的复杂情感,既有民族自豪感也有一定的愤恨情绪,士卒靠薇菜果腹而将军马匹居然如此肥壮,更何况是将军自己,表现了对军中不公的不满。
四、感受人物形象,品味语言美
让学生谈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离别经常用杨柳的用意。杨柳意象的把握对今后学习古诗歌很有帮助,回到课文第六节,想象前四句的画面。画面的想象能更好的理解战士的情感,也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为了突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在写作时经常用外在景物来衬托,在课文第六节里,杨柳和雨雪画面备受人们赞赏,让学生思考,谈谈自己的理解。杨柳和雨雪分别衬托了战士离别时依依不舍和归来时百感交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寄托在这两幅画面中。指导学生这种寄情于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这时我提问,如何理解征战在外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归途路上的伤悲痛苦?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思考难度,让学生在看似矛盾的态度中更好的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真实的人物情感,更完整、准确的把握思想感情。
到这里已经分析完课文,现在可以让学生完整归纳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归纳人物形象要求全面,准确,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理解情感,训练完整表达的能力。
五、总结艺术特色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由学生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教师补充。
指导学生参照《卫风氓》来分析本文的重章叠句,比兴手法。同时要注意课文的多种叙事手法应用,如倒叙,追叙再回到现实的叙事线索。
布置作业:熟读、背诵诗歌。预习《离骚》。
5、《离骚》说课稿
一.关于教材:我所说课的篇目是两千年前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它是高中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册第一单元(古典诗歌)的第二篇。该单元所选中国古代古体诗8首,其中《诗经》中3首,汉魏晋五言诗3 首,《孔雀东南飞》并序以及《离骚》节选。在该单元中,《离骚》节选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一方面,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楚辞是继北方黄河流域出现《诗经》之后,在南方长江流域出现的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新诗体,其本身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楚辞作品,尤其是屈原的《离骚》从词句的角度看,地方特色鲜明,学生理解的难度较大。从作品的内容看,《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政治抒情长诗,全诗373句2400余字,既具有诗人自传的性质,又具有某些幻想性的浪漫主义成分,整首诗歌感情回环激荡,撼人心魄。课文节选了长诗的第一节,内容主要是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二.关于教学方法结合作品特点,按照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古典诗歌方面阅读能力的要求,我把《离骚》节选的教学目的确定为以下两点 一是了解屈原的生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是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评价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高中二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古代诗歌的评价能力,但对于时代久远的楚辞作品,评价的前提――读懂诗歌的内容方面,仍存在困难,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文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鉴赏重要的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难点:关键词句的疏通。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教材特点和面临的具体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具体教学措施如下: 第一,充分预习。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内容包括:A作家作品;B写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将分两课时进行,把教学难点,即词句的疏通安排在第一课时中,把教学重点,即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安排在第二课时,以确保学生真正做到一课一得。 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内容确立课型。第一课时:诵读、讨论相结合;第二课时:讨论、训练为主。
三.关于学法指导:1.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篇课文尽管难度较大,尤其是语言方面的障碍较大,但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上,仍以教师的引导为主,通过切合实际的引导和点拨,使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2. 检查学生的预习这一步必不可少,这是由我校的校情、学情决定的。我们华亭一中的具体情况是:高中学生中城镇多农村少,矿区学生多,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学习主动性不强,教师必须加强督促。 3. 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积累,犹如堆沙一样,一层一层的积淀。课外的阅读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并做好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导入和课后作业均要体现教师的这一教学思想。 4.课文的背诵方面,教师要充分把握楚辞的语言特点,比如楚辞作品,包括《离骚》,两句一节,大量使用语音词“兮”以表达情感,调整节奏等特征,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特点的基础上,理解背诵。
四.关于课堂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1.导入要求学生列举自己掌握的《诗经》和《离骚》中的名句。明确我国文学“风骚”并举。 2.感知、理解课文。鼓励学生充分挖掘利用课文注释,力求自己动手疏通词句。第一步,范读——让学生耳顺。教师范读,学生感受,正音。 第二步,诵读——让学生口顺。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情感和节奏,逐步积淀语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第三步,解难、疏通。这首诗古奥难懂,应当先扫除语言文字障碍,然后再欣赏诗句。课文注释较为详细,而且句句有翻译,这对学生读懂诗作是一大帮助。但学生在自习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可以提出讨论,老师作一些点拨。第四步,课堂练习。可让学生尝试背诵课文,并动手默写,记清楚难写难读的字。
第二课时
第一步,鉴赏课文。 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艺术手法和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理解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1.品味诗歌的艺术手法。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比喻用法,使全诗的形象化特点非常鲜明。另外,每两句都有“兮”字做停顿,抒情性也非常鲜明。(这一点对背诵的指导非常有用)2.分析诗中屈原形象。3.欣赏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课文节选部分的诗句,突出表现丁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 第二步,进一步指导背诵前6节。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字句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熟读之后,获得了良好的语感再背诵。可以创设竞赛氛围,看谁背诵最快最好。 第三步,引申、拓展。赏析屈原名句,诸如——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附:第二课时板书设计
血统高贵,器宇不凡
身披香草,美丽华彩
勤勉修行,自强不息 忧国忧民,至死不渝的人格魅力
赤胆忠心,胸怀炽烈
嫉恶如仇,鄙视群小
实现理想,不惧危难
6、孔雀东南飞说课稿
《孔雀东南飞》,是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这个单元的话题是爱的生命乐章,本单元这几篇文章,都是纯洁爱情的美丽赞歌。《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人物性格。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诗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了解人物美,爱情美 难点:理解刘兰芝和焦仲卿爱情悲剧的根源与意义。
二、教法和学法 教法分析 这首诗歌的教法通常是:从词句的理解到人物形象的把握和主题的提炼,再到艺术手段的分析。同时扩展阅读空间进行比较阅读,在不同的形式转换中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人物性格和艺术特征。主要采用三种教学方法: (1)互动教学 (2)启发探究式教学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此类诗歌时,大多是等着老师来分析,自己做笔记,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这首诗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其中讨论探究,作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这首歌曲调低沉舒缓,非常符合原诗的意境,而屠洪刚的演唱丝丝入扣,深沉含蓄,对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和焦仲卿“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的心理揭示比较细微,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为本篇的学习奠下感情基调。
(二)课前检查字词
(三)整体感知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快速浏览全文,结合刚才的《孔雀东南飞》歌曲,谈谈你对整个故事的感受?并用一两个字概括你的读后感。
(四)重点突破
1、大家读了文章,都认为刘兰芝是本故事的主角,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仔细阅读文章,看看哪些地方写到了刘兰芝?她有何特点?
点拨:文章第二段“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
当兰芝离开刘家时: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组细步,精妙世无双.”:一连串夸张性动作的铺张,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焦家前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突出“精妙世无双”这一点,既体现兰芝之美,坚强,也是对她命运不公谴责。
兰芝离家时:善良
兰芝的再嫁: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侧面烘托了她的美…….
2、(讨论)兰芝如此之美,她却被休了,难道是她的丈夫的原因吗?她的丈夫又是怎样得人呢?
点拨:“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娶。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一直到“自挂东南枝”。
说明:焦仲卿钟情,叛逆
3、(讨论)如此美丽的爱情怎没延续呢,是谁制造了这场爱情悲剧?他们有什么特点起到什么作用?
点拨: 焦母蛮横无理 兰芝的兄长不近人情 作用:衬托
(五)难点突破
1、刘兰芝是那样的美丽善良,刘焦的爱情是那样的完美,焦母为什么要把兰芝休了呢?《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有人据“共事二三年”还没子嗣,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兰芝被休。你有什么感悟,各抒己见。
2、阅读下面文字,寻找原因。
*兰芝: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焦母: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其得自由。
*兰芝: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谴,何言复来还
点拨 :真是“不顺父母”吗?当然不是,这只是“莫须有”的罪名,是封建礼教在作怪,一段美丽的爱情,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子,在封建礼教的摧残下夭折了,封建礼教才是罪魁祸首。
3、被休后的兰芝被太守家看中,为什么还要“举身赴清池”呢?起到什么作用?
点拨:以死向封建礼教抗争
更是她反抗性格的升华,完成了她完美人格。
(六)小结
因此,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结尾,正像《梁祝》。放乐曲
作业:了解陆游与唐琬的故事
7《涉江采芙蓉》说课稿一.
说教材1.教材分析 《涉江采芙蓉》是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十九首》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这首古体诗不论是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的境界。因此,它十分重要。
2.说学情 这首诗歌在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讨。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有了一些积淀,兴趣渐浓,这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古代诗歌、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个前提。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3.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特点,教材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用多媒体展示)1、 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4.教学重点,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二,说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三,说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我设计以下的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四,教具的使用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 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7、短歌行说课稿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个单元的诗歌可以说是高中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阶段。单元内容包括:《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汉魏晋诗三首》。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汉魏晋五言诗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诗经》和《离骚》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为以后学习唐诗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在第一课时的时候给学生梳理《汉魏晋诗三首》(即《迢迢牵牛星》、《短歌行》、《归园田居》)的思路及基础知识,这节课打算从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升到能力的培养上,把曹操的《短歌行》作为一个突破点,上一节知识扩展和探究的活动课。 根据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这节课应达到两个教学目标:一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与迁移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二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在于:注重古体诗对学生的文化熏陶。让学生在查找资料、进行综合、展示表达中学体验古体诗的情感魅力和艺术趣味;让学生在迁移阅读名著《三国演义》中了解个性独特的诗人曹操。
教师指导学生找到资料后要尽量多分析,筛选出自己需要的资料,然后围绕主题进行综合,在上课的时候按照什么思路来展示自己的收获。这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教法: 通过学生扩展探究、展示表达、迁移阅读和交流提高的活动环节,培养同学们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提高他们创造性的审美和探究学习的综合素养。
依据:在学第二单元的时候,已经试过了自己查找资料介绍名人,已经有了初步的经验,这次可以增加难度,要求学生更多的是自己的分析。
目的:学习诗歌采用活动课的形式,不仅能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选择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展示
教学程序:
(1)课前探究准备阶段 (分好学习小组,6或7人/组,共8组)
在古典诗歌单元的教学结束以后,布置以下的探究活动作业:
①自选或编辑一段乐曲,进行曹操诗作《短歌行》的配乐朗诵。
②查找资料,制作PPT、Flash等形式的电脑课件,介绍诗人曹操和他的诗歌作品。
查找关于“曹操”的故事,课下相互交流。
(以上作业要求学生在一星期内独立完成,也可另外自选形式)
此环节设计目的:通过探究活动巩固课内学习的知识,发挥同学们的个性优势,扩展课外知识能力的同时,形成独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内展示表达和比较阅读阶段
步骤一:教师在音乐声中导入
①导语设计:##在《沁园春.雪》说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诗中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这些都是在中国历史中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但是历史上还有一个人可以站在这样的高度与他们相提并论,这个人就是魏武帝曹操。 ②歌声渐稀,教师点明主题:这是一节知识扩展和探究的活动课,需要同学们的积极思考和参与。(这节展示课的目的和意义) ③由两位学生主持展开
步骤二:课内展示(分两部分展示,基本上由学生组织完成)
第一部分:
①学生展示曹操诗作《短歌行》的配乐朗诵(抽查一到两个组) ②教师简单归纳小结,并播放《短歌行》的名人朗诵,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
第二部分:
①按照自己的理解介绍曹操和他的诗歌作品。(抽查一到两个组)
②教师归纳小结,对同学们的探究活动过程和作品做启发性的点评。
步骤三:比较阅读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①节选《三国演义》中能表现曹操鲜明个性的章节(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点评。老师不作统一的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②播放简短的有关曹操的影视片,加深学生对这个人物的印象。
③教师总结,并提出思考题作为作业:曹操的文才在历史上素有争议,人们对他是褒贬不一的,你对他又有什么看法,查找相关的资料后写成一篇评论的文章。
三步骤设计的目的:通过课堂互动的形式,提供更多参与学习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在学生展示、点评的分析和表达过程中,培养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张扬个性化的语文学习。
课后交流提高阶段
课后交流以针对作品和个人评出以下奖项的活动形式展开:
Ø 最具个性创意奖 Ø 最具配乐完美奖 Ø 最具诗人气质奖 Ø 最具演讲口才奖
此环节设计目的:为了使课后交流学习提高不流于口头形式,让没能出来展示作品的同学也有机会参与交流学习和提高,他们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利用课余时间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学们观看,争取更多的选票。教师也可以根据他们评选出来的结果了解到自己的教学效果。
8、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3.拓展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学习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朗读、探究,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学生看图像(利用声像技术,展示田园风光图,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环境的幽静与优美。多媒体1),听诵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入情入境。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诗歌,要求读出感情,并说出依据。
4.分小组研究,推荐代表发言评论,初步感受诗歌内容。
提问:“归”字是诗眼,标题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⑴从何而归?⑵为何而归?⑶归向何处?⑷归去如何?
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⑴从何而归?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
⑵为何归来?A、性本爱丘山(本性)
追问: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
明确:“误落尘网中”。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注意炼字“误”)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追问:据我所知,陶渊明一生多次辞官做官,难道是仅仅用一“误”字所能辩解的吗?
明确:①矛盾心态: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大济苍生”的抱负;仕途不得志,难以施展抱负。②彻底悔悟。③也许是一种托词。
追问:所以“性本爱丘山”也许是陶渊明“归”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不是最关键的原因呢?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信息。提示:点题句是哪一句?)
明确:B、守拙归园田。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提问:归园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守拙”?如何理解?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不“归园田”就不能“守拙”)
明确:反对机巧圆滑,反对官场生活中的八面玲珑、尔虞我诈,怕自己受到官场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失其本心,官场是个是非之地,没有那种当官的本领,很难往上爬(即使是现在,也有类似的现象)。这样,一个正直清高的人就会感到精神上很压抑,没有自由,所以诗人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结合陶辞官原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小结:所以“归园田”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⑶归向何处?明确:归向园田
⑷归去如何?请从诗中找出蕴涵作者情感的诗句词语。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小结:《归园田居》,主要写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这种情绪,用一个词组来概括叫做“返璞归真”。第一是“真”,做人要真实正直不虚伪,具有人的本性;第二是“朴”,处世要朴实,不造作,不追求豪华富贵,而是自由自在潇洒之至。这是一种与污浊的官场生活相对立的生活方式,也是历代文人学士所追求的至高至真的境界。
5.学生反复吟读“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体会诗中的意象,构建优美富有情趣的田园意境。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小结:在这首诗里,我们所接触到的不是互不相关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傍晚的村落、墟里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树颠的鸡鸣,而是由这些具体的景物构成的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味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至臻完美的艺术境界。
二、品读、探究,学习《归园田居》组诗中的另外四首诗,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课前印发诗歌资料,发给学生阅读学习。)
1. 出示四首诗歌内容(多媒体2)。
2. 学生分组研读四首诗歌,准备派代表发言交流学习体会。(研读重点由学生自己确定,或内容情感、或艺术特色。)
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③。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④。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⑤。常恐霜霰至⑥,零落同草莽。
【注释】①野外:这里指农村。人事:人际交往,这里主要指与官场的来往。②轮鞅(yāng):鞅是拉车的皮带,这里指车马。③尘想:入世做官的想法。④墟曲:即指村落。披草:拨开野草。⑤我土日巳广:我开垦的田地一天天在扩大。
⑥霰(xiàn)小雪珠。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①,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②,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释】①南山:指庐山。②兴:起床。理荒秽:即除杂草。
归园田居(其四)
久去山泽游①,浪莽林野娱②。试携子侄辈③,披榛步荒墟④。徘徊丘垄间⑤,依依昔人居⑥。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⑦?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一世异朝市⑧,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⑨。
【注释】①去:离开。②浪莽:联绵词,广大貌。③试:这里作副词用,初也,偶也,转意为“偶尔有一次”。④榛:榛莽之榛,泛指丛生的杂草荆棘。⑤丘垄:坟墓。⑥依依:隐约可辨的样子。⑦焉:何。如:往。⑧一世:三十年为一世。异朝市:市朝变迁。⑨幻化、空无:佛教大乘教派的教义是空,东晋佛教的六家七宗有本无宗、本无异宗、幻化宗、心无宗,诗中四字是借用,按原字义解释,不含宗教色彩。
归园田居(其五)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怅恨独策还①,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②。漉我新熟酒③,只鸡招近局④。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释】①策:策杖,拄杖。②遇:焦本作“可”。③漉:过滤。滤掉酒糟。④招近局:招近邻而成局。多人聚合欢饮称局。一说:局,曲也,近局指近邻。
3. 学生分组派代表发言交流学习体会。
4. 展示某小组学习成果,用点评法研读《归园田居(其三)》。
⑴“种豆”,代劳作之事;“南山下”,点劳作之地;“草盛”,杂草丛生;“豆苗稀”,“草”、“苗”对举,形不善经营之状,更显乐此不疲之心。
⑵“晨兴”,早起;“理荒秽”,整刈野草;“带月”,披着月光;“荷锄归”,扛着锄头回家。三四两句中,“晨”、“月”对举,表明时间的推移,写出了一天劳作的大概情况。尤其第四句,更是写出了一种漫步田塍、心满意得的情状。
⑶“道狭”,道路狭窄;“草木长”,草木牵衣,归途难行;“夕露”,晚间露水;“沾我衣”,沾湿衣服。从五六两句我们可以感到田园的荒芜、环境的幽清和夜气的湿寒。
⑷ “不足惜”,不值得为“沾衣”懊恼;“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背自己归园田的心愿。夕露沾衣,本使人不快,然而诗人却言“不足惜”,只要“愿无违”,从而将自己摒离尘俗、躬耕自食、返归自然的心志和盘托出。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淡、自然,将劳动的清新感受和山村月夜的静谧景致融为惬意出俗的意境,记录着诗人参加劳动的情况和感受,抒写了诗人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闲适喜悦的心情。
追问:能否结合《归去来兮辞》来分析《归园田居(其一、其三)》?
讨论、明确:
《归去来兮辞》是诗人将归隐时所作,是诗人的归隐宣言,情感激切、兴奋,其中所写田园生活是其美丽的憧憬;与《归园田居(其一)》相比,《归去来兮辞》中所写归隐生活较为飘洒,浮于现实之上。诗人描写的田园生活尤其是农田之事,是作为士大夫的诗人的主观上的想象,是并未亲历其中者对之的一种远距离的关照,是一种审美的描绘,而不是客观的写实。与《归园田居(其一)》相比,后者是真实的田园生活,弥漫着人间的烟火,人间的生气。依依炊烟,鸡鸣狗吠,所写景物非常质朴、平淡,营造的是宁静而不乏生机的意境,作者也已身化于周围环境中。并且从《归去来兮辞》到《归园田居》,诗人从理想的云端落到黑黑的泥土,现实中的田园生活其实并不那么轻松闲适,甚至有些贫乏艰辛(《归园田居(其三)》)。但《归园田居(其一)》所构造的宁静平和的意境氛围中却更可见出陶渊明的安贫乐道思想。
(其它几首诗歌赏析交流,略)
5. 小结: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通观五首,官场污秽,而终获补偿的欣慰;生活贫困,却有亲朋的挚情;农事辛苦,而得心灵的满足;人生短暂,乃有人生真谛的彻悟;酒至畅怀,物我皆已忘,日月身边流。真个是“何陋之有”?这样,诗人就把整个隐居生活,不,整个人生的乐趣都包容到他浑厚汪洋的诗情中去了。这是一种高度的概括,也是一种深刻的揭示。正是在这种同污秽现实截然对立的意义上,《归园田居》达到了完美和谐的艺术意境,开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
6.探究,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
讨论、交流:能从《归园田居》组诗的学习中,谈谈你所感受到的陶诗的艺术风格吗?
小结:诗人描绘的是常景,抒发的是真情,阐释的是至理,挑选的是“易”字。常景、真情、至理、“易”字,这就是陶渊明的艺术情趣,这就是陶渊明一生的艺术写照。
三、播放田园风光的音乐画面(多媒体3),学生齐读诗歌收束课堂。
四、布置作业:
2.结合《归园田居》组诗、《归去来兮辞》《饮酒》,谈谈你对陶诗感受最深的艺术特色。(700字左右。)
9、兰亭集序》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 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魏晋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浓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此简洁雅净的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所以我把背诵本文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我所执教的是一个平行班,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学习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2) 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4、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兰亭集序》是一篇自读课文,文下有注释,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略做点拨即可,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等词的义项;(2)背诵全文。
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 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从上学期开始,我一直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本课作者是位书法家,故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你们最喜欢谁的书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页的插图,欣赏《兰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课题。
(二) 作者简介 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 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 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应掌握以下实词:
修:做。 禊事 :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毕:都。 咸:都 。 修:长、高。 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 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 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 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是,指示代词,这。 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极,穷尽。 娱,乐趣。 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此外,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集会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1)(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习三。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10、赤壁赋 说课稿
一.说教材。《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不仅描绘自然风物,而且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的情感和志趣,《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一个重点。因此,在《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赋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重点)。2、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知人论世;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难点)。3、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说教法和学法。1、总体思路: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2、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整体感知,通过质疑、交流的手段达到积累和总体把握文章内容的目的。3、教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学生讨论,深入分析文章内涵,利用“比较阅读”“知人论世”等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4、恰当地利用学案、多媒体、营造气氛,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背景。
东坡仕宦一生,沉浮一生,漂泊一生。他因乌台诗案,因政治迫害被贬黄州。从政治生涯看,黄州是他的谪居之所,是他生命的低谷;而从文学创作看,黄州又是他的“洞天福地”,是生命的巅峰。最负盛名的 “赤壁三咏”就创作于此。今天让我们走近失意飘泊中的苏东坡,走进他的散文杰作《赤壁赋》。
(二)疏通文句,通读全文。1、针对预习自读的情况,学生质疑。学生将完成学案时遇到的困难,包括字音、句读、难解的词义及句意等,提出来集体讨论,仍不能解决的,由教师引导点播。2、初读课文,学生互相读给对方听,纠正错误。3、积累: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文言句式等。
(三)、熟读全文,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第一段 苏子的乐,乐由何来?——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段 苏子愀然,缘何而然?——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段 客诉悲情,悲自何生?——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段 以水月做比,讲何道理?——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段 杯盘狼藉,为何如此?——忘情尘世的洒脱
文章由景生情,缘情入理,由景而生乐情,乐极而生悲,由悲而生理,至豁达胸襟的展示,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深刻把握,水到渠成。
(四)、重点阅读“客曰”“苏子曰”两段,体会“客”之情与“苏子”之理,并对此作出评价
1、学生自读体会,并分小组自由讨论,发表见解。 2、每组学生选派代表发言。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思维优势,言之成理即可。
(五)问题探究:
1、主客是否为两个人?面对眼前的景物,他们有怎样的看法?从中看出他们对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2、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明确:这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能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六)、鉴赏艺术特色感受思想内涵,(小组交流总结,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播提示并对学生提到的别具特色部分反复诵读品味。)
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抒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萧声的幽咽哀婉:“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3.“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与赋的讲究整齐对仗不同,它的书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全是散句,参差疏落平白如话;以下直至文末,虽都押韵,但换的较快,而且换的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易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七)、总结。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八)、拓展探究(作业)
将《赤壁赋》与《念奴娇 赤壁怀古》词作比较,寻找思想内容上的异同,然后交流。
(参考:大致有“四同”:都是吟咏赤壁夜景,都联想三国英雄的豪迈,都与他们自身比照,都有人生短暂之叹。大致有“三异”:词写壮美之景,文写静美之景;词写成功的英雄,文写失败的英雄;词仅限于“江月永恒,人生如梦”的浩叹,而文有“物与我皆无尽”的超越,文更达观、更乐观。当然,同与异,只是相对而言或大致说来,其实往往同中有异,或者似异实同。如:写周郎,志满意得,写曹操,落荒而逃,看起来不同,但两者传递的信息是一样的——是非成败转头空,只有大江永恒,江月永恒,自然永恒。)
(九)板 书设计。
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11、《游褒禅山记》说课稿(2则)
教材简析:《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补世力作。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自创新格而弥足珍贵,彪炳千古而有无限的可开掘性。本课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六国论》和《游褒禅山记》是教读课文,《伶官传序》和《石钟山记》是自读课文。《六国论》和《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都是因事说理的游记。《游褒禅山记》显然引领了《石钟山记》。此前,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够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根据这一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二、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 一、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二、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三、词类活用。
教学难点 一、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法运用: 指导思想: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的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知结构,激励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应在课前梳理清楚。 二、本文又是一篇游记,可与学过的旧课文进行联系比较。 三、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风光图片以及作者的游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四、为了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词语,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课堂习题。
教学方法: 诵读法---古诗文需要熟读背诵。 串讲法---文言文需要疏通文意。 提问法---课堂上需要师生互动。
比较法---新旧知需要温故知新。 讨论法---课堂上需要活跃气氛。 练习法---教学上需要精讲多练。
教学媒体: 录音机、多媒体课件、幻灯片。
学法指导: 高一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已具备了一些基础知识和积累,但对如何学习文言文,还是一个新课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框架同化新信息,建立新的智能,逐步走向独立学习的境界。 一、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 二、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遵循的原则。 三、调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积极性,教师适时点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提示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所阐述的道理。 五、鼓励学生及时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积累文言文知识。
教学程序: 教学本课可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 首先给学生介绍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学生通过诵读领会了“无限风光在险峰”一句的含义。随后因势利导,引出课题,指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含有类似的深邃哲理。
2、 整体感知:
先用录音机播放课文朗读,再组织学生诵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纠正不正确的读音。并以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①课文中记游部分,集中于文中哪几段?(第1、2节)
②文中第三段的议论是针对哪部分内容阐发的?(第2 节)
得出怎样的结论?(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文中第三段的议论是针对哪部分内容阐发的?(第3 节)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得出怎样的结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慎取之也。)
④请同学们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能够作为\\\"无限风光在险峰\\\"注脚的语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3、 写作顺序:A、本名与别名的由来B、记游洞经过 C、抒发游洞的感慨 D、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E、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4、课文分析:
A、引导学生自读前两段,让学生叙述游山经过。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出重点实词的解释方法。
( “舍”在注释中解释为“筑舍定居”,其根据是什么?曾见过的类似的句子有哪些?这样解释是古汉语的什么特点?——名词活用作动词,曾学过“驴不胜怒,蹄之”、“公将鼓之”等。总结:“慧褒始舍于其址”,在“其址”前边的必须是个动词,来表示慧褒的动作。因此,从“舍”的名词必须引申开去,会想到“舍”是由人建造给人居住的,故释为“筑舍定居”。这便是从词的位置以及词的关系来揣摩词的意义。因此,识词辨义要考察语言环境,不但在句中看,还要注意句与句的关系。前两段中用法相近的还有: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作动词,“命名”之意。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之意。这便是词类活用)
B、以提问方式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
(1)第1 节中为何提及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为后文作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物的本源,充分体现了“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这也是“深思慎取”的依据。)
(2)第2 节略与详是怎样安排的?其中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略写游前洞。详写游后洞及所见所感。)
(对比有: 前洞 后洞 平旷 幽深 甚众 已少、又少 余所至浅 好游者所至深 还有见到奇景的欣喜与出洞的后悔相比。) (作用:为议论作铺垫。)
C、课堂训练: 归纳“名、曰、文、进、奇、好、出、极”的意义与用法。 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
第二课时:
1、导入新课; 第二段详写游后洞的经过,着重写在力尚足、火尚明的情况下,竟随“怠者”而返的遗憾心情。还有前洞与后洞的对比,都为第3、4段 的议论打下伏笔。
2、思考,回答第2自然段的层次: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到段末,追记后洞所见并表达遗憾的心情。
3、诵读第三段:
教师范读并穿插评点,及时进行提问和展开讨论。
提问
①古代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句话来概括。 ( “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②作者说“不能至”是针对什么说的? (不能到达洞的深处,见不到“非常之观”。)
③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④“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讨论
①“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极夫游之乐”是针对什么说和? (至洞之深处。)
③为什么到了洞的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 (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④作者“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随之止。)
小结:“随之止”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做最大的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由此得出本段的结论:要有志。
4、读析第4 段:
学生朗读,然后展开讨论。
(1)“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其文漫灭。)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2)“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3)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为什么?
(不是,它既是专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从“何可胜道也哉”中,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
小结: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看问题有思想高度。
由此得出本段的结论:要深思慎取。
5、略讲第五段:了解古人写游记结尾的写法和作用。
6、总结扩展:
中心思想。(这篇游记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写作特色。(因事见理、叙议结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结构严密、前后照应)
心得交流。(各人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7、课堂练习: 整理虚词“其”字的用法(结合练习“三”)。 完成课后练习“一”。
8、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四”。 课后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要力求体现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记叙 记山(山 → 院 → 洞 → 碑) 仆碑(1节)
(1、2节) 游洞(前洞 → 后洞) 后洞(2节)
议论 怠出而悔 有志、力、物(3节)
(3、4节) 漫灭谬传 深思慎取(4节)
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结构严密、前后照应
《游褒禅山记》说课 《游褒禅山记》是职高语文第三册课文。现依据教学大纲、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的、教学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说大纲、考纲、教材和学情
(一)关于大纲:《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大纲在语文教学目的阐述中还有这样的话:“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这也是与文言文教学密切相关的。
(二)关于考纲: 根据《大纲》的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的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的要求:①理解(能力层级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关于教材: 新教材非常重视古代经典诗文的阅读积累,全套教材编排的古代诗文作品,约占课文总数的40%,高一文言文按时代编排,高一下第五单元为宋代散文,宋代散文继承唐古文运动的传统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语言更加畅达,并且更长于议论,对后世的散文创作有深远的影响。从语言文字上看,宋朝散文较上册的文言文更为浅显。
文言文教学,新教材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应多诵读……培养语感。
(四)关于学情: 学生经过初中和高一上期的文言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有待突破,如文言句式,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我任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比较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本课的教学目的、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二、说教学目的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一)教学目的:
①诵读课文; ②准确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③归纳并掌握“道”“盖”“文”三个多义词的义项及 “乃”“然”“其”三个虚词的用法;
④体会并借鉴本文即事明理的写法;领会文章所阐发的哲理。
(二)教学重点:①诵读 ②积累
(三)教学难点:①准确判断词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②虚词用法:
三、说学法、教法:
(一)学法:
1、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诵读能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言语声音形态与情味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从感知的直接性来说,文字不如声音彻底、深刻、细腻。因此诵读法成功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得他滋味”(朱熹语),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否则,仅得其声音,得其字形,充其量也只是“认读”。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读出“情味”来。因此,范读多读显得非常重要。
2、圈点法。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不然,遇古奥之句,不免上字下读,而下字上读,……”我从两方面进行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圈点勾画的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第一节课,学生主要勾画出疑难处及哲理句。
3、猜读法。哥德曼认为,阅读过程并非一个精确知觉的过程和系列加工的过程,而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和预期的过程,阅读是一种语言心理学的猜测游戏。在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后,碰到难词时,教师应引导点拨学生大胆猜测,在小心求证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词在文中的含义。这就是“教是为了不教”。学习《游》文,我精选七个重要词语为例让学生猜,点拨指导运用七种方法。
4、练习法。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我设计两套练习,一是课堂巩固练习,重在巩固课文的重要词语;二是课外迁移练习,选用98高考题,进一步巩固准确把握文言词语意义的方法。
(二)教法:
1、点拨法:蔡澄清先生大力倡导的语文点拨教学法是根据中国汉语文的特点,针对中学生学习语的实际,为落实启发式教学原则而采取的一种教法。所谓“点拨”,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与心理障碍,运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方法。简单说,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游褒禅山记》中,我主要点拨的是准确理解词语含义的几种方法,使学生学会“猜”,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
2、归纳法。从上学期开始,我一直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如《游褒禅山记》一文的第二课时,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文”“盖”“道”三个实词义项及 “乃”“然”“其”三个虚词用法。兹举一例如下:
→独体汉字叫“文”→文字
文
→装饰→掩饰(文过饰非)
→彩色交错为“文”
→华丽,有文采→文辞→文章,文献 →文化教育
四、说教学程序:
(一)总体设计: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文的教学整体思路: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猜读训练思维;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精练巩固、强化。在这个思路指导下,《游褒禅山记》一文的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积累;第二课时主要是:诵读、归纳。
(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及解题(2分钟) 毛泽东诗导入:“无限风光在险峰”
学生自读注解① 补充王安石相关内容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2、整体把握:(19分钟)
(1)范读 (5分钟) 难读字点拨:褒、华、谬、咎、父
(2)自由朗读(5分钟) 诵读点拨:(略) (3)齐读(5分钟) (4)全文思路:(4分钟)
设计问题点拨思路
悔游:不得极夫游之乐 悟理: 要有志1、作者主要游了哪些地方? 要深思慎取 结果如何?
2、作者悟出了什么道理? (请学生圈点、勾画 ,老师板书如左。 )
3、理解重点词语:(12分钟)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语法推断(舍,房子,但在句中作谓语,故用为动词,可解为“做房子定居”。)
(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形训推断(阝,古作“阜”无石之山,故从“阝”之字,大都与山、高下有关,阳即指“山南”。)
(3)有碑仆道 成语推断(今有成语“前仆后继”,“仆”意为“倒下”,据此结合语境,不难判断此处“仆”即为“倒下”之义)
(4)独其为文犹可识 联今推断(联合现代联合关系词汇,如文字、文章等,据同义联合原理,可知“文”有“文字”“文章”等义,此处便不难断为“文字”。)
(5)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语境推断(穷,穷尽,据文中语境“游”,不难理解此处“穷”可解为“走到尽头”。) (6)则其至又加少矣 迁移推断(加,此处解为“增加”显然不通,若联系曾经学过的“民不加少”,知此处 “加”为“更”之义,便可马上推断“加”的意义:副词,更。亦可用语法和联今法,此处“加”作状语,联系现代汉语有“更加”一词,亦可推断出正确意义。)
(7)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对位推断(此句后有“险以远,则至者少”一句,由此可知“夷”与“险”义相对,结合语境,大致可猜出“平坦”之义,联系常用语“夷为平地”亦可推断。)
强调:以上的方法可以综合运用,推断将更为准确。
4、自由朗读全文(5分钟)
5、课内巩固练习(7分钟)
12、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这是学生本单元学到的第一篇演讲辞。全文用简洁凝练的浅易文言文写成,很适合学生品味与揣摩。本文写于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长之时,那时的北大,虽说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但总的来说还是一所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腐朽守旧,了无生气。作者作为一个锐意改革的新任校长,在演讲时开门见山,直指北大多年的弊端,目的明确,脉络清楚,一气呵成。因此,本文准备采用讲解式、启发式、合作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理由是:本文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演讲辞,又是由文言文写成,所以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文中的一些观点至今能启发智慧,鼓舞人心,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悟其精髓。本文具有演讲辞文体特点,学习时又涉及到很多背景知识,采用合作探究式较为适宜。
【课时安排】拟定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设想:讲解演讲辞文体知识;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本文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初步理解蔡元培其人和他的办学方针。第二课时教学设想:在了解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联系现实,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结合注解,疏通字句,读懂文章大意。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3.结合本文的结构,了解演讲辞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结合注解,疏通字句,抓住主旨,分清层次,明确作者观点。
2.探究与活动,分析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联系现实,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的勇气和精神;追求健康积极的学生生活。
【教学重点】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教学难点】分析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联系现实,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师:提起北京大学这所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百年名校,我们的心中都会不由自主地生出仰慕与向往。可又有多少人知道办学之初的北京大学是怎样的呢?北京大学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呢?80多年前,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北京大学的一番讲话��《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答案。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本第49页,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把北京大学带进新纪元的文章。
[推进新课]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师:这是一篇演讲辞。演讲辞,即为准备演讲而写成的文稿。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演讲辞该怎样写才能在演讲时取得良好效果?
【学生合作讨论。】生:演讲是用口讲的,所以要通俗易懂,尽量口语化。
生:我觉得语言一定要精彩、生动,这样才能吸引听众;如果语言枯燥无味,听众很快会打呼噜的。
生:演讲要面对很多的听众,而听众都是带着目的来的,所以演讲一定要有针对性,讲听众关心的、想听的东西。
生:演讲要能打动听众的心,要有感情,有较强的感染力。写演讲辞的时候要注意怎样才能抓住读者的心,怎样才能使语言具有感染力。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除了刚才大家说的,演讲辞还有没有其他特点?
师:演讲是一讲而过的,听众没时间慢慢理清思路、细细推敲字句,所以演讲辞必须——
生:观点明确,思路清晰。
师:对了,要不听众半天听不出个头绪来,可就痛苦了。另外,这么多听众聚在一起,可不是只来听声音的,对吧?
生:哦(恍然大悟的样子),我明白了,演讲辞必须有内涵,有思想,让人听了有所收获。
师:这位同学悟性很高,一点就通,他说得很好。演讲辞必须有较强的思想性,入耳有益。刚才大家基本上把演讲辞的文体特点都说出来了。现在我们把它归纳、整理一下,记在心里,以后迟早会派上用场的。
【幻灯片放映演讲辞的文体特点。】
师:今天我们学的是演讲辞中的一种就职演说,即担任某一职务,在走马上任、宣誓就职时发表的演说。同学们想一想,作为刚刚上任的新官,在自己的职位上发表第一次演讲,这演讲辞该说些什么好?假如现在你担任了某一职务,要来写一篇就职演说,你会怎样写?说说你的内容要点。
【学生合作讨论。】
生:我会说说我的工作方法、策略,任期内要实现的目标。
生:我也差不多,会谈谈自己上任后会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要达到什么目的。
生:除此之外,我会对听众提出一些希望。
师:哦?什么希望?
生:希望他们认真监督、大力支持、积极配合等,让我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实现目标。
师:也就是说“争取民心,为我所用”,对吧?看来大家的思路还是比较一致的,重点大都集中在施政纲领方面。我们学习了演讲辞的文体特点,又构思了就职演说的内容要点,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课文,看看蔡元培的这篇就职演说是怎样写的,具有演讲辞的哪些特点,内容与我们构思的又有什么不同?
【学生齐读课文,然后思考讨论。】
师:好,先来看看,本文作为就职演说,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三点要求,直指北大弊端,很有针对性,而且层次分明。师:很好。还有没有其他特点?
生:内容都是教导北大学生如何学习和做人的,观点明确,中心突出。
师:说得不错,继续。生:思想性很强,很有现实意义。师:哦?有什么现实意义?
生:这三点都是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而且都关系到北大的前途和命运,所以说很有现实意义。
师:很好,还有没有补充?生:没有了。
师:再想想,刚才大家的思维全都集中在内容和结构方面,可大家别忘了,演讲辞最终是要用口来说的。所以还要注意��生:它的语言。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师:对了,它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生:它是用文言文写成的,读起来很特别。师:怎么特别?生:说不出来。
生:有古文那种古朴典雅的味道,简洁凝练,又比较口语化,比起以前学的古文来更容易理解。
师:对了,本文是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既有文言的简洁凝练,又有口语的明快易懂,学习时要注意体味。下面大家再认真阅读一下课文,看哪些句子或词语是不懂的,找出来,我们课堂上解决,先把文意搞懂了,才容易深入分析。
【学生默读,教师轻声回答学生的问题。】
师:好,我们已解决了难懂字句,把文意疏通了。下面我们再比照一下,作者的就职演说与我们构思的有什么不同?
生:作者一上来就开门见山,对学生提出了三点要求,倒没怎么提自己的施政纲领。
生:是啊,有点出乎意料,他几乎没说自己会怎么做,将要实现什么目标,而是对北大学生明确地提出了三点希望。
师:第一个同学说是作者对学生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二个同学说是提出了三点希望,想想是要求还是希望?两者有什么不同吗?生:是要求。生:是希望。生:希望是客气的说法,其实就是要求。两者本质是一样的。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其实既是希望,也是要求。看来大家都找到了作者和我们构思的不同,我们的重点在自己,主要谈自己的施政纲领;作者的重点在听众,主要谈对学生的要求。那么,大家思考一下,一上来连客套话也没说,就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可以看出蔡元培是个怎样的人?生:很苛刻,不近人情。
师:哦,有的同学认为这位新校长很苛刻,不近人情,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不能说他苛刻,但可以看出他对北大的学生要求很严格,是个严厉的人。
生:他不说客气话,也不说理想、目标之类让人觉得虚幻的话,一点虚的都没有,全来实的,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理性、务实的人。
师:大家都说得不错,虽然蔡元培对我们来说还比较陌生,但一篇演讲辞已让我们领略了他的严厉和务实。在文中,严厉务实的北大新校长蔡元培对青年学子提出了哪三点要求?
生:“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师:找对了,但这只是要点,能不能代蔡校长向大家具体解释一下。
生:“抱定宗旨”是指要抱定研究学问的宗旨,刻苦求学,这是在学业上的要求;同时不要被流俗影响,要能“砥砺德行”,这是在品行方面的要求;另外,在个人修养上,要尊敬师长,团结友爱,与师友和谐相处。
师:解释得非常好。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开门见山地提出这三个要求?
生:因为当时的社会非常黑暗,功利至上、道德沦丧;北京大学也深受污染,存在着很多弊端,很多学生无心向学,学风腐败。所以必须革除弊端,改良风气,使北京大学能更好地发展,也使社会能更好地发展。
师:也就是说,他提出要求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现状、谋求发展,对吧?生:对。
师:那么我们对蔡元培的认识,是否可以因此而更进一层?他是以什么姿态踏上北大校长之位的?在严厉和务实之外,这位校长是否还有什么我们没发现的品质?
生:他敢于挑战流俗和时弊,而不是向它们妥协,是个勇于改革的人。他不仅是个校长,也是一个改革家。
生:他是以战斗者的姿态踏上北大校长之位的,做校长不是为了名利,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挑战,为了改革,为了建设一个一流的大学。他是一个改革者,也是北大的舵手,是开拓者。师:说得很好,还有没有补充?
生:他提出的三点要求,直指弊端,针针见血,看得出他是一个很有办法、有谋略的人。
师:也就是说,蔡元培不仅是一个敢于挑战、决不妥协的改革家,而且是完全有能力把改革搞好的有办法、有谋略的人。那么,这个有办法、有谋略的改革家有没有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改革方略或计划?
生:没有完整的计划,只提到了自己上任后首先要做的两件事。师:哪两件事?
生:一是改良讲义;二是添购书籍。师:能不能说具体一点,如何改良讲义?为何添购书籍?
生:改良讲义就是以后的讲义只列纲要,细微末节以及精旨奥义,要听教授口授或自行参考;之所以要添购书籍是因为书籍虽多,新出的却很少,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
师: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大凡新官赴任,都会做几件轰轰烈烈、有影响的大事,以显示才干和胆识,树立形象和威信。蔡元培的这两把火是不是太小了点,这与他改革家的形象是不是不太相符?
生:不能这么说,这恰恰反映了蔡元培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的务实作风,说明他不是好大喜功的人。
生:这两把火确实小了点,但都是很迫切、很有用的。师:哦,为什么这么说?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生:改良讲义可以改变学生懒惰的毛病,使那些平时不看书,考试突击讲义的混文凭的学生没有空子可钻。添购书籍是为了购置更多的新书,跟上形势的发展,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生:这两件事情虽小,却是建构一个优秀大学的基本条件,也是改良北大流弊、树立健康校风最迫切需要的,都很重要。
师:说得很好,事虽小,意义不小。作为一个校长,蔡元培为学校、为学生考虑得不可谓不深,不可谓不细。那么,蔡元培在这里开门见山地提出三点要求,脚踏实地地提出两点计划,究竟能不能起到革除弊端、改良风气的作用?他做了校长后,北京大学能否一改陈腐之状,旧貌换新颜?
生:能,提出的要求针对性都很强,直指弊端;两点计划又都是办好大学所迫切需要的,所以一定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生:不一定,对症下药也未必能药到病除,课文没讲到,不能想当然。
生:课文也提到了,第49页注释①说了,他“任职期间,锐意改革,使北大面貌焕然一新”。
生:这只是结果。或许这不是刚上任的三个要求、两点计划起的作用,而是其他后期的施政纲领起的作用呢?
师:看来是唇枪舌剑互不相让啊,推断有理有据,质疑亦难能可贵。其实,要深刻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他对北大的贡献,要在了解北大的历史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所以,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一下,在下堂课具体分析蔡元培的办学方针时再来解决。
课堂小结
师:这堂课我们学习了演讲辞的文体特点,也分析了本文的特点,知道了作者的三点要求和两点计划,初步了解了蔡元培这个人和他的办学方针。虽然还有一个问题存在争议,但有问题不是坏事,学习最怕的就是没问题;有问题才能更好地激发我们的求知欲,敦促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前进,我们应该为不断发现问题而高兴。
布置作业 师:今天的作业是课外尽可能地收集一些有关蔡元培和北京大学的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他对北大的贡献。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师:上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蔡元培的办学方针,今天我们来具体探究一下它们的意义和作用。我们知道,蔡元培开门见山给学生提出的三点要求,都是针对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北大的不良风气而提的,但没有深入地探究当时的社会怎样黑暗、北京大学又存在着哪些弊病和不良风气。现在我们结合作者提的三点要求,在文中把它们找出来,具体分析一下。我给大家几分钟,认真找一找,把能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和北大情况的句子画出来。
【学生默读课文,圈画答案。】
生:“抱定宗旨”针对的是北大的不良学风和学生求学宗旨的不正大。从“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可以看出,当时北京大学学风腐败,很多学生学习心态不正确,不是以研究学问为宗旨,而是以做官发财为目的,把大学当成了升官发财的阶梯,所以作者要求学生首先要抱定研究学问的宗旨。
师:分析得很好。在作者看来,学生求学宗旨不正大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生:学生无心向学:平时敷衍塞责,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只求混个文凭,借此活动于社会。
师:答得又快又准,但还不够完整,只说到了对学生个人的影响。想想,这样的学生若在校内,会对北大造成什么影响?出了社会,又会对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生:在校内会对其他同学造成恶劣的影响,会对整个校风造成影响,使得北大校风变得腐败不堪;对社会也贻害无穷:“出而任事,担任讲席,则必贻误学生;置身政界,则必贻误国家。是误人也。”误己又误人。
师:对,这样就比较完整了。也就是说,求学宗旨不正大不仅害了学生本人,也害了社会;同时使北大学风变得腐败不堪。正因如此,作者才首先提出要“抱定宗旨”。那么,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使学生知道求学宗旨是否正大?
生:首先要知道大学的性质。师:作者认为,大学的性质是什么?
生:“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就是说,大学是专门研究学问的地方,不是升官发财的阶梯。
师:非常好。从对大学的定性可以看出,作者希望大学能成为不被流俗污染的真正的学门净地,作者把它作为第一个希望和要求提出,足见其重视程度。现在,我们继续分析一下后面两个要求,看它们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生:提出第二条“砥砺德行”的要求,是因为当时整个社会风俗败坏,道德沦丧,而北京社会尤为恶劣,文中说“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可见大学生也深受污染。而风俗之好坏,又关系到国家之兴替。所以北大学生必须能“砥砺德行”“以身作则,力矫颓俗”。
师:分析得很有条理。想想,作者为什么认为大学生要负起“力矫颓俗”的责任?
生:因为大学生在社会上地位很高,有较大的影响力,所以肩此重任,责无旁贷。
师:那么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砥砺德行”“以身作则,力矫颓俗”?有没有好的方法?
生:最好的方法是以正当之娱乐,代替不正当之娱乐。这样才能无亏于道德,而又有益于身体。
师:很好。请继续分析一下第三个要求“敬爱师友”。
生:这一要求课文没直接写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或不良风气。但从前面所写的情况可以知道,当时北大非常腐败,道德沦丧,功利至上,学生都很势利,缺乏一种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师生不能融洽相处。
师:你的推理很正确。作者在提出“敬爱师友”这一段时确实没有直接描写学生势利无比、不懂“敬爱师友”的文字,但其他地方有没有提到?
生:没有发现。师:再找找,其他同学有没有发现?
生:我找到了。在第二段,“对于教员,则不问其学问之深浅,惟问其官阶之大小。官阶大者,特别欢迎,盖为将来毕业有人提携也”。
师:对了。学生道德沦丧、功利至上的情况严重到了什么地步,由此可见一斑。正因为如此,作者才提出要“敬爱师友”,那么,在作者看来,提倡“敬爱师友”有什么好处?
生:尊敬老师,能使求学更为便利。学生友爱,能相互切磋,促进学习;有时自己做得不好,但又不知道,别人可以指出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相互提点,才能共同进步。
师:说得很好。蔡元培要求学生“敬爱师友”,不仅是为了改善校风,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促使他们更好地发展。那么,作者“为了学生”这一思想在这篇文章的其他地方还有没有体现?
生:其实前面的两点要求针对的是现实弊端,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学生好;后面的两点计划也一样,改良讲义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学习,购置图书是直接为学生服务。
师:对了。作为校长,作者明确提出要求,直指社会的黑暗和北大的流弊,谁都知道他是想把北大办好。但我们也可以想一想,办好北大的目的是什么?生:更好地培养学生。
师:是啊。乍一听他的演讲,一上来就提要求,好像很不近人情,如果不细细品思,有几个人能体会这位新校长的一片苦心呢?
师:刚才我们逐一分析了三点要求,也理解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又在课外更全面地了解了作者的办学方针和北大的历史背景,现在,我想大家上堂课遗留下来的问题应该可以解决了。蔡元培在这里提出的三个要求、两点计划,有无起到革除弊端、改良风气的作用?他做了校长后,北京大学有没有变化?生:(异口同声)有。
师:很好,现在没有异议了。那么你在课外都了解了多少北大的历史和蔡元培的办学方针?蔡元培对北大的发展究竟造成了多大影响?谁愿意来谈一谈?记住要用史实说话。
生:我对比了一下蔡元培入主北大之前、主持北大期间和离开北大之后的北大历史,可以说蔡元培入主北大,是北大整个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北京大学过去是一座封建思想、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学府。而蔡元培当校长之后,北大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貌焕然一新。北大能发展成为国际一流大学,蔡元培居功至伟。
生:他在本文的三个要求、两点计划,对北大的改革,都有显著作用。但要更深入地了解他的办学方针和他对北大的贡献就必须知道他提出的著名的“十六字箴言”:“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在这十六个字的指导下,蔡先生把故宫脚下的北大改造成为一片“精神的圣地”,北大的魅力从此不再是成批成批生产候补官僚的“魅力”,而是现在每个北大人挂在嘴边的��“精神的魅力”。
生:我要补充一点,蔡元培的办学方针不仅对北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整个中国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他“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方针的指导下,北大成了思想自由之地,聚集了各方人才,容纳了各种学术和思想流派,互相争鸣,自由发展。不久,北大就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此后的北大,便一直站在时代的前列,引领潮流。所以说,蔡元培影响了北大,北大又影响了中国。蔡元培对北大,对中国现代教育,对整个中国的发展,都可谓功绩卓著,影响深远。
知识拓展、提升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师:说得非常好,看来大家课外查找资料都非常认真,对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他的卓越贡献已有较为深刻的认识。现在我们放下历史,谈谈现实,看看对北大和中国历史发展影响深远的蔡元培能不能触动我们这些新时代中学生的心灵。回头看看我们今天的社会,蔡元培在课文中提到的社会腐败现象和不良风气现在也一样有,所以蔡元培当年提出的三点要求至今仍有现实意义。那么,你对蔡元培的话有无感触?他的三点要求中最触动你心灵的是哪一点?画出来,谈谈你的感想。
【学生思考讨论。】
生: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二点“砥砺德行”。蔡元培说当时社会风俗败坏,道德沦丧,“败德毁行之事,触目皆是”,我觉得现在也好不了多少,物欲横流,拜金主义思潮盛行,败德毁行的事情,一样到处都有。正如作者说的,“非根基深固,鲜不为流俗所染”,连大学生都很难避免被流俗污染,更何况我们中学生?现在的中学生拍拖早恋、抽烟酗酒、沉迷游戏、打架斗殴等现象都有,甚至很普遍。所以,蔡元培的“砥砺德行”,对我们仍有极为重要的教育意义。不说“力矫颓俗”,起码要品行端正吧。希望我们都能像蔡元培所说的,砥砺德行,以正当之娱乐,代替不正当之娱乐,追求无亏于道德、而又有益于身体的娱乐方式和业余爱好,做一个健康正派、品行端正的中学生。
生: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抱定宗旨”。当年北大有无心向学、只为升官发财而读书、在学校混文凭的学生,现在这样的学生更多。选科不是选自己喜欢、真正想读的,而是选发展前景好的;报考大学专业也一样,只看热门不热门,出来工资高不高,不看适合不适合自己。功利至上,只为升官发财而读书。在学校混日子的就更不用说了,平时无所事事,放荡冶游,考试则开夜车,临时抱佛脚,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甚至作弊、抄袭,样样都来。所以无论大学还是中学,所有的学生只要进了学校,都必须首先“抱定宗旨”,认真学习。
生:我觉得“敬爱师友”这一条也很重要。我们这一代人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公主”“小皇帝”,自小养尊处优惯了,惟我独尊的优越感很强,比较自私,也比较自大,很多人不懂得尊重人,连最基本的礼貌也不会。在学校不懂得尊重老师,也不懂得与人相处,学生之间不要说互相勉励、互相促进,连平等交往、友好相处也不容易。所以“敬爱师友”,是做一个好学生的最基本要求。
课堂小结
师: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是立足现实,发自内心的。蔡元培80多年前在北大的就职演说,不仅唤醒了当年的北大学子,也打动了我们的心灵。他不朽的声音,将穿越时空,永远回荡在我们灵魂的深处,陪伴我们不断成长,走向每一个成功。
布置作业 师:今天的作业是利用你们搜集的资料,以“蔡元培与北京大学”为主题,办一期墙报。下课。
13、我有一个梦想 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今天,我所说课的篇目是《我有一个梦想》。现就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课时安排及教学过程等方面加以说明。 《我有一个梦想》是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政治演讲词,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要求自由、民主、种族平等的梦想。文章情文并茂、语言流畅,那饱满的激情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表现出来,深深地感染着听众,引起人们的共鸣。学习本文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为实现理想不断奋斗的精神。
二、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到能力’、‘过程到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
2.新课标对必修课程的设计目的:“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审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较协调的发展。”
3. 新课标关于必修课程中常用应用文教学的建议:“应借助文本示例来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学生自学为主,不必作过多分析。”
4.单元学习指导与目标:“注意抓住演讲词的主旨和特点,分清逻辑层次,体会其中多样化的表现手法”,“领悟、品位其中深刻的思想和精彩的语言”。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进一步了解演讲词的特点 结合背景资料理解演讲目的及意义
2.能力目标 理清演讲思路,体会其强大的逻辑性
体会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 领会作者倾注在所述梦想中的真切情感和实现梦想的坚定信念
三、确定教学重难点
1.结合背景材料深刻理解文中反映的黑人生活的严酷事实。
由于学生不熟悉西方的宗教生活,不了解美国的社会制度,对美国的种族歧视、隔离政策全无感受,所以就难以理解作者反映的严酷事实,难以体会作者倾注在梦想中的真切情感和实现梦想的坚定信念。而理解这点,才能理解他讲话的深远意义。所以把结合背景材料深刻理解文中反映的黑人生活的严酷事实作为本课教学难点。
2.感受排比句式的表达效果,学习并应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表达能力。
本文是一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演讲词,使其具有如此语言特点的主要是排比句式的运用。我所带的班级学生语文基础较差,普遍存在着表达方面的困难,因此把感受排比句式的表达效果,学习并应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表达能力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四.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本文是应用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与学以致用的指导思想,我主要采用诵读法与讨论法。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潜移默化地积累语言知识,体会作者文句中蕴含的感情,领会演讲的魅力及排比句式在演讲中的独特效果。对难点的突破主要采用讨论法,通过设计问题,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自己去分析,去感悟,最后由教师补充点拨归纳。五、课时安排
本课计划二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熟读课文,结合背景资料理解演讲目的;理清演讲思路,体会其强大的逻辑性。
第二课时:在朗读中体会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作者倾注在梦想中的真切情感和实现梦想的坚定信念。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同学们,如果我们在这儿提到一个国家的名字,我想大家一定非常熟悉.不过在没有讲出这个国家的名字之前,我想到一些人的名字:比尔·盖茨、麦克尔·乔丹、麦 克尔·杰佛逊、林肯……另外,还有“9.11”。无疑这个国家的名字是“The United States” (美国)。看来同学们对美国是十分熟悉的。 可是, 我在问,我们对美国的社会现状有多少了解呢?我们又对占美国人口12.5%的黑人生活现状有多少了解呢?那么,今天我们将通过一个窗口来对美国社会现状作一个初步步的认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一篇非常重要也极其优美的演讲词——《我有一个梦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重点字词积累
骇人听闻、义愤填膺、安之若素等词语
2.请同学简介这篇演说辞的作者和时代背景(课前印发预习资料;教师作相应补充)
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检查,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1.思考:题目是《我有一个梦想》,如果是你,你将从哪些角度来写梦想?(梦想的内容、怎样实现梦想?为什么要实现梦想?)我们现在速读课文3分钟,看看作者是不是和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和。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段落。
梦想是什么?(17-25节) 为什么要实现梦想?(1-5节) 怎样实现梦想?(6-16节)
2.熟知课文内容
(1)学生齐读17-25节,结合文章背景,概括出作者的梦想究竟是什么?(15字内回答)
(2)指名朗读1-5节,概括为什么要实现梦想?(黑人仍然生活在受歧视和贫困的环境中,美国没有实现百年前自由的诺言,今天讨回权利已是迫不及待的事,如若不能实现,美国将出现叛乱。)
(3)指名朗读6-16节,概括怎样实现梦想?(采用非暴力手段进行斗争,决不退缩)
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变被动为主动。
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1.为什么直到17节作者才正面提出自己的梦想?放在后边起到的作用?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2.如何理解文章第二段所反映的事实?美国不是很富有吗?不是标榜本国最讲人权吗?结合预习资料中的背景材料和文中反映的黑人生活的严酷事实谈谈你的理解。
(注:以上两个问题均采用前后桌四人一组交流思考结果的方式,进行讨论,然后点几个小组代表回答,教师点拨、小结)
探究文章结构,体会其强大的逻辑性。
学生理解这个问题,才能进一步理解作者讲话的深远意义。
注重以学生为本,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对话,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说说演讲词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通过本节课学习很容易说出演讲目的明确、逻辑性强,内容具有针对性、思想性等,教师在此作如下补充,过渡到下一课时:演讲词通常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具备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进行小结。
兼具小结和过渡的作用
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优美的句子,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好文章值得反复诵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高朗读水平
第二课时
演讲词一般具有有极强的说服力与号召力,本文除了具备这一特点外还充满了激情。其中语言起着很关键的作用。你能说说本文在语言表达上具备怎样的特点吗?(大量运用排比句式)
引出本课时的重点内容:体会排比句的表达效果,并应用到写作中去
1.删掉“一百年后的今天”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一部分生读(读4):“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仍然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
另一部分生读(读5):“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骇人听闻的情况公诸于众。”
(去掉后面三个“一百年后的今天”,主要内容不变,但语气显然不如原文更有气势。作者为什么强调一百年后的今天说明黑人遭受压榨的时间之长,增强了文字的感染力。)
2.学生齐读第二段
让学生体在朗读中体会排比句式的作用:1、语言有气势。2、感情充沛。3、(结合演讲词这种文体)会使听众受到鼓舞
反复诵读
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排比句式,找出来大声地诵读,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采用个别朗读与齐读相结合的方式(必要时教师范读),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本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感受作者倾注在梦想中的真切情感和实现梦想的坚定信念。
拓展训练
让学生也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当堂训练写一段排比句(不少于四句)。几分钟后指定两生读自己的作业,师读自己写的,师生互评。
学以至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布置作业
以“我有一个梦想”为题,写一篇演讲稿,并试着把它演讲给家人听。(如条件允许,可举办一次班级演讲比赛
学写演讲词,切实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初步学会演讲。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14、《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本文居于这套教材的最后一册(第四册)第三单元,是承接第三册的第一单元记叙文的语言表达,第二单元说明文的语言表达而编排的。课文是一篇悼词,同时也是一篇评述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卓越贡献和斗争精神的议论文。学习它对于理解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议论文语言表达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高考考纲、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现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了解马克思在科学理论和革命实践方面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二体会课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三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内容连贯,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本课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二课时,根据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及所教学生现状的认识,故明确本课时教学要点为:运用揣摩语言的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学习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个人的思想观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对这篇课文学习目标的理解,我认为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重点: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培养学生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能力。二难点: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2.第三段复杂单句的语法分析。
二、说教法:本课教学重点是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揣摩语言为主。另外,本课教学难点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1.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内容及意义的理解,2.一些重点语句的揣摩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行动起来,积极收集资料,认真阅读提出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最佳途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教师引导型”教学方案,以突破难点。这种方案的教学思想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配合与认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这种设计要求学生有比较扎实的基础,以及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把握教学时机的能力。文中的重点语句较多,体现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关照呼应的地方比比皆是,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可以选择要点加以突破,比如:第三段的理解与分析、第六段的第二句中“远不是主要的”的表达作用的理解以及第八段中第三句和最后一句的理解。
三、说学法: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马克思两大发现的划时代意义以及第三段的文字内容同学们理解较为困难,所以,同学们应在认真预习的基础上试着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结合书下注释,联系上下文,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体会它们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作用及表达效果。对文中的哲学、经济学理论的概念可以查阅书籍(如《辞海》,有关政治经济学、哲学的书籍)来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的发现的伟大意义、对其内容可以只作简单了解不必过分深入。课文中复杂的句式较多,同学们可在课前复习一下初中学过的句子成分的划分、复句层次的划分的相关知识,然后对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做一下语法分析,这样对于课上理解文章内容会有较大帮助。
四、说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语言是一门艺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语言特色。有的人语言幽默风趣,有的人语言质朴自然,有的人语言清新明丽。我们学习的各类文体也是这样,记叙文的语言形象生动,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周密,那么,议论文的语言呢?带着这个问题,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深入体会一下议论文的特色。
此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的知识,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有个初步的认识。可谓\"一石多鸟\"。
(二)、课前检测:1.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具体介绍一下有哪些伟大贡献?
2.概述课文的结构。此项设置主要是让学生熟悉课文,为下文揣摩语言打基础。“温故知新”。
(三)、新课讲授:
1.先引导学生完成一些语句的揣摩理解,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揣摩重点语句的方法。
问题1:为什么说马克思“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
问题2:讳饰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答案: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哀悼与尊敬以及不忍再说,而又不得不说的沉痛心情。以上两个问题重在引导学生从重点句段入手揣摩语言。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问题3:第三段是一个复杂的单句,它的句子主干是什么?冒号后面作为宾语的复指成分可以分为哪几层意思?“正像达尔文……一样”在句子中是什么成分?起什么作用?
此问题通过对句子的主干和层次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2)归纳方法
首先从句子本身去理解,抓主干,理枝叶,分层次;然后联系时代背景、上下文去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
2精读课文,分组讨论,运用揣摩语言的基本方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然后选择以下句子检测学生理解的情况。
问题1、第八段在赞扬马克思的崇高人格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时,用了哪些极具感情色彩的词语,有何作用?
明确:这些词语分别表明敌人和战友对马克思的不同态度,用词准确。
问题2、第二段所写“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一句,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明确:该句将马克思逝世这一事件放在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科学发展的广阔背景中来考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是全文的总纲。(此题从抓重点句、联系背景入手揣摩句子)
问题3、他的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使命”和“事业”的修饰成分各有哪几层?“推翻”一词的支配对象是谁?明确:“使命”一词的修饰成分有三层,分别是“他”“毕生”“真正”。“事业”的修饰成分有一层,“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推翻”的支配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此题通过对中心词的修饰、限制和补充的分析,体会语言的严密性)
问题4、找出第五段的关联词,分析其作用。明确:即使也但是甚至而且
问题5、说说第六段前两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明确:前一句承接上段最后一句话,概括第3—5段的内容,也与第二段中的对于历史科学相呼应;后一句开启下文,与第7段“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相连,并为从实践方面介绍马克思的成就埋下伏笔。
以上两题分别从关联词和过渡段方面揣摩语言。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本节内容有了较清晰的认识,熟悉了揣摩语言的切入点。所以为节省时间,本步骤由教师总结,主要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巩固所学。(出示板书设计)
(四)、比较教学: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提高学生分析、理解、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这里选了一篇雨果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讲话──《巴尔扎克葬词》来进行比较阅读。
两篇文章均为葬词,在内容上有很多相近之处,均对逝者的历史贡献与高尚品格作了高度的评价与赞扬,表现了作者对逝者的哀悼与敬仰之情;在表达方式上也极为相近,都在记叙的基础上,把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使文章富有感召力。但是,由于逝者的不同,特别是作者的不同,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迥然不同,恩格斯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思想家、科学家,在对马克思极尽溢美与痛悼之时,在语言上用词准确严谨,在行文中注意了语言的过渡、衔接、关照、呼应,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而雨果作为一位作家、艺术大师,他的悼词的语言朴实而不单调,准确而不呆板,全篇文章富于文学色彩,文采斐然,处处体现了语言大师的独特的语言风格。
在作比较阅读时,应注意体会两篇文章语言的异同之处。在这里,我们选取两篇文章中的几个片断来作一下比较阅读练习。
六、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第2、3、4题。
2、校园中有些同学染黄发,戴首饰,穿奇装异服扮“酷”。针对这一现象,以说“时髦”为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注意语言的准确、严密。
联系现实社会中一些丑恶现象,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做到教书育人。此项设置意义深远,非常重要,可以说是这堂课学习的一项重要任务。如时间允许可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15、林黛玉进贾府 说课稿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林黛玉进贾府》是新课改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的一篇重要讲读课。本单元是小说单元,是文学作品阅读欣赏能力训练序列中的训练阅读欣赏小说的能力重点篇目。构成本单元的三篇讲读课文和一篇选读课文,兼及古今中外。本课属于中国古典小说,拟重点说明两点:①阅读我国古代小说的意义和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激发学习兴趣。②《林黛玉进贾府》重在研讨环境、人物表现艺术。
〔二〕教学目标 我设置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知识与能力
(1)、 结合课文阅读使学生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和它的思想性、艺术性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从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不同性格,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4)、训练学生通过揣摩人物语言、动作及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性格的能力。
(5)、分析形象,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习惯和知识迁移地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先让学生观看影片,初步对《红楼梦》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知道古代小说的发展趋势,以及《红楼梦》的社会地位。 再组织学生阅读课文,找出对林黛玉,贾宝玉和王熙凤描写的语句,并加以分析,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 最后学会如何进行人物描写,以自己的同桌为例进行试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在研读小说过程中,培养审美观,领会人物的美感。
(2)引导学生分析古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写法。
(三)教学重点: 1.了解林黛玉,贾宝玉和王熙凤的性格特点 2.欣赏精彩的人物语言
3.学习文章围绕中心事件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多种手段塑造个性化人物的笔法
(四)教学难点:
1.提高学生阅读小说并对人物作出初步鉴赏评价的能力
2、体会作品如何根据人物外貌描写来体现性格特点
二、说教法及依据
1、拓展知识,构建愉快教学法
国外有一种较先进的教学方法——愉快教学法,主要特点是从学科特点出发,通过新颖的教学形式,以创设充满活力的教学过程为目标,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状态中,实现认知与情感、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 小说单元教学时,遵循教学方法亦要改革的指导思想,摒弃传统的“念 经式”的教学模式,吸收国外“愉快教学法”的长处,教法求活,视野当阔为重点。
2、直观展示法:
第一红楼梦人物众多,错综复杂,搞清楚人物之间的关系对于把握人物性格征有着重要意义。第二,贾府建筑的规模即黛玉进贾府的路线是引导学生读小说的主要线索,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人物关系和贾府建筑制作成图片,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把握小说内容。
3、研究性学习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等,在授课中我尝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而具体到本文的三个课时中,体现在自寻资料上和人物性格分析上,分两个步骤进行:
第一步:学生通过看电视片段、预习、自主探究。结合老师简介的《红楼梦》的基本情节,领会其内涵。第二步:合作探究。方法是分小组讨论,课堂交流,通过讨论交流,互相探讨解答,在老师的点拨下,概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4、仿写法
“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要设计“仿写法”:即将小说里学到的人物描写方法用在小作文练习中,即对熟悉的人物进行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说学法:
在当今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这也符合新标准指出的,必须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重视自学指导。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教师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2、师生共创,设立情境。为了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还可以借助音乐、图片等形式,提供与新课题有关条件,创造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并创造共同研讨的氛围,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养成他们对于优秀文学作品细细品读的习惯。
四、概说教学程序
本课题共设三课时,本说课内容彻重第三课时。简介第三课时前的内容。
课前预习:课前组织学生利用课件的“影视欣赏”观看《红楼梦》的录像片断《林黛玉进贾府》。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单元阅读导言。 2.介绍《红楼梦》和曹雪芹。 3、前五回内容介绍: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1.组织课堂研讨:贾府与别家有何不同? 2.明确作者怎样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及其作用。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师生共同讨论课文出现人物形象重点是王熙凤、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 2.学习古代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了解小说简介和作者 2. 了解小说中人物关系等
教学设计:
一.导入是一部旷世奇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这本书能把你带入一个五彩斑斓的艺术世界,令你徜徉其中,流连忘返.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五彩缤纷的世界.
二.解题
1.作者---------曹雪芹 名 ,字梦 ,号雪芹,清代小说家.先祖原为汉人,后投入满族正白旗.曾祖父,祖父,父亲和叔父相继出任康熙时代的江宁织造,雍正年间家产被朝廷抄没,举家北迁,曹在贫困潦倒的生活中,呕心沥血,写成了前八十回.
2.----------
本文节选自第三回,第一回,通过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开篇,定下了爱情悲剧的基调.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单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对贾府中人物,贾府环境进行直接描写.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第五回,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以及歌曲的形式,隐喻而含蓄地将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交代出来3.贾府关系谱
4.史王 薛府与贾府的关系
王狗儿是王夫人孙子辈。王狗儿的祖父是王夫人的父亲认的连宗宗侄,与王夫人平辈。王狗儿的妻子刘氏是刘姥姥的女儿
封肃是甄士隐的岳父。甄士隐是香菱的生父,香菱后来做了薛蟠的妾。邢岫烟是薛蝌的妻。薛姨妈姓王,是王夫人的妹妹
5.金陵十二钗人物:
林黛玉 薛宝钗 史湘云 贾元春 贾迎春 贾探春 贾惜春 妙玉 王熙凤 巧姐 李纨 秦可卿
6.简单叙述情节大意及其结局和其主旨
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的荒淫腐败,互相倾轧,暴露了他们残酷地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罪恶,歌颂地主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默写奴仆的反抗行为,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对封建礼教等地主阶级的传统思想进行了批判.
三.作业 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1. 诵读课文,纠正音字
2. 文章的整体结构
一.(1):林黛玉到贾府 二.(2--4):写她所见到的人 三.(15--16):黛玉的住处
二.分析文章中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环境描写主要是通过林黛玉的所见带出的.
1.“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匾上大书 ‘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说明:荣国府既贾家地位尊贵.
2.“进入垂花门……挂着各色鹦鹉 画眉等鸟雀” 说明:贾家是一个贵族大家.
3.“亦出了西角门,往东过荣国府正门,…….且院中随处之树木山石皆在” 说明:这是一个士大夫家族.
4.“进入堂屋中,抬头先看见……镶着錾银的字迹……” 说明:这又是贵族之家.
5.“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几上茗碗瓶花具备” 说明:表现了其家的豪华.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6.“到了东廊三间小正房内……亦是半旧的青缎靠着背坐裤” 说明:雍容大度.
这几处环境描写表现了贾府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和豪门贵族的气派,并通过环境描写揭示了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敕造)同时贾府的豪华建筑,贾府的奢侈生活,也使人们对日趋没落的封建社会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再者,人物性格和生活情趣的写照;最后,为人物活动,情节的展开提供场所.
第三课时 分析人物形象
一.王熙凤
1.王熙凤的出场是中极其精彩的一笔,她的出场有何不同? 明确:先声夺人;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2.这种出场方式表现了什么? 明确:与当时“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气氛极不协调,显得有点张狂,无礼,不守规范.
3. 接着对其肖像进行了描写,包括哪两方面?各有什么特点?表现王熙凤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包含服饰何容貌两个方面 服饰:珠光宝气,雍容华贵
暗示了她对物质享受的无厌的追求,也暗示了她在漂亮的外表之下,掩盖着庸俗,刁钻何狡鲒. 4. 贾府对王熙凤的介绍有何特点?能表现什么? 明确:贾母的介绍完全是一种戏谑的口吻,一种随随便便开玩笑的口吻,完全没有一种长辈的架子何威严.表现王熙凤深得贾母的喜爱,也表明了她在贾府的地位.
5. 接下来,写王熙凤和林黛玉见面时动作,语言,神态有何变化,表明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笑----拭泪----转悲为喜
表现她见风使舵,善于逢迎,工于心计,八面玲珑,一切对贾母察言观色行事.
询问----关照----吩咐 动机是巴结讨好贾母,也显示自己有地位.
捧茶果----放月钱----拿衣料 表现王熙凤精明能干,处事利索.
总之: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王熙凤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刁钻狡猾,眀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善于见风使舵,善于阿谀奉承,因而深得贾母的欢心,从而独揽贾府大权,成为贾府实际掌权者.
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歌词: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二.林黛玉
1.课文开头写林黛玉“弃舟登岸”时,她想到了什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表现怎样的性格特点?现实原因?
明确:心态:“步步留心……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性格:处处小心谨慎
原因:从此她要过一种寄人篱下的生活
2.林黛玉的性格主要通过一次推饭,两次谈书,三次让座表现的,各自说明了什么?
明确:一次推饭说明:知书达理,待人接物处处小心
两次谈读书说明:两次对比她不矜持,不张扬,不想抬高自己
三次让座说明:她绝不轻易行事,表明她处处持重时时谨慎,这也是她寄人篱下的反映.
3.对黛玉的语言,行动的描写之外,还有一处肖像描写,表明什么?
明确:美貌,多病,体弱多病
判词: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歌词:一个是莨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三.贾宝玉
1.侧面勾画,表明什么? 明确:①王夫人的话②是黛玉母亲生前的话
介绍了一班人对宝玉的看法何他在贾府中的地位.贾府内外许多人对宝玉持贬斥态度.
2.两首词表明什么? 明确:这两首词形贬实褒,说明他是封建阶级的一个叛逆.
3.肖像描写:宝玉出场后有两次想象描写是怎样一个形象? 明确:在黛玉看来:宝玉是各眉清目秀,英军多情,风流倜傥的年轻公子,不但看不出有什么惫懒与懵懂,而且感到有似曾相识的眼熟感,因而产生了亲切感
4.语言,行为分析有什么特点? 明确:①“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②“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
分析:确如王夫人所说,一时甜言蜜语,一时疯疯癫癫,一时有天无日,表现出他痴疯的言语,狂妄的行为. 总之: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贾宝玉时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他具有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反抗.
四. 课文人物的刻画方法
详写: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 略写:邢夫人,王夫人等 实写:贾母,王熙凤等 虚写:贾政,贾赦等 独写:宝玉等 群写:迎春,探春等
薛公 薛姨妈
女:薛宝钗 子:薛 蟠 子:薛 蝌 女:薛宝琴
封肃是甄士隐的岳父。甄士隐是香菱的生父,香菱后来做了薛蟠的妾。邢岫烟是薛蝌的妻。薛姨妈姓王,是王夫人的妹妹
16、《祝福》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祝福》,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祝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小说写的是一个质朴的农村妇女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的第一个小说单元,在高中语文六册书中,中国现当代小说及外国小说共占两个单元,可见,本单元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焊接点,又是整个高中小说学习知识技能的伸展点。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1、了解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2、了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几种方式。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重点的确定是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至于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接受而言,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困难的地方。
根据以上这些,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学难点:环境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二、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一)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二)点拨法——分析引导,拓展思路
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较多的采用了分组讨论,师生对话、探究等方式。
三、说学法(一)预习: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强调预习,培养阅读的自觉性。(二)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拓展思路。
(三)比较阅读: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将本篇课文与鲁迅先生的另一篇小说《孔乙己》进行比较。
四、说教学过程本课文的教学用两课时
(一)第一课时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的是:整体感知,梳理情节。引导学生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1、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祥林嫂》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检查预习 挑选几位同学复述祥林嫂的不幸经历。要求:(1)只作纯粹的叙述,不带议论分析。(2)叙述时要突出与悲惨命运有关的细节(3)要有感情地复述,尽可能进入祥林嫂的情感世界,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
3、理清情节 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等方式,得出本文的线索提纲: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序幕:鲁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被卖改嫁 高潮: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4、分析人物形象(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细节描写)
(1)引导学生分析肖像描写
教师提问:本文有几处描写到祥林嫂的眼睛?从这些描写中你觉得祥林嫂有哪些性格特点?
初到鲁镇:顺着眼——善良、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瞪着眼——精神有些麻木
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再受打击
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2)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描写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
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
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3)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行动描写
反对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门槛) 怀疑灵魂——问
5、总结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祥林嫂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毁灭了,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
6、布置作业:
学生课后思考,为下一节的课堂讨论作准备:
(1)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多在春天或临近春天,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含义?
(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
(3)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二)第二课时
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作品的主题。总结阅读小说的方法。
1、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1)祥林嫂遭受挫折的时间多在春天或临近春天,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含义?
春天是美好的季节,给人无限的生机和希望,但给祥林嫂的却只是打击与绝望。鲁迅先生巧妙的安排更加突出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
(2)小说为什么以《祝福》为题,而不是祥林嫂?
作者在一开篇就首先为鲁镇笼罩了一片喜庆的祝福气氛,直到文末,仍然让人们沉浸在祝福的欢乐中。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祥林嫂却在这样的氛围中倒毙在雪地上,把悲剧性的情节安排在喜庆的大背景下,更显其悲哀,更令人思索。题目用《祝福》,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形成鲜明对比,增加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
2、理解作品主题
(1)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从小说情节分析、总结入手,祥林嫂为什么做工?为什么改嫁?为什么捐门槛?为什么行乞?得出结论:罪魁祸首是封建制度。
4、总结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理清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命运——理解环境描写的含义——理解主题
3、比较阅读:比较阅读鲁迅的另一篇小说《孔乙己》,分析两个主人公命运的异同。
提示:(1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在思想内容方面,其一,它们的题材相同,但是各有不同的生活侧面,《孔乙己》反映的是读书人的生活,,而《祝福》反映的则是压在底层的被雇佣的乡村劳动妇女的生活;其二,虽然都表现了反封建的主题,但侧重点各不相同,《孔乙己》侧重于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否定,而《祝福》则是对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等全面而猛烈的抨击,作者对祥林嫂的同情也甚于对孔乙己的同情;其三,就生活环境而言,祥林嫂所处的环境比孔乙己要恶劣得多,她不像孔乙己那样好吃懒做、自视清高,却也同样遭到周围人们的冷遇,她一生勤劳、朴实,但是最后却落得一无所有,可见其命运更悲惨,更令人同情。(2)在表现形式上,虽然都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但《孔乙己》在顺叙中有补叙,使历史和现实连为一线,以此来揭示主人公性格发展的必然性。而《祝福》则采用了倒叙,把祥林嫂的被沦为乞丐和悲渗的死提在篇首,与地主阶级“祝福”的欢乐声形成鲜明的对照,然后再追叙祥林嫂的生前事迹,揭示两个阶级严重对立的社会根源表达作者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切齿痛恨和愤怒鞭挞。
经过这样的比较研究,学生不仅能够捕捉课文的新意和灵魂,而且也提高了质疑、析疑、释疑的能力,使原有的认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提升,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4、总结 虚伪的封建伦理道德扼杀了祥林嫂——一个普通的下层劳动妇女的幸福。最后,在富人的声声“祝福”声中绝望地离开了人世。鲁迅以其对历史和人生深邃而独特的思考揭穿了封建礼教的虚伪,给后人更多的警示和希望。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因为同愚昧和邪恶的思想斗争是所有追求“科学”与“文明”的现代人的共同心愿及义务。
5、布置作业 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祥林嫂》的砍门槛的情节,让学生谈一谈对电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门槛不被承认后砍门槛的情节的看法,分析这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通过此题,深化学生对于人物性格以及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情节: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
人物:肖像、语言、行动主题:封建礼教吃人本质
环境:祝福场景
17.《老人与海》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的一篇课文。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一喜一悲两个场景:第一幅场景是老人与海鸥亲人般的默契;第二幅场景是老人去世后海鸥为老人举行葬礼的场景,非常感人。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情感丰富,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情景,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场景图,配以音乐渲染帮助学生理解。根据教材与学生的特点,本课时我将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去感受老人喂海鸥亲人般的感人情景。为此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课本生字新词,并能理解重点词及“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等特殊词语。
2、能抓住文中老人神奇、动作、语言体会老人与海鸥间的亲情。
3、朗读抒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老人与海鸥间的深厚感情。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老人的神态、动作、语言来品悟老人与海鸥之间浓浓亲情。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语文教学因在教师的引领下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并力求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预设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品读词句,感悟亲情;四、设置悬念,再度激发情感。
下面,我具体说一下我的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质疑导入。我采用直接入题让学生读题后质疑,老人与海鸥之间到底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文本。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先让学生自由读文,读准生字字音,了解课文内容整体感知,同时尝试解疑。整体感知符合人的阅读习惯,尝试自己质疑解疑是孩子的心理期待,同时体会文中“独脚”等特殊名词,为课文学习做铺垫。
学生读完后,指名简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品读词句,感悟老人与海鸥的亲情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基于文本特点与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我主要引导学生学习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如亲人一般的情感。
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老人怎样的神情给你印象最深,找找相应的句子读读体会体会,然后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我预设了如下两句话展开教学。
1、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
2、老人望着高高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企盼。
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围绕第一句话,我作了如下预设:
首先再次让学生朗读课文,划划哪些情景最吸引你,可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根据学生交流重点出示句子“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一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和“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喝着什么。”,让学生自由谈谈说说体会,各抒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接着引导学生从文中这些句子——“老人喂海鸥的情景”继续来体会老人“眼睛立刻生动起来”。学生还可能会找到很多句子,交流时老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尽情让学生挖掘文本中的词句品读,如想象老人“撮起嘴向欧群呼唤”,“抑扬顿挫”,“老人得意地指给我们看”等。
另一面引导学生从海鸥的描写中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默契,如“亲昵地说着话”,在学生有了自己的感悟后让学生带着自己这份独特的情感有声有色地进行朗读,新课标也有要求,老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学生对文本有第一层次的感悟后,我出示老人喂海鸥的图片配乐,让学生在情境中释放自己的情感,再次来朗读句子。是呀,正因为老人与海鸥之间是如此默契,就像一位老人在喂自己的孩子一般,这一切怎能不让人感动,难怪老人一谈起海鸥,回读句子:“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
十多年了,每到冬天,老人必来,每次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欧群,眼睛里带着企盼)。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那双企盼的眼睛在企盼着什么?这一问题的设计让学生的情感再次升温,六年级学生想象丰富,思维活跃,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此时,学生的思维碰撞,情感澎湃,内心肯定有很多感受想说,于是我配以音乐渲染,让学生写一写,相信这一安排无疑是课堂的又一亮点。
四、设置悬念,再度激发学习情感。
在课进入尾声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出示一幅老人的画像,四周海鸥翻飞。(插图)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十多年来,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可没想到十多年后的今天却是这样一幅场景……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这样的结尾既让学生的情感再度升温又激发了学习的欲望,更为下节课学习打下了情感的伏笔。
最后讲讲板书设计:
老人与海鸥
喂 (默契)
老人 海鸥 (亲情)
举行葬礼
18蜀道难说课稿
第二单元欣赏七首唐诗,作者分别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李、杜二人是唐代诗坛最耀眼的两位明星,李白的歌行体诗歌想像丰富,比喻奇特,笔法夸张,韵律流转华美,在人教社必修3编写说明中明确欣赏这些作品,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本单元所选的诗歌,情感的抒发都是含蓄的,这就需要我们进入诗人所描写的情境中细细体会。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首先要抓好朗读和背诵,比如读《蜀道难》要高亢激昂;其次要发挥想像和联想,不仅要把诗歌描绘的景物、事态还原成脑中的图画,而且要设身处地,感受诗人在此种情境中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特征。
二是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古人说“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毛诗序》)。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三是抓好朗读和背诵。朗读和背诵,对于诗歌教学来说,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诗歌本来就是宜歌宜咏的,朗读和背诵,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检验理解水平,巩固理解成果。另外,对诗歌的理解,不是单纯的课堂讲解所能完成的,有时还需要学生更多社会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的参与。这样,背诵本身还具有贮存功能,可以留待诗美的缓释。
本课说明:
1引导学生参照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意,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针对单元教学目1和目标3)
2引导学生品味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注意要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来谈,不能泛泛而论,进而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针对单元教学目标2)
3发挥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想像力,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比如旅游、郊游)和读书经验来理解诗歌,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目标2、3)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法。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本首诗歌的情境中,第一段能熟读成诵。
二、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三、鉴赏本诗第一段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想象力,能尝试着运用某些艺术手法于自己的作文中。
教学关键 课前有充分的朗诵预习;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下面是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大唐多若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使我们一说起李白,就可以想见一个飘然不群的诗仙形象。(采用背景音乐古筝曲)
2请谈谈你所了解的李白。因为学生对李白比较熟悉,所以在这里教师给学生一个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增加对本篇学习的兴趣!师生共同整理出李白的生平简历如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得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开当途。
教师过渡:其实,李白的性格既有洒脱不群、追求自由的一面,又有执著、深沉的一面。它的情感中感伤亦如影子一样与欢乐相随,诗人与社会的矛盾以及诗人性格自身的原因,使李白一些看似充满欢乐、飘逸洒脱的诗篇中,夹杂着失望的怅惘、焦虑的痛苦与孤独的感伤。无论是希世之叹,亦或是出世之望,乃至对现实的抨击,其中往往寓藏着这种心态。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千古名篇《蜀道难》。
3与学生交流背景资料:(课前布置的这项作业是有意识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因为诗歌鉴赏首先就要知人论世,所以训练学生这种意识,为诗歌鉴赏打下良好基础。)
1《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内容多写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 。
2这首诗大约是作者在唐玄宗天宝年间长安时所作,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有很多是诗人的想象,因此这首诗被誉为“奇之又奇”的乐府诗。3关于这首诗的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四种说法)
教学具体过程
一 多种形式诵读,整体感知全篇
1自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首先将难字、易读错字展示给学生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读准字音。
其次让学生根据书下注解大体读懂诗意,将不能理解的语句挑出来,小组同学间探讨研究,也可以向教师质疑。
(因为诗歌本来就讲究涵咏玩味,有如千年佳酿,令人沉醉,所以不宜逐句翻译,破坏诗意美,完全可以留给学生自己揣摩和体会。)
2 精品美读,再读感悟。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说明配合蜀道画面和背景音乐,教师进行示范朗诵。要求学生体会感情、语气、语调节奏等,同时布置思考题:《蜀道难》中贯穿全诗的是哪一句?它在全诗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全诗的主旨句。贯穿全诗始终,有一唱三叹之效 !
3三读品味,其义自见
让学生小组间分段朗诵,体会它的效果,并请概括分析每段所咏叹的“蜀道之难”。
(教师可提示学生找出每段的中心句)
一段叹高难行。二段叹险可畏。三段叹战祸之烈
至此完成教学重点1诵读和2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然后进入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二涵咏玩味,鉴赏艺术特色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将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鉴赏诗歌的主人,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逐步分析出本首诗歌的艺术特点。我将公布本课研究学习主题:你认为“蜀道之难”最难在哪里呢?是高,是险还是战祸之酷烈?
由此先让我们来看看第一段蜀道之高有多高,有多难!
布置任务:小组合作:请具体分析第一段所咏叹的“蜀道之难”。 因为第一段叹高难行(是怎样写蜀道之高难行的?)
学生经过研究讨论,教师逐步引导,师生共同归纳出第一段分为两个部分
1蜀道来历(介绍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2蜀道高峻(具体描写)
针对两个部分,教师分别提出两个研究问题:
(1)“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何作用?
明确:说明自古难行,付出重大的牺牲。增加了神秘感和浪漫主义色彩。(这一点是诗歌的常见方法)
(2)作者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具体描写蜀道的高峻?这道题的设置实际上是进行名句的赏析,也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名句的敏感度。在这里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以下两句: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这是点面结合的方法兼夸张。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这是大胆的想象和夸张。
在这里教师要给学生介绍本诗的创作趣谈:现存资料表明,李白没有由秦入蜀的经历,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沿长江东下,就再也没回去过。可见《蜀道难》纯系想像之辞,不过是借送友人入蜀,展开想像的翅膀,作了一番升天入地的艺术之旅。
总结第一段艺术特色:
一段 叹高难行。
蜀道来历(五丁开山)神秘浪漫
蜀道高峻 点面结合、想象夸张
将研究性学习带入本课堂,是为了提高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以第一段的鉴赏为例,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诗眼、分层次,找名句才能比较系统地进行鉴赏,为第二课时完全自主学习鉴赏打下基础。
经过诵读感知,诗歌特色鉴赏之后相信学生对第一段的理解和感悟比较充分了,为了强化学生对诗歌语言和意境的理解,我设计了下面一个环节,“想象千山之旅”。
这个环节的设计,并不是单纯的进行写作练习,实质上更是对诗歌语言、艺术特色、表现手法、意境的另一种方式的鉴赏体会。因为在这个环节中,我将要求学生结合千山的风景图片,想象登山之旅,并描绘出来,这其中,可以借用、化用《蜀道难》或者改造蜀道难中部分诗句的词语,来进行描写。这样,学生将会对原诗再次进行赏读,对诗句进行更为细腻的揣摩,甚至可以达到创造性的赏读效果!这一环节也是落实了本单元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诗歌的情境。 二、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之后课堂上请学生谈想象中的千山之旅,学生和教师评点教师也有一篇下水文章与学生交流。教师下水仿写:
2请同学课堂背诵第一段。本课将在学生一起背诵第一段的琅琅书声中结束!
最后布置作业:熟读第二、三段,小组合作分析二、三段运用了什么方法写蜀道之难的,准备课堂汇报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19、《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1、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 。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二、赏析课文
1、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尾联在一亩的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茹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教诲,浑然一体。
2、结合上一个问题,总结一下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全诗自始至终,情景两首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如首联,枫树为秋露侵蚀伤残的景象,感发或者说是寄寓了作者在垂暮之年依然遭受凄风苦雨吹打得老大伤悲;而充塞于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气,则似乎是充溢于诗人心头的郁闷的象征或形象展示。又如颔联描绘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作者既生动的表现出他们“兼天涌”,“接地阴”的外貌特征,又有意的强调了其动荡不安和阴晦不明,及诗人自身的惊魂不定和忧思不散。再如颈联书写思乡之情,同样是藉托“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来生动的显现令人唏嘘悱恻的“故园心”。即便是最后两句,貌似纯粹写景,实则苍凉的暮色秋声,使人隐约感受到仿佛就是诗人阴沉苍凉的心情。整首诗既因物感兴,使情思有所附丽;又因即景寄怀,使景物有了生命。情因景生,景因情而活,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3、其他艺术特色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他后期所写的一些诗作,往往词句平易而意象新警,语法奇异而内蕴丰厚,语言精纯圆熟,已臻出神入化之境。拿这首诗来说,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最为杰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有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向东归故园,然而新院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如将“他日”解作“将来”,则更有归乡后痛定思痛,为今日之流离失所伤心再三的意味。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旨归相同。下句之“一系”同样语意双关。此二字既上承故园的思念之心一直牵系于此岸边孤舟,希望有一天能扬帆启航,顺流东下。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互文见义:“丛菊两开”谓花开有时,“孤舟一系”伤归乡无期;“两开”见出时光流走,“一系”见出人迹淹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三、小结主题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20、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的教学设计。本课三首诗都是诗圣杜甫晚年漂泊西南天地间,借山川风物表达自己人生感慨的诗作。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化为泡影,国家动荡,半生潦倒,晚境更惨。悲从中来,《秋兴》抒发了人生之悲、家国之悲;《咏怀古迹》寄寓怀才不遇之悲;《登高》饱含浓得化不开的人生悲叹。三首诗都是杜诗的代表之作,文质兼美,尤其是《登高》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以含蓄蕴藉为美的中国古典诗歌,对于高一的孩子是一种熟悉的陌生。程度稍好的孩子可能会模糊感觉到美,但难以言传。程度稍差的孩子,只能是茫茫然,难知所云。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古诗如浩瀚之洋,实现上述目标,教会学生驭船之法,让他们自己乘风破浪,应是最理想的选择。叶圣陶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是本课的着力点。掌握方法,分析得更准,理解得更透,读得会更动情,感悟会更深刻,受益会更多。因此,我把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作为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观决定教育观。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改的精神之所在。平等对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人。让孩子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是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注点。综上所述,本节课就是在平等对话中让学生去感受诗之美,领悟诗之情,学习诗之法。学习鉴赏的一般方法是重点,汲取精神是难点。我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教学目标。下面我具体说一下教学流程。
首先我用对联导入。
民间疾苦 笔底波澜;世上疮痍 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 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 草堂犹是杜陵春。学生在对工整的对联赏析中,回味杜甫穷年漂泊的一生,体会杜甫忠君念阙,心系苍生的伟大情怀。为鉴赏诗歌做好感情准备。
初读,朗读吟诵,感知韵律美。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律诗的节奏、押韵的顺畅之美,并初步感悟诗中景色特点和情感内容。
再读,披词入情,感受感情美。首先让学生比较三首诗的异同。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比较中进行整体感知,几首诗互为参照,学生体会的会更准确。引导学生的比较中了解背景,把握情感,分清类别。结合课下注释,通过读和比较学生不难明白三首诗都是杜甫漂泊西南时间代表作,都表达了杜甫的人生之悲、家国之悲。第一三首是借景抒情,第二首是咏史怀古。
让后让学生用一个字分别概括每首诗的情感内容,进行进一步细化的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深入诗词,把握情感的差别。《秋兴》由“故园心”很容易总结出 “思”字;《咏怀古迹》由“分明怨恨曲中论”不难总结出“怨”字;《登高》由“万里悲秋常作客”可以轻易找出“悲”字。情感各异,但悲以贯之。
三读,展开想象,感悟意境美。
我以以《登高》为例,引导学生进行意象分析,感悟意境美。
古人云“立象以尽意”“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引导学生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去体验是意象,诗歌鉴赏的关键。科林伍德说“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诗人通过想象创造出诗的形象,我们读者通过想象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而感受体验则是以全部身心投 入作品,心灵与心灵相沟通,感情与感情相交流,对诗人的想象活动进行再经历和再体验。 因此,在引导意象解读中,我先让学生点击这一个,就是通过抓修饰词、依据感情基调、展开想象具体分析本诗中每个意象的情感意蕴和审美意蕴,使学生明白意象在每首诗中的独特性。再由局部到整体,感悟诗中雄浑苍凉的意境美。
然后,链接那一个,使学生明确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相似性。还刷新另一个,使学生明白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迥异性。又点到面拓展,借以加深学生对意象的透彻理解。
四读,品评词句,领悟悲情美。
诗中有景有情,学生在入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如“悲”“客”“病”“苦恨”“酒杯”
“备课大师”全科【9门】:免注册,不收费!http://www.eywedu.cn/
语文备课大师 www.xiexingcun.com【全免费】
等词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体会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
五读。感悟朗读,品悟音乐美。
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诵读是涵咏陶冶的最佳途径。我将其分三步完成:先自由诵读,用心感悟,借声传情。再配乐朗诵,在悲凉的背景音乐中个别诵读,互相点评,互相欣赏。最后,播放名家范读,在倾听中将诗情融入心田,完成背诵。
最后,归纳赏诗之法。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运用的诵读读法、意象分析法、知人论世法、比较分析法等诗歌鉴赏的方法做一归纳总结,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然后进行拓展迁移,要求学生用已经归纳的方法,鉴赏《秋兴》。程序相类,旨在让学生学以致用,不再赘言。
(第二课时)
鉴赏《咏怀古迹》,在初读感受过程中学生对本诗类别情感已有所了解,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品读诗情,学习诗法。咏史怀古类诗作本是作者借古抒情,而我们又是在品读古人诗作,其实都是在历史中穿梭,诗人在穿梭中表情,我们在穿梭中悟情。鉴于此,咏史怀古类诗的鉴赏主要是回味的过程。回味诗之史实,了解内容;回味诗之作者,读懂感情;回味诗之感情,读透诗作。
首先,诵读诗作,回味史实。让学生诵读后,以一名导游的身份根据杜甫诗作给大家为昭君墓写一段解说词。然后互相评比,选出优胜者,班内交流。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关键,通过写作让学生复原诗中昭君史实,通过对词句的品味领悟作者杜甫在字里行间寄寓的感情以及所运用的手法。
然后,析读诗作,回味作者。在充分理解诗词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读诗作,联系背景回味杜甫其人,比较杜甫和其笔下的昭君的相似之处,理解所寄托的感情。两相比较可以得出昭君绝代佳人,入宫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身死异国,环佩空归;杜甫才华横溢,入朝见妒;不分忠佞,不得重用;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可见杜甫实是借昭君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这也是咏史怀古类诗作的显著特点。
第三,品读诗作,读透诗情。与《登高》感悟朗读相类,不再赘言。
然后,以此课为例,引导学生归纳咏诗怀古类诗歌鉴赏方法:1、史实分析法;2、知人论世法,3、比较分析法。完成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并且及时进行阅读训练。用高考咏史怀古类诗歌鉴赏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迁移能力。
最后以作业引导探究。
白居易云“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结合杜甫和李白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目的是引发学生思考个人生际遇的不同对社会苍生的情感也不尽同,从而深刻体会“老杜爱君,事前则出以忧危,遇事则出以规讽,事后则出以哀伤”的崇高思想境界。
诚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言“教材不过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让孩子以自己的认知结构去同化,顺应文本,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把自己融入诗境。在情感的冲击中获得境界的升华,在感性的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归纳,获得一定的规律方法。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将课堂与课外,语文教学与语文学习广泛而紧密地结合起来,语文就变得生动而且广阔了,语文学习也变得深刻而且快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