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课《差半车麦秸》同步练习
一、基础积累
1.给黑体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喷嚏( ) 麦秸( ) 歼( )灭 绰( )号
分泌( ) 颤( )抖 毡( )帽 冷峻( )
jué( )发 ài( )事 饱 gé( ) màn( )骂
忌 huì( ) huàn( )难 羞 sè( ) 困 jiǒng ( )
chǎn( )媚 哽 yè(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挂采 昏迷 苍茫 鼻涕
B、怀疑 感概 愣怔 熟识
C、枪毙 患难 规矩 息灭
D、撕毁 倒霉 辩护 镰刀
3.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标点。
(1)他带着讽刺的口气说 俺是庄稼人 俺不懂新规矩哪 于是他又沉思起来
(2) 喂 有一天我对他说 你应该称别人作 同志 哪
(3) 革命是为着自己也为着大家的 我向他解释道 革命是要自己受点儿
苦,打下了江山,大家享福哪 我们要能把鬼子打跑,几千万人都能够过安生的日子,
咱们不也一样能得到好处吗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组是
A、我们的两大敌人是:鬼子和虱子。
B、“怎么不是呢?”他说:“没有听队长说俺的屋里人跟小孩子到哪儿啦?”
C、“这是多么一个古怪的人物,”我心里说,“而且还粗中有细哩!”
D、“好!”二十个人的声音重新把原野震得一跳。
5.走近作者
《差半车麦秸》是———代著名作家————于 1938 年发表的短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
之作。他原名——,字————,他的著名的长篇小说————————,详尽描绘了明末
农民起义波澜壮阔,曲折完整的历程。《差半车麦秸》运用——————的记叙顺序,追述
了差半车麦秸从被当作汉奸到参加游击队,最后受伤被送往后方医院的过程。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不要哭!”队长低声命令道,“因此你就当汉奸了,是不是?”
“鬼孙才是汉奸呐!我要是做了汉奸,看,老爷,上有青天,日头落——我也落!”
差半车麦秸耸了耸肩膀,兴奋的继续说下去:“别人告我说,要拿一个太阳旗北军就不
管啦。小狗子娘自己做了个小旗交给我,她说,‘小狗子爹,快走吧,快去快回来!’
我说,‘混帐旗子多象膏药呐,南军看见了不碍事么?’她说,‘怕啥呢,我们跟南军
都是中国人呐,你这二百五!’老爷,你想,我是中国人还会当汉奸吗?小狗子娘真坏
事,她叫我拿他妈的倒楣的太阳旗!”他一边哽咽着,一边愤怒的咬着牙齿,一边又用
恐惧的眼光看着队长。
晚上我同差半车麦秸睡在一块儿,我问他:
“你为什么要加入我们的游击队?”
“我为啥不加入呢?”他说,“你们都是好人呵。”
停一停,他大大的抽了一口烟,又加上这么一句:
“鬼子不打走,庄稼做不成!”
我忽然笑着问:“你的小太阳旗子哩?”
“给小狗子做尿布了,”他仿佛毫不在意的回答说。
差半车麦秸同我悄声的谈着家常。从谈话中我知道他为着要安生的做庄稼而热烈的
期望着把鬼子早日打跑,并且知道他已经决定叫他的女人和孩子在最近随着难民车逃到
后方。他同我谈话的时候,眼光不断的向墙角的油灯飘着,似乎有一种什么感触使他难
以安下心去。我装着睡熟的样子偷偷的观察着他的举动。我看见他噙着小烟袋,默默的
坐了半天,不时的向灯光瞟一眼,神情越发的不安起来。最后他偷偷的站起来向灯光走
去,但只走了两步就折回头走出屋子,在院里洒了一泡尿,故意的咳了一声,又回到我
的身边。于是他又看了我一眼,磕去烟灰,把小烟袋放到枕头的东西下面,倒下去睡了。
第二天,我把差半车麦秸拖到没人的地方,悄悄的问他为什么每夜要把灯亮熄掉。
他的脸色红了起来,一边微笑着,一边吞吞吐吐的咕哝说:
“香油贵得要命呐,比往年……”他忽然搔了一下脖子,“点着灯我睡不惯。呵,
你抽袋烟吧?”
1. “差半车麦秸”是不是汉奸?为什么?
2. “差半车麦秸”管鬼子叫“北军”,管队长叫“老爷”,说明什么?
3. “差半车麦秸”为什么毅然留在了队伍中?
4. 他的脸色红了起来,一边微笑着,一边吞吞吐吐的咕哝说:“香油贵得要命呐,比
往年……”他忽然搔了一下脖子,“点着灯我睡不惯。呵,你抽袋烟吧?”这句话看出“差
半车麦秸”怎么样的性格特点?
5. 从选段中可以看出“差半车麦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差半车麦秸”同我悄声地谈着家常。从谈话中我知道他为了要安安生生地做庄稼而热
烈地期望着把鬼子打跑。并且知道他已经决定叫他的女人和小孩子在最近随着难民车逃到后
方去。他同我谈话的时候,眼睛不断向墙角的油灯瞟着,似乎有一种什么感触使他难以安下
心去。我装着睡熟的样子偷偷地观察他的举动,我看见他噙着小烟袋,默默地坐了半天,不
时向灯光瞟一眼,又向我瞟一眼,神情越发不安起来。最后他偷偷站起来向灯光走去,但只
走了两步,就折回头走出了屋子,在院里撒了一泡尿,故意咳了一声,又回到我的身边。于
是他又看了我一眼,磕去烟灰,把小烟袋放到枕的东西下面就倒下去了。
“这是一个多么古怪的人物,”我心里说,“而且还粗中有细哩!”
在我们游击队住下的时候,只要我们能找到灯火,我们总是要点着灯火睡觉,从“差半
车麦秸”入伍的第二天起,连着两夜都发生了令人很不痛快的事情。第一夜灯火在半夜熄灭
了,一个同志起来撒尿时踏破了别人的鼻子。第二夜,哨兵的枪走了火,把大家从梦中惊起
来,以为是敌人来了,在黑暗中乱碰着,乱摸着,一两支手电是不济事的,有的误摸走了别
人的枪支,有的摸到枪支却找不到刀子。等惊慌平息之后,大家都愤怒得像老虎似的,谩骂
并追究起熄灯的人来。队长把同志们一个一个问了一遍,却没有一个人承认。我心里有一点
约摸,便向“差半车麦秸”偷看了一眼。“差半车麦秸”的脸色苍白得怕人,两条腿轻轻战
栗着,队长向他走去,一切愤怒的眼光也都跟随着集中在他身上。“糟糕,”我心里说,“他
要挨揍了!”他的腿战栗得越发厉害起来,几乎又要跪了下去。可是队长忽然笑了起来,温
和地问道:
“这样的生活你能过不能过?”
“能的,队长!”“差半车麦秸”从腰里抽出他的小烟袋来,送到队长的胸前,“你老抽
袋烟吧!”
同志们全笑了,有的笑得捧着肚子蹲了下去。队长也笑得连连打着喷嚏。可是“差半车
麦秸”自己却不笑。他搔了搔头皮,顺便用手往脖子一摸,摸出来一个虱子,又用指头捻了
一下,送到嘴里“格崩”一声咬死了。
第二天我把“差半车麦秸”拖到没人的地方,悄悄地问他为什么每夜要把灯火熄掉,他
的脸红了起来,一边微笑着,一边吞吞吐吐地咕哝道:
“香油贵得要命呐,比往年……”他忽然搔了一下脖子,“点着灯我睡不惯。啊,你抽
烟吧!”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1)瞟.一眼( ) (2)战栗.( ) (3)搔.头皮( )
2.选文第 5 段中“差半车麦秸”称队长为“你老”,这称谓反映了什么?
3.第 1 段中主人公看到夜晚灯火通明,偷偷站起来向灯光走出,但只走了两步,就折
回头走出了屋子,这个细节有何作用?
4.与小说后两个部分相比较,试分析这一阶段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三、类文阅读
采蒲合的苇
孙犁
我到了白洋淀,第一个印象,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
苇结合的是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我渐渐知道,苇也因为性质的软硬、坚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头
栽因为色白、高大,多用来织小花边的炕席;正草因为有骨性,则多用来铺房、填房碱;白
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却只能当柴烧;假皮织篮捉鱼用。
我来的早,淀里的凌还没有完全融化。苇子的根还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见大苇形成的
海。我走在淀边上,想像假如是五月,那会是苇的世界。
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来的苇,它们柔顺地在妇女们的手里翻动,远处的炮声还不断传来,
人民的创伤并没有完全平复。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
雄的血液的记忆。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成为冀中的名胜。
这里的英雄事迹很多,不能一一记述。每一片苇塘,都有英雄的传说。敌人的炮火,曾
经摧残它们,它们无数次被火烧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们的清白。
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一次,在采蒲台,十几个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敌人包围。那是冬天,
人们被围在冰上,面对着等待收割的大苇塘。
敌人要搜。干部们有的带着枪,认为是最后战斗流血的时候到来了。妇女们却偷偷地把
怀里的孩子递过去,告诉他们把枪支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搜查的时候,干部又顺手把孩子递
给女人……十二个女人不约而同地这样做了。仇恨是一个,爱是一个,智慧是一个。
枪掩护过去了,闯过了一关。这时,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从苇塘打苇回来,被敌人捉住。
敌人问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没有!”敌人砍断他半边脖子,
又问:“你的八路?”他歪着头,血流在胸膛上,说:“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没
有!”
妇女们忍不住,她们一齐沙着嗓子喊:“没有!没有!”
敌人杀死他,他倒在冰上。血冻结了,血是坚定的,死是刚强!
“没有!没有!”
这声音将永远响在苇塘附近,永远响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边,甚至应该一代代传给我
们的子孙。永远记住这两名简短有力的话吧!
1.第 1 段画横线的句子说明了什么?
2.谈谈你对第 5 段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3.白洋淀成为名胜有哪些原因?
4.读了《采蒲台的苇》,你一定会心潮澎湃。请写几句话,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四、中考链接(2005 年浙江嘉兴)
一支军队,不可能只有元帅、将军,没有士兵;一个社会,也不可能只有科学家、专家,
没有工人、农民。把“士兵”同“元帅”分割开来而过分看重“元帅”是不合适的。客迅先
生在北京师大附中演讲天才问题时,曾经告诫学生们不要把眼睛只盯着元帅。他说,法国拿
破仑有一次过阿尔卑斯山,说自己比那山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身后跟着许
多兵,倘没有兵,拿破仑一过山就得当俘虏。军队需要元帅,同时也需要士兵,而且需要成
千上万的士兵。大家都去当元帅,都去发号施令,那谁去开枪开炮,谁去冲杀拼博?
何况,一心想当元帅的不一定就真能才,当好一个兵未必就不是人才,其实当元帅往往
还要从当一个好兵开始。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自幼饱读兵书,纸上谈兵,有时
连他老子都不是对手。他自恃聪敏,一心成为未来的统帅,而他父亲则最担心他这一点。后
来,赵括果真做了 40 万大军的统帅,可是没神气几天就全军覆没,连他自己也死于乱军之
中。相反,赵奢有一次率领部队击秦救韩,突然出现在敌人面前。当时赵军 5 万,秦军 20
万,众寡悬殊。一个叫许历的士兵冒死向赵奢建议: “元帅必厚共阵,以防冲突,不然必
败。”赵奢认为很对,立即采纳。接着,许历又建议派一支部队去占领一座山头,居高临下,
攻击敌军。赵奢一听,又是好计,不仅采纳,而且干脆命令许历率一万兵去抢占高地。结果
大败秦军,连敌军统帅也差点活捉过来。班师回朝, “赵奢荐许历之才,以为国尉”。许历
这个好兵,不就是一个极好的将才吗?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3 分)
把“士兵”同“元帅”分割开来而过分看重“元帅”是不合适的。
2.找出文中画线句子“他父亲则最担心他这一点”中的“这一点”具体指代的内容。
3.作者运用赵括、许历这两个例子分别阐述了什么观点?
4.你认为一个士兵要成为一个元帅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根据节选的语段写出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一、基础积累
1.【思路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文中出现的有关生字进行准确注音或写字.
【答案】tì jié jiān chuò mì chàn zhān jùn
掘 碍 嗝 谩 讳 患 涩 窘 诌 咽
2. D
3.【思路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标点符号的掌握情况.
【答案】(1): “ , !” 。 (2)“ !” , “ ‘ ’ !” (3)“ 。” , “ 。?”)
4.B
5.【思路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重要作家、作品的记忆.
【答案】现代 姚雪垠 原名姚冠三,字汉英《李自成》
二、课内阅读
(一)1. 不是。他是为了孩子不至于被饿死,才不得不拿着妻子做的太阳旗出去寻吃
的,其实他的心里狠透了日本鬼子。
2. 愚昧落后
3. “我为啥不加入呢?”他说,“你们都是好人呵。”“鬼子不打走,庄稼做不成!”
4. 初到游击队时给人的感觉是憨厚、质朴、善良,但愚昧落后,懵懂无知,有着小生
产者的狭隘、自私的观念和习气
5. 善良、憨厚、节俭
(二)
1.【答案】(1)piǎo (2)lì(3)sāo
2.【思路解析】从语言中反映人物的性格。【答案】反映了他憨厚老实,愚昧落后,懵
懂无知,不理解侵略斗争的意义。
3.【思路解析】揣摩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的作用,注意抓住一些重要词语分析。【答案】
把主人公看这夜晚灯火通明十分心疼但又不敢吹熄灯火的心理表现的活灵活现。也写出了其
节俭的本性。
4.【思路解析】人物的性格具有多样性,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反映。回答时要注意特
定的阶段。【答案】憨厚、质朴、善良,有反侵略的意识但有写落后无知。
三、类文阅读
1.人与苇的关系十分紧密。
2.敌人的铁蹄一次又一次地践踏着这片土地,但白洋淀人民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抗击敌
人的侵犯,保卫了自己的土地,从而使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一次又一次地恢复了生机。
3.白洋淀之所以成为名胜,不仅因为这儿有英雄的传说,英雄们的壮举更赋予无处不在
的苇以崇高的品质,从而使这儿成为人人敬仰的圣地。
4.示例:“没有!没有!”这声音惊天地、泣鬼神,是中华儿女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的生
动写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向英雄学习,刻苦读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奋斗。
四、中考链接
1.不能。 “过分”是表示程度的词,是指超过一定的程度或限度。本句意在说明“元
帅”与“士兵” 的作用是一样的,但也不排除元帅的作用大些, “看重”一些是可以的。
如果去掉“过分”,这层意思就无法准确表达。这正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2.他自恃聪敏,一心要成为未来的统帅。
3.赵括的例子阐明“一心想当元帅的不一定就真能成才”;许历的例子阐明“当好一个
兵未必就不是人才”。
4.⑴首先要立志当一个好兵⑵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军事知识)和才能(分析能力、判断
能力、作战能力等)(3)要勇于表现自己(或善于抓住机遇)(4)要有慧眼识才的领导(伯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