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泰中学初一语文(上)第二单元检测试卷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语文基础知识与积累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洗 zhuó ②zǔ zhòu ③烟 cōng
④结实 lé lé ⑤牙 yín ⑥ è 运
2、给加点汉字注音:
①脊梁 ②姊妹 ③柚子 ④霎时间
⑤嬉戏 ⑥蹂躏 ⑦茧
3、填空:
(1).《题破山寺后禅院》作者是 朝诗人 。诗中写环境幽静的句子
是 , 。写美丽的山水使
人心灵愈加沉静的句子是 , 。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
。
(3)《过故人庄》作者是 朝诗人 。诗中写出了农村优美风光的
句子是 , 。写出了农家的劳动生活的句子
是 , 。
( 4 ) 子 贡 问 曰 :“ 有 一 言 而 可 以 终 身 行 之 者 乎 ? ” 子 曰 :“ 其 恕
乎! , 。”
(5)子曰:“岁寒, 。”
4.下列句子空缺处填上最恰当的词语是( )
⑴我的惟一 是在一个自由的国家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⑵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 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
⑶自古文人大多在笔下给秋季染上了几许凄凉和寂寞,往往 的是伤感的诗句。
A. 渴望 毕竟 流露 B.奢望 究竟 显露
C. 奢望 毕竟 流露 D.渴望 究竟 显露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D
A.他为人民立下了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
B.春光明媚的时节,登上山顶眺望远方,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C.城市的夜晚到处是红灯绿酒,让工作了一天的人们有了休闲之处。
D.母亲只好绝处逢生,默默承受一切痛苦,不停去庙里烧香拜佛,希望改变命运。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B
A.每一个有志气的青年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B.我多么想重回故乡寻觅童年的足迹啊
C.在遇到困难时,他听见了老师柔和的声音和关爱的眼神。
D.我国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7.选出与其他句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 )C
A.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B.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
C.我们是一行忧愁而快乐的树。
D.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8、下面是一张好书推荐卡,请你向大家推荐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7 分﹚
9、请你为学校草坪警示牌拟一条标语,提醒同学们爱护草坪(要注意语言的得体)。(2
分)
二、现代文阅读和分析:
(一)阅读《行道树》,回答 10 — 15 题
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①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这一点,其实我们知道得比谁都清楚。我
好书推荐卡 时间 2008.10.16
作品 作者 国别
作品的主要内容
我读后的主要感受
们的家在山上,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②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
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我们的同伴都在吸露,都在玩凉凉的云。而我们呢?我们惟
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是的,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在这个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里,我们的存在只是
一种悲凉的点缀。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
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献出浓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
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③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
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牙龈咬得酸痛,直等到朝霞
的彩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无论如何,我们这座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
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这时,或许有一个早起的孩子走了过来,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就是我们最
自豪的时刻了。是的,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
珍惜的清新。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10.划线句①中,“这里”指什么地方?“这一点”的内容是什么?“我们知道得比谁都
清楚”句中的“谁”是什么意思?
这里:
这一点:
谁:
11.如何理解划线句②中“堕落”的意思?
12. 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13. 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忧愁什么?
14.划线句③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15.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二)、阅读《笳笛》,回答 16 — 19 题。
桂林的暮春,细雨像微尘般地飘着,秀丽的山峰都把头蒙在湿云里面。湖水满了,湖边
的杨柳像新浴出来的少女的头发,滴着晶莹的水珠,小鸟在海一般深的绿荫丛里跳跃,它有
时翘起尾巴吱吱吱地叫了几声,然后又飞了开去。柚子花香像无声的音乐,在洗涤着空中的
尘埃。环湖路的行人是稀疏的。
正在这时侯,那位衣衫褴褛的广东人,又在湖边吹起了笳笛。他拖着一双泥污的脚,鼓
起了双颊,轻巧地运用着他那多节的手指,一面走一面吹,不管他的衣衫已经湿透,那雨珠
般饰着他的斑白的头发。
据他告诉我,他从前是在海珠公园的旁边,做一个小贩,他就用这一支笳笛来引诱行人。
后来广州沦陷了,于是他只得夹着那一支笳笛,一面走一面吹,像行乞一般飘泊到这个桂林
城。其实他所奏的调子,还是他从前在海珠公园旁边奏的调子,可是不知道为什么缘故,这
调子里面已浸润了一些凄楚,同样的在许多广东人的耳杂里面,也引起了不知多少的凄楚和
乡愁。
特别是我,每当夜深,对着那昏黄的电灯在沉思的时侯,我一听见它,这就感到有亡了
国般的沉痛!
我不能不想起那过去的事情。
我第一次听见这笳笛的声音是当我初次到香港的时侯。夏天的海风在激着深蓝的海水打
着长堤,一个吹笳笛的人就站在在这堤岸边吹着笳笛,那时我用小孩子的惊奇的眼睛注视着
他,于是我也第一次自觉到我已离开了我的故乡。
六年以后,我须由香港向地中海航行,倚着邮般上的栏杆,重新听到从吹来的笳笛。这
声音又使我第一次感到我将要离开故国的怀抱。当然我也喜欢在月白风清的夜里,在甲板上
听贝多芬的名曲,但是我爱异国的音乐终不如爱我首已的国家,爱那从那堤岸上吹来的故国
的朴素的声调。
可是现在当我听到这笳笛的声音的时侯,我的脚已再也不被允许踏上那广州的泥土——
它已被日本的侵略军占领着。
吹笳笛的人拖着脚走了去,黄昏中,黄澄澄的电灯点起了湖边的夜景,雨越下越大,于
是行人也就愈益稀少。我带着怅惘的心情回到家里,看着檐前的水滴,不禁又回味着那笳笛
的声音,和那在雨中飘泊着的吹笳笛的广东人!
16、选文首尾两段是如何照应的?作用是什么?
答:
17、什么原因使“我”不能不想起那过去的事情?
答:
18、在文中作者写了自己几次听到笳笛声?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经历?
答:
19、作者着力描绘“广东人”吹“笳笛”的目的是什么?
答:
三、文言文阅读
[甲]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
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
“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
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
注①敧(qī):倾斜。②宥(yò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
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20、.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 分)
(1)知之为知之
(2)是知也
(3)思而不学则殆
(4)满则覆
21、翻译上面语段中加横线的文字。(4 分)
(1)诲女知之乎?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______
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
与______ 应该相结合。(2 分)
24、(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1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写出《十则》中的六个成语。
(命题人:邵国武)
答案
1、①濯 ②诅咒 ③囱 ④累累 ⑤龈 ⑥厄
2、①jǐ ②zǐ ③yòu ④shà ⑤xī ⑥róu lìn ⑦jiǎn
3、(1)唐 常建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3)唐 孟浩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C 5、D 6、B 7、C 8、略
9、小草在成长,请勿打扰。
10、城市的飞尘里 /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的 /任何人
11、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的大大跌落了。
12、为环境污染的严重和人们的麻木不仁而悲凉
13、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忧愁市民的身体健康
14、采用对比的修辞方法,突出行道树的无私奉献和人们的麻木。
15、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
16、①首:暮春;尾:暮色。气氛更浓厚。
②首:细雨;尾;越下越大。怅惘之情越来越重。
17、听到笳笛声,感到亡国般的沉痛。
18、三次/离开家乡;离开祖国;客居海外的经历。
19、为下文的回忆和抒情铺垫。
20、(1)是 (2)这 (3)有害 (4)翻到
21、(1)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
(2)孔子向守庙的人询问道
22、一个人要谦虚,不要自满。
23、态度 学 思
24、(1)孔子想验证宥座器(敧器)的特点。
(2)有必要,因为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眼见过,验证一下才能够确认。
(没有必要。因为孔子原本就听说过,而且当场又得到守庙人的证实,没有必要去麻烦。 只
要言之有理,即可)
25、(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见贤思齐 (4)择善而从
(5)任重道远 (6)死而后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