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六校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3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山东省六校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3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共有 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二语文试题 1 页(共 9 页) “山东六校”阶段性联合考试高二语文(A 卷) 人教版 (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命题学校:章丘四中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上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随着新世纪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乡村的全面城镇化,乡村传统的情感体验、生活 方式、价值伦理、精神风貌已发生了全面的变革。 这种急剧的乡村变革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下知识分子的心态,他们产生了强烈的乡 土忧患意识,并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之下,创作了大量的关于中国传统乡村危机的文学作 品。这些作家在作品中表达了他们对于中国乡土社会消亡忧虑的同时,也很清楚地认识到 传统乡土社会衰落的必然性。正是在大致相同的体认下,新世纪中国当代作家的乡土文学 创作出现了集体性的转向,转向城市化的“亚乡土文学”叙事,进城的农民成为了乡土文 学叙事的主体;日常生活叙事取代历史文化叙事;城市空间取代乡土空间成为了新乡土文 学叙述的主体空间;乡土文学的美学风格也因此出现了新的变革。 中国现代文学塑造了两大系列的人物形象:农民和知识分子,特别是在乡土文学中, 农民成为重要的叙事主体。进入新世纪之后,这种状况开始发生变化,乡土文学中原来那 种纯粹的农民形象发生了改变,农民工取代农民成为乡土文学新的叙事主体。农民是根植 于土地并依靠土地来获得生存,而农民工是离开了土地进入城市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 获得生存。这种改变不仅仅是一种谋生方式的转变,而涉及更为复杂的城乡关系。生于农 村乡土社会的农民,接受的是乡土文化的教育,进入城市后面对的是城市文化的规范,这 必然会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进而会上升为乡土文化与城市文明的冲突。在新世 纪许多作家的作品中,已经展现出许许多多这种集中于农民工叙事主体反映乡土与城市冲 突的叙事。贾平凹的小说《高兴》就以进城的农民工刘高兴和五富作为叙事主体,在文本 中不仅仅要表达农民工在现代城市生活中悲惨的生存遭遇,而更为重要的是,他通过这些 离开土地的农民进城的系列遭遇来反思传统的乡土社会在遭遇城市文明时候的命运。即使 是像周大新这样的作家,虽然他还将重点放在乡村,将叙事的焦点放在“农民”身上,但 《湖光山色》中暖暖等农民形象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她们不再留恋土地,不是 通过对土地的精耕细作收取农作物来生存,而是通过土地的商业化经营获取经济报酬。这 高二语文试题 2 页(共 9 页) 与其说书写的是农民,还不如说写的是农民工。 这种叙事主体的改变,是新世纪乡土文学转变的一个重要的表现。 (摘编自王龙洋《论城市化背景下乡土文学的转向》) 材料二: 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作为乡土文学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和反映对象的乡村开始逐步萎缩。相应地,乡土文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文学源于 生活,当现实生活层面的“乡土中国”日益转变为“城市中国”,乡土文学的末日是不是会 随之而来?对此许多人是深表忧虑的,甚至直接给出了“乡土文学消失成必然”的断语。 但我以为不必过虑,城市化并不会必然带来乡土文学的消亡。 首先,对于城市化进程加快、乡土空间趋于萎缩的问题应理性看待。乡土中国的转型 并不能随着乡变镇、县改市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住进楼房、“被市民化”后的农民,离真正 从思想意识上“市民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事实上,农民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惯还会 保留甚至影响到数代以后。乡土小说赖以存在的乡土空间的萎缩程度,可能并不像数字所 显示的那样悲观。 这种情况也可以从创作者一方得到佐证。许多写乡土小说的作家都自称是“农民”,沈 从文一直以“乡下人”自居,即便在进城多年,做了北大教授后也是如此。莫言也说自己 的创作是“作为农民的写作”……这类说法往往容易受到一些质疑,因为进城多年的他们 早已远离农民生活,不再熟悉现实中的农民和乡村。“作为农民的写作”是个伪命题,这种 质疑或许会有一定道理。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来自乡土的“新城市人”要想完全摆脱 乡土的灌注,彻底告别农民式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意识,却也的确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 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乡土作家强调自己的写作是“作为农民的写作”,又不完全 是矫情或虚饰。农村的“城市化”、农民的“市民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农民心态和思维 方式更将长期存在。 其次,即便现实的乡土空间越来越狭小,城市化的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逆,也不意味 着乡土文学就一定会走向衰落。事实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土空间越来越成为一 种稀缺资源,乡土经验也越来越成为对城市人来说充满陌生化的经验。新兴的城市正在变 得千城一面,不可避免地给人们带来审美疲劳。于是,在外出旅游时,越来越多的人会将 与自然更加接近的乡村作为旅游目的地。村寨游成为旅游新宠,体验农家乐也正在成为一 种新的时尚……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乡土世界虚拟文本的乡土文学也会具有持久的生命 力,它会伴随着城市人对乡土的怀旧和对一种乡村生活方式的追求而长久地存在下去。 现实层面也在对“城镇化”发展的单一路向进行一些补充或修正。于是“乡村振兴” 成为“城镇化”之外的另一条道路。“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让居民望得见山, 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乡土正日渐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成为现代人旅游新宠和怀旧对象的时代语境中,我 们有理由相信,乡土文学不会衰落和消亡。不但如此,乡土中国向城市中国的转型还可能 会为乡土文学带来新的希望和发展契机。不过,在此过程中,乡土文学本身的转型恐怕也 是不可避免的。只要通过自身的不断调整来适应变化中的现代人的乡土想象和审美需求, 乡土文学必能找到源头活水,重新焕发生机。 (摘编自史建国《乡村振兴与乡土文学的未来》) 高二语文试题 3 页(共 9 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乡村全面城镇化改变了当下知识分子的心态,使他们产生 了强烈的乡土忧患意识。 B.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农民工后,乡土文化教育和城市文化规范必然会产生矛盾冲突,进而 产生乡土文化和城市文明的冲突。 C.中国现代文学塑造了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系列人物形象,农民是主要的叙述主体。 D.贾平凹小说《湖光山色》的农民形象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塑造通过土地 的商业化经营获取经济报酬的农民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从文一直以“乡下人”自居,莫言也说自己的创作是“作为农民的写作”,他们的说 法往往容易受到一些质疑,因为进城多年的他们早已远离农民生活,不再熟悉现实中的 农民和乡村。 B.因为文学源于生活,所以当“乡土中国”日益转变为“城市中国”时,有些人产生了乡 土文学消失成为必然的忧虑。 C.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土空间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 多的人将会移居农村,作为乡土世界虚拟文本的乡土文学也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D.乡土文学要想找到源头活水,重新焕发生机,必须通过自身的不断调整来适应变化中的 现代人的乡土想象和审美需求。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属于“亚乡土文学”范畴的一项是( ) A.莫言 《红高粱》 B.沈从文 《边城》 C.刘澍权 《深圳临时工》 D.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亚乡土文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请概括材料二的论证思路。(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不系之舟 张 炜 苏东坡常常苦恼于无法长时间经营一间居所、一项事业,不得不努力地适应马不停蹄的 生活,从长计议。他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在匆匆行旅中停留下来,以便有所领略,得以喘 息。这也是让生活的褶皱得以伸理的一种方法,让匆忙变得缓慢。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 他由黄州去汝州赴任的过程:不长的一段旅途竟然走了将近一年,这有点不可思议。他一边 行走一边访问山水和友人,倒也适意。这在他来说其实是常有的情形,已经成为个人的一种 生活方式,一种行进节奏。这在今天的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既过于拖沓又为规矩所不允。 高二语文试题 4 页(共 9 页) 除去其他不论,现代人对如此缓慢的行旅是不能忍受的,有了快船、飞机和高铁之后,我们 对速度的焦虑不是减轻,而是愈来愈重。如果从甲地到乙地超过了五六个小时,对人的耐心 就是一场考验,这不仅是对躯体的折磨,还有内心的烦躁。今天的人恨不得发明一种魔法, 把两地之间的所有实在都抽个干净,让其变为真空,然后可以心到身到。好像一切真实的存 在与过程都是多余的,只有起点与终点对接的那一瞬才有意义,才和生活发生关系。 那些能够忘情于山水的人才是真正健康的,可惜这种自然属性并不属于现代人。在一个 数字和光纤时代,我们正在让匆忙变得更加匆忙,而且还要一再地提速。今天,还有可以预 见的将来,我们还将不断地加速。数字时代的速度、光的速度、光纤传输的速度,一切远未 满足,还需要更快。我们节省了大量时间,却也由此而浪费了更多的时间,因为生活中的各 种繁琐正在加速围拢,迅速地将人淹没。我们发现自己正在陷入信息的灭顶之灾,不得不发 出呼唤:让我们慢下来,再慢下来。 放慢步履,求得喘息,已成为心底的呼唤。这是生命的觉醒。可惜人类既已上路,就要 跟随速度,谁都无法置身事外。我们在不断提速中安身立命,已经是身不由己。 苏东坡当年这样对待速度:放大局部和细节,以抵抗时空的变形和扭曲。原来速度的提 升从北宋甚至更早就发生了,它一直是这样。宇宙间、冥冥中,一直都在做这种提速的奇怪 游戏,将人类玩弄于股掌之间。我们对于速度的焦渴是十分怪异的,它正好暗合了神秘的旨 意。我们在默许中不停地追赶、喘息,却以这种提升速度的技能为荣。实际上我们投入的是 一个被速度改变的时空,是一场人类的悲剧。抵抗这悲剧的,好像自古以来就有一个绝妙的 方法,即诗人苏东坡的方法。这是他以自己过人的聪慧,于悲苦的逼迫中晓悟和发明的,是 对我们现代人的重要贡献之一。他一生几乎没有一个稍长一点的居住地,自离开家乡故土的 那一天,就变成了一只“不系之舟”。舟的那一端看起来由朝廷牵拉,实际上是一只更神秘的 手在揪紧。 苏东坡甚至研究养生,还在下半生继续父亲苏洵中断的工作,开始了“三大著述”。他千 方百计地让这只急速旋转的小舟稍稍停留。他对局部和细节的兴趣越来越浓烈,而且心力专 注,行动快捷,每到一地或细细考察,或赶紧做事。在倒霉的黄州,他多次游荡于寺院。定 惠院东边的小山上有一株特别繁茂的海棠,每年海棠盛开的时候,他必要携客置酒到此畅饮, 曾经五醉其下。在这段日子里,作为一名被管制的官吏,基本上没有什么政事,好像极为无 聊寂寞。但由于没有公事缠身,又可以活出另一种自在、充实和饱满。他饱赏自然风光,在 夜晚也兴致不减。“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良夜。参差玉宇飞木末,缭绕香烟来月下。” “高谈破巨浪,飞屦轻重阜。去人曾几何,绝壁寒溪吼。”也就在这期间,他划船江上,夜游 赤壁,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前后《赤壁赋》。这样的不幸落寂之期,我们却能看到一个兴致勃勃 的人,一个诗兴大发的人。这种情形诗人一直保持到最后,哪怕是暮年流放岭南,也依然如 此。“此生归路愈茫然,无数青山水拍天。犹有小船来卖饼,喜闻墟落在山前。” 我们可以想象遥远的北宋,在催促和胁迫之下,苏东坡这样一个戴罪之身究竟如何应对。 他在冷寂的时候仍然被监视和管辖,许多时候拥有的自由实在不多,可他总是想尽一切办法 让自己从容一些,享受时光。苏东坡用非常具体的欣悦与之抵抗,一壶酒、一块饼、几个黄 柑、数枝梅花、一座山、一个村落、一位访友,甚至是一条狗、一个生灵,都会打破寂寥和 禁锢。他发现时间可以在某些物体上凝固,变得宽裕和慷慨。就这样,他才没有成为一个悲 悲戚戚的生命,没有在黑暗中窒息。 世俗人生往往变为一场追逐:身体向前急赶,身后紧随威逼,就在这前后夹击和围追堵 高二语文试题 5 页(共 9 页) 截中直到终了。我们能够抓住的似乎不是时间,而是飘动摇荡的某种颗粒。如果时间是水流, 那么这当中会有一些硬屑,可以被我们过滤和抓住。如果让自己停下来,“前方”会像我们一 样伫立;我们向前,它也向前;当我们回视“后方”,发现它也会停下来。也就在这个时刻、 这样的间隙,旅人才获得短暂的喘息。 时光的水流下面有卵石,有藻类,有欢腾的生命。它们在嬉戏,在寻觅自己的愉悦。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文章开头作者把苏东坡的经历与心路历程同当代的社会现实进行比照,表现了作者对现 代生活的忧思。 B. 第 4 段中“舟的那一端看起来由朝廷牵拉,实际上是一只更神秘的手在揪紧”一句中 “神秘之手”指的是命运。 C. 文章第 5 段引用苏东坡的诗句,更好的表现了苏东坡寄情山水,自在、充实和饱满的生 活状态。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化韵味。 D. 文章写了苏东坡如何在动荡不安的人生中,找到平衡与自处。他尽可能地将自己不安的 灵魂放下,让匆忙而马不停蹄的生活节奏慢下来。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文章句式富于变化,长句短句错杂。长句严密细致表达思想,短句简明灵活叙述事实, 体现了散文之美。 B. 文章第 3 段承上启下,巧妙地由上文现代人对速度的焦虑过渡到下文如何在不断提速中 安身立命。由描写转入议论,点明文章中心。 C. 文章第 6 段运用铺陈手法,连用多个“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苏东坡用具体的欣悦来打 破寂寥和禁锢。用词精妙简洁,让作品余韵十足。 D. 文章运用比拟、比喻、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富有文采,丰富了文章 的内涵。 8.文章标题“不系之舟”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4 分) 9.文中苏东坡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一形象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苏绅字仪甫,泉州晋江人。进士及第。历宜、复、安三州推官,改大理寺丞。母丧,寓 扬州。州将盛度以文学自负,见其文,大惊,自以为不及,由是知名。再迁太常博士....,举贤 良方正科,擢尚书祠部员外郎、通判洪州,徙扬州。归,上十议.,进直史馆,为开封府推官..、 三司盐铁判官..。时众星西流....,并、代地大震,方春而雷,诏求直言,绅上书极言时事。 高二语文试题 6 页(共 9 页) 安化蛮蒙光月率众寇宜州,败官军,杀钤辖张怀志等六人。绅上言,“臣观蛮情,所恃者 地形险厄,据高临下,大军难以并进。然其壤土硗确,资蓄虚乏,刀耕火种,以为糇粮。其 势可以缓图,不可以速取;可以计覆,不可以力争。”“因此一役,必皆震詟 ① ,可保数十年无 俶扰之虞矣。”朝廷施用其策,遣冯伸己守桂州经制之,蛮遂平。 又陈便宜八事,书奏,帝嘉纳之。进史馆修撰,擢知制诰,入翰林为学士。再迁尚书礼 部郎中。 绅博学多知,喜言事。尝请罢连日视朝,复唐制朔望唤仗入阁,间开便殿,延对辅臣; 宽制举科格,以收才杰;选命谏员,勿侵御史职事。赵元昊反请诏边帅为入讨之计且曰以十 年防守之费为一岁攻取之资不尔则防守之备不止于十年矣又曰:“今边兵止备陕西,恐贼出不 意窥河东,即麟、府 ② 不可不虑,宜稍移兵备之。鄜、延与原州镇戎军,皆当贼冲,而兵屯众 寡不均。或寇原州、镇戎军,则鄜、延能应援。陕西屯卒太多,永兴为关、陇根本,而戍者 不及三千。宜留西戍之兵,壮关中形势,缓急便于调发。郡县备盗不谨,请增尉员,益弓手 籍。”其论利害甚多。 绅锐于进取,善中伤人。阴中王德用,其疏至有“宅枕乾冈,貌类艺祖”之语,帝恶之, 匿其疏不下。遂出绅,以吏部郎中改侍读学士、集贤殿修撰、知河阳,徙河中。未行感疾, 为医者药所误,犹力疾笞之,已而卒。 (节选自《宋史·苏绅传》,有删改) 注:①詟:zhé,丧胆;惧怕。②麟、府:麟州和府州(北宋属河东路。辖境相当今陕 西省府谷县东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赵元昊反/请诏边帅为入讨之计/且曰/以十年防守之/费为一岁攻取之/资不尔/则防守之 备/不止于十年矣/ B.赵元昊反/请诏边帅/为入讨之计/且曰/以十年防守之费/为一岁攻取之/资不尔/则防守之 备/不止于十年矣/ C.赵元昊反/请诏边帅为入讨之计/且曰/以十年防守之费/为一岁攻取之资/不尔/则防守之 备/不止于十年矣/ D.赵元昊反/请诏边帅/为入讨之计/且曰/以十年防守之/费为一岁攻取之资/不尔/则防守之 备/不止于十年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太常博士,古官职名。太常寺属官,掌教弟子,分经任职 ;国有疑事,则备咨询。三国 魏文帝初置太常博士,晋以后沿置,职称清要,宋太常博士职守同前代。 B.“议”,同“疏”“章”“奏”“说”“表”一样均属古代文书,是臣下向君王、皇帝陈述自己 对某事意见、看法的文书。 C.“众星西流”是古人对天象的观测。古人认为“天人感应”,顺天而行,“天”现吉象;逆 天而为,“天”降凶兆,皇帝应纳谏自省,归正自己的行为。 D.判官,始于隋朝,唐时为节度使等地方长官的僚属,辅理政事,宋沿唐制。推官,位次于 判官,宋朝时三司下各部设一员,主管狱讼之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苏绅因为州将盛度的赞赏而闻名,通过朝廷选拔人才的举荐制度——贤良方正科担任了 尚书祠部员外郎。同朝代的苏轼也曾考取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高二语文试题 7 页(共 9 页) B.安化蛮蒙光月率领军队侵入宜州,苏绅分析认为此地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并且土地硗 薄,生产落后,适宜慢慢智取,不可强攻。 C.苏绅博学多识,喜欢议论政事。曾经奏请取消连日上朝视事,恢复唐朝制度期望每月初一 唤仗入阁,间开便殿,延对辅臣。 D.史书重秉笔直书,“不隐恶”。苏绅进取追求急迫,以中伤他人为能事。宋仁宗对此颇为不 悦,将其调派外任,最终未及赴任而染病,被医生用药所误,不久去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州将盛度以文学自负,见其文,大惊,自以为不及,由是知名。 (2)因此一役,必皆震詟,可保数十年无俶扰之虞矣。 14.苏绅对边境防备入侵和州县治安防范提出了怎样的建议?请简要说明。(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5-16 题。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注:乾德四年(966 年),后主弟从善入宋不得归。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端,点明事由与季节,春意正浓之时,“别来”之阴影笼罩一切,白梅似雪,落英 缤纷,使人为之黯然神伤。 B.“砌下”“还满”写出落花之多、伫立之久,此两句描绘的画面冷清静寂,也正反映了词人 内心的冷寂,表现了词人无限哀伤的情怀。 C.全词语言淡笔勾勒,委婉深沉,撷取身边日常所见之物,营造寂寥苍凉意境,给人独特的 审美感受。 D.结句在句法上一波三折,在语意上一唱三叹。顿挫有致,情韵俱生。与《虞美人》“问君 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一气直下,各有其妙。 16.这首词写离情颇具特色,下片感情抒发尤为缱绻宛转,赏析下片如何实现这种效果的。 (6 分) 高二语文试题 8 页(共 9 页) (三)名篇名句填空(本题共 2 小题,6 分) 17.补写下面句子的空缺部分。(6 分) (1)高适《燕歌行》中“ , ”写到唐军战斗 的失利。“匈奴草黄马正肥”,敌人得天时地利,但唐军上下离心,一场恶战,只剩少数 士卒。 (2)李贺《李凭箜篌引》为“摹写声音至文”,其中正面描写乐声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 时而一弦独响,声振林木;时而悲抑又时而欢快的句子是“ , ”。 (3)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其文《伶官传序》结尾处以点睛之笔“ , ”阐明其写作目的并非就史论史,而是具有广泛而现实的醒世意 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枸杞到处都有。枸杞头是春天的野菜。采摘枸杞的嫩头,略焯过,切碎,与香干丁同拌, 浇酱油、醋、香油;或入油锅爆炒,皆极清香。夏末秋初,开淡紫色小花,谁也不注意。随即 结出小小的红色的卵形浆果,即枸杞子。 我在玉渊潭散步,在一个山包下的草丛里看见一对老夫妻弯着腰在找什么。他们一边走, 一边搜索。走几步,停一停,弯腰。 “您二位找什么?” “枸杞子。” 老同志把手里一个罐头玻璃瓶举起来给我看,已经有半瓶了。 看样子这对老夫妻是离休干部,穿得很整齐干净,气色很好。 他们捡枸杞子干什么?是配药?泡酒?看来都不完全是。他们捡枸杞子其实只是玩!一边走 着,一边捡枸杞子,这比单纯的散步要有意思。这是两个童心未泯的老人,两个老孩子! 人老了,是得学会这样的生活。看来,这二位中年时也是很会生活,会从生活中寻找乐趣 的。 从钓鱼台到甘家口商场的路上,路西,有一家的门头上种了很大的一丛枸杞,秋天结了很 多枸杞子,通红通红的,礼花似的,喷泉似的垂挂下来,一个珊瑚珠穿成的华盖,好看极了。 这丛枸杞可以拿到花会上去展览。这家怎么会想起在门头上种一丛枸杞? 18.下列各句中的分号,和文中分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B.或作演讲,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 C.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D.有一种意见认为,爱国主义有四种特点:①时代性;②阶级性;③民族性;④包容性。 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 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为“在走了几步后,他们停下来弯腰去捡枸杞子”。从语义上 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 分) 高二语文试题 9 页(共 9 页)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 分) 纵观人类发展史,①一定意义上可以说,②能源革命是文明形态演进的重要基础和动力。 ③化石能源的利用和发现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④推动人类由农耕文明进入工业文明。⑤ 在工业文明推动人类社会实现巨大进步的同时,⑥也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和发展的不可持续, ⑦迫使人们反思发展方式,⑧摒弃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只讲利用不讲修 复的老路。⑨能源科技的不断创新和蓬勃发展,⑩为能源转型提供有力保证和重要支撑。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80 个字。(5 分) 2 月 18 日,北京市教委发布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行动方案。方案 提出,要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 1节体育课,小学每周至少 5 节体育课,初中每周 4-5 节,高中每周 3-5 节,进一步增加学生课内外体育活动时间。北京市将深化体育教学训 练方式改革,聚焦“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教会学 生科学锻炼和健康知识,指导学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和足球、篮球、田径、体 操等专项运动技能。北京市将建立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大中小学体育 竞赛体系。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历史伟业,梦圆今朝。2020 年 2 月 25 日,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他在讲话中提到: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从 2012 年底拉开新时代脱贫攻坚序幕到今天,历经 8 年多; 从 1978 年改革开放到今天,历经 40 余年; 从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今天,历经 70 余年; 从 1921 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今天,历经百年。 千年梦想,百年奋斗,一朝梦圆。” “今天,以国家的名义,致敬千千万万为摆脱贫困矢志奋斗的人们,致敬我们伟大的时 代和我们伟大的人民。” 在观看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后,同学们围绕上述材料展开热烈讨论,请结合你的感受 和思考写一篇班会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