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 2021 届高中毕业班教学质量检测(一)
语 文
(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
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
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与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 (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近期发布的中国工程院某重大咨询研究项目指出,国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问题已然影响到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目前,每年有 1200 万吨粮食受土壤重金属
污染。环境污染是长期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问题。
我国耕地污染问题不客忽视。超过限量标准的重金属如镉、砷等长期存在于
受污染的耕地中,并随水分下渗或在雨水冲刷下随水土流失扩散到周边,造成地
下水或地表水污染。还有的随农作物种植和生长转移到农产品中,导致农作物减
产或者威胁到粮食卫生品质。由此可见,耕地污染对粮食生产和健康安全的影响
具有长期性、隐蔽性。
近年来,我国在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技术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重度污染
耕地上,采用种植结构调整或替代种植方式;在中度和轻度污染耕地上,施用可
降低重金属活性的药剂。这些治理措施消减了粮食重金属含量超标的风险。但药
剂只是暂时钝化土壤中的重金属,要维系成效,需要持续不断地施用药剂,不仅
治理时间长,投入资金大,还难以确保对耕地的生态功能不造成影响。因此,只
有从根本上清除土壤中的重金属,才能有效消除粮食生产和健康安全上的隐患。
当前,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耕地土壤重金属清除技术,是利用能够从土壤中大
量吸收重金属并将其富集于植物地上部分的特殊植物,通过收割植物的地上部分
逐年清除土壤中的重金属。这种能够吸收、富集并对重金属具有较强忍耐力的植
物,被称为超富集植物。这种技术也称植物萃取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不破坏
土壤和河流生态环境、不引起二次污染等优点。
幸运的是,经过 20 年的技术积累,中国在净化砷镉污染农田的植物荜取修
复技术储备方面已居于全球领先地位,而且取得了良好的应用示范效果。在广西
河池环江县,上万亩重污染耕地土壤,采用超富集植物与经济植物(桑树等) 间
作的耕地净化技术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其“地方政府主导、科研单位技术支
撑、农民主动参与”的环江农田土壤修复工程,在改善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的同时,
也为环江县的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植物萃取修复技术可以彻底净化重金属污染耕地,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是
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在植物萃取技术的工程实践方面已有良好的储
备,但在推广应用层面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相对于末端治
理的安全利用技术,以净化耕地为目标的植物修复技术所需启动投资相对较多。
虽然前期投入相对较多,但从运行的第二年开始,植物修复技术的后续运行维护
费用即可显著降低。很多情况下,在开展植物萃取修复的同时,还可以通过间套
作方式与当地的种植业有机结合,既保障农产品的卫生品质,同时也可以保证农
户的收益。从长远来看,植物修复技术的总成本要远远低于安全利用技术的总成
本。
土壤生态关系粮食生产和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关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耕
地污染涉及公众利益和粮食卫生品质,严重制约受污染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势必
给民众身体健康和家庭收入带来较大影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标本兼治,从
根本上解决耕地污染对粮食产量和卫生品质的威胁。
如何保障我国耕地质量和农产品安全,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关注。一是将
污染耕地修复纳入生态建设长远规划,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针对污染耕地
开展长期修复治理工作:二是加强配套政策扶持,如通过国家专项基金,对以净
化为目标的耕地修复工作给予启动资金和相关政策支持,减轻地方政府压力。三
是加大科普和政策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国家在解决耕地污染问题上的政策规定和
实践成果,不断强化各级党政干部和民众的科技与环保意识,增强参与解决耕地
污染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
(摘编自陈同斌雷梅《从源头上消除土壤污染对粮食安全的威胁》)
材料二:
让中国人改变餐桌文化并不容易。中国人讲究民以食为天,所有大事都在盛
宴之后决定即使是平常日子,餐桌上也很丰富。于是,很多时候饭菜吃不完,都
被扔掉了。
中国平均每年浪费 1800 万吨食物,相当于 3000 万人到 5000 万人一年的口
粮。中国不允许这种情况继续下去。这个任务并不轻松,因为美食是中国人生活
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烹饪是中国主要文化传统之一。中国有多个菜系,如鲁菜、
川菜、粤菜、浙菜等。其食谱、食材、酱料和口味各有不同。中国人请客习惯点
“一桌子菜”,菜是大家一起吃的,只有米饭是各人吃各人的。而且点菜的人通
常都有这种想法:多点一些菜,每个菜浅尝辄止。如果客人吃不好,这对主人来
说很没面子。餐桌上不能只剩下空盘子,倘若每盘菜都吃光了,就意味着客人们
还没吃饱。结果,很多菜被剩下,然后丢到垃圾桶。
餐桌上铺张浪费是很多中国人好面子、摆阔气的下意识之举,要遏制起来并
不容易。为了树立节约粮食的好风气,耐心的教育熏陶比干巴巴的禁令更有效。
(摘编自参考消息网《中国大力倡导珍惜粮食好风气》)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国每年因耕地土壤而受到污染的粮食高达 1200 万吨,这表明我国耕地受
污染状况非常严重,解决该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B.对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施用药剂,短期内比较有效,但从长远看,需要投入
的资金太多,而且可能影响耕地的生态功能。
C.虽然环江县受重金属污染的耕地有上万亩,但该县采用了农田土壤修复工程
的最佳模式,在耕地净化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D.中国菜系众多,美食已成为国人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导致食物浪费
现象极为严重,平均每年浪费高达 1800 万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关键在于消除耕地污染,尤其是重金属污染,而植物萃
取修复技术可从根本上清除重金属。
B.重金属污染破坏土壤生态,会严重影响粮食品质,制约耕地受污染区的经济
发展,减少群众收入,有害民众健康。
C.中国的餐桌文化中有颇为落后的部分,比如多点菜,每个菜都浅尝辄止,这
造成了极大浪费,有悖于节约观念。
D.树立节约粮食之风,遏制浪费食物的现象,不仅应该有严格的禁令,更应该
有耐心的教育引导,要善于打持久战。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解决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的最有效措施是(3 分)
A.大面积种植非食用性经济作物,形成安全生态农作物产业。
B.用石灰类药剂中和土壤酸性以减少作物根系对重金属汞的吸收。
C.将好土覆压在耕地的表面,把受到重金属污染的土深埋于地下。
D.在耕地上大量种植香根草、蜈蚣草、鳞苔草等超富集型植物。
4.两则材料各是从什么角度来突出粮食安全问题的?请简要概括。(4 分)
5.材料一在思路上是怎样逐步推出“植物萃取修复技术”的?又是怎样论证其重
要性的?(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捉不住的鼬鼠
——时间片论 周涛
我一出世就沉没在时间里了,时间如水我如鱼。
那是烟、雾、空气的包围,浑然不觉,如影相随。我几乎不能明确,是我拥
有了它还是我正被它裹挟。
它是那样直接、迫近、强大地面临着所有生命,但是为什么却最容易被忽略?
风无形,可是柳枝拂动、树儿弯腰,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力量:空气无状,可
是在阳光透射下,可以看到尘埃浮动、地气上升,目击它模糊的形态。
但是时间呢?
谁感受过它的力量、目击过它的形状?
有位诗人曾经妄图正视它,结果那位诗人哭了。他突然发现了一种强大力量
的隔离,感到面对一圈无形的墙壁无法穿越的痛苦。
还有一位诗人,曾经试图接近它,结果他反而给推得更远了。他在江边痴想,
人是什么时候开始见到月亮的?月亮是什么时候开始见到人的?这个问题是世界
柔软的腹部,谁的拳头打向这里,谁就会因扑空而迷惘。
时间是空的。
它大到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如宇宙天空,如一切生灵惟一裁判,如神;
它小到无影无踪、无孔不入,它甚至规矩渺小到了可以被任何一位钟表匠囚
禁于方寸之间,如奴隶。
处处有它而无它,处处无它而有它。
谁能画出它的肖像呢?
在我们的想像力的铁路修不到的年代里,一个东方农耕民族,因为自己的生
活方式认识了它,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季”。“季” 是以四种容颜出现的,
循环往复,互相衔接,从未有过一次失误。
当然还是东方,一些狩猎民族,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因而他们看到的也主
要是黑白两色,白天是白的,黑夜是黑的,他们把它叫“日子”。
另外是游牧者,他们很容易把它叫做“纪元”,漫长的动辄千里的迁徙和转
移,使他们随着或逆着它移动,也使他们看到了它更真实的茫茫无声的面容。
漏,晷,钟,表……
这些都是人类妄图捕捉住它而设的夹子和陷阱。人们以为捉住了它,紧密地
把它关在里面,非常珍惜,仿佛里面关了一只规矩而又准确的小鼬鼠。
在这种儿童游戏面前,它是宽容的。它不愿意拆穿这种幼稚的错觉。
人们经常爱问的一句话就是:“你有没有时间?”
我们怎么能够有或者没有时间呢?因为我们的一切都是它赐予的,都为它拥
有,就像我们不能说自己有没有天空一样。
它给了我们那么多时日,让我们饮食、劳动、思考,让我们创造,它多么伟
大仁慈!我们每每看到太阳饱满金红地升起,就把太阳想象为它的脸,心里流露
出一个生命对它的崇拜和感激。
然而也许人们总的来说是让它失望的,人们不珍惜生命,人们不仅挥霍而且
极其藐视时间,把它给予的一生随便地混过去……
时间啊,我们最对不起的就是您了。
在您的忍耐和仁慈之下,我们究竟做了些什么?我们无所事事,没有目标;
因为空虚,我们勾心斗角;因为无聊,我们把对同类的践踏当作平生乐事。
我们不珍惜生命,但我们却贪生怕死。
这些,当然您都看见了。
极度的灵活,超自然的伸缩性,不可思议的变幻速度。是的,鼬鼠一般,短
肢、细长柔韧的身子,光滑的皮毛滴水不沾,豹头,双眼凝注而有神采。
无处不可穿越,无处不可逃遁。
闪电的一击,比一切猛兽凶猛。
它象征着“短暂”的残酷力量,而这正是时间的另一属性。在这寒冷的、毫
无商量余地的时光匕首面前,谁也没有能力躲闪。这位快捷的剑客,它的暗杀从
来没有落空过。
时间从来就没有公正过。
对“找时间”的人,它躲闪着;对“赶时间”的人,它飞跑着;
对美妙幸福的事,它吝啬着;对心酸痛苦屈辱的事,它挥霍放纵着。
它就这样荒诞无稽,常常捉弄人。
其实,它根本就没有理睬过我们,就像鱼在水中争吵并不与水有关,也像乌
在天上厮斗并不于天有碍。它在一切之上,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同时它又有细致灵巧的手指,猫的无声脚步……悄然移行。
我是多么渴望看到那些已经消失了的事物再现!
这一切都是可能的吗?
在时间的尽头,在幽暗的内脏,在呈现着虚无假象的背面,在意识的深不可
测的井底,那神秘的、那玄妙的、那不可洞察的创造万物之手——是什么?
文本二:
周涛散文的特点,可一言以蔽之日:把散文当诗写。换句话说,其语言如诗
一般节奏鲜明、简洁精练,具有音乐的美感;其情感无论含蓄还是直率,都较之
于一般散文更强烈而直接。这种长时间以来归属于诗歌的艺术特征被周涛巧妙地
调用于散文创作中,构成了他的写作风格。在一次访谈中,周涛说:“我不擅长
纤细的描写,更不擅长叙事,我对一部重大作品的构架才能也很差,我缺乏小说
才干。我的思想方法较为接近于诗……我的‘这一套’是经过写诗的多年练习逐
步形成的,我十分感谢诗对我的养育。”这明显是周涛对散文写作的一番诚实的
自审与判别。
他的散文的气质,首先在于他那博大雄浑的气度。他的一些散交,让人读罢
颇为感动,沉缅于所营造的情境之中。回想一下,却记不住什么事情,那大抵是
文章的气韵在起作用。而他的另一些散文,却重在对事物、对生命的深入理解和
发现,这该是更高层次的诗质对散文的介入。
(摘编自邵寅虎《周涛散文有哪些特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持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结构乍看松散,实则层次分明,它围绕“时间是什么”“我们怎么对待
时间”“时间怎么对待我们”展开,井然有序。
B.作者以“柳枝拂动、树儿弯腰”写风之可见,以“尘埃浮动、地气上升”写
空气之可睹,在与时间的对比中反衬出时间的无影无形。
C.“时间啊,我们最对不起的就是您了”,用“您”来称代时间,就把时间当
成了人看待,强化了因浪费时间而产生的愧疚之情。
D.文中“时间从来就没有公正过”一句,强调的是时间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不
公平的,人们无论用怎样的方式对待时间都无济于事。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化用了唐代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
初照人?”的诗句,表达对时间的追问与思考。
B.文章把“漏、晷、钟、表”等古今计时工具比作捕兽的夹子和陷阱,形象地
表现了人类捕捉时间的方法之巧、效能之高。
C.“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出自毛泽东的诗《七律·送瘟神》,
作者引用这两句诗表现了时间推移之悄然无声。
D.周涛构思、写作散文,就是把诗歌的艺术特征赋予散文,力争把散文写成诗
歌,所以他的散文虽然不是诗,却颇有诗的特性。
8.文本一以“捉不住的鼬鼠”为主标题,以“时间片论”为副标题,两者相得益
彰。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 分 )
9.请依据材料二,简要分析《捉不住的鼬鼠》的诗性特色。(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宗悫,字元干,南阳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
“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炳曰:“汝不富贵,即破我家矣。”兄泌娶妻,始入门,
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拒贼,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江夏王义恭为征北
将军,悫随镇广陵。元嘉二十二年,伐林邑,悫自奋请行义恭举悫有胆勇乃除振
武将军随檀和之围区粟城林邑遣将救区粟和之为贼所败悫乃分军为数道偃旗潜
进 讨破之,拔区粟,入象浦。林邑王倾国来拒,以具装被象,前后无际,士卒
不能当。悫曰:“吾闻师子威服百兽。”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奔,众因溃
散,遂克林邑。收其异宝杂物,不可胜计。悫一无所取,衣栉萧然,文帝..甚嘉之。
后为随郡太守,雍州蛮屡为寇,建威将军沈庆之率悫及柳元景等诸将,分道攻之,
群蛮大溃。南新郡蛮帅田彦生率部曲反叛,焚烧郡城,屯据白杨山。元景攻之未
能下,悫率其所领先登,众军随之,群蛮由是畏服。孝武即位,以为左卫将军。
孝建中,迁豫州..刺史。先是,乡人庾业,家甚富豪,方丈之膳,以待宾客;而悫
至,设以菜菹粟饭,谓客曰:“宗军人,惯啖粗食。”悫致饱而去。至是业为悫长
史,悫待之甚厚,不以前事为嫌。大明三年,竟陵王诞据广陵反,悫表求赴讨,
乘驿诣都,面受节度。上停舆慰勉,悫耸跃数十,左右顾盼,上壮之。及行,隶
车骑大将军沈庆之。初,诞诳其众云:“宗悫助我。” 及悫至,跃马绕城呼曰:
“我宗悫也!”事平,入为左卫将军。五年,为光禄大夫,加金紫..。卒,谥曰肃
侯。泰始二年,诏以悫配食..孝武庙。
(《宋书列传第三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悫自奋请行/义恭举悫/有胆勇乃除振武将军/随檀和之围区粟城/林邑遣将
救区粟/和之为贼所败/悫乃分军/为数道偃旗潜进/
B.悫自奋请行/义恭举悫有胆勇/乃除振武将军/随檀和之围区粟城/林邑遣将
救区粟/和之为贼所败/悫乃分军为数道/偃旗潜进/
C.悫自奋请行/义恭举悫/有胆勇乃除振武将军/随檀和之围区粟城/林邑遣将
救区粟/和之为贼所败/态乃分军为数道/偃旗潜进/
D.悫自奋请行/义恭举悫有胆勇/乃除振武将军/随檀和之围区粟城/林邑遣将
救区粟/和之为贼所败/悫乃分军/为数道偃旗潜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帝,皇帝的谥号,谥“文”表示皇帝生前取得的成就是文治,文中是指宋
文帝刘义隆。
B.豫州,古代九州之一,指以今河南省为中心的大片地区。因位于九州之中,
故别称中州。
C.金紫,指金印紫绶,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是唐宋官员的官服和佩饰,亦
可指代贵官。
D.配食,也称“袝祭”“配享”, 指让后死者与先死者合葬,使其亡灵在祠庙
里共享祭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宗悫智勇兼备,作战勇猛。他能依据战时情况采用相应计策,巧破象阵;在
攻打南蛮郡的叛军田彦生时,他率众先登上白杨山,令敌人畏服。
B.宗悫廉洁自律,深受赞赏。讨伐林邑国获得胜利后,缴获了难以计数的奇珍
异宝,他却分毫没有据为己有,宋文帝知道后对他十分赞赏。
C.宗悫心胸宽阔,不念旧怨。同乡富豪庾业招待宗悫时,故意让他吃粗劣的饭
食,后来庾业做了宗悫的属下,宗悫却不计前嫌,善待于他。
D.宗悫屡立战功,多受嘉奖。宗悫参与攻克林邑之战,击溃雍州群蛮;跃马绕
城高呼就平定了刘诞之乱;而后不断升迁,去世之后获得恩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乃制其形,与象相御,象果惊奔,众因溃散,遂克林邑。
(2)竟陵王诞据广陵反,悫表求赴讨,乘驿诣都,面受节度。
14.宗悫年少时表现出了哪些超凡之处?请简要概括。(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上礼部李侍郎·白鹭
刘长卿
亭亭常独立,川上时延颈。
秋水寒白毛,夕阳吊孤影。
幽姿闲自媚,逸翮思一骋。
如有长风吹,青云在俄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题目看,这首诗是献给礼部李侍郎的诗;它既是咏物诗,又是自荐诗。
B.“延颈”写白鹭盼望诗人到来,“寒”“孤”二字透出久待不至的凄凉落寞。
C.颈联运用拟人手法表现白鹭的心理:自有美姿,渴望振翅长空一展风采。
D.尾联字面上是说如果有长风吹送,白鹭必能高飞远举,实际上另有深意。
16.咏物诗讲究“粘脱”。粘,即笔墨集中在写物上;脱,即离开此物而言它。一
首好的咏物诗,应该是粘脱自如。请具体分析本诗在这方面的特点。(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的“ , ”,与孔子所说“终夜
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的意思基本相同。
(2)古代诗人经常在诗词中用杜鹃(又名子规)意象表达情感,如“子规夜半
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杜鹃无语已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类似的
还有“ , ”。
(3)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以“ , ”
两句描写了沙场点兵时兵士饱餐牛肉、军中奏乐的热闹景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 (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他地方的荷花,
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
莲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
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
湖去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
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
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前年和
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
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
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
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
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季荷”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至今已经有两千年了。
B.散文这种文学体裁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C.“包身工”的身体,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包给了带工的老板。
D.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地挂过去。
19.下列各项中,和画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C.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D.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这是大快人意的。”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
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今年 3 月 5
日 16 时 54 分将迎来“惊蛰”节气。至此,冰雪消融, ① ,正式步入“红
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的时节。
历史学者、天津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介绍,每年公历 3 月 5 日或 6 日交“惊
蛰”,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也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曾叫“启
蛰”,因避汉景帝刘启名讳而改名“惊蛰”,说的是温暖的气息使蛰虫 ② ,
开始四处活动。“惊蛰” 的另一个意义是春天的真正开始,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将
迎来浓浓春光。
“惊蛰”过后,气温和地温都在不断升高,土壤解冻,降水增多。“田家几
日闲, 耕种从此起”,农耕生产由南向北渐次展开。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农民就
有这样的认识, ③ 。
21.在下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6 分)
22.提取文中重要信息,为“惊蛰”下一个定义。不超过 45 个字。(4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从 2003 年至今,已经举办了 19 届,备受关
注的颁奖仪式隆重大气,真挚感人。
2021 年初,在应对石家庄突发疫情时,社区志愿者做出了巨大贡献。社区
举行隆重仪式,为志愿者颁发证书。
我国重视传统年节,不少地方现在仍然保留着磕头拜年的仪式,即使对每日
相守的父母长辈,也要磕头行礼。
也许你还见证过很多其他仪式:升旗仪式、誓师仪式、婚丧仪式……
中国是“礼仪之邦”,向来重视仪式,但是对于各种仪式,人们又存在不同
的看法。班级计划组织一场“仪式与文化”讨论会,请你写一篇发言稿,阐述自
己对于“仪式”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下水范文:
仪式如鉴,文化赓续
——“仪式与文化”讨论会发言稿
各位同窗:
大家好。赤子感九州,奖杯剔透似冰心;义士纾疫难,证书殷红如烫血。从
“感动中国”颁奖到我市为抗疫志愿者颁发证书,仪式,一如五千年来一般,在
不断加强着我们华夏礼仪之邦的文化认同。在我看来,仪式正仿佛一面面镜子,
帮助我们对文化传承中的过去与未来进行观照。因此,请允许我谈一谈:仪式如
鉴,文化赓续。
首先,仪式如后视镜,让我们不忘文化的昨日来处。《大学》云:“诚于中,
形于外。”传承至今的仪式,正是华夏先民们在诚于中的内化融合之后创造的形
于外的文化载体。一场场仪式,恰能为民族断残零落的精神史,提供一个绵延不
绝的栖脚处。中秋望月是仪式,在那“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仰
望中,我们体会了何为家族亲情;张贴对联是仪式,在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
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楹联中,我们感悟了何为使命担当。继
承这些仪式,可让我们寻得民族文化之根。
其次,仪式如望远镜,让我们认清文化的未来去向。在历史的发展中,诸多
仪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这并非是对传统文化的背弃,正相反,这体现的恰是
一个有活力的民族对未来的兼容。从《礼记》所言的男子“二十曰弱,冠”、女
子“十有五年而笄”到如今 18 岁成人誓师礼,我们更明白了“故今日之责任,
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从王安石笔下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
苏”到如今禁放烟花、视频拜年,我们亦更清楚了健康、真诚才是团聚的真谛。
不拘旧俗的仪式,让文化在未来拥有更强的生命力。发扬这些仪式,可让我们加
固民族文化之基。
当然,要继承与发扬仪式,绝不等于我们要将所有传统仪式一味传承。低俗
婚闹是仪式,如若继承,只会玷污圣洁的婚礼;生者殉葬是仪式,如若发扬,只
会践踏基本的人权。对于那些属于文化糟粕的仪式,我们要坚决淘汰。择其善者
而“继”之,其不善者而“弃”之,才是我们对待仪式应秉的态度。
当“感动中国”的奖杯让你热泪盈眶,当我市抗疫的证书让你备受鼓舞,同
学们,其实我们堂堂中华的礼乐从未崩坏,它一直在不同形式的仪式中鲜活着。
而文化,也因仪式之鉴的映照而赓续得愈发清晰厚重。让我们传承好的仪式,发
扬新的仪式,让文化在仪式中过往不忘根可溯、未来不杂基更健。
仪式如鉴礼乐映,华夏之邦文化长。
以上,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