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复习课件
(
二
)
目录
当堂检测
02
01
作品梳理
01
作品梳理
·
第
26
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
第
27
篇
虽有嘉肴
·
第
28
篇
大道之行也
·
第
29
篇
马说
第
26
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
庄子
•
秋水
》
【
注释
】①
濠
(
háo
)
梁:濠水上的桥。濠,水名,在今安徽凤阳。②鲦
(
tiáo
)
鱼:一种白色小鱼。③是:这。④全:完全,完备。⑤循其本:追溯话题本原。循,追溯。⑥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等等。
文
意理解
庄子是如何摆脱惠子的追问的?
参考答案:
庄子返回争论的起点,偷换概念,把惠子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机智而巧妙地摆脱了惠子的追问。庄子的机智跃然纸上。
作品主旨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
写了庄子和惠子二人在濠梁上游玩,并就庄子能否知道“鱼乐”的问题进行了辩论,展现了两人不同的认知态度,同时也表现了他们思维的敏捷
。
写作
特色
1
.采用对话的形式。
2
.精彩的论辩艺术。
3
.笔法轻松,机智幽默
。
第
27
篇
虽有嘉肴
(2019
年与课外文言文以对比形式考查
)
《
礼记
•
学记
》
【
注释
】①
虽:即使。②嘉肴:精美的菜肴。③旨:味美。④至道:最好的道理。⑤是故:因此。⑥困:困惑。
⑦自反:自我反思。⑧自强:自己督促自己。⑨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文学常识
《
礼记
》
,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文意理解
1
.说说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参考答案:
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相互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讲“嘉肴”,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
不知
其善”的道理;然后,再列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
《
尚书
》
中的话印证观点。
2
.从学习的角度来看,“教学相长”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
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
“
教学相长”
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
确实
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然后“自强”。
作品主旨
本文先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然后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得出了教学相长的结论。
写作特色
1
.思路清晰,脉络顺畅。
2
.语言节奏感强,朗朗上口。
第
28
篇
大道之行也
《
礼记
•
礼运
》
【
注释
】①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②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③为:是,表判断。④与:同“举”。⑤修:培养。⑥不独亲其亲: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第一个“亲”用作动词,以
……
为亲。第二个“亲”指父母。⑦不独子其子: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第一个“子”用作动词,以
……
为子。第二个“子”指子女。⑧终:终老,终其天年。⑨矜、寡、孤、独、废疾者:矜,
同
“鳏”
,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废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者,
……
的
人。⑩分:职分,职守
。
!
归
:女子出嫁
。
@
于
:在
。
#
是
故:因此
。
$
乱
:指作乱
。
%
贼
:指害人
。
^
作
:兴起
。
&
外
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
*
闭
:用门闩插上
。
(
谓
:叫作、称作
。
)
大同
:指理想社会
。
文意理解
本文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参考答案: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作品主旨
文章阐述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写作
特色
运用排比修辞。排比句的功能主要是造成铺排效果,增强气势。
第
29
篇
马 说
唐 韩愈
【
注释
】①
伯乐: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②祗
(
zhǐ
)
:同
“
衹
(
只
)
”
,只、仅。③辱:辱没。④奴隶人:奴仆。⑤之:的。⑥骈死:
(
和普通马
)
一同死。⑦槽枥:马槽。⑧称:著称。
【
注释
】①
马之千里者:日行千里的马。②一食:吃一次。③或:有时。④尽:这里用作动词,吃完。⑤粟:这里泛指粮食。⑥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⑦食
(
sì
)
:同“饲”,喂。下文“而食”“食之”中的“食”读音和意思与此相同。⑧其:指千里马。⑨是:这样的。⑩能:才能
。
!
见
:同“现”
。
@
且
:犹,尚且
。
#
欲
:想要
。
$
等
:等同,一样
。
%
不可
得:做不到
。
^
安
:怎么,哪里
。
【
注释
】①
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②之:代词,指千里马。③不以其道:指不按照
(
驱使千里马的
)
正确方法。④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⑤鸣:鸣叫。⑥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⑦执策:拿着马鞭。⑧呜呼:表示叹息,相当于“唉”。⑨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文学常识
韩愈,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意理解
1
.“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样的人?
参考答案:
千里马
——
人才;伯乐
——
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人;食马者
——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2
.说说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什么观点,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
见教材八下
P123“
思考探究”第一题
】
参考答案:
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即
人才常有
,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这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
或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
3
.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参考答案:
(
1)
要具有良好的素质或才能;
(2)
后天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精种;
(3)
要能遇到善于识人才的伯乐。
4
.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
示例:当今是经济社会、信息社会,社会竞争激烈,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的人才。国家应创造宽松的人才环境,大力
推进素
质教育、终身教育,积极主动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人才也不应屈服于现实,应有“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寻求机会,展示才华。
作品
主旨
全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把知人善任的贤君比作伯乐,把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比作千里马,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
写作
特色
1
.托物寓意。
2
.条理清晰。
当堂检测
02
1
2
阅读
《
马说
》
,回答下列问题。
1
.重点字词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
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才美不外
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祗,同
“
衹
(
只
)”
,只、仅
见,同
“
现
”
,表现
食,同
“
饲
”
,喂
(2)
一词多义
喂
吃
动词,用马鞭驱赶
名词,马鞭
能力
能够
(3)
古今异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古义:
____________
今义: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②策之不以其道
古义:
____________
今义:道路
·
·
仆役
正确方法
·
(4)
词类活用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
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
……
竭尽
(5)
重点虚词
的
它,代指千里马
它
(
指千里马
)
的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用
按照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顺承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也只是辱没在奴仆的手里。
(2)
策之不以其道。
(
省略句
)
(
食马者
)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
(
驱使千里马的
)
正确方法。
(
省略了主语“食马者”
)
(3)【2020
•
黔西南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