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合集(72页).doc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九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诗两首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 过程与方法 ‎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 1.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 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3.比较阅读法 如将余光中与席慕蓉同类题材(抒写乡愁)诗歌进行比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爱这土地 一、导语设计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 ‎ ‎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 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朗读指导 ‎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 四、精彩研读 ‎(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 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涛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5)概括本诗的主旨。‎ ‎ 诗题“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这首诗抒发了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五、小结 ‎ 《我爱这土地》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这一现实的痛苦心理及深沉的爱国心声。‎ 六、作业 ‎1、背诵《我爱这土地》。‎ ‎2、预习《乡愁》。‎ 板书设计:‎ ‎ 鸟——诗人自己 ‎ 土地——祖国大地 意象朴实 ‎ 第一节 河流、风——抗争精神 象征深远 热爱祖国 ‎ 我爱这土地 黎明——解放区 至死不渝 ‎ 第二节 常含泪水 直抒胸臆 ‎ 深爱土地 激情澎湃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乡 愁 ‎ 一、导语新课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 提问学生背诵《我爱这土地》。‎ ‎ 二、资料助读 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三、 诵读指导 ‎ 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乡 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 四、合作研讨 ① 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② 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 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五、拓展延伸 ‎ 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 2.语言运用。‎ ‎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 乡愁是 ;乡愁是 ;‎ 乡愁是 ;乡愁是 ;‎ ‎ 3、小结 ‎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六、小结 诗歌选择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借助时空的变化来表达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描述了自己那缕缕不断、绵绵悠长的离别情绪。表达了诗人和台湾人民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以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七、作业 ‎1、背诵《乡愁》‎ ‎2、模仿《乡愁》的诗歌形式,写一首短诗。‎ 板书设计:‎ ‎ ‎ ‎ 时 小时候(少年) 邮票(小)——母子情深 ‎ 间 长大后(青年) 船票(窄)——夫妻恩爱 ‎ 顺 后 来(中年) 坟墓(矮)——生死别离 ‎ 序 现 在(老年) 海峡(浅)——思乡哀愁 ‎ 借物抒情 教学反思:‎ ‎2 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感情背诵本诗。‎ ‎ 过程与方法 ‎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 1.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 联想想象欣赏法 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研讨点拨法 用于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主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一、导语设计 ‎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资料助读 (投影)‎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三、掌握下列字词。‎ 锦幛(zhàng) 荇藻(xìng zǎo) 蓬蒿(Péng hāo)‎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 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四、诵读指导 ‎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 ‎ 我/用残损的手掌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 ‎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只有那辽无、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 ‎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子手中乳,‎ ‎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于手掌 ‎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生的禾草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 五、精彩赏析 ‎ ‎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同时也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的作用),如 “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六、整体感知 ‎(1)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 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七、拓展延伸 ‎(1)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 ‎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八、小结 诗人以“残损的手掌”象征自己坚贞不屈的意志,通过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表现了诗人对侵略者铁蹄下灾难深重的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表达了自己的忧愤之情;通过对解放区的深切赞美,表达了诗人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和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九、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诗,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 板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 沦陷区:遭受蹂躏、支离破碎 凄楚忧愤 ‎ 憎 ‎ 手掌的感觉 对 比 感情变化 ‎ 爱 ‎ ‎ 解放区:亲切温馨、和煦明媚 热切期盼民族复习 教学反思 ‎3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理解、积累“干瘪、疲惫、簇新、迷惘、绯红、喷薄”等词语。‎ ‎ 2.了解舒婷的涛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有感情诵读并背诵全诗。‎ ‎ 过程与方法 ‎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 3.把握诗歌的情感历程,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 1.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2.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教学方法 ‎1. 诵读感悟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 ‎2.联想想象法 用于对诗中意象含义的把握。3.讨论点拨法 用于对诗歌主题的分析。‎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 同学们,爱国是个古老的主题,从《诗经》发轫,《楚辞》登程,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以屈原为代表的众多的爱国诗人,他们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的。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朦胧诗人舒婷,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将个体的“我”汇注于祖国的大形象,抒发了富有时代特征的一代人的严峻思考、深刻反省和顽强追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与传统一脉相承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体会诗中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二、资料助读 ‎ 本文作者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不定期的执情释出来的执情化验室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三、检查生字新词预习情况 干瘪(biě) 驳船(bó) 蜗行(wō) 胚芽(pēI) 迷惘(wānag)‎ 隧洞(suì) 绯红(fēi) 淤滩(yū) 纤绳(qiàn)‎ 四、诵读指导 ‎1.提示: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第一节,长句式,多节拍,每两行表现一个意象,仿佛是一首以低音缓慢升起的乐曲,给人一种沉重感。这种诗句的音韵效果与诗人对贫困祖国的忧患意识十分相似。第二节,诗句简短急促,把忧国的情绪强化为深深的悲怆。第三节,诗句拉长,节拍增多。这种起伏变化,造成全诗节奏反复回旋,抑扬顿挫,为第四节把全诗推向巅峰创造了条件。第四节,节奏更快,而且排比的运用,加强了语言的力度。这就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亢、激昂的高峰。‎ ‎ 2.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诗句节拍、重音。‎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五、合作交流 ‎(1)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 ‎(2)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 第二诗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飞天”是宗教传说中的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在民间备受尊崇,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 ‎(3)第三诗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 第三诗节中的感情色彩由悲哀愁苦一变而欣喜亢奋。诗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这显示出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 ‎ (4)第四诗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用自己的理解概括本节内容。‎ ‎ 第四诗节中抒发的感情紧承上节,但程度有所加强,涛的感情达到了高潮。诗人将抑制不住的强烈感情化作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取得她的“富饶”“荣光”和“自”,去实现她的伟大理想。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使诗的思想为之升华。‎ 六、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各诗节的大意。‎ ‎ 明确:第一节:回溯祖国数百年的贫困、落后的历史。‎ ‎ 第二节:写人民的痛苦和希望。‎ ‎ 第三节:描绘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 ‎ 第四节:强调“我”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关系。‎ ‎2.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 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我”与祖国一起经受苦难,并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诗人通过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象征着祖国饱经风雨而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七、小结 这首诗运用平凡而富有特征的意象,将个体的“我”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我”与祖国的血肉联系,抒发了自我奉献、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强烈而真挚的感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为古老的祖国贫困落后而沉痛悲哀,为祖国焕发青春而欢欣鼓舞,这种悲喜交加的情感都是诗人对祖国热爱的自然流露。‎ 八、作业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2、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诗,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 板书设计 ‎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 人民的痛苦与希望 ‎“我”‎ 追溯历史贫困落后 献身祖国的热望 教学反思 ‎4 外国诗两首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 过程与方法 ‎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3.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其形式特点。‎ ‎2.合作研讨法 休斯的诗意象凝练、表意深刻。《黑人谈河流》中“河流”意象以及以夸张手法回顾历史等,可引导学生合作研讨,加深认识和体会。‎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录音机及示范朗诵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 ‎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 ‎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 ‎ 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 三、生字新词预习 虔信(qián): 慰藉(jí): ‎ 四、整体感知 诵读课文,感知大意:‎ 第一节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热爱。 第二节诗人通过描绘祖国土地上的美丽风光,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 第三节诗人通过描绘俄罗斯人民平常的生活,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 五、讨论解惑《祖国》 1. 怎样理解“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一句的内涵和作用。 ‎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这一句统摄全诗,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爱情”。这是个奇特的想法。下面的诗句围绕这种“爱情”展开。 ‎ ‎2.“我”对祖国的爱“奇异”在何处? ‎ 连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胜。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虔信的宁静,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神圣的传言,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梦幻。‎ ‎3. 诗人描绘了俄罗斯的河山风景和俄罗斯人民的生活,这些内容在诗中起何作用? ‎ 在《祖国》中,诗人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还详细描述自己在原野夜色中旅行的感受,以及和农民一起欢乐的场景。诗人没有使用激烈昂扬的口气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爱,只让自己的情感在寻常的生活里缓缓释放。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里,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俄罗斯祖国深切的爱,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六、合作研讨《黑人谈河流》‎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在《黑人淡河流》一诗中,“河流”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我的灵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形成结构上的前后呼应。‎ ‎ (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 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八、小结 这两首诗都抒写着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之情。对自己祖国和民族的热爱,是全人类的共同感情。放眼天下,纵观古今,你会一次次地被崇高的爱国情感所打动。‎ 九、作业 以本单元课文为主,再搜集一些爱国思乡的诗歌,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开一次新诗朗诵会。‎ 板书设计 草原、森林 河流、白桦 祖国原野景色 ‎ ‎ 对祖国的爱 奇异的爱情 ‎ ‎ 祖 国 ‎ ‎ 打谷场、农家茅 房、小窗、饮酒、笑谈、舞蹈 农村生活场景 ‎ ‎ ‎ 第一部分 认识历史——河流是黑人种族生存的见证 ‎ 幼发拉底河 沐浴(诞生)‎ ‎ 刚果河 盖茅舍(繁衍) 见证历史 黑人谈河流 第二部分 回顾历史 尼罗河 建金字塔(文明) 创造文明 ‎ 密西西比河 听歌声(解放)‎ ‎ 第三部分 成为历史——灵魂和河流一般深邃 ‎ ‎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教学反思 ‎5 孔乙己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 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 过程与方法 ‎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难点 ‎ 1.把握小说主题。‎ ‎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3.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 ‎ 1.诵读法 反复诵读,仔细揣摩鲁迅小说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深刻理解人物形象,进而整体把握内容。‎ ‎ 2.质疑探究法 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 3.比较阅读法 将本文与《范进中举》对照比较,了解封建末期知识分子的心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孔乙己画像“咸亨酒店”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一、导语设计 ‎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 ‎1、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2、为什么酒店取名“咸亨”呢?‎ ‎ “咸亨”一词,最早见于《易经》。 《易经》中有“品物咸亨”之句。据《尔雅• 释诂》:“咸,皆也”。“亨”是通达顺利的意思。 “咸亨”合在一起,就是一切通达顺利。‎ 在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绍兴的咸亨酒店又重新开张了。‎ ‎3、关于“孔乙己”原型的几种说法:‎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1)《孔乙己》中的主角孔乙己,据鲁迅先生说,实有其人,此人姓孟,常在咸亨酒店喝酒,人们都叫他“孟夫子”,其行径与“孔乙己”中所描写的差不多。‎ ‎ (摘自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 ‎(2)他本姓孟,大家叫他孟夫子,他的本名因此失传。------他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以至穷得几乎讨饭。他替人家抄书,可是喜欢喝酒,有时连书籍纸笔都卖掉了,穷极时混进书房里去偷东西,被人抓住,硬说是“窃”书不能算偷------他常到咸亨酒店喝酒,可能住在近地,却也始终没人知道,后来他用蒲包垫着坐在地上,两手撑了走路,也还来吃过酒,末了便不见了。‎ ‎ (摘自陈根生的《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 ‎(3)作者的本家,名叫“四七”。此人喜欢喝酒,抽鸦片,但能写得一手好字。经常穿着破旧肮脏的竹布长衫,头上歪戴瓜皮帽,到处游荡。他好骂人。却经常被人打。 -------(摘自陈根生的《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 ‎(4)相传当时绍兴城内有一个名叫“亦然先生”的,此人生活贫苦,为谋生计只得以卖烧饼油条度日,但不肯脱下长衫,又不愿大声叫卖。小贩们吆喝一声,他跟在后面低低叫一声“亦然”,令人啼笑皆非。孩子们常围着哄笑,异口同声叫他“亦然先生”。从此亦然先生也就此扬名绍兴了。 “亦然先生”卖完大饼,就缓缓踱到咸亨酒店,掏出几枚铜钱,要一碗酒,一碟茴香豆,慢慢边喝边嚼着茴香豆。孩子们见了纷纷赶来讨豆吃,他就每人一颗地分给孩子们,直到碟中的茴香豆所剩无几,就用手盖住碟子,嘴里还念念有词:“多乎哉?不多也------”。‎ ‎ (摘自黄道富《咸亨酒店与孔乙己》)‎ ‎ 三、检查生字新词预习情况 ‎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颓唐(tub)  附和(he)    分辩(bean)  不屑置辩(die)‎ 咸亨酒店(hang) 砚(yam)    荤菜(hen)    羼水(Chan)‎ 拭(shy)   蘸(Zhan)    惋惜(win)  阔绰(Chou)‎ 舀水(you)  涨红(hang) 绽出(Zhan) 哄笑(hang)‎ 间或(jean)   着了慌(Zhao)  打折(she)  门槛(ken)‎ ‎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词语。‎ ‎①、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屑,值得。②、颓唐: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 ‎③、分辩:辩白,辩解。 ④、格局:布置的格式。⑤、缠夹不清,搅扰、夹杂不清。‎ ‎⑥、之乎者也:“之、乎、者、也”是文言文里常用的语助词,常用来形容丰文不白的话或文章。含讽刺意味。‎ ‎⑦、大抵:大概。‎ ‎⑧、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不因穷困而丧失其道德意志。固,固守,安守。‎ ‎⑨、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⑩、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人)‎ 四、速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开头3段)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大概情况,做为孔乙己出场的背景。‎ 发展:4—9段)写孔乙己第一次出场,表现孔乙己是大伙的笑料。‎ 高潮和结局:(l0-13段)写孔乙己第二次出场,表现孔乙己被打折腿后的遭遇。‎ 五、小结 ‎ 课文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悲剧形象,深刻揭露了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 六、作业 ‎ 1.熟读课文。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 一、导入 ‎ 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20世纪的文化伟人,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以文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精神的启蒙主义抱负。在他一生所创作的三十多篇小说中,他最喜欢的是收在小说集《呐喊》中的《孔乙己》。巴金也说《孔乙己》写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二、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1.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 (1)概括介绍:‎ ‎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 (2)肖像描写:‎ ‎ ①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委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 ②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 ‎ 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 (3)语言神态描写:‎ ‎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 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 ④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 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亡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 (4)动作描写:‎ ‎ ①“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 2、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 三、精彩研读 ‎ ‎1、对次要人物的描写与分析 ‎(1) 掌拒:“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四次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以追逐利润为目标的经营者,为赚取利润不择手段。自私冷漠贪婪 ‎(2)短衣帮 ‎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两次出现“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快乐的空气。” “谁晓得,许是死了。” ‎ 靠出卖劳力维持生计。没文化、愚昧、麻木、缺乏同情心 ‎(3)小伙计 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吗?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 年幼单纯,不谙世事,受大人影响,为生计也变得冷漠无同情心 ‎(4)丁举人 ‎“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在打折了腿。”‎ 爬上去的“读书人”有权、有势、有钱。凶狠、残忍、仗势欺人 ‎2、文章通过对鲁镇酒店和次要人物的描写,你觉得孔乙己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 孔乙己生活在一个 充满黑暗、腐朽、麻木、冷漠、虚伪、势力的封建社会环境中。‎ ‎3、学生合作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思想原因:思想僵化,因循守旧,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社会原因:是吃人的封建社会和封建科举制度。‎ 四、研读探讨,理解文意 ‎ 1.学生阅读课文的前三语段,也即“序幕”部分,思考:小说一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介绍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 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 2.学生通读课文第4~12语段,也即小说的主体部分。合作探究:‎ ‎(1)文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文中四处写众人的哄笑。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处于社会底层,麻木不仁,自私冷酷,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与帮助,相反只知哄笑取乐,在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 用众人的哄笑贯穿孔乙己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更加深刻了。‎ ‎(2)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来麻醉失落的灵魂吗?请大胆谈出自己的看法。‎ 孔乙己到酒店不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麻醉灵魂深处的隐痛,他可能另有所求:‎ ‎ ①他只有站在“短衣帮”这个社会群体中才能显示他读书人的身份,他要在这里寻求人们对他的“读书人”社会地位的肯定和认可,以抚慰他那因没考中秀才而产生的悲哀;‎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 ②“不拖欠酒钱”是为了表现他想在酒店这个小社会里寻求人们对他品行的认可;‎ ‎ ③“教小伙计认字”是要求得到人们对他学识的认可;‎ ‎ ④孔乙己在别的酒店那里承受的是冷酷无情的嘲笑,只有在孩子们中间才能寻求到一点温暖;‎ ‎⑤他每次用辩解来掩饰自己的劣迹,同时也是为了想寻求一个读书人的自尊。‎ ‎ 五、写法点拨 ‎1、小说对孔乙己的描写,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由这些描写看出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正面描写:孔乙己的外貌、绰号的来历、面对众人嘲弄时的语言、神态、动作等。‎ 侧面描写:孔乙己的身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 由这些描写看出孔乙己是一个麻木不仁又至死不悟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也是冷酷社会的牺牲品。‎ ‎2、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  本文要在短短的篇幅中交代孔乙己的一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以一个小伙计“我”的角度审视观察周围世界,既方便叙述,减少叙述文字,又显得客观、真实、可信。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有利于表达一种悲喜交融的气氛。另外,小伙计涉世未深,还不像掌柜的那样冷酷,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 ‎3、讨论:“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 这句话一方面深刻说明孔乙己可有可无、可笑可怜、无足轻重的地位,显示他的寂寞与悲哀;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的冷漠、麻木,对他人漠不关心、毫不同情。‎ ‎4、讨论:小说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小说结尾意味深长。孔乙己既然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没有人关心他,谁也不能确切知道他是死了,还是活着,只能说“大约”。‎ 孔乙己是个好喝懒做的人,只要有一口气,就是爬也要爬到咸亨酒店来喝上一口酒的,然而从初冬到年关,到第二年端午,再到中秋,又到年关,始终没见孔乙己来,看来孔乙己并非“许是死了”,而是“的确死了”,这是很合乎逻辑的。结尾处看似矛盾的词语更加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无疑也加强了小说对吃人的封建制度的控诉和鞭挞的力量。‎ ‎5.讨论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 分析后归纳: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七、小结 小说通过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时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板书设计 ‎ 孔乙己 ‎ 鲁 迅 环境: 咸亨酒店 封建社会 ‎ 热衷功名——科举失败 人物形象: 死要面子——自欺欺人 孔乙己 好喝懒做——至死不悟 ‎ 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主题: 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 批判麻木冷漠的国民性 教学反思 ‎6 蒲柳人家(节选)‎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理解、积累“隐匿、荣膺、一气呵成、妙手回春、如坐针毡、芒刺在背”等词语。‎ ‎ 2.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 3.了解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上农村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 ‎ 过程与方法 ‎ 1.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 2.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 3.扩大阅读视野,进一步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难点 ‎ 1.诵读,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 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3.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教学方法 ‎ 1.诵读法 小说语言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体会,精彩的语句和段落还可作背诵要求,使学生能深入领悟小说语言运用。‎ ‎ 2.研讨探究法 用于对人物性格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鼓励学生结合阅读经验,研讨交流,以感悟小说的独特魅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京东北运河风情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 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他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有《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中秋节》《蛾眉》等短篇小说集,《运河的桨声》《蒲柳人》《瓜棚柳巷》《荇水荷风》《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中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等长篇小说,《我与乡土文学》《我的创作生涯》等散文短论集,以及《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他的《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读准下列字音。‎ ‎ 擀(gǎn) 剜(wān) 腌赞(ā zā) 到气(dáo)唿(hū)哨 咯(kā)吧 呱(gū)呱坠地 ‎ 荣膺(yīng):光荣地获得。 膺:承受,承当 隐匿(nì)隐藏、躲起来。   如坐针毡(zhān):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   影影绰绰(chuò):模模糊糊,不真切。 ‎ ‎ 合作交流 ‎ ⑴第一部分最能表现一丈青大娘性格的是什么事情?分析一下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表现一丈青大娘的性格的?   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作者运用了外貌描写(如“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动作描写(“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语言描写(“不能叫你们腌臢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神态描写(“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除以上正面描写外,小说还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纤夫无力招架的狼狈形态来反衬一丈青大娘的刚直不阿、疾恶如仇、威武勇猛。    ⑵ 在这篇课文中,何满子的奶奶为什么号称“一丈青大娘”?   奶奶一丈青大娘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泼辣大胆、刚直不阿,爱打抱不平,这种女中豪杰的形象,与《水浒》中的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颇为神似,所以得名。‎ 探究质疑   1、 为什么爷爷号称“何大学问”?   爷爷的外号带有戏谑的性质。他貌似关公,脾气性格也像关老爷一样,侠肝义胆,仗义轻财,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同时善于讲故事,想像力丰富,编起故事来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因此得了个“何大学问”的外号。   2、 自从爷爷被尊称为何大学问以后,他在学问上下了哪些功夫?由些说明了什么?   看书念书、不耻下问、咬文嚼字、拜祭文庙、自我反思、为孙请师。这表现出他对文明进步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渴求知识而不得的贫苦百姓的心声。 ‎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精读品析 ‎ 1、小说中写到了哪些人物?他们各有什么性格特征?   一丈青大娘:泼辣大胆、刚直不阿、性格豪爽、口苦心甜、热情正直、淳厚朴实。   何大学问:侠肝义胆 仗义轻财 慷慨豁达 好戴高帽    何满子(线索人物):机灵顽皮、纯真稚气。          运河人民:扶危济困 赤诚相见。  2、 小说语言具有什么特色?   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充满乡土气息。‎ 四、拓展延伸   1、阅读“自从他被尊称为何大学问以后……难道孙儿到头来也要落得个赶马或是学徒的命运?”后回答。    ⑴ 选文第1段中的第1句的作是什么?‎ ‎     承上启下。    ⑵ 他被尊称为何大学问,那么他是不是真有大学问?(用原文回答)      可从没进过学堂一天,斗大的字认不得三筐,而且只会念不会写。    ⑶ “他也真在学问上下起功夫来了”,这里的“真”应如何理解?      他有真正的行动:看书念书、不耻下问、咬文嚼字、拜祭文庙、自我反思、为孙请师。    ⑷ 请概括选段的语言特点。      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充满乡土气息。    ⑸ 你还在哪部作品中读到与女主人公类似的人物形象,试分析她们性格的共同之处。      如《水浒传》中的扈三娘、孙二良、顾大嫂。共同点:泼辣能干厉害,有正义感。 五、课堂小结 ‎ 同学们,正是丰富深厚的民族传统和浓郁的水乡风情,孕育了刘绍棠高度独创的乡土文学。“我要一生一世讴歌生我养我的劳动人民”(刘绍棠语),这满怀的率真之情,恰是我们解读乡土创作情感的一把钥匙。透过小说的渲染,我们洞察人物,更能观照那曾经鲜活演绎着的社会生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乃至将来,生活的底色都是鲜亮的,文艺也是如此。只要我们用心去品读。‎ ‎ ‎ 板书设计 ‎ 蒲柳人家 ‎ 刘绍棠 ‎ “一丈青大娘”:‎ ‎ 泼辣大胆 刚直不阿 ‎ 口苦心甜 溺爱孙儿 民族作风 ‎ “何大学问”: 民族气派 ‎ ‎ 侠肝义胆 仗义轻松 ‎ 慷慨豁达 爱打抱不平 教学反思 ‎7 变色龙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理解、积累“沉静、无精打采、异想天开、径自”等词语。‎ ‎ 2.了解契诃夫的小说创作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人物形象及小说主题。‎ ‎ 过程与方法 ‎ 1.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 2.体会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在小说中的作用,领会小说的讽刺艺术。‎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培养学生做人正直、表里如一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 小说用个性化人物语言刻画奥楚蔑洛夫欺下媚上、见风使舵的性格特征。‎ 理解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 教学方法 ‎ 1.诵读法 契河夫的短篇小说以对话取胜,语言有显著的特色。课文运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来突显人物性格。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活泼的分角色朗读形式,体会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 ‎ 2.激疑探究法 抓住文眼“变”‎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引导学生主动质疑问难,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同时本文是一篇讽刺小说,人物形象具有类型化的特点,分析人物性格时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 同学们,说起人们眼下追求的个性宠物——蜥蜴,很多人的感觉是丑陋、可怕的,实蜥蜴中的一种叫变色龙的,它会随着环境颜色的改变而改变皮肤颜色。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1884年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就叫《变色龙》,其中的奥楚蔑洛夫警官也有善变的技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去了解那里发生的故事。(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 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末具有世界声誉的俄国短篇小说大师,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革新家。出生于小市民家庭,靠当家庭教师读完中学。契诃夫一生写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其中名篇有《变色龙》《苦恼》《万卡》《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新娘》等。剧本有《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等。‎ ‎《变色龙》写作于1884年,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当时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为了强化反动统治。豢养了一批欺下媚上的走狗,为其镇压人民服务。他也制定了一些掩人耳目的法令,给残暴的专制主义蒙上了一层面纱。沙皇专制警察往往打着遵守法令的官腔,而干的却是趋炎附势、欺下媚上的勾当。《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三、生字新词教学 ‎(1)应掌握的字: ‎ 劈开(pǐ) 戳(chug) 戮(lug) 胚子(phi) 蔑(mien) 恐吓(he) ‎ ‎(2)应掌握的词: ‎ 异想天开:形容想法非常奇怪,完全不切实际。 ‎ 洋溢:充分流露。 ‎ 径自:表示自己直接行动。 ‎ 娇贵:看得贵重,过度爱护。‎ 四、理清故事情节 ‎ 1、选取日常生活的片断进行艺术概括,以此来反映尖锐重大的社会问题。是契诃夫小说创作的特色。那么,本文写了怎样一件事?主要人物是谁?文章又是主要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的?‎ ‎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明确:‎ ‎ 小说描写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手指”这一案件的经过。主要人物是奥楚蔑洛夫。主要运用对话刻画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的性格特点。‎ ‎ 2.学生速读课文,讨论作者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划分课文的段落,了解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 第一部分(1—5段)写警官奥楚蔑洛夫碰上一个“案子”—狗咬人事件。这是故事的开端。 ‎ 第二部分(6—27段)写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案件”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也是全文的重点。 ‎ 第三部分(全文的最后两段),写奥楚蔑洛夫审理“案子”结束,小狗被带走,赫留金受到讪笑和恐吓。这是故事的结局。‎ ‎3、学生自读课文,根据对小说内容的初步理解,给课文另拟一个题目。‎ ‎ 学生可能拟出的题目是: 一个见风使舵的人/ 一个变化多端的人/ 两面人/ 势利眼的警官 ‎ 五、小结 本文运用强烈的讽刺艺术,鲜明的对比;构思巧妙,情节曲折。‎ 六、作业 续写课文内容。‎ 要求:想象警官走后又发生了什么事。4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一、引入 ‎ 提问学生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二、合作探究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 ‎ ‎2.结合有关词语,弄清“案子”发生的地点、情况,“案子”双方的身份。 ‎ 地点:木柴厂门口。 ‎ 情况:狗咬伤了人的一个手指头,人打瘸了狗的一条腿。 ‎ 案子双方的身份:“原告”:首饰匠赫留金;“被告”:白毛的小猎狗。 ‎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3.“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这一处的环境描写给人的感受怎样?作者描写这样的环境有何作用? ‎ 这一处的环境描写给人的感受是压抑。压抑的社会环境是军警宪兵当道的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社会的写照,这里的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案子”发生的社会背景,“一片沉静”、“一个人也没有”,写社会环境的冷清、凄凉。“门无精打采地敞着”,用拟人手法暗示市场的不景气;把商店、饭馆的门比喻成“饥饿的嘴巴”,形象写出了无顾客上门,门可罗雀的萧条景象。“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语意双关,明指人类是上帝创造的,暗指沙皇的统治,语含讽刺意味。 ‎ ‎4.找出第一节描写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 ‎“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 ‎ 军大衣是按皇警犬的特殊标志,也是他装腔作势,用以吓人的工具。“新”和“跟着巡警”显示了他威风凛凛;但跟的只有“一个”巡警,又端着“一个”筛子,这就显得不伦不类,和威风凛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收到了讽刺的效果。“没收来的醋栗”暗示了军警宪兵横行,老百姓的自由和财产得不到保障的时代背景。 ‎ ‎5.总结、扩展 ‎ 第一部分为我们刻画了当时沙俄的特殊的社会环境:军警当道欺压百姓,由一件小事却被奥楚蔑洛夫借题发挥,小题大作,大耍威风,讽刺揭露沙皇统治的黑暗腐朽。‎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二部分,要求读出语气、语调。 ‎ ‎2.讨论奥楚蔑洛夫“变”的根据。 ‎ ‎“小狗的主人到底是谁”也是本文的线索。‎ ‎3、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事件过程中,前后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变化的原因和内容。‎ ‎ 最初:听了赫留金申诉,不知狗主人是谁时 ‎ 对小狗——野畜生,疯狗,把它弄死好了。‎ ‎ 对赫留金——肯定赫留金被狗咬了。‎ ‎ 第一次:人群中有人说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时 ‎ 对小狗——它是那么小,它怎么会咬着你的?‎ ‎ 对赫留金——你那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你们这些鬼东西。‎ ‎ 第二次: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 ‎ 对小狗——下贱胚子。‎ ‎ 对赫留金——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 ‎ 第三次:巡警说是将军家的狗时 ‎ 对小狗——名贵的狗。狗是娇贵的动物。‎ ‎ 对赫留金——你这混蛋,不用把你那蠢手指头伸出来!怪你自己不好!‎ ‎ 第四次:厨师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 ‎ 对小狗——野狗,弄死它算了。‎ ‎ 第五次:厨师说是将军哥哥的狗时 ‎ 对小狗——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 对赫留金——我早晚要收拾你!‎ ‎4、归结奥楚蔑洛夫的形象。‎ 奥楚蔑洛夫是一个溜须拍马、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沙皇专治统治的忠实走狗形象。‎ 四、深读、体会小说手法 ‎ 1.小说的语言是充分个性化的。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在个性化的语言中得到充分展现。请揣摩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学生结合语境诵读、揣摩,教师明确:‎ ‎ (1)“我要揭你的皮,坏蛋” ‎ 解析: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小市民赫留金要借狗咬手指头捞一把赔偿金的心态。 ‎ ‎(2)“就连那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 ‎ 解析: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市民赫留金把被咬的手指头当作物证向人炫耀,以图捞一把赔偿金。 ‎ ‎(3)“这个案子的‘罪犯’呢……它那含泪的眼睛流露出悲苦和恐怖的神情” ‎ 解析:用拟人手法写小狗,把它作为具有“狗性”的人的辉映。 ‎ ‎(4)“他老人家是明白人,看得出来到底谁胡说,谁像当着上帝的面一样凭良心说话。” ‎ 解析:用比喻的手法,写赫留金在警官面前的逢迎拍马,表现他既是一个庸俗的小市民,又是一个有所恳求的“小人物” ‎ ‎(5)“你呢,赫留金,受了害,我们绝不能不管。” ‎ 解析:双重否定的句式,写奥楚蔑洛夫在未知狗的主人时,摆出一副“扶弱抑强”的架式,与后面得知狗主人可能是将军时的态度变化形成强烈对比,造成绝妙讽刺的效果 ‎ 2.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在小说中反复出现,请仔细体会这些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的作用。 ‎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学生筛选、思考,教师点拨:‎ ‎ 小说一开始,作者就把这件具有象征意义的道具和它的主人一下子推到读者面前。新的军大衣是沙皇警犬的特殊标志,也是他装腔作势,用以吓人的工具。作者以“军大衣”这一服装.交代了奥楚蔑洛夫的身份。‎ ‎ 第二次写军大衣是在奥楚蔑洛夫听到有人说“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以后“把大衣脱下来”,他脱大衣不是因为天气热,而是“判”错了狗,急得他浑身冒汗。脱大衣的动作,既揭示了他猛吃一惊,浑身燥热的胆怯心理,也表现了他借此为自己变色争取时间以便转风使舵的狡猾。这一“脱”,形象地勾勒出了这个狐假虎威。欺下媚上的沙皇走卒的丑恶心灵。‎ ‎ 当他训了赫留金一顿,忽听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又立刻抖起威风。可又有人说:“没错儿,将军家的!“这时他大惊失色:“……给我穿上大衣吧……挺冷……”这是第三次写他的军大衣。这里穿大衣则是心冷胆寒的表现,以遮掩他刚才辱骂了将军而心中更深一层的胆怯,并进而为再次变色作准备罢了。这里的一“脱”一“穿”,热而不冷,把奥楚蔑洛夫凌弱臣强的丑态暴露无遗。‎ ‎ 结尾,他训了一通赫留金后,“裹紧大衣……径自走了。”这里第四次写军大衣,既形象而又逼真的刻画这条变色龙出尽洋相之后,又恢复了他奴才兼走狗的常态。继续去耀武扬威,逞凶霸道去了。‎ 总之,作品通过对奥楚蔑洛夫军大衣穿而又脱,脱而又穿,这四个细节的描绘,淋漓尽致地勾画出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以及他卑劣的心理活动。‎ 五、主题解读 ‎(1)小说结尾写道:“普洛诃尔喊一声那条狗的名字,带着它从木柴厂走了。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那群人笑什么呢?为什么笑?‎ 针对那群人的笑,学生的理解有如下几种说法:‎ ‎ 笑赫留金事与愿违,他本来想得到赔偿,结果却是一场空;‎ ‎ 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奥楚蔑洛夫这样一个警官。他见风使舵,媚上欺下,一副统治者奴才的嘴脸:‎ ‎ 笑赫留金偏偏遇上了这样一条狗。如果这狗的主人不是将军的哥哥,结果就不一定这样了;‎ ‎ 笑这个社会里,一人得势,鸡犬升天;‎ 笑当时穷人不如富人家的一条狗等。‎ ‎ (2)自然界中的变色龙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而奥楚蔑洛夫几次变色又是为了什么?作者通过他的言行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 奥楚蔑洛夫之所以几次变色,是因为他不敢得罪权贵,哪怕仅仅是权贵家的一条狗。这样的一个小官僚,面对一般群众的时候,他往往会摆出一副官架子,如他一出场。穿着新的军大衣,在众人面前“严厉”的表情,一个拿腔作调、作威作福的小官僚的形象毕现。而面对权贵,却是一副奴颜婢膝的样子。这样的人物是当时社会的必然产物。当时沙皇统治的俄国,经济落后,思想保守,实行残酷的专制统治,而作为这样一个国家机器上的小零件,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不得不用丧失人格和尊严来换取生存空间。这样的人物虽然可恨,但作者批判的锋芒其实更多的是指向当时腐朽专制的社会。指向孕育这种奴性人格的土壤。‎ ‎(3)三次提到“法律”有何作用。 ‎ 所谓“法律”只是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工具,绝不会是保护人民的,说明沙皇法律的虚伪性。使小说的主题不仅仅停留在对一个小警官的揭露上,把矛头直指沙皇的专制统治。‎ ‎ (4)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 小说通过对见风使舵,欺下媚上的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沙皇专制统治的忠实走狗的刻画,巧妙地揭露了俄国警察制度的反动和虚伪,批判了它反人民的实质。‎ ‎ 六、小结 ‎ 同学们,契诃夫用漫画式的写法塑造了鲜活的变色龙形象,让我们惊叹小说的精妙。精短的篇幅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艺术内涵。值得我们仔细品味。反观现实,类似善变的后果则会是人际交往的荒漠,所以真诚友善才应是我们处事待人的追求。让我们工整地写就“人”字的一撇一捺。‎ ‎ 七、作业 ‎ 纷繁世态给了你了解社会、关照人生的思考与启迪,请构思一篇小小说,以你的独特视角去展现现代社会的横断面。要求立意自定,文题自拟。‎ 板书设计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教学反思 ‎8 热爱生命(节选)‎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理解、积累“踉跄、窒息、辗转、吹毛求疵、奄奄一息”等词语。‎ ‎ 2.了解杰克·伦敦的人生及创作经历,把握小说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结构。‎ ‎ 过程与方法 ‎ 1.体会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 ‎ 2.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其象征意味。‎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体会小说主人公坚韧顽强、不畏艰险的性格特征,培养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理念。‎ 教学重点、难点 ‎ 1.诵读,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体会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2.体会小说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杰克·伦敦“善于刻画毅力坚强的人们”(高尔基语),描写细致是课文的突出特点。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体会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2.研讨探究法 在主人公身上寄寓着作者的人格理想和美学追求,引导学生研讨探究,理解小说的象征意味,激发积极有为的人生理想。‎ ‎3.引申比较法 引导学生将课文与七年级下册中的《伟大的悲剧》(茨威格)、《荒岛余生》(笛福)进行联系引申,在对照中更为深刻地体会主人公的拼搏精神。‎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 ‎ 同学们,说起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我们自然会想到他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和拼搏中蕴蓄生命的北方小说。北极地带严寒自然情境中毅力坚强的人们,传递着的是撼人心魄的力量。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热爱生命》,去了解一个美国西部淘金者绝境求生的艰难历程。(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 杰克·伦敦(1876~1916)美国小说家,生于加利福尼亚旧金山一个破产农民家庭。他从幼年起就不得不出卖体力养活自己。他当过牧童、报童、童工、工人、水手。他还参加过1893年大恐慌中失业大军组成的抗议队伍,以流浪罪被捕入狱,罚做苦工几个月。 ‎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出狱后,他一边拼命干活,一边刻苦学习,广泛涉猎达尔文、斯宾塞、尼采和马克思等人的著作。他曾考进加利福尼亚大学,一年后辍学。后来受了阿拉斯加淘金热的影响,加入了淘金者的行列,却因病空手而归,但带回了北方故事的丰富素材。从此,他埋头写作,成为“出卖脑力劳动”的职业作家。‎ ‎ 杰克·伦敦从1900年起连续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通称为“北方故事”,是他的成名之作。描写英国伦敦贫民窟和工人的悲惨生活《深渊中的人们》、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政治幻想小说《铁蹄》等许多中长篇小说和散文集,深刻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罪恶,有力地控诉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公开号召用阶级斗争和武装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 杰克·伦敦在十几年创作生涯中共写了19部长篇小说,150多篇中短篇小说和大量文学报告集、散文集和论文。其中比较优秀的还有《荒野的呼唤》《白牙》《天大亮》《月谷》《墨西哥人》和受到列宁赞赏的《热爱生命》。1916年杰克·伦敦在精神极度空虚和悲观失望中自杀身亡。‎ 三、疏解下列字词。‎ 嶝岩(chán):高而险的山岩。‎ ‎ 踉跄(liàng qiàng):走路不稳。‎ ‎ 辗转(zhǎn zhuǎn):①(身体)翻来覆去。②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 ‎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吹毛求疵(cī):故意挑毛病,找差错。疵,缺点、毛病。‎ 骸骨(hái) 鲦鱼(tiáo) 窒息(zhì)‎ 四、整体感知 ‎ 1、复述故事情节。‎ ‎ 教师提示小说情节:《热爱生命》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在返回的途中被朋友抛弃了,他独自跋涉在广袤的荒原上。冬天逼近了,寒风夹着雪花向他袭来,他已经没有一点食物了,而且他的腿受了伤,鞋子破了,脚在流血。他只能歪歪斜斜地蹒跚在布满沼泽、丘陵、小溪的荒原上,非常艰难地前行着。就在他的身体非常虚弱的时候,他遇到了一匹病狼。他发现这匹病狼跟在他的身后。舔着他的血迹尾随着他。就这样,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灵拖着垂死的躯壳在荒原上互相猎取对方。为了活着回去、为了战胜这匹令他作呕的病狼.最终在人与狼的战斗中人获得了胜利,他咬死了狼,喝了狼的血。最终他获救了,使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2、小说的主人公在茫茫荒原上面临着哪些生死考验?他为什么能超越极限、战胜病狼而顽强地生存下来?‎ ‎ 学生筛选、概括,教师点拨:‎ 主人公所面临的生死考验有饥饿、恶劣的天气(“接下来是几天可怕的雨雪”)、个人体力的极度虚弱、伤病以及野兽的威胁(“这地方的狼很多”)等。他之所以能战胜这些并顽强地生存下来,是因为他坚韧顽强,不畏艰难险阻。他虽然身体衰弱无比。并且时常处于昏迷之中,却有着惊人的意志力。在这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至死搏斗中,人的伟大与坚强也最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作品所要弘扬的正是这样—种硬汉精神。‎ 五、分析人物形象 在塑造这一人物时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共同赏析精彩片段。 (1)抽读52页第二、三自然段写主人公见到驯鹿骨头的段落: 提示:这是在主人公饥饿难忍、无处觅食之时的思维独白和动作描写,一头可爱的小驯鹿只剩下了骨头,他联想到什么呢?(联想到自己,联想到生命是如此脆弱,这说明即使意志坚强的人也有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在同环境和困难斗争的时候也有自身的灰心和软弱,真实地反映了人物的内心。) 那他是否消沉,退缩呢?行动就是最好的证明,即使生肉、碎骨也让他感到欣喜,可见对生命的热爱,对生的渴求。同时他不觉得痛则说明身体的虚弱,反应开始迟钝了。 (2)人和病狼最后较量的情节是小说最为精彩的场面,也是高潮部分,可齐读最后两段: 在这部分中,写到了他的感受,突出了心理活动,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人与狼搏斗的动作、过程。哪些词语或句子用得最精彩?一个濒临死亡的人最后为什么能战胜狼呢?‎ ‎(3)概括主人公的形象。‎ 通过上述对主人公内心世界和细节、动作的刻画,揭示了主人公身处困境却不肯向困难低头,顽强不屈同自然作斗争的坚强意志和热爱生命的深刻主题。同时,主人公也在同自然和自身弱点的斗争中不断磨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和求生的信念,培养了顽强的生命意志和勇敢精神,成为顽强不屈、具有超人勇气的强者。 ‎ 六、精读品析 ‎1、清揣摩文中显著的象征物“狼”的隐喻。‎ ‎ 杰克·伦敦“为生存而拼搏”并获得成功,他喜欢用”狼”自比,小说中的场景构设无疑是他对社会进化论思想的体现。艰难爬行的主人公和一直尾随其后的饥饿不堪、奄奄一息的狼所面临的选择是简单而清晰的:要么战胜对方生存下去,要么被对方战胜,沦为牺牲品。主人公以他坚毅勇敢的性格和顽强不屈的生命意志,在同狼的最后搏斗中取胜,成为真正的“强者”。小说启示人们,生命是神奇而宝贵的,只有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才能让生命光芒四射。‎ ‎ 文中的“狼”可以看作险恶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力量的一种隐喻。‎ ‎2.“他”是小说的主人公,可文中一直没有名字,是作者的失误吗?谈谈自己的想法。 ‎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应该不是,作者用他来代指的是人类,如果加上名字那么代指的就不大明显了,"他"可以指你,也可以指我,而名字就不能代指那么广泛了。‎ 七、课堂小结 ‎ 同学们,只要心中生命的意念还在,只要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再困窘的环境也能重生。这就是课文告诉我们的一个简单而实用的道理。为了让生命有意义、有价值,让我们热爱生命吧!让我们的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辉,让我们为自己拥有坚强而美丽的生命而自豪。‎ ‎ ‎ 板书设计 ‎“这个人”:坚韧顽强、不畏艰险 饥饿 恶劣的天气 个人体力极度虚弱 伤病 野兽威胁(“狼”隐喻险恶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力量)‎ 教学反思 ‎ 9 谈生命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积累词语,理解“骄奢、清吟、荫庇”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 2.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本质的认识。‎ ‎ 过程与方法 ‎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 2.体会文章景、情、理和谐相融的意境,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认识生命的客观法则,豁达乐观地对待生命中的一切,包括快乐和痛苦。‎ 教学重难点 ‎ 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 2.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 ‎3.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教学方法 ‎ 1.朗读法 ‎ 2.品读法 ‎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一、导语设计 ‎ 生命是什么?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人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生活的经历和感受回答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听听中国文坛老祖母冰心的答案吧。‎ ‎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正音,并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 ‎ 多媒体显示:‎ ‎ 挟卷(xié) 芳馨(xīn) 怡悦(yí) 云翳(yì)‎ ‎2.学生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 ‎ 3.选三位同学范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 ‎ 教师评点: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感情激越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 ‎ 4.学生放声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 ‎ 三、思读课文,把握文意 ‎ 1.理清行文思路 ‎ 提问:本文为“一片作”,一气呵成,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清说说你对文章思路的看法。‎ ‎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 ‎ 第一层:仅一句话,“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这是全文的领起句,也是思路的起点,提示话题,引起下文,‎ ‎ 第二层:从“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春水东流的状况。‎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 第三层:从“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到“也不敢信来生”。描写生命像一棵小树成长和衰亡的状况。‎ ‎ 第四层:从“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到结尾,总结上文。抒发感想,阐发哲理。‎ ‎2.精读课文,把握文意 ‎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研讨课文。‎ ‎ 多媒体显示:‎ ‎ (1)“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根据文意说说你的理解。‎ ‎ (2)作者将生命比作“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并充发展开,请联系思路,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 (3)最后一层在全文结构和表达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 ‎ ‎ 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 明确:(1)“生命是什么”涉及生命本质的终极回答,而“生命像什么”是文学性的表述—借助通俗易懂的比喻作答,使行文更容易选择切入的角度,引出下文对生命过程的形象化描绘,便于作者抒发对生命的独特感受。‎ ‎ (2)“一江春水”侧重阐明生命的力量,“一棵小树”侧重揭示生命的价值,两个比喻的内涵相互补充,形象又完整地阐明了生命的过程和意义。‎ ‎ (3)最后一层绾结全文,点明、深化主题。作者在这一层揭示生命的本质(由卑微、渺小到生长、进化),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的基本旋律。这是在前文对生命的现象作比喻性的描写之后得出的结论。‎ ‎ 四、美点寻踪,发掘课文的审美价值 ‎ 1.请学生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 生1:作者把生命还原成具体的物象,把”生命”理念形象化,描绘出一幅幅生命的图画。‎ ‎ 生2:本文语言优美,比喻、排比处处皆是。‎ ‎ 生3:本文意境优美,情景交融。‎ ‎ 生4:本文富含哲理,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 ……‎ 教师总结:大家谈得都很好。本文情、景、理交融,是一篇难得的美文。下面我们将从意境、哲理、语言三方面欣赏本文的美。‎ ‎ 2.赏析课文的意境美(美在形象,美在情感)。‎ ‎ “美在形象”赏析:‎ ‎ (1)话说“一江春水”‎ ‎ 多媒体播放一江春水东流入海的动感画面。雪山、峭壁、嶝岩、平原、斜阳草树、夹岸桃花、激电迅雷、新月晚霞、大海等画面依次迭出,春水一路走来,奔流激荡。‎ ‎ 学生齐读“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也不敢信来生”,结合画面,想象春水一路高歌的情形。‎ ‎ ①清大家按照原文的思路,试着闲自己的话描述—下这个过程。‎ ‎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体现这个过程的欢乐和痛苦。‎ ‎ ②品味相关词句。体味一江春水的特征,感受这个鲜活的形象,‎ ‎ 学生自主品评。‎ ‎ 成果展示:‎ ‎ 四个“有时候”。体现流程的丰富多彩。‎ ‎ 聚集、奔注、冲倒,挟卷、奔腾、回旋等词体现了高昂激越的气势和不可阻挡的力量。‎ ‎ 快乐勇敢、享受、愤激、心平气和、快乐又羞怯、心魂惊骇、憩息睡眠等词刻画了“春水”的性格、情怀。‎ ‎ (2)话说“一棵小树”‎ 多媒体播放动漫flash,显示一棵小树的成长历程:泥土中欠伸、破土而出、长出嫩叶、开出繁花、蜂蝶飘翔、小鸟欢唱、浓阴如盖、硕果累累、黄叶翻飞、叶落归根。‎ ‎ 学生齐读“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也不敢信来生”。‎ ‎ ①请按照原文思路。用自己的话描述上小树的生命历程。‎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体现时序(早春、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体现特有的平静和温柔。‎ ‎ ②品味相关词句,感受一棵小树鲜活的形象。‎ ‎ 学生自主品评。‎ ‎ 成果展示:小树生命历程中的几个连续的阶段代表了人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生命终结。‎ 聚集、欠伸、破壳、伸出、吟唱、跳舞、挣脱、挺立、抬头等词体现了小树生命力量的冲动与奋进。‎ ‎ 勇敢快乐、宁静怡悦体现了小树勃发的生机、恬淡从容的情怀。‎ ‎ “美在情感”阐释:‎ ‎ 教师提示:‎ ‎ 在形象的描摹过程中,流露出作者动人的情思。‎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 在描写一江春水时充满激情,从“愤激”“怒吼”“奔腾”等词可以读出这种感情来;继而面对种种境遇,心情是快乐的、平静的;最后描写春水到了大海,表达的心情是平静的,没有快乐。也没有悲哀。‎ ‎ 描写一棵小树则不同,一开始充满喜悦、希望,继而是“宁静和怡悦”,最后冬天来临,叶落归根,则怀有超乎寻常的平静。‎ ‎ 本文表达的感情是丰富多样的,但总的说来感情基凋是积极乐观的。‎ ‎ 学生大声读课文,悉心体味作者的情感。‎ ‎3.教师总结:作者将抽象的生命形象化、人格化,将生命的流程物象化,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生动的图画,倾注了自己的满腔深情。让我们在充分感受意境美的同时,领悟、认识生命的本质。‎ 五、小结 本文借助于自然界生命成长的现象,讲述生命的一般进程,以及生命进程中幸福和艰难的辩证关系。‎ ‎ 六、布置作业 ‎ 1.描绘“一江春水”时,“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一切”指什么?请根据文意回答。‎ ‎ 2.仿照下列句子的句式和修辞,另写两句话,组成一组排比句。‎ ‎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 第二课时 ‎ ‎ 一、导入 学生齐读课文。‎ ‎ 二、鉴赏哲理美 ‎ 1.品味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 多媒体显示:‎ ‎ (1)她(大海)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 ‎ (2)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 (3)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 (4)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 ‎ (5)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 ‎ (6)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 ‎ (7)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 (8)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 学生自由选句评析,集体交流。‎ ‎ 明确:(1)句中的“大海”指生命的归宿。“光明”象征生命达到辉煌的顶点,“黑暗”指生命的终结。生命是一个客观的过程,“光明”与“黑暗”相生相随。‎ ‎ (2)生命是一种过程,应当从容镇定地面对死亡,显示了作者“生而何欢,死而何惧”的平常心。‎ ‎ (3)作者一方面肯定生命可以再生,一方面又否定生命的“轮回”说,冷静、客观、从容地面对生命,热爱生命,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 (4)人的一生会遇到快乐、悲哀、嘲讽甚至反对,快乐与痛苦相生相随。‎ ‎ (5)虽然每一个生命是卑微渺小的,但组成整个人类却可以创造历史,推动社会前进。表现出作者浩渺的思绪、宽广的胸襟。‎ ‎ (6)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才,都能为人类作贡献,不努力、不拼搏,人就成了行尸走肉,失去了人生的意义。‎ ‎ (7)阐述生命中快乐与痛苦的辩证法,表明作者对生命规律的判断、认识。‎ ‎ (8)这一句话与孟子的“生于忧患”表意相同,我们要学会享受痛苦、感谢痛苦。‎ ‎ 2.提问:作者对生命的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 ‎ 学生讨论并自由发言。‎ ‎ 示例:生命的本质和规律,在于蓬勃成长,奋勇前进,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 ‎ 生命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痛苦、顺境与逆境相伴相随。‎ ‎ 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其间有痛苦也有幸福,痛苦也是一种幸福。‎ ‎ 生命存在于运动之中,生命的过程是进取、斗争的过程。‎ ‎ 个体生命是宇宙大生命的一分子,个体生命最终要回归宇宙大生命的母体之中。‎ ‎ 生命的体验,始而新鲜,继而平静,最终归返大生命母体中则无欢喜也无悲哀。‎ ‎ 3.教师总结:本文用充满哲理的语言,对生命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生命本 ‎ 质的认识。生命需要流动和生长,我们要享受快乐,但不回避生活中的痛苦和艰难。我们要感谢生命,不仅感谢快乐,也要感谢痛苦。我们要尊重生命,就得探寻生命“生长”‎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的闪光点,向生命的顽强不屈敬礼。我们要珍惜生命,就得向生命的高贵顶礼膜拜,为生命全过程的每一刻喝彩。‎ ‎ 三、鉴赏语言 ‎ 1.摘句交流 ‎ 请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把它推荐给大家并简要说明理由。‎ ‎ 学生自由发言。‎ ‎ 2.教师归纳:‎ ‎ 美在灵动、蕴藉。集中表现在“一江春水”“一棵小树”两个层次中,言在此而意在彼,引人深思。‎ ‎ 美在反复。“生命像……”“生命又像……”既成为行文层次的标志,又给人旋律回转、反复吟唱之感。‎ ‎ “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庄重精警,超越了常人面对死亡的畏惧、痛苦。语言看似平常,实则蕴含邈远的情思,意味深长。‎ ‎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反复强调,否定生命“轮回”说,理性地对待生命,表现了作者高远的人生情怀。‎ ‎ 美在诗意。“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这是一句诗句,“云翳”喻指丰富多样的经历、体验;“美丽的黄昏”喻指人活到一定的年龄。或者说到了老年,具有无限感慨又感到幸福和欣慰的景况。冰心老人诚挚地祝愿,希望我们的一生有丰富多样的经历,真正体验人生的美好。‎ ‎ 3.仿句练习 ‎ 仿照“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一个美丽的黄昏”这句话。另写两个句子。‎ ‎ 学生自由发言。‎ ‎ 示例:愿你生命中有丰富的色彩,来描绘一幅壮丽的画卷。‎ ‎ 愿你生命中有动人的音符,来谱写一支雄壮的歌曲。‎ ‎ 愿你生命中有清冽的甘泉,来酿造一杯醉人的香茗。‎ ‎ 四、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 教师创设讨论氛围:作者说,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总是相生相成的。请联系自己的体验和对生命的认识,以“生命,苦耶?乐耶?”为话题说一段话,表达自己的人生信念。‎ ‎ 学生由于阅历所限,恐怕会为生活中的诸多烦恼所困,教师应相机诱导,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使他们从容应对生活,感谢幸福、感谢痛苦。‎ ‎ 五、延伸拓展 ‎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 阅读赵丽宏的《生命》,看看作者对生命有怎样的认识。‎ 生 命 ‎ 赵丽宏 一 ‎ 假如生命是花。花开时是美好的,花落时也是美好的,我要把生命的花瓣,一瓣一瓣撒在人生的旅途上……‎ 二 假如生命是草。决不因此自卑!要联合起所有的同类,毫不吝惜地向世界奉献出属于自己的一星浅绿。大地将因此而充满青春的活力。‎ 三 ‎ 假如生命是树。要一心一意把根扎向大地深处。哪怕脚下是一片坚硬的岩石,也要锲而不舍地将根须钻进石缝,汲取生活的源泉。在森林和沃野做一棵参天大树当然很美妙;在戈壁沙漠和荒山秃岭中做一棵孤独的小树,给迷路的跋涉者以希望,那就更为光荣。‎ 四 ‎ 假如生命是船。不要停泊,也不要随波逐流!我将高高地升起风帆,向着未有人到达过的海域……‎ 五 ‎ 假如生命是水。要成为一股奔腾的活水呵!哪怕是一眼清泉,哪怕是一条小溪,也要日夜不停地、顽强地流,去冲开拦路的高山,去投奔江河……‎ 六 ‎ 假如生命是云。决不在天空里炫耀自己的姿色,也不只作放浪的飘游。要化成雨,无声地洒向大地。‎ 七 ‎ 假如生命是一段原木。做一座朴实无华的桥吧,让那些被流水和深壑阻隔的道路重新畅通!‎ 八 ‎ 假如生命只是一根枯枝。那就不必做绿色的美梦了,变成一支火炬吧,在黑夜中劈里啪啦从头燃到脚……‎ ‎ 学生思考。明确:真实的生命是平凡的。平凡的外表之下跳动着一颗勇敢地面对挫折、充满自信、扎根现实,激流勇进、谦虚朴实、随时奉献自己的火热的心,那么平凡也就透出几许高贵了。‎ ‎ 六、课堂小结 ‎ 本文以“一江春水”“一棵小树”‎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为喻,揭示生命的生长、壮大和衰老的普遍规律以及生命中苦痛与幸福相伴相生的一般法则,同时表达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文章情景相融、情理相生,给我们至美的艺术享受。‎ ‎ 七、布置作业 ‎ 1.背诵你喜欢的语句。2.阅读冰心的散文《霞》(见课本P71),比较《霞》与《谈生命》,说说它们的异同。‎ ‎ 提示:《霞》写于1985年.《谈生命》写于20世纪40年代。两文写作时间相距近四十年,其间我们国家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者也由中年人变为老年人。两文主题有相似之处,情调略有不同,课文的情调更加激昂一些,《霞》更加平和一些。‎ ‎(《霞》鉴赏文章见备课资料部分)‎ 板书设计 ‎ 形象美(一江春水、一棵小树)‎ 谈生命 哲理美(生命——生长,流动;感谢——快乐 吾言美(灵动、蕴藉、反复、诗意)‎ 教学反思 ‎10 那 树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 ‎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3.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 4.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一、导语设计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他们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的车轮的碾压下,成片成片地消失了。这不,就连街头那棵老树也未能幸免,就让我们一起拜读王鼎钧先生为那树写的“悼词”吧。‎ 二、资料助读 ‎ ‎ 1.关于作者 ‎ 王鼎钧,台湾著名的散文家。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等。‎ ‎ 2.多媒体播放反映人类生存困境的若干画面,如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沙漠蔓延、洪水肆虐、森林面积锐减、资源严重枯竭……‎ ‎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 1.学生默读课文,积累生字生词,并交流。‎ ‎ 多媒体显示;‎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佝偻(gōu 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 倒坍(tān):倒塌。‎ ‎ 萌庇(yìn 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 踝骨(huá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 虬须(qiú):卷曲的胡子。这里指树根。‎ ‎ 周道如砥(dī)这里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 ‎ 2.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课文,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应深沉,不宜强烈奔放。‎ ‎ 3.学生大声读课文,入境。‎ ‎ 4.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意,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 生1:本文描述了那树很久以来一直默默奉献,最后毫无怨言地引颈受戮的过程,歌颂了他的献身精神,体现了一切都要为发展让路的主旨。‎ ‎ 生2:本文写了一棵老树绿着生,生为人类、生为大地而最终绿着死的悲剧生涯,揭示了人类文明造成的灾害,表现了作者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疑。‎ ‎ 生3:本文写了一棵老树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和思考——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 ‎ 教师总结:三位同学的看法各不相同,到底孰是孰非,让我们探究一番再作决断。‎ ‎ 四、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 1.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思路。‎ ‎ 2.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 明确:全文大致分为三部分。‎ ‎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描写早期的大树。写了大树的形象、经历和对人类“友善”的情况。‎ ‎ 第二部分(从“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到“在星空下仰望上帝”),描写近期的大树,写大树妨碍了道路发展引起人们的议沦,使人们质疑其存在的必要性。‎ ‎ 第三部分(从“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到结尾),描写现时的大树,作者对大树的最终命运作了关键性的描述,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 教师总结: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越是久远的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越详细。‎ ‎ 写大树的早期、近期和现时的情况,都有较为明显的浯言标志。如第6段开头有一“但是”转折,表明另一种相反的情况将要讲述,由早期的大树自然过渡到近期的大树。如第9段开头说“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表明将要讲述某一具体事件,由写近期的大树自然地过渡到写现时的大树。梳理文章思路时,要充分借助这些浯言标志(路标)。方可快速理清全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 五、感知那树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 1.提问:文中的树是一棵什么样的老树,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 ‎ 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每两个小组负责一个部分,讨论分析概括树的特征。以其中一个小组为主,另一个小组补充或评价。‎ ‎ 成果展示:‎ ‎ 第一部分,概括地说写了三方面的内容。大树有奇特的容貌: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的皮层。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身像生铁铸就。大树生长在特殊环境中:站立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处老式平房,一片破败、荒凉景象。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面香,成为人们心理的慰藉;炎热的夏,送来阴凉和清静;朦胧的夜晚,送给情人温馨的感觉;它扩张着荫庇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总是,大树为世间珍奇之物,是人类的守护神。‎ ‎ 第二部分:大树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淹没在滚滚黄尘里和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即便如此,大树依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表现了大树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的本性。‎ ‎ 第三部分,那树无端被判刑、被杀戮、被消灭。惨不忍睹,悲壮异常,像勇士被迫离开疆场,哀怨、无奈而又刚烈。‎ ‎ 教师总结:那树经久经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表现了高尚的品格;它身遭逆境。却不放弃绿的愿望,表现了豁达宽容的胸怀;它在自己面临杀戮时自己也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安全撤离,表现一种爱心。‎ ‎ 2.体味作者的情感。‎ ‎ 提问: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 学生品味、辨析。‎ ‎ “绿着生”。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树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它“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平淡的言词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 ‎“绿着死”。“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树遭杀戮。惨不忍睹,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六、小结 本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的命运,含蓄地表达对自然界宝贵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 ‎ 七、布置作业 ‎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 2.揣摩关键语句,思考:大树身遭屠戮的悲剧根源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引入 全班朗读全文。‎ ‎ 二、悟读语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 ‎1.揣摩下列语句,‎ 理解其深层含意。‎ ‎ 多媒体显示:‎ ‎ (1)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 (2)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的科员端详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 “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 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 他们(伐木的工人)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 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 (以上五段话,表现了人们对树的什么态度?) ‎ ‎ 学生仔细揣摩,同桌之间交流。‎ ‎ 明确:(1)“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缓,两相对照。自然界生命的生长极为迟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这一段话暗示古树的悲惨命运。‎ ‎ (2)上面五段话,大树存在,受人质疑、指责;大树被杀,人们庆幸并不久遗忘。大树在众人眼中有害无益,它成了城市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 ‎ 2.理解课文的主旨。‎ ‎ 提问: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 学生思考,重提前面三位同学的三种不同看法,讨论辨析。‎ ‎ 明确: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 三、美点寻踪,鉴赏本文的艺术性 ‎ 1.教师创设谈话氛围,围绕“这篇文章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 成果展示:‎ ‎ 主题富于时代性。人类当前面临的两大问题是发展与环保。如何正确处理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新课题。发展是时代的主流,只能用进一步的文明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工业文明给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带来强烈的冲击和毁灭性的破坏,我们应该警醒。‎ ‎ 手法独特,言近旨远。作者借写老树有益于人类却被人类伐倒的遭遇,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托物寓意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既具形象性,又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 ‎ 拟人修辞格的运用,笔触细腻,感情凝重。文章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从生动的描摹到刻意的比拟。最后赋予“那树”以真实的性灵,让真实的性灵敲击读者的良知。在作者笔下,活着的树赋予人生存,更赋予人美好;被杀戮的树显出几许哀叹、无奈而又悲壮。如果造化有知。那树将会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 情节富有奇幻色彩。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物犹如此。人作何感?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竟如此无情,值得我们深思。‎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 写景状物生动活泼。如“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比喻奇特,以动写静;如“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写出了细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独特感觉;如“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二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写出了“刽子手”“月黑杀人夜”恣肆杀戮的丑态,似乎也象征着灾难的魔影;如“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创设庄严、悲壮的气氛,渲染了悲剧色彩。‎ ‎ 四、联系实际,对照反思 ‎ 提问:关注你身边的绿色,你生活的周围有类似的现象吗?请以“绿色”为话题,说一段话。‎ ‎ 学生自由发言、‎ ‎ 示例:童年,是绿色的。穿行于浓阴之下,阵阵清风沁人心脾。在浓阴下无忧无虑嬉戏的日子成了我童年记忆中最美好的时光。后来,为了拓宽马路。树被砍了,只剩下低矮的树桩。仿佛在嘲笑人类的无知,蔑视人类的愚昧。‎ ‎ 不知何时兴起了 “场风”,全国中小城市纷纷上马“广场工程”。树被砍伐,取而代之的是塑料树、绿草坪。呆蠢板滞、毫无灵气的塑料树似乎在嘲笑人类的伪饰与做作;柔‘弱的小草似乎在呼唤阳刚与刚烈。‎ ‎ 关注我们身边的绿色吧,从每一棵树苗,每一片绿阴开始。让我们用胆识、智慧、心血和汗水创造一个绿树葱茏的明天。‎ ‎ 五、课堂小结 ‎ 人们一向歌颂大自然的赐予是无私的奉献,从来没想到过这是人类无意识地掩盖了对自然的掠夺。人们在城市中赶走了最古老也是最后一簇绿阴,那依靠绿色才得以繁衍人们离灾难还远吗?一条没有树的路是寂寞的,走在一条没有树的路上的人是沧桑的。对着只剩年轮的树,我们这些赶路者恐怕得随时问一问,谁更不幸一点?树是物质的,也是空间的;树是情绪的,更是文化的。感谢王鼎钧先生的《那树》,让我们产生了常日里难得出现的思考,涌起了久违的情愫。‎ ‎ 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全体代表为地球静默了两分钟。让我们全体起立,身边的绿色默哀吧!‎ ‎ 六、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 阅读《巨木之死》,比较两文的写法。‎ 巨木之死 佚 名 ‎ 不久以前,在温哥华岛舍间附近.有个人用锯机向一株参天蔽日的花旗松树下手,把这株长了好几百年的大树伐倒了。我在树墩上细数它的年轮,数到七百零三时,这些圈圈——也就是最近时代的记录,已经细得肉眼辨别不出。那人说,他新盖了个车房。这株树挡道,只好把它锯掉。‎ ‎ 他是个实际的人,不多思考,也不注意历史。可是任何史学家一见到这个锯断得利落的大树桩,以及地上那大堆断木,就会联想到许多事情。‎ ‎ 英国约翰王在伦尼米德签署大宪章时,在一片未知的大地上,林地内许多种子中,有粒种子发了芽,萌生一点儿大的绿枝。哥伦布发现新世界时,那幼苗已是一株两百五十年之久的树了。一柄英国斧斩在斯图亚特王朝查理一世的颈上时,这株接近中年的树没有遭受斧头的损伤;在滑铁卢时候,它开始衰老。‎ ‎ 这株树有多少次捉住春风,把它化为柔美的竖琴乐;用它数不尽的手指弹出夏日干爽飒飒声;又在冬日发出风琴般让狂风怒号,却没有人在场聆听!‎ ‎ 没有一位数学家能算得出这些年来,它从泥土吸取了多少亿万吨的水,输入树干和树枝。没有一位科学家能说得清楚它如何从土壤里吸取矿物质,把它们变成了树皮、形成层、树心和绿针叶。没有一位工程师能显示这么庞大的树身,怎么能在如此脆弱的树根上,直挺挺地承受了七百年的隆冬寒风和重压的积雪。‎ ‎ 在这株树的晚年,头一次见到它的,一定是漫游的印第安人,他的石斧大钝,砍不倒这么巨大的树做柴薪。随后来了钢斧和横切锯的伐木白人,领着一队牛车;他在树干上砍了锯几下,徒劳无功,只留下一些痕迹。后来又有个猎人把一根长钉钉进树干,或许是为了挂起一只鹿来剥皮,多少年来,长钉已经锈烂,我用手指一捏就碎了。‎ ‎ 只有用犀利工具的现代人,才能了结一个享年七百多岁的生命。他开始动手,只花二十九分钟就毁掉了它。这株大树只稍微摇摆一下,锯开的木头厉声哀叫,枝叶像翅膀那样扑打,仿佛想飞逃,老树跟着倒下,大地像擂鼓般发出轰隆巨响。‎ ‎ 那人对自己干的事很满意。而今他可以把自己的车,方方便便开进新车房了。‎ ‎ 学生阅读,讨论交流。‎ ‎ 教师提示:这是一篇带有很浓抒情味的记叙散文。半带纪实性的语言完全可以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力。这是作者和许许多多热爱环境和生命的人的带泪的沉闷的呐喊。而我们有了,“高度文明”的现代人,却大多在犯着同样的错误,于是,我们的地球只有剩下哭泣的份儿。‎ ‎ 看看文章中那人的心满意足的样子吧,这是鼠目寸光者的光辉形象的写照。‎ ‎ 七、布置作业 ‎ 1.想象蚂蚁王国参加大树“葬礼”的场面,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什么?写一段文字再现当时的情形。‎ ‎2.上网浏览环境与发展相关信息,了解科学的发展观。‎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1 地下森林断想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 过程与方法 ‎ 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难点 ‎ 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语设计 ‎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初唐诗人宋之间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翳潭花似织。绿岭竹成圃。”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 二、资料助读 ‎ 张抗抗,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在黑龙江一国营农场生活了8年。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带,学生听读,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瘠薄(jī 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沉湎(miǎ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孱(chán)弱:软弱无能。浩瀚无垠:形容广大;繁多 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愤懑(mèn):气愤,抑郁不平。 ‎ ‎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及其变化。‎ ‎ 3.学生初步交流阅读感受。‎ ‎ 生1:我被作者深挚的感情感动了,甚至能感受到作者的心跳。她是那样深情地为地下森林歌唱,那么敬仰峡谷深沉的品格,那么钦佩峡谷坚韧的毅力。‎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 生2:我觉得这篇文章写景、抒情浑然一体,几乎难以分辨哪些句子是叙述,哪些句子是抒情。‎ ‎ 生3:她的文章能让你感受到她思想、情感的流动。‎ ‎ 生4:我觉得地下森林是一个神秘的世界,闪烁着智慧和信念的世界。‎ ‎ 生5:我钦佩地下森林的品格,这是我应该学习的。‎ ‎ 总结:大家回答得很好。谈到了这篇文章艺术特色的方方面面。触摸到了这篇文章的灵魂。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流动。如果用几个词组来概括的话,那就是语言精炼、情感浓烈、哲理深刻。‎ 四、具体分析,讨论鉴赏 ‎ 1.品味语言的精美。‎ ‎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请选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 学生思考、吟诵、交流。‎ ‎ 生1:我喜欢开头一句“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用三个词来描绘森林,虽然简练,但很形象,葱葱郁郁的地下森林在我的脑海中蔓延开来。后面两个比喻句很美、很对称。 ‎ ‎ 生2:文章还有许多对称句,如:“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阳光是七平的吗? 峡谷莫非不明白?”“纯洁的白桦、挺拔的青杨、秀美的黄菠萝。”这些句子读起来很有节奏,很有韵律感,感情也加强了。‎ ‎ 生3:不光有对称句,还有许多叠字。如”黑黝黝、光秃秃、阴森森、静悄悄”,“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这些叠字用得都非常精致、工整、流畅,显示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 ‎ 生4:“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流,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这几句写出了地质突变的壮观景象,犹如亲眼所见一般。‎ 小结:本文运用了许多叠字、对称句。它们具有形式上的齐匀性和朗读上的旋律性,在回环往复间又逐步深化思想意蕴,强化感情表达的力度。‎ ‎ (2)学生涵咏品味这些句子,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仿写。‎ ‎ 2.体会本文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 ‎ (1)教师提示:请大家从理清思路人手探究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 ‎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全文分为三部分。‎ ‎ 第一部分(1~2段):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 ‎ 第一层(3~8段):写火山爆发。地貌面日全非,所有生命毁于—旦。‎ ‎ 第二层(9~20段):这部分极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生长的艰辛。‎ ‎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亲眼所见地下森林的状貌。表达作者景仰之情。并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 ‎ 小结:从理清思路入手,我们可以看出本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作者去寻觅地下森林,其次凭想象叙写地下森林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最后写它的胜利。但我们可以感觉到文章处处流动着作者炽热的情感。‎ ‎ (2)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并作具体点评。‎ ‎ 3.体会文章的哲理美 ‎ 教师提问:本文不是简单的咏物之作,而是想借地下森林来抒发感情。引出深刻普遍的哲理。请同学们试着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 ‎ 生1:坚忍顽强,不怕艰难险阻,忍受漫长的生长过程的煎熬。‎ ‎ 生2:沉着谦逊,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却与世无争,沉默寡言。‎ ‎ 生3:乐观豪迈,自信生命力的强大,任何时候都不悲观或消沉。‎ ‎ 生4:无私奉献,把伟岸的成材献给人类,用美丽的景色装点大自然。‎ 小结:作者赞美地下森林,赞美给峡谷以土的风,给峡谷以种子的鱼鳞杜、白桦、青杨、黄菠萝.还有滋润了峡谷的洁净的山泉……自然生命之歌的雄健旋律合唱出来。张抗抗是一个喜欢思辨、善于分析的作家,即便是对地下森林的感受,都写得如此深沉,表达了她对人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及对她们那一代人的审视。‎ 五、问题探究,突破难点 ‎ 1.如何理解文章主题中的时代精神和作者个人思想烙印? ‎ ‎ 男生代表:文章倒数第二段“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绝大屈服啊!”说的是大自然的现象,但让人联想到中华民族经历浩劫,损伤了肌体,却保留和锻炼了灵魂和精神。‎ ‎ 女生代表:文章写得如此动情,很有可能把作者个人的生活感受写进去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个形象,一个灵魂,这就是打动我们的原因。‎ ‎ 2.为什么行文结束才正式对地下森林作正面描写?‎ ‎ 明确:作者有意暂且不表,想来是突出地下森林的黑暗、艰辛、险恶的经历,在极写这种经历之后顺势再现森林的壮观景象,劫后余生,庆幸之至,作者写来痛快淋漓,读者读来更觉新奇。‎ ‎ 六、课堂小结 ‎ ‎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树以各种不同的聚集形式一直与人类为伴,或街树,小林地,甚至森林,它们自始就会说话,树叶沙沙,风儿传情。森林是一个记忆库,储存了生命周围的资料。这些记忆告诉我们大自然与人类所发展出的关系,告诉我们关于这片土地的先灵故事,他们的智慧与错误。树会说话,只要以心灵倾听。造访森林吧!来趟与树的心灵对话,将树健美的精神带回家。‎ 七、布置作业 ‎ 写一段关于地下森林的说明性文字,体会文学作品与说明性文章在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不同。‎ 板书设计 ‎ 一般森林:广袤盛大 ‎ 地 (对比) 不同寻常 森林品质:‎ 下 地下森林:奇特罕见 坚忍顽强 ‎ 森 时间漫长 沉着谦逊 ‎ 林 形成历史(想象) 环境恶劣 艰辛漫长 无私奉献 ‎ 断 备受冷落 作者感情:‎ ‎ 想 顽强的生命 感动、歌颂 ‎ 点明主题(抒情) 普通哲理 景仰 ‎ 绝不屈服 教学反思 ‎12 人 生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积累词语,掌握“瘠薄、沉湎、孱弱、遮天蔽日、浩瀚无垠、山崩地裂”等词语的语义并学会运用。‎ ‎ 2.了解张抗抗其人及作品。‎ ‎ 过程与方法 ‎ 1.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 2.学习咏物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体会作品引出的深刻哲理,并把它内化为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精神力量。‎ 教学重难点 ‎ 1.学习本文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 2.体昧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教学方法 ‎1.品读法2.讨论点拨法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 沧海横流,名垂青史。古往今宋。许多大师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诠释着人生。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勃兰克斯把人生比作高塔。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克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二、理清思路,探明主旨 ‎ 1.作者描写了人类攀登高塔的共同情景,及几种人在各种不同领域中奋斗、劳作的场景。归纳概括描述的四个场面。‎ ‎ 第一小组:第一个场面是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人的生命历程有攀登就必然有摔落,这是对立统一的。但最初的攀登是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心理感受是新鲜,带着留恋,带着对未来的希望;再后来攀登就艰难许多,缺乏新鲜感,不再留恋什么。‎ ‎ 第二小组:第二个场面描述深入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他们渴望去探索许多世纪以来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在寻找坑道深处埋藏的矿物,并乐此不疲,非常快乐。‎ ‎ 第三小组:第三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开疆辟土,征服人群的情景。主要运用简练的笔法,描写他们的性格和情态,辛劳和勇敢。‎ ‎ 第四小组:第四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工场劳作的情景。他们的工作是那样琐碎、微小,但他们是那样专心、细致、勤奋,工场不大.但生活的空间很大。‎ 教师小结:作者描写了人类攀登高塔的共同情景,及几种人在各种不同领域中奋斗、劳作的场景。这样看来,作者把“人生”理解为“奋斗”和“劳作”。‎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2.分析三类人的特点,说说作者在描述这些人群时,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 ‎ 第二小组:挖掘坑道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复杂而简单。他们有忧伤有快乐,甚至还有幼稚的幻想,就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为了工作,为了事业而忘却生命。‎ ‎ 我们认为他们指的是从事研究工作,像阿基米德这样的科学家、脑力工作者。‎ ‎ 第三小组:征服广阔领域的人,他们有宽阔的视野,丰富的经验,有征服欲,爱冒险,爱生命,精力充沛。头脑活跃,是属于开拓进取的人。‎ ‎ 他们是军事家、政治家之类的人,像恺撒大帝、秦始皇等。‎ ‎ 第四小组:在工场劳作的人,他们虽然工作琐碎,但持之以恒,或许会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或许会成为大师级别的人。要想成为后者,除了有天赋的才能以外,还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超常的忍耐力和辛勤的劳动。‎ ‎ 他们指那些发明家、工艺师、设计师之类的人。‎ ‎ 第一小组:从他们刚才的分析概括中,我们感觉到作者肯定对时光珍惜,热爱生命的人赞扬他们勤于劳作、辛苦探索、勇敢倔强的精神。‎ 问题探究 ‎ 1.难句释疑。‎ ‎ (1)“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 ‎ 生1:意思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老经历的事越多,所以见到的各种事物都似曾“相识”。‎ ‎ 生2:我不同意作者的观点。老年人更留恋生命,对生命有更深的感悟,黑格尔说过:“同样一句话,出自老年人之口要比出自年轻人之口厚重百倍。”‎ ‎ (2)“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 生:它指人们随年事的增高,自身在许多方面会改变。但是性格、志趣、品质之类的东西不会改变。‎ ‎ (3)“那像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一只可爱的手”指什么?沙漏计为什么会延缓转动?‎ ‎ 生1:联系上下文,“一只可爱的手”是不是指上文提到的“一切亲切的思想”呢?‎ ‎ 生2:我觉得它指的是思想馈赠给他的东西。‎ ‎ 生3:至于沙漏计延缓转动,它指的是忘记了时间忘我工作,所以好像延长了。‎ ‎ 生4:我认为它指的是在同一段时间内,自己能做很多事情。而别人只能做一件,收获甚丰,过得充实,时间仿佛被拉长了。‎ ‎ 小结:这是开放性的问题,看法见解不必拘泥于一致,大家只要能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就可以了。‎ ‎ 2.古往今来,有多少人面对苍穹,叩问心头,人生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屈原吟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明他坚贞的志向,曹操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发其人生苦短的慨叹。你会对人生发出怎样的感慨呢?会把人生比作什么?请写一段有深意的文字。‎ ‎ ‎ 三、课堂小结 冰心说,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但不流动的一定会成为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长成参天大树,但不生长的种子一定会成为空壳。活着,是生命的一种形式,珍惜才是对生命最有价值的修饰,珍惜自己,你就能挟卷滚滚沙石,快乐勇敢地奔流,投进大海温馨博大的怀抱;珍惜自己,你就会从地下破土而出,长成一棵小树,听到黄莺的歌唱。人生是寂寞的,犹如寂然无声的荒野;人生是永恒的,犹如奔流不息的逝水;人生也是辉煌的,如果我们轰轰烈烈地走过一生。让我们走好每一步!‎ 四、拓展 电视媒体的传播力量给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假如你是电视创作人员,现在要求你设计一个关于“人生”的公益广告,你会设计什么样的画面?配以什么样的广告话?‎ 五、作业 ‎ 1.续写第四、五种甚至更多人或更多的场面概括较为丰富的人生。‎ ‎ 2.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13 威尼斯商人(节选)‎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恻隐、豁免、万恶不赦、遍稽群籍”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剧本知识,培养学生了解各种文艺表现形式的兴趣。‎ ‎3.了解莎士比亚及其创作情况。‎ 过程与方法 ‎1.鉴赏波澜起伏的戏剧情节,把握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 ‎2.认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把握夏洛克、鲍西娅的性格特征。‎ ‎3.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个性化和丰富生动的特点,了解夸张、对比等戏剧技巧。‎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了解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学习安东尼奥友情至上、鲍西娅见义勇为的精神。‎ 教学重点 ‎ 1.把握戏剧冲突,理解戏剧情节在戏剧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 2.体会莎剧富于个性化、生动优美、文采斐然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浯言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 1.理解剧中的戏剧冲突所反映的社会矛盾,认识夏洛克这一形象的复杂性。‎ ‎ 2.初步学写戏剧评沦。‎ 教学方法 ‎1.文献法 ‎2.复述法 ‎3.表演法 ‎4.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一、导语设计 ‎ 设计(一)‎ ‎ 文艺复兴运动是14至16世纪在欧洲先后兴起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诗人但丁、画家达·芬奇、英国文学家莎士比亚。今天我们学习莎士比亚著名的喜剧《威尼斯商人》。‎ ‎ 二、资料助读 ‎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选有价值的资料投影显示,全班共享。‎ ‎ 2.教师也可酌情提供一些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及剧情。‎ ‎ 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 (一)戏剧基础知识:‎ ‎ 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 ‎ 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小小的舞台上,几个人的表演就可以代表千军万马,走几圈就可以表现出跨过了万水千山,变换一个场景和人物,就可以说明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或相隔多少年之后……‎ ‎ 相隔千万里,跨越若干年,都可通过幕、场变换集中在舞台上展现。‎ ‎ 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幕”指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一幕”可分为几场,“一场”指一幕中发生空间变换或时间隔开的情节。剧本一般要求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太多,场景也不能过多地转换。初学改编短小的课本剧,最好是写成精短的独幕剧。‎ ‎ 2.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要尖锐突出 ‎ 各种文学作品都要表现社会的矛盾冲突,而戏剧则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反映的矛盾冲突更加尖锐突出。因为戏剧这种文学形式是为了集中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所以说,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又因为剧本受篇幅和演出时间的限制,所以对剧情中反映的现实生活必须凝缩在适合舞台演出的矛盾冲突中。‎ ‎ 剧本中的矛盾冲突大体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演出时从矛盾发生时就应吸引观众,矛盾冲突发展到最激烈的时候称为高潮,这时的剧情也最吸引观众,最扣人心弦。‎ ‎ 3.剧本的语言要表现人物性格 ‎ 剧本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 剧本的语言主要是台词。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括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 (二)剧情介绍 ‎ 鲍西娅,一个富人的女儿,按照她父亲的遗嘱,她得到了三个盒子:一个金盒子,一个银盒子,还有一个铅盒子。其中一个盒子里面装着她的画像,如果哪个男人选择了正确的盒子,那么她将嫁给那个男人。于是,求婚者从世界的四面八方云集到这儿,都希望能得到她……‎ ‎ 镇上有一个年轻人名叫巴萨尼奥,他下定决心要赢得鲍西娅。但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愿望,他需要三千达克特——这可是一大笔钱。于是,他向好友,富商安东尼奥求助,希望安东尼奥能借给他这笔钱。‎ ‎ 然而,由于在海上投入的钱还没收回,安东尼奥手头上暂时也无法拿出这么多钱。于是他被迫向另一个富有的犹太放债人——夏洛克借给他这笔钱。‎ ‎ 安东尼奥和夏洛克都不喜欢对方:对于安东尼奥来说,他看不起放高利贷的,另一方面,他不喜欢夏洛克也因为他是犹太人;对于夏洛克来说,安东尼奥借钱给人从不收利息,这样就损害了他的利益。尽管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夏洛克还是同意借钱给安东尼奥,而且也不收他的利息;但是夏洛克提出了一个奇怪的要求:如果安东尼奥拖欠还款的话,他将会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 ‎ 巴萨尼奥去了贝尔蒙特,他选择了正确的盒子——铅匣,也就是装有伊人肖像的匣子,也赢得了鲍西娅。鲍西娅送给他一枚戒指,巴萨尼奥发誓永远把这枚戒指戴着。与此同时,鲍西娅的女仆,娜瑞萨也接受了格拉夏诺的求婚,将自己的戒指也送给了他。‎ ‎ 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同自己的爱人克里斯汀·罗伦佐私奔了,并且偷走了她父亲的钱和珠宝。‎ ‎ 而夏洛克也因为失去自己的女儿和钱财心情烦乱……当他得知安东尼奥在海上的投资全部丧失的消息之后,他决定向安东尼奥讨回借款。‎ ‎ 在法庭上,夏洛克要求他和安东尼奥的合同能够履行。鲍西娅和娜瑞萨假扮律师,为安东尼奥辩论,使得夏洛克的计划没有达成。鲍西娅同意夏洛克按照契约规定割下安东尼奥的一磅肉,但是割这一磅肉必须严格按照契约执行,就是不能多割也不能少割,不能流一滴血,也不能因此伤害安东尼奥的性命。夏洛克无法做到,只好认输。这样,鲍西娅巧妙地挽救了安东尼奥的性命。同时,为了证明自己的爱人是否专心,她们要求自己的丈夫交出戒指作为偿还。最后真相大白,安东尼奥重新得到了自己的财产。‎ ‎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1.学生自读课文,圈点勾画生词和精妙好词。‎ ‎ 学生交流词语积累情况:‎ ‎ 恻(cè) 豁(huò) 癖(pī) 凛(lǐn) 腌赞(ā zā) 稽(j)‎ ‎ 庖(páo) 霖(lín) 契(qì) 铭(mìng) 砥(dī) 爵(jué)‎ ‎ 怜悯(mǐn) 磅(bàng) 袒(tàn) 诉讼(sòn9) 刽子手(guì)‎ ‎ 钧裁:恭请作出决定。‎ ‎ 万恶不赦:极端恶毒、罪恶多端而不容赦免。‎ ‎ 遍稽群籍:查遍所有的书籍。稽:查考。‎ ‎ 折衷是非:判定谁是谁非。折衷,指对争执不决的双方进行判断、裁决。‎ ‎ 中流砥柱: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在三门峡)一样。‎ ‎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 学生简述剧情。‎ ‎ 明确:这场戏描写了威尼斯法庭审判夏洛克与安东尼奥之间“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案件的经过,最后夏洛克败诉,并受到应有的惩罚。 ‎ ‎ 四、精读课文,把握戏剧冲突 ‎ 1.请三位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其余同学点评。‎ ‎ 教师提示评点要求:复述时应注意三个环节:夏洛克出场前、夏洛克出场、鲍西娅出场。讲清每个环节的主要人物的活动情况,语句应通畅,表达要流利、自然。‎ ‎ 2.选一位学生概括剧情内容,明确矛盾冲突。其余同学补充或评价。‎ ‎ 明确:这场戏的戏剧冲突是以夏洛克为一方、以安东尼奥等人为另一方,围绕是否“照约执行处罚”,即是否“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进行的。‎ ‎ 夏洛克上场前,公爵与安东尼奥的一段对话交代了夏洛克的固执与凶恶,烘托了审判前的紧张气氛,预示着一场不可避免的冲突即将发生。‎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 夏洛克一上场,双方的争辩立刻开始,而且越来越激烈。夏洛克先是断然回绝了公爵要他“仁慈侧隐”的规劝,接着拒绝了巴萨尼奥加倍偿还欠款的请求,继而再次回绝了公爵要他发“仁慈之心”的劝说,最后得意忘形,磨刀霍霍,准备动手,并对葛莱西安诺的怒骂加以讥讽、挖苦。夏洛克在法庭质对中咄咄逼人,决心不顾一切实施报复。夏洛克在双方交锋中占尽了上风。‎ 鲍西娅在关键时刻上场。她欲擒故纵,一步步将夏洛克引入陷阱。她先劝夏洛克“慈悲一点”;又拒绝了巴萨尼奥“把法律稍为变通一下”的要求;接着让夏洛克明确表示不答应三倍还款的态度;然后让夏洛克去请一位医生来为安东尼奥“堵住伤口”,“免得他流血而死”。此时的夏洛克神气活现、得意洋洋,似乎左右了鲍西娅,安东尼奥受处罚已势在必行。就在夏洛克忘乎所以、凶相毕露、欲下毒手之时,她宣布只准割肉不准出血,不能相差一丝一毫,否则就要以命相抵,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制止了夏洛克毫无人道的报复行为。剧情由此急转直下,夏洛克进退无路,要求撤回对他不利的诉讼。最后鲍西娅根据威尼斯对谋害本城公民的异邦人的惩处规定,请求公爵没收夏洛克的财产。夏洛克彻底败诉,受到应有的惩罚。‎ 五、小结 课文节选的一场戏,描写了威尼斯法庭审批“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案件的经过。‎ ‎ 六、布置作业 ‎ 1.全班分为四个小组,自行选定导演、演员,自分角色排演戏剧。‎ ‎ 2.课外阅读《威尼斯商人》全剧。‎ ‎ 第二课时 ‎ 一、导入 ‎ 世界著名的四大吝啬鬼形象是巴尔扎克《守财奴》中的葛朗台、莫里哀《悭吝人》中的阿巴贡、果戈理《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夏洛克吝啬的表现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走进《威尼斯商人》去寻求答案。‎ ‎ [教学步骤]‎ ‎ 二、表演戏剧,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 1.课前四个小组依次表演,全班选出最佳小组在课上演出。‎ ‎ 2.小组成员表演完后,其他三个小组的同学针对这一组同学的表演进行随心所欲的评价,允许相互争论辩驳。‎ ‎ 教师可导评:可从以下六个方面评价:(1)表演是否体现了原作的精神;(2)演员对原作形象是否把握得准确;(3)服装、道具是否符合原作内容;(4)动作、台词是否体现了人物形象的性格;(5)针对原作,表演作了哪些创新,这些创新是否合理;(6)整个演出过程是否流畅、完整,还需要哪些改进等等。‎ ‎ 3.请主要演员谈谈自己对所扮演的人物的认识,并用文中相应的片断加以印证。‎ ‎ 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主要角色夏洛克、鲍西娅、安东尼奥的扮演者,其余同学点评或补充。‎ ‎ (1)提问:请谈谈你对夏洛克这一形象的认识。‎ ‎ 明确:夏洛克是一个惟利是图、贪婪残忍、老于世故、能言善辩、复仇心重的邪恶商人。‎ ‎ (2)提问:请说说你心中的鲍西娅。‎ ‎ 明确:鲍西娅是莎翁塑造的人文主义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崇尚正义,注重友情,慈悲为怀,执法如山;聪明机智、行事果断,充满着人性的光辉。她的性格在这场戏的矛盾斗争中得以充分展示。面对贪婪凶险的夏洛克,她表现出惊人的果敢、沉着、博学、聪慧。既规劝夏洛克要仁 慈,又从法律上认可夏洛克行为的合法性,诱使夏洛克一步步落入陷阱。‎ ‎ 聪明机智:‎ ‎ ——那可不行,在威尼斯谁也没有权力变更既成的法律;要是开了这一个恶例,以后谁都可以借口有例可援,什么坏事都可以干了。这是不行的。‎ ‎ ——夏洛克,去请一位外科医生来替他堵住伤口,费用归你负担,免得他流血而死。‎ ‎ ——那商人身上的一磅肉是你的;法庭判给你,法律许可你。‎ ‎ 行事果断:‎ ‎ ——且慢,还有别的话哩。这约上并没有允许你取他的一滴血,只是写明着“一磅肉”;所以你可以照约拿一磅肉去,可是在割肉的时候,要是流下一滴基督徒的血,你的土地财产,按照威尼斯的法律,就要全部充公。‎ ‎ ——既然你要求公道,我就给你公道,而且比你所要求的更地道。‎ ‎ 善良仁慈:‎ ‎ ——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人间的权力就和上帝的神力没有差别。‎ ‎ (3)提问:你对莎翁笔下的“商人王子”安东尼奥作何评价?‎ ‎ 明确:安东尼奥是从事海外贸易的年轻商人,他借钱给人不要利息,引起高利贷者夏洛克的仇恨。他甘愿冒着割肉的危险向夏洛克借钱帮朋友巴萨尼奥。他即将受到可怕的刑罚,却始终“默忍”“迎受”,继而要求“爽爽快快”地就刑,为了友谊”从容就死”“死而无怨”,他是一个慷慨大方、见义勇为、重义轻利的人。‎ ‎ 但是,在尖锐的斗争面前,他又显得很懦弱,缺乏战斗精神,表现出了软弱、妥协的一面。如“我是羊群里一头不中用的病羊,死是我的应分;最软弱的果子最先落到地上,让我也就这样结束了我的一生吧。巴萨尼奥,我只要你活下去,将来替我写一篇墓志铭,那你就是做了再好不过的事”。‎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 三、品味文章的语言之美 ‎ 1.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段落朗读,读后请说明:你所朗读的段落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 学生交流。‎ ‎ 生1:课本P100巴萨尼奥与夏洛克的对白灰谐幽默。‎ ‎ 生2:课本P100安东尼奥的话,运用一系列比喻(大海的怒涛、豺狼、松柏)强调夏洛克的残忍无法改变,给人一种生动形象、华美流畅、富有诗意的艺术美感。‎ ‎ 生3:课本P105鲍西娅关于慈悲的表述,精辟、深刻、动情,直接表达了莎翁的人文主义理想。比喻、排比、对比修辞格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 ‎ 生4:课本P111葛莱西安诺借用夏洛克的话称赞鲍西娅,也是对夏洛克自食其果的奚落嘲讽,有很强的喜剧效果,这得益于戏剧性的反复。‎ ‎……‎ ‎ 教师总结:莎士比亚的语言是诗剧的语言,既个性化而又丰富多彩、生动形象、精练优美、富有诗意。研究英国文学的评论家认为,莎士比亚戏剧是英语的“魔术师”“大胆的创新者”,他“如饥似渴地用刚从说话人口上热腾腾地摘来的各种新鲜词汇和形象”,同时他本人也大胆创造新的表现方式,在他的剧作中,妙言佳句比比皆是。品味莎剧语言,犹如品味琼浆玉液,让人沉醉,使人入迷。‎ ‎ 2.仿写句子,学习语言表达技巧。‎ ‎ 请仿照下面这个句子,以所给的词语开头,说一段话。‎ ‎ 例句: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它有超乎一切的无上威力,比皇冠更足以显出一个帝王的高贵。‎ ‎ 仿句:承诺 。‎ ‎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教师任选三位学生回答。‎ ‎ 五、课堂小结 ‎ 这节课,我们初步接触话剧艺术,了解了话剧是说的艺术。《威尼斯商人》作为喜剧,情节富有奇特的浪漫色彩;作为诗剧,语言优美生动,文采斐然。读、演、评三个环节,让我们过足了戏瘾。相信大家已悄悄喜欢上了戏剧,对吗?‎ ‎ 六、布置作业 ‎ 1.完成课上的戏剧评论写作练习。‎ ‎ 2.课外了解世界四大吝啬鬼形象,看看夏洛克有什么不同之处?‎ ‎ 提示:课外自读莫里哀的《悭吝人》、巴尔扎克的《守财奴》、果戈理的《死魂灵》,分别了解其中的阿巴贡、葛朗台、泼留希金。‎ ‎ 阿巴贡、葛朗台、泼留希金的性格较单一,就是吝啬。而夏洛克性格的主要方面固然也是吝啬,但他同时还爱女儿,对作为犹太人所受到的歧视和侮辱满怀愤怒,因此他的性格是丰满的、复杂的。他比其他三个吝啬鬼写得更为成功。‎ 板书设计 ‎ 拒绝公爵 ‎ 拒绝巴萨尼奥 ‎ 上半场:夏洛克 再次拒绝公爵 贪婪、残忍、阴险 ‎ 准备动手(置安 ‎ 铺垫 伏笔 东尼奥于死地) 对比 鲜明 ‎ 人 威尼斯商人 文 ‎(节选) 主 ‎ 义 ‎ 理 ‎ 劝夏洛克止步 想 ‎ 拒绝巴萨尼奥 ‎ ‎ 让夏洛克拒绝三倍还款 聪敏 ‎ 下半场:鲍西娅 照约割柔(但不准流一 机智 滴血,不准有丝毫之差, 勇敢 否则以命相抵,财产充公)‎ 教学反思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14 变 脸(节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积累词语,把握“糍粑、阴霾”等词的读音,理解“怡然自得、睡眼惺忪”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魏明伦及《变脸》的剧情。3.了解川剧的一般特点。‎ ‎ 过程与方法 ‎ 1.整体感知,把握戏剧情节,理解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 2.了解戏曲唱词和说白的语言特色,深刻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的戏曲鉴赏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了解我国传统社会底层人民极其艰难的求生经历,感受他们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破除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与时代同步。‎ 教学重点 ‎ 1.把握剧情,理解水上漂与狗娃之间的矛盾冲突。‎ ‎ 2.悉心体会剧中的细节刻画、心理刻画,理解它们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水上漂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 教学方法 1.文献法2.演读法3.讨论法4.美点寻踪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一、导语设计 ‎ 设计(一)“变脸王”大家听说过吗?(学生回答:“一种电脑屏保程序”“著名川剧变脸王彭登怀”……)(多媒体显示川剧变脸画面)我们今天走进魏明伦的《变脸》,结识一位“变脸王”水上漂老人。‎ ‎ 二、资料助读 ‎ 学生展示课前通过图书馆或网络收集的有关资料,教师酌情提供相关材料,如魏明伦简介(见备课资料部分)、《变脸》剧情简介等。‎ ‎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剧情。‎ ‎ 学生自行积累词语。多媒体显示:‎ ‎ 糍粑(cī bā) 打鼾(hān) 阴霾(mài) 鹭鸶(lù sī)‎ ‎ 怡然自得(yí):怡然,形容喜悦的样子。‎ ‎ 睡眼惺忪(xīng sōng):因刚睡醒而眼睛模糊不清。‎ ‎ 蹑手蹑脚(niè):轻手轻脚。 ‎ ‎ 2.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用一句话概括剧情。‎ ‎ 示例1:这部戏曲描写的是老艺人水上漂与他收为“孙子”的女孩狗娃之间的命运碰撞。‎ ‎ 示例2:这部戏曲描写了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要将她抛弃而最终又将她收留的一段波折。‎ ‎ 四、精读课文,美点寻踪 ‎ 1.学生细读课文,选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用铅笔在书的空白处作简单点评。‎ ‎ 2.学生自主品评,进行美点寻踪。‎ ‎ 学生自由发言。‎ ‎ 生1:这场戏情节起伏跌宕,矛盾冲突尖锐,扣人心弦。‎ ‎ 生2:水上漂、狗娃形象鲜明,让人过目难忘。‎ ‎ 生3:戏曲语言清新质朴,通俗浅显,富有情味。‎ ‎ 生4:刻画人物手法高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颇为成功。‎ ‎ ……‎ 教师总结:《变脸》是一个美的综合体。“横看成岭侧成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大家的发言很精彩,涉及到情节、形象、语言、手法等渚多方面,美不胜收。让我们慢慢欣赏,尽情品味吧。‎ ‎ 五、师生共同赏析剧本的情节美 ‎ 1.教师选两位同学复述故事。其余同学点评。‎ ‎ 明确:剧中首先描写了水上漂与新买来的“孙儿”狗娃拉家常的情景,水上漂不禁为自己的变脸艺术终于有传人而自得,对“孙儿”倍加疼爱,狗娃则乖巧伶俐,很讨老人喜欢,二人其乐融融。在拉家常的过程中,还交代了二人的身世,表现了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以及狗娃的担忧不安。‎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 狗娃上岸撒尿发现有蛇,水上漂打死蛇后,欲用童子尿治伤,发现狗娃是女孩,剧情急转直下。水上漂因失望而愤怒、痛苦,狗娃为自己将被抛弃的命运而悲痛哀伤,苦苦相求,二人之间发生了尖锐冲突.剧情达到高潮。‎ ‎ 水上漂忍痛抛弃狗娃,狗娃落入水中,水上漂救起狗娃,无奈地将她收留,在经历了这一番惊险之后,剧情终于有了结局。‎ ‎ 2.教师创设合作探究的氛围,要求学生用“《变脸》情节美。美在……”的句式说话,共同交流,领略情节的非凡魅力。‎ ‎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然后选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 生1:情节美在起伏跌宕,曲折有致。上半场主要写水上漂与狗娃闲拉家常,细致地描绘出一幅爷孙共乐、和美悠然的生活图景;下半场爷孙反乐为愁,一痛苦一悲伤,气氛直转而下,水上漂抛弃狗娃,狗娃落水唤爷又获救,气氛紧张,激荡如潮,给人以强烈的情感震荡和精神冲击。‎ ‎ 生2:情节美在巧设“误会”,以“误会”构成悬念.并随着“误会”的解密、真相的显露而爆发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狗娃是女孩,却错被水上漂以“孙儿”买进;水上漂重男轻女,狗娃无法选择命运;狗娃上岸遇蛇,水上漂为救“孙儿”遭蛇咬,为治蛇伤,童子尿大泄机密;爷爷希望落空,痛苦之余作出抛弃狗娃的决定,狗娃悲痛苦苦相求。‎ ‎ 生3:情节美在铺垫、暗示的巧妙设置。狗娃是女娃,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爷孙和美,铺垫一也;水上漂自叙身世,重男轻女根深蒂固,铺垫二也;变脸家传绝技,传男不传女,铺垫三也。狗娃停止为爷爷挠痒。暗示一也;说话结巴,“传儿不传……女……”暗示二也;上岸撒尿。暗示三也。‎ 生4:情节美在矛盾冲突的多重设置。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下半场直接表现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各自的内心冲突。水上漂与狗娃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为他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与狗娃身为女孩的矛盾;水上漂内心的冲突表现了谋求家族利益,解除生存困境的愿望;狗娃的处境表现了下层社会女孩的不幸和对命运无奈的抗争。多重的矛盾冲突使剧情有了更深更广的社会意义。‎ 六、小结 节选的这场戏,描写了老艺人水上漂与他收为“孙子”的女孩狗娃之间命运的碰撞。‎ ‎ 七、布置作业 ‎1.把剧中的几段唱词找出来,体会一下它们在形式上具有怎样的特点,在剧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2.课外阅读《变脸》全剧。‎ 第二课时 ‎ 一、导入 ‎ 多媒体播放电影《变脸》片断。‎ ‎ 芦花丛中,渔夫唱晚。一个身怀绝技、孤身闯荡江湖的老艺人,与他新买来的“孙儿”拉开家常,其乐融融。老人不禁为自己的变脸艺术终于有了传人而怡然自得。然而,他的愿望却落了空……‎ ‎ 二、师生共同鉴赏剧本的形象美 ‎ 1.配乐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感情。‎ ‎ 学生自由组合。自选片断,表情朗读。‎ ‎ 其余学生以“导演”的身份点评。‎ ‎ 2.请演员谈表演的体会、收获。‎ ‎ (1)教师以记者的身份请几位“水上漂”“狗娃”谈谈对角色的理解,并选相关片断加以佐证。‎ ‎ 成果展示:‎ ‎ 狗娃是一个勤劳能干、乖巧可爱、机灵懂事、知恩图报的苦命的女孩。‎ ‎ 苦命——“生在穷乡里,遇上大水灾。被人拐、被人卖、被人骑、被人踩,只见人人良心坏,鞭打牲口爬悬崖。”‎ ‎ 勤劳能干——“比男娃子更勤快,能干粗活能挑抬,下河帮你洗铺盖。煮饭帮你劈干柴。”‎ ‎ 乖巧可爱——给老人捶背、抠痒,“不贪嘴,不挑菜,学本事,听安排。”‎ ‎ 知恩图报——“没想到世上还有好人在,爷爷出现笑颜开。把我当作人看待,亲亲热热贴胸怀。舍不得这份情啊!割不断这般爱!天上雁鹅排对排,扯烂衣裳不分开!”‎ ‎ 水上漂是一个心地善良、直率豪爽、重男轻女而又有情有义的老江湖,身怀“变脸”绝技、孤身闯荡的老艺人。‎ ‎ 心地善良——“看,青一块,紫一块,对畜生也不能这样下死手打呀!小苦瓜啊,你被那些黑心萝卜整得好惨啊!”“打在你的身上,痛在爷爷心上。爷爷是个糍粑心肠。你有缘遇上我,时来运转了。”‎ ‎ 直率豪爽——“爷爷待你好,是对你有望啊。爷爷老了。越老越怕。一怕断了我家香烟。二怕断了祖传绝活儿,这才收你做我的孙子。爷爷把心掏给你,教你变脸本事,望你给我传宗接代。”“格老子一场空欢喜!你小小年纪就充当假货。串通人贩子,骗了我老江湖。”‎ ‎ 重男轻女——“呸,女人家,扫把星,滚她妈的三十三!”“男娃子是个宝,女娃子是根草,格老子要宝不要草。”“养儿方能续后代,女生外向招灾祸。”“狗娃休把老汉怪。重男轻女自古来!”‎ ‎ 有情有义——“我不会卖你,可也不会留你……这是盘缠,这是干粮,送给你,自谋生路去吧。”“老汉心并非铁石块,是留是丢几徘徊……”‎ ‎ ‎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教师总结:狗娃和水上漂都生活在社会底层。都是善良而不幸的人。这一老一少在苦难的命运中结下不解之缘,他们的遭遇所显现的人生磨难,他们的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给人以灵魂的震撼。‎ ‎ (2)教师提问:水上漂变脸是因为他与狗娃的性格冲突吗?‎ ‎ 学生思考、各抒己见。‎ ‎ 生1: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应该是性格冲突。重男轻女是水上漂重要的性格因素,而狗娃又偏偏是女孩。‎ ‎ 生2:水上漂对狗娃的态度,表现了他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但是往深处想,水上漂因何如此呢?他们之间的冲突反映的是我国传统社会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与底层人民艰难求生的矛盾。所以说水上漂的变脸不是因为他与狗娃的性格冲突,而是二人之间的命运冲突。‎ ‎ 学生相互辩驳。教师点评,以第二种意见为佳,引导学生深层探究。‎ ‎ 三、品味剧本的语言美 ‎ 1.教师介绍戏曲语言的特点。‎ ‎ 我国的传统戏剧主要是以曲演唱的,因此称为“戏曲”。在戏曲剧本中,曲词是戏曲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语言包括说白、唱词和舞台提示。三者互相配合,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其中说白和唱词,构成剧中的人物语言,而曲词又有其独特的形式和作用。在形式上,曲词是一种用韵文写成的歌词,要与一定的唱腔、曲潜相配合,具有和谐的音韵美;并常用反复、排比、叠词、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声情并茂,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曲词的主要作用是抒发人物的感情,渲染环境氛围,因而具有抒情性。川剧是一种地方戏曲,唱词体现了戏曲唱词的特点,说白富有地方特色。‎ ‎ 2.学生自由选精美的唱词。体会它们在形式上的特点和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 学生自由发言。‎ ‎ 生1:狗娃的唱词“月亮走,我也走……我愿留在小船舟”,清新质朴,通俗易懂,情味十足,写出狗娃惴惴不安的心理。‎ ‎ 生2:我喜欢狗娃的唱词“千不该,万不该……给狗娃帮腔说情补补台”,这一段以紧密的韵脚构成急促的音韵节奏,并运用排比、叠问、比喻、对比、呼告等修辞方法,直抒胸意,强烈地抒发了狗娃哀伤痛苦、依恋不舍而又无可奈何的悲惨心情,感情真切,动人心魄。‎ ‎ 生3:我喜欢水上漂的唱词“芦花丛,白头翁……返老还童”,这一段唱词以景起兴,中间巧用对比、叠词,结尾直抒胸臆,强烈地抒发子水上漂享受天伦之乐的愉快、自得之情。‎ ‎ ……‎ 教师总结:剧中人物的唱词,真切动人,朗朗上口,声情并茂,抒发情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和戏曲艺术的稔熟。‎ ‎ 3.品味剧本说白的语言特色,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 学生自选例品味。‎ ‎ 教师总结:剧中的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切合人物的身份。人物的对白,声气口吻酷似其人,自然、流畅、贴切、生动,实乃清水芙蓉,天然雕饰。‎ ‎ 4.教师对剧本语言总体评价:作者在口语基础上提炼加工并恰当吸收了四川方言的一些语言成分,使本剧的语言无论唱词还是说白都体现出通俗浅显、明白如话、情味十足的特点,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富有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欣赏剧本的细节描写、心理描写,体味手法美,学习剧本塑造人物的独特手法 ‎ 1.文章以丰富的细节生动地展现人物形象,剧本的舞台说明交代了许多生动的细节描写,请同学们仔细品味。‎ ‎ 2.剧本注重心理刻画,展示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感情冲突,从心灵深处显现人物性格。‎ ‎ 学生自选例品评,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戏剧的鉴赏能力。‎ ‎ 五、深层探究,质疑解疑 ‎ 1.学生自由质疑。相互讨论,共同探究;如有难以解答的问题,可向教师提问。‎ ‎ 2.教师也可引导学生深层探究。‎ ‎ 提问:如何看待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 ‎ 学生讨论,明确: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和做法,有其现实的考虑和深层的原因。水上 漂 收狗娃为孙子,主要是一种非常现实的生存需求,他需要老有所养,需要传宗接代,而这一切,在传统社会中都是由家庭的男性后代来实现的;他期望狗娃继承祖传绝活,并声明“传儿不传女”,这是为了确保自己家庭的利益一脉相承地延续下去,为了避免竞争以谋求生存,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否定,而要究其根源。‎ ‎ 提问:剧本是如何否定这一世俗观念的呢?‎ ‎ 明确:剧本在表现水上漂重男轻女的思想的同时,还描写了狗娃时时处处掩饰女孩真实身份的情景,交代了狗娃的不幸身世,抒写了她被水上漂抛弃的悲苦,叙述了最后水上漂在危急之中将狗娃救起,等等,都具有否定、破除重男轻女的世俗思想的艺术效果。‎ ‎ 提问:重男轻女的思想在我国一直根深蒂固。在21世纪的今天,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世俗观念存在吗?‎ ‎ 学生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同学交换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 六、课堂小结 ‎ ‎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变脸》是非常有名的川剧作品,情节美、形象美、语言美、手法美,美不胜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建议同学们课余时间观看戏曲,阅读戏曲剧本,慢慢地,你就会发现你已经成为一个准戏迷了。‎ ‎ 七、布置作业 ‎ 1.剧中“帮腔人”由幕后唱到台前,替狗娃向水上漂求情。请你以”帮腔人”的口吻,再写几句劝说水上漂的唱词。‎ ‎ 2.学写戏剧评论。针对《变脸》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学短评。‎ ‎ 3.预习《枣儿》。‎ 板书设计 水上漂与狗娃的命运纠葛 留“孙女”‎ 弃“孙女”‎ 买“孙子”‎ ‎ 兴高采烈 痛苦万分 无奈之举 戏剧情节的基本规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教学反思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15 枣 儿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 过程与方法 ‎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学方法 1.演读法2.讨论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语设计 ‎ 教师播放自行制作的动漫flash,一颗枣,两颗枣,一筐枣,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状,一个小男孩双手作喇叭状呼喊……‎ ‎ 教师画外音: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漫山遍野无人应。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 ‎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 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点评。‎ ‎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 三、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 多媒体显示:‎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 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 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 关于男孩 ‎ 4.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 5.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 ‎ 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 关于枣儿 ‎ 6.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 7.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次,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长记录发言要点,并代表小组全班交流,其余小组成员可补充,也可点评。‎ ‎ ‎ ‎ 四、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 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 多媒体显示:‎ ‎ (1)老人 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 男孩 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 老人 (自豪地)我的儿子就叫“枣儿”‎ ‎ (2)老人 (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 ‎ ‎ 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 男孩 (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 (3)老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 (4)男孩 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 老人 不知道。‎ ‎ 男孩 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 (5)男孩 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 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 男孩 来呢,你的枣儿甜!‎ ‎ (6)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 学生思考、品味。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身影的离去愈映出心灵的坚守,时空的超越反铸成情感的皈依,走出去的人们总有回归故里的那一天。‎ ‎ 教师总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 ‎ 五、延伸拓展,深化认识 ‎ 提示: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 学生畅谈见闻、感受。‎ ‎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关心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儿童。‎ ‎ 六、课堂小结 ‎ 《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神经。仁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我们相信,爹娘享用那移栽他乡的奇异的甜果果时,会品出那甜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孙回乡品尝爹娘留给自己的枣儿时,仍会由衷地赞叹“还是家乡的枣儿好吃”。‎ ‎ 七、布置作业 ‎ 1.剧中,爷爷要求男孩“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来”;后来爷爷见男孩不高兴了,又说“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 2.自选角度,针对《枣儿》写一篇戏剧短评。‎ 板书设计 ‎ 唱枣儿——拉开剧幕,铺背景 ‎ 捡枣儿——老少拉家常 老人遇男孩 吃枣儿——老疼少,少爱老 反映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 忆枣儿——老人念儿,儿不归 ‎ 留枣儿——小儿盼父,父不回 ‎ 唱枣儿——关闭剧幕,唤亲情 教学反思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16 音乐之声(节选)‎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峥嵘、嬷嬷”等词的读音,理解“鳞次栉比、顶礼膜拜”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了解《音乐之声》的剧情。‎ ‎ 过程与方法 ‎1.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2.结合影视剧本的特点,赏析其画面美,培养学生阅读影视剧本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教学重点 ‎ 揣摩文中的两个场景,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的底色。 ‎ 教学方法 1.朗读品味赏析法2.讨论法3.点评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语设计 ‎ 戏剧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影视剧等。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大型的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多媒体出示课文标题)‎ ‎ 二、资料助读 ‎ 影视剧本的特点 ‎ 电影文学剧本 ‎ 专供拍摄影片而创作的剧本,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电影文学。‎ ‎ 电影文学剧本跟小说、戏剧一样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节,其容量也像戏剧一样受到时间的限制(摄制完成的电影一般放映两小时左右)。但电影文学剧本又不同于小说和戏剧。戏剧中人物对白繁多,侧重于听觉表现;“电影语言”则是连续不断的银幕画面,侧重于视觉表现,不以人物对话为主。在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场景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发展,一切都须化为画面和动作,很少以叙述人的“画外音”(或字幕)表述。‎ ‎ 电影文学剧本的结构也有别于小说和戏剧,是以“镜头”为单位,用“蒙太奇”手法按情节的发展以及观众的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有节奏地、合乎逻辑地衔接成整体。‎ ‎ 实际拍摄用的脚本大多由导演根据原剧本按拍摄要求改写,称为“分镜头剧本”。‎ ‎ 三、明确学习目标 ‎ 多媒体显示:‎ 学习本文。应实现以下目标:‎ ‎ 1.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体会其画面感。‎ ‎ 2.把握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 ‎ 3.感知音乐故事片的艺术特色。‎ ‎ 四、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 1.多媒体播放《音乐之声》音像资料片断,学生体会影视剧本的特点。‎ ‎ 2.学生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 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 明确:‎ ‎ 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写少女玛丽亚当了见习修女后仍不改她热爱歌唱、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课、例行庄重的宗教礼仪时。跑到野外放声歌唱、忘情游玩,后来猛然想起此时应做日常功课,于是匆忙赶回修道院。而在同时,修道院里正乱作一团,嬷嬷们在到处寻找玛丽亚,院长就玛丽亚当修女的资格问题征询意见,众嬷嬷议论纷纷,她们都十分喜爱玛丽亚,但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当玛丽亚回到了修道院时。众嬷嬷结束了对玛丽亚的议论。‎ ‎ 提问,本文写了哪些画面?‎ ‎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艘艘对玛丽亚的议论。‎ ‎ 五、欣赏晶味,引读提高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 1.师生共同赏析作品的画面美 ‎ (1)仔细晶读第一个场景描写,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画面,感受其诗情画意。‎ ‎ 学生讨论交流。‎ ‎ 示例:巍峨峥蝾的阿尔卑斯山上,挺拔的松树漫山遍野。树林中不时传来云雀的歌声,婉转悠扬。高高的山巅上尚未化尽的点点残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温润的白玉般,摄人心魄。山风呼啸,松涛阵阵,和着乐声,回响在旷野上。‎ ‎ 山脚下,群峰相拥,绿水环绕,萨尔茨堡坐落其中。极目远眺,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比。一座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在绿树浓阴中静静矗立,山坡上绿草葳蕤,树林茂密,小溪潺潺,真乃人间仙境也。‎ ‎ (2)学生评点并体会其作用。‎ ‎ 示例:这一段环境描写,由远及近,层次清晰,动静结合,色彩和谐。作为主人公出现和活动的背景,与人物相映衬,有力地烘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 2.感受形象美 ‎ (1)师生共同品读描写玛丽亚野外歌唱的情形的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 学生品味玛丽亚的唱词和动作描写的语句。‎ ‎ 明确:玛丽亚的歌唱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不仅表现了她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而且展露了她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心灵,揭示了她自由活泼的天性。‎ ‎ 玛丽亚远眺群山,轻盈地跳跃、旋转,一会儿穿过小树林,一会儿又奔到小溪旁……拍额头、拔腿跑、捡外衣、惊呼等动作描写,从外在形象上层现了她纯真快乐、无拘无束的性格。‎ ‎ (2)课文第二个场景是众修女七嘴八舌评说玛丽亚,请概括众人的意见,说说众人眼中的玛丽亚是个怎样的人。‎ ‎ 学生自由发言。‎ ‎ 课文科代表作总结:在众嬷嬷眼中,玛丽亚天性活泼,热爱歌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真欢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乐,也总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与修道院的环境和要求极不协调,因此她们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她们对玛丽亚非常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 3.体味音乐美 ‎ 师生再次欣赏《音乐之声》音像资料玛丽亚歌唱片断。 ‎ ‎ 教师提问:课文是如何体现音乐故事片的特色的?‎ ‎ 学生明确:剧本中,玛丽亚的内心独自式的纵情歌唱,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众嬷嬷对白式的歌唱,富有喜剧风格。二者都体现了《音乐之声》这一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 教师适当补充:音乐故事片是似音乐为重要表演形式的故事片,它在欧美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早已是一种相当成熟的电影艺术类型。《音乐之声》被誉为“新风格”音乐故事片的杰作。在这部影片中,音乐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表演形式和剧情发展的重要表现手段。这部影片的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音乐的艺术感染力。‎ ‎ 八、布置作业 ‎ 1:修遭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的比榆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 提示:结合语境,这两个比喻句生动而恰当地表现了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以及众嬷嬷对玛丽亚的由衷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 2:你周围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吗?注意观察,用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板书设计 音 乐 之 声 ‎(节选)‎ 景物描写,动作表情描写 画面美 活泼自由的快乐天使玛丽亚 形象美 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音乐美 景物描写,动作表情描写 教学反思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17 公 输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把握疑问句、反问句的句式特征。‎ ‎ 2.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 ‎ 过程与方法 ‎ 1.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 2.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 3.品味赏析课文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先秦诸子散文的兴趣。‎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教学重点 ‎ 1.积累文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 ‎ 3.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增加语言积淀。 ‎ 教学难点 鉴赏墨子的劝说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 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罄竹难书.今天我们走近一位热爱和平的人,他凭借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果敢勇毅阻止了一场不义的战争,请看他非凡的表现。(多媒体插放动漫flash) ‎ 二、资料助读 ‎ ‎ 1.关于先秦诸子散文 ‎ 先秦诸子散文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主要的著作有《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春秋战国之交为第一个发展阶段,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论语》是较短的语录体散文。《墨子》在对话中有议论,初具议论文的规模。战国中叶为第二个发展阶段,以《孟子》和《庄子》为代表。《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庄子》接近专题论文.战国后期为第三个发展阶段?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 ‎ 先秦诸子散文大多文情并茂,极具文采,善用譬喻陈说事理,论辩是非,增强了说服力,而排比、夸张等修辞的大量运用更使文章辞采缤纷。总之,先秦诸子散文无论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 2.《墨子》及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鲁人,一说宋人,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堵子散文代表作家。曾为宋国大夫。早年接受儒家教育,后聚徒讲学,创立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他的认识观点是唯物的。但他一方面批判唯心的宿命论,一方面又提出同样是唯心的“天志”说,认为天有意志,并且相信鬼神。墨于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 《墨子》是先秦墨家著作,现存五十三篇,其中有墨子自作的,有弟子所记的墨子讲学辞和语录,其中也有后期墨家的作品。《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譬喻,类比、举例,推论的论辩方法进行论政,逻辑严密,说理清楚。语言质朴无华,多用口语,在先秦堵子散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 3.公输 公输,名盘,也作·“般”或·“班”又称鲁班,山东人,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能工巧匠。现在,鲁班被人们尊称为建筑业的鼻祖,其实这远远不够.鲁班不光在建筑业,而且在其他领域也颇有建树。他发明了飞鸢,是人类征服太空的第一人,他发明了云梯(重武器),钩钜(现在还用)以及其他攻城武器,是一位伟大的军事科学家,在机械方面,很早被人称为“机械圣人”,此外还有许多民用、工艺等方面的成就。鲁班对人类的贡献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我国当之无愧的科技发明之父。‎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多媒体显示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械(xiè) 轩(xuān) 舆(yǔ) 犀兕(xī sì) 鼋(yuán) 罨(tuó)‎ 鲋(fù)  梓(zī) 褊楠(piá nán) ‎ 多音字:‎ 请说之(shuō) 长木(zhàng) 公输盘(bān) 见我于王(xiàn)‎ 禽滑厘(gǔ)‎ 通假字:‎ 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 子墨子九距之(通“拒”,阻挡) ‎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通“御”,抵挡) ‎ 公输盘诎(通“屈”,理屈)。‎ ‎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激烈、紧张的气氛。‎ ‎ 3.教师适当指导朗读。 示例:‎ ‎ (1)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 加点词须重读,显示墨子焦急的心态,他为了阻止楚宋之战而不辞劳苦。‎ ‎ (2)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 读出疑问语气,显示公输盘恭敬请教之意。‎ ‎ (3)子墨子曰;“壮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 读出祈使语气,显示蓄意提出无理要求之意。‎ ‎ (4)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 “义”字须重读,显示公输盘以“义”装点自己的味道,要读出他一本正经而又流露出掩饰不住的傲慢的语气。‎ ‎ (5)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 读出疑问语气,显示质问、责备,催促之意。‎ ‎ (6)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 公输盘在无言以对的情况下,只好虚晃一枪,把矛盾的焦点转移到楚王身上。要读出他狡猾推脱而又仗势欺人的语气。‎ ‎ (7)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 注意“善哉”的虚伪。“虽然……”则体现了一个霸气十足的诸侯的强硬与蛮横。‎ ‎ (8)公输盘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 公输盘在心里做着阴暗的盘算,要读出阴险并带有威胁意味的语气。子墨子敏锐地揭穿这一阴谋,显示出胸有成竹、镇定沉着之意。‎ ‎ 4.选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其余同学评点。‎ ‎ 四、译读课文,疏通文句,熟悉文意 ‎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翻译课文。‎ ‎ 2.以小组为单位,针对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讨论研究,共同解决。教师巡视各组,答疑解惑。‎ ‎ 3.教师指导学生积累本课的文言知识。‎ ‎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 请献十金(请允许我,表敬词)‎ ‎ 荆之地方五千里(土地方圆,与现代汉语表意不同)‎ ‎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巧妙的方式。现代汉语中“机变”为“随机应变”之意)‎ ‎ (2)一词多义 ‎ 公输盘不说(高兴) 见公输盘(拜见) ‎ ‎ 请说之(解释) 胡不见我于王(引见)‎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 ‎ 不可谓知类(事理)‎ 为与此同类(类别) ‎ ‎ 为楚造云梯之械(这样)‎ ‎ 子墨子闻之(代词,指代造云梯攻宋这件事)‎ ‎ 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结构助词)‎ ‎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的”,结构助词)‎ ‎ (3)翻译下列句子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 夫子何命焉为? 译: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 ‎ 宋何罪之有? 译: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 胡不已乎? 译: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 胡不见我于王? 译:何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 此为何若人? 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五、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 ‎ 提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人物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 明确:本文对应的双方是墨子和楚国的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劝阻楚国攻打宋国。‎ ‎ 提问:谈谈你对本文思路的看法。‎ ‎ 学生讨论。 成果展示:‎ ‎ 1.以“见”字一线穿珠。‎ ‎ 墨子见公输盘→墨子见楚王→墨子见公输盘 ‎ (1~12) (13~16) (17~22)‎ ‎ 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击败公输盘,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2.以人物思想、态度的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 背景交代公输盘“服” 楚王曰:“善” 公输盘诎楚王曰“善”‎ 六、小结 文章主要记述了墨子劝阻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表现了墨子的能言善辩和高人一等的智慧以及“兼爱”“非攻”的主张。‎ 七、布置作业 ‎ 1.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 ‎ 2.阅读鲁迅的《故事新编·非攻》,全面了解墨子的性格。‎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学生齐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体味矗子的劝说艺术 ‎ 1.墨子止楚攻宋战略三步走。‎ ‎ 学生分角色朗读2~12段。‎ ‎ 提问:墨于是如何劝说公输盘的呢?‎ ‎ 明确:墨子见公输盘,并没有直接劝阻,而是先设下圈套,请求公输盘替他杀人,借此激怒公输盘,引出公输盘冠冕堂皇的理由“吾义固不杀人”。接着,墨子就抓住公输盘这句话大做文章。“宋何罪之有”一句,轻描淡写而又咄咄逼人,立刻将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盘置于理亏的境地。然后,墨子用“不可谓智’”不可谓仁”不可谓忠”不可谓强”不可谓知类”,从各个方面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有口难辩。“义不杀少而杀众”一句,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 ‎ (2)分角色朗读13~16段。‎ ‎ 教师提问:公输盘面对墨子的逼问,无话可说,把责任推到楚王身上,那么墨子又是如何劝阻楚王的呢?‎ ‎ 明确:墨子采取了和对付公输盘相同的策略,先引他入彀,然后让他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他先用一个假设,以富人盗窃穷人为喻,问楚王“此为伺若人”,使楚王承认并说出此人“必为有窃疾矣”。既然承认这种人“有窃疾”,那么楚以富有之国而攻伐贫穷之宋,正“与此同类”。在墨子强有力的论据面前,楚王理屈词穷,不得不诺诺称是。‎ ‎ (3)学生齐读17~22段。‎ ‎ 提问:墨于是如何对待公输盘与楚王相互推诿、敷衍塞责的呢?‎ ‎ 明确:墨子明白仅靠道义是无法真正战胜强大而顽固的敌人的。墨子与公输盘演练攻守战术,公输盘九攻,墨子九距,公输盘攻械尽,子墨子守有余,公输盘起东心,子墨子预守备。“虽杀臣,不能绝也”,镇定沉着的子墨子扑灭了楚王与公输盘的嚣张气焰,迫使他们放弃攻打宋国的打算。‎ ‎ (4)教师总结:子墨子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反驳方式,揭穿了公输盘“义”的谎言,使楚王陷入“窃疾”的泥淖:通过纸上谈兵式的模拟攻守,“九距”而“守有余”,说明楚攻宋并不会有好结果,迫使楚王就范。‎ ‎ 2.欣赏品味墨子的劝说艺术。‎ ‎ 提问:墨子的劝说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 ‎ 学生思考讨论,并自由发言。‎ ‎ 成果展示:‎ 说理巧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激怒公输盘,五个“不可谓”,义正辞严;婉劝楚王,三次夸饰楚国,在取悦对方的同时置对方于理亏的境地。(2)‎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逻辑性强。主要表现在劝阻楚王时,巧用类比,对比,环环相扣,无懈可击。(3)先发制人,保持主动。在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中,每一次都是巧妙出击,化被动为主动,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机智善辩。墨于善于陷人于自相矛盾的境地,公输盘的“义”,楚王的“窃疾”均成了墨子制敌的法宝,以于之矛攻子之盾,公输盘与楚王一“服”一“善”,是多么的无奈和苦涩呀。‎ ‎ 语言富于表现力.他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从辩驳:他一连用三个对比,并采用夸饰的手法,极言楚国之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宋国之面积狭小、物产贫乏,感染力很强,既满足了楚王的虚荣心,又使他醒悟到攻打宋国是无意义乃至愚蠢的举动。而揭露公输盘的杀机并最后打消楚国的攻宋企图的这一段话,长短句交错,语气时缓时急,既从容又有威慑力,充分显示了墨于勇敢无畏、镇定自若的特点。‎ 三、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 教师提问:《公输》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文学趣味的一篇。本文在写法上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 抓住矛盾,步步深入。攻宋,反攻宋是贯穿全文的矛盾,文章记述了这个矛盾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 一波三折,悬念迭生。墨子千里迢迢跑到楚都见公输盘,没有劝阻,面是请其杀人;见楚王,不盲其事,而说偷窃病:公输盘服、楚王称善均未解决楚攻宋的问题,波澜迭起,九攻九距,杀机四伏,不禁为子墨子担忧,墨子一跟看穿并严正警告,在实力对比和威慑之下,迫使楚王放弃,文章一波三折,悬念迭生的写法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 人物形象鲜明.文章通过语育描写,刻画了三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墨子,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公输盘,顽固、阴险,狡诈,楚王,虚荣。愚蠢,狡猾。‎ ‎ 语言生动,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 四、总结升华 ‎ ‎ 1.提问:墨子与公输盘,楚王的这场斗争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 学生思考、交流。‎ ‎ 明确:这场斗争表明,面对大国的不义之战,要敢于斗争。一方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使他们在舆论上威风扫地,另三方面,要从实力上作好充分准备,使他们的侵略野心无法得逞。这个道理,不仅被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而且在今天也不无借鉴意义。‎ ‎ 国弱被人欺,落后就要挨打。在强权肆虐横行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只有壮大实力,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 学生大多联系美伊战争来谈;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应予以鼓励。‎ ‎ 2.模拟对话 ‎ 假如有时空隧道,你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 ‎ 学生激情发育,有的夸赞墨子热爱和平,为和平不辞劳苦,奔走呼号,称其为和平的使者,应是诺贝尔和平奖的首批获得者,有的称赞其机智、勇敢;有的盛赞墨子敢于挑战强国,誓死保卫宋国。等等。 通过激发学生想象,充分感受墨子的人格魅力。‎ 五、课堂小结 ‎ 《公输》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进行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与楚王钓阱俭、狡诈,从而说明了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野心。文章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说理充分,语言生动,是《墨子》的代表作。希望同学们课下阅读《墨子·非攻》全篇,全面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 六、布置作业 ‎ ‎1.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鉴赏短文,品评《墨子》散文的艺术魅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18 《孟子》两章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 过程与方法 ‎ ‎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2.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 ‎2.讨论点拨法 ‎3.竞赛法 ‎4.比较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 ‎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四、译读课文1-2自然段,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 ‎⑶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 ‎⑸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 [环]围。‎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①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 ‎ ‎ 第二段中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板书)  ② 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 ‎ ‎ 攻城一方攻势很大,“环而攻之”。  ③ 这场战争结果怎样? ‎ ‎ 结果攻城失败。“环而攻之而不胜”。(板书)  ‎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④ 原因何在?  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合作交流3-4自然段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 ‎⑼ [委]放弃;[去]离开。   ⑽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 ‎(13)[国]国防。   (14) [威] (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 ‎(15)[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者,……的人,此处特指君主 下同。 ‎ ‎(16)[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 ‎ (17)[至]极点。   (18)[畔]通“叛”,背叛。  ‎ ‎ (19)[顺] 归顺,服从   ⒆[故]所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1)第三段中:  ①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   第三自然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板书)  ② 战争结果如何? ‎ ‎ 结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板书)  ③ 为什么? ‎ ‎ 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方法?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  明确:双重否定句;排比修辞;极力强调这种条件的优越,以示理应守住。  (3)从第2、3自然段来看,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那么孟子认为“人和”包括哪些具体内容?作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况会怎样?不得“人和”,结果又如何呢?(齐读最后一段,学生回答)  明确:(天时、地利、人和) (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这三句话什么意思? 这三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明确:1、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运用了排比修辞。运用排比,使文章气势更雄壮、奇伟,使人感觉到一种不容怀疑,无可置辨的论辨力量。  3、作者以“域民”、“固国”、“威天下”为引申推论,推出新的论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揭示了“人和”的核心内容。  (5)要想得人和,君主应该怎样做呢?(得道,施仁政)  ‎ ‎ 探究质疑 ‎ 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 ‎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亦极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 ‎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 ‎  2、3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 ‎  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 ‎  3、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 ‎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  ⑴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 ‎⑵ 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4、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学生讨论,各层次学生各抒己见)  师归纳: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的事情,注定要失败的。‎ 五、小结 这篇议论文运用战争中的事例,说明如何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六、作业 ‎1.熟读并背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预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二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导语设计 ‎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请走进《孟子·告子下》的选段中去寻找答案。 ‎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 1.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及重音。‎ ‎ 多媒体显示:‎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加点词重读)‎ ‎ 3.学生大声读课文。‎ 三、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 ‎1、发:起,指被任用; 2、举:被举用,被选拔; 3、士:狱官;4、苦:使...痛苦; ‎ ‎5、劳:使...劳苦;  6、饿:使...饥饿;7、拂乱:使...颠倒错乱; 8、所以:所做的事;‎ ‎9、动:使...惊动; 10、忍:使...耐得住;  11、曾益:增加,曾同“增”;‎ ‎12、空乏:资源缺乏,使...受贫困之苦;13、恒:常; 14、过:犯过失;‎ ‎15、衡:同“横”,梗塞,不顺;16、作:奋起,有所作为。  17、征:征验,表现;‎ ‎18、入:国内;19、出:在外面,国外; 20、拂(bi):同“弼”,辅弼。‎ 精读品析 ‎ ‎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证明了什么?‎ ‎  这六个人物都出身贫贱,在经历了艰难的磨练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证明了生于忧患。‎ ‎2、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哪些方面经受艰苦磨难?目的是什么?‎ 内心“苦其心志”、身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目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3、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  5、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归纳推理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  6、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 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7、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勾践灭吴的故事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白成带领义军打进北京城,志得意满,终致失败,这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实写照。‎ ‎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奋力一蹦跳出来了。将青蛙放入温和的开水中,青蛙乐于呆在其中,温度渐升渐高,青蛙慢慢适应,最后竟被煮死了。这也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写照。‎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畅销一时的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也在诠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温馨提示 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悠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四、小结 这篇文章由个人的事例类推到治国的道理。‎ 五、作业 熟读并背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板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点 论据 结论 天时不如地利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 地利不如人和 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委而去之 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事例:个别 一般 个人成长 生于忧患 ‎ 理论:正面说理 国家治理: 反面说理 死于安乐 教学反思 ‎19 鱼我所欲也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 过程与方法 ‎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 2.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 教学重难点 ‎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方法 ‎ ‎1.诵读法 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2.质疑法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就沦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 3.鉴赏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 裴多菲)‎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 ‎ 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学生回答: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名声,生为正义。)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资料助读 ‎ 1.“性善论”的要点:‎ ‎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富岁子弟多赖、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 (4)本性也需要“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 2.《礼记·檀弓》中有:“齐大饥,黔敖(富人)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 3.教师点评。(多媒体显示字音)‎ ‎ (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停顿及重音,‎ ‎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4)是/亦不可以已乎 ‎ 4.学生齐读课文。‎ ‎ 5.学生白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 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 四、质疑解疑,疏通文意 ‎ 1.你问我答 ‎ 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学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 2.生问师答 ‎ 对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酌情给予点拨。‎ ‎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 多媒体显示:‎ ‎ ‎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2)翻译下列句子。‎ ‎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五、朗读训练,体会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 1.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 ‎ 2.学生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 3.教师出示背诵练习。帮助学生背诵。 多媒体显示:‎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 , 。 ,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 。‎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是故 。‎ ‎ 呼尔而与之, ; , 。‎ ‎ 乡为身死而不受, ; ,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4.学生齐背课文。‎ 六、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疏通文意了。‎ 七、布置作业 ‎ 1.背诵课文。‎ ‎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第二课时 一、引入 师生齐背课文 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 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 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 学生讨论:明确:‎ ‎ ‎ ‎ (1)学生自由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疑释疑。‎ ‎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 ①“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 ②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 ‎ 师生讨论。明确:①“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 ②这位同学的看法有道理。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义,行道之人、乞者以义为先,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所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乞人不屑也”应归入第一段。‎ ‎ (2)教师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 (《四书章句集注》) 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 ‎ 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 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学生讨论。‎ ‎ 成果展示: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 四、古今对读,品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 ‎ 1.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内容?‎ ‎ 学生讨论,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应该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 2.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 围绕“我心目中的孟子”这一话题,学生自由发言。‎ ‎ 生1: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曾经在齐国任客卿,后来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断然拒绝了齐王“万钟”的诱惑,这些言行都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 生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约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体、民众的大利。孟子可谓高屋建瓴。‎ ‎ 生3:孟子是一个肩担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参与意识,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 生4: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沦辩家。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 五、课堂小结 ‎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面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六、布置作业 ‎ 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 为人应 提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 舍生取义 解释“舍生取义”的道理 ‎ 正反对比,论述“义”重于“生”‎ ‎ “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贤者勿丧 ‎ 舍义取利 正面举例 “义”之存在 ‎ 丧失本心 反面举例 “见利忘义”‎ ‎ 对比论证 “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 教学反思 ‎20 《庄子》故事两则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 过程与方法 ‎ 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难点 ‎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3.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 1.比较法 通过学生译文和标准译文的比较过好语言关,通过惠子与庄子的对比过好寓言关和思想关,通过一、二则故事的不同文风比较过好欣赏关。‎ ‎ 2.延伸拓展法 拓宽阅读视野,了解庄子的思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 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资料助读 ‎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自主预习 1. 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新词。‎ 相(Xian)梁 鹓雏(yuān chug ) 夫(fun) 醴(all)泉 ‎ 邪(yes) 吓 (he) 鸱(chi) 濠(halo)梁 ‎ 鯈(tea)鱼 2. 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合作交流1‎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鸩鹑,你知道吗?鸩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鸩鹑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鸩鹑,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合作交流2‎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引读提高 ‎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 提问:(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鹌鸨的故事里,鹎鸨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鹌鸨,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 教师引申:《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说说他们各是什么样的人?‎ ‎ 学生讨论明确:《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教师总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五、课堂小结 ‎ 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 六、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 ‎21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 过程与方法 ‎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 ‎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一、导语设计 ‎ 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丁先秦诸子散文,领略了诸子散文特有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学习先秦历史散文著作《左传》中的选段《曹刿论战》,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二、资料助读 ‎ 1.《左传》‎ ‎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 2.长勺之战背景简介 ‎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 多媒体显示重点字音:‎ 刿(guì) 鄙(bǐ) 孚(fú) 间(jiàn) 循(biàn) 靡(mǐ)‎ ‎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浯调。‎ ‎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 3.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 4.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 教师提示:该同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试以事件发展过程为序概括情节,如何?‎ ‎ 学生明确:庄公迎战一备战一胜战一曹刿论战。‎ 四、研习课文,背诵课文 ‎ 师生共同研习第一段。‎ ‎ 1.学生齐读第一段。‎ ‎ 2.学生讨论交流本段中的难词难句,教师适时点拨,解答学生疑问。‎ ‎ 3.选一学生翻译第一段,其余同学评点,指出错误、不足。‎ ‎ 教师提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 多媒体显示:‎ 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 通假字:偏 ‎ 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 ‎ 关于“肉食者”‎ ‎ 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的官员,此处借指有权位的人。‎ ‎ 4.内容梳理 ‎ 提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 明确:曹刿身份卑微。却能关心国家大事,为国事深谋远虑。‎ ‎ 提问: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 ‎ 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惠未循,民弗从也。‎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信未孚,神弗福也。‎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之属也。可以一战。‎ ‎ 提问: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 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 多媒体显示:‎ ‎ ‎ ‎5.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背诵课文。‎ 五、小结 文章记载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 ‎ 六、布置作业 ‎ 1.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城濮之战等。‎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 ‎ 第二课时 一、引入 检查背诵 二、研读课文,背诵课文 ‎ 1.研渎课文第二段。‎ ‎ (1)选一学生翻译第二段,其余同学评点。‎ ‎ 教师强调:鼓,击鼓进军,名词活用作动词。‎ ‎ (2)提问: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 教师板书:‎ ‎ (3)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 2.研读课文第三段。‎ ‎ (1)选一学生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评点。‎ ‎ 教师强调: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文言文翻译。须补出必要的成分,保持句意完整。‎ ‎ (2)提问:本段写曹刿沦述战胜齐国的原因,曹刿的解释分哪几层意思?‎ ‎ 明确:分两层意思,一讲攻击的缘故,“彼竭我盈”高度概括了最佳战机;二讲追击的缘故,表现他考虑周全、行动谨慎。‎ ‎ 教师板书:‎ ‎(3)学生齐读第三段,背诵。‎ 三、品读课文,鉴赏《左传》的艺术特色 ‎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 1.关于人物塑造 ‎ (1)关于曹刿 ‎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 (2)关于鲁庄公 ‎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 但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白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 综合以亡,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 (3)关于比照映衬 ‎ 作者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 2.关于详略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 六、布置作业 ‎ 《左传》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关系。试从文中举例说明这一特点。‎ 板书设计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教学反思 ‎22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 2.了解《战国策》。‎ ‎ 过程与方法 ‎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 ‎ 1.理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2.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一、导语设计 ‎ “人贵在自知。”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他是一位美男子。但与徐公相比却还不及,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邹忌由此联想到什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寻找答案。‎ ‎ 二、资料助读 ‎ 1.《战国策》‎ ‎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 2.邹忌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 3.齐威王 ‎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 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听毕,借助注释、词典自行理解。‎ ‎ 2.译读课文,理解文意。‎ ‎ 学生自渎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如有疑难问题,同桌之间讨论解决。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 教师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 多媒体显示:‎ ‎(1)读准字音。‎ ‎ 帙丽 朝服 衣冠 窥镜 ‎ 期年 朝于齐 间进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 ①朝服衣冠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④闻寡人之耳者 ‎ ⑤今齐地方千里 ⑥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⑦邹忌讽齐王纳谏 ⑧能谤讥于市朝 ‎ (3)翻译下列句子。‎ ‎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忌不自信。‎ ‎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王之蔽甚矣。‎ ‎ 学生逐题完成,并全班交流。‎ ‎ 确:(1)yì Hzāo goān keyī j chiáo jibàn ‎ (2)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 ‎ 美:以……为美,形容词用作动词。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闻:使……闻。‎ ‎ 地方:土地方圆。‎ ‎ ⑥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 ⑦讽:委婉劝说。‎ ‎ ⑧谤讥:公开指责。‎ ‎ (3)①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把握“……孰与……”的句式)‎ ‎ 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把握宾语前置)‎ ‎ ③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 ④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 四、思读课文,理清思路,背诵课文 五、小结 记邹忌婉词劝说齐威王广开言路,博采众议,修明政治的事迹。‎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 ‎2.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3.课外阅渎《触龙说赵太后》,比较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第二课时 一、引入 检查背诵个别抽查或集体齐背。‎ ‎ 二、品读课文,鉴赏写作技巧之妙,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 1.鉴赏写作技巧之妙 ‎ 提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被人称赞有加的有两点,一为精彩的对话,一为精巧的结构。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 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 (1)精彩的对话 ‎ 品味邹忌的三问,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问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 第一问的背景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呋丽,朝服衣冠,窥镜。”试想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且沾沾自喜的。‎ ‎ 第二问的原因是:“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所以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的。‎ ‎ 第三问的背景是:“且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 ‎ 小结: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和徐公比美”问题,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 ‎ 品味妻、妾、客三答 ‎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妻,情人眼里出西施。答得自然非常肯定。‎ ‎ 妾。地位低下,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宠,所以就用反问的语句。表达更加肯定的语气。‎ ‎ 客,他是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正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其实客人是能分辨谁更美的,从他的语气中能体会到,客的回答较为平淡。比不上妻妾那样中肯有力。‎ ‎ 上边三种答法的意思基本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态也就有差别,此所谓“言为心声”。‎ ‎ 这些对话看似平常,但含意隽永,耐人寻味。‎ ‎ (2)精巧的结构 ‎ 《邹忌讽齐王纳涑》一文被人称赞的应为结构上的“三叠法”了:三问,三答(与徐公比美);三比(由已推王);三赏(齐王纳涑);三变(结果)。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但承转全文并最能体现人物特点的应该是这两个字:‎ 一是“思”。邹忌在三问之后。从妻、妾、客得到美于徐公的答案。可在事实面前,“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白视,又弗如远甚”。此时,他—没有妒忌,要知道他对白己的容貌是相当看重的;二没有大怒,不因为自己比不上人而生气。也没有因此而迁怒于人。要知道妻妾都骗了他。相反的,他却是“寝而思之”。并能比较客观地总结山个中的原委: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更难得的是,他能进而类推到治理齐国的大王身上,指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点正如《古文观止》编者的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评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可以说这一“思”是文章的深化,而且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二是“善”。齐王在听完邹忌的进言之后的神情、态度在这一字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齐王在听了邹忌的闺房小语之后。一没有怪邹忌在朝廷上谈闺中如此不庄重之事;二没有追究邹忌与自己相提并沦之罪;三不掩饰自己深受蒙蔽之事实。相反,他只说一“善”字,多么痛快,多么干脆。也正是有了这一“善”字,才有下面的“三赏”与“三变”,才有“战胜于朝廷”的盛况。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明君的高大形象。‎ ‎ 这一“思”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本文的枢纽:正是有了“思”才会有下面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不值一谈的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而“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次充满危机进谏君王的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相通的喜事,揭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 ‎ 2.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 学生悉心揣摩,讨论交流。成果展示:‎ ‎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游悦目的。‎ ‎ 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以死谏君,效果不一定好。邹忌注意了进谏艺术,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蒙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 ‎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 下级劝说—上级,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取悦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蜜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听”。‎ ‎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 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 3.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 ‎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明确: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 三、开放探究,质疑解疑 ‎ 1.学生自由质疑,或指名同学回答。或全班讨论,教师相机诱导、点拨。‎ ‎ 2.教师收集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研讨解决。‎ ‎ 如:邹忌劝谏成功,仅仅因为有较高的劝说技巧吗?《战国策》中庞恭的“三人成虎”的进 谏、百里奚的“唇亡齿寒”的进谏,可以说与邹忌的方法不相上下。为什么失败了呢?‎ ‎ 学生讨论,明确:唐代魏征没有讽谏艺术,每每获得成功。看来劝谏能否成功。其决定因素在于谏对象——王。由于君与臣之间的绝对不平衡,导致君主成为在这一过程中的绝对权威。而臣下如履薄冰,稍有差错,轻者丢官失命,重者株连九族。邹忌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齐威王的英明,齐威王才是最大的赢家,他赢得了名声,也赢得了国家强盛。‎ ‎ 作者的目的是强调游说之士的作用,所以有些地方未必合乎史实,但邹忌的讽谏术值得我们学习。‎ ‎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给你什么启示?‎ ‎ 学生明确:作为领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偏听偏信;作为群众,提建议要讲究方式方法,既不冒犯对方,又要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侵犯;作为普通人。要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 四、课堂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 五、布置作业 ‎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 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王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 (选自《战国策》)‎ ‎ 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 ①贾: ②谓……曰: ③利:‎ ‎ ④力田: ⑤泽: ⑥之:‎ ‎ 2.解释下列句子。‎ ‎ (1)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2)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 ‎ 3.试评论一下吕不韦其人。‎ ‎ 参考答案:‎ ‎1.贾:经商,做买卖。 谓……曰:对……说。 利:赢利。 ‎ ‎ 力田:辛勤耕作。 泽:恩泽。 之:指代秦公子子楚。‎ ‎ 2.(1)吕不韦到邯郸经商,见到人质于赵的秦公子子楚(即异人)。‎ ‎ (2)如果帮助他获得秦王王位,恩泽町以遗留万世,我愿意去资助他。‎ ‎ 3.吕不韦资助异人并力助其夺得秦王王位,帮助他养育儿子。助其于灭六国,一统天下,他做了天大的生意,是最精明的生意人。‎ 板书设计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教学反思 ‎23 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 过程与方法 ‎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难点 ‎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 ‎2.辩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 示例: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 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 一厝朔东 无陇断焉 ‎ (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警戒 C.苦于 ‎ 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 ‎ 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一直 ‎ 杂然相许 A.允许 B.赞成 C.答应 ‎ 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 C.语气助词 ‎ (3)翻译下列句子。‎ ‎ ①甚矣。汝之不惠!‎ ‎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③投渚渤海之尾。‎ ‎ ④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答案略写。‎ ‎ 5.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 ‎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 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 ‎ 第三幅:毕力平险图 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 ‎ 第五幅:神灵移山图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 正方:愚公实愚 ‎ 反方:智叟不智 ‎ 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 ‎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 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 反方:智叟不智 ‎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 学生讨论交流。‎ ‎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学生自由发言。‎ ‎ 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生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性。‎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 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 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 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学生争相发言。‎ 教师总结: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六、课堂小结 ‎ 教师朗诵 七、布置作业 ‎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4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 过程与方法 ‎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难点 ‎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点拨讨论法3. 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一、导语设计 ‎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笔(mào):挑选。‎ ‎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多媒体显示:‎ 关 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 夜长长相思不断,‎ 在河心小小洲上。 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 ‎ 长和短水边荇莱,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 好姑娘苗苗条条,‎ 采荇菜左右东西。 弹琴瑟迎她过来。‎ 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 ‎ 水荇莱长长短短, 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 好姑娘苗苗条条,‎ 睁眼想闭眼也想。 娶她来钟鼓喧喧。‎ ‎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 ……‎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 成果展示:‎ ‎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 板书:听听:关关雎鸠 ‎ 所见:在河之洲 极有层次,语约义丰 ‎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 板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 板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 1.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 生1:题目取自句首。‎ ‎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 ‎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同时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 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 学生讨论、交流。‎ ‎ 生1:我认为它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 生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 生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 ……‎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小结 ‎《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 八、布置作业 ‎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第二课时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 一、导语设计 ‎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 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投影显示:‎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 蒹葭 伊人 溯洄 唏 湄 跻 坻 浚 ‎ 明确:jibān jibā yī rén sù hubí xī méI jī chií sì ‎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三、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 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 生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 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 ‎ 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 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 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 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 明确:《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课堂小结 ‎ ‎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布置作业 ‎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背诵这两首诗,并为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板书设计 关睢 蒹 葭 蒹葭 白露 道 伊人 苍苍 萋萋 采采 霜 已 长 跻 右 水中央 水中坻 水中矣 教学反思 - 69 -‎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www.ht88.com)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