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教案合集(苏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苏教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教案合集.doc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教案合集(苏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教案合集(苏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 七律·长征 毛泽东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疏通字词 二. ‎.明确本单元各篇课文的文体,介绍本课文体常识 ‎(一)‎ 1. ‎《七律·长征》——七言律诗 2. ‎《两首》——歌词 3. ‎《老山界》——回忆录(回忆性叙事散文)‎ 4. ‎《草》——短篇小说 5. ‎《节选》——电视文学剧本(节选)‎ ‎(二)‎ 律诗分五言和七言两种,限定一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叫排律或长律。‎ 律诗八句,两句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格律较严,偶句要压韵,颔、颈两联要对仗/对偶(即两句中的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相互成对),字的平仄(平[阴平、阳平]、上、去、入[仄])也有规定。‎ 三. 背景介绍 1. 关于长征,你知道哪些?(让学生交流已有的资料)‎ 2. 观看长征影片,了解历史:1934年10月,由于王明错误路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我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跋涉千山万水,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四渡赤水、冲破乌江天险、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翻越千里大雪山、穿越茫茫草地,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3. 解说: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亲自率领红军长征的毛泽东主席,刚到陕北的第二天,就在全军排以上的干部大会上,满怀激情地朗诵了这首诗。“长征”是本诗的题目。‎ 四. 整体感知 1. 听范读朗诵,划分朗读节奏、停顿、重音;教师出示节奏表,供学生修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 13‎ 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参考〗红军不怕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那无数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只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那样在脚下滚动。金沙江两岸都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激流拍岸,热气腾腾;泸定桥的铁索高高悬挂在水流湍急的大渡河上,寒气逼人。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越了白雪皑皑的千里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感情基调:豪迈、激昂……‎ 1. 跟随范读,充满感情地大声朗读诗歌 二. 具体研读 1. 诗的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结合上下文理解句中的“难”是何含义?在下面的诗句中,红军的远征之“难”有哪些具体体现?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这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 ‎〖参考〗句中的“难”是指长征经历之苦、牺牲之大——跋涉万水千山(原意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诗中是指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在诗中具体表现在过五岭、乌蒙,渡金沙、大渡河,翻越千里岷山。面对这一切艰难困苦,红军是“不怕”、“只等闲”,客观环境与主观心理的鲜明对比,充分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 2. 由刚才的分析,同学们能否发现,诗的首联在全篇结构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与下面六句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参考〗全诗总纲,高度概括了长征的行程之远、时日之长(——“远”、“万”、“千”)和途中所面对的一切艰难困苦(——“难”),“不怕”、“只等闲”为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后六句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具体形象地展现了红军战士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3. 颔联写山,颈联写水,首联为何不写成“千山万水只等闲”呢?‎ ‎〖参考〗从红军长征途经路线看,越五岭在前,渡金沙江在后;从律诗的格律要求看,“水”与上句的“军”,“山”与上句的“怕”构成平仄相对的关系。‎ 4. 请你用” 图”的表述形式概括一下颔联、颈联、尾联中展现的红军征服困难的场景,并选其中你最喜欢的一幅谈谈感受。‎ ‎〖参考〗(跋涉二万里、战斗千万次的红军英姿图)、腾越五岭图、疾跨乌蒙图、巧渡金沙图、飞夺泸定图、喜过岷/雪山图。谈自己喜欢的一幅画,可从场景的描绘、用字的锤炼、修辞的使用、情感的表达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5. 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参考〗(红军长征,是中国和世界革命史上空前的壮举和奇迹,包括对敌武装的斗争和冲破自然环境的险阻两个方面,要用56个字来描写长征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必须选择最能表现红军伟大精神和不朽业绩的典型战例场景。)这些片段和场景如实、概括、形象地体现了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英雄壮举,礼赞了长征精神——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智慧和力量。‎ 三. 总结归纳 1. 主题: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 艺术特色:(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①本诗以“万水千山”‎ 13‎ 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通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现长征精神;②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直接抒情除外)——“腾”“走”以动写静、“暖”“寒”赋予云崖、铁索以感情色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情相交融;(2)本诗巧用夸张手法——颔联,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体现了诗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一. 再次朗诵诗歌,要求慷慨激昂、高亢有力,播放《七律·长征》歌曲,学生学唱歌曲。总结全课: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形成了举世钦佩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真可谓,天地英雄气,浩然固长存!‎ 教学反思:.‎ 二.《长征组歌》两首 教学目标:‎ 1. 体会歌词中表现出的毛主席的用兵如神,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钢铁意志。‎ 2. 体会歌词语言的高度概括、用词的准确生动。‎ 3. 体会歌词使用的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 课前预习:收集红军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的史实。‎ 一. 字词检测:‎ 音:黔 皑皑 毡 炊chuī 毯tǎn 侵qīn 似 sì 水似银 似乎 重 chóng 重飞渡 扎 zhā 扎营盘 ‎ shì 似的 zhòng 重兵 zā 包扎 ‎ 乘 chéng 乘机,乘人之危 行 háng 行情,欺行霸市 jiě 解嘲 ‎ ‎ shèng 千乘之国 xíng 行囊,行云流水 解 jiè 解送 ‎ ‎ 奇 qí奇怪 xiè 跑马卖解 ‎ jī 奇数 形: 渴 解渴 渴求 渴望 饥 充饥 饥饿 饥荒 皑 皑皑 袭 袭击 ‎ 喝 喝水 喝彩 肌 肌肤 肌肉 肌体 铠 铠甲 垄 垄断 ‎ 锤 千锤百炼 钢 钢铁 ‎ 捶 捶胸顿足 刚 刚强 义:皑皑 ‎ 奇兵——出乎敌人意料而突然袭击的军队。‎ 重兵——力量雄厚的军队 ‎ 压——逼近 ‎ 境——边境 ‎ 天险——天然的险要地方。(天堑:天然形成的不可逾越的壕沟。)‎ 13‎ ‎ 弃甲——义同“丢盔弃甲”,形容打了大败仗时的狼狈相。‎ ‎ 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 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 ‎ 炊——烧火煮熟食物。‎ ‎ 千锤百炼——这里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千磨万击:多次击打锻炼。)‎ ‎ 草毯泥毡——比喻战斗生活艰苦。‎ ‎ 扎营盘——即扎营,军队安营驻扎。扎,驻扎。营盘,军营。‎ ‎ 高于天——于,比。‎ 一. 创作背景 组歌是由内容上有联系但又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些歌曲组成的声乐套曲,组歌的演唱形式有独唱、重唱、对唱、齐唱、合唱等。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①告别②突破封锁线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四渡赤水出奇兵⑤飞渡大渡河⑥过雪山草地⑦到吴起镇⑧祝捷⑨报喜⑩大会师。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成,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而加以发展,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过雪山草地》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六曲。‎ 二. 背景资料:‎ 1. 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战役,是毛泽东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毛泽东运用一系列的战略战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如在“反围剿”战斗中,采用了“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先打弱敌,在运动战中各个歼灭”等战术;在“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中运用“调虎离山”之计;“国内革命战争”中,运用“蘑菇战斗”、“运动战”等;“淮海战役”中用“瓮中捉鳖”战术;“辽沈战役”中用了“关门打狗”之计……)‎ 2.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岷山等若干大雪山。这些雪山海拔高,山顶终年白雪覆盖,空气稀薄,气候复杂多变;草地主要指四川松潘的毛尔盖草地,上面泥潭、沼泽遍布,且被草蔓遮盖,极具隐蔽性,一不小心,人畜就可能遭灭顶之灾。红军长征途中前有杀敌,后有追兵,空中有敌机盘旋,红军指战员连续行军作战,缺少衣食,药品奇缺,许多战士尤其是伤病员都倒在了雪山草地。雪山草地,是长征途中最难走的一段道路。丁甘如(长征时任红三十一军第九师师部测绘员,援西军司令部作战参谋。后任成都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顾问。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诗作:‎ ‎《过雪山草地》‎ 万苦艰辛出重围,又入雪山荒原地;饥腹奇寒旦可忍,难捱高原气体稀。‎ 三军肝胆硬如铁,经得狂风暴雨侵;饥寒交迫不挂齿,全靠主义照征程。‎ 神兵飞夺腊子口,会师陕甘挫追敌;日寇深入民族危,为求解放战到底。‎ ‎《悼战友》‎ 三过草地苦难熬,雨夜栖身牛粪房;‎ 篝边战友长辞去,别前鞠躬泪含眸。‎ 三. 欣赏歌曲、研读诗歌 13‎ 1. 欣赏《长征组歌》音像作品:《四》16:33-23:50 《过》27:24-36:10‎ 2. 教师出示自读问题,学生合作讨论 ‎(1)书后练习二——找出这两首歌词的中心句,从而明确歌词的主题 学法指点:如何判断歌词的中心句?可从中心句与其他句子内容上的联系,中心句在歌词中的具体位置(一般出现在歌词的结尾处,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中心句在表达这首歌词的主旨方面的作用,中心句与《长征组歌》主旨的关系等方面考虑。‎ ‎〖参考〗《四渡赤水出奇兵》描写一系列战事(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红军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意在突出一个“奇”字,赞扬毛泽东出奇制胜的军事艺术,所以最后一句是中心句;《过雪山草地》描写红军(在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的)的惊世壮举,意在表现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所以最后一句是中心句。‎ ‎(2)请根据你的理解把这两首歌词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 ‎〖参考〗《四渡赤水出奇兵》:第一部分(第1-5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因为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是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 四渡赤水战役取得胜利,靠的是红军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靠的是人民的支持帮助,靠的是毛主席的英明领导。}第二部分(第6-17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这一部分分两层。第一层(6-9行),描写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路难行是恶劣的自然环境,敌人的重兵重重封锁,是红军战士们面临的更大困难。)第二层(10-17行),展现红军在赤水河流域巧妙调动敌军最终摆脱其围追堵截而进行的几次重大战斗画面,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总述了四渡赤水河战役中红军巧妙运动、出奇制胜。以下五句基本按照战斗的先后顺序来写。(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次渡过赤水河,牵着敌人鼻子走,调动敌人的兵力出云南,为红军北上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因为用兵出神入化,所以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昆明逼贵阳”这两句分别讲的是中央红军第二次渡过乌江的故事和声东击西佯攻贵阳又转向昆明进发从而牵动敌人的大批兵力让敌人疲于奔命的故事。这正是毛泽东声东击西战略的具体实施。)‎ ‎ 《过雪山草地》:第一部分(1—4行),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极大困难。第二部分(5—12行),描写红军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并且由表及里,揭示了红军战士力量的源泉——同甘共苦、充满理想。‎ ‎(3)《四渡赤水出奇兵》用词非常准确生动,请你从敌人、红军两方面各找出一些用得好的动词,分析其作用或妙处。‎ ‎〖参考〗“压”写敌军来势汹汹,“弃”、“丢”写敌人狼狈不堪、望风而逃,前后对比鲜明,反衬我军的神勇;“出、飞渡、临、逼、赶、袭”写红军作战机动灵活,“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走”古义是跑,这里既说明红军徒步长征的艰难,又写出红军运动的快捷;“飞”写出红军再渡乌江天险的神速。‎ ‎(4)两首歌词都恰当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你任选一种举例说明并谈谈其表达作用。‎ ‎〖参考〗《四渡赤水出奇兵》:‎ ‎ ①“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用比喻、夸张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②“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把军民关系比作鱼水关系,说明红军和人民群众之间相互依存的深厚情谊。‎ 13‎ ‎③反复吟唱“横断山,路难行”,强调突出红军行军的艰难。‎ ‎《过雪山草地》:‎ ‎①“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用夸张手法突出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②“雪山低头迎远客”,(不直接说红军战士把高耸的雪山踩在脚底下,)“低头”、“迎”把雪山拟人化,写出红军不畏艰难、豪迈乐观的气概和征服雪山的喜悦之情。 ‎ ‎③“草毯泥毡扎营盘”, “毯”、“毡”用比喻精练生动地展现了过草地时艰难困苦的情景,突出了红军在恶劣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怕难”的钢铁意志。‎ ‎④“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用对偶充分表现了红军饥寒交迫的处境,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 1. 这两首歌词有异曲同工之美,说一说它们在写法上有哪些共同特点?‎ ‎〖参考〗①都通过中心句直接表达主题;②均由两部分组成,都对红军所遇的困难作了描绘,以此衬托红军将士的高贵品质;③句式都长短交错,整齐中略有变化:都以七言为主,整齐的句式、和谐的韵脚,表现了一种壮阔的场面、宏大的气势,表现了红军从容不迫、英勇无畏的精神和乐观豪迈的情怀;都用整齐集中的三言句描绘红军所处的险恶处境,渲染了一种紧张、激烈或庄严、残酷的气氛,对红军起到了烘托作用。 [不同:《过雪山草地》主要是表现自然环境的恶劣,红军饥寒交迫、生存危机之严重;《四渡赤水出奇兵》中则既表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也写了敌军的凶猛攻击。]‎ 2. 我们也读了很多有关长征的故事,请你思考一下:故事与歌词在语言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故事需有完整情节,以叙事、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叙事生动具体,篇幅长;诗歌语言凝练,重在抒情。‎ 一. 情感迁移 1. 这一课的学习对我们的启发:学习革命前辈优良传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培养战胜各种困难的意志品质。‎ 2. 书后练习三(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处于历史转折时期,二是气势宏伟壮丽,三是任重道远,四是影响深广〖改革开放跟长征一样都是处在历史转折时期,同样是气势宏伟,影响深广,新的长征路比几十年前的长征更曲折、更艰难,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只有发扬长征精神,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或〖改革开放是一个全新的事业,是一次新的“长征”,它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依,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实实在在地努力奋斗开创未来。同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挫折,才会真正实现人民的富裕、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可以从大处着眼,面对强敌时,必须发扬长征精神,审时度势,正确决策,一往无前,也可以联系本地经济文化建设来谈,还可以联系本人实际来谈体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应当发扬艰苦奋斗、忘我牺牲、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始终依靠全体人民的聪明才智,以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为重,发扬齐心协力、同甘共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发扬长征的优良传统,去开创美好幸福的明天。〗)‎ ‎.教学反思:‎ 13‎ 三 老 山 界 陆定一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文章所叙之事,揣摩词语的运用。‎ ‎2、了解并学习文章安排材料的特点。‎ ‎3、通过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2、景物描写的内容、方法及作用的分析。‎ 教法选用:阅读梳理与感悟反思相结合 学法指导:梳理信息,整合处理 一、预习交流:‎ ‎(一)关于作者。‎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解放日报》总编辑、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1996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 (二) 关于背景。‎ ‎1934年10月初,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工农红军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五次“围剿”,北上抗日,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粉碎了反动派的围追堵截,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抗日根据地——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又叫越城岭。‎ ‎(三)关于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 惊惶( ) 欺侮( ) 酣( )然入梦 蜷( )矗立( ) 咀嚼( ) 呜咽( ) 澎湃( )骨碌( ) 缀( )‎ ‎2、多音字组词: 嚼:jiáo ( ) jué( )‎ 咽:yān( ) yàn ( ) yè( ) ‎ 落:là( ) luò( ) lào ( )‎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速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老山界是长征中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二)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难事?‎ 走路难(山路险峻,悬崖峭壁)‎ 难 睡觉难(路窄不平,寒气逼人)‎ 事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 处境难(敌人追击,设备笨重) ‎ ‎(三)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安排内容的?(提示:在文章里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 ‎(四)了解事情经过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段落 时间变化 地点转移 记叙内容 文章主旨 13‎ ‎2-11节 当天下午至天黑 山沟—山脚 同瑶民的攀谈 表现红军不怕困 难、艰苦奋斗的 坚强意志和革命 乐观主义精神。‎ ‎12-23节 天黑后至黎明前 山脚—山腰 爬山的艰苦以及在 雷公岩前露宿 ‎24-31节 次日黎明至下午两点多 雷公岩—山顶 攀越雷公岩 ‎32-33节 登上山顶以后 山顶—山下 下山的情景 ‎(五)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文章按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部分来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摆出困难。 ‎ 第二部分(2自然段到33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 第一层:(2—11)山脚访瑶家。‎ ‎1.在“之”字拐的路上;‎ ‎2.山腰露宿;‎ 第二层:(12—33)红军翻越老山界 3.攀登雷公岩 ‎4.继续登山,到达山顶;‎ ‎ 5.山顶所思。 ‎ 第三部分(34):写作者的感受。 ‎ 三、问题讨论:‎ ‎(一)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却用了不少笔墨写与瑶民大嫂的攀谈,作用是什么?‎ 答: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 ‎(二)文章中两处集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1、局部揣摩景物描写:‎ ‎(1)分析第13段描写:‎ ‎①“奇观”是指什么?‎ ‎②你认为哪些字词用得好,请加以揣摩:‎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 ‎(2)分析第23节景物描写:‎ ‎①这部分哪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②这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起什么作用?‎ ‎③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 “缀”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 ‎ 用巨人矗立比喻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山谷,既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连绵,又暗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矗立”,形象的说明困难像拦路虎阻挡在面前,但是直立、高耸的老山界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也改变不了他们的长征必胜的信念。‎ ‎“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 13‎ 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非常形象地写出山景之美,表现红军战士的乐观情怀。‎ ‎(3)分析第32节景物描写的作用:‎ 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四、问题探究:‎ ‎(一)课文采取顺叙的好处是什么?‎ 好处: 1、使文章脉络清楚.‎ ‎ 2、使文中的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 ‎ 3、按时间顺序先设置悬念后作解释,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 ‎(二)文章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时遇到的困难,对于中心的表达有何作用?‎ ‎(三)次日黎明攀越雷公岩时,作者记述了红军战士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场景。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 ‎(四)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 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只要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五、品味语言:‎ ‎(一)第24节“抢一碗饭就吃”句中,“抢”字用得合适吗?为什么?‎ ‎(二)第29节“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句中的“鼓”改为“凭”可以吗?‎ ‎(三)第30节“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一句怎么理解?‎ 六、总结全文:‎ ‎1、主旨---本文具体的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写作特点---①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 ‎ ②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生动地表达中心 七、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四 草 王愿坚 教学目标:‎ ‎1、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 ‎2、理解课文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 ‎ 13‎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难点:理清课文的线索。‎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当你看到这一题目时,你会设计什么样的故事?‎ 翻开历史的画卷,是无数的革命先烈和战士用生命换来了今天我们甜蜜而安逸的生活 环境,今天我们所学的《草》所展示的不再是你以前读到的富有顽强生命力的草,也 不是你看到的滚着晶莹露珠的草,而是争夺红军战士生命、展现革命家高尚人格的草。‎ 作者简介:‎ 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人。当代作家。创作《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说。本文是作者从1976年底到1977年7月连续写的十篇以长征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中的第四篇。‎ 相关知识:‎ 课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为阿尼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多草甸、沼泽。为四川省主要牧业基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 二、检查字词 正音:‎ 蔫(niān)巴 酸涩(sè)‎ 抽噎(yē) 背(bèi)阴 绽(zhàn)开 火燎(liáo) ‎ 愠(yùn)怒 霎时(shà)‎ 焦灼(zhuÓ) 飒飒(sà)‎ 踉(liàng)踉跄(qiàng)跄 三、课文探究 ‎(一)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有表情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课文中人物对话的语气。‎ 阅读课文,理清思路。(学生讨论、交流)‎ ‎(1)理清本文记叙的线索;‎ ‎(2)根据时间顺序划分课文的层次。‎ 明确线索:‎ 全文以“草”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 红军战士误食毒草而中毒——‎ 周副主席辨毒草、尝毒草——‎ 周副主席议吃草、红军战士悟真理。‎ 这样写,结构紧凑,脉络分明,有力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表现了小说的中心意思。‎ ‎(二)主要人物及刻画方法:‎ ‎1.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你对他们的评价如何?‎ ‎2.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些人物的形象的?略举一些例子说明。‎ ‎(三)继续探讨人物:‎ ‎1、思考:杨光发现担架上躺的是周副主席后,心理活动怎样?把描写杨光心理活动的词圈出来。‎ ‎2、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和神态如何?把描写周副主席动作、神态的词圈出来。细细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 ‎1、“立时惊住”、“惶惑”;“不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 13‎ ‎,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班长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聚焦到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 ‎ ‎2、亲自尝有毒野菜是全文的高潮。“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一点”“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吐掉了残渣”“还给杨光”,这些词语和句子,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四)理解句意 课文中有些话看起来平淡无奇,仔细想想又觉得余味无穷。阅读下面的句子,你有怎样的感受?‎ ‎1、(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2、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 ‎(五)自我发现:‎ 你觉得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有较深层的含义,请说出你的理解。‎ ‎(六)思考:‎ ‎1.课文以“草”做题目,有什么含义?‎ ‎2.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有什么含义?‎ 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的含义 ‎“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四、拓展训练:‎ 从课文提供的材料想开去,以“说吃草“为话题,谈一点或几点自己的看法,与同学交流。‎ 五、总结:‎ 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险情,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毒草,而且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六、仿写训练:‎ 找出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与神态描写,模仿这一段,写一段类似的描写。‎ 五 《长征》节选 13‎ 王朝柱 一.文体、作品简介 影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视觉造型艺术,它熔文学、表演、摄影、音乐、美术于一炉,以推、拉、摇、跟、移、空格等各种镜头为基本结构单位,通过镜头的组接创作出运动的、有连续性的、不受时空限制的画面,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人们视觉感知的需要。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中央电视台将电视文学剧本《长征》搬上荧幕。本文根据时空画面的转换与由人物对话推进的作品情节的发展截取了4个场景,再现了红军长征中可歌可泣的历史史实。‎ 二、感知课文读英雄:‎ 快速默读课文,按照四个场景,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情节。‎ ‎【参考】(一)困难重重,彭总欲杀马救急 ‎ ‎(二)大局出发,周团长毅然赴死 ‎ (三)爱兵如子,彭总忍痛杀爱马 (四)苦中作乐,红军得粮解危困 三.品味场景知英雄: ‎ 课文节选的4个场景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情节,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 表述形式:我印象最深的情节是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 ‎【参考】‎ ‎(一)彭“惨然一笑”,“惨然”是因为其为死去的红军战士而心痛,为红军处境困难而担忧,“笑”是一种苦笑,强颜欢笑,故作轻松,怕别人担心他。“久久不语”说明彭经过长时间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作出了杀心爱的战马以挽救同志们性命的决定。‎ ‎ 场景一中彭、刘、警卫员三人的对话,突出了断粮给红军指战员带来的死亡威胁,也暗示了红军将士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新型人际关系。‎ ‎(二)周团长和战士互让炒面的举动表现了红军官兵(上下一致、同甘共苦和)在生死抉择关头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的人格力量。‎ ‎ 周团长毅然赴死的举动不是消极怯懦的回避艰难,而是为他人着想,从大局出发,以结束生命的方式减轻战友的行军负担,把生的希望让给年轻战士,为革命留下有生力量,这是一种崇高的献身精神,其行为充满了悲壮的人格魅力。“周团长回身看了看再也爬不起来的战士,又转过身全力向水塘爬去”表达了他对战士的关心、对部队的留恋和决定牺牲自己的崇高品质。‎ ‎(三)战马伸动前腿刨地的细节描写,烘托了烈士殉难、存者衔哀的悲壮气氛,也为下文彭杀马作了情感上的铺垫。‎ 彭忍痛杀战马时是极度痛苦与矛盾的,这表现了其丰富的人性内容(与伴随自己身经百战的“无言战友”的深厚情谊)、高尚的革命情操(为革命大局做出牺牲)和爱兵如子的平等意识。‎ ‎(四)军指战员苦中作乐的情节充分表现了红军官兵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和文武双全的高度素养。‎ 四、表演剧本现英雄(学生要事先揣摩剧本,在大脑中对情节进行形象化的构思。综合考虑演员的选择、舞台的布置、背景音乐的选用等方面的问题)‎ 五、总结归纳 13‎ 1. 主题:本文充分渲染了长征过草地途中的险恶环境和悲壮场面,表现了红军指战员坚定的革命意志和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也细腻地展现了红军领袖特有的以革命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2. 本文作为电视文学剧本(节选),充分体现了重视视觉效果的特点:‎ ‎(1)精心选择和切换场景。作品中场景为内容服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为剧情的展开提供相应的空间舞台,例如,在无边无际的草地这个大背景下,选择了水塘这个小背景切换一个个场景:(周团长)看着水塘、爬向水塘、爬进水塘、塘中遗帽、对塘致哀……生动地推进了剧情的展开和表现。再如,场景四是由沉郁到欢乐、由悲壮到喜庆的情感转折过程。二是以自然环境来表示某种寓意。如,场景三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进一步烘托了艰难惨烈的恶劣环境,也象征性地讴歌了在悲壮的环境中升腾起的革命情操,预示着光明就在前头。又如,场景四§24的景物描写,既展现了草地之夜迎来灿烂朝阳这美丽的自然景观,又预示了红军即将摆脱困境,走向光明。‎ ‎(2)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如刘少奇的表现,充分展现了其急人之难、官兵一致、虚怀若谷的人格魅力和领袖风范。又如彭枪杀战马的战将风度和挥泪诀别爱马的人性表现,毛令人荡气回肠的睿智妙语和风神挥洒的伟人风采,都给观众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教益。譬如,毛泽东从《马赛曲》中悟出的真理道出了革命理想、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红军长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正是凭着这种精神财富,红军指战员“不仅感到了力量,忘记了饥饿,而且还看到了中国革命最美好的希望。”也启发我们:崇高的理想、精神的力量往往是一个人战胜困难的动力源泉,因此,我们不管面临多大的困难,精神上应该永远不倒。[书后练习一.2]‎ ‎(3)特写镜头的恰当运用。如文章一开头便渲染了过草地的艰难,特写镜头更是突现了过草地的艰险和场景的惨烈,为后文人物活动交代了大背景,可红军战士前仆后继,表明他们北上抗日的大无畏的坚定信念。‎ 六、书后练习二——“猝然”中的理解。‎ ‎1、彭爱兵如子,把自己的炒面分给伤病员,忍饥为革命操劳过度,突然晕倒,当在情理之中。‎ 2、 员有高度的责任心,眼见首长饿晕而身无半点炒面,认为自己没有尽责,因此突然哭起来,也并不出乎意料。‎ 3、 前曾欲杀战马(伏笔),现在眼见更多的指战员因饿极而牺牲,为挽救战士的生命,为走出草地,彭在凝望“无声战友”良久后忍痛枪杀战马,也情理之中。‎ 4、 马蹄声惊醒的毛泽东眼见十多匹战马疾驰而来,预感到饥饿难耐的红军指战员有救了,因而兴奋激动地突然站起身来,是十分自然的。也可理解为毛泽东当时高度的警惕感和急于弄清情况的心情。‎ 七、拓展话英雄:‎ 1. 什么样的人是英雄?结合课外积累说说你心目中的英雄,说一句总结的话:英雄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2. 有人说现今的时代是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人们崇拜的大都是传媒偶像。你赞同这句话吗?说说你的理解。‎ 13‎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