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八下数学等腰三角形(第2课时)教案和课件 北师大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4八下数学等腰三角形(第2课时)教案和课件 北师大版》 共有 3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 ‎1. 等腰三角形(二)‎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在八年级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学生已经感受了证明的必要性,并通过平行线有关命题的证明过程,习得了一些基本的证明方法和基本规范,积累了一定的证明经验;在七年级下,学生也已经探索得到了有关三角形全等和等腰三角形的有关命题;而前一课时,学生刚刚证明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为本课时拓展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研究等要三角形的判定定理都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将利用前一课时所证明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进一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一些特殊性质,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为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①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线段,进一步熟悉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2.能力目标:‎ ‎①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证明是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发展学生的初步的演绎逻辑推理的能力;‎ ‎②在命题的变式中,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拓展命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③在图形的观察中,揭示等腰三角形的本质:对称性,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 ‎3.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②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探索——发现一一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有关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一些结论.‎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提出问题,引入新课;第二环节:自主探究;第三环节:经典例题 变式练习;第四环节:拓展延伸、探索等边三角形性质; 第五环节: 随堂练习 及时巩固 ;第六环节:探讨收获 课时小结。‎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活动内容:在回忆上节课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在等腰三角形中作出一些线段(如角平分线、中线、高等),你能发现其中一些相等的线段吗?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 活动目的:回顾性质,既为后续研究判定提供了基础;同时,直接提出新的问题,过渡自然,引入本课研究内容,而新的问题是原有性质的一个自然拓广,有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 活动内容:在等腰三角形中自主作出一些线段(如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观察其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并尝试给出证明。‎ 活动目的:让学生再次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并进行证明,从中进一步体会证明过程,感受证明方法的多样性。‎ 活动效果与注意事项:活动中,教师应注意给予适度的引导,如可以渐次提出问题:‎ 你可能得到哪些相等的线段?‎ 你如何验证你的猜测?‎ 你能证明你的猜测吗?试作图,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过程;‎ 还可以有哪些证明方法?‎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同伴的交流,学生一般都能在直观猜测、测量验证的基础上探究出:‎ 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等腰三角形腰上的高相等;‎ 等腰三角形腰上的中线相等.‎ 并对这些命题给予多样的证明。‎ 如对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学生得到了下面的证明方法:‎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BD、CE是△ABC的角平分线.‎ 求证:BD=CE.‎ 证法1:∵AB=AC,‎ ‎∴∠ABC=∠ACB(等边对等角).‎ ‎∵∠1=∠ABC,∠2=∠ABC,‎ ‎∴∠1=∠2.‎ 在△BDC和△CEB中,‎ ‎∠ACB=∠ABC,BC=CB,∠1=∠2.‎ ‎∴△BDC≌△CEB(ASA).‎ ‎∴BD=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 证法2:证明:∵AB=AC,‎ ‎∴∠ABC=∠ACB.‎ 又∵∠3=∠4.‎ 在△ABC和△ACE中,‎ ‎∠3=∠4,AB=AC,∠A=∠A.‎ ‎∴△ABD≌△ACE(ASA).‎ ‎∴BD=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在证明过程中,学生思路一般还较为清楚,但毕竟严格证明表述经验尚显不足,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证明规范提出一定的要求,因此,注意请学生板书其中部分证明过程,借助课件展示部分证明过程;可能部分学生还有一些困难,注意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和指导。‎ 第三环节:经典例题 变式练习 活动内容:提请学生思考,除了角平分线、中线、高等特殊的线段外,还可以有哪些线段相等?并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研究课本“议一议”:‎ 在课本图1—4的等腰三角形ABC中,‎ ‎(1)如果∠ABD=∠ABC,∠ACE=∠ACB呢?由此,你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 ‎(2)如果AD=AC,AE=AB,那么BD=CE吗?如果AD=AC,AE=AB呢?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 活动目的:提高学生变式能力、问题拓广能力,发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活动注意事项与效果: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因为学生先前这样的经验比较少,可能学生一时不知如何研究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把底角二等份的线段相等.如果是三等份、四等份……结果如何呢?从而引出“议一议”。‎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如果学生全部解决上述问题,时间不够,可以在引导学生提出上述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证明其中部分问题,而将其余问题作为课外作业,延伸到课外;当然,也可以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普通学生仅仅证明其中部分问题,而要求部分学优生解决所有的问题,甚至要求这部分学优生思考“还可以提出哪些类似问题,你是如何想到这些问题的”。‎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揭示蕴含其中的思想方法。‎ 下面是学生的课堂表现:‎ ‎[生]在等腰三角形ABC中,如果∠ABD=∠ABC,那么BD=CE.这和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角平分线相等类似.证明如下:‎ ‎∵AB=AC,‎ ‎∴∠ABC=∠ACB(等边对等角).‎ 又∵∠ABD=∠ABC, ∴∠ACE=∠ACB,‎ ‎∴∠ABD=∠ACE.‎ 在△BDC和△CEB中,‎ ‎∵∠ABD=∠ACE,BC=CB,∠ACB=∠ABC,‎ ‎∴△BDC≌△CEB(ASA).‎ ‎∴BD=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生]如果在△ABC中,AB=AC, ∠ABD=∠ABC,∠ACE=∠∠ACB,那么BD=CE也是成立的.因为AB=AC,所以∠ABC=∠ACB,利用等量代换便可得到∠ABD=∠ACE,△BDC与△CEB全等的条件就能满足,也就能得到BD=CE.由此我们可以发现:‎ 在△ABC中,AB=AC,∠ABD=∠∠ABC,∠ACE=∠ACB,就一定有BD=CE成立.‎ ‎[生]也可以更直接地说:在△ABC中,AB=AC,∠ABD=∠ACE,那么BD=CE.‎ ‎ [师]这两位同学都由特殊结论猜想出了一般结论.请同学们把一般结论的证明过程完整地书写出来.(教师可巡视指导)下面我们来讨论第(2)问,请小组代表发言.‎ ‎[生]在△ABC中,AB=AC,如果AD=AC,AE=AB,那么BD=CE;如果AD=AC,AE=AB,那么BD=CE.由此我们得到了一个更一般的结论:在△ABC中,AB=AC,AD=AC,AE=AB,那么BD=CE.证明如下:‎ ‎∵AB=AC.‎ 又∵AD=AC,AE=AB,‎ ‎∴AD=AE.‎ 在△ADB和△AEC中,‎ AB=AC,∠A=∠A,AD=AE,‎ ‎∴△ADB≌△AEC(SAS).‎ ‎∴BD=CE(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生]一般结论也可更简洁地叙述为:在△ABC中,如果AB=AC,AD=AE,那么BD=CE.‎ ‎[师]这里的两个问题都是由特殊结论得出更一般的结论,这是我们研究数学问题常用的一种思想方法,它会使我们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线段有无数组.这和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这个性质是密不可分的.‎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探索等边三角形性质 活动内容:提请学生在上面等要三角形性质定理的基础上,思考等边三角形的特殊性质: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内角都等于60°.‎ 已知:如图,ΔABC中,AB=BC=AC.‎ 求证:∠A=∠B=∠C=60°.‎ 证明:在ΔABC中,∵AB=AC,∴∠B=∠C(等边对等角).‎ ‎ 同理:∠C=∠A,∴∠A=∠B=∠C(等量代换).‎ ‎ 又∵∠A+∠B+∠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A=∠B=∠C=60°.‎ 活动效果:学生一般都能得到这些定理的证明,能规范地写出对于“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个内角都等于60°”的证明过程:‎ ‎ 第五环节: 随堂练习 及时巩固 ‎ 活动内容:在探索得到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以下练习。‎ 1. 如图,已知△ABC和△BDE都是等边三角形.‎ 求证:AE=CD ‎ 活动意图:在巩固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的同时,进一步掌握综合证明法的基本要求和步骤,规范证明的书写格式。‎ ‎ 第六环节:探讨收获 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观察探索、发现并证明了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线段,并由特殊结论归纳出一般结论,‎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关注了问题的变式与拓广,实际上引领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但也应注意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适度的调整,因为学生先前这样的经验较少,因而对一些班级学生而言,完成全部这些教学任务,可能时间偏紧,为此,教学中可以适当减少一些内容,将部分内容延伸到课外,当然,也可以设计为两个课时,将研究过程进一步展开。‎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