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沪科版八下数学勾股定理精品教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4年沪科版八下数学勾股定理精品教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勾股定理的表达式: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用a,b表示,斜边用c表示,那么勾股定理可表示为:.‎ ‎(3)勾股定理的变形:(已知两边,求第三边的方法)‎ 已知条件 未知条件 求解方法 a、b c c2=a2+b2⇒c= a、c b b2=c2-a2⇒b= b、c a a2=c2-b2⇒a= 注意:勾股定理应用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其中的任意两边的长,根据勾股定理可求出第三边的长.在求解时要先画图,标上已知量,如图,分清要求的边是直角边还是斜边,然后再运用勾股定理或其变形进行解答.‎ ‎【例1】在△ABC中,∠C=90°,∠A,∠B,∠C的对边分别是a,b,c.‎ ‎(1)若a=3,b=4,则c=__________;‎ ‎(2)若a=6,c=10,则b=__________;‎ ‎(3)若c=34,a∶b=8∶15,则a=__________,b=__________;‎ ‎(4)若b=5,∠B=30°,则c=__________.‎ 解析:(1)c2=a2+b2=25,则c=5.‎ ‎(2)b2=c2-a2=64,则b=8.‎ ‎(3)∵a∶b=8∶15,∴设a=8x(x>0),b=15x.‎ 又∵∠C=90°,c=34,‎ ‎∴c2=a2+b2=(8x)2+(15x)2,‎ ‎∴c=17x,∴17x=34,x=2,‎ ‎∴a=16,b=30.‎ ‎(4)∵∠C=90°,∠B=30°,∴c=2b=10.‎ 答案:(1)5 (2)8 (3)16 30 (4)10‎ 点拨:在直角三角形中,运用勾股定理求某一边的长时,先分清直角边和斜边,然后再利用勾股定理,可设未知数,通过建立方程(组)来解决.‎ ‎2.勾股定理的证明 ‎(1)方法: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较多,仅选取一种加以说明.如图所示网格图形中,每一个小方格的边长为1.根据图示填写表格,比较得出结论.‎ A的面积 B的面积 C的面积 图1‎ ‎16‎ ‎9‎ ‎25‎ 图2‎ ‎4‎ ‎9‎ ‎13‎ ‎(2)结论:‎ ‎①两直角边上的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斜边上的正方形的面积,即SA+SB=SC;‎ ‎②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 因为勾股定理既重要又简单,所以很容易吸引人,才使它成百次地被人反复论证.1940年出版过一本名为《毕达哥拉斯命题》的勾股定理的证明专辑,其中收集了367种不同的证明方法.实际上还不止于此,有资料表明,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已有500余种.‎ ‎【例2】如图所示,在△ABC中,∠A=90°,P是AC的中点,PD⊥BC,D为垂足,BC=9,DC=3,求AB的长.‎ 分析:由题可知∠BAC=∠PDC=90°,因此可以利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 解:连接PB.‎ ‎∵BC=9,DC=3,∴BD=6.‎ 在Rt△BDP中,由勾股定理,得PB2=PD2+BD2,即PD2=PB2-BD2.‎ 在Rt△PDC中,由勾股定理,得 PC2-CD2=PD2,‎ ‎∴PB2-BD2=PC2-CD2.‎ ‎∴PB2-36=PC2-9,∴PB2-PC2=27.‎ 又∵P为AC的中点,∴PB2-PC2=PB2-AP2=AB2=27,∴AB=3.‎ ‎3.运用勾股定理求边长 ‎(1)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用a,b表示,斜边用c表示,那么a2+b2=c2.‎ ‎(2)意义: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特有的定理,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3)延伸:在直角三角形中,若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 ‎①a=;②b=;③c=.‎ 在直角三角形中,知道其中任意两边,根据勾股定理就能求出第三边.‎ 运用勾股定理求边长,一定要注意弄清是求直角边还是斜边,注意是加还是减.‎ ‎【例3】小林是开发区中学升旗队的一名旗手,在升旗时发现从旗杆AB的顶端A 处垂下的绳子比旗杆AB长‎1米,他拿着绳子的下端拉开至C处,绳子恰好完全伸直,测得点C距旗杆底部B的距离是‎5米.请问:能根据这些条件求出旗杆的高度吗?若能,请写出求解过程;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解:能求出旗杆的高度.如图所示,BC=‎5米.设AB=x米,则AC=(x+1)米.‎ 在Rt△ABC中,∠B=90°,由勾股定理得:AB2+BC2=AC2,即:x2+52=(x+1)2,解得:x=12.即AB=‎12米.‎ 答:旗杆AB的高度为‎12米.‎ ‎4.勾股定理在等腰三角形中的应用 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中线、顶角平分线相互重合,因此在等腰三角形中,通过作高可以将等腰三角形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特别是底边上的高,将等腰三角形分解成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在等腰三角形中,底、腰、高三者之间知道任意两者都能求第三者.如图(1)、图(2)分两种情况:‎ 情况一:图(1)中,在AB(或AC),BC,AD三个量中,已知两个量,根据勾股定理,可以直接求第三个量;‎ 情况二:图(2)中,①已知AB,BD求BC,可以先求AD,再求DC,再求出BC;②已知AB,BC求BD,可借助于BD2相等,列方程求出AD或DC,再求出BD;③已知BC,BD,可以列方程求AB.‎ 作为等腰三角形中的特殊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它的任一条高都具备“三线合一”性质,都能将等腰三角形分成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并且这些直角三角形还是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因此,根据勾股定理,在边长、高、周长、面积四个量中,知道任何一个量都能求出其他三个量.‎ ‎【例4-1】如图所示,在等腰△ABC中,AB=13,BC=10,则底边上的高AD的长是(  ).‎ A.11 B.‎12 C.13 D.14‎ 解析:因为△ABC是等腰三角形,AD是高,‎ 所以BD=BC=5.‎ 在Rt△ADB中,由勾股定理,得 AD===12,故选B.‎ 答案:B ‎【例4-2】如图(1),△ABC和△DCE都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点B,C,E在同一条直线上,连接BD,求BD的长.‎ ‎(1)‎ ‎(2)‎ 分析:要求BD的长,可构造直角三角形,使BD为该直角三角形中的边,如图(2),过D作DF⊥BE于F,在Rt△DFB中运用勾股定理可求BD的长.‎ 解:过D作DF⊥BE于F.因为△DCE为等边三角形,所以DF也是△DCE的中线,所以CF=CE=1,所以BF=BC+CF=2+1=3.在Rt△DFC中,由勾股定理,得DF2=DC2-CF2=22-12=3.‎ 在Rt△DFB中,由勾股定理,得 BD2=BF2+DF2=32+3=12,所以BD=2.‎ ‎5.勾股定理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所以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一边,就可以求出任何一边的长.如:根据勾股定理可知,若最短边为1,2,3,…,那么斜边就是2,4,6,…,另一直角边就是,2,3,…,即60°角所对的直角边和斜边分别是最短直角边的倍和2倍.因此知道任意一边,就可以通过乘以或除以它们之间的倍数计算得出另两边.‎ ‎①已知30°角所对的直角边为a,那么另一直角边为a,斜边为‎2a;②已知斜边为c,那么最短直角边为,较长直角边为c.‎ ‎【例5-1】在△ABC中,∠C=90°,AB=10,∠A=30°,则BC=__________,AC=__________.‎ 解析:根据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可知,BC=AB=5.‎ 根据勾股定理可知,‎ AC====5.‎ 答案:5 5 ‎【例5-2】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为1,这条高与底边夹角为60°,则此三角形的面积是__________.‎ 解析:如图所示,‎ 因为∠DBC=60°,∠C=∠ABC=30°,所以在直角△ABD中,∠BAD=60°,∠DBA=30°.根据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所以三边满足AD∶AB∶BD=1∶2∶,所以AB=BD××2=1×==AC.∴S=×1×=.‎ 答案: ‎6.列方程在勾股定理中的应用 在勾股定理的应用中,有时并不是已知两边求第三边,而很多时候只是告诉了两边之间的关系,因此常常需要列方程解决.‎ 方法:一般是设其中一边为x,用含未知数x的式子表示另一边,根据勾股定理构建方程,通过解方程,解决问题.如:‎ 在锐角△ABC中,AB=15,AC=13,BC=14,AD⊥BC,垂足为D,计算DA的长度.‎ 我们可以通过设DB=x,那么CD=14-x,根据勾股定理,在Rt△ABD和Rt△ADC中,分别用含x的式子表示出AD2=152-x2和AD2=132-(14-x)2,从而构造方程,通过解方程求出x,即DB,然后再求AD的长度.‎ ‎【例6-1】在Rt△ABC中,∠C=90°,已知a∶b=3∶4,c=10,则△ABC的面积为(  ).‎ A.24 B.‎12 C.28 D.30‎ 解析:∵a∶b=3∶4,∴设a=3k,b=4k(k>0),由勾股定理,得9k2+16k2=100,‎ 解得k=2,∴a=6,b=8,‎ ‎∴S△ABC=ab=×6×8=24.故选A.‎ 答案:A ‎【例6-2】矩形ABCD按如图所示折叠,使点D落在BC边上的点F处,已知AB=8,BC=10,求折痕AE的长.‎ 分析:根据已知,将条件转化到Rt△FCE中,求出FE,进而求出DE,再求出折痕AE.‎ 解:在Rt△ABF中,AB=8,AF=AD=10,‎ 所以BF===6,‎ 所以CF=BC-BF=4.‎ 设DE=x,那么EF=x,CE=8-x,‎ 在Rt△FCE中,‎ 则有FE2=CF2+CE2,‎ 即x2=42+(8-x)2,‎ 解得x=5,即EF=5.‎ 在Rt△AEF中,‎ AE===5.‎ ‎7.勾股定理与面积法 面积法是解决几何问题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巧妙地利用同一图形的面积的不同求法,通过计算的方式求线段的长度,或用来证明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有时它比运用线段之间的等量关系证明、计算更简捷、更巧妙,因而在特定条件下能出奇制胜,是一种很好的解题方法.‎ 因为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两直角边积的一半,也等于斜边乘以斜边上的高的一半,所以根据勾股定理求边长,再运用面积法求线段的长是这部分内容中常用的方法.‎ 如图所示,在Rt△ABC中,AC=12,BC=5,求AB边上的高CD.‎ 可根据勾股定理求出AB=13,再根据面积相等得到AB×CD=AC×BC,即13×CD=12×5,得CD=.‎ 因为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特殊性,所以面积法通常用于直角三角形中求斜边上的高.‎ ‎【例7-1】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8和15,则这个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为(  ).‎ A.8 B.‎15 C.17 D. 解析:已知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求斜边上的高时,采用面积法来求,根据是同一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先求出斜边等于17,再根据8×15=17×斜边上的高,求得斜边上的高为.‎ 答案:D ‎【例7-2】如图所示,CD是Rt△ABC斜边AB上的高,若AB=10,AC∶BC=3∶1,则CD的长为(  ).‎ A.3 B.‎3 C. D.6‎ 解析:∵AC∶BC=3∶1,‎ ‎∴设BC=k(k>0),则AC=3k.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AB2=AC2+BC2,‎ ‎∴9k2+k2=100.‎ ‎∴k=,∴AC=3,BC=.‎ ‎∴S△ABC=×3×=15.‎ 又∵S△ABC=AB·CD=×10·CD=5CD.‎ ‎∴5CD=15,∴CD=3.故选B.‎ 答案:B ‎8.利用勾股定理解决与三角形相关的实际问题 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它把三角形有一个直角的“形”的特点转化为三边“数”的关系,因此它是数形结合的一个典范.利用勾股定理,可以解决直角三角形的有关计算和证明问题,还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组).在有些问题中,必须构造直角三角形,建立勾股定理模型来解决.‎ 勾股定理使用的前提条件是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对一般三角形一定不能使用.‎ ‎【例8】如图所示,一场暴雨过后,垂直于地面的一棵树在距地面‎5米处折断,树尖B恰好碰到地面,经测量AB=‎12米,则树高为(  ).‎ A.‎13米 B.‎‎17米 C.‎18米 D.‎‎22米 解析:根据题意AC=‎5米,且树垂直于地面,于是树的两部分和地面的一部分构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运用勾股定理可以计算出BC2=AC2+AB2=52+122=169,所以BC=‎13米,所以树高为AC+BC=5+13=18(米).‎ 答案:C 树高包括AC部分,不要忽略它.‎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