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5.2.1下册人类的起源教案(济南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概述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⑵、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与黑猩猩体质特征比较”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方面人类的变化。(重、难点)
2.能力目标:
⑴、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⑵、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浏览和筛选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培养关注科学动态的兴趣,培养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团结合作和科学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
⑵、通过追寻了人类的起源,得知人猿共祖,人和动物都是大地之子,因此要学会善待动物,善待动物就是善待人类自己。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查阅、搜集有关生物进化论和神创论观点的资料及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等。
2.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7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3分钟
教师为学生播放《金刚》影片片段。教师用问题引入课题:金刚是大猩猩属于类人猿,与人外观差别很大但让你难以想象的是它却与人有着共同的祖先,那么人类是怎样由古猿演化到人的呢?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学生猜出是哪部影片,兴趣高涨。
对要讲述的课题充满探究心理。
课堂开始紧紧抓住学生好奇心引起极大兴趣。《金刚》是人与猿之间争斗的一部影片不仅能引入课题还能很好反应爱护动物的主题。
组织交流点拨建构18分钟
提出问题:
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
对。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复杂而精巧的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又促进了脑的发展,使他们能够想出各种办法来解决困难;在劳动中产生了语言,而且大脑的语言中枢日益完善;丰富的语言,使他们相互之间能更好地交流与合作。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
(分组表演)请一位同学选择三位好朋友,自己想好一句话并告诉其中一位, 要求他只用表情或动作把这句话的意思传给第二位,由第二位再用同样的方式传给第三位朋友。最后由第三位朋友用语言表达出原意来。
通过这样的过程,原话的意思改变了没有?由此可见,语言在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语言使我们大家能进行很好的交流。没有语言而仅用肢体去表达,会产生很多的误会。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应充分而恰当地运用语言。用语言进行交流也是动物与人的本质区别之一。
下面在你们观察古猿演化到人的示意图后,请指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哪些方面是逐渐变化的?
环境的变化 (地壳的运动导致)
生活在裂谷东部高地的森林古猿,本来生活在茂密的森林中,后来由于环境的剧烈变化,森林面积的大量减少,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下肢用来支撑体重和行走,逐渐变得粗壮有力;而前肢则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也逐渐变得灵巧。
观察、小组讨论交流
比较类人猿与人类的相似特征,与开课时影片呼应要保护动物不要让自相残杀的悲剧发生。
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合作解决问题、分享共同智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用问题引入难点,环环相扣,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两足直立行走后身体变化的理解。
7
组织交流点拨建构18分钟
从猿到人过程中的主要变化
使 人
直 用 制 大 产 类
立 自 造 脑 生 越
行 然 工 发 语 来
走 工 具 达 言 越
具 强
大
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在同大自然严酷的斗争中,人类变得越来越强大。人类现在被称为“生物圈的主宰者”,改变环境的能力远远超过其他的生物。人类是否应与自然界和谐发展?
现代类人猿还能进化成人吗?
曹植有首诗,批评哥哥曹丕对他的迫害:
运动方式使人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半直立行走→直立行走。
劳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不会使用工具→使用天然工具→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制造和使用包括电脑在内的各种复杂工具。
赤身裸体→懂得御寒、遮羞。
直立行走
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适应环境的生存下来;不适应环境的被淘汰掉。人类虽然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员,但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生态规律,人类应与自然界和谐发展。
不能。现代类人猿已经适应了现在的环境,不能再进化成人类了。
曹植把自己比做豆子,把哥哥比做豆茎,釜中的豆子对釜底的豆茎说:“
7
“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结合本节课,应当怎样理解?
那么,人猿同祖,现代类人猿是人类的近亲,也是生物圈中的成员,同样享有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的权利,我们应当加强保护。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也希望你们能把所说的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明白了些什么呢?想到了些什么呢?
人类起源的标志:
1、使用工具、制造工具
2、直立行走
3、语言的产生
4、脑的发达
我们本是同一棵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急于煎熬我,把我煮烂呢!”这首诗以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来像手足一样生于一体之上,所以不应该互相残杀。
人类应加大对现代类人猿等各种野生 生物的保护措施,如加强宣传的力度, 贯彻执行野生动物保护法,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它们生活的森林环境,坚决制止一切破坏它们生存的行为等。
知识整合迁移应用8分钟
学生归纳总结
使所学的知识形成知识网。
7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目前国际上关于人的起源的通常观点,那就是类人猿与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人类是由森林古猿进化而来,人、猿同祖。虽然随着大量古人类骨骼化石的发现,古猿进化成人的过程,已经隐约显现出来,但是还不是很清晰,还有许多中间环节尚未解决。 其实,“我们是从哪里来?”的亘古命题,至今仍在求答。
但人类总是在不断的发现中不断接近自我的本来真相。最后的论断还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研究、探索,但我相信,人类起源的谜团,最终定能解开。但愿,我们中的某些人,将来能成为解开谜团的先行者!
课堂达标检测及课下作业5分钟
A类:
1、人类与类人猿的共同的原始祖先是( )
A、古猿 B、黑猩猩 C、猴 D、大猩猩
2、下列与人类关系最近的是( )
A、长臂猿 B、黑猩猩
C、猩猩 D、大猩猩
3、科学家确定南方古猿化石是最早的人类化石,而不是最早的原始类人猿化石,其重要依据是( )
A、语言的产生 B、能够制造工具
C、脑容量发达 D、能够直立行走
4、下列变化过程中属于生物进化的是( )
A、恐龙蛋变成恐龙
B、海洋变成陆地
C、古猿变成人
D、蝌蚪变成青蛙
B类:
5、下列对进化顺序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鱼类→节肢动物
B、类人猿→人类
C、森林古猿→类人猿
D、鸟类→哺乳类
6、研究结果表明,人和猿的骨骼在结构上几乎相同;人和猿的盲肠都有突起;在胚胎发育的5个月以前也完全相同,这些事实说明了( )
学生做练习,并互相批阅。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评。自己的错误,并改正。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明确的完成目标。
通过练习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巩固知识的习惯。
7
A、人和猿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B、人是由进化而来的
C、人比猿高等
D、现在的猿也能进化成人
7、人与猩猩的染色体分别是( )
A.32对和22对 B.23对和22对
C.23对和24对 D. 48对和46对
8、森林古猿进化到人的特定的环境因素不包括( )
A、造山运动 B、出现冰川期
C、森林变的稀疏 D、恐龙灭绝
C类:
9、在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历程中,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是( )
A、其他生物入侵
B、地形和气候的变化
C、为了扩大领域
D、为了躲避敌害
10、关于人类起源的证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达尔文的进化论能证明人类的起源
B.古书籍关于人类的传说都证明了人类的起源
C.古人类的化石,包括遗体、遗物和
遗痕,是人类进化的直接证据
D.通过模拟实验可以证明人类的起源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1。
板书设计:
7
教学反思:
《人类的起源》这节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每一次上课都觉得不理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没有充分利用自学提示。第一没有深挖教材,应该提炼出重点的问题作为预习提示,比如人类的发源地在哪?这个问题过于简单,学生都可以在书上很容易的找到答案,所以没有必要把它写在预习提示中让学生讨论。第二自学提示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学生自学,一上来就着急看课文,忽略了问题的存在。还有就是在学生阅读自学的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学生的干扰。让他们自由的发挥。
2.小组讨论的不好,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解决一个问题,学生讨论结束后针对某一个问题提出解释和看法,让学生之间能够充分的交流,但是讲课过程中过多的变成了学生和我的交流,课堂没有放开。上课说的太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太小,所以以后教学中要改变我的授课方式,多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出发,多给学生深入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真正起到引导的作用。
3.不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首先从设计上,幻灯片要精简,还有就是有的片子一闪而过,没有充分利用上。
4.问题的提法。第一本节课我的问题比较多。第二如何设计一个让学生跳一跳就够得着的问题,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了解他们的思维习惯。第三不提是非问题,比如说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真理吗?类人猿的髋骨是宽还是窄,这样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的思路跟着老师走,而不是老师要跟着学生的思路引导, 所以今后关于提问注意,给学生创设一种思考问题的情景,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5.提问的同学过于集中,有的同学在课上表现活跃,于是点名的几率就大,相反有些同学不举手老师可能点到的机会就很少,高效课堂还应该体现在全体同学的共同发展,给每个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并正确的评价,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成绩的提高。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