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下册第8单元8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初三化学下册第8单元8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初三化学下册第8单元8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一、教学设计思路 九年级的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因此,在本课题中,我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用实验探究──讨论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大量实验事实的观察、分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在教师的层层诱导下,归纳总结出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的特点。再通过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从而完成对金属化学性质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会”。‎ 虽然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见过几个置换反应,但是并不熟悉,运用也不熟练,因此我改变了教材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填写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要求,重点要求学生对反应能否进行,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等情况进行认真观察、比较即可。而将对置换反应特点和规律的总结放在最后,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和运用置换反应。‎ 二、教案 课题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酸、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反应能否发生进行简单的判断。‎ ‎2、能力目标:对学生进行实验技能的培养和结果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能力。能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情感目标:①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②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③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重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1、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否发生。‎ ‎2、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某些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教学方法 : 实验探究、讨论。‎ 仪器、药品:试管、镊子、镁条、铝丝、锌粒、铜片、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硫酸铝溶液等。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题引入】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使用和见到各种金属,这些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是有差别的,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以前学习过的有金属参加的化学反应有哪些呢?它们反应的现象是什么?化学方程式怎样写?‎ ‎【过渡】观察上述化学反应可知:通常金属能与氧气反应,能和酸反应,还能与金属的化合物如硫酸铜溶液反应。现在我们先来探究金属与氧气反应的规律。‎ 回忆相关反应的现象、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 3Fe+2O2 Fe3O4 2Mg+O22MgO 4Al+3O22Al2O3 Zn+H2SO4=ZnSO4+H2‎ 联系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物质、事实出发引入新课,同时复习相关知识。‎ 4‎ ‎↑ Fe+CuSO4=FeSO4+Cu ‎【引导复习、回忆】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1、常温能反应: 以镁、铝为代表。‎ ‎2、高温下能反应:以铁、铜为代表。‎ ‎3、高温下也不能反应:以金、银为代表。‎ 回忆、记录、巩固相关知识。比较镁、铝、铁、铜、银、金的活泼程度差异。‎ ‎1、复习、巩固相关知识,加深印象。‎ ‎2、为金属与酸、盐反应的学习打下基础。‎ ‎【过渡】有些金属的化学性质活泼,有些金属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我们可以从①能否反应②反应的激烈程度来探究金属的活泼程度即金属活动性差异。‎ 听讲 了解判断金属活动性差异的初步方法。‎ ‎【设问】金属与酸反应现象是否也像金属与氧气反应一样存在差别呢?同学们可以先提出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思维推理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探究活动1】‎ 镁、锌、铁、铜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 ‎【提示】‎ 按操作规范进行实验,认真观察现象。‎ ‎【巡视、指导实验】‎ 实验探究:‎ A组:镁、锌、铁、铜分别与稀盐酸反应。‎ B组:镁、锌、铁、铜分别与稀硫酸反应 ‎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推理能力和同学间的合作精神。‎ ‎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和展示探究结果】‎ ‎    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展示探究结果: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镁>锌>铁>铜。‎ ‎    在讨论、交流中,吸取别人有益的意见,让不同的意识在碰撞中相互同化。‎ ‎【设问】在镁、锌、铁、铜几种金属中,哪些金属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哪些金属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由此你能把金属分为哪两类?‎ ‎    思考、讨论并得出结论。 ‎ 结论:可分为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和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这两类。‎ ‎    为后面学习金属活动顺序时,为什么会出现氢元素打下基础。‎ ‎【过渡】在第五单元我们曾做过铁钉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反应后在铁钉表面有紫红色的铜产生,这说明了什么?‎ ‎    说明铁可以把铜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来,铁应该比铜活泼。‎ ‎    培养学生相关知识的迁移能力,拓展学生思路。‎ 4‎ ‎    【讲述】可以用金属和某些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来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差异。实验桌上除刚才的实验药品外还有几种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同学们可以参考刚才的金属与酸反应的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来探究。‎ ‎    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 ‎    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态度,增强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探究活动2】‎ 金属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巡视、指导实验】‎ ‎    实验探究:镁、锌、铁、铜分别与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硝酸银溶液反应。‎ ‎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同学间的协作精神。‎ ‎【设问】通过实验,结合上一个探究的结果,你能得出镁、锌、铁、铜、银这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吗?‎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和展示探究结果】‎ ‎    讨论、交流并达成共识。得出结论:镁、锌、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为镁>锌>铁>铜>银。‎ ‎    通过学生间对话、师生间对话,使知识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拓展。‎ ‎【展示】金属活动顺序 ‎【设问】‎ 为什么会出现氢元素?金属元素的位置与它的活动性有什么关系?位于前面的金属能否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其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    观察、记忆。‎ ‎    思考、交流、讨论,总结出金属活动顺序的应用规律。加强学生记忆。‎ ‎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    【设问】刚才做了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有的反应已经学过,如锌与盐酸、稀硫酸反应,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这些化学反应的类型和以前学过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类型相同吗?如果从物质类别的角度去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 ‎    思考、交流、讨论,总结出置换反的应特点和规律。‎ ‎    理解、掌握置换反应的应特点和规律。‎ ‎【课堂练习】‎ ‎1.波尔多液是一种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它是由硫酸铜、石灰加水配制而成,为什么不能用铁制容器来配制波尔多液?‎ ‎2.家用铝锅、铁锅为什么不能用来长时间盛放酸性食品?‎ ‎3.不法商贩 ‎    练习、巩固。‎ 联系生活,使学生学以致用,能运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反应能否发生,解释某些与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体会“生活处处有化学”。‎ 4‎ 常常用铝制的假银元坑害消费者,小明在市场上买了一枚银元,请你用化学方法帮他鉴别这枚银元的真假。‎ ‎    指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本课题。‎ ‎    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评价自己在本节课的启示和收获。‎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 ‎【布置作业】‎ ‎1、 庭小实验:收集几种金属,取少量分别放入几个小玻璃杯中,然后向各个玻璃杯中加入一些醋精(主要成分是醋酸),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试根据现象判断这几种金属活动性的差异。‎ ‎2、课本14页第3题、5题。‎ ‎    记录。‎ ‎    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 ‎【板书设计】 ‎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氧气反应 ‎ 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银不活泼。‎ 二、金属与酸反应 镁>锌>铁>铜。(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排列)‎ 三、金属与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 镁>锌>铁>铜>银。(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排列)    ‎ 四、金属活动顺序 钾 钙 钠 镁 铝 锌 铁 锡 铅 (氢) 铜 汞 银 铂 金 ‎(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依次排列)‎ 自我总结金属活动顺序应用规律 五、置换反应(自我总结规律、特点)‎ 六、自我评价(我在这节课里有哪些收获?)‎ 教学建议:本课题内容较多,系统性强,建议用两节课(连堂课)完成,以保证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探究、思考和交流,同时要加强练习,使学生充分消化本课题知识。‎ ‎ ‎ 4‎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