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贞观之治学案(岳麓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唐太宗与玄武门之变,轻徭薄赋、知人善任,重视纳谏;加强中央权力,完善科举制度;贞观之治。
①通过分析唐太宗的执政措施和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分析概括贞观之治的内容,初步了解归纳、分析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盛世”现象,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观点。
③结合课文的引文、课中思考题及课后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以史论证、史论结合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贞观之治内容的教学和观看图片、录像资料,让学生感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认识盛世局面的出现是统治者为稳定社会、巩固统治而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合理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
②搜集有关唐太宗的史料,运用“自学——问题——讨论”法,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接受隋亡的教训,进一步调整统治政策,因而出现了“贞观之治”。通过对其统治措施和政绩的教学,加深学生对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所起作用的理解。
②轻徭薄赋是历代统治者恢复经济、稳定社会、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对唐太宗轻徭薄赋的原因、措施及作用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减轻民众负担、以民为本的重要性。
③通过唐太宗重视和善于纳谏的故事,培养学生勇于接受批评的品德。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的含义;“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贞观之治”的内容
教学难点 如何评价唐太宗;如何看待历史上出现的“盛世”现象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问题教学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激趣导学]
唐太宗时,有人建议皇帝通过假装生气来考验臣子。太宗却说:“我相信至诚之心能治理天下。”唐太宗在位23年,虽然他在中国历史上的执政时间远远比不上清朝的康熙帝和乾隆帝,但其业绩在历史上却是非常杰出的。由于他的努力,当时的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后人用“贞观之治”来表达对唐太宗政绩的肯定。唐太宗为什么能够“以诚治天下”?唐朝的“贞观之治”是怎样形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贞观之治”。
[师生探究]
自主学习、完成预习题纲
1、618年, 建立唐朝,定都 。
2、626年李世民发动了 ,做了皇帝。627年,李世民改年号为
4
。
3、 就是唐太宗,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4、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多次减免 ,保证农民的土地和耕作时间。
5、唐太宗还大力提倡 ,力戒 。
7、唐太宗时期,任用 和 为相,被人们称为 。
8、唐太宗还重用敢于直言的 和能征善战的大将 和 。
9、唐初沿用隋朝的 制,针对当时“民少官多”的情况, 合并州县,大力精简机构。
10、唐朝科举的常设科目是 和 , 是做高官的途径。
11、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史称 。
[小组交流]
1、谈谈你对“玄武门之变”的看法。
2 、唐太宗“轻徭薄赋”的主要措施有哪些?起到了什么作用?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宗此三镜,以防己过。”------------唐太宗
(1)、材料中的 “以人为镜”具体指什么?被称为“人镜”的是谁?唐太宗重用的人才还有哪些?
(2)、从唐太宗用人纳谏的故事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4、试着用图表示三省六部制。
5、据史书记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大喜道:“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你认为这句话反映了什么事实?
6、什么是“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局面是怎样出现的?
4
[拓展提升]
1、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请依据史实对其作一个简评。
2、设计表格比较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还在加强中央集权和统一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
帝王
措施
秦始皇
汉武帝
唐太宗
加强中央集权
称皇帝,设“三公”,郡县制
颁布推恩令、削夺列侯爵位
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精简机构
统一思想文化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完善科举制,大兴教育
[巩固测评]
1.唐朝建立于( )
A.618年 B.626年 C.581年 D.589年
2.历史上把唐太宗统治时期称为( )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4
C.开皇之治 D.光武中兴
3.“2004年10月14日第六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京剧艺术表演家尚长荣出演京剧《贞观盛事》中耿直进谏的名臣……”你知道尚长荣扮演角色是 ( )
A.程咬金 B.李世民
C.魏征 D.秦叔宝
4.杜甫的“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诗句反映了唐朝的 ( )
A.经济繁荣 B.政治清明 C.对外开放 D.文化昌盛
5.看图回答问题
1、 图中人物是谁?被人们称为什么?
2、 他是如何取得统治权的?
3、他在位时期,被称为“房谋杜断”的名臣是谁?
4、他在位时期“贞观之治”的局面是怎样出现的?
教学反思: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