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历史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教案(华东师大版)
【内容标准】
(1)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主要内容。
2、能力培养:
分析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国家临时宪法的作用。
比较辨异:1946年旧政协与1949年新政协的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更进一步地了解我们的祖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要点】
本节课要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重点:《共同纲领》起到了国家临时宪法的作用。
难点:国旗、国歌等国家标志的象征意义;人民政协的作用和职权。
【导入新课】
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之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建立新中国而进行的准备工作,开国大典有盛况,以及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继续进军西北、中南、西南地区,和平解放西藏的概况,本课内容有三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三部分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展现了建国前后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
【新课探究】
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都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尤其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所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同样要做一些准备工作,那就是召开了一次重大会议。现在请同学们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在学习一次会议时都从哪能些方面来学习?
生:名称、背景(条件)、目的、时间、人物、地点、主要内容、意义或是作用。(让学生根据前面所学过的知识来简单叙述,学生边说,边板书。对于这些问题可能需要几个学生才能完成,甚至有时需要进行补充说明,在列完之后,应该强调并非所有的会议都具备这些方面,让学生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会议召开的历史条件
(1)军事上,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胜利后,人民解放军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并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追歼残敌,中国大陆领土大部分已解放。
(2)政治上,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反对独裁统治的爱国运动空前高涨,反动政权丧失民心。
以上情况说明,建立新中国的中央政权取代行将崩溃的旧政权的时机已成熟。
(3)组织上,共产党本着建立新民主主义联合政府的一贯主张,积极筹备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建立新中国作重要的准备工作。
总之,会议召开的背景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会议目的,就是为新中国的建立做筹备工作。
2、 会议的召开
6
学生阅读课本第三页和第四页的小字,了解出席人员(各党各派),既体现共产党礼贤四方的号召力,也反应出席者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可以充分发挥政治协商的作用。
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毛泽东主持大会并致开幕词。
3、会议的主要内容
(1)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会议决定,新中国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北平为首都,改名北京,采用公历纪年,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五星红旗为国旗,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3)会议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6人为副主席。
4、地位
《共同纲领》展示了一幅宏伟的建设蓝图,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在宪法制订前具有临时宪法作用。(要说明纲领之所以具有国家临时宪法的作用是因为它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国家政权属于人民; 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全国性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体制的组织形式,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政协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5、阅读提示:会议召开当时由于人民解放战争尚在进行中,国民党反动军队仍盘踞在部分地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普选的条件还不成熟,因此,政协会议代行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请同学们参阅第 4 页“政协会议会场”的相片,说明会场是设在北平中南海的怀仁堂,强调会议召开牵动着中国亿万人民的心和国际舆论的关注,因为这个庄严的会议将为新中国政权的建立作出重要的贡献。
指导学生阅读第 3 页和第 4 页两段小字部分引导,他们得出结论:会议的召开是众望所归,出席人员是各党各派,群贤毕至,既体现共产党礼贤四方的号召力,也反映出席者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可以充分发挥政治协商的作用。
6、讨论拓展
旧政协与新政协的区别:(1)时间:分别于1946年、1949年召开;(2)地点:分别在重庆、北平;(3)结果:旧政协确定了和平建国方针,但不久蒋介石撕毁协议,挑起内战;新政协圆满完成了筹备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荣历史使命,胜利闭幕。
【总结巩固】
【真题训练】
1、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准备工作的会议是(D )
A、中共七大 B、政治协商会议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第一届全体会议
2、刘爷爷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他参与和表决了这次会议通过的所有文件和决定;下列各项属于这些文件和决定的是( C )
①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③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
④确定了国旗、国歌和首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6
3.参观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会址,应该到( A )
A.北京 B.南京 C.上海 D.西安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规定新中国名、具有国家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是( B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议案》
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背景不包括( D )
A.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 B.国统区民主运动空前高涨
C.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 D.全国领土全部获得解放
6.对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英雄,有几位同学意见不一,请你判断他们谁说的最符合历史史实( C )
A.张三: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了纪念面临敌人入侵而英勇牺牲的民族英雄而建立的
B.李四: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了纪念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建立的
C.刘五: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了纪念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在历次战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而建立的
D.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为了纪念自炎黄五帝以来出现的英雄人物而建立的
【教学实践与反思】
6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二)
【内容标准】
(1)讲述开国大典的史实,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简述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史实。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体会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心情,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了解西藏解放的具体过程。
2、 能力培养:
看图表达:开国大典的历史盛况和中国大陆领土的全部解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更进一步地了解我们的祖国,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国家的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要点】
要点: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
重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难点: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导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建立新中国而进行了准备工作,这一节课一期体验开国大典的盛况,以及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继续进军西北、中南、西南地区,和平解放西藏的概况。
【新课探究】
二、开国大典
1、准备: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在中南海召开(内容:①接受《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方针;②任命领导人: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毛泽东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2、举行:1949年10月1日,在 天安门广场 隆重举行。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并升起了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54尊礼炮齐鸣28响;盛大的阅兵式。
利用资料介绍开国大典盛况,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第一,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
第二,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并升起了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第三, 54 门礼炮齐鸣 28 响( 54 门礼炮代表当时统计的 54 个民族或纪念五四运动。 28 响指 1921 — 1949 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亿革命经历了 28 个年头)盛大的阅兵式,群众的游行和狂欢,则反映了开国大典的盛况。
下午,开国大典如期进行。在开国大典中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说的两句话同学们要了解。(让学生说出这两句话:一句是他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一句是本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在这里教师一定要强调“唯一”两个字。)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建议从国内外两方面的影响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国内影响:P6①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②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内外压迫者对中国的统治和国家战乱频仍、四分五裂的局面,(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③实现了人民梦寐以求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做了主人);④使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⑤中国历史开始新的纪元。(标志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2)国际影响:建议结合第 7 页小字部分,建国后外交方面的胜利,进一步说明,①中国革命的胜利,是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②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③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④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
虽说新中国已经成立了,但此时中国大陆还有一部分地区没有获得解放,那就是……
师生共同:西藏
三、西藏和平解放
1、大进军的目的
消灭国民党在上述地区的残余军队,并建立起人民政权,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2、进军西藏的历史背景
西藏地域广阔而人烟稀少,主要民族是藏族、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了“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到 1949 年底,在中国大陆上未获解放的省区,只剩下西藏。当时西藏存在着亲帝主义的分裂势力,他们在帝国主义和反华势力的支持下,策划一系列企图使西藏独立的非法活动。同时,也存在着广大爱国人士组成的反对分裂的力量。针对上述情况,中共中央采取了如下对策:一方面命令人民解放军队准备进军西藏,另一方面力争和平解决西藏问题。
3、西藏和平解放的过程
(1)、军事攻势为先导。1950 年 10 月 6 日,人民解放军打响了昌都战役,开始向青藏高原进军。此举显示了中央解放西藏的决心,打击了民族分裂分子 的嚣张气焰,更使幕后操纵的帝国主义分子不敢轻举妄动。
(2)、政治谈判为途径。1951 年 5 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讲述时应结合小字内容,了解西藏解放的过程,并通过讲我们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方针这一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了民族团结和减少牺牲,充分显示了中央对解决西藏问题的诚意和耐心”)
4、意义:
①使西藏人民与内地紧密相连,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为西藏的开发和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有利于巩固西南边防。
②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除台湾和少数海上岛屿外,中国的领土全部获得解放。
5、时事拓展:西藏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你了解其中哪一段历史?收集与之相关的历史图片,并附上简短的文字介绍,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吧!
2008年发生在西藏拉萨的“3.14”打砸抢烧事件,以及随后发生在甘肃甘南地区、四川阿坝地区等藏族聚居地区的打砸抢烧事件,“藏独”分子冲击中国驻外使、领事馆事件,以及在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过程中,企图抢夺熄灭奥运圣火的行为等均是境外达赖集团操纵的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而进行的分裂祖国的严重犯罪行为。
(1)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用史实加以说明。
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我国历代政府都加强对西藏的管理与开发。①唐朝与吐蕃(西藏)关系友好,“合同为一家”:A、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B、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C、821年,唐蕃正式结盟,并建立了象征汉藏两族团结友好的会盟碑。②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管辖吐蕃,标志西藏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明朝设立乌斯藏都指挥司,管辖西藏。③
6
清朝顺治帝册封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康熙帝册封班禅五世为“班禅额尔德尼”,确定了中央政府册封达赖和班禅的制度;雍正帝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④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新中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立了西藏自治区,从此西藏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
(2)我党不仅保护了西藏文化,而且发展了西藏经济文化
实施西部大开发,保护布达拉宫、选派技术人员援藏等政策,旨在重视和发展西藏地区的经济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提高西藏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反华势力对中国西藏政策的颠倒黑白的指责既不符合实际情况,更是对中国内政的干涉。
(3)农奴制下西藏人民的生活和新中国成立后西藏人民的生活对比。
(揭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只有在祖国大家庭的怀抱中,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才能有繁荣进步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明天。广大西藏人民具有感恩之心,坚决维护祖国的统一。)
【总结巩固】
【真题训练】
1、拿破仑曾说:中国是一只沉睡的雄狮,它一旦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雄狮醒来,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历史事件是( B )
A.中国共产党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国实现了现代化
2、“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这首美丽动人的歌曲唱出了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声,歌词“当家作主站起来”指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D )
A.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
B.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成立
C.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D.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标志着祖国大陆全部解放的事件是( C )
A.三大战役的胜利 B.南京的解 C.西藏的和平解放 D.新中国的成立
4、2009年是西藏和平解放( B )周年
A.57周年 B.58周年 C.59周年 D.60周年
5、下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D )
A.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 B.结束了100多年来被侵略奴役的历史
C.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 D.标志着中国大陆领土全部获得解放
6、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的标志( D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D、西藏和平解放
【教学实践与反思】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