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教师用书)2015版高中历史 1单元 第1课时 发达的古代农业 新人教版必修2
课程名称
人教版必修2
课程类型
基础学科课程
课程开发
教学备考研究中心
授课对象
高一年级
课程资源
教材、网络、学科资料
教学时数
24课时(新授);10课时(复习)
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以往辅导资料虽然内容全面、翔实,但很难体现出学生的参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等主旨。为了科学有效地对课堂进行板块划分,明确师生在课堂上“引导、自学、夯实与提高”的角色定位,我们特意把教学同步教辅资料进行了科学划分,将其分为四个部分——《预学案》《导学案》《固学案》《思学案》,通过对知识的分解、演绎、训练来达到教与学的密切配合及教与学的分工明确,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落到实处。
《预学案》《导学案》《固学案》《思学案》作为沟通教与学的桥梁,特别有利于教学活动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但《预学案》《导学案》《固学案》《思学案》的编制无论是对教师的精力还是能力,都是严峻的考验。师生普遍渴望获得一本不用投入大量精力的成品精品学案,从而使学生学习的效果更加明显,使教师把精力更好地投入到教学研究中去。为了让教师用更多的时间研究校情、师情、生情,让学生用更明朗的课程纲要学习知识、训练技能、探究创新,我们从源头到终端进行实地考察调研,经过深度研究、科学论证和精心策划,形成了这套科学、客观、完善的同步辅导用书。
本模块主要研究经济文明史,内容包括中国和外国的经济文明,涉及古代、近代、现代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了解自古以来中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人类为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活所做出的努力,对进一步加深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认识,乃至对将来参与经济建设和经济活动,都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该模块对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日常社会实践也具有很好的理论指导作用。
1.了解历史上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理解经济活动和社会变迁对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大影响。
2.通过运用视频、图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材料、获取信息、论从史出、归纳概括、历史比较、应用和创新等技能。
3.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资料,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与解释,能够提出自己的独创性见解。
4.总结古今中外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归纳其共性与个性,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培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
- 9 -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了解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及有关的经济政策,认识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整个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趋势,领会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辉煌与隐患,理解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利弊。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历史背景及其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知道荷兰、英国殖民扩张的史实;了解早期殖民扩张的情况,理解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了解两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过程、主要成就、特点和影响,认识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动力。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了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发展、受挫的过程,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之间的关系,理解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认识到帝国主义是阻碍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了解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要实践,尤其是农村生产关系和工业体制的数次调整情况,充分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和正确性,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了解邓小平“南方谈话”及其重要作用,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过程,认识邓小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了解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认识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了解近代以来交通、通讯、报刊、广播影视、互联网的发展变化概况,理解其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了解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繁荣的原因及其与美国政府“自由放任”政策的关系,认识“新政”革命的措施对促进社会生产力恢复的作用。了解二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和表现,知道二战后美国重要的经济政策和历史人物。了解二战后美国经济政策的变化和调整的过程,认识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机制的新特点。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背景、内容、特点及作用;认识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及其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主要表现,全面评价其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作用;认识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并对其进行评价,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
第八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主要史实及其构成。理解美国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目的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对世界贸易发展的作用。了解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形成过程,认识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的必要性。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原因、表现、实质、影响(评价)。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过程、宗旨和意义,理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因、意义以及经济区域集团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
1.以实施有效课堂为原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心理,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 9 -
2.建议教师采用以下模式组织教学活动:(1)课前预习。一般要求学生用20分钟左右自主完成《知识记忆与理解》栏目中的主要内容。(2)课堂教学。①前面10分钟左右,分组检查预学区的完成情况,对完成较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对于学生自主学习中无法掌握的个别疑难问题,在小组内探讨、交流、解决;②中间25分钟左右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将《思维探究与创新》栏目中的学习任务分给不同的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探究、展示、点评(包括学生点评和教师点评等),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完成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③后面10分钟左右进行巩固训练和课堂小结,巩固训练可以从《技能应用与拓展》中选择部分题目请学生抢答,课堂小结可以师生一起完成《总结评价与反思》栏目中的子栏目《思维导图构建》。(3)课后巩固。根据校情与生情,从《固学案》中选择部分题目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作业量以学生可以在20分钟内完成为限。
3.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将学生分组。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及时表扬,并给其所在小组加1~3分;对表达不完整的,可以由别的同学或者教师补充完整,并表扬该生积极主动的精神和诚实可信的学习态度。
4.注意分层次教学和训练,《基础学习交流》中的子栏目《基础提升》和《重点难点探究》等栏目中的部分问题,《技能应用与拓展》栏目中的部分题目,对于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暂时不作要求。
5.课后要求学生对照学案和笔记,回顾所学知识,加深理解;按时完成《固学案》中的相关题目;对照学习管理表,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评价与反思,学会学习和运用。
评价指标
1.上课出勤情况,课堂纪律,课堂积极参与情况。
2.课后作业上交情况,作业质量及平时练习情况。
3.探究活动、小组合作的参与情况。
4.单元测验与期中、期末考试情况。
5.阶段性或地区性测试情况。
第1课时 发达的古代农业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其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到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
2.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中国传统农业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世界最前列,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学习的重点是我国的传统农业;学习的难点是小农经济的特点。
- 9 -
可以阅读相关历史材料,主动参与小组探讨交流,逐步提高自身的学习技能和思维能力。设问探究、归纳演示农业的发展过程。
1.通过多媒体展示稻米、粟米的图片,指出我国是最早培植粟、稻的国家,由此导入新课。
2.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和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三个方面,对比古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异同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不仅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且也为中华文明的萌生和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石。因此,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有利于学生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形成整体认识。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中国农业的起源
(1)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
(2)表现:华北、华南远古时期的粮食作物遗存(考古发现)。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民间传说)。
(3)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① 和粟的国家。
2.原始农业
(1)主要耕作方法:② 。
(2)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犁、石斧→耒耜。
3.商周时期的农业发展
(1)表现
农具:出现少量青铜农具,但常用的工具是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
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西周农作物: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
(2)影响:人民生活由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 9 -
1.耕作方式:③ 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西汉赵过推广的④ 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⑤ 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了⑥ 。至此,我国的耕犁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已经使用。西汉时,赵过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推行代田法,这种方法比当时普遍采用的撒播方法先进。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⑦ 朝以后,随着南方社会经济的日益发达,我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3.耕作制度的发展: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了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⑧ ,汉朝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曹魏时,经改制的⑨ 用于灌溉;唐朝时创制了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了风力水车。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形成: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⑩ 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2.评价: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农民的经营规模小,所受的剥削沉重,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答案】 ①水稻 ②刀耕火种 ③春秋战国 ④耦犁 ⑤汉朝 ⑥曲辕犁 ⑦宋 ⑧都江堰 ⑨翻车 ⑩封建土地私有
1.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的特征: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作为一种生产方式,是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产物。它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或自给自足);所有制结构: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
- 9 -
应该如何评价小农经济?
【交流提示】 评价小农经济要从积极性和消极性两个方面总结。
【答案】 ①积极性: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稳固。②消极性: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农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最终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1.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 “自给自足”中的“足”是指富足吗?
【答案】 不是。“自给自足”中的“足”是指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
2.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状态下没有商品经济吗?
【答案】 有。虽然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家庭手工业与个体小农业的结合,生产的目的也只是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但并非没有商品交换,只是商品经济不发达而已。
互动探究一 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
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吉祥”为主题的词句、对联、图案非常丰富。作为我国历史文化传统中的一种文艺表现形式,它们与人们的生活、习俗以及文化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反映了小农经济背景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
(1)我国传统文化中以“吉祥”为主题的图案巧妙地运用动植物、人物、器物等,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创造出图形与吉祥寓意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比如把莲花和金鱼放在一起,寓意为“连年有余”,将麦穗与花瓶结合在一起,寓意为“岁岁平安”等。请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从下列四幅图中任选三幅图分别用四字词语概括每幅图的寓意。
(2)你如何看待小农经济背景下人们祈求吉祥的现象?
[探究引导] 第(1)问要注意结合图示说明每幅图的寓意。第(2)问应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方面分析说明。
[参考答案] (1)图1:松鹤延年或松鹤长春;图2:喜上眉梢或双喜临门;图3:四季平安或月月平安;图4:吉祥如意或如意吉祥。(任选三幅作答即可)
(2)反映了自古以来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它是一种精神寄托。
- 9 -
[知能拓展] 自耕农经济发展需要的条件:首先是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这样的环境少战乱之苦,能够为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其次是没有天灾,统治者也要重视水利的兴修。最后是统治者的剥削要适度,轻徭薄赋,给人民以休养生息的空间等。这说明小规模的自耕农经济十分脆弱,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有限,风险较大,因此有较多的不稳定因素。
互动探究二 我国的传统农业(备用)
材料一 远古时期,人类为了食物,必须冒着生命危险,去捕捉比自己凶猛百倍的野兽。在冬天,没有野果可采,打猎也更加困难;到了春天,人们就争着抢夺食物。若是种些能长期贮存的粮食,就不会闹饥荒了。神农为了寻找其他可代替肉类的食物,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一天,飞来一只神鸟,嘴上叼着一种叫九合金穗的稻谷,神农用九合金穗种植了许多稻谷,分给各族领袖,使他们得以农耕,从此丰衣足食。
材料二 十二生肖图片
(1)试将十二生肖分类,分别谈谈它们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关系。
(2)我国传统农业的起源有哪几大特点?
[探究引导] 第(1)问可根据教材中关于十二生肖与古代农业关系的介绍分析解答;第(2)问应联系教材知识,从农业的起源、地域差异、产业结构等方面归纳。
[参考答案] (1)十二生肖有力量型、野生型、家畜型等,十二生肖中牛、马、羊、鸡、狗、猪六种动物为古代农民饲养的“六畜”,由此可以看出它们大多与古代农业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
(2)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产生了农业;多元交汇,由多个中心向周边发展;形成南稻北粟的原始农业种植结构;以种植农业为主,原始家畜饲养业与种植业相结合。
[创新点评] 有些学生提出在原始农业阶段的刀耕火种,看似“原始”,但在当时是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对于这种看法,教师要充分肯定并引导学生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出发,使学生认识到“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积聚了大量火烧后的草木灰,培育了地力,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知识链接] 五谷杂粮:《黄帝内经》中认为五谷即“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而在《孟子·滕文公》中称五谷为“稻、黍、稷、麦、菽”,在佛教祭祀时又称五谷为“大麦、小麦、稻、小豆、胡麻”,再而后便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谷类有33种,豆类有14种,总共47种之多。
[归纳总结] 古代中国农业生产耕作方式的演进
发展阶段
耕作方式的变化
农具的变化
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
石、骨、木
商周时期
石器锄耕(耜耕)
石、骨、木,青铜农具(少)
铁制农具(发达地区)
- 9 -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发达地区)
汉代
牛耕普及全国
耦犁→一牛挽犁
唐代
铁犁牛耕
曲辕犁
1.对比图1和图2,从中可以观察到的是( )。
A.生产模式的变化 B.生产工具的改进
C.社会组织的完善 D.经营方式的改变
【解析】 从石犁到铁犁,反映的是生产工具的改进。
【答案】 B
2.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 )。
①小农经济下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 ②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③小农经济下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本生产方式 ④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④
【解析】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是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这段唱词反映了这种经济的基本状况。“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反映出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并不富裕,排除①。
【答案】 A
1.相传炎帝“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这里的“耒耜”是指( )。
A.生产工具 B.作战武器
C.生活用具 D.祭祀礼器
【解析】 耒耜是原始社会出现的松土工具,它的出现使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答案】 A
2.下面两幅版画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美好愿望,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
A.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
- 9 -
【解析】 从题干来看,人们既希望“五谷丰登”,又祈盼“六畜兴旺”,这体现了中国传统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答案】 B
3.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乞巧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这一节日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B.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
C.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D.劳动人民对封建压迫的强烈反对
【解析】 这一节日的形成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男耕女织的特点,归根到底源于中国古代的自然经济。
【答案】 A
4.秦民歌:“七月流火,过我山陵。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耕。有荒无救,有年无成。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歌可以反映中国古代( )。
A.小农经济极其稳定的特征 B.小农经济的不稳定性
C.小农经济完全依赖自然 D.小农经济受火灾的危害
【解析】 从题干材料中的关键词“耕织”“做兵”“无耕”“无救”“无成”等可知小农经济具有不稳定性,容易破产。A项不符合史实;C项太过绝对;D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 B
材料一 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
材料二 战国时《吕氏春秋》总结了利用土地的十大问题,内容涉及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草、通风、生长、健壮、高产等方面……形成较为深刻的技术认识。
——李群《农业科技史》
材料三 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
——《国史概要》
根据所给材料归纳我国古代农耕技术有哪些重大进步。
【解析】 注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如材料一中的“畎亩之勤”、材料二中的“整地”、材料三中的“铁制农具的使用”等。
【答案】 ①牛耕技术出现;②农业生产技术非常细致;③农具有了质的改进(铁制农具的使用),推动了耕作技术的发展。
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哪些重要变化?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有哪些表现?请你自拟一个知识体系图。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