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
学习目标:了解中东地区的地理范围,在交通、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重要价值。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国际社会在中东地区和平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探讨中东和平路在何方。认识巴以冲突是整个中东和平进程的中心,民族争端靠武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宽容才能真正挽回和平。
学习重点:战火频仍的中东;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
学习难点:巴勒斯坦问题的由来;中东地区战后频仍的原因。
学习过程:
【自学导航】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获得了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大会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的“分治”、建立了一个 国家和一个 国家的决议。
3、 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建国。
4、以色列建国以后至1973年, 和 之间就发生了 次战争,史称
。
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 始终动荡不定。动荡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
6、 成为中东问题的关键。
【交流讨论】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二战后中东地区战火不断?
【课堂达标】
1、1948年犹太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即【 】
A.巴勒斯坦 B.叙利亚 C.黎巴嫩 D.以色列
2、1948~1973年,中东战争共进行了【 】
A.2次 B.3次 C.4次 D.5次
3.中东战争指的是【 】
A.中国与东方各国之间的战争 B.沙特阿拉伯与以色列之间的战争
C.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的战争 D.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的战争
4.耶路撒冷是世界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圣城”。几乎整个20世纪各宗教的信徒都在此不断地相互争斗,主要目的是【 】
A.争夺领土 B.争夺水源 C.争夺城市控制权D争夺石油
5.中东问题错综复杂,其原因包括【 】①大国的插手干涉②领土争端③对水资源的争夺④耶路撒冷归属问题⑤中东地区战略位置重要,资源丰富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6.1994年联合国授予巴解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诺贝尔和平奖的理由是【 】
A.彻底解决了巴以问题 B.阿拉法特使巴以和解,和平出现曙光
C.推动巴勒斯坦自治问题达成协议 D.阿拉法特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
7.英国宣布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的时间是【 】
A.1918年 B.1948年 C.1956年 D.1973年
8.巴以冲突历时多年,虽然巴以双方和国际社会为中东问题的解决进行了长期努力,直到21世纪初,巴以冲突仍时有升级和加剧,造成这一结果的国际因素是【 】
3
A.领土矛盾 B.宗教矛盾 C.西方大国干预 D.民族矛盾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不要让橄榄枝从我的手中失落。——20世纪70年代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人阿拉法特在联合国讲演的结束语
材料二:
(1)材料一中的“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分别代表什么?
(2)根据材料二想一想人们怀念阿拉法特的原因有哪些?
(3)你认为解决中东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9.(1)分别代表和平与战争。(2)阿拉法特为争取巴勒斯坦地区的和乎进行了顽强不懈的斗争,并促进巴勒斯坦的自治问题达成协议。(3)巴以冲突。
【背景资料】
中东问题的历史回顾
关于中东问题的历史沿革,不妨以“一、二、三、四”概而言之,那就是:一个祖先,两个民族,三次流散,四次战争。
一个祖先,两个民族。约公元前1900年,闪族的另一支在族长亚伯拉罕率领下,由两河流域的乌尔迁徙到迦南。据《圣经》记载,亚伯拉罕与其妻撒拉生子以撒,他们便是犹太人的祖先。后犹太人逃亡埃及,摩西率众出埃及返迦南,一直到二战后建立以色列国,都是源于这一支系。亚伯拉罕与其妾埃及人夏甲生子易司马仪,因被撒拉所不容,被赶至半岛,繁衍生息,他们便是半岛北阿拉伯人的祖先,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即是其后裔。
三次流散。公元前1025年,第一个希伯来人国家──希伯来王国在迦南建立。公元前930年,王国一分为二,北方称以色列王国,南方称犹太王国。公元前722年,亚述国灭以色列王国,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国灭犹太王国,两国数万臣民连同君主都被掳往战胜国,史称“失踪的10个以色列部落”和“巴比伦之囚”。这是犹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再灭受到波斯帝国支持的犹太国家,犹太人流散到南欧、地中海诸岛、北非及中亚地区,这是第二次大流散。从公元66年始,巴勒斯坦犹太人多次发动反对罗马统治者的大起义,均遭失败。公元135年,罗马皇帝下令将耶路撒冷犁耕为田,犹太人几乎全部逃离或被逐出巴勒斯坦。这是犹太人的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大流散。三次大流散后,犹太人在巴勒斯坦所剩无几。
四次战争。1948年5月14日,英国宣布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犹太人根据分治决议当日即宣布成立以色列国。次日,即5月15日,阿拉伯国家对以宣战,约旦、伊拉克、埃及、叙利亚、黎巴嫩
3
、沙特均派军队参战,战争持续到1949年7月,阿方失败,以色列占领了按“分治决议”划给阿方的5 000多平方公里土地,约70万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这是第一次中东战争。1956年7月,埃及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的英、法资本收归国有。10月29日,英、法、以联合进攻埃及,在埃及人民的奋勇抵抗下,在包括苏、美在内的国际社会强烈反对下,入侵者于11月7日停火。此为第二次中东战争。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对埃及、约旦、叙利亚发动突然袭击,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6万平方千米、约旦控制的约旦河西岸5 800平方千米和耶路撒冷及叙利亚的戈兰高地1 150平方千米,所占领土面积数倍于以色列本土面积。战争于6月11日结束,故又称“六天战争”。这次战争后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著名的第242号决议,要求以方撤出其在这次战争中占领的土地。此为第三次中东战争。1973年10月6日,为了收复失地并重振阿拉伯军队的士气,埃、叙军队同时向以色列突然发起进攻,埃及收回了纵深约10~15千米的西奈半岛土地,叙则收复了大部分戈兰高地。以军于10日展开反击后,不但收回了失去的戈兰高地,又占领了叙方770平方千米的土地;并越过苏伊士运河,包围了埃及的苏伊士城,切断了埃军前后方联系。后双方达成了停火协议。这是中东的第四次战争,史称“十月战争”,因发生于伊斯兰教的斋月和犹太教的赎罪日,故又称“斋月战争”或“赎罪日战争”。
美国为什么要支持以色列?
美国支持以色列,除了中东地区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以及美国在中东地区有重要经济利益以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犹太社团活动的直接结果。
自1654年犹太人开始定居美国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犹太人总数已超过600万人,由一个移民小群体成长为美国社会中的一支中坚力量。犹太人对美国中东政策有重大的影响。表现在:①提供政治捐款,影响政党集团。犹太富翁是美国两党及各种利益集团获取政治资助的来源,通过提供政治捐款,他们直接影响美国的中东政策。②发挥舆论喉舌作用,进行亲以宣传。美国犹太人在报刊、广播、出版、电影等方面拥有巨大影响,舆论界的“犹太帮”都会协调一致地支持亲犹、亲以力量,往往能发挥极佳的宣传效果。
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
为了解决巴以冲突,2002年6月,美国总统布什提出了一个中东和平计划。随后,联合国、欧盟、俄罗斯和美国中东问题四方会议代表在此基础上几经磋商,最终形成了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并在2002年12月华盛顿会议上通过。
2003年4月30日,中东问题四方会议代表分别向巴以双方递交了“路线图”计划文本,并公布了“路线图”计划内容。6月4日,巴、以、美三方在约旦红海港口城市亚喀巴举行峰会,宣布“路线图”计划正式启动。
“路线图”计划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公布之日至2003年5月),巴以双方实现停火;巴方将打击恐怖活动,进行全面的政治改革,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并在安全问题上与以合作;以方则应撤离2000年9月28日以后占领的巴方领土,冻结定居点的建设,拆除2001年3月以后建立的定居点,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使巴勒斯坦人的生活恢复正常。第二阶段(2003年6月至12月)为过渡期,重点是在2003年底,建立一个有临时边界和主权象征的巴勒斯坦国。此后的两年为第三阶段,即在2005年完成巴以最终地位谈判并达成协议,建立巴勒斯坦国。
为落实“路线图”计划,巴以首脑曾多次举行会晤,巴激进组织也一度宣布停火。由于以色列坚持其强硬政策,导致巴激进派别中止停火,巴以冲突再起,和平努力再次受挫。2003年9月,巴以和谈中断,“路线图”计划搁浅。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