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西师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5年新教材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doc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西师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西师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西师版)‎ 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教 案 目 录 教学工作计划 第一单元 万以内数的认识 第二单元 千米的认识 第三单元 三位数的加减法 第四单元 认识图形 第五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第六单元 时、分、秒 第七单元 收集与整理 总复习 总复习 ‎******学校 文档顶端 二年级1班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情况分析:‎ 班级情况分析:本班学生39名,在上学期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时,学生思维就打不开。因此本期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学生体验的思维的乐趣及成功获得的乐趣,从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 教材分析: ‎ 第一单元 :“万以内数的认识”是本册教科书的重点。读写数中数位表和涉及“0”的读写比较难。‎ 第二单元:“千米的认识”是继二年级(上)认识了米、厘米,知道分米且具备了“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认识长度单位千米、介绍毫米的。对毫米学习的要求要低一点,《标准》表述的是“认识行米,知道毫米”。‎ 第三单元:“三位数的加减法”是本册教科书的重点。加减计算中的连续进位和连续退位,变化多、学生计算正确性差,探索规律和解决问题思考性强,这些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要特别注意。‎ 第四单元:“认识图形”是以一年级(下)初步感知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为基础通过实际操作、观察、体验,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初步感知平形四边形,并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拼组图形。‎ 第五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二年级(上)学生学习了表内除法(用口诀求商),三年级(上)将要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用竖式求商。而有余数的除法,正是沟通和连接这两部分知识,内容有除法竖式和认识、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第六单元:“时 分 秒”是在一年级(下)“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时、分、秒”的实际概念,并结合“时、分、秒”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七单元:“收集与整理”。学生在一年级(下)经历、体验数据最简单最直观的分类,本单元内容有数据的分类整理,初步接触最简单的统计表、统计图(仅限于一个方格表示一个数量)。 ‎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知识与技能领域 ‎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万以内的数,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能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结合具体情境感受较大数的意义,并能估计。‎ ‎3、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4、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平面图形的过程,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能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5、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的含义,知道毫米,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6、结合实际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理解“余数必须小于除数”,会写除法竖式,能解决简单的有余数的实际问题。‎ ‎7、认识钟表,能在实际活动中体会时、分、秒的长短,能结合具体情境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 ‎8、经历整理数据的过程,学习最简单的整理方法,认识最简单的统计图形,能完成相应的图形。知识与技能——仍然是数学学习的重点对双基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打破传统的“学科中心”,突破陈旧的“知识体系”。学习内容并不是以完全的“定论”方式呈现。强调用学生自己的语言描述计算方法。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注意过程与结果并重,在知识的形成与应用中学习知识,将过程与方法确立为课程目标。‎ 五、教学课时及进度安排: ‎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一、万以内数的认识 9‎ 二、千米的认识 3‎ 三、三位数的加减法 18‎ 四、认识图形 4‎ 五、有余数的除法 4‎ 六、时 分 秒 6‎ 七、收集与整理 5‎ 八、总复习 5‎ 机动 5‎ 第一单元 万以内数的认识 文档顶端 数数(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主题图,P2—P3 例1—例3,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 通过操作,经历一、十、百、千、万计数单位产生的过程,明确知道一、十、百、千、万都是计数单位,感受计数单位的意义,并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由此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认识计数单位“百”与“千”,了解计数单位“万”,让学生建立初步的计数单位体系。‎ 教学难点:‎ 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教具学具:‎ 计数器 板书设计:‎ 数 数 ‎10个一是十 ‎10个十是一百 ‎10个一千是一万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批注 教学主题图 1. 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字?这些数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生:说出数字,都比100要大 2. 这些数字都比我们以前学习的100以内的数要大,有的还要大得多。你看,在生活中我们随时会用到数字,并且常常会用到比100更大的数,想想,除了这些数字,你还遇到了哪些比100大的数。‎ 举例说一说生活中比100更大的数字。(学校操场的跑道长‎200米,我们学校有1000多人等)‎ 3. 在生活中比100大的数还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们。‎ 复习旧知 1. 为了更好的认识这些数字,我们先一起来学习计数单位。试着说一说 2. 其实关于计数单位,我们在一年级就学过了,有谁还记得?‎ 3. 我们在一年级就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在这里,一(个)、十、百(板书)就叫做计数单位。‎ 教学例1‎ 1. 出示方格木块。猜一猜:这样的一块方格木块里一共有多少个小格?那么2块里有多少小格呢?(2个一百)接着往下数。100个小格,3个一百 2. ‎10个一百我们可以用什么计数单位来表示呢?用千(1000)来表示。也就是说,一千里面有几个一百呢?10个一百组成一千。千是比百大的计数单位。一千里面有10个一百 3. 动手操作:在计数器上拨出一百、两百、5百、9百,一千怎么拨呢?(满十进一)。动手拨一拨,在千位上拨1颗珠子 4. 出示数序图。这样的线段我们把它叫做数序,1段表示100,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一起数数 5. 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计数单位“千”还知道了10个百组成一千。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600里有几个一百?800呢?2000里面有几个一千?5000呢?思考后说一说X| k | B| 1 . c|O |m 教学例2‎ 1. 请小朋友们猜一猜,如果我们一个一千,一个一千的数下去,又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计数单位?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0个千就是一万(10000)。万是比千还大的计数单位。10个千组成一万。万,一个千,2个千…10个千 2. 我们在计数器上来拨一拨。一万怎么拨呢?在万位上拨一颗珠子。(满十进一)一个千…9个千。‎ 教学例3‎ 1. 操作: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拨数拨得最快。请在计数器上拨一,拨5、拨十、拨百、拨千、拨万。‎ 在计数器上拨数 2.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个、十、百、千、万这些计数单位,他们从小到大依次是?一起说一说。‎ 3. 我们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每10个小单位我们可以用一个大的单位来表示。那么你发现了这样表示数的方式的特点是什么吗?‎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 课堂活动 1. 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 2. 独立完成。‎ 3. 独立完成。‎ 4. 理解题意。想:10个一是十,100个一是100。10个10是多少?100个10 是1千。‎ 课后反思 数数(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P4—P5 例4—例5,课堂活动 复备 教学目标:‎ 1. 能根据情况一个一个、一十一十、一百一百、一千一千地数数。‎ 2. 理解万以内的数的组成。‎ 3. 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 能正确的数出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理解数的组成 教具学具:‎ 小棒,橡皮筋 板书设计:‎ 数 数 小棒图 ‎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复 备 教学例4‎ ‎1.课前让学生准备90根小棒,并且每10‎ ‎(1)从九十七数到一百二十 ‎(2)在计数器上从一百九十七数到二百一十 根捆成1捆。‎ ‎2猜一猜,老师这里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其中有90根是按照每10根捆好了的。)答案正确吗?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数一次放1根)一直数到100。‎ 数到100时,把10根捆成1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10个十是一百(捆成一大捆表示一百)。试着数一数,接着往下数,数到109‎ 1. 再往后应该怎么数了呢?有没有同学会数?100根小棒后面不够10根时,我们要在中间用0来占位,数成一百零一,接着往下数,数到109。你能说说109的数的组成吗?(一个百和9个一组成109)‎ ‎1个百和1个十组成110 ‎ 2. 再往后应该怎么数了呢?谁来试一试?(一百一十)我们再把这10根捆成一捆。现在谁来说一说110的数的组成?再往后数到120。老师这里一共有120根小棒。谁来说说120的数的组成?‎ 一个百二个十和组成120‎ 数数,一个一个数你能在计数器上从197数到210吗?在计数器上拨出197,既然是1个1个地数,那么我们每次应该在哪一位上增加珠子?满十了又应该怎么办呢?谁来说说210数的组成?从490数到532。‎ 拨数,在个位增加珠子,向十位进一 3. 在计数器上拨数。你能在计数器上拨出665吗?说说数的组成。703呢?‎ 教学例5‎ 1. 谁能在计数器上拨出980?谁来说说数的组成?你能十个十个地数从980数到1050吗?并且把这个过程在计数器上表示出来吗?一起来试一试。(边数边拨)‎ ‎9个百和8个十组成980,和老师一起拨着试一试。‎ 2. ‎980、在十位再拨一颗珠子就是990。然后应该数哪个数呢?1000,在计数器上应该怎么表示呢?(突出满十进一)接着就应该是1010,当我们从1000往后数时,不够100,这时候我们中间就用0来占位,数成一千零一十。‎ 和老师一起拨一拨并数一数 3. 再接着往下数一直数到1050。谁来说说1050的数的组成?‎ ‎1个千和5个十组成1050‎ 4. 十个十个数,从1900数到2010,并说数的组成。‎ 课堂活动 ‎1.1—4接龙数数。除了这些题再出一些。‎ 分小组、大组的方式来数数,汇报 ‎5.理解题意。(1)观察,这是哪个数?‎ ‎(2)独立完成。 ‎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课后反思 写 数(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P7—P8 例1—例3,课堂活动 复备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能熟练地写出万以内的数并掌握0地写法。‎ 2. 进一步建立数位概念,理解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不同含义。‎ 教学重点:‎ 熟练地写出万以内的数并掌握0地写法 教学难点:‎ 熟练地写出万以内的数并掌握0地写法 教具学具:‎ 计数器 板书设计:‎ 写数 计数器图 计数器图 计数器图 ‎85 285 3247‎ 计数器图 计数器图 ‎260 3100‎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复 备 复习旧知 ‎1.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计数单位呢?他们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排列的呢?(出示数位顺序表)。‎ 个、十、百、千、万 从右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2.出示计数器。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怎样读写百以内的数,老师来考考大家。在计数器上拨数:85。请你们在草稿本上写出这个数。‎ 在草稿本上写数 ‎3.哪一位上有几颗珠子我们就写几。谁来说说不同数位上的数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个位上的5表示5个一,十位上的8表示8个十。‎ ‎4.看来同学们以前的知识学得挺错,今天我我就一起来学习比百更大的数怎样写。‎ 教学例1‎ 1. 拿出计数器,谁能在计数器上拨出二百八十五这个数?每个数位上的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 在计数器上拨数 个位上的5表示5个一,十位上的8表示8个十,百位上的2表示2个百。 ‎ 2. 那么你能把这个数写下来吗?在书上试一试。‎ 写数 3. 和我们百以内的数一样,哪个数位上有几颗珠子就在那一位上写几。‎ 4. 用计数器拨出3247这个数,并说说每个数字表示的意思。在书上写出这个数。‎ 拨数并说说数字表示的意思。写数 5. 通过刚才写这些数,你发现我们在写数地时候有什么特点?‎ 写数从高位写起 ‎6.孩子们会写了吗?那么我们来试一试,把这些数写在书上。‎ 试着写一写 教学例2‎ 1. 谁能在计数器上拨出2600这个数?你能写出这个数吗?十位和个位上都没有珠子,应该怎么表示呢?在草稿本上试一试。‎ 拨出2600‎ 在草稿本上写数 说数表示的意思 2. 老师也写出了这个数(26)我写对了吗?‎ 个位上一颗珠子也没有要用0来占位。‎ 3. 在计数器上拨出3001,你能写出这个数吗?‎ 拨数,并试着写一写 4. 在我们写数地时候,哪一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这一位上写0‎ 试一试,写在书上 5. 试一试,写在书上。‎ 教学例3‎ 1. 刚才小朋友们通过学习,能够看着计数器写出一些万以内的数。如果我们不看计数器,你能写出这些数吗?‎ 2. 你能写出四千八百吗?你是怎样想的?接着写出三千零七十五。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写一写,四千表示千位上是4,八百表示百位上是8,十位和个位都没有计数单位用0占位。‎ 3. 孩子们学会了吗?我们一起来写一写。(一起交流汇报)‎ 课堂活动 看图写数。这些图形分别表示那些数?合起来就是哪个数呢?先独立完成,再汇报 1. 认真读题后完成填空。认真读题后完成填空 试着写一写。(0不能放在数的最高位)‎ 独立完成,汇报 2. 先读一读,在写数。独立完成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我们在写数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课后反思 读 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10 例4—例7,课堂活动 复备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能熟练地读出万以内的数。‎ 2. 掌握中间的0喝末尾的0的读法。‎ 3. 进一步建立数位概念,理解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不同含义。‎ 教学重点:‎ 能熟练地读出万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掌握中间的0喝末尾的0的读法 板书设计:‎ 读数 ‎7318 1090 5800 7004‎ 教具学具:‎ 计数器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复 备 教学例4‎ ‎1.昨天,我们学习了怎样写出万以内的数 ‎1、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在计数器上拨出315,你能写出这个数吗?不仅会写,我们还要会读,这个数怎么读呢?你是怎么想的呢?写出315‎ ‎2、‎ 拨出1236,怎么写呢?那又应该怎么读呢?哪一位上是几就读几 1. 写一写并读一读 2. 通过读出这两个数,你发现我们在读数时有什么特点?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读数从高位开始,千位上是几读作几千,百位上是几读作几百等 3. 教师拨出一些数,学生读一读。‎ 教学例5‎ ‎1、教师在计数器上拨出260,这个数应该怎么读呢?你是怎么想的?二百六十,末尾的0不读。‎ 读一读,说一说 2、 拨出3100,怎么读呢?你是怎么想的?‎ 1. 中间连续2个0,只读一个0‎ 2. 试一试,3210,5300,10000‎ 3. 拨出4030,这个数又应该怎么读呢?中间的0怎么读?‎ 4. 拨出4003,中间有2个0,应该怎么读呢?‎ 5. 我们在读数时,中间有1个或连续两个0,只读1个0.‎ 6. 试一试,读数。1002,1020,2304‎ 教学例6‎ ‎1、不看计数器,你也会读数吗?读一读。7318、1090、5800、7004‎ 读出这些数,并说说是怎么读的?‎ ‎2、我们在读数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 我们在读数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中间的一个0要读出来 课堂活动 ‎1、我们的祖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去看看。读出1题各数。读一读 ‎2、用卡片摆数再读一读。0能摆在数的最高位吗?动手操作,读数 ‎3、今天孩子们学得真好,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请一个孩子来当小老师读出一些数,其余孩子写数。玩游戏 课后反思 练 习 二 教学内容:‎ 练习三 复备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巩固读数和写数的方法,能正确的读、写数。‎ 2. 进一步掌握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知道不同数位上的数字的不同含义。‎ 教学重点:‎ 进一步巩固读数和写数的方法,能正确的读、写数 教学难点:‎ 进一步巩固读数和写数的方法,能正确的读、写数 教具学具:‎ 计数器等 板书设计:‎ 练习三 九十八 一千零九 二千一百九十八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复 备 复习巩固 ‎1.我们学过了哪些计数单位?‎ 个、十、百、千、万 ‎2.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第三 位是( )位,第四位是( )位,第五位是( )位。‎ ‎3.10个一百是( ),( )里面有10个一千。‎ ‎4.6个千8个十组成的数是( );6个千8个一组成的数是( )‎ ‎5.写数和读数的方法是什么呢?谁来说一说。说一说方法 课堂练习 1. 先弄清题目要求。边数边写。强调满十向前一位进一。边数边写 ‎2、看图写数,再读一读。‎ 2、 写出这些数。‎ 独立完成 3、 读出下面各数。并说说读法。‎ 独立完成 4、 口答。说一说每个数字表示的意思 独立完成、汇报,口答 5、 理解题意。各个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是有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0就表示这个数位上没有计数单位。‎ 试着写一写 6、 读题后写出下面各数。‎ 7、 选择正确的答案。‎ 8、 在什么情况下1个0都不读。在什么情况下只读一个0?‎ 9、 思考题 先理解含义再填空 还有哪些数字,尽可能多写。‎ 课后反思 大 小 比 较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4 例1—例2,课堂活动 复 备 教学目标:‎ 1. 根据分析、比较、思考,发现、理解比较大小的方法。‎ 2. 能正确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 能正确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根据分析、比较、思考,发现、理解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具学具:‎ 计数器 板书设计:‎ 大小比较 ‎200O800 800O1000 1000O1100‎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复 备 复习旧知 ‎1.上课之前,老师先考考大家。请你比较 ‎25( )19、80( )100。并说说你用的什么方法来比较。‎ 比较大小,说方法(前面的数小后面的数大。2位数比3位数小等)‎ ‎2. 看来小朋友前面的知识学得不错,今天我们一起来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例1‎ ‎1、在黑板上画出数序。观察数序图,你发现了什么?前面的数小,后面的数大 ‎2、你能根据这些特点,比较下面这三组数的大小吗? 独立完成,汇报 教学例2‎ ‎1.那么这组数呢?3200( )514,你发现了什么特点?数位不相同 ‎2.数位不相同的数你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吗?试一试。997和1000、1374和895.你是怎么知道的?‎ 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位数多的有更大的计数单位 ‎3.为什么位数多那么这个数就大呢?‎ ‎4.我们在比较不同数位的数的大小时,位数多的数大。‎ 教学例3‎ ‎1、观察这组数,4850和5200,你发现了什么? 数位相同 ‎2、数位相同的数我们应该怎么来比较大小呢? 说说方法 3、 我们在比较相同数位的数的大小时,要从最高位比起,哪一位的数大那么这个数就大。‎ 千位相同再依次比下去,哪一位上的数大那么这个数就大。‎ 4、 比较3300和3250的大小?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5、 试一试,比较大小。‎ 课堂小结 ‎1.在比较大小时,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数位相同和数位不同,那么我们应该分别怎样来比较大小呢?说一说 课堂活动 1. 写一写。‎ 2. 按要求写四位数,在比较大小。‎ 3. 把合适的数字写在上面。‎ 4. 游戏:理解游戏的方式。‎ 先请一位同学上来和老师一起示范。‎ 同桌互相玩游戏。‎ 课后反思 较大数的估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6—P17 例1—例3,课堂活动 复备 教学目标:‎ 1. 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会对较多物体进行初步的估计、判别和推测。‎ ‎2.让学生体验数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现实性,培养学 生初步的猜测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会对较多物体进行初步的估计判别和推测。‎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的猜测能力。‎ 教具学具:‎ 铅笔等实物 板书设计:‎ 较大数的估计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复 备 情景引入 1. 小朋友们,老师每天给大家上课都会用到一样东西,猜猜它是什么呢?‎ 粉笔 2. 拿出一盒粉笔,请你估计这样的一盒粉笔大约有多少只?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猜猜 数粉笔的数量 3. 另外拿出一盒,那么现在猜猜这盒里的粉笔有多少呢?(大约一半),你是怎么猜的?‎ 说说自己的理由 4.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回用到估计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较大数的估计。‎ 教学例1‎ ‎1.出示水果图,观察图,你发现水果的大小有什么特点吗?‎ 柚子最大,苹果第二,橘子最小。‎ 橘子的数量比苹果多而柚子的数量比苹果少。‎ ‎2.如果现在老师告诉你们,苹果有900个,从我的这句话里,你想到了什么?‎ ‎3.我们一起来看看两位同学说的话。你是怎么理解多一些和少得多的?‎ ‎4.请你根据这些条件选择出橘子和柚子子大约有多少?‎ 教学例2‎ 1. 出示图,这样的1个笔筒里大约50枝铅笔,那么请你猜猜3个这样的笔筒大约有多少枝铅笔?你是怎么猜的?4个呢?‎ 猜一猜 说说自己的方法 2. 当我们在估计的时候,通常要找到一 个参照物,这样猜的结果会更准确一点,就像我们在猜3个笔筒里铅笔的数量,我们首先知道了1个笔筒装铅笔的数量,那么就好猜了。在比如学校教学楼有5层,每层的高度大约是‎3米,你能猜出教学楼的高度吗?‎ 猜一猜 说说方法 教学例3‎ 1.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量一量我们的数学书大约有多厚?‎ 大约‎1厘米 2. ‎7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那么700张、140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呢?思考后填空。‎ 思考后填空 教学例3‎ 1. 分给每小组一盘花生,请你猜猜这盘里大约有多少颗花生?你们打算用什么方法来估计,现在小组里说一说,在全班交流。‎ 小组交流,讨论方法,汇报 2. 按照方法开始操作。(1)先数出一把有多少颗,再抓一抓盘子里一共有几把,就知道一盘有多少颗了。(2)用自己的小杯子先数出一小杯有多少颗,再看能装几杯, 就可以知道有多少颗了。(3)一颗一颗地数。‎ 用自己的方法开始操作 3. 总结:先确定一个数,再看较大数里面大约有几个这样的数,就可以很快估计出这个较大数了。‎ 课堂活动 1. 认真读题后选择。‎ 2. 课堂活动 1‎ 猜一猜,找到参照物再估计 说说你估计的方法 选择 独立完成,说方法 3. 老师和学生一起认真读题后估计 4. 课堂活动 2‎ 猜数游戏。理解游戏的方法。(猜数并不是乱猜,应缩小猜数的范围)‎ 老师说,学生猜 同桌互相猜 课后反思 练 习 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3—P24 练习三 复 备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能对比较大小与较大数的估计的理解有进一步提高 2.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对比较大小与较大数的估计的理解有进一步提高 教学难点:‎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具学具:‎ 视频展示台 板书设计:‎ 练习三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复 备 复习巩固 1. 在我们比较数字的大小的时候,通常会遇到两种情况。数位相同和不同,那么你打算怎样来比较呢?‎ 说说比较大小的方法 2. 请你比较:843( )853、999( )1000‎ 3. 昨天我们学习了较大数的估计,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在估计时最好找一个参照物再来估计。比如(举例)‎ 比较大小,说方法 巩固练习 1. 练习三 1‎ (1) 看懂数字排列后再填空。‎ (2) 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2. 练习三 2‎ 比较大小,独立完成 3. 练习三 3‎ 按照一定顺序排列,也就是说可以从大到小也可以从小到大来排列。‎ 4. 练习三 4‎ 理解,加上1是什么意思?(也就是往后面数一个数)。想:哪个数字往后面数1会变成4位数?‎ 一个四位数加上1是五位数,这个四位数是什么?一个三位数减去1是二位数,这个三位数是什么?‎ 5. 练习三 5‎ 认真读题,独立思考再填空。‎ 方法一、按照顺序把数字写出来再比较。‎ 方法二、我们在学习比较大小时知道,从高位比起,哪位上的数大那么这个数就大,同样的道理,我们来观察,要使数字最大,那么千位上的数肯定是8,接着看第二位。反之最小的数千位上只能是1(0不行),接着……‎ 6. 练习三 6‎ 理解后填空 7. 练习三 7‎ 估一估并填空 8. 练习三 8‎ 说一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9. 练习三 9‎ 和同桌的小朋友一起说。全班汇报 ‎8.练习三 10(家作)‎ 课后反思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P20—P221 整理与复习,练习四 复备 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促使知识技能的掌握。‎ 2. 进一步掌握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能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以及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促使知识技能的掌握。‎ 教学难点:‎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促使知识技能的掌握。‎ 教具学具:‎ 视频展示台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复 备 整理与复习 1.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万以内的数,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在这个单元我们具体学习了哪些知识?教师板书学生说的。‎ 2.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 3. 我们认识了哪些计数单位?这些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完成整理与复习 2‎ 4. 通过学习,我们还会数万以内的数了,我们一起来数数。(练习翻砍数)‎ 5. 还记得读数和写数的方法吗?‎ 完成整理与复习 4 先写再读 6. 谁来说说比较大小的方法?‎ 完成整理与复习 3,自己写出数再比较 7. 怎样估计较大的数字呢?‎ 完成整理与复习 5,读题。1学期大约有20周。 ‎ 数数 写数 读数 大小比较 较大数的估计等 认识了个、十、百、千、万这五种计数单位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独立完成 汇报 不同方式进行数数 读书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说说方法 做在本子上 找参照物 估一估 练习 1. 练习四 1‎ 写数。观察每组数的不同特点再写。‎ 2. 练习四 2‎ 读数 3. 练习四 3‎ 写数 1. 练习四 4‎ 认真读题后再选择。‎ 4. 练习四 5‎ 相同时间,跑得远的人就跑得快一些。相同距离,用时短的人就跑地快。‎ 5. 练习四 6‎ 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在这些数中最大的是几那么我们就填几。‎ 同上 1. 思考题 千位上的3和百位上的3分别表示什么?‎ ‎3000和300,3000是300的10倍 观察 读一读 写数 独立完成 汇报,说方法 独立完成,说方法 独立思考 汇报、交流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 文档顶端 千米的认识 一、单元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的含义,知道毫米。‎ ‎2、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千米、米和毫米。‎ ‎4、能结合生活实际,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5、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测量活动,并能克服测量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 二、单元教学重点:‎ ‎ 体会千米的含义,建构‎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三、单元教学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四、课前准备:学生尺、米尺。‎ 千米的认识(第一课时)‎ 教学 内容 教科书第23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课时 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km)。‎ ‎2、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体验‎1 km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知道‎1 km=‎1000 m,知道1公里=‎1千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 重点 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体验‎1 km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 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板书 设计 认识千米 ‎1千米‎=‎‎1000米 ‎1km‎=‎‎1000m 教学 环节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复 备(手写)‎ 备注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出新知。‎ ‎1.请几位同学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记录的里程标志。‎ 学生1:重庆成都 ‎‎340 km 学生2:绵阳成都 ‎‎137 km ‎……‎ ‎2.看了同学的展示,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1:千米也是长度单位吗?‎ 学生2:千米和公里是一个意思吗?‎ 学生3:km表示什么?‎ 学生4:我想知道‎1千米有多长。‎ ‎3.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引出新课。‎ 板书课题:认识千米,‎1千米有多长?‎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想象‎1千米有多长,理解‎1000米=‎‎1千米 ‎(1)教师:(多媒体出示‎100米跑道)这是一个‎100米跑道,要多少个这样的‎100米跑道首尾相接才是‎1000米?学生:10个这样的跑道连起来是‎1000米。教师:对,‎1000米=‎1千米,‎1 km=‎1000 m。‎ ‎(2)回忆自己课前测的一段距离是多少米。‎ 小组内交流:几个这样的长度是‎1000米?学生汇报:‎ 学生1:我们测量学校小操场长‎40米,25个小操场那么长是‎1000米。‎ 学生2:学校的环形跑道长‎250米,4圈的长度是‎1000米。‎ 学生3:我们测得跑道长‎50米,20个跑道的长是‎1000米。……‎ ‎(3)教师小结:‎1000米也就是‎1千米,‎ ‎1千米也叫‎1公里。‎ ‎2.活动感知,体验想象‎1千米的长度 ‎(1)活动1:组织全班学生到学校的操场上(或教室里),任选8位同学排成一横排。‎ 教师指出:8个小朋友站成一排,手拉起来大约有‎10米长。‎ ‎8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有多少米长?‎ ‎800个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有多少米长?‎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000米有多长,使学生感受到‎1千米好长啊!在此基础上引出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1千米(公里)=‎1000米。‎ ‎(2)活动2:学生亲自体验‎1千米有多长。教师先将学生分组,每组确定一组长做记录,分工合作,提出活动要求,学生分组体验‎1千米的长度。‎ 方案1:学生用卷尺测出教学楼到操场的距离。记录:我走了()米,走了()步,用了()分,估计走‎1千米用()分;我跑()米,跑了()步,用了()分,估计跑‎1千米用()分。‎ 方案2:‎50米的跑道,走路要用()分,跑要用()分,估计走‎1千米要()分,跑‎1千米要()分。‎ 方案3:‎100米的跑道,跑用()分,估计跑‎1千米要()分。‎ 方案4:‎200米的跑道,走5圈,跑1圈用()分,跑5圈用()分。……‎ ‎(3)学生汇报。先组内交流,再抽代表汇报。‎ 学生1:我走‎40米,走了96步,用了52秒。‎ 学生2:我走‎50米,走了106步,用了近1分,估计走‎1千米要20分左右。‎ 学生3:我走‎100米,走了220步,用了近2分,估计走‎1千米大约用20分左右。‎ 学生4:我跑‎100米用了48秒,估计跑了‎1千米大约用8分。‎ 学生5:我绕操场跑了5圈,跑了9分5秒,好累呀!‎ 学生6:我绕操场走了5圈,走了21分,‎1千米好长呀!……‎ ‎3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亲自体验了‎1千米的长度,感受到了‎1千米很长,所以我们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作单位,‎1千米=‎1000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作业 小调查:91页练习十三第1题。‎ 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第二课时)‎ 教学 内容 教材23页例3及相应练习。‎ 课时 目标 1、 亲历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探索过程,掌握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注重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 重点 掌握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教学 难点 会正确地进行千米和米之间换算 板书 设计 ‎3千米‎>‎2300米 ‎3千米>‎‎2300米 ‎3000米‎>‎2300米 ‎3千米>‎2千米多 教学 环节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复 备(手写)‎ 备注 一、创设情境引入。‎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几个重要的工程吧!出示例3图。‎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教师: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我知道了三峡大坝全长‎2300米。‎ 学生2:我知道了隧道长‎3千米。‎ 教师:你想提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我想知道“三峡大坝”与“隧道”谁长?‎ 教师:怎样比“三峡大坝”与“隧道”的长短呢?‎ ‎2、合作交流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抽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学生1:因为‎3千米=‎3000米,‎3000米‎2300米,所以隧道比三峡大坝长。‎ 学生2:因为‎2300米比‎3000米少,而‎3000米=‎3千米,所以隧道比三峡大坝长。‎ 教师:为什么想到这样比较?‎ 学生1:因为‎3千米与‎2300米单位不同,‎ ‎3千米‎=‎3000米,而‎3000米>‎2300米,所以我就想到了把千米换算成米再进行比较。‎ 学生2:我想到‎2300米比‎2千米多,比‎3千米少,所以‎2300米<‎3千米。‎ 教师:这两种比较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都是先把不同的单位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进行比较,那么这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呢?‎ 学生1:一种是把千米数换算成米数。‎ 学生2:另一种是把米数换算成千米数。教师总结比较方法,板书两种方法。‎ 三、课堂活动 ‎1、89页4题。‎ ‎ (1) 出示图,仔细观察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2)提出各种不同数学问题。‎ ‎(3)分小组交流解决方法。‎ ‎2、练习十三3题、5题、6题。‎ 独立完成,抽生说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三7题、8题。‎ 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再根据图上的信息去解决问题。‎ ‎4、练习十三9题。‎ 看图找信息,比三座桥的长短,抽生说是怎样比的?‎ ‎5、练习十三10、11题。‎ 理解题意,解决问题,抽生说思考过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25页例4及课堂活动。‎ 课时 目标 ‎1、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概念,感知1毫米有多长,知道1厘米=10毫米。‎ ‎2、生通过整理,对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有系统、完整的认识。‎ ‎3、实践活动,渗透长度单位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空间概念。‎ ‎4、了解计量的发展历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 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概念,感知‎1毫米有多长,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 难点 对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有系统、完整的认识 板书 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1000 10 10 10‎ mm ‎1 km ‎1 m 1 dm ‎1 cm ‎‎1 mm 教学 环节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复 备(手写)‎ 备注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生回忆:厘米、分米、米、千米。‎ 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来。‎ 那在‎1厘米的中间又是多长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观察直尺,看1厘米中间有些什么?‎ ‎(1)看一看,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些什么?‎ ‎(2)找一找,直尺上有哪些长度单位,你是怎样发现的?教师小结: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小格,‎1厘米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教师媒体展示——毫米。强调: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3)指一指:用笔头指一指‎1毫米,看一看‎1毫米有多长。(要求学生多指几处)‎ ‎(4)数一数:‎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1毫米。‎ ‎(学生汇报时,要求学生说出数的是从几厘米到几厘米,中间有多少小格)‎ 根据学生汇报,引导分析、概括出‎1厘米=‎10毫米。‎ 练习:‎2厘米=( )毫米 ‎8厘米=( )毫米 ‎( )厘米=‎‎50毫米 ‎60毫米=( )厘米 ‎(5)介绍字母表示毫米。‎ 提问:千米用什么字母表示?米呢?厘米呢?猜一猜,毫米用什么字母表示?‎ 教师指出:国际上规定用“mm”表示毫米,‎1毫米可以写成‎1 mm,那么‎1厘米=‎10毫米可以写成‎1 cm=‎10 mm。(板书写出)‎ 尝试:你能用字母表示‎2毫米、‎3毫米、‎7毫米、‎10毫米、‎43毫米吗?‎ 学生独立尝试,全班展示。‎ ‎2.实践活动,感受1毫米的长度 ‎(1)猜一猜,桌上什么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量一量,身份证的厚度究竟是不是‎1毫米?‎ ‎(3)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教师示范:用拇指和食指拿身份证,然后抽出身份证,指出两指间的缝隙就是‎1毫米。要求学生反复练习,体验‎1毫米的长度。‎ ‎(4)说一说:桌上还有什么东西的厚度是‎1毫米?‎ ‎(5)想一想: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厚度是‎1毫米?‎ ‎3.实际操作,用毫米作单位测量。‎ ‎(1)认一认,媒体出示练习十三中第2题的两幅图,引导学生认一认是多少毫米。‎ ‎(2)尝试量一量,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填在书课堂活动第2题上。‎ ‎4.探究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议一议: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组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整理。‎ ‎1000 10 10 10‎ ‎1 km‎ ‎1 m 1 dm ‎1 cm ‎‎1 mm 通过整理,引导学生探究:除km和m间的进率是1000以外,其他相邻两个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 三、巩固练习 ‎1、做教科书第91页课堂活动第1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然后选择合适的单位填入括号中。‎ ‎2、指导学生做课堂活动第3题先估计100张纸的厚度,再实际量一量,并做好记录。‎ ‎4、练习十三4题及思考题。‎ 四、数学文化 独立看书95页,同桌交流知道了什么?‎ 全班一起交流计量的发展史。‎ 学生自己交流自己有什么感想?‎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文档顶端 三位数的加减法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法运算、减法运算的意义.‎ ‎2、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确100以内加减法的知识基础,联系生活经验,‎ 用自己理解的方法,正确口算整十、整百数的加减;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的估算,并解释估算过程;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结合计算,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与同学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与过程.‎ ‎3、能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并作出适当的说明.‎ ‎4、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说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5、结合学习活动,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能力及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 ‎ 1、正确口算整十、整百数的加减,;进行加减法的估算,并解释估算过程;‎ ‎2、加法中的进位与连续进位、减法中的退位与连续退位;‎ ‎3、让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探索出事物的规律;‎ ‎4、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说明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三、教学难点:‎ ‎1、加法中的进位与连续进位、减法中的退位与连续退位;‎ ‎2、让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探索出事物的规律;‎ ‎3、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说明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四、课前准备:‎ ‎ 小棒、计数器、口算卡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18课时)‎ ‎ 1、整十整百数的加减-------------------------------------------------2课时 ‎ 2、加减法的估算-----------------------------------------------------2课时 ‎3、三位数的加法-----------------------------------------------------3课时 ‎4、三位数的减法-----------------------------------------------------4课时 ‎5、探索规律---------------------------------------------------------2课时 ‎6、解决问题---------------------------------------------------------2课时 ‎7、整理与复习------------------------------------------------------2课时 整十、整百数的加减(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P31例1,例2)‎ 课时 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感受三位数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体验整十、整百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能正确地口算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 ‎3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及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教学 重点 运用已有的10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用自己理解的方法,正确口算整十、整百数的加减 教学 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用自己理解的方法,正确口算整十、整百数的加减 板书 设计 整十、整百数的加减 问题一:一共有多少个气球?80+50=130(个)‎ ‎    想:1,8个十加5个十等于13个十,也就是130‎ ‎ 2,先凑100,80+50=80+20+30=130‎ ‎      3,把80看作100,100+50-20=130等等 问题二:红气球比黄气球多多少个?(黄气球比红气球少多少个?)80-50‎ ‎     想:1:8袋-5袋=3袋,就是30个。‎ ‎2:一十一十地倒着数,70、60、50、40、30。‎ ‎3:8个十减5个十是3个十,就是30。‎ ‎4:想加法算减法,50+30=80,80-50=30。‎ 教学 环节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复 备(手写)‎ 备注 引入 师:小朋友,你们到过上海旅游吗?你知道从重庆坐船到上海要经过哪些城市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出示长江航线图与售票厅。)‎ 师: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要学习三位数的加减法。今天,我们先来研究这一单元的第一个内容"整十整百数的加减"(师板书课题)‎ 探索新知 一, 教学例1‎ ‎(一)理解题意并列式 师:小明是个爱整洁的孩子,他想买些气球来装饰自己的家,小明在买气球的过程中遇到了怎样的问题?(出示第40页的情景图)‎ 师:根据图上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 ‎1,两种气球一共有多少个?‎ ‎2,红气球比黄气球多多少个?(或者黄气球比红气球少多少个)―――生边说师边板书 教师:这两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呢?你们能列出算式并算出结果吗?‎ 学生独立尝试解答,并思考自己是怎样算的。‎ ‎(二)讨论交流算法 学生独立解决后,全班交流。‎ 学生:两种气球一共有多少个?可用80+50=130‎ ‎(个)。‎ 教师:80+50=130,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可能回答:‎ ‎8个十加上5个十等于13个十,也就是130。‎ ‎8袋加上5袋共13袋,每袋10个,13个十就是130。‎ 从80开始,往后面接着数:90,100,110,120,130。从50里面分1个20出来,80+20=100,100+30=130。‎ 教师:同学们真能干,用前面学习的知识找到了这么多的口算方法。‎ 教师:红气球比黄气球多多少个?(或者黄气球比红气球少多少个)又该怎样列式呢?‎ 教师:80-50等于多少?你是怎样算出80-50=30的呢?‎ 学生可能回答:‎ ‎8袋减5袋等于3袋,也就是30。‎ ‎8个十减5个十等于3个十,也就是30。‎ 想加法做减法,因为30+50=80,所以80-50=30。……‎ 提问:怎样口算整十数的加减法?‎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就是将十位上的数相加减."‎ ‎(三)试一试 同学们学的怎么样呢?考考大家:‎ ‎60+70 60-20 40+70等等 ‎300+400 700-300 700-400‎ 并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转化应用 一, 教学例2‎ ‎1,出示例2主题图:水果店运进一批苹果,堆成两堆。根据主题图,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师板书出问题)‎ ‎2,根据学生的回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水果店一共运进多少个苹果?‎ ‎(2)第二堆有多少个?‎ ‎(3)第一堆有多少个?‎ 学生解答后,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回答:‎ ‎(1)一共运进多少个苹果?300+50,从300开始,一十一十地往后数,数5个十,即350。3个百加5个十,即三百五十,也就是350。……‎ ‎(2)第一堆苹果有多少个?350-50(35个十减5个十,即30个十就是三百;从350倒着数五个数,340,330,320,310,300等)‎ 等等)‎ ‎(3)第二堆苹果有多少个?(方法过程基本同上)‎ ‎3,用你喜欢的方法完成40页例2下面“试一试”并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4,小结 怎样口算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整十数的加减就是十位上的数加减,整百数加减就是百位上的数加减.‎ 复习巩固 1, 课堂活动1,2题 2, 练习中的1-5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P32教学例3,例4及练习)‎ 课时 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法的检验方法,感受检验的重要性,培养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 重点 学会加减法的检验方法。‎ 教学 难点 加减法的检验方法 板书 设计 整十整百数的加减 ‎ 400+500=900‎ 计算方法:          检验方法:‎ ‎4个百加5个百得9个百   一种:用500加400得900。‎ ‎                 二种:因为900-400=500,所以400+500=900。‎ ‎                  三种:因为900-500=400,所以400+500=900‎ ‎ 600-400=200‎ 计算方法:          检验方法:‎ 教学 环节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复 备(手写)‎ 备注 复习引入 ‎⒈ ①6000里面有( )个千。‎ ‎  ③1700里面有( )个百。‎ ‎  ④40个百是( )。‎ ‎ ⑤150里面有( )个十。‎ ‎⑥14个十是( )。‎ ‎2,口算各题。‎ ‎70+20= 80-50= 35+15= 70+80= 800-200= 870-70=‎ ‎300+400= 1000-600= 720-200=‎ 让学生说一说,300+400是怎样算的?720-200又是怎样算的?‎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 教学例3‎ ‎(一)读懂并理解题意 师:出示情景图,从图上的信息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师:要求小丁到小玲家一共有多少米?你会列式解答吗?‎ ‎(二)列式解答计算 学生独立解答。生:400+500=900‎ ‎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 ‎ 生:4个百加5个百得9个百。‎ 师板书算式:400+500=900‎ ‎(三)检验写答 教师:你是怎样判断400+500=900是算对了的呢?‎ 学生可能回答:‎ ‎1,我可以把400+500再算一遍,看能否得到900,如果两次加起来都得900,说明我算对了。‎ ‎2,我可以算500+400,如果500+400也得900,说明我算对了。‎ ‎3,我可以算900-400看能不能得到500,如果得500,说明我算对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以下几种:‎ 一种:用500加400得900。‎ ‎ 二种:因为900-400=500,所以400+500=900。‎ ‎ 三种:因为900-500=400,所以400+500=900。‎ ‎……‎ 小结:我们在计算时,要判断自己算得对不对,可以进行检验。要检验加法算得对不对,我们可以用再算一遍的方法,也可以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还可以用和减一个加数,看能否得到另一个加数的方法来进行检验。小朋友在计算的时候,一定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才能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教学例4‎ ‎(一)理解图意 出示例4的情景图和统计表。‎ 师:从这个统计表里,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师:合计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合计在这里就是指科技读物和文学读物一共的数)‎ 教师:要求文学读物有多少册,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独立解答,再反馈。‎ ‎(二)列式解答并检验 师:600-400=200算得对不对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反馈。‎ 生:把600-400再算一遍,如果两次都算出来是200,就说明算对了。‎ 生:可以算200+400,如果得600就说明算对了。‎ 生:我可以用600-200看能否得400,如果得400说明就算对了。‎ 小结:要检验600-400算得对不对,我们可以把600-400再算一遍的方法,也可以用600-200看能否得400,也可以用200+400看能否得600,像这些方法都可以检验减法算得对不对。小朋友在计算的时候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检验,要养成检验的良好习惯。‎ 巩固练习 1, 我们学习了哪些检验的方法:‎ 可以检查再算一遍,或交换位置再算一遍,还可以做减法想加法,做加法想减法。‎ 2, 练习6-13题(引导学生看懂图意)‎ 六题指导:在图中‎71m表示什么意思?‎‎56m 又是什么意思呢?哪中间的"?"又是什么意思?这道题目怎么验算?从图中可以直接用"算减法想加法"的方法.‎ 教学反思:‎ 加减法的估算(2课时)‎ 第一课时:加法的估算(P36例5及相应的课堂活动和练习)‎ ‎1感受估算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2‎ 课时 目标 经历探索估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学会加法的估算,能解释估算的过程,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3认识约等号,并学会正确读写。‎ ‎4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灵活解决生活中的估算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 重点 经历探索估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学会加法的估算,能解释估算的过程,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 难点 能解释估算的过程,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板书 设计 ‎ ‎ ‎ 加法的估算 ‎ 295+278 ≈ ≈读作:约等于 ‎ 生1:295看作300,278看作300,大约是600。‎ 生2:295看做300,278看做280,大约是580。‎ 生3:295、278都比250大比300小,所以结果大于500,小于600。‎ 生4:295、278都比300小,所以结果肯定比600小。‎ ‎ ‎ 教学 环节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复 备(手写)‎ 备注 引入 师:春天到了,万物复苏。但也是各种疾病流行的发病期,为了小朋友能健康的成长,我们学校要为每一位学生准备预防乙肝的针药,每人一支。我们学校有男生295人,女生278人。请小朋友算一算大约要准备多少支针药?‎ 生:(也许有个别同学能根据生活经验说出答案来)600支?580支?590支等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如果没有生说出答案来)师则介绍: 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不知道准确数量,而猜测它大约是多少,这就叫估计,可以用“大约”是多少来进行表示。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估算?‎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加法的估算”‎ 华村小学也要给小朋友们接种疫苗(播放课件或出示挂图)‎ ‎(1)看一看:你从图中了解了哪些信息?‎ ‎(2)猜一猜:大约要准备多少支?(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议一议:要求大约要准备多少支乙肝疫苗该怎样列式?(板书)‎ 师:请同学们来研究怎样进行估算,可以小组讨论,比一比哪一小组想的方法多。‎ ‎(4)小组派代表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教学例1‎ 学生中可能有以下方法:‎ 学生1:把295看作300,把278看作300,结果大约是600。‎ 学生2:把295看做300,把278看做280,结果大约是580。‎ 学生3:把278中的8送给295,使295看作300,278看作270,结果大约是570。‎ 学生4:295、278都比250大比300小,所以结果大于500,小于600。‎ 学生5:295、278都比300小,所以结果肯定比600小。‎ ‎……‎ 小结:加法估算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把加数看成较接近的整十数,整百数,也可以用移补的方法,因此估算的结果也就不是唯一的.‎ ‎(5)写一写;估算结果怎么写呢?用”=”号表示可以吗?为什么?你能想出一个好的方法来表示吗?以前的数学家们用” ≈”来表示,读作:约等于.让学生试读,再试写.‎ ‎(6)选择你最喜欢的估算方法将式子补充完整.‎ ‎(7)完成书中”试一试”,并抽生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教学例2‎ ‎(1)同学们估算得真不错,但果园的张大叔遇到了一个小难题,(课件出示:先开来一辆运西瓜的车,出示字幕“载货917个”,又开来一辆运西瓜的车,出示字幕“载货470个”。最后出现问题:两辆车一共大约装多少个?)‎ ‎(2)张大叔遇到了一个什么难题,怎么解决?‎ ‎(3)怎么估算?自己选择一种最喜欢的估算方法来帮助张大叔。‎ ‎(4)谁愿意向全班介绍一下自己的估算方法,并说一说为什么用这种方法估算?‎ ‎(5)把自己的估算方法说给自己的小伙伴听一听。‎ ‎(6)初步练习:46页“试一试”。‎ 课堂活动 ‎1,完成课堂活动1,2题 ‎2,完成练习七的1—2题,并抽生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减法的估算(P36例6及相应的练习)‎ 课时 目标 ‎1,经历探索减法估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学会减法的估算,能解释估算的过程,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和估算的合理性。‎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能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解决简单的估算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培养用数学的意识。‎ ‎3,通过数学活动,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 重点 探索减法估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学会减法的估算,能解释估算的过程,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和估算的合理性;能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解决简单的估算问题.‎ 教学 难点 解释估算的过程,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和估算的合理性;能用所学到的估算知识解决简单的估算问题.‎ 板书 ‎ ‎ ‎ 减法的估算 ‎①一共大约需要多少元?187+525≈‎ ‎②有326元,买1台随身听大约还剩多少元?326-187≈‎ 设计 ‎③买1台复读机,大约还差多少元?525-326≈‎ 方法: 生1:估算326-187时,326看作300,187看作200,结果大约是100。估算525-326时,525看作500,326看作300,结果大约是200。‎ 生2: 估算326-187时,326看作350,把187看作200,结果大约是150估算525-326中,525看作530,把326看作320,结果大约是210。‎ 教学 环节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复 备(手写)‎ 备注 情景引入 出示课件:星期天,妈妈给了张强326元去买学习用品。他来到商场的学习用品柜台。一会儿就看中了两件,一件是随身听,标价为187元;一件是复读机,标价为525元。‎ 探索新知 ‎(1)看着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估算解决的数学问题?‎ ‎(2)学生自由汇报。(教师板书)‎ ‎①随身听和复读机一共大约需要多少元?‎ ‎②张强有326元,如果买1台随身听大约还剩多少元?‎ ‎③如果买1台复读机,大约还差多少元?等 ‎(3)谁能解决第一个问题?(学生汇报)187+525≈‎ ‎(4)其余两个问题怎样解决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思考好了的同学把你的解决方法和同桌或自己的学习小伙伴交流一下,比一比谁的方法好,哪些组的方法多。(让学生充分交流,教师参与、巡视、指导学生的讨论)‎ ‎(5)把你们组的想法和全班同学交流一下,比一比哪些组的方法好,为什么好?‎ ‎(6)学生汇报。‎ ‎①生1:估算326-187时,把326看作300,把187看作200,结果大约是100。估算525-326时把525看作500,把326看作300,结果大约是200。‎ ‎②生2:我们组估算326-187时,把326看作350,把187看作200,结果大约是150。525-326中把525看作530,把326看作320,结果大约是210。‎ ‎(7)能说一说你们组为什么这样估算吗?‎ ‎(8)学生:因为买东西的时候要带足够的钱才能买回你所需要的物品,如果你带的钱不够,那就麻烦了。所以我们在进行减法估算的时候都把被减数看大一点,这样才有足够的钱去买东西。还有其他的估算方法吗?……‎ ‎(9)总结:我们在进行减法估算时, 最好采用被减数、减数同补(被减数补上的不小于减数补上的)或被减数、减数同去(被减数去掉的要小于减数去掉的),这样估算的结果才比较符合实际生活的需要,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10)把你最喜欢的估算方法说给小伙伴听一听。‎ ‎(11)初步练习:47页“试一试”。‎ 巩固练习 ‎(1)完成课堂活动。让学生说一说估算方法。‎ ‎(2)完成练习七相关的习题。‎ ‎(3)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可以解决哪些生活中的问题?还有什么遗憾?‎ 教学反思:‎ 三位数的加法(3课时)‎ 第一课时(P38例1、例2及课堂活动,练习八1~2题)‎ 课时 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和不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联系生活情景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 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不进位和不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 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 三位数的加法 ‎220+260=480(支)‎ ‎ 想: (1)200+200=400,20+60=80,400+80=480; ‎ 板书 设计 ‎(2)可以用竖式计算: 220‎ ‎ +260‎ ‎ 480‎ ‎ 433+418=851(人)‎ ‎433‎ ‎ +418 ‎ ‎851‎ 教学 环节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复 备(手写)‎ 备注 复习引入 ‎1,口算下面各题目:‎ ‎200+400= 30+80=‎ ‎70+20= 500+400=‎ ‎360+30= 420+80=‎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的加法”(板书课题)‎ 学习例1‎ ‎1、学校买了一些办公用品,师出示例1的主题图,你从图上都知道了些什么?‎ ‎2、学生看图后说出钢笔有220支,铅笔260支。‎ ‎3、师:完整的说出数学问题?再问:两种笔一共有多少支?该怎样列式?你又是怎样计算的?‎ ‎4、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和同桌的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 ‎5、师指名说你是怎样算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板书。‎ ‎ 220+260=480(支) 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⑴可以是2大盒加2大盒(都是100支),得4大盒,2小盒加6小盒(都 是10支)得8小盒,就是480支;‎ ‎ ⑵可以是个百加2个百得4个百,2个十加6个十得8个十,就是480;‎ ‎ ⑶可以是200+200=400,20+60=80,400+80=480; ‎ ‎ ⑷ 可以用竖式计算:220‎ ‎ +260‎ ‎ 480‎ ‎⑸可以是220+200+60=420+60=480;‎ ‎……‎ ‎6,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呢?---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 ‎7,试一试:刚才小朋友们都学的很不错,现在考考大家:完成课堂活动第一题.抽生说计算的方法.‎ 学习例2‎ ‎1、再考考大家,这个图你能看明白吗?师出示例2表格,让学生看懂表格说出题意。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一共有多少人怎么解决?‎ ‎2、学生独立列式后,你能先估算一下:这个学校大约有多少人吗?,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估算,估算在书上。然后再计算出共有多少人?‎ ‎3、指名学生说估算的方法,‎ 学生1:我把433看作400,418看作400,大约要800元。‎ 学生2:我把433看作430,418看作420,大约要850元。‎ 学生3:我把433看作430,418看作400,大约要830元。……‎ 师:大家估算得很好,我们只要把两个加数或者其中一个加数看作和它们最接近的整百数或整十数来估算,估算的结果都会很接近准确数。‎ ‎4、说计算的方法:对学生出现的各种计算方法进行简单的对比,(让生了解在有进位加法时用竖式计算更准确)‎ 学生1:400+400=800,33+18=51,800+51=851。‎ 学生2:这道题比较复杂,我是用竖式计算的。(请他到黑板上讲解)‎ ‎433‎ ‎ +418 851‎ 教师:没想到大家想出了这么多方法来计算这道题,真了不起!只不过用竖式计算这样的题目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本领,你们都会算吗?请在作业本上算一算,已经算完的说说是怎样算的。‎ 学生交流他们用竖式计算的方法,教师板书竖式,边板书边追问个位上3+8满十怎么办,十位上该怎么算?‎ (1) 议一议:你觉得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算十位时要加上个位进上来的1。‎ (2) 完成试一试 ‎ ‎ ‎5、议一议,让学生从各自的感受中,归纳一下竖式计算应该注意什么?‎ ‎ ①相同数位对齐;‎ ‎ ②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第二题 ‎2,练习八1—2题(检查学生的竖式是否对齐,有没有忘记进位1等)‎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P39-40例3、例4及课堂活动,练习八第3~4题)‎ 课时 目标 ‎1,掌握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运用三位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能结合情景进行估算,提高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 重点 掌握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 理解十位相加满十向百位进1的算理 难点 板书 设计 ‎ ‎ 三位数的加法 ‎153+270=423(头)‎ ‎153‎ ‎+270‎ ‎423‎ ‎125+378=503(元)‎ ‎125‎ ‎+378‎ ‎503‎ 教学 环节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复 备(手写)‎ 备注 复习引入 ‎1、口算 ‎ 230+40 360+30 50+220 130+400 320+300 9+3+1‎ ‎2、竖式计算:‎ ‎345+216= 128+657=‎ ‎3、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法要注意些什么?‎ 教学例3‎ 师:有一位农民伯伯家里面养了猪,还养了奶牛,长得可好了,你们想去看一看吗?出示课件 师:小朋友们,从图上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问题是什么?‎ ‎(1)指一名学生说出知道了哪些信息。(奶牛有153头,肥猪比奶牛多270头)‎ 问题是什么?(肥猪有多少头)‎ ‎(2)你能估计一下肥猪大约有多少头吗?抽生说估算的方法?‎ ‎(3)你们想知道肥猪到底有多少吗?请列式:‎ ‎153+270‎ 你会算吗?请试一试,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算,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师:介绍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一学生介绍)‎ 师:在计算时,你认为哪里容易出错,应该特别注意?‎ 生:加十位上的数时,要特别注意。‎ 师:你是怎么加的?‎ 生:十位上5加7得12,十位满十,应该向百位进1,十位上写2。‎ 师:十位上的5和7分别表示什么?5个十加7个十得12个十,就是120,在百位上写1,十位上写2,所以十位满十向百位进一。十位上的数怎么加?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然后汇报。‎ 生:百位上容易出错。‎ 教师:你要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记住加上十位进上来的1)学生检查自己的计算过程,把错误改正过来。‎ 学生算完后和同桌互相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出来的。然后指一名学生到台上来和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153‎ ‎+270‎ ‎423‎ 教师重点指导:十位上的数相加满十怎么办?‎ 小结:十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百位进一。‎ 教学例4‎ ‎1,出示例4主题图。在这一幅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你最想知道什么?‎ ‎2,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1辆自行车多少元?‎ ‎3,请学生列式:125+378,让学生计算,然后同桌交流算法,你是怎么计算的?说说你的想法?‎ 特别提醒个位和十位相加的结果都满了十后怎么办?‎ ‎4,153+270与125+378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同桌讨论,集体汇报。‎ 相同点:都是三位数加法。‎ 不同点:153+270相加时只是十位满十,要向百位进一;125+378相加时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十位也满十又向百位进一。‎ 教师:也就是连续进位两次,这样的加法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连续进位加法。(板书课题)在计算这样的加法时,哪一位满十就要向它的前一位进一。‎ 完成试一试:抽生上台演示 ‎5 ,怎样计算三位数的加法?‎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不管哪一位满十都要向前一位进一 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1—3题学生列式计算,交流算法,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2)出示第56页第3题图。‎ ‎①张全跳了多远?李勇呢?请学生自己列式,全班集体订正。‎ ‎②集体讨论: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算一算。‎ ‎2,练习八3,4题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P41-42练习八的5—11题及思考题)‎ 课时 ‎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目标 ‎2、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 重点 进一步掌握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 难点 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 环节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复 备(手写)‎ 备注 基本练习 ‎1、看卡片开火车口算。‎ ‎5×8 39÷4 9×6 ‎ ‎200+400 550-50 870-700 ‎ ‎340+500 70+60 260+400 ‎ ‎2、竖式计算。‎ ‎ 426+353= 436+358= 426+383= 346+76=‎ 生先独立做在作业本上,指名3人板算,再集体订正。‎ ‎3、师问:我们在计算三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 生:①相同数位对齐;‎ ‎ ②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向加满十 向百位进1。‎ 指导练习 ‎ ‎ ‎(1)出示练习八第7题图。学生自己在作业本上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和竖式,然后全班进行交流。‎ ‎(2)第8题目,先让生自己完成,再抽生说你是怎么想的?(从个位看起,-----)‎ ‎(3)第9题,要指导学生看图,让学生从图上分析出数量关系,如:1号比2号多跳20CM,3号比2号多跳30CM等;只有明白了图意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 ‎(4)第57页思考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的想法,看看谁的方法最多最妙 ‎。‎ 教学反思:‎ 三位数的减法(4课时)‎ ‎ 第一课时(P43例1、例2及课堂活动)‎ 课时 目标 ‎1,掌握三位数不退位和不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在运用三位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 重点 ‎1、会用竖式计算三位数的减法。‎ ‎2、能结合计算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与同学交流自己 的方法与过程。‎ 教学 难点 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作10再减的道理 板书 设计 ‎ 三位数的减法 ‎1, 340-120=240‎ 第一种:300-100=200,40-20=20,200+20=220。‎ 第二种:用竖式算 340‎ ‎ -120‎ ‎ 240‎ 第三种:340-120=340-100-20=240-20=220;‎ 第四种:340-120=340-20-100=320-100=220;‎ ‎2, 876-448=428‎ ‎  876       428‎ ‎  - 448  验算 + 448‎ ‎ 428 876‎ 教学 环节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复 备(手写)‎ 备注 引入 ‎1,口算:‎ ‎13-8 28-9  30-5 42-20 35+50  74-23  450+400‎ ‎450-400 420-20  350+500‎ ‎880-800 880-80‎ ‎2,情景引入 出示课件:星期天妈妈带了340元,带雯雯来到商场,哇!商场的东西可真多,(出示图片)普通计算器120元,请帮雯雯算一算:买1台计算器后,还剩多少元?‎ 教学例1‎ ‎1让学生自主尝试计算。‎ ‎2展示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生1:我从300元里拿掉100元,再从40元里拿掉20元,就剩下了220元。(上台操作或屏幕演示这个过程)‎ 生2:我觉得这种方法其实就是用3个百减1个百还剩2个百,4个十减2个十还剩2个十,2个百与2个十合起来是220。‎ 生3:可在计数器上拨珠。(上台演示)‎ 师:你们的方法都非常清楚,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3:我先列出算式340-120,然后用竖式写出来,像这样: 340‎ ‎-120‎ ‎220‎ 把对齐的数相减,0-0=0,4-2=2,3-1=2,最后就等于220元。‎ 师:真能干,将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你能够将两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用到三位数减法中,你很会学习。"三位数减法用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呢?(相同数位对齐)‎ 1, 请其他小朋友也学着用竖式来计算,就写在书上 教学例2‎ ‎1,(出示例2)教师:看看表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学生1:知道了女生人数是448人,还有总人数是876人。‎ 学生2:要求男生有多少人。‎ ‎2,师:要求男生有多少人?生独立列式后,想想你会怎么计算呢?大家都用竖式算一算吧。(把你的竖式写在草稿本上)‎ 师:有什么问题吗?在计算时,这道题与上一道题有什么区别?‎ 生1:我发现个位上是6-8,不够减,怎么办呢?‎ 生2:可以用两位数减法的方法来做,不够减就从7退1作10。876‎ ‎          - 448‎ ‎ 428‎ ‎876-448=428,16-8=8,7退1剩6,6-4=2,8-4=4,最后还剩428人。‎ ‎3,教师:这样看来,做三位数减法与做两位数减法有很多相似之处,那谁来说说做三位数减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1:相同数位要对齐。‎ 学生2: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 学生3:哪一位退了1后要记住少1。师:对呀,怎样记住从十位上已经退了“1”呢?‎ 学生:我把它记在心里。‎ 学生:我在退了“1”的头上记个小点“·”就不会忘记了。‎ ‎  4,怎么知道我们的计算结果正确吗?以前学过的要"验算".大家先自己试着验算一下.然后抽生上台说验算的方法与过程."差+减数=被减数"428‎ ‎                + 448‎ ‎         876‎ 巩固练习 1, 完成课堂活动1,2题,并抽生说计算方法 2, 计算三位数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P44例3及相应的习题)‎ 课时 目标 ‎1.在解决问题中探索"十位上的数不够减"的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综合运用三位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 重点 十位上的数不够减的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 难点 十位上的数不够减的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板书 设计 ‎    ‎ 三位数减法 ‎517-85=432(米)‎ ‎ 5 1 7‎ ‎ - 8 5‎ ‎ 4 3 2‎ 教学 环节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复 备(手写)‎ 备注 复习引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三位数减三位数,算一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并用竖式计算出来:51-8= 510-80= 517-85=51‎ ‎   51 510 517‎ ‎- 8 - 80 - 85‎ 教学例4‎ ‎1、理解题意并列式 ‎⑴(出示主题图)美丽的春天来了,小朋友到郊外去爬山,上山行了517 米,下山比上山少行了85米,下山行了多少米?‎ ‎⑵猜猜他们下山大概行了多少米?你是怎样想的?‎ 生:他们下山大概行了400多米。因为上山行了517米,下山比上山少行了85米,说明上山 要行得多些,下山要行得少些,所以我认为下山大概行了400多米。‎ ‎⑶要求下山行了多少米,可以怎样列式?(板书517-85)‎ ‎⑷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来验证一下。(学生在作业本上列出算式,并尝试独立计算)‎ ‎2、探讨算法(先让生试着完成)‎ ‎⑴计算这道题时,你觉得哪里不好算?‎ 生:十位上的数不够减。‎ 能自己独立解决吗?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想法。(师注意巡视,了解情况)‎ ‎(2)抽生上台展示计算过程:‎ ‎  517‎ ‎ -  85‎ ‎  4 32‎ 对于这个小朋友的计算,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 ‎①:十位上的数不够减怎么办?‎ 生答:十位不够减,从百位退1作10,10+1=11,11-8=3。‎ 生答:1减8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作10,10-8=2,2+1=3。‎ ‎……‎ ‎②百位上怎么减?‎ 生问:是5或是4,为什么?‎ 生答:十位不够减,从百位退1,百位上的5就变成4了。‎ 生答:十位不够减,从百位退1,百位上还剩4,4-0=4,所以百位得4。‎ ‎……‎ ‎3,说说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不管哪位上的数不够减向一位借一当十再减 巩固练习 1, 完成课堂活动第一题的第一个 2, 练习九第1,2题 3, 练习九第3,4题各自的第一排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P45例4及相应的练习)‎ 课时 目标 ‎1.在解决问题中探索连续退位的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综合运用三位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 重点 探索连续退位的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 难点 探索连续退位的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板书 设计 ‎  ‎ 三位数的减法 ‎  713-548=165‎ ‎   7 1 3‎ ‎ - 5 4 8‎ ‎ 1 6 5‎ 教学 环节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复 备(手写)‎ 备注 复习引入 ‎1,口算 ‎ 18-9= 15-7= 12-7= 11-9=‎ ‎ 13-8= 14-9= 17-8= 13-7=‎ ‎2,笔算(竖式计算)‎ ‎  314-208= 569-287=‎ 请小朋友们来算一算,并抽生上台说你是怎么计算的,个位上”4-8’不够你是怎么解决的?,十位上”6-8”又是怎么解决的?‎ 教学例4‎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的减法",请小朋友们试一试”713-548=”‎ 师:在计算时你遇到了什么问题?与前面做的题目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十位上的数我不知道应怎么减?‎ 生:个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都不够减 生:也许有个别会的同学,就让他们上台来给大家讲。‎ 师:小朋友们说的很对,这个算式中的个位与十位上的数都不够,都要向前一位借,像这种我们叫做"连续退位减法"‎ 师;我们现在来一个一个地解决:先看个位:3-8不够,怎么办?就从十位借一作十,就变成了"13-8=5",再看十位:1借走一个就变成了"0",”0-4”又不够,怎么办?从前一位借一作十,就变成了”10-4”;最后算百位:7借走一个变成6,6-5=1,最后算出结果就是:‎ ‎165.‎ ‎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按老师刚才讲的再算一次.生独立完成,师指导个别特差生.‎ 师:做完这个题目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生:退位点不能漏点 生:退位的数别忘记了减1,再与后面的数相减 ‎-----------‎ 小朋友说的很对,三位数的减法时我们要注意:相同数位对齐;遇到不够减时,要向前一位借一;标清退位点;‎ 巩固练习 ‎1,师:现在考考大家,完成试一试,先写在草稿本上试算.‎ 师:抽生上台计算,并要学生说清楚计算的过程.‎ 2, 完成课堂活动1(2),3题;练习九的3题第二排,4题第二排以及5题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P45例5及相应的练习) ‎ 课时 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三位数的退位减法,能正确计算。‎ ‎2、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及与同伴积极合作 的意识。‎ 教学 重点 进一步掌握整百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能正确计算 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 难点 进一步掌握整百数减三位数的退位减法,能正确计算 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 设计 ‎   三位数的减法 ‎ 800-736=64‎ ‎ 8 0 0‎ ‎ - 7 3 6‎ ‎ 6 4‎ 教学 环节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复 备(手写)‎ 备注 复习引入 1, 口算:‎ ‎13-7= 20-8= 17-9= 15-8=‎ 2, 笔算:‎ ‎341-253= 728-549=‎ 生独立完成,指名说计算的过程 教学例5‎ ‎1、小朋友喜欢看电影吗?(出示图片)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数学问题怎么说?(先抽生说)‎ 师生一起说一次:今天育才小学组织全校学生看电影。电影院里有800个座位,共有736人,电影院还剩多少座位? ‎ ‎2、生先独立思考怎样列式计算,再在小组里讨论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3、学生试算后,交流算法:‎ ‎(1)先算个位:个位上0减6不够减,要从十位上退1,变成”10-6=4”;再算十位:可十位上是0,所以又要从百位上退1,这样十位上变成10。再退1给个位后,十位上又变成9,十位上的结果就是”9-3=6”.然后再看百位,8借走了1,就成了7,7-7=0.0在最高位上所以就不写.最后的结果就是800-736=64。‎ ‎(2)教师借助计数器进行订正并评讲:十位上的0退1后变成9,是因为0的前一位退1给0后把0变成了10,10-1=9。所以在给0打上小“·”的同时也要给0前面的那一位打上小“·”。‎ ‎(3)尝试练习: “试一试”。抽生说计算的过程.‎ ‎ ‎ ‎4、小结三位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第3,4题的第三排计算,抽生说计算的过程;‎ ‎2, ‎ 第9题,学生可按自己的理解直接说出4个250就是1000,所以够吃4天。也可以列成加法250+250+250+250=1000,还可以列成减法1000- 250-250-250-250=0。‎ ‎3、第12题,先让学生认识图形,明确水表、电表、气表下面写出的 数,就是水、电、气本月底的读数,并填入图下的表中,再分别算出本月使用数 教学反思:‎ 探索规律(2课时)‎ 第一课时(P49例1,例2课堂活动及练习十的1,2题)‎ 课时 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到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联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探索规律的欲望,培养探索发现能力。‎ 教学 重点 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中体验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是有规律的 教学 难点 让学生体验到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 环节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复 备(手写)‎ 备注 情境引入 师:你看见过飞行表演吗?屏幕出现国庆50周年阅兵式的飞行图,看见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生:飞机飞得好整齐呀!‎ 生:飞机一排比一排多一架。‎ 生:飞机的排列真有规律,等 师: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好,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生活中的一些规律。 (板书课题:探索规律)‎ 教学例1‎ ‎1,完成表格 师:小朋友喜欢旅行吗?假如:从重庆出发,去大约300千米远的成都。‎ 多媒体出示地图,动画演示出行的过程。再在电脑上出示:‎ 重庆到成都大约300千米,‎ 师:已行100千米,剩下多少千米?怎样填?(将教科书例1出示)‎ 已行路程(千米)100,150,( ),250‎ 剩下路程(千米)200,( ),100,( )‎ 让学生完成书上第66页例1填表,可独立填,也可讨论合作填。‎ 学生展示自己填好的表格,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探索规律 师:根据自己填写的已行路程,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的发现。‎ 生1:行100千米,剩200千米;行150千米,剩150千米。‎ 生2:已行的路程越少,剩下的路程越多。‎ 生3:已行路程多50千米,剩下路程少50千米。‎ 师:说得好,已行的路程不断增多,剩下的路程就不断减少。但他们的总距离是没有变得.‎ 教学例2‎ 师:小朋友旅行得真快,下面老师给小朋友讲一个笑话。‎ 小明今年8岁,小华今年9岁。小华对小明说:“我比你大。”小明不服气地说:“有什么了不起。我明年满9岁,就和你一样大,后年就比你大了。”‎ 师:小朋友,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他们说的实际上是有关年龄的规律,下面我们探索年龄的规律。‎ 师:请小朋友观察表格,从表格中你知道了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5年后指哪一年之后的5年?5年后小明的14岁怎么得出?5年后小明的交亲应该是多少岁?5年后小明爸爸与小明年龄的相差数还要算吗?为什么?‎ 根据表格中的已知数据,请你把表格补充完整.‎ 生:这个表格怎样填,说说这样填表的道理,展示填的结果。‎ 师:观察所填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生:爸爸年龄越来越大,小明年龄也是越来越大.‎ 生:小明总是比爸爸小26岁.-------‎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小明与爸的年龄变化是有规律的,他们不管多少年后,他们的年龄都相差26岁.‎ 巩固练习 ‎1,师生一起做手指游戏,然后让生说发现的规律?再例举一些生活中见到的规律 ‎2,完成课堂活动2题及练习十1,2题 教学反思:‎ 探索规律(2课时)‎ 第二课时(P49-50例3、例4及相应的练习)‎ 课时 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体会找规律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推断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3‎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和听的习惯,并让学生体会同学之间互相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获知渠道。‎ 教学 重点 让学生体验找规律的过程。‎ 教学 难点 经历探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体会找规律的方法 板书 设计 ‎ 探索规律 例3:‎ 例4: 10 5 15 10 20 ( ) ( ) 20‎ 教学 环节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复 备(手写)‎ 备注 情景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物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请看(出示课件)节日里街上挂的彩灯,它们的色彩搭配、再看(出示课件)我们家里的饭碗、盘子上的图案的排列也是有规律的。这些有规律的事物,美化了生活,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这节课继续探索规律。板书课题:探索规律。‎ 教学例3‎ ‎    课件出示例3。‎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3个图都是由几个正方形摆成的?我们能用6个正方形依次摆出每一个图形吗?动手摆一摆吧!‎ 学生动手摆图,摆完后请一位同学在投影仪上摆,边摆边说是怎么摆的。‎ 师:观察这3个图,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说:‎ 这些图都是用6个正方形摆成的。‎ 上一排依次多1个,下一排依次少1‎ 上面是0个,下面是6个;上面1个,下面5个;上面2个,下面4个。‎ 依次从下一排的左边移1个到上一排。上一排是0、1、2个,下一排是6、5、4个……‎ 师:刚才同学们的这些发现,就是这3幅图的排列规律,这3幅图就是按同学们说的规律排列而成的。你们真能干!‎ ‎(2)运用规律。‎ 师:你们能用找出的规律,推断出后面的图形该怎么摆吗?请摆出来画在例3的横线上。抽学生说说怎么想的?‎ 师:刚才同学们根据先找出的图形排列规律,再根据规律推断出未知的图形并画出了图形,这就是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课堂活动第1题,学生先摆一摆,然后说一说有什么规律,最后画出来X| k | B| 1 . c|O |m 教学例4‎ ‎1)观察思考,发现规律。‎ 师:刚才我们探索了图形的排列规律,下面我们探索数字之间的排列规律。‎ 出示例4后提问:例4要我们干什么?怎样才能正确填出数来?学生可能回答:先找规律,然后填数。(补充板书:填数)‎ 师:请同学们先找找这些数的排列规律,然后把你找到的规律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可能说:每组两个数相差5。每组第1个数比第2个数多5,第2个数比第1个数少5。第1个数依次增加5,第2个数也依次增加5。……‎ ‎(2)运用规律。‎ 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找到了规律,下面我们就用规律填数。学生填空,然后抽学生说填多少,为什么?‎ 完成第69页课堂活动第2题。规律有:依次增加5;用的是5的乘法口诀;后一个数等于前两个数的和。‎ 巩固拓展 ‎1.总结、回顾 教师:今天,同学们探索了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你们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方法——‎ ‎(1)找规律;(2)画图形(填数)。‎ ‎2,完成练习十的第3~6题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3课时)‎ 第一课时(P52例1及课堂活动1题,练习中的1—6题)‎ 课时 目标 ‎1,能运用两三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分析解决这类问题的多种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 重点 根据已知信息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 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相关的信息提出相应的问题,合理灵活地解决问题 板书 设计 解决问题 方法1:100-27-43=30(元)‎ 方法2:100-43-27=30(元)‎ 方法3:27+43=70(元)‎ ‎100-70=30(元)‎ 教学 环节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复 备(手写)‎ 备注 情景引入 ‎(1)师:我们班的***是个爱学习的孩子,他今天来到书店,准备买一本字典和一套书。(出示例1图)‎ 提问:你能根据图上提供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学生可能会提出:‎ ‎①买1套书比1本字典贵多少元?‎ ‎②买1套书和1本字典共要多少元?‎ 提问: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学生口头列式解决问题,从而复习加减法的一步计算问题。‎ ‎(2)***手里拿出100元递给售货员。‎ 师:看到彭远买书的情况,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 学生1:彭远的钱够吗?‎ 学生2:彭远的钱买了1套书和1本字典,应找回多少元?‎ 揭示课题:说得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帮彭远解决这样的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教学例1‎ ‎(1)小组探究:小朋友帮彭远算一算,要买1套书和1本字典,售货员应找给他多少元呢?试着把你们讨论的每一步算式写出来。学生汇报交流,并在投影仪上展示算法,可能得到以下3种:‎ 方法1:100-27-43=30(元)‎ 方法2:100-43-27=30(元)‎ 方法3:27+43=70(元)‎ ‎100-70=30(元)‎ ‎(2)理清思路,明确方法。‎ 提问:能解释一下你为什么这样算吗?‎ 指名让学生解说每一种方法的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3)小结。‎ 要求应该找回多少元,我们可以从100元里依次减去1本字典和1套书的价钱,用连减法计算;也可以从100元里减去1本字典和1套书的价钱之和,先算加后算减。无论用哪种方法,这道题都需要计算两步。‎ 巩固练习 ‎1,小朋友们刚才表现的很不错,这两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1)一本故事书有100页,小华第一天看了21页,第二天看了25页,第三天看了19页,还剩下多少页没有看? ‎ ‎(2)商店运来90箱水果,上午卖出35箱,下午卖25箱,店主还剩下多少箱没卖出?‎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抽生说思考的过程及算式?‎ ‎2,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先让学生发现信息:小明从家乡到重庆,坐汽车行了120千米,坐火车行了270千米。学生提出问题,再独立解决后交流 ‎3,完成练习4---6题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3课时)‎ 第二课时(P53例2,课堂活动第2题及练习中的7—9题)‎ 课时 目标 ‎1、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简单的 实际问题。‎ ‎2、能说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3、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教学 重点 能说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 难点 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板书 设计 ‎ 解决问题 ‎(1)一项一项依次算:‎ ‎920-680+970-550=660(元)。‎ ‎(2)先算收入,再依次减去支出:‎ ‎920+970-680-550=660(元)。‎ ‎(3)先算收入,再算支出,最后用收入减去支出:‎ ‎(920+970)-(680+550)=660(元)。‎ 教学 环节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复 备(手写)‎ 备注 激情导入 ‎1,小朋友们都得过压岁钱,请你帮小红算算这天他还有多少钱?‎ ‎2,大年初一,小红妈妈给她了100元压岁钱,来到书店买了本故事书用去35元,中午奶奶又给他拿了50元,请问:小红现在有多少钱?‎ ‎3,你怎么计算的?把你的方法说给大家听?‎ 教学例2‎ 一,理解题意 师:出示表格:4月1日到15日的收支记载。‎ ‎4月1日 爸爸工资收入920元 ‎4月1日~14日 支出680元 ‎4月15日 妈妈工资收入970元 ‎4月15日~30日 支出550元 结余 提问:从表中你知道了彭远家收支的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二,探索解决的方法 怎样求出4月1日至15日彭远家结余了多少元呢?‎ 独立尝试解决,全班交流得出以下方法:‎ 一种:920-680+970‎ 二种:920+970-680‎ 三种:970-680+920 ‎ ‎(2)在表中补充4月15日~30日的支出记载。‎ 提问:现在又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 当学生提出“到30日还有多少元”时,教师说明:“到30日支出后剩下的钱就叫做结余。”‎ ‎(3)小组探究:现在已知15日~30日支出550元,你能帮彭远算出4月份的最后结余吗?‎ 小组代表汇报,展示各种方法:‎ ‎(1)一项一项依次算:920-680+970-550=660(元)。教师加以启发、引导,还有其他算法吗?‎ ‎(2)先算收入,再依次减去支出:920+970-680-550=660(元)。‎ ‎(3)先算收入,再算支出,最后用收入减去支出:(920+970)-(680+550)=660(元)。‎ 提问:你们看,彭远家4月份的收入和开支合理吗?为什么?‎ 教师:彭远家一个月的工资除了安排生活开支外,还有一部分结余,说明他们家的生活安排合理,我们也要学好了数学,也可以当好家里的小助手呢!‎ 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2题: 学生先观察图,明确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再独立解决。‎ ‎2,练习7—9题 ‎3. 你觉得解决加减法的两三步计算的问题,要注意些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3课时)‎ 第三课时(P54例3,课堂活动及练习题)‎ 课时 目标 ‎1,学生能综合应用加减法和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 重点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 难点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板书 设计 ‎ ‎ 解决问题 ‎(1)2根长绳,1根短绳:4+4+2=10(m)或4×2+2=10(m)‎ ‎(2)1根长绳,3根短绳4+2+2+2=10(m)或2×3+4=10(m)‎ ‎(3)只做5根短绳:10÷2=5(根)或2×5=10(m)‎ 教学 环节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复 备(手写)‎ 备注 复习引入 ‎1)某小学五(2)班有个小小图书角,原有图书52本,后又买来20本,当天被同学借去10本。图书馆现有图书多少本?‎ ‎①让学生独立完成。‎ ‎②说说你列式的理由。‎ ‎2)商店里每天卖出电脑30台,卖出的彩电比电脑少6台,3天卖出彩电多少台?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教学 例3‎ ‎1,学生说说从图上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同桌互相交流。‎ 教师:你准备做几根长绳?几根短绳?把你的想法介绍给小组的同学。(4人1小组,组长做好记录)‎ ‎2,学生介绍做跳绳方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2根长绳,1根短绳:4+4+2=10(m)或4×2+2=10(m)‎ ‎(2)1根长绳,3根短绳4+2+2+2=10(m)或2×3+4=10(m)‎ ‎(3)只做5根短绳:‎ ‎10÷2=5(根)或2×5=10(m)‎ 只要学生方案合理,都给予肯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实际问题,只要同学们认真思考,积极动脑,一定会想出许多好的、可行的办法。‎ 教师:这么多的方案,你认为哪种方案较合适?说说你的想法。‎ 课堂活动 ‎1,完成课堂活动 实物投影仪出示:“逛公园”。‎ 教师:图上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小利家买门票要多少元?‎ ‎5+5+3=13(元)‎ ‎5×2+3=13(元)‎ 教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说说解决问题的方法。‎ ‎2练习十一第10题 学生独立作业时,教师应关注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排除思维障碍,学会运用分析的方法,树立能解决好实际问题的信心。‎ 教学反思:‎ 整理与复习(2课时)‎ 第一课时(P58复习基础知识完成1—6题)‎ 课时 目标 ‎1,让学生在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总结自己的收获,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并感受算法的多样化。‎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整理知识、回顾学法的学习习惯。‎ 教学 重点 进一步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并感受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 难点 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总结自己的收获,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板书 设计 ‎ 整理与复习 ‎ 整十 整百数的加减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 ‎ 三位数的加法 三位数的减法 解决问题 探索规律 教学 环节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复 备(手写)‎ 备注 整理知识点 师揭示课题并板书:整理与复习 ‎1、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那些内容?提问:本单元的题目是什么?板书:三位数的加减法。‎ ‎ 生回忆,也可以看书回答。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这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 整十 整百数的加减 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 ‎ 三位数的加法 三位数的减法 解决问题 探索规律 问:谁再来完整地说说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指名2~3人说一说)引导学生完整地把知识点概括一下 ‎2、你能举例说明吗?‎ ‎3、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4、今天我们只复习三位数的口算、估算和竖式计算。‎ 回忆三位数的口算、估算和竖式计算的方法 ‎1、指名说一说口算的计算方法。(完成P82第1题)‎ ‎2、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出示:‎ 师:小明家有图书587本,小红家有图书239本。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可能回答:小明家和小红家一共有多少本图书?小明家比小红家的图书多多少本?小红家比小明家的图书少多少本?‎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 ‎587+239 587-239‎ 学生估算第1个算式,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生1:587+239≈800,我把587看成600,把239看成200,600+200=800。‎ 生2:587+239≈850,我把587看成600,把239看成250,600+250=850。‎ 生3:587+239≈830,我把587看成590,把239看成240,590+240=830。‎ 师:谁估算的答案与正确答案最接近呢?该怎么办?‎ 生4:同学3估算得比较接近。‎ 生5: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来进行比较,看谁估算的答案与正确答案最接近。‎ 学生用竖式计算,一人板演,全班齐练。587+239=826‎ 说说计算时要同学们注意什么。‎ 生: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学生计算第2个减法算式,要求先估算,再用竖式计算,看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 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2----6题 ‎2,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你以前的困难解决了吗?‎ 教学反思:‎ 整理与复习(2课时)‎ 第二课时(P58复习解决问题与探索规律完成练习7—11题)‎ 课时 目标 ‎1、能根据现实生活情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2、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发现规律,并掌握规律。‎ ‎3、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规律。‎ 教学 重点 能根据现实生活情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发现规律,并掌握规律。‎ 教学 难点 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规律,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板书 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复 备(手写)‎ 备注 复习引入 基本练习 ‎1、只列式,不计算。‎ ‎⑴比17多25的数是多少?‎ ‎⑵比75少15的数是多少?‎ ‎⑶第一个数是720,它比第二个数多80,第二个数是多少?‎ 指导讲解 根据现实生活情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能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下面的动画:小明的爸爸和小明一起到超市买东西,刚好买了50元的商品,小明的爸爸从钱包里摸出了一些钱,发现只有2元和5元的面值。同学们猜一猜,小明的爸爸可以怎样付钱?‎ ‎(1)学生独立思考。‎ ‎(2)学生汇报。(略)‎ ‎(3)怎样才能得出尽量多的答案而又不重复呢?小组讨论交流,并完成如下的表格:‎ ‎2元的张数(张)5元的张数(张)第1种第2种第3种第4种 ‎(4)学生汇报,出示表格:‎ ‎2元的张数(张)5元的张数(张)第1种58第2种106第3种154第4种202‎ ‎(5)仔细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2元的张数如果增加,5元的张数就减少;2元的张数如果增加5张,5‎ 元的张数就减少2张;2元的张数只能5张5张的数;5元的张数都是双数……‎ ‎6、观察小结: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的题是一步计算,有 两步计算。如果一步不能计算,那么要确定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然后再确定用什么方法计算。‎ 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7---11题,然后抽生汇报交流 ‎2,明明一家3人到动物园去参观,参观的门票有两种:价格最低的为30元,价格最高的为50元。明明买了3张票,一共可能用去多少元?‎ ‎3,完成教科书练习十二的思考题。‎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文档顶端 认识图形 教学内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拼组图形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 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3. 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积极参与图形拼组的活动,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 在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合作探索,以及对平行四边形边、角的认识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边。‎ 课时安排:‎ ‎3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 P64 例1,课堂活动与练习十三 复备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合作交流发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2. 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与人合作、善于交流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发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与人合作、善于交流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具学具:‎ 长方形、正方形、小棒、钉子板等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图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复 备 情景引入 1. 同学们,你们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吗?你能找出藏在我们教室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吗?(什么的面是)‎ 找一找 说一说(说完整)‎ 2. 很能干,你们已经能找出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了,那么,他们各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共同探讨的问题。(板书课题)‎ 教学例1‎ 1. 今天我们要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探索他们的特征,在合作之前听好要求。‎ 听清楚要求后小组开始合作探索 2. 每组都有(长方形、正方形、直尺、三角板等学具)小朋友可以采用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等方法来探究。‎ 汇报交流 3. 从两个方面来观察(大屏幕显示)边的特征,角的特征 4. 把你们发现的和大家交流交流。(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你怎么知道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5.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并且它们的角都是直角,那么我们怎么来辨别谁是长方形谁是正方形呢?‎ 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都相等 课堂活动 1. 在钉子板上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动手操作 2. 用两副同样的三角板拼出正方形和长方形。(想:有什么样的三角板可以拼出长方形,用什么样的三角板拼出正方形,为什么?)‎ 三角板有两种,直角的两条边相等和不相等。相等的拼出正方形,不相等的拼出长方形 动手操作 3. 用小棒摆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练习十四 1. 在方格中涂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独立完成 2. 填上合适的数。‎ 你为什么要这么填?‎ 3. 先量一量,再填空。‎ 4. 先估一估,再测量。‎ 5. 怎样折才能保证折出的正方形最大?(只有有长方形的宽作为正方形的边长 才能折出最大的正方形。)‎ 动手操作、说一说,折一折 6. ‎ 画一画 ‎7.提示:正方形有什么特征?告诉了其中一条边,其余的3条边我们也能知道。‎ ‎8.(1)从刚才的操作中我们知道,要在长方形里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我们必须用长方形的宽来做边长。‎ ‎(2)先把图画下来,思考后填空 ‎(3)现在这个长方形的宽是多少?‎ ‎9.思考题 指导数的方法(按照顺序数才不容易掉)‎ 课后反思 平行四边形 教学内容:‎ P65例2,课堂活动,练习十三 复 备 教学目标:‎ 1. 能够认识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 2. 通过操作、观察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这一过程,认识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不同。‎ 教学重点:‎ 能够认识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 教学难点:‎ 认识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不同。‎ 教具学具:‎ 活动的长方形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 图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复 备 引入新课 教学例1‎ 1. 课前让学生观察防盗网,小区门口的铁栅栏,楼梯扶手等实物。‎ 2. 通过你们的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很多的平行四边形 3.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都能见到一些平行四边形。(课件出示)然后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像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平行四边形。‎ 4. 在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平行四边形?‎ 思考后回答 5.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处处可见,而且有广泛的应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 教学例2‎ ‎(课前准备活动长方形框)‎ 1. 这是什么呢?它有什么特征呢?‎ 长方形,并说出特征 平行四边形 2. 现在老师教大家变个魔术,愿意学吗?我们一起把长方形往两边拉,看看它会发生什么变化。你们自己动手拉一拉。‎ 动手操作 3. 想一想,长方形发生了什么变化?(边和角)。‎ 边的长度没有变化 原来都是直角,现在有两个变成了钝角,有两个变成了直角 4. 全班汇报 5. 小结:我们把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平行四边形有些地方和长方形挺相似的,他们都是对边相等。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角不同,长方形的角全是直角,而平行四边形中有钝角和锐角。‎ 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 2‎ 比比谁涂出的图形最美观。涂一涂 ‎2,课堂活动 3‎ 动手操作 巩固练习 1. 练习五 2‎ 用小棒摆出平行四边形。动手操作 2. 练习五 4‎ 怎样才能把这个图形变成平行四边形?‎ 在钉子板上操作。‎ 3. 练习十五 1‎ 填空 怎样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 独立完成 汇报 看它们的边 1. 练习五 3‎ 说一说 ‎5.练习五 5‎ 准备平行四边形和剪刀,按要求剪一剪。‎ ‎6.思考题 观察后数一数 课后反思 拼组图形 教学内容:‎ P66例3、例4课堂活动,练习十三 复备 教学目标:‎ 1. 对学过的图形和角进行一个归纳复习。‎ 2. 会用这些图形来拼图。‎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会用这些图形来拼图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具学具:‎ 七巧板 板书设计:‎ 拼组图形 图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复 备 复习巩固 1. 回忆一下,到现在为止,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呢?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呢?‎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三角形、说一说 2. 今天我们就用这些图形来拼图。‎ 教学例1‎ 1. 老师带大家去参观一下小朋友们拼出的一些图形。‎ 观看课件 2. 出示实物图片。树叶和树干像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你能把它拼出来吗?(接着观察金鱼和帆船)‎ 说一说,拼一拼 教学例2‎ 1. 现在,你们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这些图形拼出一些你喜欢的图。‎ 动手拼图 2. 展示学生拼出的图。(学生可以互相参观)‎ 互相评价 数学文化 1. 介绍七巧板的由来 2. 用七巧板来拼图。‎ 3. 只要发挥你们的想象,小朋友们还能拼出更多,更有创意的图案。‎ 课堂活动 1. 动手操作。‎ 2. 先自己拼,再与同桌交流。‎ 3. 拼一拼 4. 设计团并涂色。‎ 课后反思 第五单元: 文档顶端 有余数的除法 一、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认识除法竖式,正确书写除法竖式。‎ ‎2、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横、竖式写法。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有余数的除法。‎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单元教学重点:‎ 结合实例认识除法竖式,正确书写除法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三、单元教学难点:‎ 有余数除法的求商。‎ 四、课前准备:‎ 小棒 五、教学课时:‎ ‎1、除法竖式………………………………………………………………1课时 ‎2、有余数的除法…………………………………………………………1课时 ‎3、练习课…………………………………………………………………1课时 除法竖式 教学 内容 P70例1例2及课堂活动。‎ 课时 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除法竖式,体会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2、会规范的书写除法竖式,并能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 ‎3、培养学生的创造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 重点 会规范的书写除法竖式,并能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 教学 难点 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 板书 设计 除法竖式的认识 ‎12÷3=4(朵) 45÷5=9(个)‎ ‎   4 … 商 9‎ ‎ 除数 …3)1 2 … 被除数 5)4 5  ‎ ‎ 1 2 …3与4的积 4 5 ‎ ‎ 0 0‎ 答:每个花瓶插4朵。 答:每只猴可以分9个桃。‎ 教学 环节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复 备(手写)‎ 备注 一、‎ 复习准备。‎ 听说咱们班的孩子口算能力非常棒,下面福娃贝贝想出题考考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课件出示口算题。81÷9= 56÷7= 5×9= 32÷4= 3×8= 16÷2= 学生齐答。‎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除法竖式(例1)。‎ ‎1、观察主题图,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 ‎(1)导语:恭喜大家顺利地通过贝贝的挑战,为了奖励大家,晶晶为大家送来了一束美丽的鲜花。出示情景图,学生观察,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学生自由提问,师出示关键问题:把12枝花,平均插在3个花瓶中,每个花瓶 要插几枝?‎ ‎(3)谁会列式解答,抽生说算式,师板书:12÷3=4(枝)。‎ ‎(4)你是怎样算出等于4的呢?(用乘法口诀三四十二算)。‎ ‎2、认识除法竖式。‎ ‎(1)导语:我们知道加法、减法、乘法都可以用竖式计算,那除法也能用竖式进行计算吗?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除法竖式吧!揭示课题。‎ ‎(2)初步感知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义。‎ 师:以前见到过除法竖式的孩子有吗,谁知道横式中的除号在竖式中是怎样写的吗?‎ 生根据生活经验得出除号就是像“厂”的符号。‎ 师:对,这个“厂”在除法竖式里就是除号,板书。‎ 师:那横式中的12、3、4在竖式中又应该写在什么位置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师:根据人们的约定,这个12要写在除号的下面,3呢就写在除号的左边,商4就写在除号的上面,对着个位写。‎ 板书:       4  ‎ ‎         3)1 2‎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分花的过程吧!播放课件,边放边解说。把12枝花平均分在3个花瓶里,每瓶分4枝,那一共分掉了多少枝花,你是怎样算出来的(3×4=12枝),对一共分掉了3×4=12枝花,这分掉的12枝花在我们的除法竖式里也可以表示出来呢,它就对着这个12的下面写。那一共有12枝花,分掉了12枝,结果怎样呢?(刚好分完,没有剩余)在竖式里就是12-12=0。师边说边完善竖式的板书。‎ ‎     4  ‎ ‎    3)1 2‎ ‎    1 2‎ ‎ 0‎ 师:好了,就这样一个除法竖式就写完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除法竖式这个新朋友,看除法竖式多神奇呀,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竖式相同吗?它不仅反映出了除法分的结果,还反映出了分东西的过程。‎ ‎(3)弄清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师:对着横式看,这个12是什么,3是什么,4是什么?‎ 生说名称师板书。‎ 师:这两个12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生:上面一个12表示的是一共有12枝花,也就是被除数,下面一个12是分掉的12枝花,是3和4的积。‎ 师:下面的0又表示什么呢?‎ 生:12-12=0。‎ 师:也就是一共有12枝花分掉了12枝,就刚好分完没有剩余,也就是还剩0枝。‎ ‎(4)整体感知除法竖式写的步骤。‎ 师:下面我们再一起来回顾一下除法竖式是怎样书写的。‎ 师生共同回忆描述先写什么再写什么,课件演示竖式写的过程。‎ ‎3、写答语。插花的问题解决了吗,下在我们一起来答吧。‎ ‎4、刚才我们认识了除法竖式这个新朋友,下面来亲自试一试填一填这两个竖式吧,打开书97页“试一试”,比一比谁填得又对又快。反馈:你是怎样填的,全对的孩子给自己掌声。‎ ‎(二)理解商的位置。(例2)‎ ‎1、导语:看来呀,小朋友们都能正确地书写除法竖式了,下面晶晶还遇到了一个问题,你们愿意去帮助它吗?观察主题图,收集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式解答45÷5=9(只)。‎ ‎2、那用竖式怎样算呢,在课堂本上算一算吧。‎ ‎3、谁来当小老师说怎样写的,我来帮你写。‎ ‎4、引导思考:9应该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只能写在个位不能写在十位?‎ 小结:说得非常好,这里的9表示9个一,而不是9个十,所以只能对着个位写。板书:商写有个位。‎ ‎5、写答语。桃分清楚了,一起来答吧!‎ 三、巩固练习。‎ ‎1、判断正误。‎ 刚才我们用除法竖式帮晶晶解决了分桃的问题,欢欢迎迎妮妮他们对除法竖式也很感兴趣,各自写了一个除法竖式,不知道写对没有?想请小朋友们当当裁判,用手势告诉我们是对还是错。‎ ‎① 欢欢 ②迎迎 ③妮妮 ‎ 8 5 9 ‎ ‎ 5 ) 4 0 6 ) 3 0 8 ) 7 2 ‎ ‎ 3 0 7 2 ‎ ‎ 0 0‎ 评价:欢欢有点丢三落四,迎迎有点马虎,妮妮很仔细,写的除法竖式很完整很规范,我们像妮妮学习帮粗心的欢欢和迎迎改一改他们的错好吗,拿出你们的课堂本写一写,同桌检查。‎ ‎2、课堂活动1题,看横式写竖式。‎ 小裁判大家当得不错,下面我们来和福娃们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由福娃出示一个除法横式,你们要快速地写出它的竖式朋友来,比一比谁能又快又漂亮,课件出示横式,生写竖式。‎ ‎3、课堂活动2题。‎ 刚才小朋友们玩得很棒,下面福娃们想送给大家一些糖,先请你按要求分一分,谁来说一说有什么要求呢?按几种方法分?请你各用一个竖式表示出一种分法吧!全班一起理解题意,独立列式解答,全班交流订正。‎ 都会分,那福娃还有一个要求,如果每袋分7颗,你还能用竖式表示吗?试一试吧,也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 四、课堂小结 今天和福娃们一起学习,你们高兴吗,你都有哪些收获?‎ 师小结:同学们今天的收获真多,认识了除法竖式这个新朋友,知道了它和其他竖式有很大的不同,在这里李老师要祝贺大家,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收获更多的知识,更多的快乐。‎ 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 内容 P71-73例3、例4、例5及课堂活动 课时 目标 1、 通过具体操作活动,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 能够正确运用竖式书写有余数的除法。‎ 3、 通过学习,掌握试商的方法。‎ 4、 通过观察,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5、 培养学生操作、观察的能力。‎ 教学 重点 能够正确运用竖式书写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 难点 掌握试商的方法 板书 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 ‎18÷7=2(人)……4(个) 57÷9=6(筒)……3(个)‎ ‎ 余数 6‎ ‎ 9) 57‎ ‎ 54 ‎ ‎ 3‎ ‎ 答:可以装9筒,还剩3个。‎ 教学 环节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复 备(手写)‎ 备注 一、 情景引入,探索新知 ‎(一)孩子们,喜欢玩游戏吗?那我们一起来玩摆小棒的游戏。‎ ‎(二)教学例3‎ 第一次摆小棒 1、 请孩子们拿出9根小棒,用9根小棒摆 三角形,1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3根)你能摆几个?比比谁的动作快。(学生汇报:用9根小棒摆三角形,摆了3个三角形。)‎ 2、 你能说出算式吗?(15÷3=5(个))用 ‎15根小棒摆三角形,刚好把小棒全部用完,没有剩余。‎ 第二次分小棒 1、 孩子们很棒,接下来我们接着摆小棒,‎ 这次要请你用9根小棒来摆正方形,一个正方形需要几根小棒?(4根)(动手操作,请一个孩子上黑板摆)‎ 2、 出现了什么问题呀?(只摆了2个,还 剩下1根小棒)‎ 3、 把9根小棒,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摆 了2个后,剩下1根还能摆一个正方形吗?为什么?(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1根不够了)。‎ 4、 对了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小棒,但只有 ‎1根了,不够摆成一个正方形了,这时我们把剩下的不够摆的这个数就是这节课老师要给大家介绍的新朋友,叫做余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5、 这个过程能用一个除法算式来表示吗?‎ ‎(9÷4=2(个)……1(根))师边写边介绍算式:用9根小棒,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摆了2个,这里的2在除法里叫做商,剩下的1根怎么表示呢?在商的后面打上6个小圆点,表示剩下1根,叫做余数。‎ 6、 来,一起读读算式,9除以4等于2个 余1根。‎ (二) 课堂活动 1‎ 1、 孩子们读得很好,接着我们继续来做分 小棒的游戏,请你拿出10根小棒。‎ 2、 我们一起按要求来分一分,第一题,把 ‎10根小棒每3根分成1份,分成了几份?还剩几根?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这个过程吗?把它写在纸上。请生展示。‎ 3、 第二题:把10根小棒,每4根分一份,‎ 分成了几份?还剩几根?请你把算式写在纸上。请生展示。‎ 1、 孩子们很能干。观察:我们以前学习的 除法算式和今天的有不同吗?哪不同呢?(没有余数和有余数)我们在分东西时,有时能刚好分完,有时也会遇到有剩余的情况,这时,我们就把剩余的数叫做余数。‎ (二) 教学例4‎ 1、 奥运会快到了,羽毛球厂的阿姨们正在 紧张的工作,我们去看看。一起读题。‎ 2、 谁来列式?(49÷6)由于数比较大了,‎ 我们再慢慢来分,很麻烦,现在老师交给大家一个任务,请你们用我们才学过的除法竖式来算一算。在本子上试一试。‎ 3、 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竖式,8表示什 么?1呢?写商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呢?(由于没有6几49的口诀,于是我们就想,6和几的积最接近49,商9行吗?(不行,只有49个羽毛球,商9的话就有54了,超过49了)商7呢?(不行,余数是7,表示还可以装1筒),看来呀,只能商8。接下来算乘法,6乘8等于48,把48写在49的下面,最后做减法,49减48等于1)‎ 4、 这里的1是什么呀?(余数)‎ 5、 一起完成横式和答语。‎ 6、 试一试:孩子们学会了吗?那我们来试 一试29÷7、32÷6(请生板演)‎ 7、 孩子们完成得很不错。通过刚才的学习,‎ 我们初步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其实余数在除法里还有个小秘密呢?想知道吗?请你观察这3道竖式里的余数和除数,你有什么发现?(把余数和除数用红粉笔勾出来)(余数都比除数小)‎ 8、 那在除法里,余数能比除数大吗?为什 么?(不能,因为如果余数比除数大了,‎ 就表示没有分完,因为剩下的数还能再分。)余数能和余数一样吗?(不能,因为一样就表示刚好还能分一份)。那在除法里,余数和除数是什么关系呢?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二、课堂练习 1、 ‎101页第2题。‎ 孩子们观察真仔细接下来请你们来当当小裁判,看看这三个小动物的竖式做得对不对。不对的请你把正确的改在下面。(汇报,说说错在什么地方)‎ ‎2、我们就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完成103 页5题。‎ 三、课堂小结 孩子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呀?(有余数的除法)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资源 课件 有余数除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十四 课时 目标 ‎1、通过各种不同生活情境,在具体的情况中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试商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教学 重点 在具体的情况中理解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 难点 正确试商,以及正确地用除法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 板书 设计 ‎26÷4=6……2 12÷5=2(个)……2(个)‎ ‎ 6 2 ‎ ‎4)2 6 5)1 2 ‎ ‎2 4 1 0‎ ‎ 2 2‎ ‎ 答:可以分给2人,还剩2个。‎ 教学 环节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复 备(手写)‎ 备注 一、基础练习。‎ ‎1、练习十四第1题。‎ ‎ 口算,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开火车订正。‎ ‎2、练习十四第2题。‎ ‎(1)学生理解:最大能填几是什么意思?‎ ‎(2)独立完成后,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初步体验试商过程。‎ ‎3、3题。‎ ‎(1)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用竖式计算。‎ ‎(2)抽几生到黑板上板演。‎ ‎(3)说说自己是怎样试商的。‎ ‎(4)全班一起交流哪些地方写得不规范。‎ ‎4、6题。‎ 理解题意,独立列式,并列竖式计算,抽生黑板上完成,并说一说思考过程,全班一起订正,理解两个2的不同,注意书写的规范,横式竖式单位以及答语。‎ 二、巩固练习。‎ ‎1、4题,直接写商的余数。‎ 独立完成,抽生说思考过程。为什么想到商这个数的,怎样想的?‎ ‎2、7题、8题、9题、10题。。‎ 理解题意,独立完成。全班订正,并说一说怎样思考的。‎ 三、拓展练习。‎ 思考题。‎ 理解题意,摆小棒试一试,老师巡视,给予指导。全班汇报交流。‎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文档顶端 时、分、秒 一、单元教学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单位:1分、1时,能认识、会写出钟表上表示的时刻。‎ ‎2、能进行时、分、秒之间的简单换算。能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3、通过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学习、生活中有关时间的实际问题。‎ ‎4、知道珍惜时间,会对时间进行简单、合理的安排;‎ 二、单元教学重点:‎ ‎ 能认识、会写出钟表上表示的时刻,能进行时、分、秒之间的简单换算,能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三、单元教学难点:‎ 算经过时间 四、课前准备:‎ ‎ 钟面 五、教学课时:‎ ‎1、认识钟表………………………………………………………………3课时 ‎2、解决问题………………………………………………………………3课时 认识钟表(第一课时)‎ 教学 内容 P76例1例2、例3及课堂活动。‎ 课时 目标 1. 认识钟面,知道分针时针在钟面上如何计时理解1时=60分。‎ 2. 结合亲身实践和生活经验,体验时、分的长短,具有一定的时间观念。‎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 重点 认识钟面,理解1时=60分 教学 难点 体验时、分的长短 板书 设计 认识钟表 时针 分针 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 秒针 时针走马1大格就是1时 数字 1时=60分 大格 1h=60min 小格 教学 环节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复 备(手写)‎ 备注 一、激发兴趣 1. 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让大家来猜一个谜 语,有信心吗?猜这个声音是什么东西发出来的?(滴答)。‎ 2. 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关于钟表的一些 知识。‎ 二、认识钟面 1. 出示钟面。关于这个老朋友,你已经知道 了什么?‎ ‎(1)时针、分针、秒针。(你能说具体一点吗?哪根是秒针?对,又细又长的就是秒针。)‎ ‎(2)数字。(有12个数字)‎ ‎(3)大格。(从哪儿到哪儿为一个大格,还有呢?数数看,一共有12个大格)。‎ ‎(4)小格。(你知道一个大格内有多少个小格吗?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 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呢?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对,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 ‎2.通过认识钟面,我们知道了钟面上最长最细的是秒针,还知道有12大格,60小格。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分针、时针在钟面上是如何计时的。‎ 三、认识分 感受1时=60分 1. 谁知道分针在钟面上是怎样计时的?走 ‎2小格呢?走5小格呢?从12走到2呢?可见,分针走几格就是几分钟。‎ 2. 大家能任意说一句“分针从哪里走到哪里 就是几分”的话吗?‎ 3. 那么,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呢(板书)‎ 4. 下面,我们就来拔一拔,让分针走一圈。‎ 在拔的时候,请大家注意观察,分针走一圈的时候,时针有什么变化?(老师拨钟)‎ 5. 谁知道时针走1大格是多少时间?时针 走2个大格呢?走一圈呢?‎ 6. 孩子们,在刚才拔一拔的过程中,我们发 现了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时针正好走了1个大格,也就是1时,现在,你又有了什么发现?‎ 7. ‎1小时就是60分(板书)我们还可以用 字母来表示。‎ 四、教学例2‎ 1.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1时=60分,‎ 那么,1时、1分究竟有多长呢,想不想来体验一下呀!好,我们先来感受1分。‎ 1. 老师计时,学生感受。‎ 2. 你们想了解自己的脉搏每分跳动多少下 吗?(指导学生摸脉搏的方法)‎ 3. 分组活动。在1分钟里数数、击掌、跳绳。‎ 然后记下自己的次数。‎ 4. 汇报 5. 是呀,一分虽然很短,但是,只要我们利 用好它,就会做很多事。老师在生活中注意了观察,发现一分还可以做下面这些事。(课件出示有关资料)‎ 五、教学例3‎ 1. 刚才我们体验了1分,那1时有多久呢?‎ 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多少? 我们下午 第一节课下课,到上课中间有15分钟,上了40分钟,在休息5分钟后的时间就刚好是1小时。‎ 2. 请你说说,日常生活学习中,我们还可以 做哪些事情,它需要的时间大约是1时?‎ 3. 时是比分大很多的时间单位。‎ 六、练习 课堂活动4(1、2题)‎ 七、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秒的认识 教学 内容 P78例4及课堂活动 课时 目标 ‎1、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感知时间单位“秒”,体验秒是比时和分小的时间单位,帮助学生建立“1秒”概念。‎ ‎2、创设有趣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经历“几秒”,并从中培养学生估算时间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在估计、观察、验证等数学活动中,发现“1分=60秒”。‎ ‎3、通过对秒的体验、感受,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 重点 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感知时间单位“秒”,体验秒是比时和分小的时间单位,帮助学生。‎ 教学 难点 建立“1秒”和“几秒”的时间概念 板书 秒的认识 设计 秒针走1小格就是1秒 ‎1分=60秒 教学 环节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复 备(手写)‎ 备注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初步感知时间单位“秒”。‎ ‎1、情境激趣:小朋友还记得去年10月12日神舟6号发射的情景吗?在这个场景中还藏着一些数学知识呢,想再次来回顾一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吗?好,让我们跟着指挥长一起来为它倒计时加油吧! (播放神舟6号发射倒计时时刻)师生一起倒计时:10、9、8、7、6、5、4、3、2、1!‎ 谁找到了藏着的数学知识了?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刚才我们每数一个数的时间就是一秒,“秒”也是一种时间单位。‎ ‎2、小朋友,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呢?生举例。‎ 师小结:刘翔在奥运会上用12秒91的成绩夺得了男子110米栏的冠军;她是王丽萍,她在悉尼奥运会上以1小时29分05秒的成绩获得了女子20公里竞走的冠军,他们都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这是我们过马路时,常常看到的红绿灯,显示屏上跳动的数字也是用秒来计时的。‎ 师小结:在生活中用到“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地方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秒”。   ‎ 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直观感受1秒和几秒。‎ ‎(一)观察钟面模型,复习旧知。‎ 师:(出示钟面)还认识它吗?谁愿意来介绍一下我们的老朋友时钟。(又短又粗的那颗针是时针,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长的那颗针是分针,分针走1小格是1分,走1大格是5分,分针走1圈时针走1大格,1时=60分)‎ ‎(二)多种感官参与,建立1秒概念(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 ‎ ‎1、认识秒针和1秒。‎ 师:在钟面上还有一个新朋友,叫出它的名字来(秒针)谁来描述哪颗针是秒针呢?(又细又长的那颗)。‎ 师: 那秒针是怎样计时的呢?现在,请同学们仔细听,认真看,钟面上的秒针是怎么走的?(课件演示:钟面上,秒针伴着“嘀哒”声走了几小格。)生自由回答。‎ 师:秒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呢?‎ 生: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一秒。‎ 板书: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2、体验感受,建立1秒的概念 过渡:秒针走一小格就是1秒,1秒有多长呢?我们静静的来感受一下1秒有多长。‎ ‎(1)(钟面演示1秒),你感受到了吗?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这一次要想一个办法在心里记一记1秒有多长。‎ ‎(2)说一说,你是怎么记的?(拍一下手、跺一下脚、说2个字、点一下头)‎ ‎(3)你感觉1秒怎么样?(学生发表意见。)‎ 师小结:1秒的确很短,秒是比时和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三)互动体验,感受几秒,加深对1秒的认识。‎ ‎1、观察讨论,认识几秒。‎ 观察钟面,认识几秒(画面演示:伴着“嘀哒”声,秒针走了5小格。)‎ 师:“滴答”、“滴答”秒针又要走了,这一次秒针走了几秒?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秒针走1小格是1秒,秒针走了5个小格,就是5秒。5个小格就是1大格,秒针走了一大格就是5秒。‎ 师:对,秒针走一大格是5秒,秒针从12走到1是5秒,那么从几到几也是5秒呢?‎ ‎2、感受5秒,诱导估算方法。‎ 师:我们刚才用自己的方法记住了1秒有多长,那你能知道5秒有多长吗?抽学生反馈方法。(学生交流:如有节奏的拍手,数数等。学生示范。)‎ 师:现在我们用自己的方法,跟着它走动的节奏,一起来感受一下5秒究竟多长? (课件:有“嘀哒”声,秒针走了5小格。)‎ 师:感觉到秒针走动的节奏了吗?请你闭上眼睛,用自己的方法再来感受一次5秒。(再播放画面演示)‎ ‎3、体验10秒。‎ 师:刚才同学们随着“滴答”、“滴答”的声音感受了5秒,那10秒又有多长?‎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请你闭上眼睛,用感受5秒的方法,来感受一下10有多长。可这一次钟面上“滴答” “滴答”的声音慢慢的就消失了。当你觉得到10秒了就睁开眼睛,悄悄的举起你的小手,记住你看到的是几秒钟。(课件秒针走10秒,前面5秒声音逐渐弱,后面没有声音。)‎ 学生活动,然后反馈。‎ 师:你睁开眼睛时,是几秒?你们的感觉怎么样?(交流感受,引导学生调整节奏。)‎ 生:我的感觉比较准。‎ 师:调整好你的节奏,闭上眼睛我们再来感受一次。‎ 师:这一次你的感觉怎么样?‎ ‎4、感受15秒。‎ 师:还想做这个游戏吗?提高一下难度,感受一下15秒行不行?那秒针要从12走到几呢?(课件秒针走15秒,前3秒声音逐渐弱,后面没有声音。)‎ 学生活动。‎ 师:看来同学们的感觉是越来越准了。‎ ‎5、游戏活动 师:这个游戏有意思吗?现在同桌两人,自己定时间来感受,一个同学看钟面,另一个同学感受,交换进行。互相帮助,调整好节奏。‎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活动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你能对自己做个评价吗?‎ 生:我的感觉很准了。‎ 师:既然你的感觉很准了,那么感受20秒你敢不敢?愿意接受这个挑战吗?‎ 抽生展示。‎ 师:你是已经很能干了,感觉20秒都只差一点点了,为他的勇气鼓掌。‎ ‎(四)体验探索,发现1分=60秒。‎ 师:刚才小朋友们表现得很好,鼓励一下自己吧,下面老师要送一个礼物给大家,送一段美妙的音乐来轻松一下,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用你自己的方法感受一下这段音乐有多少秒?(课件播音乐)‎ 师:这段音乐有多少秒?‎ 师:这段音乐究竟有多少秒,让我们伴着秒针的走动,再次来欣赏一下这段音乐。不过这一次,请你仔细观察秒针走动时,分针有什么变化?(再次播放这段60秒的音乐,画面显示秒针从12开始走一圈,分针走1小格)‎ 师:秒针走了多少秒?这段音乐是多少秒呢?‎ 生:秒针走了一圈,分针走了1小格。‎ 师:秒针走一圈是多少时间呢? 分针走了1小格呢?‎ 生: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走了1小格是1分钟。‎ 师:我知道这段音乐是60秒,现在又说是1分钟。到底是1分钟还是60秒? ‎ 生:1分=60秒。 ‎ 板书:1分=60秒 课堂小结:让我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认识了时间单位“秒”,感受了1秒有多长,还知道了1分=60秒。‎ 三 练习、感受,加深认识 如果给你10秒,你觉得能干什么?学生交流。那10秒到底能干什么呢?我们来做个小实验。这里我给大家准备了一篇文章和一些口算题,还有半张空白的纸。大家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件事来作实验。‎ 学生活动。‎ 四、课堂小结 ‎10秒我们有这么多收获,那如果只给你1秒你能干什么呢?学生交流。你们认为1秒干不了什么?是这样吗?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小结:汽车1秒能行20米,火车1秒能行30米;飞机1秒能飞行250米;地球1秒大约能自转4100米;卫星1秒约行7900米。(课件出示,图文介绍关于1秒的作用)‎ 所以不要小看这短短的1秒,在一些国际比赛中,往往成败就在这短短的1秒之内,(出示悉尼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视频)这是悉尼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的精彩画面,冠亚军之间相差连1秒都不到。‎ 难怪人们常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就是时间的价值。‎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自由说。祝贺大家今天收获可真不少,相信小朋友们今后都能珍惜分分秒秒,好好利用,做时间的主人。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著名书画家齐白石爷爷珍惜时间的故事。(播放课件中的小故事) ‎ 教学反思:‎ 认识时间(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79例5及相关练习。‎ 课时 目标 ‎1、通过对钟面,时 分 秒的认识能准确的认识时刻。‎ ‎2、会用两种方式来书写时间.‎ 教学 重点 能准确的认识时刻 教学 难点 能准确的认识时刻 板书 设计 认识时间 ‎3时9分 ‎3:09‎ 教学 环节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复 备(手写)‎ 备注 一、复习引入 ‎ 在上学期里,我们已经会认几时、几时半和大约几时了。你们还记得吗?那我们一起来认一认,师钟面出示几个时间,学生认,并说一说是怎样认的?‎ 小结:认几时、几时半、大约几时的方法。‎ 师出示一个2时55分,你还会认吗?学生试认。‎ 师:生活中,我们不光要知道大约的时间,我们很多时候都需要知道一些准确的时间,今天,我们就继续来认识时间。板书。‎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5。‎ ‎(1)师再次出示钟面上拨出的2点55分。你能说出这时候的准确时间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先看时针,超过2,不到3,分针指着11,走了55小格,表示55分,就是2时55分。)还可以怎么来认?‎ ‎(2)多抽几生来说,怎样认的?‎ ‎(3)孩子们已经掌握了方法,我们再来试一试。(拨出3时20分、5时40分、7时15分、9时45分、7时18分)说一说,你是怎么认的?‎ ‎(4)游戏:同桌一个小朋友拨,另一个小朋友来认。‎ ‎(5)小结方法:几时就看时针,时针在几和几之间,过了几时,就是几时,几分就看分针,看分针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 ‎2、例6。‎ ‎(1)在钟面上拨出3时9分。这是什么时候呢?学生说认的方法。‎ ‎(2)我们会认了,那如果要你把它写下来,你会吗?独立试一试。‎ ‎(3)抽生到黑板上展示不同写法。‎ ‎(4)全班一起看,师讲解两种写法(3时9分和3:09)为什么电子计时法9分前要写0呢?‎ ‎(5)会写了吗?我们来试一试。生独立写后三个钟表上的时间,全班一起交流。‎ ‎(6)抽生说两种写时间的方法有什么异同?在写时间时要注意什么?‎ 三、课堂活动 1. 课堂活动 2‎ 连线,注意:上下都要连 2. 课堂活动 3‎ 帮小动物改错 3. 课堂活动 4‎ 说一说,小朋友放学和睡觉的时间。‎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83例1及相关练习。‎ 课时 目标 ‎1、会进行时、分、秒之间的简单换算。‎ ‎2、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 重点 时、分、秒之间的换算。‎ 教学 难点 时、分、秒之间的换算。‎ 板书 设计 解决问题 ‎120秒=2分 2分<3分,所狗跑得比兔子快 ‎1时=60分,3分<60分,所以狗跑得比乌龟快 教学 环节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复 备(手写)‎ 备注 一、复习引入 教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时间单位?(时、分、秒)关于时、分、秒的知识你都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说,针对性地板书1时=60分,1分=60秒)‎ 对于时、分、秒,同学们积累了这么多的知识,真能干!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一用这些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师:你们还记得龟兔赛跑吗?‎ 学生都兴奋地大声回答道:记得。‎ 师:那次比赛中,最后是谁取胜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1:乌龟胜利了!‎ 生2:小兔子它睡着了。‎ 生3:本来兔子可以取胜的,但是它太骄傲了,后来乌龟就赶上来超过了它。‎ 师:哦!原来是这样啊!那你们能不能像兔子一样,一有了点好成绩就骄傲自满了呢?‎ 学生们大声答道:不能!‎ 师:自那次比赛后,小兔子就下决心说它以后再也不骄傲了。今天森林里又举办了赛跑,小兔子又参加了,而且小乌龟也很有信心地报了名,还有健壮的小狗也加入了它们比赛的行列。让我们一起去比赛现场看一看吧!‎ 课件演示比赛场景。我们去看看各位参赛选手吧!‎ 课件中各选手说出自己跑步用时的长短。‎ 师:它们所用的时间一样吗?怎么样才是最快的?‎ 生1:它们用的时间不一样。‎ 生2:时间用得最短的就是最快的。‎ 师:愿意来当“小裁判”吗?判一下它们究竟谁快呢?怎么判才公平呢?请你们“裁判小组”先讨论一下再做决定。‎ 学生在同桌内进行交流讨论。‎ 生1:小乌龟最慢,因为它跑了1时;小兔跑了3分,1时要比3分长。‎ 生2:在它们3个选手中,乌龟用了1时,也就是60分,我们可以看出,兔比乌龟快。‎ 生3:可以把它们跑步的时间换成一样的单位后再来判。小乌龟跑1时是60分,小兔跑了3分,小狗跑了120秒,是两个60秒,也就是2分,小狗跑的时间最短,所以小狗跑得最快。……‎ 师:还有其他的算法吗?‎ 小结:当时间的单位不统一时,我们不容易直接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如果把单位换算一致了,就很容易比较出它们的大小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112页课堂活动第1题。同桌对口令。‎ ‎(2)课堂活动2题。独立完成,全班一起交流是怎样换算的?‎ ‎(3)判断对错。‎ ‎①2分7秒=27秒 ‎②1时25分=125分 ‎③90分=1时30分 ‎(4)比一比。‎ ‎①谁跳得快?在( )里画。小红跳100下绳用了40秒。( )小兰跳100下绳用了1分5秒。( )‎ ‎②谁拍得快?在( )里画。小明拍100下球用了1分10秒。( )小刚拍100下球用了65秒。( )‎ ‎③谁踢得快?在( )里画。小丽踢100个毽用了120秒。( )小江踢100个毽用了1分25秒。( )‎ ‎(4)下面是60米跑的成绩,请给他们排名次。姓名小刚小红小丽小明小勇时间1分35秒90秒1分40秒2分1分20秒名次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84-85例2、例3、例4及相应的课堂活动。‎ 课时 目标 ‎1、历计算经过时间的过程,掌握时间计算的基本方法。‎ ‎2、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 重点 算经过时间 教学 难点 算经过时间 板书 设计 解决问题 ‎2:00-4:00 8:30-9:40‎ ‎1时1时地数 方法一:8:30-9:00是30分 ‎4-2=2时 9:00-9:40是40分 ‎30+40=70分。‎ 方法二:8:30-9:30是1时 ‎9:30-9:40是10分 所以经过了1时10分。‎ 方法三:9时减去8时是1时,‎ ‎40分减去30是10分,‎ 所以经过了1时10分。‎ 教学 环节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复 备(手写)‎ 备注 一、情境引入 师:你们去过游乐园吗?‎ 学生激动地高声答道:去过!‎ 师:游乐园里有些什么?你最喜欢玩的是什么?‎ 生1:有碰碰车、摩天轮、过山车。我最喜欢玩过山车!‎ 生2:还有海盗船、旋转木马。我喜欢玩旋转木马!……‎ 师:有这么多啊!那如果去游乐园玩的话,一定要花不少的时间吧!‎ 学生们肯定地答道:嗯!‎ 师:你们会计算经过的时间吗?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类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师:二年级(1)班的小红在下午2:00-4:00(板书:2:00-4:00)去了游乐园,她在游乐园里面玩了多长时间?‎ 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全班汇报。‎ 生1:我1时1时地数,从2时到3时经过了1‎ 时,从3时到4时又经过了1时,一共玩了2时。‎ 生2:我用减法做,4-2=2时,小红在游乐园里面玩了2时。‎ 师小结:计算从几时到几时经过的时间,可以1时1时地数,也可以用结束的时间减去开始的时间。‎ ‎2、教学例3‎ 师:第二天,小红去上学。算一算,她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课件出示例3图,引导学生观察:小红是什么时间离开家的?什么时间到达学校的?)‎ 学生独立解决,并汇报。‎ 方法一:小红出发时,分针指向1,到校时分针指到5,从1到5是4个大格,是20分。‎ 方法二:小红出发时是8时5分,到校时间是8时25分,用25-5=20,所以是20分。……‎ 师:说一说你喜欢哪种方法,说出喜欢的理由。‎ 尝试练习:“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比较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3、教学例4‎ 师:小红所在的学校在周末举行了春季运动会。(课件演示运动会的场景)看,紧张激烈的比赛开始了。拔河比赛从8:30开始,9:40结束(板书:8:30-9:40)想一想,拔河比赛用了多长时间。‎ 学生思考,讨论。‎ 师:谁愿意介绍你的方法?‎ 方法一:把8:30-9:40分成两段,8:30-9:00是30分,9:00-9:40是40分,30+40=70分。‎ 方法二:把8:30-9:40分成两段,8:30-9:30是1时,9:30-9:40是10分,所以经过了1时10分。‎ 方法三:可以用减法,9时减去8时是1时,40分减去30是10分,所以经过了1时10分。‎ 教师:还有不同的算法吗?你喜欢哪一种?说一说,单项赛用了多长时间?学生独立解决,全班交流。‎ 小结:怎样计算经过的时间? ‎ 三、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第1题。‎ 生生互动,互相说一说自己参加的一项活动经过的时间。‎ ‎(2)小强的星期天。‎ 先计算经过的时间,再填在书上。‎ ‎(3)出示课堂活动第3题情境图,说一说有哪些活动,先估一估自己做每件事用的时间,放学后再实际验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86练习十六 课时 目标 1、 通过各种练习,强化学生对时分秒的认识,能准确的认识时刻,会用两种方 式来书写时间,并算出经过时间。‎ 2、 通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初步懂得如何去安排时间,做到不浪费时间。‎ 教学 重点 熟练准确的认时间,写时间,算经过时间 教学 难点 灵活解决生活中算经过时间的问题 板书 设计 认识时间 教学 环节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复 备(手写)‎ 备注 一、基础练习 1. 在这几天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钟表,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1)钟面上有( )大格?( )小格?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 ),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是( )。‎ ‎(2)1时=( )分、1分=( )秒 2. 练习十五2题。‎ 老师拨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说出时刻。‎ 老师说出时刻,学生拨钟 3. 算一算。‎ 从3:50—4:30 经过了多少时间?‎ 从8:40—9:50经过了多少时间?‎ 二、巩固练习。‎ 1. 练习十五1题 课前组织学生完成后两项,课堂上做1小题。让学生读语文书上的课文。‎ 2. 练习十六3题。‎ 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 3. 练习十六4题。‎ 独立换算,说一说是怎样换算的?‎ 4. 练习十六5题。‎ 连线 1. 练习十六6题。‎ 独立写一写,大屏幕展示学生写得对不,全班交流。‎ ‎6.7题。‎ 先读出时间,再根据时间判断差哪一颗针,独立画一画时针或分针。 ‎ ‎7.8题。‎ 为了更加合理地安排时间,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做到不浪费时间,我们最好设计一个时间表。我们来看看,怎样设计最合理呢?先自己安排一下。展示几个学生的作息时间表,并表扬其中设计得合理的地方。‎ ‎8.9题。‎ 独立比一比,说一说是怎样比的?‎ ‎9.10题、12题。‎ 独立算一算经过时间,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10.思考题。‎ 独立算一算,遇到困难的同学可以同桌商量商量,全班交流是怎样算的,这道题难在哪里?什么地方容易算错?‎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 文档顶端 收集与整理 一、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学习分析、描述整理的过程。‎ ‎2、通过实例,初步认识最简单的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并完成相应的图表。‎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能克服统计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单元教学重点:‎ ‎ 初步认识最简单的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并完成相应的图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三、单元教学难点:‎ 收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四、课前准备:‎ ‎ 各种统计材料。‎ 五、教学课时:‎ ‎1、例1……………………………………………………………………1课时 ‎2、例2、例3……………………………………………………………1课时 ‎3、例4……………………………………………………………………1课时 收集与整理(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90例1,课堂活动 课时 目标 1、 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学习分析描述整理的过程。‎ 2、 体会用画勾和画“正”字的方法,既清楚又方便,学会一般的整理方法。‎ 3、 感受整理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体会整理是现实生活的需要。‎ 4、 克服统计活动中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 重点 体会用画勾和画“正”字的方法,既清楚又方便,学会一般的整理方法。‎ 教学 难点 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学习分析描述整理的过程 板书 设计 收集与整理 ‎ 6个 ‎ 4个 正 5个 ‎ 5个 ‎ ‎ 15个 教学 环节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复 备(手写)‎ 备注 一、激发兴趣 1、 孩子们,今天李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图形,想知道是什么吗?‎ 2、 那就睁大眼睛看吧,出示例1情境图,是哪些图形呢?(学生说出正方形、三角形 和圆形),师在黑板上贴出这几种图形。‎ 3、 对于这些图形的堆放,你有什么感受?(放得不整齐,乱七八糟的等)方便观察吗?‎ 4、 的确像这样乱七八糟重重叠叠的放在一起很不便于观察。那下面咱们就一起来整理 这些图形。板书课题:统计。‎ 二、教学例1‎ (一) 自主探究。‎ 1、 怎样才能知道这些图形各有多少个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先分类再数一数等方 式)。‎ 2、 孩子们想的办法都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整理,课前李老师已经把这些图形装进了这个信封里,一共有15个,板书:15个。下面我每次拿出一个,报出名称,你们就在纸上用你自己的方法作记录,好吗?为了节省时间,当老师说出一个图形的名称时如三角形,你不用写出三角形这三个字,你可以直接画个三角形来表示就行,懂了吗?‎ 3、 老师报名称,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 4、 记录好了吗?把你的记录方法和同桌交流交流。(切换实物展台)‎ (二) 交流汇报 1、 师巡视,选择几个有针对性的学生的记录展示给大家看,并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整理的。(学生可能依次画出教师念出的图形等方式,这种方法,把各种图形都排列出来了,但没有分类去排列,在数的时候也比较麻烦。)‎ 1、 如果学生中没有出现画勾或画“正”字的方法,教师给学生介绍。‎ (1) 老师也用了两种方法来整理,出示画勾的方法。(在整理之前,我们知道有3种图形,于是我就先把三种图形分别画了出来,接着念一个我就在相应的图形旁画勾,最后再数出各种图形的数量)‎ (2) 老师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画“正”字的方法,你们听说过吗(请知道的孩子介绍)最后师介绍:画正字的方法在整理数据中常常会用到,孩子们想想,一个正字有几画?数一数,师板书:“正”字。一画代表一个图形,依次写完一个正字后,就表示有几个图形呢?(5个)‎ (3) 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图形各有几个?生说师板书个数。在统计完后我们还要检查有没有漏掉图形,加一加,你们一共记录了多少个?我一共拿出了15个图形,恭喜大家统计正确。‎ 2、 比较一下,整理前和整理后,你有什么感觉?(分别出示整理前后的图片)‎ 是呀,整理前比较乱,整理后排列整齐有序,观察起来很清楚。‎ 3、 那在这些整理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整理方式呢?为什么?‎ 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用画“√”或画“正”字的方法整理,统计起来方便简单,而且便于观察。‎ 三、课堂活动 (一) 课堂活动1‎ 1、 孩子们表现得真不错,李老师有礼物送给大家,礼物就装在我们每个小组的信封,里面有12个用来贴的小红花,苹果和小红旗。但需要你们统计出每种图案的数量。组长就像刚才老师那样,每次从信封里拿出一个图案念出名称,其余孩子用画勾或画正字的方法记录。‎ 2、 师巡视,展示学生统计结果。你是怎样统计的?苹果有几个,小红花有几朵,小红旗有几面?检查一下有没有统计漏掉。‎ (二) 课堂活动2‎ 1、 学校每年都会举行运动会吧,前几周呀,我们朝阳小学也举行一场兴趣运动会,最受大家欢迎的有这些项目:往返钻圈接力,搬运接力,拍球比赛,两人三足游戏4‎ 个项目(简单给学生介绍一下)‎ 1、 你最喜欢哪个项目呢?(学生说一说)‎ 2、 如果想统计一下班上同学喜欢各种项目的人数,你有什么好办法呢?‎ 3、 孩子们想的方法都很不错,那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画勾或画正字的方法可以吗?下面我们一起来试一试。首先请大家拿出桌上的这张纸条,每人先选一个最喜欢的项目,把它写在纸上,为了节省时间我们用“1”表示往返钻圈接力,“2”表示搬运接力,“3”表示拍球比赛,“4”表示两人三足游戏。再传上来交给我。现在你们的选择已经在我的手上了,我来念,你们用画勾或画正字的方法来整理记录,准备好了吗?‎ 4、 请你把数量数出来写在旁边,展示学生记录结果,你是怎样统计的?说说各项目人数。你是怎么数的?我们班一共有多少人,检查我们统计有没有漏掉。‎ 小结:当统计的数量比较大时,用画符号的方法还要慢慢一个一个去数,画正字的方法五个五个算更方便简单。‎ 四、游戏(石头、剪刀、布)‎ ‎1孩子们喜欢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吗?在两个人玩这个游戏时,会出现几种情况呢?(胜、平、负)出示游戏规则,齐读:(1)同桌两人比10次(2)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下比赛结果。(介绍怎样记录)师抽一生和他示范怎样玩。‎ 五、课堂小结。‎ 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祝贺大家了解了这么多统计整理的方法,数据整理统计分析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感兴趣的孩子下课以后可以在生活中找一找,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教学反思:‎ 收集与整理(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91例2及课堂活动,练习十八第1~4题。‎ 课时 目标 ‎1、巩固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学习统计方法。‎ ‎2、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3、能正确地填写统计表,渗透统计思想及方法,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 重点 巩固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 教学 难点 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板书 设计 收集与整理 唱歌 跳舞 讲故事 弹琴 ‎ 正 … … …‎ 教学 环节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复 备(手写)‎ 备注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为了庆祝这个节日的到来,我们二年级(1)班要在这一天举行联欢会,大家准备什么节目来庆祝呢?‎ 生答:唱歌、跳舞……‎ 师:参加哪个节目的人数最多?‎ 学生可能说,参加唱歌的人数最多,也可能说参加跳舞的人数最多……‎ 师:谁说得对呢?(学生无法回答)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知道我们班上参加哪个节目的同学人数最多?参加哪个节目的同学人数最少呢?‎ 引导学生说出统计,从而板书课题:统计。‎ 二、自主探索,经历统计过程 ‎1、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 师:我们班的同学参加了哪些节目?‎ ‎(学生说,教师板书:唱歌、跳舞、讲故事、弹琴)‎ 师:用什么办法统计参加每个节目的人数呢?‎ 生1:用画“√”的方法。‎ 生2:用画“正”字的方法。‎ 生3:我们班的人数比较多,用画“正”字的方法更方便些。‎ 学生一一报自己参加的节目,4名同学在黑板上分别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 ‎2、填表、分析 师:现在(指黑板)对班上同学参加节目的人数了解清楚了吗?‎ 学生可能会说不太清楚,因为从这上面只能看出“正”字多少,还应算出参加每个节目的同学具体有多少人。接下来让学生算一算,并填在书上的表格里。学生自主填表,然后交流。‎ 师:从统计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还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能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 师:对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生1:画“正”字能较清楚地收集、整理数据。‎ 生2:我觉得数据较多时更简便些。‎ 师:对,在统计过程中,画“正”‎ 字法是基本的方法,今后会经常用到。‎ 三、尝试运用,深化对统计的理解 ‎。‎ 师:刚才我们统计了班上参加庆祝六一儿童节节目的人数,大家表现得真棒!现在,森林里的兔妈妈想了解它的孩子们谁采集的蘑菇的朵数最多,同学们能帮兔妈妈解决这个问题吗?(多媒体出示例3的信息)‎ 师:要知道它们1天分别采了多少应怎么办?‎ 生:把上午采的和下午采的蘑菇数加起来。‎ 师:好!你们根据图上的信息,算出3只小兔1天各采了多少朵蘑菇。‎ 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统计表。学生填完后交流,重点说一说是怎样算的,着重强调统计表中的“合计”是什么意思。‎ 四、独立运用 组织学生完成122页课堂活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1-4题,全班交流。‎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想法?‎ 教学反思:‎ 收集与整理(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94例3、例4及课堂活动,练习十九 课时 目标 ‎1、在认识简单的统计表的基础上,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的结果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能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2、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对统计的过程有初步的体验,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 重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的结果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 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的结果提 板书 设计 统计 教学 环节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复 备(手写)‎ 备注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三只聪明勤劳的小兔子,你们还记得它们采蘑菇的情况吗?‎ 学生可能回答:‎ ‎①小灰兔上午采了5个蘑菇,下午采了2个;小白兔上午采了6个蘑菇,下午采了3个;小黑兔上午采了4个蘑菇,下午采了4个。‎ ‎②小灰兔全天一共采了7个蘑菇,小白兔全天一共采了9个蘑菇,小黑兔全天一共采了8个蘑菇。‎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统计表。‎ 这是我们上节课收集、整理的数据,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三只小兔全天采蘑菇的情况,除了可以用统计表表示外,还可以用统计图表示。(出示统计图)小兔全天采蘑菇数情况统计图 ‎(2)请同学们观察统计图,你能看懂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补充、相互评价)‎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明白以下两点:‎ ‎①每个格代表1个蘑菇。‎ ‎②从左往右,三竖栏依次表示小灰兔、小白兔、小黑兔全天采蘑菇数。‎ ‎(3)从统计图中,你还能看出什么?你是怎么看出的?‎ 学生可能回答:‎ ‎①小白兔采得最多,因为小白兔采了9个蘑菇。‎ ‎②小白兔采得最多,因为表示小白兔采蘑菇个数的竖条最高。‎ ‎③小灰兔采得最少,因为小灰兔只采了7个蘑菇。‎ ‎④小灰兔采得最少,因为表示小灰兔采蘑菇个数的竖条最低。‎ ‎……‎ ‎(4)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可能回答:‎ ‎①小白兔比小灰兔多采几个蘑菇:‎ 学生解决的办法也可能不同:‎ A.9-7=2,小白兔比小灰兔多采2个蘑菇。‎ B.表示小白兔采蘑菇个数的竖条和小灰兔采蘑菇个数的竖条相比,多出2个,所以小白兔比小灰兔多采2个蘑菇。‎ ‎②小黑兔比小白兔少采几个蘑菇?‎ 小灰兔比小黑兔少采几个蘑菇?‎ 小灰兔和小白兔共采几个蘑菇?‎ 三只小兔一共采了几个蘑菇?‎ ‎……‎ ‎(允许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 三、巩固练习 ‎1、123-124页评选动物小明星。‎ ‎(1)出示:大象、狮子、猴子、小熊头像,提问:你喜欢哪种动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统计喜欢每种动物的人数。‎ ‎(2)根据统计的数据,完成课本123页统计表。‎ ‎(3)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课本124页统计图。‎ ‎(4)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练习十六5-8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一起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实践活动:每天锻炼一时 教学内容 P98-99。‎ 活动 目标 ‎1、通过调查每天锻炼身体的时间,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每天的活动都与时间有关系,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 ‎2、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各种活动的时间,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养成遵守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1、课前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完成一张时间统计表格,设小组长一名。(每个小组统计一个方面的内容)‎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板书 设计 ‎ 每天锻炼的时间 教学 环节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复 备(手写)‎ 备注 一、创设情境,引入活动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公园里人们进行晨练的情境。‎ 师:同学们都看到了什么?‎ 生1:有人在打太极拳。‎ 生2:有人在舞剑。‎ 生3:有人在跑步。‎ 师:这些人每天早晨都做这些活动,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为了锻炼身体。‎ 师:对,人首先要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每天锻炼身体是非常重要的,同学们每天也锻炼身体吗?‎ 师:你们是怎样锻炼的?‎ 生1:我喜欢上体育课,在体育课上锻炼身体。‎ 生2:我喜欢跳绳、打乒乓球来锻炼身体。‎ 生3:我喜欢早晨跟爸爸跑步锻炼身体。‎ 师:同学们的锻炼方法都不错。其实锻炼身体的方法还有很多。例如:课外活动、课间操、做家务等,也可以锻炼身体。锻炼身体需要一定的时间,我想知道同学们每天锻炼多长时间,有什么办法吗?学生积极为老师想办法。‎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同学们每天锻炼的时间好吗?‎ 板书课题:每天锻炼的时间。‎ 二、小组合作,统计结果 师:刚才同学们想的方法都很好。既然每个同学都想帮助老师,就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全体进行活动吧。‎ 师:我把任务已经分给了你们小组,想知道是什么吗?请小组长宣布每个小组统计的内容。‎ 师:怎样才能完成你们小组的任务呢?‎ 师讲解统计方法:让每一名学生都说出自己活动的项目和时间,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然后小组整理数据,完成表格。‎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教师参与每个小组的活动,适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三、课内交流,展示成果 教师展示每个小组统计的结果。‎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都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每个同学每天锻炼的时间大约有60分,也就是1时左右。‎ 生2:我发现同学们比较喜欢的项目有跳绳、跑步、打乒乓球等。‎ 生3:我发现同学们写作业的时间多,做家务的时间少。‎ 生4:我发现同学们大部分喜欢在早晨和晚上锻炼身体。‎ 四、提出建议,统一认识 师:我们每天的时间是一定的,要想做好每项活动,要求怎样安排时间?‎ 生1:要合理地安排时间。‎ 生2:我们每天至少要安排1时的时间锻炼身体,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生3:我们要抓紧时间学习和锻炼,不浪费1分、1秒的时间。‎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每天要安排好各项活动的时间。国家十分重视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还专门下发了积极锻炼身体的通知,要求我们每天锻炼身体的时间不能少于1时,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好身体。‎ 五、活动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每天锻炼的时间有多长,只有合理安排时间,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下课后,同学们都要安排好自己学习和生活的时间,养成遵守作息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反思:‎ 总复习 文档顶端 第一课时 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P100练习二十相关练习 课时 目标 ‎1、整理、归纳本册教科书所学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有关知识间的联系。‎ ‎2‎ ‎、经历整理与复习所学知识的过程,初步学会一些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培养自觉整理与复习的意识和习惯。‎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概括能力,养成合作学习和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 重点 ‎1、经历整理与复习所学知识的过程,初步学会一些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 ‎2、掌握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读写方法、大小比较等知识。‎ 教学 难点 知识的系统整理 板书 设计 万以内数的认识 千米的认识 三位数的加减法 认识图形 有余数的除法 时、分、秒 收集与整理 教学 环节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复 备(手写)‎ 备注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这学期的新课学习已结束,从现在开始,我们将对本学期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复习。(板书课题)‎ 二、整理全册所学内容 ‎1、小组合作,初步整理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 ‎(2)想一想: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整理知识的方法把这些内容整理出来吗?怎样整理才能使这些内容比较清楚地展现出来呢?先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3)小组合作:小组内的同学商量一下,选择你们喜欢的方法整理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 整理要求:‎ A.整理结果要简洁、清晰、有条理。‎ B.整理完后,要能说出整理的过程。‎ ‎2、全班汇报交流、完善整理结果 ‎(1)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展示、交流整理的过程、结果。‎ ‎(2)结合展示、交流的过程,师生共同评价各组的整理情况:你喜欢哪种整理方法?为什么?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地方?哪些内容还需进一步调整?‎ ‎(3)根据评价结果,可选一种有代表性的板书。如:全册内容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 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 有余数的除法 计量单位长度单位:千米、毫米 时间单位:时、分、秒 认识图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统计 三、整理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 ‎1、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 ‎(1)出示数5555,从右往左,你能依次说出每一个数位上的“5”各表示多少吗?‎ ‎(2)填空: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百是(),10个千是()。‎ ‎(3)让学生做教科书131页第1题,然后交流。‎ ‎2、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九百九十八数到一千零一十二。‎ 一十一十地数,从一千九百八十数到二千一百。‎ 一百一百地数,从一千七百数到三千。‎ 一千一千地数,从一千数到一万。‎ ‎(2)写出3408后面的三个数和3001前面的三个数。‎ ‎(3)让学生做教科书135页第3题,并交流填的结果。‎ ‎3、读写方法 ‎(1)读出下列各数:教科书135页第1题。指名读,然后说一说:怎样读万以内的数。(特别强调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2)写出下列各数:教科书135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说一说: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4、大小比较 ‎(1)写出下列各数,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三千零二三百零二二千三百三千二百三千零二十 ‎(2)说一说万以内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3)做教科书第136页第5题。‎ ‎5、较大数的估计 一个数比400大得多,比2000少一些,这个数可能是:(在正确的数下打√)‎ ‎999 1380 1900 5000‎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疑惑?‎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数的运算 教学内容 P101练习二十相关练习 课时 目标 ‎1、经历整理与复习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三位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在整理和复习中初步感悟整理知识的方法和策略。‎ ‎3、在合作过程中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 重点 复习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 难点 理解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板书 设计 数的运算 ‎(1)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口算。‎ ‎(2)加、减法的估算。‎ ‎(3)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 ‎(4)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 环节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复 备(手写)‎ 备注 一、谈话引入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这节课我们接着复习有关数的运算。(板书课题:数的运算)让同学想一想,在本册中学习了哪些数的运算。‎ 学生经过回忆答出:‎ ‎(1)整十、整百数的加减法的口算。‎ ‎(2)加、减法的估算。‎ ‎(3)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 ‎(4)有余数的除法。‎ 二、整理复习数的运算 ‎1、复习口算 以卡片的形式出示教科书136页第8题。学生抢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复习估算 出示教科书131页第2题。375+287526-339‎ 教师:如果我们想知道它们的结果大约是多少,有办法吗?(估算)指名两人说出估算的结果,集体订正时,说估算过程。‎ 指出:估算时,要把每个数看成跟它接近的整百数进行口算,这是估算的方法。‎ ‎3、复习加、减法的笔算 教师:如果我们还想知道精确的结果,又该怎么办?(笔算)‎ 找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教师:看着黑板上的竖式,小朋友想一想,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当学生有了想法后,首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这时应留出充足的时间,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从而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经过讨论,小组统一认识,然后进行全班交流,估计会有以下说法:‎ ‎(1)首先要书写认真,相同数位对齐。‎ ‎(2)计算时应从个位加起或减起。‎ ‎(3)计算三位数加法时,哪一位上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下一位相加时不要忘了加上进位的“1”。‎ ‎(4)计算三位数减法时,哪一位上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上借“1”当“10”,和这一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经过讨论交流,全班统一认识。‎ ‎4、巩固练习 教师:小朋友们已经知道了在计算三位数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现在请大家计算下面的题目,完成教科书136页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复习有余数的除法 教师:小朋友们已经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了,下面有两道填空题,会填吗?‎ 出示教科书132页第5题。‎ 学生纷纷举手,指名回答。‎ 教师:有不同意见吗?你能根据这两句话列出算式吗?‎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写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时,指出列出的算式是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并让学生说出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我们应注意什么?为什么?‎ 强调: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必须小于除数。可结合两道填空题加深理解。‎ 三、综合练习 ‎1、教科书137页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教科书139页第16、1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疑惑?‎ 反思:‎ 第三课时 计量单位 教学内容 P102,练习二十相关练习 课时 目标 ‎1、经历整理与复习的过程, 进一步加深对时间单位:时、分、秒和长度单位千米、毫米的认识和理解,会运用时、分、秒之间的进率与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来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利用所学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在整理与复习中进一步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 重点 ‎1、能根据题意,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 ‎2、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 难点 能利用所学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 设计 计量单位 时分秒 1时=60分 1分=60秒 长度单位 千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解决问题 教学 环节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复 备(手写)‎ 备注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对本学期所学的计量单位进行整理与复习(板书:计量单位)想一想,本学期的计量单位包括了哪些内容?(出示全册知识结构图),在这些知识中你还有什么疑惑需要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二、整理复习时、分、秒 ‎(1)出示钟面,让学生仔细观察钟面,看能联想起哪些数学知识。‎ ‎(2)学生独立思考后在班内交流想法,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内容包括:‎ ‎①时针、分针、秒针的认识;‎ ‎②1时、1分、1秒在钟表上怎样规定的;‎ ‎③知道1时=60分,1分=60秒,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做练习,出示课本132页第3题。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再全班汇报交流。汇报时,重点说说自己的想法。w W w .x K b 1.c o M 三、整理复习长度单位 ‎(1)提问: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汇报交流,老师并板书:‎ 千米(1000)米(10)分米(10)厘米(10)毫米 ‎(2)做练习,出示第132页第4题。让学生独立观察图形,说说每个图形各呈现了什么。‎ 学生根据课本给出的信息,找出合适的长度单位。窗户宽120(),三峡大坝高185(),飞机每分飞行13(),小朋友每时步行3()。学生独立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后,在班内汇报交流,说说为什么这样填。‎ ‎(3)做练习第138页的第13题。让学生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四、解决问题 我们前面整理复习了时间单位、长度单位的有关知识,下面就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呈现课本第138页第15题。‎ A让学生仔细观察情景图,说说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B让学生思考,梅花鹿、长颈鹿的高各是多少?‎ C班内反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列式和答案,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D学生解决第15题的第(2)小题,并全班交流。‎ 五、全课小结 回忆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认识图形、统计 教学内容 P100练习二十相关练习 课时 目标 ‎1、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能正确区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通过对具体材料的统计,让学生再次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 教学 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整理和分析数据。‎ 教学 难点 区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解决问题。‎ 板书 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统计 教学 环节 教学流程(教学内容)‎ 复 备(手写)‎ 备注 一、谈话引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认识图形和统计。‎ 板书课题:认识图形、统计。‎ 二、复习认识图形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学期我们学习过哪些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电脑出示每种图形各两个,杂乱地排列。‎ 教师:根据你学过的有关图形的知识,能把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吗?‎ ‎1、复习长方形的特征 教师:结合刚才的分类,说一说你是怎样辨认长方形的。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哪些知识?‎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整理汇报。‎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 ‎(1)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 ‎(2)长方形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 ‎2、复习正方形的特征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1)正方形有四条边,四条边都相等,每一条边都叫做正方形的边。‎ ‎(2)正方形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 ‎3、复习平行四边形 教师:说一说平行四边形跟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不同。‎ 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理解即可,不做过高要求。‎ ‎4、巩固练习,加深提高 出示第133页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并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区分辨别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 三、复习统计 教师: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统计方面的知识?‎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 ‎(1)用画“√”或画“正”字的方法进行统计。‎ ‎(2)整理后的结果要用统计表和统计图表示出来。‎ 出示第133页第10题,再次经历统计过程:‎ ‎①使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整理数据。‎ ‎②把整理的结果填入统计表中。‎ ‎③完成统计图。‎ ‎④学生完成后,全班评价。‎ ‎⑤根据统计图和统计表,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如:二(1)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哪种活动的人最多?哪种最少?参加科技小组的比参加数学小组的多多少人?‎ 四、综合练习 ‎1、第133页第7、8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第135页第4题 ‎(1)引导学生分析,这个统计表共有几行?每行各表示什么意思?‎ ‎(2)怎样比较跳高的成绩?‎ ‎(3)怎样比较100 m跑的成绩?是用的时间短的跑得快还是用的时间长的跑得快?‎ ‎(4)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第138页第14题 先分析统计表,再提出数学问题 五、全课小结 回忆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 教学反思:‎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