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高中生物 种群数量的变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学习指导即时感悟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学习重点】
1.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2.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习难点】
2.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准确把握学习目标要求
【学习方法指导】
1、课前20分钟,依据自学指导,结合教材助读通读课本,边理解边搞好教材的勾画标记,初步掌握重点内容。构建知识体系,从整体上把握本课内容。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统计本组预习中存在的问题,由科代表统一反馈给老师。
方法是指导
【课前预习】
基础知识梳理(通过阅读课本P65~P69 页,独立完成)
[问题探讨]
1. n代细菌数量的计算公式Nn=_________,72小时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细菌数量应是=_________;X小时后应是=_________。
2.细菌种群种量按此速度繁殖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分析如果在一个培养基中,细菌的数量将如何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的方法
1 .数学模型是用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数学形式。
2 .表现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数学模型建构的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知识
要夯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形态?
6
4.以“问题探讨”中实验条件下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为例:
(1)算出一个细菌产生的后代在不同时间(min)的数量,完成下表:
时间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
180
数量
细菌数量/个
时间/min
(2)若用N表示细菌数量,n表示繁殖产生的细菌代数,
则计算细菌种群数量公式:________________。
(3)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图(画在右图):
二.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类型
(一)增长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结合课本两个实例,理解“J”型增长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建构种群数量“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①模型假设(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群数量
时间
②建立模型:如果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0,并且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那么:
公式:一年后种群数量N1=____________, 曲线:
两年后种群数量N2=____________,
t年后群数量Nt=_______________。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1)结合课本“生态学家高斯”的实验结果,理解“S”型增长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建构种群数量“S”型增长的数学模型
①模型假设(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群数量
时间
②建立模型:(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画在右图)
(3)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种群数量的稳定、波动和下降
1.影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1)自然因素: 、食物、 、传染病等。
(2)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
2.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_________________的,在__________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____________甚至_______。
三.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疑问】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
疑惑内容
6
探究一:一、数学模型的构建
1.数学模型建构的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数学公式和曲线图两类数学模型的优、缺点?
2.思考“J”型曲线中的“λ”表示什么,增长率怎么表示?
3、在自然界中“J”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原因是什么?
探究三:“S”型曲线分析:
1、(1)分别分析B点和D点时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情况。
B点:出生率_____死亡率; C点:出生率_____死亡率
D点:出生率_____死亡率。
(2)开始时,AB段数量增长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数量增长最快的是__________段,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D段增长速度变慢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D点达到最大值K值,K值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同一种群K值是固定不变的吗,为什么?
2.试用曲线图的形式表示出“S”型曲线增长率的变化。
先自主探究
再合作探究
6
4.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什么水平?为什么?
探究四: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
“S”型曲线
“J”型曲线
前提条件
种群增长率
有无K值
图像
【当堂达标】
1. 种群数量数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是( )
A.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B.观察并提出问题→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提出合理假设→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C.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
D.提出合理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事物的性质→实验或观察检验或修正数学形式
2.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S”型增长曲线表示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的制约
3. “食人鱼”是一种有极强生存能力的肉食鱼类,一旦进入自然生态水域,就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假如该物种进入某湖泊,下图中能准确表达其种群数量变化特点的曲线是( )。
4.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独立完成
6
A.种群的增长一般呈“J”型曲线
B.种群的增长一般呈“S”型曲线
C.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
D.种群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迁出、出生率、死亡率等
5.如右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时间
K
种群大小
①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②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6.右图是某一经济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请回答:
(1)图中表示的是种群增长的_____型曲线,表示K值的一点为_______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点是______________
(3)该种群的增长速度由缓慢逐渐加快是在迁入_____年后开始的,环境阻力增长是迁入第______年开始的。
(4)既要获得最大的捕捉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该使该动物的数量保持在图中哪一点所代表的水平上?_______
(5)第8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阻碍种群继续增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提升】请同学们整理本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你还有什么想告诉大家的吗?
【拓展延伸】
1.在什么情况下,种群中个体数目会呈指数增长( )
A.当只有食物受到限制时 B.当开始环境适合于这一个物种,但后来却不适合时
C.只有当捕猎者不存在时 D.只有在实验室中的理想条件下
2. 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 生态因素对该种群的影响没有作用
B. 种群的增长率保持相对稳定
C. 食物将不再是限制种群发展的因素
D. 出生率再也不会超过死亡率
6
3.右图为迁入一个新建的小牧场内的鼠群的生长曲线图。
试分析曲线中食物最有可能成为限制鼠群繁殖速度的一段是 ( )
A.CB段 B.DE段 C.EF段 D.BD段
4.右图中曲线Ⅱ表示的是牛被引入某孤岛后的种群数量变化。如果当初被引入的是羊,则羊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为 ( )
A.I B.Ⅲ C.IV D.V
5.某海滩黄泥螺种群现存量约3 000 t。正常状况下,每年该种群最多可增加300 t,为充分利用黄泥螺资源,又不影响可持续发展,理论上每年最多捕获黄泥螺的量为( )。
A. 3 000 t B. 165 t C. 1 500 t D. 不超过300 t
6.下图为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增长曲线,据图回答问题:
(1)A曲线呈_____型,表示种群在_______________环境中的增长。
(2)B曲线呈______型,表示种群在________________环境中增长,阴影部分表示________________。用达尔文进化理论解释,这是
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3)若“S”曲线表示某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增长曲线,那么,K点以后,曲线出现平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种群变动的曲线,解释为什么制药灭鼠在短期内能控制鼠害,但很快又会鼠灾泛滥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此,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达标
1C2A3A4D5B6 1)d (2)b (3)2 6
拓展延伸
1C2C3D4A5B6(1) J 无环境阻力下的增长 过度繁殖
(2) S 有环境阻力下的增长 环境阻力 生存斗争
(3 ) 0, 环境容纳量。
(4) 原因:①老鼠种群的抗药性增强;②毒杀一部分个体,剩余的个体数目在环境负荷量以 下,会以指数式增长,很快会恢复到原来数量。(其它也可)
措施:原则上是降低环境负载能力,无污染,具可行性。如①严密封储粮食;②清除生活垃圾;③生物防治,保护老鼠天敌等。(其他方法,符合以上原则即可)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