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6 课 五四爱国运动 导学案
【课标要求】概述五四运动的过程,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学习目标】1.掌握五四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和直接原因,认识五四运动由爆发到发展的过程,包括运动的主力和中心城市的变化;五四精神的内涵
2.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应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必须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这一宝贵精神财富。
【学习重点】五四运动的原因和影响
【学习难点】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
【自主学习】
一、五四运动的背景:
1.主要原因:一战爆发后,日本加快侵华步伐。1915年提出“ ”,妄图使中国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2.根本原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3.直接原因: 中国外交的失败,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4.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
5.阶级力量: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发展壮大。
二、五四运动的概况
1.第一阶段(爆发)
(1)中心:
(2)主力:
(3)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 ”、“打倒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还我青岛”
2.第二阶段(高潮)
(1)中心:由北京转到 。“ ”斗争把五四运动推向高潮。
(2)主力: 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初步胜利
(1)北京政府释放被捕学生。
(2)北京政府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3)中国代表拒绝在《 》上签字
三、五四精神
1.是一次伟大的 运动,体现出强烈的 和牺牲精神
2.五四运动也是一场传播 和 的新文化运动,体现出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3.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 ,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4.五四运动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延伸拓展】
.比较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点.
比较项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相同点
社会性质
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任务
反帝反封建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不同点
领导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5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群众基础
缺乏群众基础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结果和前途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失败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所属世界革命的范畴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特别提醒〗
(1)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大区别是领导阶级的不同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3)成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2.五四运动与辛亥革命的不同(特别关注广泛的群众基础)。
(1)指导思想不同:五四运动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辛亥革命则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
(2)革命性质和发展方向不同:辛亥革命的性质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其发展方向,其发展方向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五四运动则是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开端,其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
(3)革命主力不同:五四运动的主力是无产阶级;辛亥革命的主力是主力是民族资产阶级。
(4)领袖人物不同:五四运动的领袖人物是在十月革命影响下的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辛亥革命的领袖人物是资产阶级革命派。
(5)群众基础不同:五四运动有广大工人、学生和市民参加,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辛亥革命则脱离了群众。
(6)革命的彻底性不同:五四运动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则缺乏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精神。
(7)影响不同: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辛亥革命则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课堂达标训练】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
一、选择题
1.五四运动爆发的条件不包括( )
A.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B.工人阶级队伍的迅速壮大
C.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D.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下列图片出现在( )
A.新文化运动时 B.五四运动时
C.中日甲午战争时 D.太平天国运动时
3.巴黎和会上中国能够拒约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外交人员出色而有力的辩论和交涉
B.中国国内人民的反抗斗争给帝国主义和军阀政府巨大压力
C.国际社会的普遍同情
D.中国站在正义的立场上
4.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提出的斗争口号初步实现的有( )
①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②废除“二十一条”
5
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④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5.五四爱国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运动的新特点有( )
①先进知识分子起领导作用 ②无产阶级成为运动主力
③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 ④工商业者相继罢市
A.①②④ B.①② C.②④ D.②③④
6.五四运动有哪些精神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发扬?( )
①爱国 ②民主 ③罢学 ④追求真理 ⑤思想解放 ⑥科学
A.①②④⑤⑥ B.①③④⑤⑥ C.①③⑥ D.①②③⑤⑥
7.“试观此次学生运动,不过因被激而发,而于此甚短之期间,收绝伦之巨果,可知结合即强也。”这次运动是指( )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8.顾维钧:“尊敬的主席阁下,尊敬的各位代表,我……我……我很失望!……我很愤怒!我很愤怒!你们凭什么,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人,……我想问问,这样一份丧权辱国的和约谁能接受?所以,我们拒绝签字!材料中提到的和约是指( )
A.《开罗宣言》 B.《波茨坦公告》 C.《凡尔赛和约》 D.《九国公约》
9.读下图,你认为说法正确的是( )
①学生的爱国行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
②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③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
④上海的“三罢”斗争把五四运动推向了高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1919年“六三”以后,五四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了上海,工人阶级也在此登上了历史政治的舞台。这是因为( )
①上海是近代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 ②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相当强大 ③上海无产阶级觉悟最高 ④上海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11.1939年5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关报《解放》撰写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的文章。文章说:“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表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下列关于“新阶段”的表述正确
A.无产阶级开展社会主义革命 B.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中国革命
C.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彻底否定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国%@^教*育~出版网]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北京大学发行杂志多种,专以提倡过激派伪说。平时教授学生亦本此旨,此次罢学风潮,近因虽因政治问题发生,而其远因,未始不由此种学说有以致之……审查学生举动,几类俄国过激派之所为。”
5
——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
材料2:自北京大学学生发动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来革命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国内各界舆论,一致提倡。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致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
——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
请回答:
(1)材料1中的“伪说”和“罢学风潮”各指什么?
(2)材料1中的“近因”指什么?“远因”指什么?
(3)材料1与材料2对学生的态度有何不同?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课堂达标训练题参考答案
1.[思路解析]D项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不是五四运动的条件。[答案]D
2.[思路解析]1919年, 巴黎和会上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向大会提出的三点正义要求却遭到无理拒绝,北京学生提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 [答案]B
3.[思路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四个选项都是原因之一,但A、C、D都是次要主原因。 [答案]B
4.[思路解析]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主要表现在释放了被捕的爱国学生;罢免了卖国贼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答案]B
5.[思路解析]解答时应该用排除法,③比较好排除,这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①最具迷惑性,五四运动前后两个阶段都是由先进知识分子领导的,这是两个阶段的共性,而不是第二阶段的特点,所以也应当排除。[答案]C
6.[思路解析]罢学的精神不值得我们今天发扬。[答案]A
7.[思路解析]提练材料中的关键词“学生运动”。A、B、D都不是学生运动。
[答案]C
8.[思路解析]顾维钧是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这是他在大会上的发言,文中提到的和约是指《凡尔赛和约》,这是中国面对所有帝国主义国家,第一次说出的一个“不”字。[答案]C
9.[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即知题干的各选项全部正确。[答案]D
5
10.[思路解析]五四运动突破了爱国学生和知识分子的范围,发展成为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有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群众性的爱国运动。工人阶级也在此登上了历史政治的舞台。因为上海是近代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力量相当强大。③项“最”字错误,④项此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诞生。[答案]A教*育~出版网]
11.【答案】C[中^国教育%出版~网@*]
12.解析:解答第(1)问时,要注意这个文告是北洋军阀政府发布的,弄清楚“俄国过激派”指布尔什维克党,我们再来回答就容易了。第(2)问可结合五四运动出现的背景来回答。第(3)问则需要认真归纳材料1、2来解答。
答案:(1)“伪说”指社会主义学说;“罢学风潮”指五四运动。
(2)“近因”指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远因”指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先进知识分子宣传十月革命,启发了青年学生的觉悟,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3)材料1污蔑学生运动,材料2支持赞扬学生运动。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