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教养的途径劝学第2课时导学案(苏教版必修一)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获得教养的途径劝学第2课时导学案(苏教版必修一)》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获得教养的途径劝学第2课时导学案(苏教版必修一)‎ ‎【学习目标】‎ ‎1.借助资料能自行翻译第3小节。‎ ‎2.掌握、积累“备、功、跬、舍、黄泉、强、用”等文言常用实词;学习“焉、而”2个文言常用虚词;了解定语后置句。‎ ‎3.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4.背诵第3节。‎ ‎【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第3节 ‎(1)注音 跬(kuǐ)步          驽(nú)马         锲(qiè)而不舍 金石可镂(lòu)      蛇鳝(shàn)       骐骥(jì )‎ ‎2.翻译课文第3节,在文中划出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标出特殊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疏通文意。(提示: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参考书;注重联系语境)‎ ‎【预习反馈】‎ ‎1.指名背诵第1、2节。‎ ‎2.指名翻译课文第3节,其他同学纠错,并将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和文言现象分类记 在下面。‎ 归纳如下:‎ ‎(1)词类活用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上”名词用作状语,往上。“下”名词用作状语,往下。)‎ ‎(2)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式 4‎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②倒装句式 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之”助词,表定语后置。)  ‎ ‎(3)一词多义 而 ‎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表顺接,就,于是,连词)‎ 蟹六跪而二螯 (表并列,连词)‎ ‎(4)古今异义  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蟹六跪而二鳌  古义:腿,蟹腿;  今义:两腿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跪下。                                                                          ‎ ‎【合作探究】‎ ‎1.本文第3节用了哪几个比喻,它们内在的联系是什么?‎ ‎ 第3节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①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②接着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2.第3节论述角度和前文又有何不同?‎ 4‎ ‎(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的。)‎ ‎【总结提升】‎ 本文多次运用设喻论证的方法,看看作者的设喻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本文的设喻特点:‎ ‎①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②设喻方式多样:a.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b.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C.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③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a.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b.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C.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作用: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第3节。‎ ‎2.用“/”给下列划线部分断句,并翻译。‎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 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 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 燕相白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 ‎①     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 ‎ ‎ ‎                                                                             ‎ ‎②     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 4‎ ‎ ‎ ‎ ‎ ‎(① 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 晚上写信的时候,嫌蜡烛不亮,于是就对拿蜡烛的人说:“举烛!”‎ ‎② 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 说着就在信里误写上“举烛”两个字。“举烛”,并不是这封信里原来要说的意思。)‎ ‎ ‎ 附 翻译及段意:‎ 古时候,有个人从楚国的郢都写信给燕国的相国。这封信是在晚上写的。写信的时候,烛光不太亮,此人就对在一旁端蜡烛的仆人说:“举烛。”(把蜡烛举高一点)可是,因为他在专心致志地写信,嘴里说着举烛,也随手把“举烛”两个字写到信里去了。‎ 燕相收到信以后,看到信中“举烛”二字,琢磨了半天,自作聪明地说,这“举烛”二字太好了。举烛,就是倡行光明清正的政策;要倡行光明,就要举荐人才担任重任。燕相把这封信和自己的理解告诉了燕王,燕王也很高兴,并按燕相对“举烛”的理解,选拔贤能之才,治理国家。燕国治理得还真不错。‎ 国家是治理好了,但根本不是郢人写信的意思。现在的学者,大多像这样(断章取义,穿凿附会)。‎ ‎                                                                 ‎ 4‎

资料: 29.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