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弦定理教案及反思(人教必修五)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余弦定理教案及反思(人教必修五)》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余弦定理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五)》(第2版)第一章《解三角形》第一单元第二课《余弦定理》。通过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方法推导余弦定理,正确理解其结构特征和表现形式,解决“边、角、边”和“边、边、边”问题,初步体会余弦定理解决“边、边、角”,体会方程思想,激发学生探究数学,应用数学的潜能。‎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向量基本知识和正弦定理有关内容,对于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有了较进一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利用向量方法探求余弦定理,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总体上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不强,创造力较弱,看待与分析问题不深入,知识的系统性不完善,使得学生在余弦定理推导方法的探求上有一定的难度,在发掘出余弦定理的结构特征、表现形式的数学美时,能够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思想感情;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的本质,应用方程的思想去审视,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 三、设计思想 新课程的数学提倡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深刻地理解基本结论的本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力求对现实世界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作出判断;同时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向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化,从课堂的执行者向实施者、探究开发者转化。本课尽力追求新课程要求,利用师生的互动合作,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深刻地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的应用,激发学生探究数学、应用数学知识的潜能。‎ 四、教学目标 继续探索三角形的边长与角度间的具体量化关系、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现形式,体会向量方法推导余弦定理的思想;通过实践演算运用余弦定理解决“边、角、边”及“边、边、边”问题;深化与细化方程思想,理解余弦定理的本质。通过相关教学知识的联系性,理解事物间的普遍联系性。‎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余弦定理的发现过程及定理的应用;教学难点是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余弦定理的思路方法及余弦定理在应用求解三角形时的思路。‎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合作探究活动 学情分析与设计意图 知识 回顾 ‎1、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四种判断方法是什么?‎ ‎2、三角形的正弦定理内容,主要解决哪几类问题的三角形?‎ 回顾旧知,防止遗忘 创设 引入 你能判断下列三角形的类型吗?‎ ‎1、以3,4, 5为各边长的三角形是_____三角形 以2,3,4为各边长的三角形是_____三角形 以4,5,6为各边长的三角形是_____三角形 ‎2、在△ABC中a=8,b=5,∠c=60°,你能求c边长吗?‎ 引导学生从平面几何、实践作图方面进行估计判断。‎ 学生可能比较茫然,帮助学生分析相关内容,从多角度看待问题,用实践进行检验。‎ 提出 问题 你能够有更好的具体的量化方法吗?‎ 帮助学生从平面几何、三角函数、向量知识、坐标法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选择简洁的处理工具,引发学生的积极讨论。‎ 引导学生从相关知识入手,选择简洁的工具。‎ 合作探究 A B C 利用向量法推导余弦定理:‎ 如图:设,‎ 由三角形法则有 同理,让学生利用相同方法推导,‎ 学生对向量知识可能遗忘,注意复习;在利用数量积时,角度可能出现错误,出现不同的表示形式,让学生从错误中发现问题,巩固向量知识,明确向量工具的作用。同时,让学生明确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化未知为已知。‎ 归纳概括 余弦定理:‎ 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知识归纳比较,发现特征,加强识记 结构分析 观察余弦定理,指明了三边长与其中一角的具体关系,并发现a与A,b与B,C与c之间的对应表述,同时发现三边长的平方在余弦定理中同时出现 使学生明确对应关系,树立方程思想,解决“边、角、边”问题 知识联系 余弦定理的推论:‎ ‎   ‎ 解决“边、边、边”‎ 问题 方法应用 怎样准确地解答引入中的两个问题?‎ 怎样利用已知条件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用准确的量化关系去解决问题,用边长去判断三角形形状,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特例。‎ 知识应用 例1:在△ABC中,已知b=‎60cm,c=‎34cm,     A=41°,求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1°,边长精确到‎1cm)‎ 例2:在△ABC中,已知a=‎134.6cm,b=‎87.8cm,c=‎161.7cm,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1′)‎ 应用数学知识求解问题加强计算器的运算功能,同时,巩固好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知识,发现两种知识方法在解三角形中的综合应用。‎ 知识深化 例3:已知△ABC中求c边长 分析:(1)用正弦定理分析引导 ‎(2)应用余弦定理构造关于C的方程求解。‎ ‎(3)比较两种方法的利弊。能用正弦定理解决的问题均可以用余弦定理解决,更具有优越性。‎ 继续深化正弦、余弦定理,尤其是余弦定理的方程思想求解问题优越于余弦定理。并让学生初步发现“边、边、角”问题解法,为下节学习辅垫。‎ 练习检测 ‎1、某人站在山顶向下看一列车队向山脚驶来,他看见第一辆车与第二辆车的俯角差等于他看见第二辆与第三辆车的俯角差,则第一辆车与第二辆车的距离与第二辆车的距离之间关系为(  )‎ A:>     B:= ‎ C:<    D:大小不确定 ‎2、锐角△ABC中b=1,c=2,则a取值为(  )‎ A:(1,3)      B:(1,)  ‎ C:(,2)    D:(,)‎ ‎3、在△ABC中若有,你能判断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吗?若呢?‎ 用练习去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加强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课堂小结 ‎1、正弦、余弦定理各能解决哪些类型问题?各有什么利与弊?‎ ‎2、从本课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 通过知识回顾,使学生各自体会收获。‎ 板书设计 ‎1、推导余弦定理及其推论 ‎2、例3、例4‎ ‎3、练习指导 ‎4、小结投影正弦、余弦定理,比较它们理解知识 作业设计 ‎1、讨论余弦定理的其它解法设计思路。‎ ‎2、第11页A组3、4题 巩固知识 多角度看待问题 七、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应具有承上启下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既要兼顾前后知识的联系,又要使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重点,将新旧知识逐渐地融为一体,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系统。所以在余弦定理的表现方式、结构特征上重加指导,只有当学生正确地理解了余弦定理的本质,才能更好地应用求解问题。本课教学设计力求在型(模型、类型),质(实质、本质),思(思维、思想方法)上达到教学效果。本课之前学生已学习过三角函数,平面几何,平面向量、解析几何、正弦定理等与本课紧密联系的内容,使本课有了较多的处理工具,也使余弦定理的探讨有了更加简洁的工具。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抓住前后知识的联系,重视数学思想的教学,加深对数学概念本质的理解,认识数学与实际的联系,学会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强,创造力不足、看待问题不深入,很大原因在于学生的知识系统不够完善。因此本课运用联系的观点,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在提出问题、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示范引导,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进行重组拟合及提高,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良好知识结构。‎ 点评:‎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函数、平面几何、平面向量、正弦定理的基础上而设置的教学内容,因此本课的教学有较多的处理办法。李老师从解三角形的问题出发,提出解题需要,引发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定理证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平面几何、三角函数、向量知识、坐标法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注意分析思路,揭示蕴含在证明中的数学思想,最后引导学生用向量知识推导出公式,在给出余弦定理的三个等式和三个推论之后,又对知识进行了归纳比较,发现特征,便于学生识记,同时也指出了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殊情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层次。‎ 命题的应用是命题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学习命题的重要目的是应用命题去解决问题。所以,例题的精选、讲解是至关重要的。设计中的例1、例2是常规题,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求解问题,巩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知识。例3是已知两边一对角,求解三角形问题,可用正弦定理求之,也可用余弦定理求解,通过比较分析,突出了正、余弦定理的联系,深化了对两个定理的理解,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李老师在对例3解法的总结时,指出“能用正弦定理解决的问题均可以用余弦定理解决,更具有优越性。”这结论有点片面。‎ 本课在继承了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优点,结合新课程的要求进行改进和发展,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主线,发挥教师的设计者,组织者作用,在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摸索自己的学习方法。‎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