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市2016届高三历史第八次适应性试卷(有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云南昆明市2016届高三历史第八次适应性试卷(有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4、《荀子》 一书长期遭受冷遇,与《论语》、《孟子》注家蜂起,成为士人学子必读经典的盛况形成了强烈反差。这主要是因为荀子 A.“对舟民水”的民本思想 B.“天行有常”的唯物思想 C“礼法并用”的政治思想 D.推崇礼乐制度的复古思想 ‎25、公元前74年,22岁的昭帝病死,因其无后,群臣推举武帝唯一尚在世的儿子厂陵王刘胥继位,有人提出广陵王刘胥失德,不可以承宗庙,内朝大司马霍光遂以皇太后名义诏昌邑王刘贺继位,不久霍光等大臣又以失德的罪名废了刘贺,将时年十八岁的刘询从民间迎入宫中,于同年7月继位。这反映了 A.汉代帝位的传承中淡化嫡庶观念 B.中朝制度无法有效维护专制皇权 C.西汉时期宗法制度已经荡然无存 D.当时帝位传承中有民主评议机制 ‎26、东晋初立时,时人以“王与马,共天下”来形容王姓士族与皇帝司马睿之间的特殊关系;北宋名臣文彦博则认为皇帝应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程朱理学的影响 B.君主集权有所松弛 C.科举制度的完善 D.政治风气较为开放 ‎27、晋商和徽商形成于15世纪中叶到16世纪中叶,在17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初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经营范围涉及茶叶、食盐、瓷器、丝绸、粮食等各项贸易以及典当、票号等行业,到了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间,两大商帮受到冲击先后衰落。由此可知 A.商帮兴衰与全球经济变化联系紧密 B.地城性是制约商帮发展的重要因素 C.小农经济促进了商帮的持续性发展 D.政府政策是商帮兴衰的决定性原因 ‎28、讼师是宋代以来官方特许经营的行业,政府严格限制其参与诉讼的频次;1912年9月,中国颁布第一部由中央政府制定的律师法《律师暂行章程》,从此律师才在法律上获得了执业的正当性和身份的合法性。这反映出在中国 A.古代社会生活中法制观念淡薄 B.司法权始终是一种重要的政府权力 C.近代法治建设起步于辛亥革命 D.政治民主化是律师制度确立的前提 ‎29、在陈独秀提出“德先生”与“赛先生”的说法后,有人提出还应引进“费先生”(Philosophy)、“穆姑娘”(Morality),以哲学补科学之不足,以道德补民主之不足。这反映了当时 A.对西方的认识更加深入 B.认识到了新文化运动的不足 ‎ C.认识到西方文明的缺陷 D.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分歧 ‎30、与苏军在苏德战场坚守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的成功范例相比,中国军队的抗战虽然付出了巨大牺牲,但仍然没能守住一个想守住的大中城市。由此可推知 A.中国政府持久性抗战的部署 B.现代化水平制约中国抗战 C.苏联援助中国是获胜的关键 D.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影响 ‎31、中国在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经济的绝对产量和政府的税收、征购都上升了,而学者黄宗智却将此一时期中国的经济状态称为“没有发展的增长”。这说明这一时期 A.劳动生产率没有得到提高 B.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 C.政治运动干扰了农业生产 D.农业生产制约了工业发展 ‎32、罗马外事裁判官审理涉外案件时,既不能套用罗马公民法,也不能完全依照异邦人的法律,而是互相参照通融权衡,取得一些切实可行双方同意的解决方案,所以他们便称自己凭据的是万民通用之法,由此形成了万民法的概念。这反映了 A.万民法逐步取代公民法 B.万民法出现于帝国时期 C.罗马公民范围不断扩大 D.万民法具有灵活性特征 ‎33、在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中,故事情节的展开是以对文书词意的巧妙解读来推动的,而在《哈姆雷特》中,丹麦王子纠结于自己杀死现任君主的合法性和国家失去君主的可怕后果中,一再延宕自己的复仇。这反映了莎士比亚的思想倾向是 A.理性主义 B.人文主义 C.浪漫主义 D.契约精神 ‎34、应英国海军将领威廉• 蒙森的建议,从17世纪中期(1652年)至18世纪后期,英国实行了护航政策:在战争时期,国家主动向商船提供护航;在和平时期,商船在需要时向官方提出申请,官方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提供护航船只。这一政策 A.反映了英国已逐步掌握海上霸权 B.是英荷间矛盾进一步激化的产物 C.直接导致了三次英荷战争的爆发 D.说明英国大力推行海外殖民政策 ‎35、20世纪40年代各国对建立战后国际金融秩序进行讨论时,美国代表怀特认为收支赤字国在恢复经济的过程中应采取内部调整措施并配合一些外部的调整,不应该获得无限制条件的融资。这反映出 A.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思想遭到了质疑和反对 B.战后欧洲国家的恢复发展受到美国的阻碍 C.美国企图通过货币金融体系夺取世界霸权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缓和了欧美矛盾 ‎40、(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周初。秦统一前其含义有京师、国中、诸夏、中央之国等含义,但其核心则是指“诸夏”。“诸夏”与周人由服制而来的血缘亲疏有关,故有“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的相对变动状态。由此知:“中国”的意义不单指政治秩序,更反映了一种文化观念。于是在周人的观念里,天下就是由文化高的华夏诸邦和落后的蛮夷所组成。秦统一后直到近代以前,中国人的这种天下观除了更为明晰外,却无根本变化。奇怪的是:尽管古人早已有了“中国”观念,但秦、汉、唐、宋、清等王朝无一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也许对古人而言,王朝与国家算是同等的概念。‎ ‎——摘编自许章润、翟志勇《历史法学:家国天下》 ‎ 材料二 1864年《万国公法》在华翻译流传,主权国家观念为晚清士人所知。1873年,英、法、美、俄等国公使以五鞠躬礼觐见同治皇帝,呈递国书,中国传统的天朝体制被打破。并开始接受西方的“世界——国家”秋序。但真正让国人形成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则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后果。在当时的知识精英眼里,“世界仅有一国,则国家不能成立,国与国相峙而有我国”。随之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国家重构,但终归失败。于是,“民族国家是欧洲列强立国之本”成为主流共识。1912年初中华民国的建立则是这种共识在中国的第一次实现。此后,尽管历史颇有波折,但民族国家认同却越来越深入人心。‎ ‎——摘编自李帆、邱涛《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建设》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观念的特征。(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观念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变化的原因。(13分)‎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末至清代间气候与战争、朝代更替的关系表 时间段(公元)‎ 气候期 年数 战争数 战争频次 时代变迁重大历史事件 ‎850-875‎ 冷 ‎26‎ ‎10‎ ‎0.38‎ 唐末黄巢农民起义 ‎876-901‎ 暖 ‎7‎ ‎0.27‎ ‎26‎ ‎902-965‎ 冷 ‎64‎ ‎93‎ ‎1.39‎ 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混战,宋、辽、大理政权建立 ‎966-1109‎ 暖 ‎143‎ ‎169‎ ‎1.20‎ 西夏建立 ‎1110-1152‎ 冷 ‎43‎ ‎93‎ ‎2.16‎ 金建立,方腊农民起义,金灭辽,北宋 ‎1153-1193‎ 暖 ‎41‎ ‎41‎ ‎1.00‎ 金与南宋对峙 ‎1194-1302‎ 冷 ‎109‎ ‎252‎ ‎2.31‎ 蒙古崛起,灭西夏、金、大理、南宋,建立元朝 ‎1303-1353‎ 暖 ‎41‎ ‎41‎ ‎1.00‎ ‎1334-1359‎ 冷 ‎26‎ ‎90‎ ‎3.46‎ 元末农民起义 ‎1360-1447‎ 暖 ‎88‎ ‎189‎ ‎2.15‎ 明朝建立 ‎1583-1717‎ 冷 ‎135‎ ‎266‎ ‎1.97‎ 明末农民起义,清朝建立,明朝灭亡,三藩之乱 ‎1718-1805‎ 暖 ‎8‎ ‎72‎ ‎0.82‎ 康乾盛世 ‎1806-1912‎ 冷 ‎106‎ ‎204‎ ‎1.93‎ 太平天国起义,辛亥革命,清朝灭亡,民国建立 ‎——摘编自章典等著《气候变化与中国的战争、社会动乱和朝代变迁》‎ 根据以上材料,任选其中一个时期分析气候变化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影响。(要求:信息提取准确;史论结合)‎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光绪三十年(1904)殿试试题 一、“世局日变,任事需才,学堂、警察、交涉、工艺诸政,皆非不学之人所能董理。将欲任以繁剧,必先扩其闻见,陶成之责,是在长官,顾各省设馆课吏,多属具文。上以诚求,下以伪应,宜筹庸法,以振策之”。‎ 二、“汉唐以来兵制,以今日情势证之欤”。‎ 三、“古之理财,与各国之预算决算有异同否”。‎ 四、“士习之邪正,视乎教育之得失,古者司徒修明礼教,以选士、俊士、造士为任官之法。汉重明经,复设孝廉、贤良诸科,其时贾董之徒最称渊茂,东汉之士以节义相高,论者或病其清议标榜,果定评欤?唐初文学最盛,中叶而后,干进者至有求知己与温卷之名,隆替盛衰之故,试探其原。……今欲使四海之内,邪慝不兴,正学日著,其道何之从?”‎ ‎——摘编自一凡《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清末人才选拔的特点。(9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清末的考试制度。(6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大教学论》的这一副标题集中体现了夸美纽斯(1592~1670)对泛智教育的阐释。在他看来,所有人,无论他们处于何种地位、何种文化状况,不管是男是女,不管信仰何种宗教,都是可以教育的;所有人,无论智力高低,能力强弱,“受教育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他还列举了大量事实来驳斥“天性愚笨者不能受教育”的错误思想,并断言“人的智力生来虽有差异,但世界上找不到一个智力低到不能受教育的人”。由此,夸美纽斯提出了“人人均应受教育”“人人均须学习一切”的口号。教育要遵循儿童自然发展的天性,“自始至终要按学生的年龄及其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导”。夸美纽斯指出:“有些人是伶俐的,有些人是迟钝的;有些人是温柔和顺从的,有些人是强硬不屈的;有些人渴于求取知识,有些人较爱获得机械技巧。”教育对他们应当区别对待。因此,他要求学校教育“适合学生的年龄,凡是超出了他们理解的东西就不要给他们学习”。‎ ‎——摘编自杨光富《重温夸美纽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材料中体现的教育理念。(6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夸美纽斯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9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历史上的“航行自由”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7‎ 世纪荷兰法学家格劳修斯(Hugo Grotius)。格劳修斯提出世界海洋应该是“自由”的而不是受到某些国家控制的。这一关于“航行自由”的观点最终为世界各大国所接受。‎ 海权大国,不管是18-19世纪的英国还是现在的美国,都是航行自由的坚定拥护者。英国主张航行自由是为了推行自由贸易的经济政策;美国主张航行自由既为了确保经济扩张,也为了给美国海军提供在世界各地的“战略介入”,从而维持美国的海上霸权。17世纪的格劳修斯认识到沿海国家应对沿海水域拥有一定的主权,所以航行自由并不是绝对的。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期,国际上通行的规范是沿海国家可以拥有3海里的领海。这是基于所谓的“大炮射程原则”,即一国应对位于自己大炮射程以内的水域拥有控制权。但这一3海里的原则显然不适用于20世纪的现实。所以,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张12海里领海权。此外,国际社会也认识到沿海国家应对它们自己领海以内的资源具有开发与使用权。这些关于海洋权益的争辩最终反映在1982年谈判达成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上。‎ 美国“航行自由”政策的另一矛盾之处在于,美国宣称自己是唯一有意愿与能力维护航行自由这一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核心成分的国家,但与此同时,它却拒绝加入最能体现航行自由原则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请回答:‎ ‎(1)材料材料,指出“航行自由”概念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推行所谓公海“航行自由”政策的实质并说明原因。(9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朝乾隆皇帝年间,英国国王曾派遣马戛尔尼勋爵为正使的庞大使团出使中国, 这是中英外交史上第一次正式的官方交流。以下是双方官员相互传递信息的两则材料。‎ 材料一:英方所要表达的原意 最仁慈的英王陛下听说:贵国皇帝庆祝八十万寿的时候,本来准备着英国住广州的居民推派代表前往北京奉申祝敬,但据说该代表等未能如期派出,陛下感到十分遗憾。为了对贵国皇帝树立友谊,为了改进北京和伦敦两个王朝的友好往来,为了增进贵我双方臣民之间的商业关系,英王陛下特派遣参议官、贤明干练的马戛尔尼勋爵作为全权特使代表英王本人谒见中国皇帝,深望通过他来奠定两者之间的永久和好。‎ 材料二:中方官员翻译稿 英吉利总头目官管理贸易事百灵谨禀请天朝大人钧安,敬禀者我国王兼管三处地方,向有夷商来广贸易,素沐皇恩,今闻天朝大皇帝八旬万寿,未能遣使晋京叩祝,我国王心中惶恐不安,今我国王命亲信大臣,公选妥干贡使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唯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 ‎——以上材料均选自《信息传递与中国传统官僚的政治心理》‎ 请回答:‎ ‎(1)比较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两个文本的内容差异。(6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9分)‎ ‎40、(25分)‎ ‎(1)特征:具有传统和近代之分;具有政治文化双重内涵;观念的差异代表国家观的差异;观念的差异可反映不同的世界秩序;观念的转变与外来侵略有关;观念具有明显的政治效应。(12分)‎ ‎(2)变化:近代民族国家观取代王朝国家观。原因:西方国际法的影响;列强侵略及民族危机的加剧;有识之士的推动;民主革命的胜利;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13分)‎ ‎41、(12分)‎ ‎【解析】根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示例:1110—1152年,气候偏冷,自然环境不利于农业生产,粮食产量下降,从而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社会动荡,战争频发,如:方腊农民起义,金与辽及北宋之间的战争;1718—1805年,气候偏暖,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矛盾相对缓和,战争较少,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出现康乾盛世局面。(12分)‎ ‎45、(15分)‎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1)特点:要求注重时事,见识广博;要求熟悉中外历史;学以致用;通过考试选拔官员;注重德行。(任意三点可得9分)‎ ‎(2)评价:考试制度受到时局和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影响,注重时事,强调学以致用;但科举考试有很大的局限性,最终目的是选拔官员,功利性较强,不利于教育的普及,不注重自然科学知识,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必须改革。(6分)‎ ‎46、(15分)‎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1)理念: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育要遵循儿童发展的自身规律。(6分)‎ ‎(2)背景:资本主义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冲破神学的束缚,自然科学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盛行。(9分)‎ ‎47、(15分)‎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1)内容:海洋是自由的,不受任何国家控制;每个国家拥有一定的领海主权;沿海 国家对领海内的资源具有开发使用权。(6分)‎ ‎(2)实质:美国的公海“航行自由”政策是一种霸权主义行为,不是维护海洋的自由航行原则。原因:美国的航行自由政策是为了保护其经济利益;维护其唯一超级大国霸权地位;通过该政策打击潜在竞争对手的海上利益。(9分)‎ ‎48、(15分)‎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1)差异:英方的原意体现出平等观念,中方的翻译体现出等级差异;英方目的是为了发展正常的商业关系,而中方翻译稿内容体现朝贡关系。(6分) ‎ ‎(2)原因:文本差异体现出文明的不同,英国进入工业文明时期,而中国正处于农业文明的最后辉煌时期;文本差异也体现中西方对外政策,中国长期闭关锁国,而西方积极对外扩张;中国思想禁锢、封闭无知,未能及时察觉到外界环境变化对本国带来的威胁,而西方崇尚自由,平等思想。(9分)‎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