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市2018届高三语文一诊试题(有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四川绵阳市2018届高三语文一诊试题(有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9分,每小题3分)‎ 宋词中,词人频频以水入词,传情达意,主要是因为水与词的特质相通。‎ 词“以清切婉丽为宗”,水的运用使得这一盛行于秦楼楚馆的文体洗尽铅华,增添了一分清婉、灵动和含蓄。“诗庄词媚”,词较于诗有更多儿女情长、爱恨相思的描写,文入词更侧重内心对恋情的执着与迷惘,借助水这一意象,既突出恋人的柔情和恋情的纯洁,又显得含蓄蕴藉、缠绵悱恻。‎ 婉约词主言情,尚含蓄,涓涓细流恰可将那些要眇之情、凄迷之境娓娓道出,并将其表现得欲露而不露。即使是豪放词,也宜表达得沉绵深挚。流水恰可进行一种缓冲,使之于豪壮中更显沉咽缠绵、刚柔并济。‎ 水具有流动性和传递性,视线随着流水放射出去,心中百感也随之生发、释放。范仲淹的《苏幕遮》由天到地,由黄叶到秋水,接天连地的一江秋水,在带动词人视线移动的同时,更将思乡之情、羁旅之倦吟唱出来。‎ 水的绵绵不断常常带动着忧思情感的传递,水又是没有约束性的,象征着情感的一发不可收。“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去不断,来无际。”(欧阳修《千岁秋》)流水缠绵、源源不绝,激发人绵绵不断的情思,离人的目光、伊人的相思,都可以顺着流水延续千里。流动的水连接两地、贯通两心,分离的人可以以水传情,可以思接千里。‎ 古代交通不便,横亘于前的江河湖海是词人与恋人、友人的阻隔,也是与家乡、亲人的阻隔;同时,水也可以代指无法逾越的抽象意义上的阻碍或心灵隔阂,如故国、亡人、无法企及的爱情、对往昔的追忆等。‎ 山遥水远,音信难托,水的阻隔性令牵挂、思念无法传递,郁结于心,只有将这份怅惘诉诸流水,“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张先《碧牡丹>)。于是,常借助飞翔的大雁、水中的游鱼来逾越流水的阻碍,传递思念,“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晏殊《清平乐》)。‎ 水的流逝还极易引起词人的忧伤与感怀。淡烟流水,轻寒漠漠,心思纤密之人生无端闲愁;逝者如川,春秋代序,多愁善感之人感时伤怀,叹流年似水易逝,红颜如花易陨;滚滚江水,淘尽英雄豪杰,淘尽兴衰荣枯,豪放悲悯之人思接千古,叹世易时移,生故国之思。‎ 缪钺《论词》指出,词体的生发因其与自然之境界、人心之情感相应和,文章的体格、意象的选择都折射出作者的修养和品格。宋代士人经常通过描写开阔澄净的水面、晴朗空明的月色,来映衬自己的高洁人格、旷达胸襟和俊朗风神。在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正是一句“表里俱澄澈”,道出了士大夫的气节一一高洁傲岸、冰清玉洁。与此同时,当文人士子仕途偃蹇、报国无门时,静水流深也恰能抚慰他们失落受伤的心灵。‎ 有宋一朝,一方面士大夫过着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的风雅生活,另一方面,积贫积弱的 国情、险恶多变的仕途以及丈人柔弱敏感的情思,令他们有着无尽的慨叹,而水,恰以它的特点触发、传递和排遣着这些情思,作为一种独特的媒介频频出现在词作中。宋词也因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湿润的一卷。‎ ‎(摘自《思与格:宋词水意象的情感解读》,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让盛行于秦楼楚馆的词得以洗尽铅华,增添了清婉、灵动和含蓄之韵,这得益于“水”这一意象的运用。‎ B.文人词更侧重内心对恋情的执着与迷惘,借助“水”这一意象,既可突出恋情的纯洁,又显得含蓄蕴藉、缠绵悱恻。‎ C.“涓涓细流”可将要眇之情、凄迷之境娓娓道出,并将其表现得欲露而不露,这很符合婉约词“尚含蓄”的特征。‎ D.水具有流动性和传递性,视线随着流水放射出去,心中百感也随之生发,范仲淹《苏幕遮》中的情感正是因“水”而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水既可代指具体的与恋人、友人、亲人、家乡的阻隔,也可代指抽象意义上无法逾越的心灵隔阂。‎ B.牵挂、思念难以传递,郁结于心,因此可以逾越流水阻碍的大雁、游鱼就成为词人常用的传递思念的意象。‎ C.水的流逝极易引起词人的忧伤与感怀,虽说感怀的内容不尽相同,但都会给人以沉重而悲戚的感受。‎ D.意象的选择,能体现作者的修养和品格,如从“表里俱澄澈”中就能让人感知到张孝祥高洁傲岸的人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出自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作者借“水”这一意象将感情表达得沉绵深挚。‎ B.“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和“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有异曲同工之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情感的触动、生发、郁结于心。‎ C.流动的水可以连接两地,贯通两心,分离的人可以以水传情。如“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D.“水”是宋词中的高频意象之一,“水”的特征暗合了词体清切要眇的特质和宋代士人的高洁情操,也与宋词抒情的特点相通。‎ ‎【答案】‎ ‎1.D ‎2.C ‎3.B ‎【解析】‎ ‎1.‎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即可得到答案。‎ ‎2.‎ 试题分析:信息在原文倒数第三段,原文说“水的流逝还极易引起词人的忧伤与感怀。……心思纤密之人生无端闲愁;……多愁善感之人感时伤怀,叹流年似水易逝,红颜如花易陨;……豪放悲悯之人思接千古,叹世易时移,生故国之思”只是列举了几种情况,“都会给人以沉重而悲戚的感受”,无中生有。‎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注意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确定答案。‎ ‎3.‎ 试题分析:信息在原文第五段,作者以欧阳修《千岁秋》诗句为例是为了证明“水的绵绵不断常常带动着忧思情感的传递,水又是没有约束性的,象征着情感的一发不可收”这一观点,因此“情感的触动、生发、郁结于心”,错,应该是表现出“情感的一发不可收”。‎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解答时要注意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注意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4-6题。(12分)‎ 严耕望: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 余英时 ‎1973—1975年,严耕望是哈佛燕京社的访问学人。那时他已在中古政治制度史的领域内卓然成家。但在这期间,他仍然孜孜不倦地苦读。每天早晨在图书馆前面等着开门,下午图 书馆关门,他才离开。1979年春,严耕望应聘到耶鲁大学历史系担任访问教授。和哈佛时代一样,他天天早到晚退,伏案用功。哈佛和耶鲁两度共学,我亲身体认到耕望是将全副生命献给学问的人,真正达到了“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境界。他自己曾明白说过,他一生从不求多赚一分钱,也不想增加一分知名度,因此避开任何不必要的活动,以免浪费宝贵的光阴。1979年他在耶鲁的期间,正值大陆社会科学院代表团前来访问,我在家中接待代表团,邀请耕望与会,但他婉辞了,因为他坚守其“避开任何不必要的活动”的原则。这种“澹泊自甘、寂寞自守”的性格和他治学的勇猛精进、锲而不舍,恰好互为表里、刚柔相济。‎ 耕望的生命虽然彻底地与学问合一,但他既不是不晓事的书呆子,更无世人想象中那种专家学者的傲僻。相反的,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个最通情达理并且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的人。无论是对他的家人、师友、学生或同事,他都抱着一份诚挚的情意:任何人曾对他有过一点帮助,他都永志不忘。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读他那些大著作的序跋,便可以获得生动的印证。在学问方面,他一向持严格的标准,决不稍有假借。然而他在摘发别人的失误时却从无例外地隐去失误者的名字。他曾说,他一向以道家自处而以儒家待人,这是恰如其分的自我解剖。他从不争浮名和权位,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也低到无可再低,宾四师说他的性格“似为柔退”,这些确可以说是近于道家的,然而也未尝不与儒家相合。他平常表现在外的是“柔逊”,但在大原则上却持之甚坚,内心自有不可逾越的尺度。‎ 耕望的研究领域是制度史和历史地理。他的著作无一不从规模浩大、笼罩全面的研究中产生。以《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而言,表面上看来似为一种概括式的专史,但认真的读者一定会发现,书中每一章每一节都有精密考证的创获。不过他所做的是地毯式的全面考证,而不像多数考证那样,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全面考证必须建立在两个先决条件之上:第一、事前有周密的通盘计划,第二、从计划到执行需要长时期的持续努力。据我的大略估计,《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的完成先后越二十年;《唐代交通图考》更是惊人,几乎是半个世纪了。耕望的著作初看好像只是中国传统考证史学的延续,其实由于他一直注意现代社会科学的新观点,他的论断已不是传统史学所能范围。他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卷》便已参考了一部《各国地方政府》的中译本,《唐仆尚丞郎表》从传统一方面看固可说与清代徐松《登科记考>同属一类而精密过之。‎ 耕望论现代中国史学家,特别推崇陈垣、陈寅恪、吕思勉和宾四师为“四大家”。他于四大家的优点则能兼收并揽:他的规模弘大承自宾四师,辨析入微取诸陈寅恪,平实稳健尤似陈垣,有计划而持之以恒则接武吕思勉。他在史学上终能达到通博与专精相反相成的境界绝不是幸致的。‎ 苏东坡说:“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现代中国史学界没有人比耕望更能自用其才的了。陆象山说:“今天下学者,惟有两途:一途朴实,一途议论。”耕望木讷寡言,终其身与“议论”无缘,他走的是彻头彻尾的“朴实”的道路。‎ ‎(选自《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敬悼严耕望学长》,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严耕望一直注意现代社会科学的新观点,他的论断已超出了传统史学所能达到的范围,他的著作也不只是中国传统考证史学的延续。‎ B.严耕望终身致力于学问研究,他的每一项研究都经过精密、全面的论证,因此,他的著作问世都要经过多年甚至半个世纪的努力。‎ C.严耕望做学问“一向持严格的标准,决不稍有假借”,这说明严耕望在做学问研究时,自我要求很高,决不借助他人成果或资料。‎ D.本文弘扬严耕望做学问的朴实精神,反衬出当下学术界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社会现实以及在学术上贪图终南捷径的学者的浅薄。‎ E.作者引用苏东坡的话、陆象山的话,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恰当地评价了严耕望的成就和精神,能引起读者的深度思考。‎ ‎5.如何理解严耕望“以道家自处而以儒家待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6.请结合全文概括严耕望在史学研究上成就巨大的原因。(4分)‎ ‎【答案】‎ ‎4.CE ‎ ‎5.①所谓“以道家自处”是指严耕望“不争”“寡欲”的生活态度:性格柔退谦逊,不慕名利,甘于寂寞,对物质要求极低。②所谓“以儒家待人”是指他珍惜人情的忠恕心理:对人真挚、重情意、记恩,待人宽厚。(各2分)‎ ‎6.①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②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治学中;③治学严谨,决不稍有假借;④治学勇猛精进、锲而不舍;⑤做学问既能延续传统又能吸纳新观点;⑥兼收并揽四大家的优点。(每点1分,答对4点得满分)‎ ‎【解析】‎ ‎4.‎ 试题分析:C.“决不借助他人成果或资料”,对原文理解错误,“假借”在此句是“宽容”的意思,是说严耕望一向持严格的标准,不宽容错误;E 借“此”评价“成就和精神”有误,引用苏轼之语是为评价严耕望尽展其才,引用陆氏之语是为说明严耕望所走治学之路为“朴实”。‎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主人公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他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5.‎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常见的命题形式为: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意;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意思;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的意思。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对内涵比较丰富的语句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进行分析,答题步骤:抓关键词——上下勾连;对使用特殊表现手法的语句,就要抓住它使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答题步骤:还原手法+作用+情感(把握修辞——由表及里);对结构复杂的句子,对句子每一部分都要给以解释,答题步骤:复杂句子简单化+写关键解析+作用+情感。‎ ‎6.‎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明确答题范围是“全文”,那么就要通读全文,找到与严耕望从事史学研究的相关信息筛选出来,然后归纳。第一段中,“耕望是将全副生命献给学问的人”“这种‘澹泊自甘、寂寞自守’的性格和他治学的勇猛精进、锲而不舍,恰好互为表里、刚柔相济”,可以概括出严耕望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治学勇猛精进锲而不舍;第二段“在学问方面,他一向持严格的标准,决不稍有假借”,可以概括出他治学严谨,决不稍有假借;第三段“耕望的著作初看好像只是中国传统考证史学的延续,其实由于他一直注意现代社会科学的新观点,他的论断已不是传统史学所能范围”可以概括出他做学问既延续传统又吸纳新观点;第四段“他于四大家的优点则能兼收并揽”,可概括出他兼收四大家的优点。‎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仔细阅读题干要求,明确考查方向,找准相关的信息区间,认真研究相关信息区间的前后文,看清是否有与其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的语句、段落;需要提取的信息点理清之后,还要注意答案的加工整合,该分解的要分解、该合并的要合并、该概括的要概括,语句不完整的要添加完整,前后没有条理的要使之条理化,有些从文本中提取出来的词语表意不明确的,要使之明确化。尤其要注意将那些零散的、描写具体的信息材料,归纳并梳理成简明扼要高度概括的要点,不能什么都照抄原文。确实能摘抄的,也要适当加以转换。概括的内容往往不止一点,一定要分点列举、分条作答。‎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14分)‎ 蒲公英的歌唱 教育局来信了。‎ 老周拿着那个印着火红大字的牛皮纸信封,如拿着一颗不知道该怎么拆卸的炸弹。作为一个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校长,他从来没有遭遇到如此隆重的事情。此前,教育局要找他,都是一个电话,内容大多是让他协助调查邻校的打架事件或卖花团伙招未成年人上街行骗等事情。或者,就是严斥他那只有半个篮球场的校园体育设施不达标……‎ 他硬着头皮打开信封,以最坏的打算读完那份短短的信。信上说:六一儿童节将至,请贵校组织节目,参加区上的文艺调演。‎ 犹如大牢里的死刑犯,原以为接到的执行判决居然是无罪释放,差点没跳起来。他把信反复读了几遍,确信不是自己眼花了,一颗兴奋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 光高兴没用,当务之急,是得去找老师,弄出个好的节目,才不辜负上级。‎ 他赶紧进城到艺术馆,想去请那里的老师们帮忙。老师们都很忙,一听说连三百元一小时的课时费都交不起,而且还要坐两路公交再转火三轮才能到达他的学校,于是果断地拒绝了。整整一天,他得到的结果都一样,不同的只是有人听他说完而有人只听他说了一半或更少。‎ 晚上,错过末班车的老周走在雨后的大街上,心情像他的影子一样绝望。就在他不知道该向谁说说委屈的时候,从远处桥洞下传来一阵凄凉的吉它声,那声音如泣如诉,令他忍不住走了过去,看见琴声起处,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蹲在桥墩旁,脚边乱七八糟地躺着一堆酒瓶。‎ 他小心地走过去,那人也只当他是一阵风,没有理会,继续弹着吉它并唱起歌,那歌是老周从没听过的,讲的是一个失去女儿的父亲在大地上流浪却再也找不到那个可爱的小天使。老周也是一个女儿的爸爸,特别能引起共鸣,听着听着,不觉已是泪流满面。‎ 因着这几滴泪,他们接上话来,并一直聊了起来,到天明时,老周已大体明白对方是个音乐家,因为女儿得了脑癌不治身亡而痛不欲生,四处漂泊地想挣脱痛苦,而且,老周还知道并坚信,这是天可怜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 他扛着老天送来的老师回到学校,等了一整天,老师才醒,虽然说话依旧有些颠三倒四,但大至能明白老周的请求,于是爽快地答应了。几天后,写出了一首歌曲,歌词大意是讲一个不知道父母是谁的蒲公英在星空下寻找人生的答案,并且发出为什么只有美丽的鲜花才有明天的感叹。但最终,蒲公英看到普照的阳光,并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它落地生根,开枝散叶,长成一株美丽的生命。‎ 老周很喜欢这首歌,曲调很美,歌词的意境与学校孩子们的心境相契合,当然,最令他喜欢的还是蒲公英的结局。‎ 没有伴奏,音乐家为他们设计了无伴奏童声合唱。经过几天的排练,杂乱失控的声音,便被天籁般流畅和谐的演唱所代替。仓库改造的学校,有史以来第一次传出了悠扬的歌声。‎ 为了配得起这歌声,老周花血本为孩子们订制了一套城里孩子们穿的校服,浅蓝的裙子白色的衬衣,把小家伙们包装得鲜亮整齐。为此,他推迟了给老师们发工资,但老师们并没像以往那样不高兴,纷纷说,这事,值得支持。‎ 演出那天,一个跑野的家长开着他的金杯车把孩子们送到演出的剧场门口,音乐家也破天荒理了发,换了身干净的衣服,帅气地坐在副驾驶座上。看着二十几天的辛苦终于结出了果实,老周脸红红的,眼亮亮的,微笑着,一语不发。‎ 当老周走进剧场去签到时,负责签到的张科长很困惑地问:你们怎么来了?‎ ‎“我们收到通知来的。”老周既兴奋,又有些惴惴不安地递上通知。‎ 科长把通知捻过来,像检验伪钞一般仔细看了一遍,然后一拍脑门说:“发错了,这是谁干的?明明是通知你们限期关闭学校,怎么装成文艺调演通知了?这不是乱弹琴吗?”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揿她飘了回去。他不知道该怎么向孩子们解释这次不知是自己还是别人犯的错误,他觉得这比让他结束办了多年但终于还是没修成正果的学校更让他难过。‎ 远处飘来一阵蒲公英的吟唱,那是他的孩子们在做最后一次练习,周围路过的人们都感叹:这歌真好听啊!‎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教育局来信了”开篇,看似突兀,实则颇具匠心:不仅交待了事件的起因,还起到了吸引读者的效果。‎ B.借老周找老师碰壁的遭遇,作者批评了艺术馆老师的冷漠,也呼吁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给弱势群体更多的支持。‎ C.因为音乐家的歌声里有对孩子的“爱”,所以老周坚信音乐家是“天可怜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 D.“一拍脑门”这一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出科长在认真检查通知单发现自己工作的疏忽与失误后的尴尬与歉疚。‎ E.小说有多处精彩的比喻,如“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软地飘了回去”“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等。‎ ‎8.小说标题有何意蕴?请简要概括。(3分)‎ ‎9.有人说小说的结局设计得很成功,你同意吗?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理由。(6分)‎ ‎【答案】‎ ‎7.A3分,C2分,B1分。‎ ‎8.①指歌曲里的蒲公英的诉说歌唱;②民工子弟们的歌唱;③民工子弟们的歌声里的倾诉(诉求、呼声)。 (每点1分)‎ ‎9.同意。①从故事情节上看,小说的结尾“蒲公英的歌唱”照应了标题和开头,使小说结构紧凑、脉络清晰,合情合理; ②从写作技巧上看,不知情的孩子们和已定的结局形成了巨大反差,具有悲剧美; ③从艺术效果上看,小说以歌声结束,孩子们歌声越美越动听,‎ 越是牵动读者的心,孩子们的命运值得关注,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④从主题上看,小说以悲剧结局,旨在真实地反映出现实生活中民工子弟学校处境的艰难,唤起人们的思考和关注,极具警醒意义。(每点2分,答对3点得满分。)‎ 不同意。可从小说的结局太过残酷,缺少积极的正能量等角度进行阐释,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7.‎ ‎【考点定位】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小说中语言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小说中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事件理清小说情节。(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全文思想主旨。(3)找出描写人物的段落和语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征及心理。(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揣摩挖掘内涵。(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8.‎ 试题分析:从表层来看,是实指,就是指流浪音乐家为打工子弟小学写的歌词内容。从深层含义来看,流浪音乐家笔下的“蒲公英”不知道父母,看不到明天,就像民工子弟们,生活没有保障,学校随时都会关闭,所以从象征意义来看,蒲公英象征了民工子弟,“蒲公英的歌唱”指的就是民工子弟的歌唱;正如文中所说的“歌词的意境与学校孩子们的心境相契合”,歌词倾诉的内容也正是民工子弟要倾诉的。‎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这类题目解答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看标题内容,包括标题的本义和深层含义:是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第二思考与主旨的关系:是否文眼,能否揭示主旨,阐明文章中心,能否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是否是作者的情感的触发点;第三如果是写人的文章,要思考与人物的关系:能否表明人物性格,是否显示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态度。第四看修辞手法:是否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第五,综合上述思考所得总结出答案。‎ ‎9.‎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判断一则小说的结局是有悖常理还是构思精妙,我们可以从小说的情节、主题、人物塑造情况入手来分析。从结构上讲,如果小说的结局与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浑然一体,那就是好的结局,反之则不佳;从深化主题的角度讲,如果小说的结局能够升华文章的主旨,就是好的结局,反之不佳;从塑造人物的角度讲,如果小说的结局能够使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则是好的结局,反之不佳。‎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孙沔,字元规,越州会稽人。中进士第,补赵州司理参军。跌荡自放,不守士节,然材猛过人。‎ 时宰相吕夷简求罢,仁宗优诏弗许。沔上书言:“自夷简当国,黜忠言,废直道,及以使相出镇许昌,乃荐王随、陈尧叟代己。才庸负重,谋议不协,忿争中堂,取笑多士,政事寝废。又以张士逊冠台席,士逊本乏远识,至隳国事。盖夷简不进贤为社稷远图,但引不若己者为自固之计,欲使陛下知辅相之位非己不可,冀复思己而召用也。陛下果召夷简还,自大名入秉朝政,于兹三年,不更一事。以姑息为安,以避谤为智,虽尽南山之竹,不足书其罪也。”书闻,帝不之罪,议者喜其謇切。‎ 知庆州。元昊死,诸将欲乘其隙,大举灭之。沔日:“乘危伐丧,非中国体。”徙秦州,时侬智高反,沔入见,帝以秦事勉之。对日:“臣虽老,然秦州不足烦圣虑,陛下当以岭南为忧也。臣睹贼势方张,官军朝夕当有败奏。”明日,闻蒋偕死,帝谕执政日:“南事诚如沔所料。”又迁观文殿学士、知并州。而谏官吴及、御史沈起奏沔淫纵无检,守杭及并所为不法,乃徙寿州。 ‎ 诏按其迹,而使者奏:“在杭州,沔爱许明所藏郭虔晖画鹰图,明不以献。初,明父祷水仙大王庙生明,故幼名“大王儿”。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在并州,私役使吏卒,往来青州、麟州市卖纱、绢、药物。官庭列大梃,或以暴怒击诉事者,尝剔取盗足后筋,断之。”奏至,乃徙宁国节度副使,监司坐失察,皆被绌。(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七》,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 B.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 C.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 D.沔即捕按明/僭称王/取其画/刺配之/及沔罢去/明诣提点刑狱/断一臂自讼/乃得释。‎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字,又称表字,旧时男子20岁时行冠礼,在本名以外另起表德行或与本名意义有关的字,而古代女子无需取字。‎ B.中堂,为唐、宋时中书省政事堂之简称,因宰相办公于此而成宰相之别名。今多指悬于客厅的一种书、画形式。‎ C.社稷,即土神和谷神,护佑农耕。古时以农为本,“本固则邦宁”,君主设坛祭祀二神,社稷遂成国家之代称。‎ D.学士,即求学之士或饱学之士,入朝多为顾问秘书之臣。唐、宋时设翰林学士之职,因接近皇帝,往往参预机要。‎ ‎12.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沔敢于直谏。曾上书指斥宰相吕夷简推荐平庸之人担任宰相,孙沔也因此被贬谪。‎ B.孙沔不趁人之危。元昊去世,众人主张乘机攻打,但孙沔认为这样做有失国家体统。‎ C.孙沔假公济私。他在并州任职期间,私下役使官吏士卒,买卖物品,从中牟取私利。‎ D.孙沔性情残暴。暴怒时在公堂之上痛殴前来诉事的人;更有甚者,对盗贼使用酷刑。‎ ‎13.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姑息为安,以避谤为智,虽尽南山之竹,不足书其罪也。‎ ‎(2)奏至,乃徙宁国节度副使,监司坐失察,皆被绌。‎ ‎【答案】‎ ‎10.B ‎11.A ‎12.A ‎13.(1)以姑息纵容为安定,以逃避批评为明智。即使用完南山的竹子(制成的竹简),也不能够写完他的罪过啊。 (5分)‎ ‎(2)奏章送达,就将(孙沔)降为宁国节度副使,监司因为失察获罪,全部被贬。(5分)‎ ‎【解析】‎ ‎10.‎ 试题分析:画线句子的上文说“沔爱许明所藏郭虔晖画鹰图,明不以献”“明父祷水仙大王庙生明,故幼名‘大王儿’”,由此可推断,画线句子中“明僭称王”不能断开,可排除C项和D项。“断一臂自讼”,和“断一臂/自讼”的区别在于前者更能体现“自讼”的艰难,故不应断开,排除A项。‎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 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11.‎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化常识的考核的题目,在大纲卷中出现后一直是课标中的必考题。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以后还会坚持。文言的选文是人物传记,那主要的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12.‎ 试题分析:A项“孙沔也因此被贬谪”说法错误,信息在原文第二段结尾处,对应的原文为:“书闻,帝不之罪,议者喜其謇切。”据此可知,皇上并没有治孙沔的罪。‎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在文意的理解,一般没有赏析的内容。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言中经常省略主语,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语,区分“人物”,总体关照段首的“时间”、“地点”,区分“事件”表述是否错误等。‎ ‎13.‎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注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尤其要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如:(1)“避谤”,逃避批评;“智”,明智;“虽”,即使;“尽”,动词,用完。(2)“徒”,降职;“坐”,因为……获罪;“绌”,贬官。‎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留”“删”“调”“换”“补”。对古今异义的词 语、古代是单音节词语现代是双音节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地名、人名、器物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删”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删”,对省略的内容要补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孙沔,字元规,越州会稽人。中进士,补(正式担任)赵州司理参军。性格放纵狂妄,不遵守士节礼义,但是才能与凶猛的性格超过一般人。‎ 当时宰相吕夷简上书自求罢免,仁宗下诏书褒奖,没有答应(他)。孙沔上书说:“自从吕夷简当宰相,废黜罢免说忠言走正道的人,等到他以使相的身份去镇守许昌时,就推荐王随、陈尧叟代替自己担任宰相。(王随、陈尧叟)才干平庸却担负重任,(他们)的谋略与议事不和,在中堂之上忿怒相争,被百官取笑,(导致)政事被搁置荒废。又用张士逊担任宰相,士逊原本就缺乏远见,以致于对待国事懒散、懈怠。吕夷简之所以不推举贤能的人来为国家做长远的打算,只推荐不如自己的人作为巩固自己地位的计策,是想让陛下知道宰相的位子非他不可,希望再次想到他而征召任用他。陛下果真召令夷简回来,自吕夷简(吕夷简曾在大名为官,在此代指吕夷简)执掌朝政,到如今已经三年,没有更改一事。把姑息纵容当作安定的(手段),把逃避批评当作明智(的举动)。即使用完南山的竹子(制成的竹简),也不能够写完他的罪过啊。”看过奏章后,皇上帝没有加罪于他,议论者喜欢他的正直恳切。‎ 掌管庆州。元昊死后,将领们想乘着这个机会,大举消灭元昊的国家。孙沔说:“乘人之危攻打有丧事的国家,有失中国的体统。” 调任秦州,当时侬智高反叛,孙沔入朝觐见,皇帝用秦州的事务鼓励他。孙沔回答说:“我虽然年纪大了,然而秦州的事不用陛下担忧,陛下应当以岭南为忧。我观察到岭南贼寇的势力正嚣张,官军早晚会有打败仗的消息上奏。”第二天,奏报蒋偕战死,皇帝对执政大臣说:“岭南的事确实如孙沔所预料的那样。”又升任(孙沔)为观文殿学士、执掌并州。但是谏官吴及、御史沈起上奏孙沔荒淫放纵不加检点,主管杭州与并州时所做的事不符合法度,于是将(孙沔)调至寿州。‎ 皇帝下诏令审查他的行迹,使者上奏:“在杭州,孙沔喜爱许明所收藏的《鹰图》,许明不愿意献(给他)。当初,许明的父亲在水仙大王庙祈祷才生了许明,因此小时候叫‘大王儿’。孙沔立即以僭越称王的罪名抓捕了许明,拿走了《鹰图》,并将许明刺字发配。等到孙沔罢去后,许明到提点刑狱处,断一条胳膊为自己诉讼,才得以释放。在并州,孙沔私自役使吏卒,往来青州、麟州买卖纱、绢、药物。在公堂之上摆放大棒,有时因为暴怒而痛殴前来诉事的人,曾经剔取盗贼的脚后筋,将其弄断。”奏章送达,就将(孙沔)降为宁国节度副使,监司(负有监察责任的官吏)也因为失察获罪,全部被贬。‎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金·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赢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①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 注:①“岂不怀归”出自中李白通过 , 两句,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 ‎(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 ‎【答案】(1)(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善假于物(也) ‎ ‎(3)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解析】‎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从历年高考题来看,名篇名句考查的内容基本上诗词文兼顾,立足课内,也涉及少量课外名句。从考查的倾向来看,主要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警策作用的哲理句。所考的名句,有一定的迷惑性,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因此提倡考生备考中首先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然后要立足于“写”,避免会背不会写的情况。‎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国庆期间,交警部门加大了对“在高速公路上违法占用应急车道”行为的查处力度,长此以往,占用现象一定能得到有效遏制。‎ ‎②获得本届奥运会女排最有价值球员称号的朱婷,面对铺天盖地的鲜花和掌声,安之若素,展示出了难得的冷静。‎ ‎③鲁迅著作的很多封面设计都选择了“素封面”:除了书名和作者题签外,不着一墨。这样的留白大巧若拙,意味无穷。‎ ‎④韩国的诸多市场分析师认为,受三星手机召回事件影响,苹果公司将有机会改变苹果7目前不瘟不火的销售状况。‎ ‎⑤越发成熟的他,不屑于浪费时间向别人证明自己,而喜欢好整以暇地在旁边观察事物的发展,等待适合出击的机会。‎ A.①③B.③⑤C.②④D.②⑤‎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①长此以往:指长久这样下去,会有不好的结果。②安之若素,表示对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视若平常,毫不在意。现也指对错误言论或事物不闻不问,听之任之。③大巧若拙,指真正灵巧的人看起来很简单。也指一种艺术境界,类似于写意,几笔就能为妙传神。④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恰到好处。也可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火爆。⑤好整以暇,既严整有序又从容不迫的样子,起初用于形容军队,后也可以用于个人。‎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其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本题采用的是独立辨析形式,指向明确,所选成语皆是常用常见易误成语,难度不大。‎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立体化作战的望远镜集群,不但能提升我国在天文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还能广泛应用于导航、定位、航天、深空探测。‎ B.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说:“每年‘双‎11’‎成功的标志就是创新,我们每年都会去想很多新主意的方式,来做今年‘双‎11’‎的创新。”‎ C.近日,社会各界人士聚集在革命军事博物馆,观看“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以历史追溯者的目光重温历史。‎ D.被誉为“绵阳的维多利亚港”的三江码头整体建筑自从完工以后,美丽绵阳又多了一个公共旅游景点、一张城市宣传名片。‎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出现多重定 语或多重状语,就要考虑是否存在语序不当;如果出现长定语就要考虑是否淹没了中心词造成成分残缺;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 ‎19.填入下列一段文字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随着智能设备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移动端使用人数将大幅上升,会成为新互联网用户的主力,①,在带宽速度和硬件设备的不断革新之下,利用移动设备就②完成几乎所有今日在电脑上才可以完成的任务。③,腾讯已将集团的发展重点从QQ转移到微信,这④标志着移动端将会是未来用户的主要活跃点,⑤在更多传感器和物联网的支持下,移动端的优势也会更加明显。‎ ‎①‎ ‎②‎ ‎③‎ ‎④‎ ‎⑤‎ A 所以 能 当前 ‎/‎ 然而 B 因此 会 现在 就 当然 C 同时 可以 目前 更 而 D ‎/‎ 能够 日前 也 于是 ‎【答案】C ‎【解析】‎ ‎【名师点睛】本题的综合性比较强,既考查到了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又考查到辨析词语,而且对词语的考查既涉及实词又涉及虚词,有一定的难度。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快速阅读整段文字,把握语段的整体意思;然后在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句和句之间的关系,看前后句中是否有关联词语;再根据上下文语句内容的关系、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运用什么关联词语,同时还要注意哪些关联词语应是成对出现的,如果在句中使用则必须前后呼应。‎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5分)‎ 总结实践经验以便于传授,是谚语的一个主要性能, ① 。谚语还有一个性能,就是传授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某种认识。这种认识,可以是一种判断,如“众人是圣人”“同行是冤家”; ② ,如“巧言不如直道,能说不如能行”“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 ③ ,如“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七十二行,种田为王”;有的是嘲讽或揭露,如“财主门前孝子多”“玉皇拜财神,有钱大三级”,等等。‎ ‎【答案】①但并不是它唯一的性能 ②也可以是一种比较(选择) ③有的是赞扬或歌颂(写对一处给1分,写对两处给2分,写对三处给5分)‎ ‎【解析】‎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找准话题。在文段所提供的语境中,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角度应保持一致,而不能混杂。其次考虑语境的和谐。一个文段所描述的画面、环境、情调、氛围、风格应和谐统一,所体现出来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景致应契合,才能感染读者。再次注意逻辑事理。在语言表达中,应该注意上下文、前后文之间的对应和呼应,若前面说到一种情况,后面就须与之照应统一,不能顾此失彼,自相矛盾。‎ ‎21.请用简洁语言概括“学习金字塔”所反映的规律,并据此为老师的教学提出一条建议。(6分)‎ ‎【答案】规律:①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平均学习保持率各不不同; ②采用听讲、阅读等被动的学习方法,平均学习保持率较低;采用小组讨论、实际演练等主动学习方法,平均学习保持率较高。③学习者参与度越高,主动性越强,平均学习保持率越高。(每点2分,答对两点4分)‎ 建议:老师在教学中不宜采用纯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要多给学生讨论、演练、实践的机会。 (2分)‎ ‎【解析】‎ 试题分析:图表中间用粗黑线分成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学习方法有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这一部分的学习方法主要是学生在被动接受;下半部分学习方法有讨论、实践、‎ 教授给他人,这一部分的学习方法强调的是主动积极参与。从图表来看,越是排在金字塔底部的学习方法“平均学习保持率”越高,这也就说明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平均学习保持率不同,越是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越好。第二问要求答出建议,考生可根据学习金字塔上下两部分比较得出的结果来谈。‎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类题目,有两问,第一问考查表文转换,要求将表格中反映的内容写成文字,这一问比较简单,考生直接按图表内容叙述清楚得出结论就可以。注意语言客观、简洁。第二问根据图表写建议,这是表文转换的常见题型,解答时一定要兼顾表格中的各个要素,首先要读清图表的标题注释,明确对象、内容,然后分析数据变化,找规律,最后根据第一问得出的规律写出建议,注意用词准确。‎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日前,有学者撰文称:四大名著不适合儿童阅读一一《水浒传》讲打家劫舍,《三国演义》充斥阴谋诡计,《西游记》宣扬虚无主义,《红楼梦》大讲色空幻灭。这个观点引起了激烈讨论,有人撰文反驳:学者所指的负面内容并非四大名著的主旨,在整体上,四大名著何其大雅,负面影响何其微小;相比之下,社会复杂,人心难测,现实环境给孩子带来的消极影响远胜四大名著。‎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名著并无“孩子”“成人”之别 ‎9月26日‎,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四大名著”适合孩子阅读吗?》,认为四大名著及部分国外经典不适合孩子看,引发网友热议。‎ 秦院长之所以有这样看法,是因其认为孩子心智不甚成熟,无法充分理解书中错综复杂的价值观,他解释道:“《水浒传》里满是打家劫舍,落草为寇,占山为王。《三国演义》中充斥阴谋诡计,权术心机,尔虞我诈。《西游记》根本上讲述的是佛法和人生,远非孩子所能理解。《红楼梦》‘色、空、幻、灭’的主题可能会影响他们对未来生活预期。”这种想法相当有市场。初学汉字的孩子并无足够能力阅读这些著作,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更容易望文生义地附会、误读。不少家长往往抱着聊胜于无的心态鼓励孩子阅读经典,殊不知在难以卒读的状态下,揠苗助长只会滋长儿童的厌学情绪,从而事与愿违。现实中有许多类似案例,秦院长从教育角度进行了一番思考,这也是问题看似“老套”却备受关注的原因所在。‎ 然而过分强调阅读必须与人的心智发展程度相匹配,也容易遁入误区。阅读的目的在于传递新知、为读者开辟新世界。我们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知识需求,阅读与自身发展程度相匹配的著作有其必要,但这不是阅读的主要功能,阅读要求读者不满足于现状,它理应成为 打开精神束缚的钥匙,现实生活中却有不少学者、家长鼓吹令其成为枷锁,这就与阅读的启蒙功能背道而驰了。如同面对那些对成人世界充满好奇的儿童一样,我们要做的不是竭尽所能地让成人世界继续保持神秘,而是要以儿童能接受的方式为他们逐步揭去成人世界的面纱,从而消除他们的偏执与恐惧。‎ 将名著硬生生划分为“成人的”和“孩子的”既不符合实际,也低估了孩子的理解能力。教导为人处世的道理不是名著所要承担的唯一责任,同样是《三国演义》,在成年人看来不过充斥着阴谋诡计,孩子却更容易为其中一个个生趣盎然的故事所吸引。“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带给孩子的不是欺诈之术,而是故事波澜曲折的趣味。不少学者担心《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等情节会令孩子变得叛逆,却不知儿童本就对背后的各种世界观不感兴趣,他们喜欢的是“脑洞大开”的奇思妙想:可大可小的如意金箍棒、八卦炉中炼出的火眼金睛、扇灭火焰山的芭蕉扇等。孩子与成年人的差别决定了他们在阅读时会各取所需,认为带“成人色彩”的名著将败坏孩子的道德只是想当然的推断,这一推断恰恰反映了部分学者和家长对孩子个性缺乏尊重。阅读是一桩乐事,孩子必须有选择读物的自主权,希望通过制定一份“无害”的阅读书目从而让孩子在限定框架内成长,这种做法不啻将名著贬低为行为守则,抹杀了名著的真正价值。孩子能够阅读名著,也必须通过阅读名著来汲取人生智慧,名著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只有通过阅读经典才能培养起他们卓尔不群的品格。‎ 在不具备基本理解能力的前提下贸然阅读名著,自然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可只要孩子有兴趣就应该鼓励他们自由阅读。宋代的程颢曾说:“读书要玩味。”涉世未深的孩子最初可能对书籍内容存有误解,可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他们便会自觉返归书籍,完善认识、更新体验,名著在不知不觉间成了他们审察、体悟人生的媒介,这种阅读体验绝不是普通书籍所能满足的。名著并无“孩子”“成人”之别,名著恰恰是沟通孩子与成人世界的桥梁。‎ ‎【解析】‎ 瑕:《水浒传》讲打家劫舍,《三国演义》充斥阴谋诡计,《西游记》宣扬虚无主义,《红楼梦》大讲色空幻灭——思想内容上的负面影响,当然还有语言上的深奥。 ‎ 瑜:《水浒传》的义气,《三国演义》的智慧,《西游记》的执着,《红楼梦》的真情。还有文学艺术,还有传统文化,还有语言传承……‎ 阅读是儿童成长的重要路径,即便那些“瑕”影响孩子,但成长不能在真空中,唯有在现实中磨练才能真正成长。孩子在这样的阅读中提升辨析能力、是非判断能力,才是真正的儿童阅读。 ‎ 立意参考:辩证地看待四大名著,名著阅读无长幼,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儿童阅读,名著 阅读有扬弃……‎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本题在命题在要求上表述为“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与2016全国卷三的作文要求的表述一致,是任务驱动型作文,或者说是情景评论文写作。而非普通的材料作文或者话题作文。因此首先就事论事,然后适当挖掘传承传统文化,或者挖掘阅读之于孩子的成长的意义。‎ 要想使文章写得新颖与深刻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达成: ‎ ‎(1)“纵向追问”:‎ ‎①四大名著对儿童负面影响从何而来? ‎ ‎——其本身在思想内容上具有一定负面性;儿童对正面负面影响的辨别力差,缺乏扬弃的能力,儿童容易受到各种影响。 ‎ ‎②阅读四大名著,对儿童而言,还有那些影响?其中负面的、正面的是什么? ——负面:文字比较深奥,影响儿童阅读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 正面:依然有更多的正面的思想品性的影响,文化之美、文学艺术之美、语言之美„„ 相比之下,正面的更多,影响更大。 ‎ ‎③儿童的阅读价值何在?儿童需要什么样的阅读读本? ‎ ‎——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提升文化素养和个人修养,传承文化,促成儿童成长。 ‎ 儿童阅读读本应该多样化,不仅仅有童话。四大名著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理应一代代传承。 ‎ 阅读作为儿童成长的路径之一,不应该只有童话般的真空,而应该还有直抵现实的小说,才能让儿童在磨练中真正成长。 ‎ ‎④如何消除儿童阅读四大名著带来的负面影响? ‎ ‎——引导儿童辨析真善美,辨析作品中的正与负。引导儿童学会扬弃。 ‎ ‎(2)横向联想 :‎ ‎①由四大名著联想到《诗经》中的爱情诗 ‎ ‎②由四大名著联想到童话故事,童话故事里也有正反两种形象,比如狼外婆。 ‎ ‎③由四大名著联想到流行歌曲,儿童听过不少,好些还会唱,其间不乏有“低俗”。 ‎ ‎④有四大名著的负面影响,联想到社会现实的负面影响。 ‎ ‎——皆有两面,如果怕负面影响,儿童则无书可读,故不能因噎废食。 ‎ ‎(3)分类分解 ‎ ‎①儿童阅读四大名著对儿童的正负面影响分类 负面:思想内容、语言 ‎ 正面:思想类容、语言、文化、文学艺术 ‎ ‎②阅读的价值分类 ‎ 培养阅读兴趣、拓展阅读面、提升阅读能力、丰富内心世界、提升修养、促成儿童成长。‎ ‎ ③儿童阅读路径分类A.自由、自主式 ‎ B.家长、教师和儿童共读式 ‎ C.家长、老师引导、指导下的自主阅读 „„ ‎ ‎——儿童需要家长、教师一起共读,更需要家长、老师的引导与指导下的自主阅读。 ‎ ‎(4)巧取角度 ‎ 较好的角度有二:A.阅读风雨伴成长。B.因噎废食何来传承?与其因噎废食不如扬弃传承。 ‎ 两相比较,“阅读风雨伴成长”新颖一些,不容易撞脸。建议选择。‎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