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语文11月月考试题(三)(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湖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语文11月月考试题(三)(含解析)》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语文试题(附中版)-‎ 炎德·英才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月考试卷(三)‎ 语 文 命题人:厉行威 曾文锋 吴彩霞 丁中一 谢朝春 刘海涛 审题人:谢朝春 刘海涛 本试题卷共8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经历了长达数千年不间断的发展过程。中华传统文化蕴藏着生生不息的自我更新能力,能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获得新生。今天,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中华传统文化面临新的挑战。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解答的时代课题。‎ 众所周知,文化是民族自身的烙印。在形成一个民族的诸多因素中,地缘、血缘因素都不如文化来得重要。这个观点虽然是现代西方的社会学家和民族学家提出来的,但事实上,中华民族的先贤早就有所认识。例如,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可见,孔子并不是从地缘、血缘的角度来认同周王朝的,而是着眼于文化。那么,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特性是什么呢?应该说是以人为本。‎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人类自身创造力的民族。火是人类最早掌握的自然力。古希腊人认为火种是普罗米修斯从天庭盗来馈赠给人类的,而中华民族的先民则认为取火方法是他们中的一员——燧人氏发明的。这非常典型地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的精神差异:西方人把崇拜的目光投向天庭,中国人则对自身的力量充满了自信。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不是匍匐在诸神脚下的可怜虫,更不是生来就负有原罪的天国弃儿,相反,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人的道德准则并非来自神的诫命,而是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智慧也并非来自神的启示,而是源于人的内心。先秦的诸子百家虽然议论蜂起,有的甚至势若水火,但他们都以人为思考的主要对象,其智慧大都是关于人生的智慧。这种思维方式为中华传统文化打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当其他民族对各路神灵的至高权威顶礼膜拜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把人间的圣贤当作崇敬和效仿的对象;当其他民族把人生的最高目标设定为入天国以求永生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以“立德、立功、立言”等生前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当其他民族从宗教感情中寻求灵魂的净化或愉悦时,中华民族的先民则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心和幸福感。‎ 既然中华民族的先民以人为万物之本,他们的理想国就在人间。孔子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栖栖遑遑,席不暇暖;庄子热爱个体生命,对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也抱着爱惜态度。如果说儒家更注重整个民族和社会的群体利益,那么,庄子更重视的就是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尊严。儒、道两家相辅相成,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他们对人生价值的把握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心理。显然,这种文化心理既有丰富内涵,又有积极意义,可以滋润当代中国人的心灵。‎ 对于当代中国人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宝贵遗产需要我们继 承:一是重视自然环境的生命观,以“民胞物与”的态度看待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二是既重物质又重精神的价值观,不会在追求物质文明时丧失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三是既重视群体又重视个体的道德观,儒家的大公无私与道家的个性自由形成互补;四是见贤思齐的学习态度,随时准备学习其他文化的长处;五是见隐知微的忧患意识,重视国家和民族可能面临的祸患而绝不讳疾忌医。今天,西方文化依然风靡全球并对其他文化强势入侵,许多民族都对如何维护本民族的文化忧心忡忡,我们当然也不例外。既然如此,我们在努力学习其他民族文化优长的同时,更要从本民族的文化遗产中汲取宝贵的精神资源。只有当我们在这两方面都取得成就时,才能打造出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软实力,进而为实现全人类的美好未来作出更大贡献。‎ ‎(摘编自莫砺锋《以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心灵》,2017年6月20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几千年不间断地发展,中华民族有了生生不息的自我更新能力,并最终获得了新生。‎ B.中华的先贤早就认识到,形成一个民族的诸多因素中,地缘、血缘因素加起来都不如文化因素来得重要。‎ C.中西方传统文化对生命认知完全不同,中华先民效仿圣贤求得生前建树,西方膜拜神灵求得死后入天国。‎ D.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特性是以人为本,理想国就在人间,以儒、道两家为代表,都有对人生价值的把握。‎ ‎1.D(A.偷换概念。据原文,中华传统文化“能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获得新生”,此“新生”是传承意义上的创新;说“最终获得了新生”,此“新生”则有焕然重获新生的意思。B.外加信息。据原文,“地缘、血缘因素都不如文化来得重要”,并无“加起来”的意思。C.过于绝对。据原文,“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人类自身创造力的民族”,是说“认识最早”,即便是“对生命的认知”,也没说“完全不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旨在阐释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当代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B.文章兼用事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将中西方传统文化作比较,论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特性应是以人为本。‎ C.文章通过剖析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即人的精神崇拜、道德准则等源自人还是神,阐明中华文化的先进性。‎ D.文章比较论述儒、道两家均以人为本,其思想同中有异而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 ‎2.C(外加信息。据原文,“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人类自身创造力的民族”,不能借此说“中华文化的先进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化是一个民族自身的烙印,孔子从文化的角度来认同周王朝,支持了这一历史观。‎ B.中西方传统文化的精神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火种来源认知的不同表现得最为典型。‎ C.中华先民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心幸福感,与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心理有很大关系。‎ D.需要我们继承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五个方面的宝贵遗产,其核心应是人生价值的把握。‎ ‎3.B(曲解文意。据原文,古希腊人认为火种是普罗米修斯从天庭盗来馈赠给人类的,而中华民族的先民则认为取火方法是燧人氏发明的,“这非常典型地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的精神差异”,而说“火种来源认知的不同表现得最为典型”是曲解文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稀粥南北味 张抗抗 稀粥在中国,犹如长江黄河,源远流长。‎ 稀粥对于许多中国人,亦如生命之源泉,一锅一勺一点一滴,从中生长出精血气力、聪明才智,还顺便喝出来的许多陈规积习。‎ 少年时代在杭州,江浙地方的人爱吃泡饭。把剩下的大米饭搅松,用水烧开,就是泡饭。泡饭里有锅底的饭锅巴,吃起来很香。佐以酱瓜、腐乳和油炸蚕豆,最好有几块油煎咸带鱼,就是普通人家价廉物美的享受了。江南一带,泡饭也就是稀饭,家家离不开泡饭,与北方人爱喝稀粥的习性并无二致。‎ 外婆住在江南腹地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外婆家爱喝白米粥,煮粥必用粳米。用粳米烧的粥又粘又稠,开了锅,厨房里便雾气蒙蒙地飘起阵阵粥香,听着灶上锅里咕嘟咕嘟白米翻滚的声音,像是有人唱歌。熄火后的粥是不能马上就喝的,微微地闷上一阵,待粥锅四边翘起了一圈薄薄的白膜,粥面上结成一层白亮白亮的薄壳,粥米已变得极其柔软几乎融化,粥才成其为粥。那样的白米粥,天然地清爽可口,就像是白芍药加百合再加莲子熬出来的汁。温热地喝下去,似乎五脏六腑都被清洗了一遍。‎ 我们家早也喝粥,晚也喝粥,而且总是见锅见底地一抢而空。南方人喝粥就是喝粥,有些单调,不像北方人那样,还就着馒头烙饼什么的。那个时候,稀粥对于我来说,多半出于家传的习惯,别无选择,所以偶尔也抱怨早上喝粥肚子容易饿,晚上喝粥总要起夜。外婆就皱着眉头,用筷子轻轻敲着碗边说:“小孩不懂事,早十几年,一户人家吃三年粥,就可买上一亩田呢,你外公家的房产地产,就是这样省吃俭用挣下来的……”外婆喝粥有个习惯,她喝饱了以后,放下筷子,必得用舌头把粘在粥碗四边的粥汤舔干净,干净得就像一只没用过的碗,那时外婆的粥才算是真正喝完。‎ 当我在寒冷的北大荒原野上啃着冻窝头、掰着黑面馒头时,我开始思念外婆的白米粥。白米粥在东北称作大米粥,连队的食堂极偶然才炮制一回,通常是作为病号饭,必须经过分场大夫和连首长的批准,才能得此优待。后来我有了一个小家,待后院菜园子的豌豆成熟,剥出一粒粒翡翠般的新鲜豆子,再向农场的老职工讨些大米,熬上一锅粥,待粥快熟时,把豌豆掺进去,再加上弄来的一点白糖,便成了江南一带著名的豌豆糖粥。一时馋倒连队的杭州老乡,纷纷如蝗虫拥入我的茅屋,一锅粥顿时告罄,就差没像我外婆那样把锅舔净了。‎ 在当时年年吃返销粮的北大荒,所有以粗粮制作的主食里,唯有粥还是可以接受并且较为容易适应的——这就是大碴子粥和小米粥。‎ 大碴子,其实就是把玉米粒轧成几瓣约如绿豆大小的干玉米碎粒。用一口大锅把玉米碴子添上水,急火煮开锅,改为文火焖。焖的时间越长,碴子就熬得越烂,越烂吃起来就越香。等到粥香四溢,开锅揭盖,眼前金光灿烂,一派辉煌,盛在碗里,如捧着个金碗,很新奇也很庄严。大碴子粥米粒饱满又实沉,咬下去富有弹性和韧劲,嚼起来挺过瘾。从每一粒碴子里熬出的粘稠浆汁,散发着秋天田野上成熟庄稼的气息,洋溢着北方汉子的那种粗犷和力量。‎ 煮大碴子粥必须在碴子下锅时,放上一种长粒的饭豆。那种豆子紫色粉色白色还带花纹,五光十色的令人眼花缭乱。五彩的豆子在锅里微微胀裂,沉浮在金色的粥汤里,如玉盘上镶嵌的宝石……‎ 小米粥喝起来感觉要温柔些细腻些,且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易被人体吸收,是北方妇女生小孩坐月子和哺乳期的最佳食品。在北大荒农场的土炕上生下我儿时,有农场职工的家属送来一袋小米。靠着这袋小米,我度过了那一段艰难的日子。每天,几乎每餐每顿,我喝的都是小米粥。在挂满白霜的土屋里,冰凉的手捧起一碗黄澄澄冒着热气的小米粥,我觉得自己还有足够的力量活下去。热粥一滴滴温热我的身体烤干我的眼泪暖透我的心,我不再害怕 不再畏惧。我第一次发现,原来稀粥远非仅仅具有外婆赋予它的功能,它可以承载人生,可以疏导痛苦,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命运。‎ 多年后回广东老家探亲,稀粥竟以我从未见过的丰富绚丽——绿的菜叶红的肉丁黑褐色带花纹的松花蛋和金黄色的海米,衬以米粒雪白的底色,就像一幅点彩派的斑斓绘画,呈现在我面前。街头巷尾到处都有粥摊或粥挑子,燃得旺旺的炉火上,熬得稀烂的薄薄的粥汤正咕咕冒泡,一边摆放整齐的粥碗里,分别码着新鲜的生鱼片、生鸡片或生肉片,任顾客选用。确定了某一种,摊主便从锅里舀起一勺滚烫的薄粥,对着碗里的生鱼片浇下去,借着沸腾的稀粥的热量,生鱼片很快烫熟,再加少许精盐、胡椒粉和味精,用筷子翻动搅拌一会儿,一碗美味的鱼生粥就炮制而成。粥米入口便化,回味无穷;鱼片鲜嫩可口,滑而不腻。一碗粥喝下去,周身通达舒畅,与世无争,别无他求。我在广州吃过烧鹅乳猪,却独独忘不了这几角钱一碗的鱼生粥或鸡丝粥。却有几位外国朋友,闻粥色变,发表意见说,为人一世,最不喜欢喝稀粥,也不能理解中国人对于粥的爱好。‎ 而我,喜欢喝在这块土地上所能喝到的或精致或粗糙或富丽或简朴的各式各样的粥。‎ ‎(选自《张抗抗散文》,有删改)‎ ‎4.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吃稀粥的生活片断,以小见大,反映出人生的阅历和世情的嬗变,以及自己对稀粥的特殊情感。‎ B.文中生动再现粥的烧制和模样、人吃粥的情形和积习,而老乡如蝗虫般拥入茅屋喝“豌豆糖粥”的细节,主要表现了粥的味美。‎ C.文章写北方人就着馒头烙饼喝粥最简,写北大荒喝大碴子粥和小米粥最详,这样处理可见作者的匠心,有直达人心的艺术魅力。‎ D.行文围绕喝粥展开故事,最后着落在广东人喝粥上,稀粥从未见过的丰富绚丽,既表现了粥的美味,也让人对美好生活有了憧憬。‎ ‎4.B(“主要表现了粥的味美”错,主要表现了那个年代物质匮乏。)‎ ‎5.文章始末写“稀粥南味”,中间穿插“稀粥北味”。请简要赏析这样写的好处。(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①脉络清晰。作者走南闯北,依序展开南北喝粥的经历。(1分)②主旨凸显。北大荒的粥更能承载人生,影响命运,故设置为文章的主体部分,使主旨有张力。(2分)③前后呼应。稀粥南味有别于稀粥北味,更清爽香鲜可口,始末都写“稀粥南味”,更具回味,结构也显整饬。(2分) ‎ ‎6.结合全文,简说对“稀粥对于许多中国人,亦如生命之源泉”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①稀粥,南北方人通吃,从中生长出精血气力和聪明才智。②喝粥的本质也许源于贫穷,但借此解决了生计问题。③物质不再匮乏的今天,喝粥成为习俗,饱含温情和情趣。④中国人对于粥有独特的爱好;外国朋友不喜喝粥也不能理解。(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斗士和教育家,尤其是他创造的北大辉煌,历来为人所敬仰。‎ 他上任不久,就向全校发表演说,倡导教育救国论,号召学生们踏实地研究学问,不要追求当官。同时在管理中革故鼎新,将北京大学那一套封建腐朽的条例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使北大成为鲁迅所说的“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 蔡元培深知,要振兴一所大学,仅靠思想与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注重人本,师资才是最关键的。他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的当日,就力劝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考虑到出任文 科学长需要一定资历方能通过,蔡元培甚至为陈杜撰了履历,使他顺利地到北大任教。梁漱溟投考北大未被录取,他在《东方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讲佛教哲学的文章《究元决疑论》,蔡元培看了认为是“一家之言”,就破格请他来北大任教,讲印度哲学。这一年,梁漱溟年仅24岁。‎ 蔡元培执掌北大之后,强调自己的治校方针是:“依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在蔡先生这种办学方针的指引下,那时北大不但聘请“左派”和激进派人士李大钊、陈独秀当教授,请西服革履的章士钊、胡适当教授,还聘身穿马褂、拖着一条长辫的复辟派人物辜鸿铭来教英国文学,喜谈怪论的国学家黄侃,甚至连赞助袁世凯称帝和筹安会发起人之一的刘师培,也登上了北大教坛。特别是“性博士”张竞生,被封建卫道士辱骂为“四大文妖”之一,在半封闭半蒙昧的中国,张竞生的言论绝对算得上惊世骇俗,也被蔡元培延揽来北大讲“美的人生观”。‎ 蔡元培当北大校长期间所做最骇人听闻的事是开放女禁。那时有一个勇敢的女生王兰向蔡先生请求入学,蔡元培就让她到北大当了旁听生。这件事当时轰动了全北大、全北京。此后招生时,就允许女生和男生一样地应考了。这是男女同校的开始,后来各大学都兼收女生了。‎ 北大学术上的争论颇多,蔡元培均能很好地处理各方关系,连最顽固的、拖着一条长辫的教授辜鸿铭也对蔡校长深为钦佩。1917年,蔡元培出版了《石头记索隐》一书,提出《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的概念。由于恰逢五四时期,人们“反对满清”的情怀甚重,因此这本书在当时得到了广泛传播。1921年,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矛头直指蔡元培。他毫不客气地指出蔡的索隐是牵强附会的“大笨伯猜笨谜”的方法。胡适为了推翻蔡元培的观点,曾到处寻找录有曹雪芹身世的《四松堂集》这本书。就在他求而不得、心灰意冷、近乎绝望的时候,蔡元培却托朋友为他借到了此书。胡适根据书中的史料记载,更加充分地证明了自己关于《红楼梦》是“曹雪芹自述”的说法。在蔡元培的影响与治理下,北大容纳了各派的学说和思想,空气新鲜得很。特别是教师们对于学术争论的态度,都颇具大师风范。如有一次钱玄同在讲课,对面教室里黄侃也在讲课。黄侃大骂钱玄同的观点如何如何荒谬,不合古训;而钱玄同则毫不在乎这些,你讲你的,我讲我的。‎ 蔡元培的两袖清风,不为自己置一物,是有口皆碑的。1935年9月7日,蒋梦麟等联名给蔡元培祝寿,提出要为一生清廉,直至晚年仍全家租赁房屋,连藏书的地方都没有的老校长造一所“可以住家藏书的屋”。后来这个计划虽然由于抗战全面爆发而未能付诸实现,但反映了北大师生对蔡元培的深深敬爱之情。‎ ‎1940年3月5日,蔡元培在香港病逝。蒋介石在重庆主持公祭,红都延安则举行各界追悼大会。毛泽东在唁电中称其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蒋梦麟的挽联是“大德垂后世,中国一完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蔡元培一生的真实写照。‎ ‎(摘编自刘继兴《兼容并包 雅量似海:一代人师蔡元培》)‎ ‎7.下列对蔡元培执掌北大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注重人本和师资,破格聘请陈独秀、梁漱溟任教,体现了蔡元培振兴北大的完美追求。‎ 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使激进派、保守派,甚至“性博士”都被延揽在北大登坛讲课。‎ C.开放女禁,允许女生旁听,进而女生也可应考,由此开男女同校之先风,其影响深远。‎ D.开展学术争鸣,黄侃在课堂上大骂钱玄同观点不合古训,钱不以为意,一派大师风范。‎ ‎7.A(聘请陈独秀,为之造假履历,虽为权宜之计,难言“振兴北大的完美追求”。)‎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斗士和教育家,尤其是他担任过北大校长,所以更为人敬仰。‎ B.蔡元培上任伊始即发表演说,号召学生潜心研究学问,不要追求当官,由此造就北大 的辉煌。‎ C.蔡元培治校方针自成一格,既循世界各大学通例,又具独创性,北大由是得以荟萃各路精英。‎ D.蔡元培知行合一,践行兼容并包主义,为胡适借来《四松堂集》一书,充分体现其雅量高致。‎ E.学界楷模蔡元培病逝,不同党派分别举行相关悼唁活动,体现了他当时在知识界的巨大影响。‎ ‎8.DE(A.强加因果。“为人敬仰”不是因为“他担任过北大校长”,而是他创造了北大的辉煌。B.归因偏颇。造就北大的辉煌有多个条件和原因,不仅因他发表了一个演说;“上任伊始”也欠准确。C.自我矛盾。原文说“治校方针”是“依世界各大学通例”,“自成一格”就不成立,“具独创性”文中亦无依据。)‎ ‎9.请概括说明蔡元培“两袖清风”与“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之间的关系。(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二者之间有因果(或条件)关系。(1分)蔡元培一心在公,奉献教育,治校理念进步,造就北大辉煌,故能成为学界泰斗;(1分)蔡元培两袖清风,不谋己私、道德高尚,故能成为人世楷模。(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贞吉,字孟静,内江人。六岁日诵书一卷。及长,以博洽名,最善王守仁学。举嘉靖十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时方士初进用,贞吉请求真儒赞大业。执政不怿,因请急归。还朝迁中允,掌司业事。‎ 赵贞吉,字孟静,是四川内江人。六岁时每天诵读一卷书。等到长大,凭借学识广博闻名,最擅长王阳明的心学。嘉靖十四年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任翰林院编修。当时道教方士初始得到任用,贞吉上书请求任用真儒士辅佐朝政。执政者不高兴,(他)因此请假赶紧回乡。后来回到朝廷升任中允,执掌司业事务。‎ 俺答薄都城,谩书求贡。诏百官廷议,贞吉奋袖大言曰:“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既许贡则必入城,倘要索无已,奈何?”徐阶曰:“君必有良策。”贞吉曰:“为今之计,请至尊速御正殿,下诏引咎。录周尚文功以励边帅,出沈束于狱以开言路,轻损军之令,重赏功之格,遣官宣谕诸将,监督力战,退敌易易耳。”时帝遣中使廷臣,日中莫发一语;闻贞吉言,心壮之。谕严嵩曰:“贞吉言是,第不当及周尚文、沈束事耳。”立擢左谕德兼监察御史,奉敕宣谕诸军。给白金五万两,听随宜劳赏。初,贞吉廷议罢,盛气谒严嵩。嵩辞不见,贞吉怒叱门者。适赵文华至,贞吉复叱之。嵩大恨。及撰敕,不令督战,以轻其权,且不与一卒护行。时敌骑充斥,贞吉驰入诸将营,散金犒士,宣谕德意,明日即复命。‎ 蒙古俺答兵近京师,态度轻慢地写信要求明朝和他互通贡市。(朝廷)诏命百官在朝堂商议对策,赵贞吉挥袖高声说:“在京师城下和敌方缔结和约,《春秋》经认为是耻辱。已经答应互通贡市,他们就必定进城,倘若他们索要没完没了,怎么办?”徐阶说:“您必定有好计策。”赵贞吉说:“现在看来,请皇上迅速驾临正殿,颁发诏书,把过失归于自己。记录周尚文的战功来激励边关将领,从狱中释放沈束来开通百官进谏通道,减少有损军队的命令,提高有功人员的奖励标准,派遣官员向诸位将领宣布皇帝旨意,监督官兵努力奋战,击退敌兵是非常容易的。”当时,皇帝派遣宦官窥视朝廷大臣,到日头当午(其他大臣)没有谁说一句话;听闻赵贞吉的话,(皇帝)心中认为他有胆气。下旨告诉严嵩说:“赵贞吉的话是对的,只是不该谈到周尚文、沈束的事情。”马上提拔赵贞吉为左谕德兼监察御史,奉政令向诸位将领宣布皇帝旨意。拨给他五万两白金,听从他据实情来犒劳赏赐。当初,‎ 赵贞吉在朝堂议政结束后,怒气冲冲去拜见严嵩。严嵩推辞不见他,他就愤怒呵斥(严嵩家)看门人。正好赵文华来了,赵贞吉又呵斥赵文华。严嵩十分怨恨(赵贞吉)。等到撰写敕令,(严嵩)不让(赵贞吉)监督战事,来削弱赵贞吉的权力,并且不给他一个士兵护卫他前行。当时,敌方骑兵到处都是,赵贞吉(一人)骑快马进入各位将领的军营,发放钱物犒劳将士,宣布皇帝恩德旨意,第二天就回朝复命。‎ 隆庆初,起礼部左侍郎,掌詹事府。贞吉年逾六十,而议论侃直,进止有仪,帝深注意焉。三年秋,命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贞吉入谢,奏:“朝纲边务一切废弛,臣欲捐躯任事,惟陛下主之。”帝益喜。会寇入大同,总兵官赵岢失事,总督陈其学反以捷闻,为御史燕如宦所发。贞吉欲置重罚,兵部尚书霍冀仅议贬秩。贞吉与同官争不得,因上言:“边帅失律,祖宗法具在,今当事者屈法徇人,如公论何?臣老矣,效忠无术,乞赐罢。”不许。初给事中杨镕劾冀贪庸帝已留冀冀以镕贞吉乡人疑出贞吉意疏辩乞罢且诋贞吉。贞吉亦疏辩求去。诏留贞吉,褫冀官。‎ 隆庆初年,(赵贞吉)被起用为礼部左侍郎,掌管詹事府。赵贞吉年过六十,但他议论起事来刚毅梗直,进退举止颇有礼仪,隆庆帝十分注重他。隆庆三年秋天,皇帝任命他兼任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要政务。赵贞吉入朝谢恩,上奏说:“朝廷纲纪边防事务一切都懈怠松弛,我想要奉献生命来承担职事,只望陛下主持这件事。”皇帝更加高兴。正逢敌寇进入大同,总兵官赵岢镇守失败,总督陈其学反而按大捷上报朝廷,被御史燕如宦告发。赵贞吉想要处以重罚,兵部尚书霍冀只是判处降职。赵贞吉和同僚争执不下,就上书说:“边关将帅战事失利,祖宗法度都在,现在当权者枉法徇私,把公众舆论置于何地?我老了,没办法效忠朝廷,乞求朝廷恩赐罢官。”没有准许。初始,给事中杨镕弹劾霍冀贪婪、无能。穆宗已经留用霍冀,霍冀认为杨镕是赵贞吉同乡,怀疑对自己的弹劾是出于赵贞吉的主意,上辩白奏疏,请求罢免(自己),并且在奏章中诋毁赵贞吉。赵贞吉也上辩白奏疏请求辞职。穆宗下诏挽留赵贞吉,褫夺霍冀官职。‎ 贞吉学博才高。然好刚使气,动与物迕。万历十年卒,赠少保,谥文肃。‎ 赵贞吉学问广本领大,但是喜欢争强好胜,爱意气用事,动辄和他人相抵触。万历十年去世,追赠少保,谥号文肃。‎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初/给事中杨镕劾冀/贪庸帝/已留冀/冀以镕贞吉乡人疑出贞吉/意疏辩乞罢/且诋贞吉 B.初给事中杨镕/劾冀贪庸/帝已留/冀冀以镕贞吉乡人/疑出贞吉意/疏辩乞罢/且诋贞吉 C.初给事中杨镕劾冀/贪庸/帝已留冀/冀以镕贞吉/乡人疑出贞吉意/疏辩乞/罢且诋贞吉 D.初/给事中杨镕劾冀贪庸/帝已留冀/冀以镕贞吉乡人/疑出贞吉意/疏辩乞罢/且诋贞吉 ‎10.D(初,给事中杨镕劾冀贪庸。帝已留冀,冀以镕贞吉乡人,疑出贞吉意,疏辩乞罢,且诋贞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方士指方术之士。古称访仙炼丹求长生不老的人。泛指从事医巫、星相职业的人。‎ B.言路谓臣子向君王进言的途径。开言路则指创造好的条件,让臣子得以发表意见。‎ C.朝纲为封建朝廷所制订的法度纲纪,处于指导政治时务的地位。亦可指朝廷本身。‎ D.贬秩是革除官吏的职位。秩,本义指古代官吏的俸禄,也可指官吏的官阶、品级。‎ ‎11.D(“贬秩”指贬职,或削减俸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赵贞吉好学知名,尤擅长王守仁的学问。他反对朝廷重用方士,上书请用儒士辅佐朝政,得罪了权要。‎ B.赵贞吉仗义敢言,面对来犯俺答的无理要求,他引经据典,直陈抗敌良策,‎ 明嘉靖帝完全认同他的话。‎ C.赵贞吉任事勤政,掌管詹事府事务,他议论梗直,举止有礼,隆庆帝关注他并命他参与朝廷机要政务。‎ D.赵贞吉严法守正,对战事不利的总兵和谎报军情的总督,他力主严惩,争论不得,宁愿辞官也不曲从。‎ ‎12.B(并未“完全认同”,嘉靖帝认为赵贞吉不该提及周尚文和沈束的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帝遣中使廷臣,日中莫发一语;闻贞吉言,心壮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边帅失律,祖宗法具在,今当事者屈法徇人,如公论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1)当时,皇帝派遣宦官窥视朝廷大臣,到日头当午(其他大臣)没有谁说一句话;听闻赵贞吉的话,(皇帝)心中认为他有胆气。(中使、、日中、壮、全句大意各1分)‎ ‎(2)边关将帅战事失利,祖宗法度都在,现在当权者枉法徇私,把公众舆论置于何地?(失律、具、当事者、屈法徇人、全句大意各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4~15题。‎ 除  夜 ‎[唐]来鹄①‎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  日 ‎[宋]王安石②‎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③。‎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①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鹄家宅在南昌东湖徐孺子亭边。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师韩柳为文,举进士,屡试落第。②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③屠苏:药酒名。‎ ‎14.下列对两首诗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来诗全诗文笔沉重。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写除夕之夜,诗人想回家团聚的渴望牵动着他的喜乐和忧愁,现在这愿望转眼已成为一场空。这一起句既交代了后面“愁”的事因之一,也奠定全诗愁苦的情感基调。‎ B.王诗全诗文笔轻快。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写在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在阵阵响亮的鞭炮声中,大家一起热热闹闹地送走旧的一年,迎来崭新的一年。这一起句既紧扣了题目“元日”,又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C.来诗的第三句写诗人因愁整夜难眠、辗转到天明;王诗的第三句写千家万户都笼罩在烟雾中,用“曈曈”写出日光曚昽的景象,表现过年时的热闹气氛。这两处转笔在章法上使得诗歌陡生波澜,避免了平铺直叙。‎ D.王诗的结句,写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的细节,既是反映民间习俗,又寓含了除旧布新之意。“桃符”就是悬挂或者张贴于门首的图像,意在祈福灭祸。这句诗在结构上与首句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E.同样是辞旧迎新,两首诗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却不同。来诗表达事已成空的愁苦之情、远离故土的思念之情;王诗通过对元日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乐观自信的心态和喜悦的心情。‎ ‎14. CD(C项,曈曈:光辉灿烂。全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D项,“桃符”: 指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选项只说图像,不全面。)(选对一项2分,两项5分)‎ ‎15.来诗的结句与王诗的承句都写到了“春风”,两句诗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相同点:这两句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2分)‎ 不同点:“又将憔悴见春风”是借乐景抒哀情,借新春之景,比如“和煦的春风”来抒发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春风送暖入屠苏”则是以乐景写乐情,通过写新年的第一天,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全家老小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的热闹场景,抒发了作者的自信和愉快之情。(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代著名词人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下阕开头描写月光流转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1)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2)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何云丽小姐是从苦境里过来的,如今得地身安,安不忘危,立志要不负众人所望,乘改革春风,成就一番事业。‎ ‎②学问是“问”出来的,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发扬不耻下问的精神,主动向老师请教,才能获取更多知识。‎ ‎③破除大而化之的习惯,树立精准发力的意识,是各级干部的应尽职责,也是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迫切要求。‎ ‎④张强下到基层,担任胜利村科学扶贫技术指导员。他一心为民,工作勤勤恳恳,经常在瓜田李下指导耕作,赢得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⑤李小刚的父亲是亿万富翁。仗着家里很有钱,李小刚根本就不思进取,终日游手好闲,不学无术,身无长物。‎ ‎⑥可见文人是耐不住寂寞的。这无可厚非,在这个热热闹闹的商品社会里,为什么独要求文人自甘寂寞呢?‎ A.②④⑤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①③⑥‎ ‎17.D(①安不忘危:在安全的时候不忘记危难。意思是时刻谨慎小心,提高警惕。②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低的人请教问题为耻。③大而化之:原指使美德发扬光大,进入化境。现常用来表示做事疏忽大意,马马虎虎。④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⑤身无长物:指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⑥无可厚非:不可以过分责备。意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因此在鲲鹏的寓言中,关键的问题不仅在于知识,而是眼界,或者人们习惯说的境界。‎ B.这个曾经从风光无限的经济高峰摔下来的国家,已经变得更加谨慎,以不变应万变,坚持再坚持,活下来的就成了传奇,成了匠人精神。‎ C.主流媒体发挥内容资源优势,加强融媒体内容创作生产,推出了一批“现象级”融媒体产品,培养锻炼了一批全媒人才,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新媒体品牌。‎ D.唐代有大量的胡僧入华。胡僧奇特的形貌、怪异的打扮和生活习惯、苦修传道的行为、对故土的思念等等,都形诸于唐人笔下。‎ ‎18.B(A.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不仅”与“而是”逻辑不对等,应去掉“仅”。C.不合逻辑。应改为“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新媒体品牌,培养锻炼了一批全媒人才”。D.重复赘余。“诸”在句中是兼词,意为“之于”,没必要再用“于”,应去掉“于”。)‎ ‎19.下列句子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听说好友小李的母亲病了,小赵打电话给他说:“家慈的病好些没有?我有一个朋友是医生,要不我们一起带她老人家到我朋友所在的医院去看看吧?”‎ B.中秋节到了,李兵提了一盒月饼去拜访他的高中班主任王老师。王老师说:“小李,师生之间就不要这么客气了!可是却之不恭,我也只好笑纳啰!”‎ C.王教授新近出版了一部学术专著,他给他的研究生李惟一送了一本,并在扉页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一句题词:“爱徒李惟一惠存”。‎ D.在校运会总结会上,班主任刘老师激动地说:“这次校运会我们班的女生表现优秀,在很多项目上摘金夺银,真是‘须眉不让巾帼’,可喜可贺!”‎ ‎19.C(A.“家慈”是对人称呼自己的母亲,称呼别人的母亲可用“令堂”。B.“笑纳”用于请对方收下礼物,收受方不能用“笑纳”。D.应改成“巾帼不让须眉”。)‎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它的主要任务就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关键在提高人的素质。时代呼唤人才,同时,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就不能不对“应试教育”进行改革,所以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①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②时代也呼唤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③时代又呼唤改革(每句2分)‎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根据②,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想要使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因此,厚积道德仁义,一定会让国家安定。树木长得高是因为树根稳固,泉水流得远是因为源泉深,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树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长得高。‎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①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2分) ③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3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孔子 苏轼 《中庸》 学习型社会 老龄化社会 人类命运共同体 请从以上六个词语中选择两三个词语,并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2.略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