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一模试卷(含答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一模试卷(含答案)》 共有 1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www.ks5u.com ‎24.对于中国近代的“租界”不同史观有不同的评价,革命史观以为“租界”是“国中之国”,是列强侵略中国的据点;现代化史观认为,租界是传播和展示西方工业文明的窗口,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文明史观认为,租界是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交流、融合之地,有利于东西方文明的发展进步;全球史观认为租界是中国联系世界的桥梁和纽带,有利于中国走向世界。造成这种不同评价的根源是 A.不同史观的评价立场不同 B.新史观不了解租界的真实情况 C.不同史观的评价角度和标准不同 D.西方学者在评价中国历史问题时采用双重标准 ‎25.西周的舆服制度是贵族等级的标志之一。所谓“舆”是指车,“服”是指冠冕和服饰。册命舆服为官方的信物,为政府任命官员爵位、身份及权利的象征。公、侯、伯、卿、大夫、士的等级不同,所享用的舆服都不相同。这表明 A.舆服适应周礼的发展而得以不断完善 B.舆服制度与分封制及礼乐制联系紧密 C.舆服制度对平民和奴隶的限制比较少 D.舆服制度是专制王权强化的标志之一 ‎26.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70个之多。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这表明 A.唐代城市兴起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 B.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 C.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D.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 ‎27.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均反映出 A.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      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 C.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28.张謇根据光绪、宣统两朝的《海关贸易册》指出“进口货之多,估较价格,棉纺织物曾达二万万两以外,次则钢铁,他货物无能及者。是以謇于南洋劝业会时,即发表中国现时实业需用棉铁政策之说”。下列对张謇的“棉铁政策”解读正确的是 A.照搬西方工业化起步模式    B.旨在改变中国对外贸易逆差 C.促成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     D.是切合时宜的工业化路线 ‎29.一位学者在评价新文化运动时说:“古代文学艺术大部分受到推崇,特别是小说、白话文学等更得到前所未有的很高的评价。诸子和佛学的研究在深化,恢复了它们应有的地位。就以儒学来说,指出其价值观念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同时,也没有完全否定其在历史上的作用。”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存在继承传统文化的特质 C.混淆了传统与现代的界限     D.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30.‎1938年1月31日,是全国抗战爆发后的第一个春节,卫立煌以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的身份,从临汾的战区总部专程到山西省洪洞县八路军总部给朱德总司令拜年。并观看了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演出的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该材料可以论证 A.国共两党的抗战相互呼应    B.标志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形成 C.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要战场   D.抗日救亡运动在民间蓬勃开展 ‎31.1980年7月,习仲勋指出:“清远(广东)的经验之所以值得注意,就是他们那不是坐等上 级给他一个现成的好办法,而是勇于实践,去试验、去闯,上面有些部门提出不同意见时,他们也冷静地分析,继续认真搞试点。”“清远经验”的特点是 A.发挥特区示范作用        B.充分利用地理优势 C.发扬地方创新精神        D.加快全面深化改革 ‎32.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之后,罗马人口剧增,出现了“高楼大厦”,而意大利半岛又经常发生大风,因此在阳台上、屋檐下堆置、悬挂物件往往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的毁损。所以大法官规定只要有人在房屋堆置或悬挂物件,即使尚未造成伤害,市民也都有权告发,法官可以判处房屋的居住者向告发者支付一万银币的罚金。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       B.罗马公民法已发展为万民法 C.罗马法重视经济安全       D.社会发展促进罗马法的完善 ‎33.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皇后——奥地利公主玛丽·安东内特酷爱文艺。她把戏剧《费加罗的婚礼》挪到国王眼皮子底下演出。该戏剧描绘的是启蒙哲学最痛恨的那个封建等级观念,实际上是攻击统治阶层。而国王也不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这反映了 A.统治者一定程度上接受理性哲学 B.法国启蒙运动自上而下全面展开 C.路易十六的开明缓和了阶级矛盾 D.统治者推动启蒙哲学的广泛传播 ‎34.1642年6月,英国议会向国王查理提出了《十九个命题》,宣称查理接受这些命题就能解决他们之间的冲突。它要求所有国王的顾问和某些官员的任命应当得到议会的赞同,法官应当享有安全保障,议会的成员应当免予被拘捕,国王的特权不应包括私人指挥任何武装力量,以及在英格兰采取保卫新教的各种措施等等,英国议会与王权的斗争 A.导致了克伦威尔的独裁        B.推动了分权理论的发展 C.奠定了君主立宪的基础       D.责任内阁开始逐渐形成 ‎35.1962年赫鲁晓夫给肯尼迪的信中说:“美国已公开走上了粗暴违反联合国宪章、违反在公海上自由航行的国际准则和采取反对古巴与苏联的侵略行动的道路……无疑,我们也不能承认美国有控制那些对古巴加强自己防御能力至关重要的武器的权利……我希望美国政府能谨慎从事,放弃你们正在采取的可能给世界和平造成灾难性后果的行动。”这段材料反映了 A.当时美国已经侵略古巴与苏联 B.苏联军事力量已经超过美国 C.古巴所拥有的武器是用于防御 D.在美苏争霸时期美国最终妥协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 ‎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 材料二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是当时欧洲最关心中国的哲学家,而且他和来华传教士有着直接接触和联系,他写了《论尊孔民俗》的重要文献,晚年还写下了其哲学生涯中关于中国研究的最重要文献《中国自然神学论》。从思想而言,中国思想在两个关键点上是和莱布尼茨契合的:其一,他对宋明理学的理解基本是正确的,尽管他并没有很好地看到宋明理学中“理”这一观念的伦理和本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但他看到理的本体性和自己的“单子论”的相似一面;其二,他从孔子的哲学中看到自己“自然神论”的东方版本。……柏应理的《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中的中国纪年,在欧洲出版后引起了思想的轰动,中国的这些纪年彻底动摇了中世纪的基督教纪年。《风俗论》是伏尔泰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伏尔秦第一次把整个中国文明史纳入世界文化史之中,从而打破了以欧洲史代替世界史的“欧洲中心主义”‎ 的史学观。如果中国的历史纪年是真实的,基督教的纪年就是假的,梵蒂冈就是在骗人,欧洲的历史也就是一部谎言的历史。 ‎ ‎——摘编自张西平《18世纪的“中国热”告诉我们什么?》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的进展”的社会因素。(12分) ‎ ‎(2)根据材料二,分析莱布尼茨、柏应理、伏尔泰等推进“中国热”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热”的看法。(13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 材 料 在技术变革和使之成为必需的社会变革之间,存在一个时间差。造成这个时间差的原因在于:技术变革能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所以很受欢迎,且很快便被采用;而社会变革则由于要求人类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调整,通常会让人感到受威逼和不舒服,因而也就易遭到抵制。社会变革滞后于技术变革一直是人类许多灾难的根源,人类作为一个种群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自身知识的不断增长与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智慧相对滞后的矛盾。 ‎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技术变革与社会变革”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45.【历史——必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 料 奏折是清朝官员向皇帝上呈的机密文书,亦称密折。明朝及清初制度,官员向皇帝奏事,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两种文书都具有公开性,要经通政使司阅览、登录,内阁票拟,通常在皇帝审阅之前其内容已为外界知晓,致使上奏人不便畅所欲言,下情不能完全上达,而且往来周转,耽误时间。自康熙时起,开始出现奏折这一新的文书形式,上奏人撰写奏折后不得泄密,不经过其他机构、官员,直达御前。奏折起初的用途,主要是让一些在外公干的近臣汇报地方情况和官民舆论,皇帝阅后在原折上朱批发回,顺便交代新的任务。 ‎ 雍正帝即位后,进一步扩大奏折的使用范围,规定内外大臣对属于机密、紧急的事务均可先以奏折上闻,然后再写题本作为正式报告。奏折撰写人不仅包括高级官员,一部分中下级官员经皇帝批准后也获得了此项权力。按照雍正的要求,他们对政务利弊、吏治勤惰、上下级官员及同僚品行、百姓生计、地方风俗各方面事务,凡有重要问题,不必等到完全核实,即可先在奏折中“风闻”上报。为加强保密性,对奏折的缮写、呈递过程都做出了更为严格的规定,如有违犯要受到严厉处分。这样奏折逐渐成为清朝最重要的官文书,题本、奏本则变成例行公事。 ‎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从康熙到雍正时期奏折制度的主要变化。(6分)‎ ‎(2)依据材料,简析奏折制度的作用。(9分)‎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 材 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等等,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抚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以国家名义进行正式纪念与公祭,能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以国家公祭日的形式奠祭,也表明抽象的国家已经拟人化,国家的意志、信念和情感,正与普通人情相融。 ‎ ‎——整理自《国家公祭日》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确立“公祭日”的历史背景。(6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国家公祭日设立的现实意义。(9分)‎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 料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1888—1938),联共(布)的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经济学家。1920年初,他完成《过渡时期的经济》一书,认为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生产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进行的,否定了商品生产、市场经济在过渡时期的作用。1921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托洛茨基派反对并提出“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论,认为在经济落后的苏联,只能通过降低农产品价格、提高工业品价格、增加赋税等牺牲农民的办法来发展工业。布哈林批驳托洛茨基派现点,他指出:“俄国将拉着农民的大车以蜗牛爬的速度建设社会主义。”他认为解决工业发展缓慢问题,必须从发展农村生产力着手,把新经济政策推广到农村去、只有农村富裕了,有了市场,工业才能得到发展;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应该先组织消费合作社,再转到生产合作社,通过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地发展,反对过早地实行农业集体化;反对不顾现有的客观条件,盲目地追求指标。他认为要注意发展轻工业,使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达到完美的结合。 ‎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哈林反驳“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论”时提出的主要观点。(6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布哈林经济思想在20世纪20年代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原因。(9分)‎ 历史答案:24.C 25.B 26.C 27.A 28.D 29.B 30.A 31.C 32.D 33.A 34.B 35.C ‎41.【答案】(1)因素: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交流日益频繁;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的东来;明清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12分) ‎ ‎(2)莱布尼茨:借助宋明理学、孔子哲学宣传其“单子论”和“自然神论”。(3分) ‎ 柏应理:通过中国纪年否定基督救的纪年,从而抨击天主教会。(3分) ‎ 伏尔泰:否定“欧洲中心主义”的史学观,抨击天主教会势力。(3分) ‎ ‎(3)看法:启蒙运动时期的“中国热”,说明在西学东渐的同时,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共同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与进步。(4分)‎ ‎42.【答案】【评分标准】 ‎ 一等(12—10分)①概念解析准确,要素分解全面、科学;②解析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其他相关解析对象解析、较全面;②解析较完整、表述清楚。 ‎ 三等(4—0分)①偏离概念解析对象、观点不明确;②解析概念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 示例一 ‎ 论题:社会变革滞后于技术变革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3分) ‎ 阐述:工业革命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社会财富空前增加。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没有进行相应的社会变革,工人阶级没有政治权利,经济上受到资本家残酷剥削,19世纪上半期出现了三大工人运动。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重大变化。但苏联固守僵化的斯大林模式,导致严重的经济衰退及苏联解体。由此可见,社会变革滞后于技术变革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9分) ‎ 示例二 ‎ 论题:科技革命和社会革命互相促进、互相影响。(3分) ‎ 阐述: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成为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巨大动力和可靠的政治保障。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1832年议会改革适应了工业革命需要,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了英国资产阶级代 议制度。19世纪英国科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不仅出现了进化论、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而且建立了完整的电磁理论体系。综上所述,科技革命和社会革命的关系是辩证的关系,科技革命为社会革命的发生、发展起推动作用,而社会革命反过来推动科技革命新发展。(9分)‎ ‎45.【答案】(1)变化:呈报内容增加;使用人员(范围)扩大;保密性日益强化。(6分) ‎ ‎(2)作用:便于皇帝获得信息;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对官员的监督;控制官僚机构;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9分)‎ ‎46.【答案】(1)背景:用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死难的国民,增强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成为国际惯例;中国曾受到日本的侵略,而当前日本国内右翼势力抬头,日本政府拒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等侵略史实。(6分) ‎ ‎(2)意义:敦促日本切实正视和反省军国主义侵略历史;抚慰民心、顺应民意,体现的是对民意民愿的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向全世界表达了中国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也表明国家政治的世俗化、平民化,体现了政治文明的进步。(9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47.【答案】(1)观点:发展农村经济,为工业发展提供市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必项循序渐进;经济发展不可盲目追求速度;注意重工业和轻工业协调发展。(6分) ‎ ‎(2)变化:早期否认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作用,支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来,支持新经济政策,主张发挥市场的作用;新经济政策结束后,支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反对托洛茨基派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论。(6分) ‎ 原因: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布哈林对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模式的认识发生了变化。(3分)‎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