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考语文高分一轮复习专题课件训练(共60套江西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中考语文高分一轮复习专题课件训练(共60套江西版)》 共有 60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专题八 文学类文本阅读 ◇针对训练 ◇                     第一讲记叙顺序、拓展延伸、赏析文章、写作手法、分析情感 [全品原创]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17 分) 明年我回家 ①十年前父亲患绝症,永远离开了我们。没有了父亲,我们不愿再像以前那样每年回到那座围墙内的小楼里。母亲 一人独守这空荡荡的房子也不合适,妹妹便将她接到自己家住。 ②然而,母亲总是隔三岔五地要回老宅去。“她不听的!风雨无阻!”妹妹经常在电话里 向我抱怨。听多了,有时我 也会假装生气,在电话里“责令”母亲不能再没完没了往老宅跑了,尤其不能开那“碰碰车”(后来改成电瓶车),但母亲 依旧我行我素。那天晚上,我陪母亲回老屋,姗姗而行在乡间小路上,观现忆往,别有一番滋味和感慨。 ③到了自家院子,母亲掏出钥匙,很用力地将“铁将军”打开——那大门很重,母亲用力时整个身子都往上“跳”了 一下,有点“全力以赴”。我赶紧伸手帮忙,却被母亲阻止:“你挪不动的!”她的话,其实更让我心痛:我一个大男人挪 不动,你一个八十五六岁的老 太太怎么能挪得动呀! ④看完前院的桂花树、后院的柿子树,母亲带我进屋。母子俩事先没说一句话,却不约而同地进了楼下一间放置我 父亲骨灰和遗像的房间。 ⑤ “阿爹,小明回来看你了!”父亲含笑地看着我们,只是那笑一直是凝固的——那是他相片上的表情。呵,十年了, 只是一转眼的工夫!那一年,我带着去采访华西村吴仁宝的任务,顺道赶回家看望病重的父亲,当时他无力地朝我挥挥手, 说:你的事不能耽误,快去写吧。吴仁宝是我熟人,我们都是干出来的……这一年,父亲走了。 ⑥三鞠躬后,我为父亲点上一支香烟,再插上一把母亲点燃的香……我忍不住哽咽起来,像年少时在外受了委屈后 回到家的孩子。 ⑦“走,看看你的房间。”母亲怕我太伤感,一把拉我上楼。 ⑧其实从进门的第一眼,我已经注意到:所有的房间内,无论是墙,还是地,无论是桌子椅子,还是沙发,甚至电话机, 都与我以前在家里看到的一模一样地放在原位,且整齐而洁净。“还这么干净啊!是你经常擦洗的?” ⑨母亲含笑道:“我隔三岔五回家就干这些事,把所有的地方都擦一遍……不要让你爹感觉没人理会他了,也好等你 们回来看着舒服。” ⑩母亲最后把我领进我的房间,一张宽宽的床上,上面盖着的是我熟悉而陌生的黑底花被面,被子的夹里是土布,那 土布是母亲和姐姐亲手织的,摸上去尽管有些粗糙,但它令我脑海里立即闪现出当年母亲与姐姐在织布机上日夜穿梭的2 情景……床边是一排书桌,上面的相框内,是父母引以为自豪的他们的儿子在部队时当兵、当军官的照片,以及与他们的 合影。那个时候,我们全家人多么幸福,好像有我这个当连级干部的军官就知足了! ⑪“看,里面全是你的书……”母亲拉开一个个抽屉。令我惊喜的是,它们多数是我早期的作品,有的我早以为遗失 了。母亲一边唠叨着,一边弓着腰,开始翻箱倒柜。“这件棉衣,是那年冬天你回家时特意给你缝的。”“看,这是你爹 让你拿回来的解放鞋,还是新的,他都没来得及穿……”都二三十年了,母亲竟一件不少地将我曾经用过和我孩子用过的 衣物,一样样保存得如此完好! ⑫“你看这个……”母亲从一个包袱里拿出一个暖水袋,说,“还记得那一年你们第一次春节回家,我给小孙女买的 这个暖水袋吗?” ⑬“记得!怎么不记得呢!”我一把抓过暖水袋,摸了又摸,久远的感动再现,我的眼睛很快模糊了……那一年冬天, 我带女儿回家探望父母,遇上特别寒冷的天气。南方没有暖气,屋子里跟冰窖似的,母亲急得不行,半夜打着手电去镇上 敲商店的门,硬是让人家卖给她一个暖水袋。不想回家途中,雪路很滑,母亲连摔了好几跤,卧床几天后方康复。 ⑭“倒上热水还能用。啥时你带我孙儿们回来?”母亲顺势拿过暖水袋,认真地看着我,“他们都回来你也不用担心, 我这里啥都有……”母亲像变戏法似的,又从柜子里拿出两个暖水袋,还有电热毯、铜热炉和夏天用的凉席、毛巾被、 竹扇……一年四季所用物品,应有尽有。我吃惊地张大嘴巴。母亲喃喃道:“你们要回来,这些都能用上。”她抱过一床 棉被和床单,放在我手上。 ⑮柔软软、绵温温的,像刚从太阳底下收进屋似的……我顿觉有一股巨大的热流涌进我身,然后融入血液,一直暖到 心窝。 ⑯就在这天晚上,我异常庄重地对母亲说:“妈,我现在懂了。” ⑰母亲惊诧地看着我:“你懂啥了?” ⑱我说:“明年我就回家来!” ⑲母亲有些不安地笑了。这时,她的双眼闪着泪光…… (选自《读者》2018 年第 2 期,有删改) 1.结合文章内容,从记叙的顺序的角度说说第⑤段中画线句的作用。(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试着分析文章第②段“但母亲依旧我行我素”中加点的“我行我素”的含义。(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第⑱段在全文中的作用。(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4.联系全文,分析文中“我”的心路历程。(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本文,请写出你感受最深的一点。(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讲  段落结构、词句含义、形象刻画、标题作用、内容理解 一、阅读 下文,回答问题。(15 分) 父亲的空白短信 又一次收到家里发来的短信,更准确地说是父亲发来的短信,因为手机是他的。毫无疑问,打开短信,一片空白。而 且可以肯定的是,父亲根本不知道自己发了短信。 我能想象出那个场景:父亲坐在后门口,穿着拖鞋,一边抽烟,一边拿着手机把玩。手机款式简单,老人机,枣红色,还 是按钮的,字母不大,每按一下,都会发出相应按钮上面的字母读音,但父亲基本不认得。 我给他手机上存了我的、哥哥的、嫂子的,还有家里座机的电话号码。他只需要懂得解锁、打开、拨打、挂掉这几 个功能操作就足够了,至于发短信这种又需要输入字母又需要选择相应字词的复杂操作,对于父亲来说还是太难了。而 智能手机,父亲更是玩不来。 手机是父亲的玩具,他没事的时候就喜欢拿出来把玩,而我收到的短信常常就是这个时候无意间发出来的。一开始 收到这样的短信,我会非常奇怪,忙打电话过去问怎么了,他会说:“我发短信了?我不晓得啊。”后来我渐渐习惯了这样 的空白短信。 看发过来的时间,早上的六 七点,上午的十一二点,下午的一两点,晚上的八九点。基本上可以想象出是父亲的作息 时间:早上起来玩玩手机,中午干完活回到家坐下来歇息时玩玩手机,晚上洗完澡躺在床上玩玩手机…… 我也常常接到电话,父亲慌乱地说没事没事按错了…… 还曾在深夜接到他的电话,接听时听到他的鼾声。我猜想情景是这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我不知道以后父亲会不会学会发真正的短信,也许不会的。我突然想起很久以前,在电话手机还不普及时,我还在读 小学,哥哥读中专,父亲在堂屋剥棉花,而我坐在房间拿着笔和本子,父亲口述我来写,内容多是让哥哥节省用钱保重身 体之类的话。哥哥也许不知道自己有多幸运,能收到父亲这样的信,虽然是由我来代写的。现在我收到这样的空白短信, 就像是父亲隔着遥远的时空吹来的一阵微风,轻轻一拂,心头一疼。 (选自《小品文选刊》2018 年第 3 期) 1.联系语境,补写文中横线上的内容,要求构思合理,行文流畅。(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在谋篇布局、形象刻画、情感体现、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有哪些亮点?请自选角度,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不 少于 100 字)(10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8·白银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12 分) 细读的妙处 肖复兴 ①读书从来有粗细快慢之分。 ②读书细的功夫,是阅读的基本功之一。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什么叫细?头发丝这样叫细? 还是跟风一样看不见叫细?多读几遍就叫细吗?这么说,还是说不清读书要细的基本东西。不如举例说明。 ③已故的老作家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说《鉴赏家》,或许能够从阅读的细这方面给予我们一些启发。 ④小说讲述乡间一个名叫叶三的卖水果的水果贩子,跟城里一个叫季陶民的大画家交往的故事。这个大画家家里一 年四季的时令水果,都是叶三给送,所以他和画家彼此非常熟悉。有一次叶三给画家送水果,看见画家正画着一幅画,画 的是紫藤,开满一纸紫色的花。画家对叶三 说:“我刚画完紫藤,你过来看看怎么样。”叶三看了这幅画,说:“画得好。” 画家问:“怎么个好法呢?” ⑤这就要说明什么叫细了。我们特别爱说的词是:紫藤开得真是漂亮,开得真是好看,开得真是栩栩如生,开得真是 五彩缤纷,开得真是如此灿烂,但是,这不叫好,更不叫细,这叫形容词,或者叫作陈词滥调。我们在最初阅读的时候,恰恰 容易注意这些漂亮词语的堆砌,认为用的词儿越多,形容得才能够越生动。恰恰错了。我们还不如这叶三呢。叶三说:5 “您画的这幅紫藤里有风。”画家一愣,说:“你怎么看得出来我这紫藤里有风呢?”叶三跟画家说:“您画的紫藤花是 乱的。” ⑥这就叫细。紫藤一树花是乱的,风在穿花而过。读书的时候,要格外注意这样的细微之处,这是作者日常生活的积 累。作者在平常的日子里注意观察、捕捉到这样的细微之处,才有可能写得这样细。细,不是只靠灵感或者才华就可以 写作出来的,而是日常生活在写作中自然的转换。而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在文本阅读中读得仔细,会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观 察得仔细;同样,在生活中观察得仔细,也会帮助我们在阅读中读得仔细。 ⑦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幅画,是传统的题材,耗子上灯台。画完了以后,赶上叶三又送水果来,画家说:“你看看我 这幅耗子上灯台怎么样。”叶三看完以后,说:“您画的这只耗子是小耗子。”画家说:“奇怪了,你何以分出来?说说原 因。”叶三就说:“您看您这耗子上灯台,它的尾巴绕在灯台上好几圈,说明它顽皮,老耗子哪儿有这个劲头,能够爬到灯 台上就不错了,早没有劲头绕了。” ⑧什么叫细?这就叫细。你看见耗子,我也看见耗子,你看见灯台,我也看见灯台了,但是,人家看见了耗子的尾巴在 灯台上绕了好几圈,我没有看见,这就有了粗细之分。 ⑨又有一次,画家画了一整幅泼墨的墨荷,这是画家最拿手的。他在墨荷旁又画了几个莲蓬。叶三又送水果过来,画 家问他画得怎么样。画家也跟小孩一样,等着表扬呢,因为叶三是他的知音呀,但是这次叶三没表扬,他对画家说:“您呀, 这次画错了。”画家说:“我画了一辈子墨荷都是这么画的,还没有人说我错。你说我错,我错在哪儿?”叶三说:“我们 农村有一句谚语:红花莲子白花藕,您画的这个是白荷,白莲花,还结着莲子,这就不对了,应该是开红花才对呀。”画家 心中佩服,他想,叶三一年四季在田间地头与农作物打交道,人家的农业生活知识比自己来得真切!画家当即在画上抹了 一笔胭脂红,白莲花变成红莲花。 ⑩细,还在于生活的积累。没有生活知识的积累,只凭漂亮的词语是写不好文章的。叶三告诉了画家,缺乏生活知识, 即使画得再细致入微,却可能是错误的,是南辕北辙的。知识是文章写作时的底气和依托。“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 后识器”,说的就是 这个道理。文字表面的细的背后,是知识的积累。这种知识,靠书本的学习,也靠生活的实践。 ⑪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之中 能够细腻而温柔。 1.从本文看,“细读的妙处”是什么?(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叶三与大画家交往的三个片段。(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3.阅读本文第②段,写一段赏析性文字,不少于 50 字。(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细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本文第⑥或⑩段的内容,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 80 字。(4 分) 材料一 骆宾王作《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材料二 某学生作文片段:又到了中秋节,一轮皓月又大又圆,照得大地如同白昼一样,满天的繁星也调皮地眨着眼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参考答案 ◇针对训练 ◇ 第一讲 记叙顺序、拓展延伸、赏析文章、写作手法、分析情感 1.运用插叙,补充交代了“我”顺道探望病重时的父亲的往事,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体谅、理解和关心,也表现了“我” 对父亲的怀念。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掌握记叙的顺序。首先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上下文得出,“我”只是看到旧相片,忆起了 10 年前的事,所以记叙顺序上属于插叙。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了……的内容,或解释了……的原因,丰富了文章内容, 突出了人物的某种品质或情感,突出了文章主题。联系上下文,分析得出:补充交代了“我”顺道探望病重时的父亲的往 事,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体谅、理解和关心,也表现了“我”对父亲的怀念。 2.“我行我素”本义指不管别人怎么说,还是照着自己本来的一套去做。这里指母亲不顾儿女劝阻,依旧开着那辆“碰 碰车”没完没了地往老宅跑。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词句的含义。先分析加点词的本义,即不管别人怎么说,仍旧按照自己平素的做法去做;再联系语境, 母亲不听“我”和妹妹的劝说,仍旧去做什么,就能得出答案。指母亲不顾儿女劝阻,依旧开着那辆“碰碰车”没完没了 地往老宅跑。 3.结构上,照应题目,承上启下。内容上,说出“我要回家”的心声,突出主题。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段落的作用。分析关键段落的作用就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结构上,除了照应题目,还承接 上文母亲的问题,引出下文母亲听后的感动。内容上,说出“我要回家”的心声,突出文章理解母亲、珍惜母爱的主题。 4.进家“我”在父亲的遗像前敬烟敬香,很伤感;然后看到母亲收藏着“我”早期的书,很惊喜;接着想起母亲在冬天半 夜为“我”的女儿买暖水袋,很感动;最后看到母亲收放着一年四季所用的物品,很吃惊;感受到母亲细心准备的爱,“我” 自然发出心声:明年我就回家来。 [解析]统观全文,理清思路,不难看出,作者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从刚进家时“我”在父亲的遗像前敬烟敬香,心里很 伤感;然后看到母亲收藏着“我”早期的书,内心很惊喜;接着想起母亲在冬天半夜为“我”的女儿买暖水袋,心里很感 动;最后看到母亲收放着一年四季所用的物品,内心又很吃惊;感受到母亲细心准备的爱,“我”自然发出心声:明年我就 回家来。 5.选文中母亲回老宅,不仅是因为思念父亲和眷恋过往,也想让孩子们在回到老宅时有家的舒服感,但“我们”原来不懂 得不理解。生活中,我们也有时不能体会到母亲的爱,以后我们都要学着对父母多一些理解,珍惜这份亲情。 第 2 讲  段落结构、词句含义、形象刻画、标题作用、内容理解 一、 1.示例:他躺在床上,费力且小心地在小小的按钮上按动,又不知道怎么来玩,又怕像以前那样不小心拨出去了。他的眼 睛视力不好,所以应该是眯着眼,盯着小小的手机屏幕……就这样他睡着了,手机落在一边,翻身的时候压在上面,于是 我接到了他打着鼾的电话。8 2.示例:细节中体现情感。有儿子对老父亲的挂念(起初接到空白短信时的焦急),也有对独自生活的父亲的疼惜(结尾的 “心头一疼”),更有对父亲年迈后无心行为的体谅(接到空白短信后的畅想),还有对这种独特的交流方式的珍视(对哥 哥接到父亲的信的羡慕);有父亲对手机的好奇(不小心发出短信或打出电话),也有不小心打扰到儿子的不安(接到儿子 询问时的慌乱),更有时时刻刻记挂儿子却又不想让儿子担心的复杂情感(所有闲暇时间都在把 玩手机,却不肯主动打一 个电话)。 二、 1.细读,锻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文字背后的细微之处;也锻炼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中能够 细腻而温柔。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文章结尾一段呼应了题目,对细读的作用从两方面进行总结概括。一是锻炼我们的 眼睛,二是锻炼我们的心。由此进行内容上的筛选即可。 2.叶三看出画家画的紫藤里有风;叶三看出画家画的上灯台的耗子是小耗子;叶三指出画家将红荷错画成了白荷。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中的事例。文章③~⑩段是介绍叶三与画家交往的。③④⑤⑥段叙述叶三看出画家画的紫藤里有 风。⑦⑧段叙述叶三看出画家画的上灯台的耗子是小耗子。⑨⑩段叙述叶三指出画家将红荷错画成了白荷。 3.本段连用四个问句,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同时也表明“读书要细,这个‘细’,说着容易,做起来很难”, 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的故事。 4.示例:材料一《咏鹅》的作者观察仔细,从生活实践中捕捉到“曲项”“白毛”“绿水”“红掌”“清波”等,转换成 了好诗。材料二的描写,看似生动,实与生活不符,月明星稀是常识,皓月和繁星不能同时出现。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联系文本谈对材料的认识能力。要注意第⑥段的重点句子“作者在平常的日子 里注意观察、捕捉 到这样的细微之处,才有可能写得这样细”,再联系材料一中对诗句精细描写的部分加以解说即可。第⑩段的重点句“细, 还在于生活的积累。没有生活知识的积累,只凭漂亮的词语是写不好文章的”,而材料二尽管语言优美,但与生活不符, 皓月和繁星不能同时出现。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