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测试题(含解析共17套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测试题(含解析共17套新人教版)》 共有 17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八单元《金属与金属材料》单元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日常生活中下列物质的主要成分不属于金属的是( )‎ A.锅 B.碗 C.钥匙 D.防盗门 ‎2.向一定质量的Fe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M和滤渣N,向滤渣N 中加入稀盐酸,有无色气体产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滤液M的颜色可能是无色 B.滤液M 中可能含有两种金属离子 C.滤渣N的质量可能大于加入锌粉的质量 D.滤渣N中可能含有三种金属 ‎3.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选用试剂或操作方法不正确的是( )‎ ‎ ‎ 物质 ‎ 所含杂质 ‎ 除去杂质的试剂或方法 ‎ A ‎ FeSO4 ‎ CuSO4 ‎ 加入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 B ‎ NaCl ‎ KNO3 ‎ 溶解、蒸发结晶、过滤 ‎ C ‎ CuO ‎ C ‎ 在氧气流中灼烧 ‎ D ‎ CO2 ‎ CO ‎ 点燃 ‎ ‎4.下列实验方案及现象与结论一致的是( )‎ 项目 A B C D 方案 ‎ ‎ 现象 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 干冷烧杯内壁出现无色液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振荡后,塑料瓶变瘪 水中的铁钉生锈,植物油中的铁钉 5‎ 没生锈 结论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气体中一定有碳、氢元素、氧元素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能和水发生反应 铁生锈只需要与氧气接触 A.A B.B C.C D.D ‎5.只利用组内提供的物质就能够探究出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一组是( )‎ A.铁片、铜片、银片、稀盐酸 B.铁片、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 C.铁片、铜片、硝酸银溶液 D.铁片、硫酸铜溶液、银片 ‎6.6.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 A.图1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B.图2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C.图3探究可燃物燃烧需要的条件 D.图4探究铁生锈需要与水接触的条件 ‎7.现有X、Y、Z三种金属,把X、Y分别放入稀盐酸中,Y产生气体的速率比X快,把Z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无明显现象,根据以上事实,判断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正确的是( )‎ A.X>Y>Z B.Y>Z>X C.Y>X>Z D.Z>Y>X ‎8.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 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除去CO2中的CO 点燃 B 检验氢气纯度 点燃没有听到任何响声 C 比较Fe、Cu、Ag的金属活动性 铁丝浸入CuSO4溶液,铜丝浸入AgNO3溶液 D 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 用燃着的木条伸入瓶内 A.A B.B C.C D.D 5‎ ‎9.有X、Y、Z三种金属,把Y投入X(NO3)2溶液中,Y表面有X析出,若分别将X、Z投入稀硫酸中,X表面有气泡冒出,Z无变化.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Z>Y>X B.Y>X>Z C.X>Y>Z D.X>Z>Y ‎10.下列物质中,不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 A.氧化铁 B.不锈钢 C.18K黄金 D.钛合金 ‎11.下列各组物质不能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A.汞与硝酸银溶液 B.铜与硝酸镁溶液 C.锌与硫酸亚铁溶液 D.铝与稀盐酸 ‎12.下列关于金属的描述或使用正确的是(  )‎ A.金属都是银白色的固体 B.铝合金门窗变暗不宜用砂纸或钢丝球打磨 C.钢铁表面刷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美观 D.金属先后被使用的顺序与其在地壳中的含量有关 二、填空题 ‎13.同学们即将初中毕业.在离开母校之际,整理自己的物品时,清理出生锈铁钉。‎ ‎(1)生锈铁钉可用酸除锈,把一根生锈铁钉放入过量稀盐酸中,过一会儿,可看到的现象是__,稍长一段时间,还会看到铁钉表面有____产生,产生该现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2)X、Y、Z是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三种固态金属,如果把X、Y、Z分别放入稀盐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Y、Z不反应;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Z表面有银析出,而Y没有变化。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回答下列问题:‎ ‎①X、Y和Z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 ‎②写出在Z表面有银析出的反应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结合你所学的化学知识,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有关的问题:‎ ‎(1)农业上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一种碱______________;‎ ‎(2)烧碱溶液、食盐溶液中都存在的金属离子______________;‎ ‎(3)氢氧化钙常用来做建筑材料,因为其吸收二氧化碳而逐渐变得坚硬,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久置的镁条表面因氧化而变黑,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15.在置换反应:A+B→C+D中,‎ (1) 若D为氢气,B为稀硫酸,则A的选择应满足的条件是;‎ (2) 若D为铜,化合物B的物质类别可能为; (选填“氧化物”、“酸”、“碱”或“盐”) (3) 某些非金属也有活动性顺序。已知在溶液中可发生下列反应:Cl2+2NaBr=2NaCl+Br2,Br2+2NaI=2NaBr+I2,则在Cl2、Br2、I2三种非金属中,活动性最强的是,活动性最弱的是。‎ 三、推断题 ‎16.构建知识网络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理清物质间的相互关系,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现有A~G七种物质,已知A是赤铁矿的主要成分,F溶液为蓝色,它们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 ‎(1)物质D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 ;‎ ‎(2)反应③能发生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业上常利用反应①的原理来炼铁,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固态二氧化碳又叫做______________,其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__(任写一条)。‎ ‎17.已知A、B、C、D、E、F、G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六种物质,其中A为一种常见的酸,B、C、D为氧化物,E为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广泛的金属,F常用于建筑材料。它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图中“→”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表示两种物质间能发生反应,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物质A的一种化学式:______;‎ ‎(2)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 5‎ ‎(3)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实验的现象是______‎ ‎(4)写出B的一种用途______‎ 四、实验题 ‎18.我国著名的闽籍制碱专家侯德榜,在纯碱制造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用“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纯碱中常含有氯化钠等杂质,化学兴趣小组欲对某品牌纯碱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进行实验探究,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设计了下列两种实验方案进行试验。‎ 资料摘要:‎ Ⅰ.碳酸钠和氯化钙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Ⅱ.浓硫酸具有很强的吸水性;碱石灰常用于吸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方案一] 样品与氯化钙溶液反应,测定Na2CO3的质量分数 ‎(1)样品与氯化钙溶液的反应实验(杂质不与氯化钙溶液反应): ‎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一定量纯碱样品配成溶液后,滴加过量的C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分析滴加的CaCl2溶液要过量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 ‎ ‎(3)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进行过滤,把获得的沉淀物进行洗涤、干燥、称量。利用沉淀物质量计算Na2CO3的质量分数为91%。如果不洗涤沉淀物会造成测定结果大于91%,这是因为 _____。‎ ‎[方案二] 样品与稀盐酸反应,测定Na2CO3的质量分数 利用下图所示实验装置(铁架台略去)和试剂,通过测定样品和稀盐酸反应产生的CO2气体的质量,计算Na2CO3的质量分数(装置气密性良好,忽略盐酸的挥发性且每步反应或作用都是完全的)。‎ ‎(4)打开止水夹K,先对装置A和B(已连接)通入已除去CO2的空气一会儿,以排尽装置A和B中含有的,再接上装置C和D。 ‎ ‎(5)关闭止水夹K,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杂质不与盐酸反应),装置A中样品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5‎ ‎(6)待装置A中的反应结束后,再一次打开止水夹K,继续往装置通入已除去CO2的空气一会儿。根据 _______________ 定律,装置_________(填标号)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差就是产生CO2的质量,由此计算出该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若没有装置D,将会使测定结果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 五、计算题 ‎19.小华想测定Cu﹣Zn合金的组成,小华称取10g该合金粉末,在粉末中连续三次加入稀盐酸反应。每加一次盐酸,小华记录所得气体的质量,实验数据如下:‎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连续加入盐酸的体积(ml)‎ ‎10‎ ‎10‎ ‎10‎ 生成氢气的质量(g)‎ ‎0.08‎ ‎0.08‎ ‎0.04‎ ‎(1)从上表数据分析,小华用10g合金粉末总共收集到__________g氢气;‎ ‎(2)求出该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请写出计算过程)‎ ‎20.黄铜是铜锌合金,为测定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小华同学取10 g黄铜,加入足量的100 g稀硫酸,反应后烧杯及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109.8 g。‎ ‎(1)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是_________g。‎ ‎(2)则黄铜中铜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5‎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元素一般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元素名称的汉字偏旁可帮助我们了解元素的种类,如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金”字旁(汞除外);固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石”字旁;气态非金属元素名称有“气”字头等。‎ A,锅的一般材料为铁,属于金属元素;‎ B、碗的一般材料为陶瓷,不属于金属元素;‎ C、钥匙的一般材料为铁或铝,属于金属元素;‎ D、防盗门的一般材料为铁或铝,属于金属元素。故选B 考点:本题考查元素的简单分类 点评:本题较简单,明确元素的分类及判断方法,可根据金属元素的名称的汉字偏旁来判断,带“金”字旁的一般是金属元素。‎ ‎2.C ‎【解析】‎ ‎【分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锌、铁的活动性顺序为锌>铁>铜。所以向FeSO4和CuSO4混合溶液中投入一些锌粉,锌先与硫酸铜反应生成了硫酸锌和铜,当硫酸铜完全反应后,锌再与硫酸亚铁的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铁。充分反应后过滤,得滤液M和滤渣N,向滤渣N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了滤渣中一定有铁、铜,可能有锌,溶液中的CuSO4完全发生了反应。‎ ‎【详解】‎ A、若溶液中的铁完全被置换出来,溶液变为无色,根据已知条件不能确定铁是否完全被置换出来,故溶液可能是无色,故A正确;‎ B、若溶液中的铁没有被完全置换出来,滤液中含锌离子和亚铁离子两种金属离子,故B正确;‎ C、锌与FeSO4、CuSO4发生的是置换反应,锌置换出铜或铁都会使固体的质量减小,所以滤渣N的质量小于加入锌粉的质量,故C不正确;‎ D、当锌有剩余时,滤渣N中含有锌、铜、铁三种金属,故D正确。故选C。‎ ‎【点睛】‎ 7‎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一种较活泼的金属(钾钙钠除外)与几种活泼性不如它的金属的盐溶液反应,首先置换出来的是活泼性最弱的金属,最后置换出来的才是这几种盐溶液中活泼性最强的金属。‎ ‎3.D ‎【解析】试题分析:A.CuSO4能与过量的铁粉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KNO3和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氯化钠受温度影响较小,所以可采取蒸发结晶的方法使NaCl结晶出来、再过滤将二者分离;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碳能与氧气流中灼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当二氧化碳大量存在时,混在其中的少量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4.A ‎【解析】试题分析:干冷烧杯内壁出现无色液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只能说明气体中一定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因为有氧气参与反应,氧元素可能来自氧气,B错误;C只能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要检验二氧化碳是否与水反应要用紫色石蕊检验;铁生锈需要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D错误。故选A。‎ 考点:常见实验及其实验 ‎5.D ‎【解析】A. 铁片能与稀盐酸反应,说明Fe>H,铜片、银片不与稀盐酸反应,说明H>Cu、H>Ag、无法探究出Ag与Cu的金属活动性顺序,错误;B. 铁片能与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反应,说明Fe>Cu、Fe>Ag,无法探究出Fe与Cu的金属活动性顺序,错误;C. 铁片、铜片都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说明Fe>Ag、Cu>Ag,无法探究出Fe与Cu的金属活动性顺序,错误;D. 铁片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说明Fe>Cu,银片不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说明Cu>Ag,即Fe>Cu>Ag,正确。故选D。‎ 7‎ 点睛: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有两个实验方案,一是根据金属与酸是否反应,或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探究出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二是通过金属与金属盐溶液是否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化合物的水溶液中置换出来。‎ ‎6.A ‎【解析】A、木炭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填充了耗掉氧气的体积,故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错误;‎ B、二氧化碳能沿烧杯内壁倒入烧杯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正确;‎ C、铜片上的红磷和白磷可以探究燃烧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可以探究燃烧需要氧气,故正确;‎ D、左图中铁钉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右图中的铁钉只与氧气接触,没有与水接触,发现左图中的铁钉生锈而右图中的铁钉不生锈,故可探究生锈需要与水接触的条件,正确。故选A。‎ ‎7.C ‎【解析】试题分析:现有X、Y、Z三种金属,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且金属的活动性越强,与酸反应的速率越快,把X、Y分别放入稀盐酸中,Y产生气体的速率比X快,说明Y的金属活动性比X强,即Y>X。把Z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无明显现象,说明Z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弱,即Cu>Z。铜排氢的后面,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为Y>X>Z。故选:C。‎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8.C ‎【解析】‎ ‎【详解】‎ A、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且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A错误;‎ B、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管口向下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直到听到很小的响声,才表明氢气已经纯净;点燃没有听到任何响声,不能说明氢气已经纯净,可能是氢气已全部逸出,故B错误;‎ C、铁丝浸入CuSO4溶液,铜丝浸入AgNO3溶液,均能反应,说明了活动性铁>铜,铜>银,能比较Fe、Cu、Ag的金属活动性,故C正确;‎ 7‎ D、氮气和二氧化碳均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均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不能鉴别,故D错误。故选C。‎ ‎【点睛】‎ 在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然后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才能鉴别。‎ ‎9.B ‎【解析】试题分析:有X、Y、Z三种金属,把Y投入X(NO3)2溶液中,Y表面有X析出,说明Y的活动性大于X;若分别将X、Z投入稀硫酸中,X表面有气泡冒出,Z无变化,说明X的活动性大于Z。故选B.‎ 考点:金属的活动性 ‎10.A ‎【解析】‎ ‎【详解】‎ 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单质以及它们的合金。‎ A. 氧化铁不属于金属材料,此选项符合题意;‎ B. 不锈钢是一种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 18K黄金是一种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钛合金是一种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此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B ‎【解析】‎ ‎【分析】‎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进行分析,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只有前面的金属能将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详解】‎ A、由于汞的活动性大于银,汞与硝酸银溶液能发生化学反应。故A不符合题意;B、由于镁的活动性大于铜,铜与硝酸镁溶液不能发生化学反应。故B符合题意;C、由于锌的活动性大于铁,锌与硫酸亚铁溶液能发生化学反应。故C不符合题意;D、铝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强,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是“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7‎ ‎12.B ‎【解析】‎ ‎【详解】‎ A、金属铜为红色金属、金属汞常温下呈液体等,故A不正确;‎ B、若用砂纸或钢丝球打磨则会把铝上的氧化膜氧化铝擦掉,使铝受腐蚀,故B正确;‎ C、铁制品涂了油漆,油漆起到了隔绝空气中和水的作用,不容易生锈。油漆有光泽和颜色,看起来更美观,表面刷漆的目的主要是防止铁生锈,故C不正确;‎ D、金属开采利用先后顺序主要取决于金属的性质,与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关系不大;如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铝却使用的很晚,故D不正确。‎ 故选B。‎ ‎13. 铁锈溶解,溶液由无色变黄色气泡Fe + 2HCl === FeCl2 + H2↑X>Z>Y2AgNO3+Cu==Cu(NO3)2+2Ag ‎【解析】(1)、根据用稀盐酸除锈的原理和现象分析解答;‎ ‎(2)、根据金属活动性强弱分析解答。‎ 解:(1)、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氯化铁的溶液呈黄色,故现象是铁锈溶解,溶液由无色变黄色;稍长一段时间,当铁锈完全反应后铁又能够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和氯化亚铁,还会看到铁钉表面有气泡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 ‎(2)①根据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置换出氢气,排在后面的则不能。由于把Z和X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溶解并产生氢气,Z不反应,说明X比Z的活动性强;而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在Z表面有银析出,而Y没有变化,说明Z的活动性比Y强,故三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关系是:X>Z>Y。‎ ‎②活动性较强的金属一般可以将位于其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由于只有金属X在氢前,因此X可以是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而Z在银前面,Y在银后面,因此Z是铜和汞中的一种,而Y是铂和金的一种。故Z表面有银析出的反应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2AgNO3+Cu==Cu(NO3)2+2Ag。‎ ‎14. Ca(OH)2Na+CO2 + Ca(OH)2 == CaCO3↓+ H2O2Mg + O2 == 2MgO ‎【解析】 (1). 由金属或铵根和氢氧根组成的化合物叫碱。Ca(OH)2是碱,常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2). 烧碱即氢氧化钠,电离产生钠离子和氯离子,食盐即氯化钠,电离产生氯离子和钠离子, (3). 氢氧化钙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反应方程式为:CO2 ‎ 7‎ ‎+ Ca(OH)2 == CaCO3↓+ H2O (4). 镁的化学性质活泼,常温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被氧化而变黑,反应方程式为2Mg + O2 == 2MgO ‎15.(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2)氧化物或盐 (3)Cl2 I2‎ ‎【解析】‎ 试题分析:(1)若D为氢气,B为稀硫酸,则A为金属,发生的金属与酸的反应,金属应为较活泼金属,故答案为: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前的金属;(2)若D为铜,发生的可能是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或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铜的置换反应,故答案为:氧化物或盐;(3)根据反应Cl2+2NaBr=2NaCl+Br2,Br2+2NaI=2NaBr+I2,活动性强的置换出活动性弱的,得出活动性顺序为Cl2>Br2>I2,故选Cl2;I2.‎ 考点:置换反应及其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与置换反应 ‎16.FeSO4或FeCl2在金属活动顺序中铁位于氢的前面3CO + Fe2O3高温2Fe + 3CO2干冰 ;人工降雨或作制冷剂(合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A~G七种物质,A是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所以A是氧化铁,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所以B是铁,G的浓溶液稀释时会放出大量的热,所以G是硫酸或盐酸,铁和硫酸或盐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或氯化亚铁和氢气,F溶液为蓝色,铁和F反应也会生成C和D,所以D是硫酸亚铁,E是氢气,C是铜,F就是硫酸铜,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D是FeSO4或FeCl2;‎ ‎(2)③铁和硫酸或盐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或氯化亚铁和氢气,能发生的理由是在金属活动顺序中铁位于氢的前面;‎ ‎(3)反应①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3CO+Fe2O3高温2Fe+3CO2;‎ ‎(4)固态二氧化碳又叫做干冰,其用途是人工降雨或作制冷剂(合理即可)。‎ ‎17. HCl 或 H2SO4 或 HNO32H2O2H2↑+O2分解反应3CO+Fe2O32Fe+3CO2红棕色的固体变成黑色灭火,制冷,人工降雨等 ‎【解析】本题为框图型推断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依据题干叙述找准解题的突破口,直接得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然后依据框图推断出其他物质的化学式。‎ 根据“F常用于建筑材料”,可能为碳酸钙;根据“A 7‎ 为一种常见的酸”,可能为盐酸或硫酸或硝酸;根据E为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广泛的金属, E为铁粉。A是酸,B是氧化物,A能转化为B,二氧化碳与碳酸钙能相互转化,碳酸钙能与酸溶液反应,B可能是二氧化碳;D是氧化物,A能转化为D,稀盐酸(或稀硫酸或稀硝酸)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水,D可能是水,水能与二氧化碳反应;C为氧化物,二氧化碳能转化为C,C可能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能氧化铁反应生成铁,水通电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G可能是氢气。将假设代入框图,假设成立。因此:‎ ‎(1A可以是盐酸或硫酸或硝酸,化学式分别为HCl 或H2SO4或 HNO3;‎ ‎(2)反应①是水通电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化学方程式是2H2O2H2↑+O2↑;该反应是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基本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3)反应②可以是一氧化碳能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是3CO+Fe2O32Fe+3CO2,实验的现象是红棕色的固体变成黑色;‎ ‎(4)B是二氧化碳,可用作灭火,制冷,人工降雨等。‎ ‎18.(1)‎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一定量纯碱样品配成溶液后,滴加过量的C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Na2CO3+CaCl2═CaCO3↓+2NaCl ‎ ‎(2)与碳酸钠充分反应 ;‎ ‎(3)不洗涤碳酸钙表面可能会附着一层可溶性物质使沉淀物质量增加,所以使得计算出的碳酸钠的质量增大 ‎ ‎(4)二氧化碳 ‎(5)Na2CO3+2HCl═2NaCl+H2O+CO2↑ ‎ ‎(6)质量守恒 ,C,偏大 ‎【解析】[方案一]杂质含量的分析是化学学科中常见到的问题,具体要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本题Na2CO3中含有NaCl等杂质,故CaCl2只是和Na2CO3发生反应,不能和NaCl发生反应,通过生成沉淀的质量求出Na2CO3的质量,但所添加的CaCl2一定要过量,使Na2CO3能够全部反应完。如果对CaCO3不洗涤,CaCO3表面会沾有其它物质,导致计算出的Na2CO3质量增大,故质量分数偏大。‎ 7‎ ‎[方案二]杂质含量的分析是化学学科中常见到的问题,具体要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本题Na2CO3中含有NaCl等杂质,故加入的HCl只是和Na2CO3发生反应,放出CO2气体,但不能和NaCl发生反应,通过生成CO2气体的质量求出Na2CO3的质量。如果没有D装置,C装置会吸收装置右端空气中的CO2,导致计算出的Na2CO3质量增大,故质量分数偏大。‎ ‎19. 0.2 35%‎ ‎【解析】本题考查了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从上表数据分析,小华用10g合金粉末总共收集到的氢气质量=0.08g+0.08g+0.04g=0.2g;‎ 设生成0.2g的氢气需锌的质量为x。‎ Zn+2HCl═ZnCl2+H2↑‎ ‎65 2‎ x 0.2g ‎= x=6.5g 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100%=35%‎ 点睛:首先要理解和熟记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步骤和格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细致地分析题意,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解答。‎ ‎20. 0.235%‎ ‎【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为0.2 g。‎ ‎(2)设参与反应的锌的质量为x。‎ Zn+H2SO4ZnSO4+H2↑‎ ‎65 2‎ x 0.2 g ‎65‎x‎=‎‎2‎‎0.2g x=6.5 g 则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10  g-6.5  g‎10  g×100%=35%‎ 答:该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35%。‎ 7‎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