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盐化肥测试题(含解析共15套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盐化肥测试题(含解析共15套新人教版)》 共有 15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9年人教九下化学第十一章《盐 化肥》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有一包不纯的Na2CO3样品,其中只含一种杂质,现取该样品‎5.3g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2.4g CO2,则所混杂质可能是(  )‎ A.BaCO3 B.K2CO‎3 ‎C.CaCO3 D.MgCO3‎ ‎2.鉴定某溶液中是否含有CO32﹣,所用的试剂是(  )‎ A.紫色石蕊试液 B.酚酞试液 ‎ C.氢氧化钠溶液 D.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 ‎3.实验室常用于检验碳酸盐的方法是(  )‎ A.加入硝酸钡,产生白色沉淀 ‎ B.放入水中,不溶解的是碳酸盐 ‎ C.加入澄清石灰水,产生白色沉淀 ‎ D.加入稀盐酸,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4.蒸馒头时某同学为了探究食用碱的主要成分,向其中加入了稀盐酸,发现产生了一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食用碱中可能含有(  )‎ A.H2SO4 B.Na2CO‎3 ‎C.NaOH D.CO2‎ ‎5.检验碳酸盐的正确方法是(  )‎ A.滴加盐酸,产生使木条火焰熄灭的气体 ‎ B.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 C.加热,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 D.滴加盐酸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6.酸、碱、盐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应用。下列关于酸、碱、盐的生产或应用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A.氢氧化钠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 B.纯碱可从内陆盐潮提取,又可用“侯氏联合制碱法”生产 ‎ C.用石灰乳与硫酸铜溶液混合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 D.高温煅烧石灰石可制得生石灰 ‎7.“粗盐提纯”实验不需要的仪器是(  )‎ 31‎ A. B. ‎ C. D.‎ ‎8.在蔬菜生长的过程中,常喷洒农药防治病虫害.据有关专家介绍,用碱性溶液或清水浸泡,可使残留在蔬菜上的农药的毒性降低.浸泡买来的蔬菜时可以加入适量的(  )‎ A.纯碱 B.白酒 C.白糖 D.食醋 ‎9.为验证“加热碳酸氢铵”所发生的变化,两同学分别用甲、乙装置进行实验,发现两个实验中碳酸氢铵固体均消失,乙实验中还观察到无水硫酸铜变蓝、浸有酚酞试液的棉球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资料:无水硫酸铜呈白色,遇水后呈蓝色.‎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实验不如乙实验环保 ‎ B.甲实验只根据“固体消失”这一现象,能说明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 C.乙实验有利于同学们分析“固体消失”的原因 ‎ D.根据乙实验的现象可知,碳酸氢铵受热分解为氨气、二氧化碳和水 ‎10.下列各组溶液,相互不能发生反应的是(  )‎ A.氯化铁和氢氧化钠 B.硝酸银和盐酸 ‎ C.氢氧化钡和硝酸 D.硫酸钠和碳酸钾 二.多选题(共5小题)‎ ‎11.如图四个图象中能正确反应其对应实验操作的是(  )‎ 31‎ A.向等质量的铝粉和镁粉中分别滴入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的稀盐酸 ‎ B.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不断加入稀硫酸 ‎ C.等质量的块状石灰石和粉末状石灰石分别与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的稀盐酸反应 ‎ D.碳和氧化铜的固体混合物在高温条件下反应 ‎12.为除去粗盐中含有的硫酸钠,氯化镁、氯化钙等杂质,应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氢氧化钠、碳酸钠等物质。将杂质转化为沉淀过滤除去,再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盐酸得到精盐水。‎ 该工程示意如下:‎ 对该过程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A.①操作中需要进行搅拌,目的是提高氯化钠的溶解度 ‎ B.③、④两步操作顺序可以颠倒 ‎ C.⑤操作得的沉淀中共有三种物质 ‎ D.⑥操作中,加入盐酸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将滤液的pH调为7‎ ‎13.下列对露置在空气中已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样品进行的相关实验中,实验现象及结论合理的是(  )‎ 31‎ A.取少量溶液样品,滴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 B.取一定量溶液样品,滴入稀盐酸,立即有大量气体产生 ‎ C.取一定量溶液样品,滴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证明原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钠 ‎ D.向溶液样品中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至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可除去样品中的杂质 ‎14.向盛有饱和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持续通入CO2出现了异常现象(先变浑浊后又变澄清。提示:过量的CO2会与CaCO3等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Ca(HCO3)2),兴趣小组同学利用数字分析仪进行研究,测定记录得到溶液的导电性变化随二氧化碳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b段溶液逐渐变浑浊,bd段溶液逐渐变澄清 ‎ B.b点溶液溶液碱性最强 ‎ C.bd段反应为:CaCO3+CO2+H2O═Ca(HCO3)2 ‎ D.c点溶液中含有2种溶质,沉淀质量为‎15g ‎15.对于反应:X+2NaOH=2Y+Cu(OH)2↓,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Y中一定含有钠元素 ‎ B.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为18 ‎ C.X可能是CuCl2或Cu(NO3)2 ‎ D.Y可能是Na2SO4‎ 三.填空题(共5小题)‎ ‎16.将洗净的鸡蛋壳放在一玻璃杯中在杯中加少量稀盐酸,用蘸有澄清的石灰水的玻璃片盖住杯口,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①   ;②   .已知蛋壳成分中含有钙元素,试推测鸡蛋壳的主要成分应是   .‎ ‎17.课本上说螺壳中含有碳酸钙,小明认为可以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进行检验.往容器中放入螺壳并注入稀盐酸,如果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涂在玻璃片下表面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就可以证明螺壳中含有碳酸钙.请评价小明的检验方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31‎ ‎.小明收集螺壳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并用如图乙所示装置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能够发生反应.在广口瓶中先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再加入适量稀盐酸,预期观察到的现象是   .‎ ‎18.(1)家庭小实验:将洗净的碎鸡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放入小玻璃杯中,然后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观察到鸡蛋壳表面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立即用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盖住,一会儿,便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向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通入适量的CO2,紫色石蕊试液的试液变为   色,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则溶液变为   色,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9.在H、O、C、Cl、Na、Ca六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入空格中.‎ ‎①可作建筑材料的盐   ;②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的酸   ;‎ ‎③可改良酸性土壤的碱   ‎ ‎20.某同学通过下列实验步骤测定粗盐中(假定只含不溶性杂质)氯化钠的百分含量,请根据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1)调节托盘天平的零点,若天平指针偏向左边,可将左边的螺丝向(填左或右)   旋动,使摆动达到平衡.‎ ‎(2)称取粗盐样品W克,称量时应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上一张大小相同的同种的纸,然后在   盘放粗盐,   盘放砝码.‎ ‎(3)将粗盐溶于适量蒸馏水,溶解时应在(填仪器名称)   里行,用玻璃棒搅拌,玻璃棒的作用是加快食盐   .‎ ‎(4)过滤.开始时学生的操作如图所示,请按从上向下顺序指出图中的错误:①过滤时没有使用   引流;②   没有紧靠烧杯内壁.学生纠正错误后,进行正确过滤.‎ ‎(5)将滤液加热蒸发,加热蒸发滤液应在(填仪器名称)   里使用玻璃棒的作用是避免液体局部过热致使液滴   ‎ ‎(6)计算粗盐的纯度,蒸发后得到纯净NaCl固体W‎1克,则盐的纯度(写计算式)为   .‎ 31‎ 四.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21.粗盐中含有难溶性杂质(泥沙等)和多种可溶性杂质(氯化镁、氯化钙等).某班同学在粗盐提纯实验中,为把少量可溶性杂质CaCl2,MgCl2一并除去,将教材中实验方案修改设计如下,请据此回答问题:‎ ‎(1)实验操作A的名称是   ,该操作的目的是   .‎ ‎(2)写出步骤③中发生反应的主要化学方程式   ;步骤⑥的作用是   .‎ ‎(3)小刚同学认为该方案实际得到的氯化钠可能比粗盐中含有的氯化钠要多,请你为他找出理由:   .‎ ‎22.如图是“△△牌发酵粉”的部分信息,课外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其进行了如下探究(请你完成相应填空):‎ 查阅资料:‎ ‎(1)发酵粉能够使面团松软、发泡是因为发酵粉产生了CO2所致;‎ ‎(2)酒石酸是一种易溶解于水的固体有机酸;‎ ‎(3)Na2CO3受热不分解。‎ 提出问题:‎ 31‎ NaHCO3在发酵粉加水或加热时如何产生CO2?‎ 猜想:‎ 甲:…‎ 乙:酒石酸与NaHCO3在溶液中反应产生CO2‎ 丙:NaHCO3加热产生CO2‎ 试验探究:‎ ‎(1)小明同学取少量NaHCO3粉末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无气体产生,从而否定了猜想甲,则猜想甲是   。‎ 小明又将酒石酸溶液和NaHCO3溶液混合,产生了CO2,从而验证了猜想乙,说明了NaHCO3具有的性质之一是   ;‎ ‎(2)小英同学为探究猜想丙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小英另取适量NaHCO3粉末加入a试管中,加热,观察到a试管口有水生成,b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持续加热直至两支试管均不再发生变化时,发现a试管中仍残留有较多白色固体粉末,向该粉末中滴加稀盐酸,有CO2产生,说明该粉末是   。‎ 小结:‎ NaHCO3在发酵粉中产生CO2的条件是   ;‎ NaHCO3受热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 ‎   。‎ 五.计算题(共1小题)‎ ‎23.通过海水晾晒可得粗盐,粗盐除NaCl外,还含有MgCl2、CaCl2、Na2SO4以及泥沙等杂质,以下是制备精盐的实验方案,各步操作流程如下:‎ 31‎ ‎(1)在第①步粗盐溶解操作中要用玻璃棒搅拌,作用是   。‎ ‎(2)第⑤步“过滤”操作中得到沉淀的成分有:泥沙、BaSO4、Mg(OH)2、   (填化学式)。‎ ‎(3)在第③步操作中,选择的除杂的试剂不能用KOH代替NaOH,理由是   。‎ ‎(4)在利用粗盐制备精盐过程的第⑥步操作中,加入适量盐酸的目的是   。‎ ‎(5)实验所得精盐的质量大于粗盐中NaCl的质量,原因是   。‎ ‎(6)某品牌纯碱中含有杂质NaCl,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研究:称取‎12g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并绘制出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放出气体质量的关系如图。‎ ‎(1)纯碱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CO2的质量为   g ‎(2)计算当盐酸与纯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六.推断题(共1小题)‎ ‎24.如图是常见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1)写出图中相应物质的化学式:酸   、碱   。‎ ‎(2)写出图中反应②和④的化学方程式:‎ ‎②   ;‎ ‎④   。‎ ‎(3)总结化学反应的规律是我们学习化学的方法之一。请根据上图总结出酸、碱、盐相互反应的规律(写2点)   、   。‎ 七.解答题(共2小题)‎ 31‎ ‎25.小刚在化学实验室发现,盛放NaOH溶液的试剂瓶瓶口和橡皮塞上出现了白色粉末.小刚叫来小军和小红,共同探究这种白色粉末的成分.‎ 他们依据所学的化学知识,对这种白色粉末的成分作了如下猜想:‎ ‎①可能是NaOH ②可能是Na2CO3 ③可能是NaOH与Na2CO3的混合物 为了验证猜想,他们分别做了下面的实验.‎ ‎(1)小刚取少量白色粉末,滴加稀盐酸,有气体生成.由此小刚认为白色粉末是Na2CO3.请判断小刚所得结论是否正确?并简述理由.‎ ‎   .‎ ‎(2)小军取少量白色粉末溶于水,向所得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由此小军认为白色粉末是NaOH.请判断小军所得结论是否正确?并简述理由.‎ ‎   .‎ ‎(3)小红取少量白色粉末溶于水,向所得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由此判断白色粉末中含有   .为了验证猜想③,小红继续向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然后过滤.你认为她接下来还应进行的实验是   .在小红所做的实验中,若把BaCl2溶液换Ba(OH)2溶液是否可行?请简述理由   .‎ ‎26.向碳酸钠和氯化钠的固体混合物‎15.6g中加入‎1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后,得到‎111.2g溶液。试计算:‎ ‎(1)产生二氧化碳多少克?‎ ‎(2)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是多少?‎ ‎(3)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1‎ ‎2019年人教九下化学第十一章《盐 化肥》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有一包不纯的Na2CO3样品,其中只含一种杂质,现取该样品‎5.3g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2.4g CO2,则所混杂质可能是(  )‎ A.BaCO3 B.K2CO‎3 ‎C.CaCO3 D.MgCO3‎ ‎【分析】要计算含有的另一种杂质,可以根据归一法求混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后分析给定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解答】解:设该盐为纯净的+2价碳酸盐,设该金属为M,对应的碳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 MCO3+2HCl═MCl2+CO2↑+H2O x 44‎ ‎5.3g‎ ‎‎2.4g ‎ =‎ ‎ 解得:x≈97;‎ 由于碳酸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6,所以所含杂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必须小于97,给定物质中只有碳酸镁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4,小于97.故选D。‎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混合碳酸盐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质量,完成此题,需使用极值法和平均值法。‎ ‎2.鉴定某溶液中是否含有CO32﹣,所用的试剂是(  )‎ A.紫色石蕊试液 B.酚酞试液 ‎ C.氢氧化钠溶液 D.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 ‎【分析】鉴定碳酸盐的常用药品是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 ‎【解答】解:证明碳酸盐(CO32﹣检验方法),具体方法是,先取少量的待检物于试管中,再向其中滴加少量的稀盐酸(或稀硫酸),振荡,若有气泡生成,并且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后,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该盐中含有CO32﹣;‎ 故选:D。‎ ‎【点评】了解检验碳酸盐的方法和所用试剂即可顺利解答,难度不大.‎ ‎3.实验室常用于检验碳酸盐的方法是(  )‎ 31‎ A.加入硝酸钡,产生白色沉淀 ‎ B.放入水中,不溶解的是碳酸盐 ‎ C.加入澄清石灰水,产生白色沉淀 ‎ D.加入稀盐酸,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分析】根据碳酸盐能与酸反应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气体,检验碳酸盐最简单的方法是滴加盐酸,观察是否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 ‎【解答】解:实验室常用于检验碳酸盐的方法是滴加盐酸,观察是否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 A、加入硝酸钡,产生白色沉淀,不一定含碳酸盐,如硫酸盐中加入硝酸钡,也会产生白色沉淀,故选项错误。‎ B、放入水中,不溶解的不一定是碳酸盐,也可能是氯化银、硫酸钡等,故选项错误。‎ C、加入澄清石灰水,产生白色沉淀的不一定是碳酸盐,如磷酸盐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磷酸钙白色沉淀,故选项错误。‎ D、实验室常用于检验碳酸盐的方法是滴加盐酸,观察是否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检验碳酸盐常用的方法(滴加盐酸,若产生气体,再检验是否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蒸馒头时某同学为了探究食用碱的主要成分,向其中加入了稀盐酸,发现产生了一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食用碱中可能含有(  )‎ A.H2SO4 B.Na2CO‎3 ‎C.NaOH D.CO2‎ ‎【分析】碳酸盐能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食用碱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钠,俗称纯碱.‎ ‎【解答】解:向食用碱中加入盐酸,产生了一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说明食用碱中含有碳酸根离子,分析选项只有碳酸钠含有碳酸根离子,硫酸和盐酸不反应,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不生成气体,二氧化碳和盐酸不反应。‎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碳酸盐的检验,碳酸盐能和盐酸反应生成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常用此反应检验碳酸盐.‎ ‎5.检验碳酸盐的正确方法是(  )‎ A.滴加盐酸,产生使木条火焰熄灭的气体 ‎ 31‎ B.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 C.加热,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 D.滴加盐酸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分析】检验碳酸盐常用的方法是滴加盐酸检验是否有二氧化碳产生.‎ ‎【解答】解:检验碳酸盐常用的方法是滴加盐酸检验是否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的气体产生;‎ A、因为使木条熄灭的不一定是二氧化碳,故不正确;‎ B、滴加氯化钡产生白色沉淀的出碳酸盐外还有硫酸盐,故不正确;‎ C、加热产生二氧化碳的物质不一定只有碳酸盐。‎ 故选:D。‎ ‎【点评】检验碳酸盐常用的方法是滴加盐酸,如果产生气体,再检验是否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的气体产生.‎ ‎6.酸、碱、盐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广泛应用。下列关于酸、碱、盐的生产或应用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A.氢氧化钠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 B.纯碱可从内陆盐潮提取,又可用“侯氏联合制碱法”生产 ‎ C.用石灰乳与硫酸铜溶液混合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 D.高温煅烧石灰石可制得生石灰 ‎【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已有的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氢氧化钠具有极强的腐蚀性,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错误;‎ B、纯碱可从内陆盐潮提取,又可用“侯氏联合制碱法”生产,在前;‎ C、可以用石灰乳与硫酸铜溶液混合配制农药波尔多液,在前;‎ D、高温煅烧石灰石可制得生石灰,在前;‎ 故选:A。‎ ‎【点评】掌握物质的析性质和用途的关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粗盐提纯”实验不需要的仪器是(  )‎ A. B. ‎ 31‎ C. D.‎ ‎【分析】根据粗盐提纯是将粗盐中含有的泥沙等不溶物除去,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粗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粗盐提纯是通过溶解(把不溶物与食盐初步分离)、过滤(把不溶物彻底除去)、蒸发(食盐从溶液中分离出来而得到食盐)得到精盐的过程。‎ A、烧杯由于完成溶解操作,过滤时用于盛放液体,故选项错误。‎ B、蒸发皿用于完成蒸发操作,故选项错误。‎ C、酒精灯用于完成蒸发操作,故选项错误。‎ D、溶解、过滤、蒸发时均不需要使用试管夹,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粗盐提纯的原理、实验步骤(溶解、过滤、蒸发)、所需的仪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在蔬菜生长的过程中,常喷洒农药防治病虫害.据有关专家介绍,用碱性溶液或清水浸泡,可使残留在蔬菜上的农药的毒性降低.浸泡买来的蔬菜时可以加入适量的(  )‎ A.纯碱 B.白酒 C.白糖 D.食醋 ‎【分析】根据题意:用清水,特别是碱性溶液浸泡冲洗蔬菜,可使残留在蔬菜上的农药毒性降低,因此浸泡蔬菜时最好加入适量的碱性溶液,并结合选项分析解答.‎ ‎【解答】解:A、纯碱溶液显碱性,正确;‎ B、白酒溶液显中性,故错误;‎ C、白糖溶于水显中性,故错误;‎ D、食醋溶液显酸性,故错误;‎ 故选:A。‎ ‎【点评】熟悉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溶液的酸碱性,并结合题意分析解答是解题的关键.‎ ‎9.为验证“加热碳酸氢铵”所发生的变化,两同学分别用甲、乙装置进行实验,发现两个实验中碳酸氢铵固体均消失,乙实验中还观察到无水硫酸铜变蓝、浸有酚酞试液的棉球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资料:无水硫酸铜呈白色,遇水后呈蓝色.‎ 3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实验不如乙实验环保 ‎ B.甲实验只根据“固体消失”这一现象,能说明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 C.乙实验有利于同学们分析“固体消失”的原因 ‎ D.根据乙实验的现象可知,碳酸氢铵受热分解为氨气、二氧化碳和水 ‎【分析】A、不同的实验装置,优缺点不同;‎ B、根据甲实验“固体消失”这一现象,可验证碳酸氢铵发生了分解反应;‎ C、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碳酸氢铵分解生成了哪些物质;‎ D、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判断相关方面的问题.‎ ‎【解答】解:A、甲实验生成的物质全部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而乙实验装置相对封闭,被酚酞试液、澄清石灰水吸收后扩散到空气中的物质相对较少,因此甲实验不如乙实验环保,该选项说法正确;‎ B、只根据甲实验“固体消失”这一现象,不能验证碳酸氢铵发生了分解,也可能是碳酸氢铵升华导致的消失,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观察到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反应生成了水,浸有酚酞试液的棉球变红,说明反应生成了氨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因此乙实验有利于学生分析“固体消失”的原因,该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乙实验的现象,可验证碳酸氢铵分解生成了氨气、水和二氧化碳,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0.下列各组溶液,相互不能发生反应的是(  )‎ A.氯化铁和氢氧化钠 B.硝酸银和盐酸 ‎ C.氢氧化钡和硝酸 D.硫酸钠和碳酸钾 31‎ ‎【分析】根据物质之间相互交换成分,若能生成水、气体、沉淀,则能发生化学反应,否则不能反应.‎ ‎【解答】解:A、因氯化铁和氢氧化钠相互交换成分能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则能发生化学反应,故A错误;‎ B、因硝酸银和盐酸相互交换成分能生成氯化银沉淀,则能发生化学反应,故B错误;‎ C、因氢氧化钡和硝酸相互交换成分能生成水,则能发生化学反应,故C错误;‎ D、因硫酸钠和碳酸钾之间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水、气体、沉淀,则不能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之间的复分解反应,学生应熟悉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常见物质的状态、溶解性等来解答.‎ 二.多选题(共5小题)‎ ‎11.如图四个图象中能正确反应其对应实验操作的是(  )‎ A.向等质量的铝粉和镁粉中分别滴入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的稀盐酸 ‎ B.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钡溶液中不断加入稀硫酸 ‎ C.等质量的块状石灰石和粉末状石灰石分别与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的稀盐酸反应 ‎ D.碳和氧化铜的固体混合物在高温条件下反应 ‎【分析】‎ 31‎ A、根据镁的活动性比铝强,镁与稀盐酸反应比铝剧烈,等质量两金属完全反应后,依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铝产生氢气质量大于镁进行分析;‎ B、根据硫酸和氢氧化钡会生成白色的硫酸钡沉淀进行分析;‎ C、根据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进行分析;‎ D、根据碳和氧化铜会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分析。‎ ‎【解答】解:A、根据题中的叙述可知,横坐标代表的是稀盐酸的质量,而不是反应时间,向等质量的铝粉和镁粉中分别滴入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的稀盐酸,所以对于酸来说刚开始滴加金属是过量的,Al和Mg产生的氢气一样多,随着反应的进行,活动性强的金属会先消耗完,然后另一种金属会继续反应,等质量的金属铝生成的氢气比镁生成的多,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操作,故A正确;‎ B、向氢氧化钡中逐渐的滴加硫酸,两者反应会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所以溶质的质量会逐渐的减少,恰好完全反应,溶质质量为零,再滴加硫酸,溶质质量是硫酸,会逐渐的增加,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操作,故B正确;‎ C、反应物的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粉末状的石灰石与盐酸接触面积大,反应快,用的时间少,斜率大,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对应操作,故C错误;‎ D、碳和氧化铜会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气体,固体质量会逐渐的减少,反应完全后,固体质量保持不变,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对应操作,故D错误。‎ 故选:AB。‎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明确选项中叙述的反应原理,然后结合图象中的转折点进行分析解答。‎ ‎12.为除去粗盐中含有的硫酸钠,氯化镁、氯化钙等杂质,应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氢氧化钠、碳酸钠等物质。将杂质转化为沉淀过滤除去,再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盐酸得到精盐水。‎ 该工程示意如下:‎ 对该过程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A.①操作中需要进行搅拌,目的是提高氯化钠的溶解度 ‎ B.③、④两步操作顺序可以颠倒 ‎ C.⑤操作得的沉淀中共有三种物质 ‎ D.⑥操作中,加入盐酸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将滤液的pH调为7‎ ‎【分析】‎ 31‎ 除去硫酸根离子用钡离子沉淀,除去镁离子用氢氧根离子进行沉淀,除去钙离子用碳酸根离子进行沉淀,过量的钡离子需要用碳酸根离子除去进行分析,再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盐酸得到精盐水。‎ ‎【解答】解:A、一定温度下,氯化钠的溶解度是固定不变的,不会因搅拌就改变其溶解度,只会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度;故A不正确;‎ B、③④两步颠倒不会影响除掉钡离子和镁离子而形成沉淀;故B正确;‎ C、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可以将硫酸根离子转化为沉淀,加过量碳酸钠溶液,可以将钙离子和反应剩余的钡离子转化为沉淀,加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将镁离子转化为沉淀,所以⑤操作中得到的沉淀共有四种;故C不正确;‎ D、⑥操作中,加入适量盐酸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从而得到氯化钠溶液呈中性;故D正确。‎ 故选:BD。‎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知道除去的杂质的离子的性质,然后选择合适的试剂和滴加顺序进行除杂,一般加碳酸根离子要放在加钡离子之后,可以将剩余的钡离子除去,除杂的结果,最后只能有先氯化钠,也就是氯离子和钠离子。‎ ‎13.下列对露置在空气中已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样品进行的相关实验中,实验现象及结论合理的是(  )‎ A.取少量溶液样品,滴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 B.取一定量溶液样品,滴入稀盐酸,立即有大量气体产生 ‎ C.取一定量溶液样品,滴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证明原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钠 ‎ D.向溶液样品中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至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可除去样品中的杂质 ‎【分析】空气中含有水蒸气(H2O)、二氧化碳(CO2),由于氢氧化钠易被水蒸气潮解,易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Na2CO3),发生变质;所以根据题干中“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可知其成分是:除了氢氧化钠还有碳酸钠.那么如何鉴别碳酸钠呢?根据其中的碳酸根离子的特性,易于含有钙离子、钡离子的盐产生白色沉淀可以鉴别它的存在,也可根据碳酸根离子易于酸产生气泡来判断.‎ ‎【解答】解:A、由于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一定含有碳酸钠,所以加入氯化钡溶液,会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故正确 B、由于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一定含有碳酸钠,滴入稀盐酸,应该是先没有气泡产生(此时和氢氧化钠反应),等到氢氧化钠反应完毕,才和碳酸钠反应,此时才会有气体产生。现象表述错误;故错误 31‎ C、由于滴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与碳酸钠反应也会生成碱氢氧化钠,所以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不能证明原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钠;故错误 D、向溶液样品中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至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和碳酸钙白色沉淀,沉淀过滤,可除去样品中的杂质;故正确 故选:AD。‎ ‎【点评】本题考查了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特性,其中如何区别;这里关键是抓住碳酸钠中“碳酸根离子”的特征,其易生成沉淀、易产生气泡.‎ ‎14.向盛有饱和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持续通入CO2出现了异常现象(先变浑浊后又变澄清。提示:过量的CO2会与CaCO3等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Ca(HCO3)2),兴趣小组同学利用数字分析仪进行研究,测定记录得到溶液的导电性变化随二氧化碳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b段溶液逐渐变浑浊,bd段溶液逐渐变澄清 ‎ B.b点溶液溶液碱性最强 ‎ C.bd段反应为:CaCO3+CO2+H2O═Ca(HCO3)2 ‎ D.c点溶液中含有2种溶质,沉淀质量为‎15g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碳酸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钙进行分析。‎ ‎【解答】解:ab段溶液的导电性逐渐减小到零,说明是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bd段溶液的导电性逐渐增大,说明是碳酸钙和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所以 A、ab段溶液逐渐变浑浊,bd段溶液逐渐变澄清,故A正确;‎ B、b点的溶液显中性,故B错误;‎ C、bd段溶液的导电性逐渐增大,说明是碳酸钙和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化学方程式为:CaCO3+CO2+H2O═Ca(HCO3)2,故C正确;‎ D、c点的溶液中含有碳酸氢钙一种溶质,‎ ‎4.4g二氧化碳生成的碳酸钙沉淀质量为x 31‎ CO2﹣﹣﹣﹣﹣CaCO3,‎ ‎44 100‎ ‎ ‎4.4g x ‎ =‎ x=‎10g,‎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掉的碳酸钙质量为y CO2﹣﹣﹣﹣﹣CaCO3,‎ ‎44 100‎ ‎ ‎2.2g y ‎ =‎ ‎ y=‎‎5g 所以沉淀质量为‎5g,故D错误。‎ 故选:BD。‎ ‎【点评】本题借助图象对一些物质间的反应进行了探讨,解题的关键是要对每一个选项的变化过程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它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识图判断能力的培养有一定帮助。‎ ‎15.对于反应:X+2NaOH=2Y+Cu(OH)2↓,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Y中一定含有钠元素 ‎ B.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为18 ‎ C.X可能是CuCl2或Cu(NO3)2 ‎ D.Y可能是Na2SO4‎ ‎【分析】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质量、个数保持不变.‎ ‎【解答】解:反应前,存在2个钠原子,2个氧原子,2个氢原子,另外是X中的原子。反应后,含有一个铜原子,2个氢原子,2个氧原子和Y物质中的原子。所以X一定存在1个铜原子。而Y中一定存在2个钠原子。又因为铜和氢氧化钠不反应,所以X可能是CuCl2或Cu(NO3)2.X与2Y的相分分子质量的差值就是2NaOH和Cu(OH)2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差值,即18,所以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一定不是18‎ 故选:AC。‎ ‎【点评】做此题时,既要考虑到质量守恒定律,又要考虑到铜与氢氧化钠不反应,是铜的盐溶液与氢氧化钠反应.‎ 31‎ 三.填空题(共5小题)‎ ‎16.将洗净的鸡蛋壳放在一玻璃杯中在杯中加少量稀盐酸,用蘸有澄清的石灰水的玻璃片盖住杯口,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① 鸡蛋壳上有气泡生成 ;②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已知蛋壳成分中含有钙元素,试推测鸡蛋壳的主要成分应是 碳酸钙 .‎ ‎【分析】只有熟悉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反应现象和物质组成的知识,才能正确解答本题.‎ ‎【解答】解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是:若一种物质与稀盐酸作用由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就可以断定该物质中含有碳酸根离子.‎ 因此由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可知:观察到的现象是①鸡蛋壳上有气泡生成;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若有上述现象产生,说明鸡蛋壳中含有碳酸根离子.‎ 根据已知条件可知:鸡蛋壳中含有钙元素,因此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由钙元素和碳酸根组成的物质,该物质是碳酸钙.‎ 故答案为:鸡蛋壳上有气泡生成;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碳酸钙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反应现象和物质的推断,难度稍大.‎ ‎17.课本上说螺壳中含有碳酸钙,小明认为可以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进行检验.往容器中放入螺壳并注入稀盐酸,如果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涂在玻璃片下表面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就可以证明螺壳中含有碳酸钙.请评价小明的检验方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正确;滴加稀盐酸,若有气体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该物质中含有碳酸根离子 .小明收集螺壳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并用如图乙所示装置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能够发生反应.在广口瓶中先加入适量氢氧化钠溶液,再加入适量稀盐酸,预期观察到的现象是 气球先膨胀,后变瘪 .‎ ‎【分析】根据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滴加稀盐酸,若有气体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该物质中含有碳酸根离子来解答.氢氧化钠能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解答】‎ 31‎ 解:根据生活常识,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可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故小明的检验方法正确,理由是滴加稀盐酸,若有气体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该物质中含有碳酸根离子;如果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锥形瓶中,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钠以及水反应生成碳酸钠,锥形瓶中的气体压强减小,空气通过导管进入气球中,能够观察到气球膨胀.再加入适量稀盐酸,盐酸和碳酸钠反应又生成二氧化碳,锥形瓶中的气体压强增大,气球变瘪;‎ 答案:正确;滴加稀盐酸,若有气体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该物质中含有碳酸根离子;气球先膨胀,后变瘪;‎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18.(1)家庭小实验:将洗净的碎鸡蛋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放入小玻璃杯中,然后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观察到鸡蛋壳表面 有气泡产生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O3+2HCl=CaCl2+H2O+CO2↑ ,立即用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盖住,一会儿,便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OH)2+CO2=CaCO3↓+H2O .‎ ‎(2)向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通入适量的CO2,紫色石蕊试液的试液变为 红 色,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H2O=H2CO3 .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则溶液变为 紫 色,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2CO3H2O+CO2↑ .‎ ‎【分析】碳酸钙和盐酸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生成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能使石蕊变红,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解答】解:(1)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可以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能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白色固体碳酸钙而使溶液变浑浊,所以本题答案为:有气泡产生,CaCO3+2HCl=CaCl2+H2O+CO2↑,变浑浊,‎ Ca(OH)2+CO2=CaCO3↓+H2O;‎ ‎(2)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显酸性,能使石蕊变红,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酸性消失,所以本题答案为:红,CO2+H2O=H2CO3,紫,H2CO3H2O+CO2↑.‎ ‎【点评】本题考查了碳酸盐与酸的反应以及生成的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9.在H、O、C、Cl、Na、Ca六种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入空格中.‎ ‎①可作建筑材料的盐 CaCO3 ;②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的酸 HCl ;‎ ‎③可改良酸性土壤的碱 Ca(OH)2 ‎ 31‎ ‎【分析】(1)根据CaCO3的物理性质分析即可;‎ ‎(2)根据盐酸的化学性质即可作答;‎ ‎(3)根据Ca(OH)2的化学性质及用途分析即可.‎ ‎【解答】解:①CaCO3化学性质稳定,坚固耐用,常用来作建筑材料,故选CaCO3;‎ ‎②铁锈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铁,可以与盐酸反应,故答案为:HCl;‎ ‎③Ca(OH)2呈碱性,可以通过酸碱中和来改良酸性土壤,故选Ca(OH)2.‎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的一些酸、碱、盐的用途,同学们需在平常的生活中注意知识的积累.‎ ‎20.某同学通过下列实验步骤测定粗盐中(假定只含不溶性杂质)氯化钠的百分含量,请根据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1)调节托盘天平的零点,若天平指针偏向左边,可将左边的螺丝向(填左或右) 右 旋动,使摆动达到平衡.‎ ‎(2)称取粗盐样品W克,称量时应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上一张大小相同的同种的纸,然后在 左 盘放粗盐, 右 盘放砝码.‎ ‎(3)将粗盐溶于适量蒸馏水,溶解时应在(填仪器名称) 烧杯 里行,用玻璃棒搅拌,玻璃棒的作用是加快食盐 溶解 .‎ ‎(4)过滤.开始时学生的操作如图所示,请按从上向下顺序指出图中的错误:①过滤时没有使用 玻璃棒 引流;② 漏斗下端管口 没有紧靠烧杯内壁.学生纠正错误后,进行正确过滤.‎ ‎(5)将滤液加热蒸发,加热蒸发滤液应在(填仪器名称) 蒸发皿 里使用玻璃棒的作用是避免液体局部过热致使液滴 飞溅出来 ‎ ‎(6)计算粗盐的纯度,蒸发后得到纯净NaCl固体W‎1克,则盐的纯度(写计算式)为 ×100% .‎ ‎【分析】(1)指针偏向那边,说明那边质量大;‎ ‎(2)用托盘天平称量时,左盘应该放被称量物,右盘应该放砝码;‎ ‎(3)一般在烧杯中溶解粗盐,玻璃棒的用途有搅拌、引流、转移物质等;‎ ‎(4)过滤可以把不溶于水的物质除去;‎ 31‎ ‎(5)蒸发溶液一般在蒸发皿中进行;‎ ‎(6)根据精盐、粗盐的质量可以计算粗盐的纯度.‎ ‎【解答】解:(1)若天平指针偏向左边,可将左边的螺丝向右旋动,使摆动达到平衡.‎ 故填:右.‎ ‎(2)称取粗盐时,左盘放粗盐,右盘放砝码.‎ 故填:左;右.‎ ‎(3)溶解时应在烧杯中进行,玻璃棒的作用是加快食盐的溶解.‎ 故填:烧杯;溶解.‎ ‎(4)过滤时没有使用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管口没有紧靠烧杯内壁.‎ 故填:玻璃棒;漏斗下端管口.‎ ‎(5)加热蒸发滤液应在蒸发皿中进行,使用玻璃棒的作用是避免液体局部过热致使液滴飞溅出来.‎ 故填:蒸发皿;飞溅出来.‎ ‎(6)粗盐的纯度的计算公式为:×100%.‎ 故填:×100%.‎ ‎【点评】过滤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即滤纸紧贴漏斗内壁,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液体低于滤纸边缘,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滤纸,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四.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21.粗盐中含有难溶性杂质(泥沙等)和多种可溶性杂质(氯化镁、氯化钙等).某班同学在粗盐提纯实验中,为把少量可溶性杂质CaCl2,MgCl2一并除去,将教材中实验方案修改设计如下,请据此回答问题:‎ ‎(1)实验操作A的名称是 过滤 ,该操作的目的是 除去难溶性杂质 .‎ 31‎ ‎(2)写出步骤③中发生反应的主要化学方程式 MgCl2+2NaOH═Mg(OH)2↓+2NaCl ;步骤⑥的作用是 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 ‎(3)小刚同学认为该方案实际得到的氯化钠可能比粗盐中含有的氯化钠要多,请你为他找出理由: 因为在实验过程中有氯化钠生成 .‎ ‎【分析】(1)根据过滤操作的目的解答;‎ ‎(2)根据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步骤⑥加适量稀盐酸的作用是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进行分析;‎ ‎(3)根据实验过程中各步反应的生成物解答.‎ ‎【解答】解:(1)实验操作A的名称是过滤,该操作的目的是除去难溶性杂质;‎ ‎(2)实验步骤③的主要目的是除去氯化镁,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化学方程式为:MgCl2+2NaOH═Mg(OH)2↓+2NaCl.步骤⑥加适量稀盐酸的作用是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3)因为在实验过程中有氯化钠生成,所以该方案实际得到的氯化钠可能比粗盐中含有的氯化钠要多.‎ 故答案为:(1)过滤,除去难溶性杂质;‎ ‎(2)MgCl2+2NaOH═Mg(OH)2↓+2NaCl,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3)因为在实验过程中有氯化钠生成.‎ ‎【点评】本题涉及除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方面的知识,难度适中,是综合性题目.‎ ‎22.如图是“△△牌发酵粉”的部分信息,课外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其进行了如下探究(请你完成相应填空):‎ 查阅资料:‎ ‎(1)发酵粉能够使面团松软、发泡是因为发酵粉产生了CO2所致;‎ ‎(2)酒石酸是一种易溶解于水的固体有机酸;‎ ‎(3)Na2CO3受热不分解。‎ 提出问题:‎ 31‎ NaHCO3在发酵粉加水或加热时如何产生CO2?‎ 猜想:‎ 甲:…‎ 乙:酒石酸与NaHCO3在溶液中反应产生CO2‎ 丙:NaHCO3加热产生CO2‎ 试验探究:‎ ‎(1)小明同学取少量NaHCO3粉末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无气体产生,从而否定了猜想甲,则猜想甲是 NaHCO3与水反应产生CO2 。‎ 小明又将酒石酸溶液和NaHCO3溶液混合,产生了CO2,从而验证了猜想乙,说明了NaHCO3具有的性质之一是 NaHCO3与酒石酸能反应生成CO2。 ;‎ ‎(2)小英同学为探究猜想丙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小英另取适量NaHCO3粉末加入a试管中,加热,观察到a试管口有水生成,b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CO2=CaCO3↓+H2O 。‎ 持续加热直至两支试管均不再发生变化时,发现a试管中仍残留有较多白色固体粉末,向该粉末中滴加稀盐酸,有CO2产生,说明该粉末是 Na2CO3 。‎ 小结:‎ NaHCO3在发酵粉中产生CO2的条件是 加水或加热 ;‎ NaHCO3受热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 ‎ 2NaHCO3Na2CO3+CO2↑+H2O 。‎ ‎【分析】(1)根据小明的实验操作以及实验结论来推测甲的实验猜想 根据小明的第二次操作过程,以及结论,得出碳酸氢钠的性质。‎ ‎(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可能是二氧化碳气体,该气体又是碳酸氢钠加热的产物,推出反应方程式。‎ 根据碳酸氢钠第一次加热后的产物和加入盐酸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确定粉末的成份。‎ 根据以上的实验探究的结论,确定产生二氧化碳的条件。‎ 31‎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来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解答】解:(1)依据小明在粉末中加水不会产生气体,来确定甲的猜想,故答案为:NaHCO3与水反应产生CO2。‎ 酒石酸是一种易溶解于水的固体有机酸,将酒石酸溶液和NaHCO3溶液混合,产生了CO2,说明了酒石酸会与碳酸氢钠能反应生成气体,故答案为:NaHCO3与酒石酸能反应生成CO2。‎ ‎(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可能是二氧化碳气体,该气体又是碳酸氢钠加热的产物,可以得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方程式,故答案为:Ca(OH)2+CO2=CaCO3↓+H2O。‎ 碳酸氢钠加热后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加入盐酸后会产生气体,可以确定白色固体的化学式,故答案为:Na2CO3。‎ 以上通过不同的探究实验分解验证了乙丙的猜想,故答案为:加水或加热。‎ 根据碳酸氢钠在加热的条件下会生成水、二氧化碳和碳酸钠,故答案为:2NaHCO3Na2CO3+CO2↑+H2O。‎ ‎【点评】本题通过不同的实验探究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全面的考查,难度较大。‎ 五.计算题(共1小题)‎ ‎23.通过海水晾晒可得粗盐,粗盐除NaCl外,还含有MgCl2、CaCl2、Na2SO4以及泥沙等杂质,以下是制备精盐的实验方案,各步操作流程如下:‎ ‎(1)在第①步粗盐溶解操作中要用玻璃棒搅拌,作用是 加快溶解速率 。‎ ‎(2)第⑤步“过滤”操作中得到沉淀的成分有:泥沙、BaSO4、Mg(OH)2、 CaCO3、BaCO3 (填化学式)。‎ ‎(3)在第③步操作中,选择的除杂的试剂不能用KOH代替NaOH,理由是 会带入新的杂质氯化钾 。‎ ‎(4)在利用粗盐制备精盐过程的第⑥步操作中,加入适量盐酸的目的是 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 ‎(5)实验所得精盐的质量大于粗盐中NaCl的质量,原因是 反应生成了氯化钠 。‎ ‎(6)某品牌纯碱中含有杂质NaCl,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研究:称取‎12g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并绘制出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放出气体质量的关系如图。‎ ‎(1)纯碱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CO2的质量为 ‎4.4 ‎g 31‎ ‎(2)计算当盐酸与纯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分析】(1)在第①步粗盐溶解操作中要用玻璃棒搅拌,作用是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率;‎ ‎(2)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 ‎(3)氢氧化钾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钾,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水;‎ ‎(4)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5)在实验所得精盐的质量大于粗盐中NaCl的质量,原因是反应生成了部分氯化钠;‎ ‎(6)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的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和判断。‎ ‎【解答】解:(1)在第①步粗盐溶解操作中要用玻璃棒搅拌,作用是加快溶解速率。‎ 故填:加快溶解速率。‎ ‎(2)第⑤步“过滤”操作中得到沉淀的成分有:泥沙、BaSO4、Mg(OH)2、CaCO3、BaCO3。‎ 故填:CaCO3、BaCO3。‎ ‎(3)在第③步操作中,选择的除杂的试剂不能用KOH代替NaOH,理由是会带入新的杂质氯化钾。‎ 故填:会带入新的杂质氯化钾。‎ ‎(4)在利用粗盐制备精盐过程的第⑥步操作中,加入适量盐酸的目的是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故填: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5)在实验所得精盐的质量大于粗盐中NaCl的质量,原因是反应生成了氯化钠。‎ 故填:反应生成了氯化钠。‎ ‎(6)某品牌纯碱中含有杂质NaCl,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研究:称取‎12g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并绘制出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放出气体质量的关系如图。‎ ‎(1)纯碱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CO2的质量为‎4.4g,‎ 故填:4.4。‎ ‎(2)设碳酸钠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质量为y,‎ 31‎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117 44‎ x y ‎‎4.4g ‎==,‎ x=‎10.6g,y=‎11.7g,‎ 当盐酸与纯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00%=16.3%,‎ 答:当盐酸与纯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6.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六.推断题(共1小题)‎ ‎24.如图是常见酸、碱、盐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1)写出图中相应物质的化学式:酸 H2SO4 、碱 Ba(OH)2 。‎ ‎(2)写出图中反应②和④的化学方程式:‎ ‎② H2SO4+BaCl2═BaSO4↓+2HCl ;‎ ‎④ Ba(OH)2+Na2CO3═BaCO3↓+2NaOH 。‎ ‎(3)总结化学反应的规律是我们学习化学的方法之一。请根据上图总结出酸、碱、盐相互反应的规律(写2点) 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 酸与盐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 。‎ ‎【分析】(1)酸与碱反应生成硫酸钡,说明碱含钡离子酸含硫酸根离子从而可判断酸与碱;‎ ‎(2)都可利用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结合产物情况进行书写,答案可能不唯一;‎ ‎(3)利用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类别关系进行整理即可。‎ ‎【解答】解:(1)酸与碱反应生成硫酸钡,说明碱含钡离子酸含硫酸根离子从而可判断酸与碱分别是H2SO4和Ba(OH)2‎ 故答案为:H2SO4;Ba(OH)2‎ ‎(2)只要是符合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条件且产物是要求的产物即可,答案不唯一 31‎ 故答案为:H2SO4+BaCl2═BaSO4↓+2HCl;Ba(OH)2+Na2CO3═BaCO3↓+2NaOH ‎(3)利用反应中反应物与产物的类别进行总结以下答案均可。‎ 故答案为: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酸与盐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碱与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盐与盐反应生成两新盐(任意两点均可)‎ ‎【点评】此题重点考查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训练了学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强化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解答题(共2小题)‎ ‎25.小刚在化学实验室发现,盛放NaOH溶液的试剂瓶瓶口和橡皮塞上出现了白色粉末.小刚叫来小军和小红,共同探究这种白色粉末的成分.‎ 他们依据所学的化学知识,对这种白色粉末的成分作了如下猜想:‎ ‎①可能是NaOH ②可能是Na2CO3 ③可能是NaOH与Na2CO3的混合物 为了验证猜想,他们分别做了下面的实验.‎ ‎(1)小刚取少量白色粉末,滴加稀盐酸,有气体生成.由此小刚认为白色粉末是Na2CO3.请判断小刚所得结论是否正确?并简述理由.‎ ‎ 小刚所得结论是错误的,也可能是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 .‎ ‎(2)小军取少量白色粉末溶于水,向所得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成红色.由此小军认为白色粉末是NaOH.请判断小军所得结论是否正确?并简述理由.‎ ‎ 小军所得结论是错误,也可能是Na2CO3或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 .‎ ‎(3)小红取少量白色粉末溶于水,向所得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由此判断白色粉末中含有 Na2CO3 .为了验证猜想③,小红继续向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然后过滤.你认为她接下来还应进行的实验是 向所得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在小红所做的实验中,若把BaCl2溶液换Ba(OH)2溶液是否可行?请简述理由 不行,换成Ba(OH)2,反应后生成NaOH和BaCO3沉淀,再滴加酚酞溶液也呈现红色,那就无法辨别是否有NaOH .‎ ‎【分析】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氯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钠;氢氧化钡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 ‎【解答】解:(1)小刚所得结论是错误的,也可能是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故填:小刚所得结论是错误的,也可能是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 ‎(2)小军所得结论是错误的,也可能是Na2CO3或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故填:小军所得结论是错误的,也可能是Na2CO3或NaOH和Na2CO3的混合物.‎ ‎(3)氯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钡和氯化钠.故填:Na2CO3.‎ 31‎ 向所得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如果溶液变红色,说明含有氢氧化钠,如果不变红色,说明不含有氢氧化钠.故填:向所得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不能把BaCl2溶液换Ba(OH)2溶液,因为氢氧化钡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故填:不行,换成Ba(OH)2,反应后生成NaOH和BaCO3沉淀,再滴加酚酞溶液也呈现红色,那就无法辨别是否有NaOH.‎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各种物质的性质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26.向碳酸钠和氯化钠的固体混合物‎15.6g中加入‎1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后,得到‎111.2g溶液。试计算:‎ ‎(1)产生二氧化碳多少克?‎ ‎(2)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是多少?‎ ‎(3)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向碳酸钠和氯化钠的固体混合物中加入稀盐酸,只是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反应后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不存在于溶液中,可以求得二氧化碳的质量;‎ ‎(2)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再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求得碳酸钠的质量;‎ ‎(3)要求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需要知道溶质的质量,而溶质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原有的氯化钠,一部分是生成的氯化钠。‎ ‎【解答】解: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15.6g+‎100g﹣‎111.2g=‎4.4g,所以本题答案为: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 设原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Na2CO3+2HCl=2NaCl+H2O+CO2↑‎ ‎ 106 117 44‎ ‎ x y ‎‎4.4g ‎ =‎ ‎ x=‎‎10.6g ‎ =‎ ‎ y=‎‎11.7g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11.7g+(‎15.6g﹣‎10.6g)=‎‎16.7g 31‎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0%=15%% 答:产生二氧化碳为‎4.4g,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是‎10.6g,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5%。‎ ‎【点评】本题通过计算的形式考查了碳酸盐与酸的反应,要计算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需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本题的易错点就是在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时溶质的质量漏算固体中原有的氯化钠。‎ 31‎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