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相似》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已知2x=3y,则下列比例式成立的是( )
A.= B.= C.= D.=
2.已知线段a、b、c、d满足ab=cd,把它改写成比例式,错误的是( )
A.a:d=c:b B.a:b=c:d C.d:a=b:c D.a:c=d:b
3.已知点C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且AC>BC,则下列等式中成立的是( )
A.AB2=AC•CB B.CB2=AC•AB C.AC2=BC•AB D.AC2=2BC•AB
4.AD是△ABC的中线,E是AD上一点,AE:ED=1:3,BE的延长线交AC于F,AF:FC=( )
A.1:3 B.1:4 C.1:5 D.1:6
5.通过一个3倍的放大镜看一个△ABC,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ABC放大后,∠A是原来的3倍
B.△ABC放大后周长是原来的3倍
C.△ABC放大后,面积是原来的3倍
D.以上都不对
6.如图,一张矩形纸片ABCD的长AB=a,宽BC=b.将纸片对折,折痕为EF,所得矩形AFED与矩形ABCD相似,则a:b=( )
A.2:1 B.:1 C.3: D.3:2
7.如图所示,△ACB∽△A′CB′,∠BCB′=30°,则∠ACA′的度数为( )
13
A.20° B.30° C.35° D.40°
8.如图,已知在△ABC中,P为AB上一点,连接CP,以下条件中不能判定△ACP∽△ABC的是( )
A.∠ACP=∠B B.∠APC=∠ACB C. D.
9.如图,点F是▱ABCD的边CD上一点,直线BF交AD的延长线于点E,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 B.= C.= D.=
10.如图,身高1.6m的某学生想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她沿着树影BA由B向A走去,当走到C点时,她的影子顶端正好与树的影子顶端重合,测得BC=3.2m,CA=0.8m,则树的高度为( )
A.4.8 m B.6.4 m C.8 m D.10 m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已知3x=5y,则= .
12.在比例尺为1:2000的地图上,测得A、B两地间的图上距离为4.5厘米,则其实际距离为 米.
13.点C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AC>BC),AB=2,则AC= .(用根号表示)
14.如图,在△ABC中,DE∥BC,若AD=1,DB=2,则的值为 .
13
15.若一个三角形的各边长扩大为原来的5倍,则此三角形的周长扩大为原来的 倍.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已知线段a、b、c满足,且a+2b+c=26.
(1)求a、b、c的值;
(2)若线段x是线段a、b的比例中项,求x.
17.如图,A、B两地隔着湖水,从C地测得CA=50m,CB=60m,∠ACB=145°,用1厘米代表10米(就是1:1000的比例尺)画出如图的图形.量出AB的长(精确到1毫米),再换算出A、B间的实际距离.
18.定义:如图1,点C在线段AB上,若满足AC2=BC•AB,则称点C为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
如图2,△ABC中,AB=AC=2,∠A=36°,BD平分∠ABC交AC于点D.
(1)求证:点D是线段AC的黄金分割点;
(2)求出线段AD的长.
19.如图,已知AD∥BE∥CF,它们依次交直线l1、l2于点A、B、C和点D、E、F.
(1)如果AB=6,BC=8,DF=21,求DE的长;
(2)如果DE:DF=2:5,AD=9,CF=14,求BE的长.
13
20.如图,菱形、矩形与正方形的形状有差异,我们将菱形、矩形与正方形的接近程度称为“接近度”.在研究“接近度”时,应保证相似图形的“接近度”相等.
(1)设菱形相邻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m°和n°,将菱形的“接近度”定义为|m﹣n|,于是|m﹣n|越小,菱形越接近于正方形.
①若菱形的一个内角为70°,则该菱形的“接近度”等于 ;
②当菱形的“接近度”等于 时,菱形是正方形.
(2)设矩形相邻两条边长分别是a和b(a≤b),将矩形的“接近度”定义为|a﹣b|,于是|a﹣b|越小,矩形越接近于正方形.
你认为这种说法是否合理?若不合理,给出矩形的“接近度”一个合理定义.
13
2019年人教版九下数学《第27章 相似》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分析】把各个选项依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已知的比例式可以转化为等积式2x=3y,即可判断.
【解答】解:A、变成等积式是:xy=6,故错误;
B、变成等积式是:3x=2y,故错误;
C、变成等积式是:2x=3y,故正确;
D、变成等积式是:3x=2y,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判断两个比例式是否能够互化的方法,即转化为等积式,判断是否相同即可.
2.【分析】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外项之积等于两内项之积.对选项一一分析,选出正确答案.
【解答】解:A、a:d=c:b⇒ab=cd,故正确;
B、a:b=c:d⇒ad=bc,故错误;
C、d:a=b:c⇒dc=ab,故正确;
D、a:c=d:b⇒ab=cd,故正确.
故选:B.
【点评】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实现比例式和等积式的互相转换.
3.【分析】把一条线段分成两部分,使其中较长的线段为全线段与较短线段的比例中项,这样的线段分割叫做黄金分割,他们的比值()叫做黄金比.
【解答】解:根据线段黄金分割的定义得:AC2=BC•AB.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黄金分割的概念,找出黄金分割中成比例的对应线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难度适中.
4.【分析】作DH∥BF交AC于H,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得到FH=HC,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得到==,计算得到答案.
13
【解答】解:作DH∥BF交AC于H,
∵AD是△ABC的中线,
∴FH=HC,
∵DH∥BF,
∴==,
∴AF:FC=1:6,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灵活运用定理、找准对应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5.【分析】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来判断.
【解答】解:用一个能放大3倍的放大镜看△ABC,则看到的三角形与△ABC相似,相似比是3:1,
A、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故A错;
B、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即△ABC放大后,周长是原来的3倍,故B正确;
C、面积的比是相似比的平方,即9:1,△ABC放大后,面积是原来的9倍,故C错;
D、A选项错误,故D错.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对相似三角形性质的理解.(1)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2)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3)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6.【分析】根据折叠性质得到AF=AB=a,再根据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得到=,即=,然后利用比例的性质计算即可.
【解答】解:∵矩形纸片对折,折痕为EF,
13
∴AF=AB=a,
∵矩形AFED与矩形ABCD相似,
∴=,即=,
∴()2=2,
∴=.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
7.【分析】根据相似三角形性质求出∠ACB=∠A′CB′,都减去∠A′CB即可.
【解答】解:∵△ACB∽△A′CB′,
∴∠ACB=∠A′CB′,
∴∠ACB﹣∠A′CB=∠A′CB′﹣∠A′CB,
∴∠ACA′=∠BCB′,
∵∠BCB′=30°,
∴∠ACA′=30°,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应用,注意: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8.【分析】A、加一公共角,根据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可以得结论;
B、加一公共角,根据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可以得结论;
C、其夹角不相等,所以不能判定相似;
D、其夹角是公共角,根据两边的比相等,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解答】解:A、∵∠A=∠A,∠ACP=∠B,
∴△ACP∽△ABC,
所以此选项的条件可以判定△ACP∽△ABC;
B、∵∠A=∠A,∠APC=∠ACB,
∴△ACP∽△ABC,
所以此选项的条件可以判定△ACP∽△ABC;
13
C、∵,
当∠ACP=∠B时,△ACP∽△ABC,
所以此选项的条件不能判定△ACP∽△ABC;
D、∵,
又∠A=∠A,
∴△ACP∽△ABC,
所以此选项的条件可以判定△ACP∽△ABC,
本题选择不能判定△ACP∽△ABC的条件,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熟练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是关键.
9.【分析】由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可得CD∥AB,AD∥BC,CD=AB,AD=BC,然后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对各项进行分析即可求得答案.
【解答】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CD∥AB,AD∥BC,CD=AB,AD=BC,
∴=,故A正确,选项不符合题意;
∴=正确,B选项不符合题意;
=,正确,故C不符合题意;
∴=,错误,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找准对应关系,避免错选其他答案.
10.【分析】可由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求解线段的长度.
【解答】解:由题意可得,=,
即树高==8m,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应用,熟练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分析】根据两外项的积等于两内项的积,可得答案.
13
【解答】解:∵3x=5y,
∴=,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比例的性质,利用了比例的性质: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
12.【分析】根据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依题意列出比例式,即可求得实际距离.
【解答】解:设A,B两地的实际距离为xcm,则:
1:2000=4.5:x,
解得x=9000.
9000cm=90m.
故答案为:90.
【点评】本题考查了比例尺的定义.要求能够根据比例尺由图上距离正确计算实际距离,注意单位的换算.
13.【分析】用AC表示出BC,然后根据黄金分割点的定义列方程求解即可.
【解答】解:∵AC>BC,AB=2,
∴BC=AB﹣AC=2﹣AC,
∵点C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
∴AC2=AB•BC,
∴AC2=2(2﹣AC),
整理得,AC2+2AC﹣4=0,
解得AC=﹣1+,AC=﹣1﹣(舍去).
故答案为:﹣1+.
【点评】本题考查了黄金分割,熟记黄金分割点的定义并列出关于AC的方程是解题的关键.
14.【分析】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推出=,代入求出即可.
【解答】解:∵DE∥BC,
∴=,
∵AD=1,BD=2,
∴AB=3,
13
∴=,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的应用,注意:一组平行线被两条直线所截的对应线段成比例中的对应.题目较好,但是一道比较容易出错的题目.
15.【分析】由题意一个三角形的各边长扩大为原来的5倍,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对应边长成比例来求解.
【解答】解:∵一个三角形的各边长扩大为原来的5倍,
∴扩大后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相似三角形的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扩大为原来的5倍,
故答案为:5.
【点评】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三.解答题(共5小题)
16.【分析】(1)设比值为k,然后用k表示出a、b、c,再代入等式求解得到k,然后求解即可;
(2)根据比例中项的定义列式求解即可.
【解答】解:(1)设===k,
则a=3k,b=2k,c=6k,
所以,3k+2×2k+6k=26,
解得k=2,
所以,a=3×2=6,
b=2×2=4,
c=6×2=12;
(2)∵线段x是线段a、b的比例中项,
∴x2=ab=6×4=24,
∴线段x=2.
【点评】本题考查了比例的性质,比例线段,利用“设k法”用k表示出a、b、c可以使计算更加简便.
17.【分析】根据比例尺的定义,1厘米代表10米,把CA=50m,CB=60m,转化为CA=5cm,CB=
13
6cm,结合题意画图,再测量AB的长,最后换算出A、B间的实际距离.
【解答】解:如图,测得AB长约10.5cm,换算成实际距离约为10.5×1000=10500cm=105m.
即A、B间的实际距离是105m.
【点评】本题考查了比例问题以及两点之间的距离是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
18.【分析】(1)判断△ABC∽△BDC,根据对应边成比例可得出答案.
(2)根据黄金比值即可求出AD的长度.
【解答】解:(1)∵∠A=36°,AB=AC,
∴∠ABC=∠ACB=72°,
∵BD平分∠ABC,
∴∠CBD=∠ABD=36°,∠BDC=72°,
∴AD=BD,BC=BD,
∴△ABC∽△BDC,
∴=,即=,
∴AD2=AC•CD.
∴点D是线段AC的黄金分割点.
(2)∵点D是线段AC的黄金分割点,
∴AD=AC,
∵AC=2,
∴AD=﹣1.
【点评】本题考查了黄金分割的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仔细审题,理解黄金分割的定义,注意掌握黄金比值.
19.【分析】(1)根据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可得,再由AB=6,BC=8,DF=21即可求出DE的长.
(2)过点D作DG∥AC,交BE于点H,交CF于点G,运用比例关系求出HE及HB的长,然后即可得出BE的长.
【解答】解:(1)∵AD∥BE∥CF,
13
∴,
∵AB=6,BC=8,DF=21,
∴,
∴DE=9.
(2)过点D作DG∥AC,交BE于点H,交CF于点G,
则CG=BH=AD=9,
∴GF=14﹣9=5,
∵HE∥GF,
∴,
∵DE:DF=2:5,GF=5,
∴,
∴HE=2,
∴BE=9+2=11.
【点评】本题考查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知识,综合性较强,关键是掌握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20.【分析】(1)根据相似图形的定义知,相似图形的形状相同,但大小不一定相同,相似图形的“接近度”相等.所以若菱形的一个内角为70°,则该菱形的“接近度”等于|m﹣n|;当菱形的“接近度”等于0时,菱形是正方形;
(2)不合理,举例进行说明.
【解答】解:(1)①∵内角为70°,
∴与它相邻内角的度数为110°.
13
∴菱形的“接近度”=|m﹣n|=|110﹣70|=40.
②当菱形的“接近度”等于0时,菱形是正方形.
(2)不合理.
例如,对两个相似而不全等的矩形来说,它们接近正方形的程度是相同的,但|a﹣b|却不相等.
合理定义方法不唯一.
如定义为,
越小,矩形越接近于正方形;
越大,矩形与正方形的形状差异越大;
当时,矩形就变成了正方形,即只有矩形的越接近1,矩形才越接近正方形.
【点评】正确理解“接近度”的意思,矩形的“接近度”|a﹣b|越小,矩形越接近于正方形.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