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实践报告
团队名称: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赴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
中学寒假社会实践团
实践地: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指导教师:王娣
队长姓名:王睿哲
队长学号:201392245
队长电话:18840829770
队员名单:王睿哲 张澍原 严雨菡 邹艳 秦朗 张晨昕
潘晋文 程言哲 杭成洲 陈天乙面朝大海 追逐梦想
——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赴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寒假社会实践
团实践报告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一所发展中的百年老校,是首批国家级示范高中、教育部基
础教育改革实验基地、中国基础教育十大名校之一、江苏省重点中学、江苏省模范学校、
江苏省四大名校之一、ISC 国际学校联盟成员学校。南京师大附中一向以"慎聘良师、锐意
实验、校风诚朴、善育英才"而著称。
南师大附中在科技学术界涌现出了许多杰出校友。有 50 多位南师大附中学子当选中国
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就有大连理工大学的创始人之一:老校长屈伯川博士。因
而南师大附中也是大连理工大学的生源基地。
然而在江苏,也许是地理位置的原因,大连理工大学并没有得到与实力相匹配的名气。
因此,我们本着“服务母校,宣传大工”的宗旨,希望通过实际行动,搭建起大工与南师大
附中之间的纽带和桥梁,竭诚为母校的发展贡献力量。我们积极与老师同学沟通交流,了
解他们希望了解的有关于大学的东西,为之后的经验交流会做了充分准备。
实践团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
(1)分工撰写立项登记表、计划书(行程表、分工表、背景资料、教师介绍、团队优
势等)。汇总后,再与王娣老师讨论,并进行修改。
(2)宣传准备:确定团队队名、口号。制作队旗、条幅、海报、团队标志。制作宣传
展板、宣传单,在南师大附中进行宣传。
(3)临行培训:出发前,王娣老师对我们团队进行了培训,给我们讲了实践背景、调
查问卷发放、安全问题、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
重返母校
在 1 月 13 日和 1 月 27 日两天下午,我们来到了阔别半年的母校——南师大附中。这次
回来,不是以学生的身份,而是以“校友”这个新身份。
1 月 13 日我们先到南师大附中教务处联系咨询情况,在指导老师王娣的带领下我们与
南师大附中招生办一起促成了在 1 月 27 日举办大连理工大学赴南师大附中“情系母校”交
流活动。我们踏过了高中校园的每一寸土地,回顾了校训、校史。之后我们与学弟学妹们
进行交流,指导他们以后的人生规划。
感恩老师1 月 27 日,我们先去拜访了学校里昔日的恩师们。之后前去周俊副校长办公室,与他
进行了一番交流,知道了一些附中最近半年的新消息,了解了一些这届高三学弟学妹的情况,
也知道了一些目前高三考生关注的问题。与周校长聊天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学校对校
友的欢迎与重视,交谈过程十分愉快。
校园漫步
告别了周俊副校长之后,我们在昔日的校园中漫步,回忆着三年里的点点滴滴。桃李
阁校史馆里陈列着的母校的一点点的发展痕迹,印满院士校友的院士墙,鲁迅纪念馆里的
鲁迅先生当年认真书写的草稿本,艺术中心当年举办的圣诞晚会、合唱节、话剧节,实验
楼先进完备的实验器材,教学楼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图书馆琳琅满目的书籍,图书馆旁
竖立着的“掏出心来”的巴金铜像,食堂
里便宜美味的食物,未名湖波光粼粼的湖
面,小河中欢快嬉戏的金鱼,教学楼前的
那株樱花树,假山旁当时果实累累的枇杷
树,树林里写着“诚璞”二字校风的大石
头······一切都还是当初的样子,
都没有变。
校园内·全体合影
热情演讲
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艺术中心报告厅作为演讲地点,我们主要演讲了以下三个方面,分别
是大连简介与学校概况、人才培养特色与优势专业介绍和校园环境与学校生活。此外,我们
针对高三学生关注的与升学有关的问题分享了我们的经验。演讲结束后,我们进入了提问
环节,母校的学弟学妹们都踊跃提问,总体是有关大工和高考填报志愿的问题,我们都做
了详细的解答。
实践后记
时隔半年,重回母校,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还是我们未离开时的模样。校门依旧巍峨
得矗立着,校史馆在冬日暖阳下反射着暖暖的光,写着“诚璞”的大石头仍旧立在一片匆
匆草地中……
从此次实践活动中,我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习不到的东西。涵盖以下几点:
(1)学会沟通,善于交往。我们进行了数天的社会实践。本次活动,我们以校友的身份联系学校,与校领导积极交流,让我们感受良多。从学生转变为校友一开始还有点不太
适应,经过多天交涉,我们与校方达成诸多协议,在原来师长的指导下,我们最终于南师
大附中建立实践基地。
(2)与人为善,习取他长。面对不熟悉的身份和随时可能根据情况改变的日程安排,
我们都通过努力培养和锻炼自身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适应能力、整体规划能力等加以
克服。在实践中,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我们更加学会了如何接人待物。同时,学会了向他
人学习,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性。
(3)走进社会,发现自我。此次实践提升了我对社会的认识。以前只是从学生的角度
来对待高中母校,而从未真正以校友这种社会身份接触高中,也没有和校领导面对面的谈
论交流事项。社会中不单是单纯的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在这次实践中接触到了种
种的人和事。
最美好的三年时光里,母校给了我们实现梦想的翅膀,给了我们未来的希望,在我们
的一生之中,母校永远都是珍贵无比的回忆。
从江南水乡南京到东北海滨城市大连,从南到北,一张机票的距离;从南师大附中到
大连理工,从高中到大学,一场青春的成长。看着母校里一副副与我们当年相同的表情,
期盼着他们的成长,希望有缘人能与我们相聚在大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