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教案第一单元合集
加入VIP免费下载

七上教案第一单元合集

ID:59314

大小:342.18 KB

页数:23页

时间:2008-09-2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掌握“痴想、隐秘、铁青……”等词语;   2、逐步掌握阅读诗歌的技巧,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3、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海”与“山”的含义;                       4、通过讨论,明白关键句及优美句的含义与运用;   情感与价值目标:5、培养学生战胜困难,勇于追寻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   阅读,从读中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讨论,讨论的方法与过程都是作为第一节课的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谈“梦”导入新课:   教师充满感情的说:童年是五彩的、童年是灿烂的、童年是多梦的,我们的童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是做一个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家?还是做一个周游世界的旅行家?一个运筹帷幄的军事家?驰骋赛场的运动员?挥毫泼墨的书法家?引吭高歌的歌唱家?慷慨激昂的演说家?感情白法奔放的文学家……,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梦想是什么?    各抒己见,各抒己梦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都各自谈了自己美好而朦胧的梦,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就是叙述了一个大山深处的孩子的梦想,叙述他对大海的向往,并且一直不停的追寻着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在山的那边》,看看这个孩子到底在寻找什么?    2.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诗中找出答案。   二、新授   (一)夯实基础   1、字词过关   默读课文,给“读一读,写一写”注音,并选一个词造句。   痴(chī)想      隐(yǐn)秘        铁(tiě)青       凝(níng)成   诱惑(huò)      喧(xuān)腾          一瞬(shùn)间   (抽生念读,集体订正并齐读,抽生2—3人念读造的句。)   2、知人论世   每读一篇文章,每学一篇课文,我们都应该了解这篇文章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这既是学习的需要,也是对作者的尊重。那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不要求学生识记,只作宣读了解,而且让学生明确,只要知道王家新是一位当代作家即可,不必强行去记简历,今后的类似亦是如此。)   作者又是怎样看他的这一首诗的呢?请同学们翻到书第5页,我们一齐读一读。   (二)研读文本   1、范读课文(可以是听录音)   2、自行练读(可个人斟酌朗读,也可小组内相互听读)   3、抽生阅读,老师导读(板书:停顿、重音、语气、语调等)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例如:“想望”这个词就要读出,希望,企求的感情,同时由于“隐秘”的限制,因此读的时候要尽可能的读得轻一点。   “哭着回来”则要读出“我”的伤心。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既要读出“我”的失望,同时还得读出“我”的疑惑的感情。   4、研讨问题(小组讨论,并根据情况各小组分摊小题,提高效率,不必面面俱到)   ①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②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③“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   ④“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比喻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⑤“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呢?   ⑥“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蕴含着怎样的意味和感情?   明确:   ①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②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③ “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④比喻一个信念,妈妈给我的信念,──山那边是海。妈妈是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这话的,这话也并非确指理想,所以说是飘来的。   ⑤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就像听到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⑥先要想为什么“照亮”,可以想见这“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5、回顾课文,齐读。   (三)巩固练习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阅读和讨论,现在我想大家都知道“山”不只是那座山了,“海”也不只是那片海了吧!那么,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抽生回答,且为中下生。)   明确: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惟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才能实现人生理想。(由老师引申完成本文的中心思想)   (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边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括号里的问题可做参考)。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觉。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3.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因为总以为爬上山顶就可以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顶都是那样富有诱惑力。   4.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枯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枯干”形容对理想的渴望。   (3)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150字左右。   ①提示:这个大海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既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既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既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本题是结合课文的练笔。“提示”表明“大海”不一定象征理想,这样就拓宽了思路。最容易写的还是第一次到海滨旅游,可以写对大海的向往,到海滨终于见到大海的心情,写大海无比壮阔的美,等等。   ②用: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漫湿、一瞬间写一段话,字数不限,但必须有上面所给的词语和一个中心意思。    (4)资料补充:我国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作家    沈从文——从湘西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沙  汀——从四川西北部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贾平凹——从陕西群山中走出的作家。    --他们都有不断克服困难,实现梦想的决心。走出“群山”的不仅仅只有作家,还有科学家、艺术家等一切有着美丽梦想,并为之不断奋斗的人们。   三、小结   同学们,相信你们心目中也有一片海,但却也隔着一座座山,只要我们鼓起勇气,翻过那一座座山,一定会见到那一片海的。相信自己,勇往直前!       板书:           2《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 亨特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情感与价值目标:3、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情节。 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解决困难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讲述故事  导入新课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飞机深入到德军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这个,不难做到。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这并不困难。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知道这位英勇的飞行员是谁吗?(莫顿· 亨特)他小时候到底经历了一件什么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相信我们从中也能获得启发。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     要求:1)默读要注意速度,要求5分钟看完;       2)划出不会读,不会认的字词   3)要注意边读边划出一些关键的信息   2、提问,检查默读效果:     1)提出不懂的字词,其他同学帮忙解决     2)快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①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文中记述了几个人去攀爬悬崖?其中两个有名字的分别叫什么?     ③文中提到,孩子们所攀爬山的悬崖有多高?其中的石架又有多高?     3.复述课文     1)要求:注意四个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   2)复述指导: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可谓“冒险”,后一部分可谓“脱险”,   请一个同学复述“冒险”,一个同学复述“脱险”。   (要注意突出重点:事件可分为冒险和脱险两部分,要着重抓住“脱险”部分)   3)请同学们先小声地复述课文   4)抽生复述   4.分组朗读课文     三、研讨主旨     1.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明确:无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个个小困难,困难就变小了。                                   (改编“团结力量大”的故事)           2.我们从中悟出怎样的生活哲理? 明确: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化整为零)         3.我们在生活中,在学习上,也会碰到许许多多的困难。那么,我们该如何把今天学习到的解决困难的方法运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呢?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解决困难的方法,无论怎样的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个个小困难,困难就变小了。         而我们也悟出了生活哲理,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是我们不用畏惧,因为只要吧困难分解开来,最终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正像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让我们面对困难,鼓起勇气,大声地对自己说一遍“走一步,再走一步”。     五.板书                      冒 险     走一步,再走一步     (化解困难,赢得胜利)                脱险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          同学们,上课时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今天,我们再深入一步研读这篇课文。        结构复习:     1、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启示把故事分成四个部分       (一)、起因(1――3)游戏玩厌,去爬悬崖                     (二)、经过 (4——15) 中途被弃,进退两难                     (三)、结果(16——23)父亲指点 ,摆脱困境                      (四)、启示(  24  )走一步 , 再走一步     2、请概括解决困难的方法     二、新授     (一)研读文本     文章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多种的描写方法,比如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句子,体会这些描写方法的作用。     1.找出语言描写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1)“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到,“我没法——”     2)“我下不来,…… 我会摔死的。”   ……     2、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1)“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     2)“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     3)“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4)“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     板书: 最初:我下不来     毫无信心        继而:走一步      信心萌发        随后:再走一步     信心大增         最后:走下悬崖     产生巨大成就感     (二)拓展阅读     阅读训练: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假如你是文中的父亲,看着自己的孩子困在悬崖,你会怎么做?   (由学生自由畅谈,无需评判)     三、小结:     我们要学习作者出色的写作技巧,学会从一件小事中去发现深意,同时掌握如何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去刻画人物的心理变化。古人说:“管中窥豹,时见一斑。”,通过一个竹管去看豹子,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花斑,却能想象出整只豹子。这就是“以小见大”的道理。同学们经历的大多是小事,所以学会掌握这种手法,对于我们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四.板书设计      “我”心理的变化过程:        最初:我下不来     毫无信心                      继而:走一步       信心萌发                       随后:再走一步     信心大增                               最后:走下悬崖     产生巨大成就感                3、短文两篇(蝉,贝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  两篇文章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蝉和贝壳这样小的东西都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情感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以席慕蓉的一首诗或一段散文导入,引起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兴趣。例如:  (1)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一篇虚幻的神话任它/绿草如茵花开似锦/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在坠落的昏眩里/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摘自《无怨的青春?距离》)  (2)我喜欢回顾,是因为我不喜欢忘记。我总认为,在世间,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刻似乎都有一种特定的安排,在当时也许不觉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来,却都有一种深意。我有过许多美丽的时刻,实在舍不得将它们忘记。(摘自《成长的痕迹?回顾所来径》)  (3)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摘自《生命的滋味》)  二、介绍作者。  1.小思简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 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 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 《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2.席慕蓉简介   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 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 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 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 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  2.请学生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明确: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  品读课文,揣摩字句,讨论交流。  (1)《蝉》中的“想起秋风颜色”,“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2)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 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3)《贝壳》中“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 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4)《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她只想像那颗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塑造执著而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固执”和“简 单”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  三、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四、作业  课外阅读欣赏席慕蓉或小思的几篇诗文,留给学生。               4《紫藤萝瀑布》宗璞       学生分析:  这是进入初中的第一个学习单元,学生有一定的知识技能积累,重点需培养感悟能力。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目标:采用诵读法、讲析法、讨论法,由浅入深,由形象感知到理性思考,把握文章内容。       2.知识与技能目标: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语言流畅、优美、意境深远,在如画的紫藤萝画面前,作者感悟到生命的真谛: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花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   教学安排:1-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导入    2.诵读课文,整体把握   3.品读语言、感悟生命(花的形象、哲理句子)   4..写作启发    媒体设计      本课重难点在于领会作者思想感情。采用多媒体投影宗璞《哭小弟》片段,导入课题,加强学生对文章背景认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请同学们看一段文字,了解一下所学课文的背景故事。(多媒体显示:黑底白字,宗璞《哭小弟》片段,师深情诵读。)      “1982年10月28日上午7时,他去了。    这一天本在意料之中,可是我怎能相信这是事实呢?他躺在那里,但他已不是他了,已不是我那正当盛年的弟弟,他再不会回答我们的呼唤,再不会劝阻我们的哭泣。    你到哪里去了,小弟!”   同学们,这里面的“我”就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宗璞,是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冯友兰之女,发表过小说《弦上的梦》、《三生石》等许多优秀作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散文佳作《紫藤萝瀑布》(板书课题,投影:紫藤萝花瀑、宗璞像)   这篇散文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弟弟,50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的总工程师,正当盛年,事业蒸蒸日上,却不幸身患绝症,生命即将失去。带着焦虑和悲痛,姐姐独自徘徊在初夏的庭院,在一棵盛开的紫藤萝花面前,她不由得停住了脚步。那淡紫色如瀑布般的藤萝闪烁着生命的光辉,仿佛在向她倾诉着什么!    同学们,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大自然的草木荣枯、候鸟去来,总能牵动人们的情思,引发人们的联想,从而发出人生的哲理来。     你有没有想过,一朵小花,会震颤一个人的心魄;一串鲜花,会撼动一个人的灵魂?     让我们一起走进《紫藤萝瀑布》,跟着作者宗璞一起去观览生命的色彩,感受生命的悸动。     二、整体把握      (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感受文中形象语言和作者情感,并思考以下问题:(投影)   1.听准下列字音:迸、溅、挑逗、穗、绽、琼、伫、凝、傍、伶仃、虬、酿   2.圈画出下列词语并理解其在文中的含义:    忍俊不禁、仙露琼浆、蜂围蝶阵、盘虬卧龙   3.全文紧紧围绕什么来写的?(紫藤萝花)    4.作者不仅写了眼前的花,还写了以前的花,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 (繁盛——稀落、伶仃)   5.作者看花时的心情有着怎样的变化呢?   (疑虑、痛楚——宁静喜悦——振奋)   6.情随花变,作者藉着紫藤萝花的形象想和我们探讨怎样的话题呢?(生命)   (二)、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解决这些问题。    (师板书:花的形象——生命的感悟)   三、品读赏析   (一)师:有人说这篇散文语言含蓄、精美如画、感情深沉如歌。的确,我们阅读时如入画境,那么,作者是怎样细致描画花的形象的呢?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呢?请同学们动情赏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美点。(学生自由读,后单个诵读、品析。)   师点拨: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将花喻为“瀑”形象地表现了花之繁茂,隐含了生命的绵延长远。   2.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用“流动”“欢笑”“生长”等动词,使静态的花色跃动起来。表现出花的生趣盎然。   3.“像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用帆和船舱作比喻,细致地描绘了紫藤萝盛开的状态,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受;比作笑容,拟人化,有美好可爱的感觉,也抒发了喜悦之情。   (二)1.师:作者流连花前,往昔之花与眼前之花产生强烈对比,带给她强烈的精神震撼,对生命的感悟自然倾泻而出,同学们,请找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段,细细品读,说说感受。作者想要抒发怎样的生活感悟?   (生自由诵读,讨论)    师生合作:(投影问题)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为什么又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紫藤萝花曾遭不幸,但现在是这样的生机勃勃,想到自然界生命的顽强和美好。人类也是如此,小弟虽身患绝症而死,但人类的生命长河并不因某人的逝去而停止流动。人类社会照样向前发展。   因此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们要热爱生活。   (生齐读主旨段)   2.联系生活,说说对这一主旨的理解。   师小结:同学们,生命如花,虽无人欣赏,仍绚烂开放,虽历尽磨难,仍顽强不息。我们更应该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热爱生活,好好生活啊!(投影这段话)   四、写作启发   师:这篇散文,作者将生命的感悟很好地融入到对花的描写中,借花的形象抒发人生感悟,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借景抒情或是托物言志。怎样才能写好这类文章呢?   (投影以下问题)   1.写景与抒情二着怎样摆才好?    2.景物怎样才能写得细腻?    3.景物怎样写才会生动、亲切?    4.观察景物怎样才能有所感悟?    (学生说说由这篇文章带来的启发)   (投影)   1.首先要把景物写好, 在写景状物重要饱含感情,后加以精炼的抒情或议论,情从景出,才能写出好文章。    2.景物的全局和每个局部都要细细观察。    3.对景物要有感情。    4.多思多读,学会感悟,学会提炼精辟语句。   (教师鼓励学生多读多思)   五、布置作业   针对喜爱的一种花木,写一篇300字左右托物言志散文。   六、板书设计   紫藤萝瀑布   宗璞   花的形象——生命感悟   借景抒情   七、教学反思   本课赏析语言和感悟哲理是重难点,初一新生社会积累较少,所以在教材上补充情感背景导入文章更容易让学生深入文字底层去思索。教师范读的环节要引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诵读,为后面的自由读做好示范。品读环节要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读、讨论、发言,这样印象会更加深刻。教师设计好启发性问题很重要。               5《童趣》沈复       ○学习目标     ①准确划分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学习积累重点词语,能正确翻译并领会课文大意。   ③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疏通并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象,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正确停顿,疏通文意。    第 一 课 时   ○导入新课:       音乐欣赏…同学们,刚才那首歌唱的是什么?……好,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童年生活,就如这首歌所唱的,我们今后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将是美好而又甜蜜难忘的。我们再来欣赏几幅图画……好了,下面我们来看看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童年都有哪些有趣的事要跟我们来分享,我们同学从中能不能得到一些意外的收获。   ○作者简介(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再小结)   ○新课导学: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其特点是简洁、典雅。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二要自己用心领悟,能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    ○检查预习(幻灯展示)   ○朗读课文 (教师先进行点拨)    第一遍,播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听好节奏;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 第三遍,学生齐读。    ○疏通文意(结合练习2,先点拨)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请学生口头翻译课文 (幻灯展示,以学生自愿为原则)   ○课堂练习(幻灯展示)   ○问题探究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布置作业                                            第 二 课 时   ○教学设计     导入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 “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讨论]    问题l:癞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明确: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课后记:疏通字词障碍,采用齐读、小组朗读、个人朗读等多种形式,然学生反复朗读,只只能达到背诵的程度。           综合实践活动 口语交际与写作   ―――――这就是我   一、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识自我,展现自我风采,树立信心,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   2、  用普通话口齿清楚地介绍自己,发言时态度大方,能根据不同的目的调整说话的内容和方式。   3、  在介绍自我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练习,要求尽可能集中,明了,简洁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力求写出一点新意国。   4、  培养学生在各种部,学会调适自己的角色,包括言语举止,学习在各处社会活动情境中发展息得体地推荐自己   5、  同时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   1、重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展现意识   三、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多角度表现自己。   四、教学方法:   诱导法,创设情境法,互动法   五、教学工具:   多媒体,卡片,投票箱,写有鼓励话的纸条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课前3分钟听歌――――《遇上你是我的缘》   <二>、上课   <三>、导入(3分钟)   1、  今天是一个阳光明媚、丹桂飘香的好日子。我有幸一与这么多可爱的你们在这里相遇,与这么多远 方来的 老师、佳宾客人相聚,这就是我们的“缘”。(板书)   其实,我相信,在坐的老师和我都想和同学做朋友,你们愿意吗?但我们又不能相互了解,怎么办呢?我有个提议,就借今天这点时间,你们能不能把你们自己的情况介绍出来,我们以后不就可以认识你们了吗?怎么样?那怎么介绍呢?――――――――――“这就是我”(出示主题)   2、  下面,我想让同学们来做几个游戏活动,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兴趣?那就请用最热烈的掌声请出今天的两位住持人。   <四>、活动   活动一:  拥有色彩―――认识自已 (主持引导)(5-7分钟)   1、  主持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我是(男):  (女):   男:大自然有了色彩而五彩缤纷   女:天空有了色彩而变化纷层   男:生活有了色彩而丰富美丽   女:人生有了色彩而朝气蓬勃   合:让我们拥抱生活,拥抱美丽人生,而点缀一点自身的色彩   下面:(女)有请老师为我们开启第一个活动   “拥有色彩,认识自我”   2、  老师点出第一个游戏幻灯片,根据颜色判断自己的个性。   3、  (男)主持人:同学们,这儿给我们提供了大自然最基本的八种色彩,知道吗?不同的色彩,可以让我们了解自己的个性,那你喜欢哪种?请选择回答。   4、  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对照   活动二:  拥有个性――展示自己(主持人引导)(12-15分钟)   (男)主持:“我们都了解自己的一些个性了吧,那么根据自己的个性,让我们一起来参与第二个游戏”。   1、(女)主持人:有请老师出示游戏内容,宣布要求   2、老师点出幻灯片及要求   ①     请根据提示,准备2分种   ②     口头表达,语言尽量要流畅、优美、丰富   ③     可以请老师佳宾作点评   3、(女)主持人:同学们表现得非常精彩,得到了老师们高度地赞评,为此,请为精彩表现的同学和老师们送上热烈的掌声。   活动三  展示自我―――我们敢说(15-20分钟)   1、(男)主持:是呀,同学们,只要我们敢息,就将会得到属于你自己的“碧海蓝天”。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将面临应骋工作而受到公司、单位的面试,那就需要我们展示自己,很好介绍自己, 如果我们也来一次这样地面试,你们有信心应骋吗?   2、(男)下面进行第三个活动:(合)分组游戏  “我们敢说”   3、(女形式:)模拟面试。请老师为我们提供面试问题及要求   ①     先每组抽取面试问题,可先准备3分种,按抽取顺序回答   ②     以组为单位,推荐一人应骋,小组成员可以为其出谋划策   ③     由老师佳宾投票,根据得票多少来评出一二三等奖   ④     可以 向 老师佳宾们提问题进行请教   ⑤     最 后由 老师宣布获奖名单,并发奖   (女)主持人:今天同学们都表现得非常好,不过,要想真正能得到应骋,还需要我们加倍努力,今天的活动到此结束,有请老师作总结   (合):谢谢大家!   <五>、老师总结:(1分钟)   同学们,你们今天的表现真的非常出色,那么,你们能否把你们优美的语言化成美丽的文字。在此,我衷心的祝愿同学们能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正确认识自己,敢于展示自己,敢于推荐自己”这样,美好的未来一定属于你们。在此,老师想给同学们赠送两句话:“生活因你而精彩,生命因你而灿烂”最后,我们一起来唱响“青春与微笑”这首歌,并用热烈掌声欢送我们敬爱的老师们。   谢谢大家!   <六>、作业    请看要求:用你最喜欢的写作方式介绍自己,字数不限,文体不限。   1冠军是我们的       2我们是最棒的       3美好的未来是我们的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