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设计及点评
加入VIP免费下载

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设计及点评

ID:60455

大小:9.34 KB

页数:4页

时间:2008-12-25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指导思想   依据新课程的功能是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要求,在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教学设计中要贯彻的指导思想是,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达到如下目标:   1、 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养成探索问题实质和事物本质的良好习惯。   2、 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潜 能和求知欲望,培养收集和利用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会分享与合作,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 课前准备   1、 确定主题,选择伙伴:教师要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提供若干与本课教学密切相关的选题供学生选择,学生在确定自己的选题的同时选择伙伴。在《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主题下,又细化为“大气篇”、“土地篇”、“水篇”、“法制篇”、“行动篇”等;教师在学生选择之后是个调整过于集中或分散的小组。   2、 接受培训,指定计划:教师在预见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相关培养。如:在“人类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主题的研究中,学生个人或小组在接受如何查阅文献、网络资源,如何进行访谈调查、问卷调查、社会调查,如何进行数据归类、统计和分析等方法的基本常识和指导和培训之后,选定研究方法、明确分工、制定详尽研究进度。   3、 收集材料,实施研究:学生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搜集、整理、综合分析利用信息,尽量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并提出个性化的观点和结论。如“大气组”可以采用统计、比较数据的方法,将江阴市2002年;2004年某两个月同期的大气质量比较分析,并横向联系生物、地理等学科相关知识;“水组”可以来用实地考察和对地理教师进行访谈的方法,分桥江阴市水资源丰富但乡间河流污染严重的现状,并提出建议;“土地组”可以采用上网、剪报等方式搜集有关“沙尘暴”问题的知识、资料、图片等信息。   4、 形成成果,交流完善:学生在依据研究方案进行实践的同时,要不断完善和修改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随时关注、适时指导;注意与相关学科教师建立联系,并积极提供条件,组织交流。   三、 课件制作   1、充分利用网上已有资源,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关网站,利用校园网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   2、师生均采用FRONTPAGE或POWER-POINGT制作演示文稿;教师侧重在教学难点、课堂流程、主菜单的设计制作及音像资料的剪接上。   3.教饰将师生作品、重要环保网站、网上信息进行链接,便于课堂上充分合理利用。   四、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作好铺垫,明确主题 。   一上课就组织学生观看“绿色奥运”的电脑画面提问:“体育盛会为何冠以绿色?”   学生观一边看电脑画面,一边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分析“绿色奥运”原由,明确本节课主题——环保问题。   (二)参与实践,探索新知。   师导生学共同理解“人类环境的含义”和掌握环境的分类的依据。   第一步:教师展示“环境要素”的课件,图片:长江、泰山、白云、森林、长城、北京故宫、铁矿石、东北虎、水杉、银杏树、卧龙保护区、苏州工业园区等。然后让学生在A、B两个大圈中进行分类。   第二步:学生观看画面,积极思考、讨论,并利用电脑进行人类环境分类的练习,并说出理由是什么?学生根据不同的标准把环境进行了分类,最后归纳为几大类: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矿产资源、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   第三步:教师再对这几种类型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出环境的内涵: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介事物,即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三)交流讨论,经验共享。   同学讨论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表现、危害   1、 教师通过电脑画面,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出现是一个过程。 播放录像《中国沙漠化》、《水的呼唤》、《地球母亲的皮肤怎么了?》使学生直观感受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   2、 安排学生分组汇报有关对大气、水、土地等具体环境问题的研究成果;适时鼓励学生进行讨论,说出不同的意见和见解。   (四)实践创新的精神,及时补充相关材料。   学生: 观察电脑画面,领悟懂得环境问题的出现是个过程,感受环境问题的具体体现。然后: 各小组代表调出网上资料或自己制作的演示文稿,分别汇报有关大气、水、土地等方面环境问题的原因、表现、危害;其他同学注意借鉴,同时能够补充、质疑。   (五)总结归纳突破重点、难点。   教师: 通过概括叙述汇报成果,总结归纳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对难点进行“借助成语——具体事例——理性认识”的重点分析。   学生:借助教师提示,参与分析、讨论列举具体事例,真正理解环境问题及其危害“直接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六)联系实际,巩固迁移。   教师:引导学生列举身边存在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分析其危害,增强环境意识及保护环境的紧迫性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学生:列举身边存在的破坏环境的行为,分析其危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措施建议。   五、课例点评   1、 巧妙地把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奥运会”和“绿色”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通过“环保”这一概念把它们结合起来。本节课以学生的小组调查作为教学切入点,并适时选用学生身边的经常接触的事例,使问题产生于真实的情景,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教师顺势提出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所以情景学习环境最适宜于转向真实生活问题的解决。   2、 引导学生自觉参与概念形成模式的学习中来,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教师以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各种环境材料为依托,层层深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既体验了环境概念,又强化了对环境问题形成的过程的理解。这样学生有机会去探索、去思考。这样,教师的注意力就不仅仅放在学生的回答上,还要更加关注学生对问题的真实反映、思维过程以及由此反映出的学生不同的认识风格、思维方式、探究能力等个别特征。同时,把学生搜集到的环保方面的典型事例作为教学资源,进行充分交流,以进一步验证已有的认知。在这里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体验、理解思维,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此,这堂课给学生提供了开放、融洽的心理氛围,为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思维以及他人互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课堂上的学习比较接近生活中真实、复杂的学习,使学生自己有可能去寻求对各种现象的理解。   3、 运用探究结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实效性。本节课在注重学生体验事实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注重通过学生独立或合作运用知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克服了以往仅仅把思想政治课当作一门知识课的偏差,强调行为养成训练,既深化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又发展了实践能力,并有效地将知识、能力内化为心理素质的提高。   4、 善于开发教学资源,注重学习能力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正确的行为方式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在本节课中,教师注意根据学生实际开发学习资源,并通过引导学生全方位参与教学材料的准备,教学问题的探究、解决等整个教学过程,既训练了学生搜集处理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为日后进一步学习、发展奠定了基础。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