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城北中学俞建望 一、听杜敏尔上《在沙漠中心》 1、导入新课 由航天事业引入课文的话题,很自然。 2、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阅读这篇课文并初步感知其中内容。 快读要求:①默读,不要朗读,力戒学生倒回去读。(培养学生专心阅读的能力) ②调整速度。(根据阅读材料和阅读时间而定) ③抓住内容要点、关键词句等指导阅读。 接着学生自由默读,教师适当巡视。 (2)为题目加前后词语 得出“我在沙漠中感受和思索” 3、接下来教师转到正式的文本细读环节 教师层层发问:(1)、作者为何会在沙漠中心呢?在沙漠中心摸索了几天?是怎样的一个沙漠中心?(2)、读一读说说他的真实感受?(心理描写) 这种心理描写中你读到了哪样的一种心理?在那样环境的沙漠中心还有那些感受?(体现在第二自然段中) (3)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他有一段反映他心声的话语先听老师来读一遍。你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开始齐读“永别了——可以重新找到农人的真谛”。 (4)、继续读“我在工作中是幸福的——那就是生命”。他的幸福具体指得是什么?具体体现在哪里?作者开创了人类夜航的历史。 4、选用课文中的词语填空,要求体现作者对生活、工作、生命的态度。 ——生活 作者是——(作者介绍) ——生命 5、幸福是什么?注上一个排比句。 6、教师总结 列出一句话:人的幸福不在于自由,而在于对一个责任的承担。 二、听熊沥恢上《好嘴杨巴》 1、导入新课 从听学生回答喝过什么汤入手? 有没有喝过“茶汤”教师解释何谓“茶汤”?如果摆在你的面前会有怎样的感觉? 2、快速让学生阅读文本,然后要求学生简单地将“绝活”介绍给大家听。学生开始讲制作内容,书上有两个“绝活”,你喜欢哪一个“绝活”?杨吧的“绝活”绝在何处? 3、品味以下三句话:(1)、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 (2)、小人知道中堂大人将碎芝麻看成脏土了。 (3)、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茶汤。 这样的三句话,表达的效果后果将会如何? 教师点拨、从语句当中可以看出是第一句更好,这体现了杨吧怎样的品性? 当时应该站出来的是那些随从,但他们偏偏都没有,而是杨吧,那么他们为何不说,这又体现了杨吧怎样?“中堂”是个什么官?那么怎么又一下子变成了一个火暴的李中堂了呢?从这里可以看出杨吧怎么样呢? 4、教师得出: 杨吧无罪而揽罪 未错而说自己错 他的这些圆滑世故的表现是社会逼出来的,他把自己说成是罪人,杨吧实际上是适应了当时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 5、教师得出“俗世奇人”课题 三、点评: 1、评杜敏尔上《在沙漠中心》 我觉得杜老师的这堂课是“传统中出新”的好课。首先、我想杜老师的语言素质、对文本的梳理能力那是超出一般老师们的,这种从循循善诱层层启发式推进的节奏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学艺术尤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次,杜老师对这堂课的中心内容的把握那是十分到位的,杜老师能启发学生快速默读、经典语段的范读,体现中心内容句段的学生反复齐读感悟、理解,还是对反映中心内容的设计表格填空和仿写排比句等的训练,都是基于一点:能突出中心,升华主题的独到能力的把握;最后、对于“人的幸福不在于自由,而在于对一个人类责任的承担”这句至理名言的反复诠释,杜老师能不断渗透在这些祖国未来的花朵上,是做得那么自然,而又多么地富有启示性。 2、评熊沥恢上《好嘴杨吧》 我觉得熊老师自我个性的张扬太明显了,尤其是从头到尾几乎没有一个环节不是教师在层层发问、层层讲述分析的。这样的课有其自身优势的一面,那是完全可以培养学生仔细研读文本的能力,在阅读中挖掘深意,但这种方式亦有其一个致命的弱点,我个人觉得这样自始至终层层发问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尤其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那是完全缺失的。但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亦有独到领悟的一面,可见教师的文学专业知识还是有的,但这实在是一堂不很成功的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调动,应该稍微放手让学生动起来,毕竟现在已经不是传统教学的时代。 3、瞿老师发言 阅读教学中怎样细读文本? (1)、文本细读的内涵:要仔细地认真地阅读文本,所谓文本就是教材内容。 (2)、应该锁定在阅读教学之中。 (3)、教师要在场,教师要细读先行,教师要指导。 (4)、怎样解读文本? ①、整体感知文本是细读文本的前提,范围内容有四句话: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概括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脉络,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②、感知课文起点要点,使得人人都有成就感。 ③、寻找文本细读的关键点,关键的语段句子,考纲中有所体现。 ④、要领会文本解读的方法:颂读、比较、点评、改写、体验。 (5)、目前细读文本存在的三大误区:①、过分强调人文性,把之上成科学或者思品课。②、粗线条地解读文本,抛出大问题,让学生自己领悟其好。③、肢解文本作抽筋剥骨式的分析。没有整体把握文本,而是使之条分缕析,美文支离破碎。 2008年4月15日整理之